<h1> 在二000年,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了《人類一000年》一書,該書公布了從公元一000年至公元二000年的千年間,人類歷史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來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們共同認為,在已經過去的整整一千年中,這一百件重要事件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br> </h1><h1> 公元一000年至公元二000年間,中國的三個事件被世界認為具有巨大影響,并入選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它們分別是:一一00年<b>火藥武器的發明</b>;一二一一<b>年成吉思汗的帝國</b>;一九三四年的<b>長征</b>。<br> </h1><h1> 可以肯定的是,來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們,在評選一千年間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時,他們在意識形態上與中國共產黨人并無共同之處,他們也不是從中國共產黨黨史和中國紅色武裝的軍史角度來看待長征的。</h1><h1><br> 毛主席曾經形象地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今天我們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中國歷史上的這一重要事件:<b><font color="#ed2308">長征是改變中國現代進程的遠征;是突破了國度、階級和政治界線的人類精神的豐碑;是世界軍事史中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是一曲人類謀求生存的凱歌。</font></b></h1><h3><br></h3> <h3></h3><h3><br></h3><h1> 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坐落在四川松潘川主寺松南松紅和松潘至黃龍公路的交叉口,元寶山頂。鄧小平題寫了“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的園名,1989年10月落成,是一座紀念紅軍長征的“總碑”。(攝于2010年7月)<br><br></h1><h1><b>注:</b>本帖涉及到的紅軍長征紀念地和遺址僅限于本人曾經到過的地方。文字部分主要參考資料為中央黨史研究室編《紅軍長征史》、王樹增長篇紀實文學《長征》,以及網絡上有關資料。</h1><h3><br></h3> <h3></h3> <h3></h3> <h1><br></h1><h1> 從地圖上看,紅軍長征的路線像一條捆綁松散的麻繩,在大地上盤旋扭動。而以中央紅軍的行走路線為主脈絡,它在地圖上大致呈“L”形鋪開,先是沿著五嶺(南嶺)山脈從東向西行進,然后穿越云貴高原,到了四川突然掉頭向北,一路從川西山地行進,跨越岷山,最終奔向陜甘紅色根據地所在的黃土高原。這條大尺度路線東西一橫,南北一縱,先后穿越五嶺山地、云貴高原、橫斷山區、川西山地和黃土高原——它們跨東西、貫南北,幾乎濃縮了中國大地上的各類景觀,包含了大江南北的各種風情,它無意中把中國最瑰麗的風光給串聯起來了。<font color="#ed2308"><b>長征是譜寫在壯麗山河間的英雄史詩,壯美的山河因為有了長征的足跡而有了人文的痕跡和厚重的歷史,瑰麗的風光則更加豐富多彩。</b></font></h1>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紅軍不怕遠征難,<br>萬水千山只等閑。<br>五嶺逶迤騰細浪,<br>烏蒙磅礴走泥丸。<br>金沙水拍云崖暖,<br>大渡橋橫鐵索寒。<br>更喜岷山千里雪,<br>三軍過后盡開顏。</font><font color="#ff8a00"></font><br>毛澤東這首著名的七律《長征》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和感受,濃縮了整個長征所經過的景觀。</h1><h3></h3><h3>(此圖來自網絡)</h3><h3><br></h3> <h3></h3> <h3></h3><h3><br></h3><h1><b>一、序幕</b></h1><h1><br>一九三四年七月,中央紅軍長征的前夕,為調動鉗制國民黨軍,減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壓力,使中央主力紅軍安全轉移,中央派出一支部隊(紅7軍團)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名義,從中央蘇區的東部出動,向閩、浙、贛、皖諸省國民黨后方挺進。11月初,與新紅10軍會師,組建紅十軍團及浙閩邊根據地,此次行動拉開了長征的序幕。<br><br>11月下旬,紅10軍團主力向浙皖邊前進。12月14日紅10軍團在譚家橋(在沒有高速公路的時期,我們去黃山都會經過這個地方)伏擊戰中失利,為了擺脫敵人,紅十軍團經涇縣、太平、青陽等縣境,與12月20日進入皖南蘇區的柯村地區,35年1月10日撤離柯村,返回閩浙贛蘇區。返回途中紅軍主力2000余人,被敵20個團的兵力合圍于懷玉山區。經7晝夜激戰,指戰員大部犧牲,方志敏被俘。<br><br>黟縣柯村距黟縣城50余公里,讓人難以相信的是這里居然是原“皖南蘇維埃政府舊址”所在地,至今還保存有當年方志敏居住過的舊居。由于柯村古村落坐落于山高林密的清溪河與東坑河交匯的深山盆地。每年春天油菜花盛開時節,站在高高的山崗上往下望,鄉間田野,阡陌交通,金黃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粉墻黛瓦的徽派古民居掩映其中,星羅棋布,村在花中,人行畫里,所以春天的柯村是“皖南最大的油菜花盆地”,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攝于2011年3月) </h1><h3><br></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b>二、突破四道封鎖線</b></h1><h3><br></h3><h3></h3><h1>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紅軍在茫茫的夜色掩護下,千軍萬馬離開了生活、戰斗的中央蘇區,告別了送別的親人,踏上了萬里長征之路。</h1><h1><br> 10月21日,中央紅軍在贛南從王母渡、新田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11月15日,紅軍主力先后從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廣東省的城口間、湖南省的良田至宜章間通過第二、第三道封鎖線。11月25日,中央紅軍打響了長征途中最為慘烈的湘江戰役,并最終以慘痛的代價突破了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h1><h1><br> 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的行走路線基本上是由東向西穿越五嶺(南嶺)山地。五嶺即南嶺,這是相對于秦嶺來講的。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秦嶺被稱為“北嶺”, 是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而五嶺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界線。在唐代,“嶺南道”是當時全國十“道”之一, 管轄“南嶺”之南的兩廣區域。迄今為止,“嶺南”依然代表著這片土地,并滋生出別具一格的嶺南文化。另外,五嶺不是山脈,它沒有統一的走向,只是一片“破碎的山地”。<br></h1><h3><br></h3><h3>此圖拍攝于湘江戰役紀念館</h3><h3><br></h3> <h3></h3> <h1><br></h1><h1> 五嶺從東向西依次是大庾嶺(贛粵間,腹地在江西大庾縣,橫亙在湖南、兩廣、江西之間)、騎田嶺(湘南)、萌渚嶺(湘桂間)、都龐嶺(湘桂間)、越城嶺(湘桂間)。“五嶺逶迤騰細浪”是毛澤東對五嶺山地形象的寫照。紅軍長征開始時利用了國民黨軍閥內部矛盾,輕松的逾越大庚嶺、騎田嶺和萌渚嶺后,在都龐嶺和越城嶺之間的湘桂走廊,他們也遭遇了一場本該避免的驚濤駭浪。<br><br> 湘水無語,魂兮歸來。湘江水依然靜靜地流淌,似乎在靜靜訴說80多年前那場慘烈的戰斗</h1><h3><br></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界首渡口</h1><h1></h1><h3></h3><h1> </h1><h1> 紅軍突破三道封鎖線后,蔣介石已判明紅軍轉移的戰略意圖,遂在湘桂走廊部署了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中央紅軍殲滅于湘江以東地區。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四路縱隊,從全州、興安間大坪渡、鳳凰嘴、界首三個渡口西渡湘江,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地區。</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 界首紅軍堂位于廣西興安縣界首鎮,原名三官堂,據史料記載建于1912年,因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得名三官堂。三官堂坐西面東,門前臨湘江,距離界首渡口不到100米。紅軍長征時,兩個中央縱隊就是從這里通過浮橋渡過湘江的。“三官堂”是當年朱德、彭德懷指揮紅軍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指揮所舊址,又是紅軍在門前架設浮橋渡河的主道。當地人為表示對紅軍的懷念,把其改名為“紅軍堂”。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 界首自古就是湘桂走廊咽喉要津,連接湘桂兩省和桂北四縣的水陸交通樞紐,是廣西與中原地區往來的要塞,是桂北四縣的區域性商貿中心。現在老街上的古騎樓大都保存完好,許多傳統風格的藥店、雜貨鋪、旅社、裁縫鋪、榨油坊、土法釀酒廠等也隨處可見。</h1> <h3></h3> <h3></h3><h3><br></h3><h1>生死搶渡 </h1><h1> <br> 畫家藝術地再現了當年搶渡湘江那慘烈、悲壯的畫面。</h1><h1><br> 從十一月二十七日起,紅一軍團一師、二師、紅三軍團四師相繼渡過湘江,三十日深夜,軍委縱隊和紅三軍團五師先后渡過湘江,到十二月一日凌晨,戰斗部隊尚有8個師仍滯留在湘江東岸。國民黨中央軍、湘軍、桂軍在蔣介石的嚴令下,陸空并進,中央紅軍冒著敵機的轟炸、沿途的襲擊,日夜兼程趕往湘江各渡口,搶渡湘江。渡過湘江后,紅軍,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br><br> 湘江戰役極其慘烈,之后幾年時間里,這里的村民不喝湘江里的水,也不吃湘江里的魚,故有“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之說。</h1><h3><br></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光華浦阻擊戰舊址<br><br> 湘江戰場主要由“四大阻擊場”——腳山鋪、光華鋪、新圩、后衛阻擊場以及湘江渡場構成。光華鋪阻擊戰主要是阻止桂軍北上,以保證相距僅僅5公里的界首鎮三官堂渡口安全。</h1><h3></h3><h3><br></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 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座落于興安縣城西南1公里的獅子山,占地8萬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紀念館組成。</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湘江戰役紀念館</h1>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三、翻越“老山界”<br><br></h1><h1> 慘烈的湘江戰役后,僅剩3萬余人的中央紅軍進入越城嶺西延地區,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三日,軍委縱隊抵達西延油榨坪(今資源縣中峰),準備休整一、 二天,集結部隊,從大埠頭(今資源縣城)北去湖南城步,與紅二、六軍團會和。但國民黨軍已在梅溪一帶構筑阻擊工事,不得已,中央軍委作出了繼續西進的決定,從油榨坪折回,翻越長征以來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進入越城嶺腹地。</h1><h3></h3><h3>此圖拍攝于湘江戰役紀念館</h3><h3><br></h3> <h3></h3> <h3></h3><h3><br></h3><h1>資源縣城(大埠頭)</h1> <h3></h3> <h3></h3><h3><br></h3><h1> 資源縣中峰鎮(油榨坪)。省道S202向南興安縣方向,距資源縣城約14公里。</h1> <h3></h3> <h3></h3><h3><br></h3><h1>省道S202與通向華江鄉的縣道X134路口。</h1> <h3></h3> <h3></h3><h3><br></h3><h1> 沿X134縣道向西北方向行駛6公里至興安縣華江瑤族鄉。公路在一條清澈見底、流水嘩嘩的山溝邊向前延伸,不時可以見到古老的瑤族村寨。這樣的風景給人以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h1><h1><br> 華江瑤族鄉是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后路過的第一個少數民族鄉,位于老山界山腳。中央紅軍第三、五、八軍團與中央軍委兩個縱隊在突破國民黨湘江第四道封鎖線后都經過此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等領導人均曾駐留華江。</h1><h1><br> 華江最有名的紅軍長征遺跡就是紅軍標語樓了。此樓位于X134縣道200多米,由于事前功課沒有做足,錯過了這一景點。</h1><h3><br></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從華江繼續沿X134向西北方向行駛,約15公里至華江鄉高寨村。</h1>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 從12月4日至8日,中央紅軍3萬余人分三路翻越了老山界,其中中央縱隊從山腳下的華江鄉高寨村翻越老山界。現貓兒山國家級風景區游客中心設在高寨村,從這里開始,必須換乘景區游覽車才能登上貓兒山。</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 “老山界”——越城嶺,又名瑤山,古稱始安嶺、臨源嶺、全義嶺,當地俗稱“老山界”,位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資源縣、興安縣、龍勝縣、靈川縣交界之地和湖南省交界處,屬南嶺之一,與湖南城步縣的南山交疊,延伸至貴州省通道縣境。山脈長約200千米,呈東北-西南走向,為花崗巖斷塊山;南面主峰貓兒山,號稱華南第一峰。越城嶺山脈是潯江、漓江、資江、三江的發源地。</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六字令三首</b><br>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b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br>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br>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font><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這三首小令是毛澤東在翻越老山界后而作,氣勢博大雄渾,豪放灑脫,氣韻天成,盡顯山之體勢、風骨,抒發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負。<b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貓兒山山頂山腳垂直高差1861.5米,山體巨大,群峰起伏,巍峨屹立,氣勢恢宏,大自然億萬年的風化雕琢,山上有石峰崢嶸,峭壁林立,懸崖萬丈,有奇峰、斷崖、巨石等地質地貌景觀數十處。山上氣象瞬息萬變,幻化莫測,嶺谷間常常煙霧繚繞,風起云涌,氣象萬千。</h1><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森林王國<br><br></h1><h1> 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海茫茫,森林覆蓋率達96.5%。區內遠離村莊,沒有耕地,人跡罕至,絕大多數山地保存著原始風貌,是廣西面積最大,原生性最強的原始林區之一。林內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幽寂陰靜,枯木朽樹遍布,落葉如氈,原始荒野。</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 貓兒山野生杜鵑資源豐富,有38種,約占廣西杜鵑種類的一半。我們來到時間晚了,只是在山頂還有少許盛開的杜鵑。</h1> <h3></h3> <h3></h3><h3><br></h3><h1>“老山界”界碑</h1><h1><br> 陸定一寫的《老山界》,建國以來一直作為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的傳統教材傳遍了神州大地,凡讀過初中的人,沒有不知道老山界的。</h1><h1><br> 人們往往誤以為老山界就是五嶺的最高峰,其實貓兒山才是越城嶺的主峰,老山界只是人們翻越貓兒山的埡口,海拔1860米。</h1><h1><br> 《紅軍長征史》(中共黨史出版社)載,紅軍經過的老山界“山路險陡,很多懸崖峭壁,靠幾根圓木架成的棧道通過。這種棧道沒有欄桿,長滿青苔,走在上面又滑又晃,使人頭暈目眩,膽戰心驚。除棧道外,還有很多險道,傷病員們都下了擔架,由其他的同志背著或攙扶著走。有幾匹馬踏空了腳,摔下了萬丈深淵。”景區內當年紅軍過山的三條小路由于太險(其中最艱難的是雷公巖、百步陡又名一百零八步,近80度的108級石臺階,旁邊就是百多米深的懸崖),己封堵了。</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 現在貓兒山已修通了景區公路,從高寨村(游客中心)至主峰附近約32公里,山頂上甚至建有直升機停機坪。</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 站在山峰之巔向西眺望,只見群山連綿,逶迤的山峰像大海中的波浪。這只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萬里征程上還有更險峻的山峰在等待著年輕的紅軍將士。</h1> <h3></h3> <h3></h3><h3><br></h3><h1><b>四、轉戰資源、龍勝</b><br><br></h1><h1> 從1934年12月4日至8日,中央紅軍3萬余人從興安、資源及湖南城步分三路分別翻越了老山界,進入資源縣、龍勝縣越城嶺腹地車田、兩水、江底、泗水、馬堤、芙蓉、廣南、龍坪等地,至12月14日全部進入湖南通道縣境。<br> </h1><h1> 此圖拍攝于湘江戰役紀念館。從這張敵我態勢圖上,我們可以明白的看出紅軍翻越老山界后必須向西進入貴州。</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是中央紅軍長征進入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現居境內有瑤、苗、侗、壯等民族達10種之多,少數民族人口占75%以上。</h1><h1><br> 當年紅軍并沒有占領龍勝縣城,只是到了龍勝縣城東面約12公里處的泗水鄉,然后向西北方向進入湖南通道縣境。<br><br>龍勝縣城</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 龍勝的龍脊梯田與云南哈尼梯田,并稱中國最美的梯田。龍脊梯田地處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嶺深處,梯田海拔最高處1180米,最低處380米,面積70平方公里,她以磅礴的氣勢、流動的線條、變幻的神韻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而享譽中外。她是廣西二十個一級景點之一,廣西一百個最美攝影點之一。龍脊梯田位于龍勝縣城南部十多公里處,人們到龍勝旅游基本上是奔著龍脊梯田來的。</h1>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 <font color="#ed2308">從龍勝縣城至資源縣城的X144縣道約110公里,公路蜿蜒穿行在越城嶺腹地。沿途風光旖旎、山輝川媚,山間坐落著一座座瑤寨、苗寨和壯寨,堪稱百里山水畫廊,民族風情大道。</font><br><br></h1><h1> X144縣道沿途的龍勝泗水鄉、江底鄉和資源縣的河口瑤族鄉、兩水苗族鄉和車田苗族鄉均是當年紅軍翻越老山界后向西進軍經過的地方。可是長征中的紅軍無暇欣賞路上的美景。<br><br></h1><h1> 龍勝泗水鄉,位于龍勝縣城東約12公里,此處距龍脊風景區僅十多公里。紅軍在此沒有繼續向西行進,而是向西北方向,經馬堤、平等進入湖南通道縣。泗水鄉沿公路打造的生態鄉村旅游區,是一個以梯田稻作文化和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為主體,集自然景觀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旅游區。旅游區內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廣西四星級鄉村旅游區大唐灣民俗風情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廣西特色旅游名村、廣西旅游扶貧示范點——周家村白面瑤寨;廣西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示范區——里排壯寨等景點。</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發源于貓兒山的潯江,一直與公路相伴40余公里。</h1>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白面瑤寨</h1><h1><br> 白面瑤寨位于離龍勝溫泉六公里處的公路邊,35戶紅瑤村民居住在這里。</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紅軍巖位于距龍勝溫泉核心區6公里的白面紅瑤寨下面。<br><br></h1><h1>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六日,紅三軍團第四師首長在此崖下會見參加桂北瑤民起義的瑤老,向他們指出革命的道路,在石壁上書寫“繼續斗爭,再尋光明”、“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瑤民很感動,當下順著筆跡原樣雕刻成石刻,至今清晰可見。為了紀念此次會見,瑤民將龍舌巖易名為“光明巖”,現叫“紅軍巖”。</h1><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 大唐灣民族山寨,距溫泉景區一公里,匯集了各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民俗風物以及飲食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游覽場所。一座座桿欄家居式建筑,與青山綠水相映、與藍天白云交輝,構成一幅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美景。</h1>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龍勝縣江底鄉,一處標注在紅軍長征線路圖上的地名。</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資源縣河口瑤族鄉境界內的風光。</h1> <h3></h3> <h1><br></h1><h1> 公路邊這處不知名的梯田同樣有流暢的線條,婀娜身姿。</h1>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資源縣車田鄉,紅一、九軍團長征途經的地方。</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五嶺逶迤</h1> <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县|
梁平县|
潼南县|
宁国市|
贺州市|
大连市|
麻江县|
凌云县|
衡水市|
龙井市|
罗田县|
丰顺县|
安平县|
保山市|
青海省|
井陉县|
原平市|
德昌县|
绥中县|
易门县|
宁夏|
铜山县|
屯门区|
彭水|
余干县|
连山|
益阳市|
上高县|
南京市|
涪陵区|
马山县|
沅江市|
元谋县|
和林格尔县|
玛纳斯县|
孟村|
金堂县|
临武县|
台安县|
临沧市|
正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