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font color="#167efb">沙河市劉石崗鄉新莊村位于沙河市境西北部,距市區26公里,在劉石崗鄉西北2公里處的丘陵地區,現有人口近300戶,900多口人,耕地70多公頃,是西部丘陵地區一個典型的以傳統農業為主的村莊。清初從渡口、大坪遷來數戶人家在此建村,初名小大坪,后改為新莊。以朱、彭、霍姓氏居多,另有張、崔、石等姓氏。</font></h1> <h3></h3> <h1> 因地處丘陵,地塊以小塊且不規則的地形為主,收割機等現代機械根本無法進入地里,所以至今村中一直沿用著傳統的農耕勞作方式,其中“曬糧打場”就是農忙期間的景致之一。</h1> <h3></h3> <h1> 就在這個小山村中卻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百年院落,據年長者回憶,這座院落始建于上世紀初(具體時間為中華民國捌年三月初八),據查應該是1919年建造,距今已有98年,由一些沒落的地主出資建造并居住。</h1> <h1> 屋頂的椽上依稀可見當時的建造時間。</h1> <h1> 當時為防止盜賊的騷擾,這些地主將8、9個獨院集中建在一起并圍了起來,形成房房相連、戶戶相對的獨具個性的既可守又可攻一座院落。院落有前門和后門,前門兩側內門處有兩個狗洞,為看家護院所用;后門處有一巷道,寬度僅可容一人通過。</h1> <h1> 院落的前門,原本還有兩扇門,不知何時被丟棄,如今大門門檐上雜草叢生。</h1> <h1> 每家每戶門前的墻壁上都鑲嵌有青石材質所做的拴馬石,方便將馬匹拴于此。</h1> <h1> 這種凸式的拴馬石已不多見。</h1> <h1> 院落近景,似乎只有這古灰色的磚瓦見證了這院落所經歷的百年滄桑。</h1> <h1> 二層小樓與周圍平房的對比,據說二樓是地主家儲存糧食所用,可見當時主人擁有不少的土地和長工。</h1> <h1> 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四合院?不知北京人看到這樣小院有沒有親切感?</h1><h1> 小院如今早已是人去樓空,正所謂“院巷蕭條舊隱空,盛跡即今無處覓!</h1><h3><br></h3> <h1> 北方特有的平房與南方的青瓦屋檐有機融合,使得小院同時兼具南北文化的沖擊力和感染力,相映成輝,相得益彰,極具觀賞性。</h1> <h1> 成排連片的房體構造在現在人看來簡直是逆天了。</h1> <h1> 層層的磚墻灰瓦在經歷百年滄桑后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亮和色澤。</h1>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1> 飽經烈日風霜的檐瓦與披水檐。</h1> <h1> 窗臺上的紅瓦罐子,裝滿了歲月的記憶。</h1> <h1> 院落外的墻體錯落有致,讓人眼前一亮。</h1> <h1> 灰磚與石頭的結合獨樹一幟。</h1> <h1> 院落一屋子上的窗戶,比現在的窗戶要高出很多。</h1> <h3></h3> <h1> 因修繕或翻蓋房子成本較高,許多住戶都重新選址在村周圍蓋了新房。這些院落因長期得不到修繕,一些小院的屋頂和墻壁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和坍塌。</h1> <h1> 因去年雨水較大,屋頂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h1> <h3></h3> <h1> 坍塌的屋頂和墻壁。</h1> <h1>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城鎮建設,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避免走彎路;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br> </h1> <h1> 出于對百年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也為了讓我們及其我們的下一代可以記得住鄉愁,守得住傳統文化,真誠希望有關部門和領導能夠予以關注,重拾湮滅于歷史長河中那段被人遺忘的百年文化,讓這些即將消失的文明在新的時代、新的時期重新煥發它們的獨特魅力……</h1><h1> 期待這幢百年院落重放異彩……</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泉县|
新巴尔虎右旗|
尼玛县|
湟源县|
石嘴山市|
会同县|
永年县|
卓尼县|
满洲里市|
屯留县|
商洛市|
嘉峪关市|
岳阳县|
峡江县|
林西县|
玉溪市|
包头市|
长武县|
阿巴嘎旗|
儋州市|
正蓝旗|
新乡市|
班玛县|
翁牛特旗|
中牟县|
大英县|
临潭县|
林西县|
伊春市|
建宁县|
阳信县|
岳阳县|
临沭县|
丹江口市|
昆明市|
雷山县|
恩施市|
钦州市|
辰溪县|
休宁县|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