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珠江雙鐵姐妹花 粵海忠魂耀中華

兩木也成林

<p class="ql-block">  20世紀20年代映像 - 陳鐵軍(坐)陳鐵兒(站)合照銘:陳氏姐妹,祖籍佛山。為了信仰,共襄壯舉:鐵軍文雍,刑場婚禮,天地同撼;鐵兒林覺,托孤赴難,神鬼共泣。其情其義,其忠其烈,山河可鑒,日月相輝。其后人永記之。 (周文雍,開平人。林覺,又名林素一、林標馨,梅縣人)。</p> <p class="ql-block">  在佛山五區最繁華的地段之一,有一棟始建于清代的三間二進院落式磚木結構建筑,靜靜坐落在高樓掩映的深處,它就是陳鐵軍陳鐵兒姐妹的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山市福寧路善慶坊陳餘慶堂(<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陳鐵軍陳鐵兒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  陳燮君1904年出生在廣東省佛山市一個華僑糖商家庭,妹妹陳燮元于1908年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陳氏姐妹在家譜中的名字與出生和歿年日期:四女燮君(1904-1928);七女燮元(1908-1932)。</p> <p class="ql-block">  陳鐵軍當年繡的手帕,佛山禪城區博物館的講解員陳璐說:“就是一個小手帕,粉粉紅紅的顏色,很像我們現在的‘十字繡’,手工很精致。因為陳鐵軍是女孩子,所以母親就教她們做手工,她和妹妹鐵兒都會做。”</p> <p class="ql-block">  燮君的青少年時代,正處于中國民主革命的年代。時代的革命洪流不斷地沖擊著佛山這個小城市,也把革命的曙光帶給她們姐妹倆。燮君童年時,便要求家里送她上學,像男孩子一樣讀書。可是,那些子曰、詩云,并不是她要追求的知識。當1919年“五四”運動浪潮席卷全國時,許多青年學生從廣州到佛山來宣傳,十五歲的燮君拉著小四歲的妹妹燮元在街頭聽演講、看傳單。當時,有一支由廣東省立女子師范學校學生組織的宣傳隊,特別吸引著她。這些女青年大聲疾呼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提倡男女平等,提倡民主和科學,像春雷一樣喚醒了燮君幼稚而熱烈的心。</p> <p class="ql-block">  1920年,佛山市出現了第一間新學制的女子小學,名叫“季華兩等女子小學校”(現在已改名為鐵軍小學,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卻又使很多人看不慣。舊腦筋的人在背后竊竊私議,說該校標新立異。陳燮君堅決要求轉學,她的父親是個開明的華僑,便答應她的轉學要求。12歲的燮元與16歲的燮君一起成為這所學校的第一屆學生。在這里,姐倆完成了新文化新思想的早期啟蒙教育,為以后選擇的道路奠定了基礎。她們勤奮用功,不但在主要科目上,就連手工勞作都非常認真。至于那些新制度新課程,像穿制服,上體育課,一般家長都不大理解,認為穿布衫短裙,有失大家閨秀的體統。但是燮君帶頭參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陳燮君就讀季華兩等女子小學校時,校長郭鑒冰是她那屆的年級主任,通過郭鑒冰的循循善誘以及一言一行的影響,她的求學意志非常強烈。陳燮君重筆講述了郭鑒冰對其影響,令她認為“與入學前,判若兩人”。</p><p class="ql-block"> 據史料記載,郭鑒冰是民國時期佛山著名的教育家,因為目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開辦的基督教會學校所進行的崇洋媚外的奴化教育,她與姑姑、侄女等人籌辦了季華兩等女子小學校。</p><p class="ql-block"> 通過郭校長的循循善誘,陳燮君的求學志向非常堅定。她借用孟子名言“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比喻郭鑒冰的教育理念,自感幸運遇到了一位好老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季華小學禮堂奠基石,上面鑿刻著創辦人郭鑒冰郭淑真名字。</p> <p class="ql-block"> 燮君幼時由父母之命許配給佛山"何合記盲公餅店”的大老板為孫媳婦,何老板因重病要娶孫媳“過門沖喜”,燮君反抗無效,被逼過了門。后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燮君</span>抗婚赴穗求學,<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燮元</span>十分同情姐姐爭取婦女解放、婚姻自主的行動,并從家里供給自己讀書的費用中拿出大部分來支援鐵軍,她們的三嫂也暗中資助陳<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燮君</span>。</p><p class="ql-block"> 受姐姐和革命浪潮的影響,得知哥嫂將為她尋找富豪人家,陳<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燮元</span>也堅決反對,并來到廣州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廣州一邊讀書一邊參加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 陳燮元就是陳燮君的忠實追隨者,她幾乎是跟著姐姐的每一步走過來的,陳燮君在哪個學校讀書,她就跟到哪個學校讀書。還有她們大嫂的妹妹李淑媛,也是一個進步的女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女時代的陳燮君</p> <p class="ql-block">  1921年,陳燮君考入了廣州私立坤維女子中學,1923年,15歲的陳燮元也考入了坤維女子中學。</p><p class="ql-block"> 在坤維女子中學,燮君遇到了她后來走向革命的引路人,她的語文老師,被稱為“革命三譚”之一的早期共產黨人譚天度。燮君與同學組織“時事研究社”,研討時事政治和革命道理,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p><p class="ql-block"> 該校學生多數是富裕人家的小姐,校長馬女士提倡“三從四德”,禁止學生參加校外社會活動。燮元很不滿意學校的教育,常常找些課外書來閱讀。正當燮元在各種政治主張中苦惱徘徊,未能辨別真謬的時候,燮君把從共產黨員譚天度老師處借來的各種進步刊物--《新潮》、《新青年》《向導》等給她看,后來又介紹她參加由區夢覺等發起組織的進步團體“時事研究社”,學習《共產主義ABC)等革命書籍,討論時事政治和中國革命道路等問題。燮元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 教育,政治思想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學時代的陳燮君</p> <p class="ql-block">  陳鐵軍和區夢覺-“同學?同志”</p><p class="ql-block"> 1921年,15歲的區夢覺考入廣州坤維女子中學,與同學陳燮君等組織“時事研究社”,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并和進步同學一起反對婦女纏足和包辦婚姻。1924年從坤維女中畢業后,倆人又一起考入中山大學。1926年1月,區夢黨入黨,4月,陳鐵軍入黨,介紹人正是區夢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國13年(1924年)坤維女中第二屆初中畢業照,前排左二為陳</span>燮君,<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排右二為區夢覺。</span></p> <p class="ql-block">  譚天度和區夢覺-“師生?愛人?同志”</p><p class="ql-block"> 1921年,15歲的區夢覺考入廣州坤維女子中學讀書,她的老師譚天度是中共早期黨員之一。在譚天度的耳濡目染下,區夢覺閱讀《新青年》《向導》等進步刊物,從此走上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譚天度與區夢覺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確定了戀愛關系,但是后來區夢覺去了延安,譚天度則一直留在華南,兩地相隔遙遠,而且音信不通,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情況。區夢覺一直在等譚天度,始終未嫁。解放后她回到廣東時,譚天度已經重組家庭,所以他們始終無緣結婚,區夢覺也終身不嫁。</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區夢覺擔任廣東省委書記(另設有第一書記)、廣東省政協主席等職,文革后擔任廣東省人大副主任。1992年,“嶺南女杰”區夢覺因病去世,享年86歲。</p><p class="ql-block"> 1980年,譚天度在廣州東山的永紅新村家中接見了陳鐵兒遺孤父子,區夢覺也在東山的省委宿舍大院家中接見了陳鐵兒烈士遺孤父子。 二位前輩的親切關懷讓烈士親屬深受感動。</p> <p class="ql-block">  譚天度(1893-1999):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員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統一戰線工作者,廣東省政協副主席,1922年入黨,1999年5月30日逝世,終年106歲。</p><p class="ql-block"> 譚天度是區夢覺以及陳鐵軍陳鐵兒姐妹倆在坤維女中時的老師,也是她們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譚天度和陳鐵軍-“師生?同志”</p><p class="ql-block"> 陳燮君平日的作風與言論,作為老師的譚天度都看在眼里,他認為陳燮君是個有抱負的新青年。便把陳獨秀創立的《新青年》、《向導》等進步刊物,推薦給了陳燮君。陳<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燮君</span>看到這些書籍,如獲至寶,這些蒼勁有力的字語,像一條長藤一樣,指引她前進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譚天度《與陳燮君晤談有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展出的這份《自述手稿》僅有四頁,毛筆寫成,筆跡秀逸而有力,陳燮君從幼年寫起,寫下了20年的人生經歷。</p><p class="ql-block"> 在《自述手稿》中,陳燮君寫道:“余行年九歲,奉嚴慈之命,始入私塾。肄業稚氣未除,曾不知讀書之有益,加以資質遲鈍,管教亦不良,忽忽八年,可謂之虛拋歲月而已。”</p><p class="ql-block"> “歷一家庭,益知女子立足人間大不易事。非有過不去處,不宜如此暴露,不急謀有存之計,而倚賴他人詎獲善果……”</p><p class="ql-block"> 那段時間,陳燮君經歷了多番思想斗爭。她在《自述手稿》中寫道,不少同學因為讀書期間結婚,而放棄學業……她內心如焚,曾想過輟學,但想到老師對她說的教誨“素以境遇自造”,她堅信,世上無難事,就怕人心不堅定。</p><p class="ql-block"> 18歲的陳燮君不斷地思考:一個女子立足世間不容易,還是要想辦法,繼續讀書的想法不斷出現在她的腦海。</p><p class="ql-block"> 從內容來看,手稿并不完整,有缺失。寫這份手稿時,陳燮君已有20歲,已經于1924年秋考入廣東大學(現中山大學)文學院預科,完成了她不斷深造求學的夢想,并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革命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1925年6月23日,廣州各界群眾在東較場舉行援助上海五卅運動示威大會。與會者有各界團體共10萬多人。會后,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共廣東區委主要負責人陳延年、周恩來的率領下</span>舉行示威游行。年僅17歲的陳燮元和陳燮君、區夢覺、杜君慧等人也在游行隊伍中。</p><p class="ql-block"> 當游行隊伍經過沙面英法租界對岸的沙基時,遭到英國水兵的排槍射擊,停泊在白鵝潭的法國軍艦也向游行隊伍炮擊,造成死50多人傷170多人的“沙基慘案”。陳燮元雖幸免于難,卻目睹了帝國主義的猙獰面目,認識到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才能獲得翻身解放,從此,她在燮君的帶領下,更積極地參加革命活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圖為當日游行隊伍,右圖為“六?二三”沙基慘案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1924年秋,陳燮君考入廣東大學文學院預科,次年秋,陳燮元也考入了該校理學院預科。</p><p class="ql-block"> 當時,校內各種思潮互相激蕩,新舊思想斗爭非常激烈。陳氏姐妹認真閱讀進步刊物,參加各種讀書會、辯論會、討論會,一邊學習一邊傳播馬列主義和進步思想。陳燮君常常把進步的老師和同學帶到佛山,宣傳革命真理,又把一些同心的姐妹吸引到革命的策源地廣州,和她們并肩戰斗。區夏民、區夢覺都是她的親密戰友。李淑媛,是鐵軍大嫂的妹妹,一直和鐵軍姐妹干革命,后來也英勇犧牲了。她們在學校團結廣大學生,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孫中山為廣東大學撰寫的校訓,1926年7月12日,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p> <p class="ql-block">  改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從“燮君?燮元”到“鐵軍?鐵兒”,在這風云激蕩的大革命時代,陳家姐妹完成了從“富家小姐”到“革命者”的思想蛻變。</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社會上的政治派別斗爭直接反映到校內來。在學生中,代表左派的有共青團的外圍組織“新學生社”;代表中間派的有“民權社”“民社“知用社”等;代表右派的有“國家主義派”、“孫文主義學會”;代表進步婦女的組織有“廣東婦女解放協會中大分會”,代表資產階級婦女的組織有“女權運動大同盟” 。右派組織的學生人數雖然不多,但有后臺經常向進步學生挑釁,雙方展開激烈的辯論和斗爭,陳燮元面對紛繁復雜的政治斗爭,主動請教共產黨員區夢覺,姐姐燮君也經常幫助她分析各種派別的政治態度和性質,帶動她參加各種辯論會。燮元認真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和進步刊物,積極參加各種隨論會,討論會,傳播進步思想,宣傳馬列主義。</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女權運動大同盟”成員陳逸云,在女學生中散播:"現在不要提婦女解放了,造成女子痛苦的主要原因是男子的壓迫”,“只要婦女參政,就能男女平等”。對這些謬論,燮元對之進行了堅決的批駁。燮元說:"現在是軍閥的統治,提倡婦女參政,只不過是參軍閥之政,這根本不可能達到男女平等。只有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推翻舊社會,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婦女才能徹底解放。”燮元還與燮君和一些進步女生一起,揭露了“女權運動大同盟”和“孫文主義學會”“國家主義派”<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沆瀣一氣,</span>破壞國共合作的罪行。在這場交鋒中,陳逸云等理屈詞窮,狼狽地敗下陣去。&nbsp;</p><p class="ql-block"> 1925年,在選舉全國國民外交后援會代表和出席全國學聯會的廣州學聯代表時,右派學生蠻橫地進行搗亂,在會場上用手杖毆打不同意選他們做代表的人。一天,學生會改選,當宣布選舉結果是新學生社成員得數最多時,他們惡意咒罵,要求宣布選舉無效,還揮動手杖亂打。其中一個女頭目帶頭沖向主席臺,妄圖搖鈴宣布散會,破壞選舉。燮元和幾個進步同學在燮君的帶領下進行反擊,把他們攆出會場,使大會按時勝利結束。在這次斗爭中,燮君被打傷臉部,眼眶瘀血成塊。她表示要鐵了心腸,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而把原名燮君改為鐵軍。燮元也表示要鐵了心腸,跟黨干革命,而把原名燮元改為鐵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6年4月,經由區夢覺介紹,陳鐵軍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經由陳鐵軍介紹,并經由中共中山大學文、理學院總支書記徐彬如簽批,<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陳鐵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入黨后,黨派陳鐵兒協助鐵軍做學生運動和婦女運動的工作,當時,廣州工農運動高漲,革命氣氛活躍。鐵兒雖然有肺病,仍然一面努力學習,一面做好黨分配的各項工作。她不僅在中大校內活動,而且經常跟著鐵軍深入到工廠,到工人家中,到省港罷工工人的臨時住棚里,幫助工人做家務;教他們唱革命歌曲,一起搞文化宣傳活動,參加反帝示威游行等革命活動。</p> <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起政變。</p><p class="ql-block"> 4月15日,廣州的反動軍閥也開始全面“清共”。</p><p class="ql-block"> 這天凌晨,反動軍警包圍了中山大學學生宿舍,搜捕進步學生。當時,鐵兒和鐵軍都在女生宿舍就寢,幸得常駐“廣東婦女解放協會”機關的中共黨員、“中大”女工沈倬清報信,才及時喬裝離開學校,脫離虎口。</p><p class="ql-block"> 此時因難產留在廣州醫院的鄧穎超,情況非常危急,中央傳達指令必須馬上撤退。周恩來隨后給鄧穎超發了一份電報,電報到了廣州,輾轉到了陳鐵軍的手上。</p><p class="ql-block"> 得到情報的陳鐵軍,不顧自己的安危,在千鈞一發之際,又巧妙地裝扮成富家小姐,鐵兒扮成女傭,逃過軍警的耳目,從城內跑到西關,冒著萬難,成功幫助鄧穎超安全登上開往香港的船,并由香港輾轉安全回到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5年,鄧穎超到廣州出任中共廣東區委(即省委)委員兼婦女部部長</p> <p class="ql-block"> 廣東地下黨遭到破壞,陳鐵軍與黨組織暫時失去了聯系。為了躲避敵人追捕,她秘密地回到家鄉。一直惦記著她的三哥見陳鐵軍回來了十分高興,便勸導她說:“你現在的情況很危險,如果被警察抓住,可能連生命都保不住的。你還是去香港或者出國去讀書吧,我給你提供費用,你應該多為自己今后的幸福和前途多考慮。”對于哥哥的好意,陳鐵軍理解但沒有接受,她已經認定了革命的道路。陳鐵軍斷然回答說: “正是革命到了緊急關頭,才需要不怕危險的人。為大眾的幸福而被殺頭,也就是我的幸福。”三哥見陳鐵軍不為所動,就讓小她四歲的妹妹陳燮元(鐵兒)幫著去說服陳鐵軍勸她去讀書。沒想到陳鐵兒早就受到陳鐵軍的影響,和姐姐一起投身到革命事業中。</p> <p class="ql-block">   黨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共廣東省委準備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p><p class="ql-block"> 陳鐵軍接受新任務,和周文雍以假夫妻名義租房子,在廣州建立地下市委機關,準備組織廣州起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電影《刑場上的婚禮》劇照</p> <p class="ql-block">  不久,陳鐵兒以女傭的身份也住進機關,協助姐姐與周文雍做交通聯系工作。</p><p class="ql-block"> 陳鐵軍是中共廣州市委秘書,積極貫徹起義的方針政策,草擬文件。陳鐵兒擔負宣傳發動工作,寫標語、擬傳單。曾參與領導廣州起義的聶榮臻回憶:陳鐵軍陳鐵兒曾喬裝成送菜的婦女,用菜籮給聯隊送運急需的長槍和手榴彈。</p><p class="ql-block"> 佛山作家任流說,陳鐵軍兩姐妹的文筆在革命宣傳中起了重要作用。“她倆有個特點,文筆很好,很多時候寫傳單都是兩姐妹共同商量。在廣州起義前夕很多的宣傳單都是陳鐵兒寫的。陳鐵軍曾經有一篇文章《世界革命與民族革命之關系》。文章1926年在《廣州民國日報》發表,引起了轟動,在社會、在學校都有很大影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電影《刑場上的婚禮》劇照</p> <p class="ql-block">  十一月,周文雍在組織工人示威游行過程中不慎遭到警察逮捕,所幸他沒有暴露真實的身份,警察只是將他以游行工人羈押。陳鐵軍心急如焚,經組織安排她以“妻子”身份去探監,在送去衣物是同時偷著給周文雍一些紅辣椒。周文雍不能吃辣,他強忍著吃了辣椒后臉上紅腫起來,他就借機裝作高燒一樣胡言亂語和獄警大吵大鬧。組織上事先已經疏通好了獄醫,在獄醫配合下監獄把他送進醫院。地下黨安排人員到醫院擺脫看守的警察,將周文雍搶救出來。周文雍送回“家”中后,因受刑傷嚴重,陳鐵軍日夜精心照料,給他像妻子那樣換藥、喂飯,患難之中兩人的感情日益加深,發展到不是夫妻但感情早已勝似夫妻。</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1月26日,成立廣州起義的最高指揮機構-革命軍事委員會,由張太雷、黃平(后叛變)、周文雍等3人組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文雍還兼任工人赤衛隊總指揮,領導7個聯隊和2個敢死隊,共有6000多人。徐向前擔任工人赤衛隊第6聯隊隊長</span>。參加起義的武裝力量有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警衛團一部,葉挺擔任起義軍總指揮,葉劍英任副總指揮。聶榮臻當時擔任廣東省軍委書記,在起義關鍵時刻給葉挺出謀劃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廣州蘇維埃政府的紅旗上,有陳鐵軍的針線,也有陳鐵兒的針線。她倆帶著女工們,日夜趕制紅領巾,以作起義時的標志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珍藏于廣州起義紀念館的這條紅布帶,來自廣州工人赤衛隊第一聯隊第一大隊中隊長楊馨坤,當時被藏在陶罐埋在地下,直到1959年,才被其家屬發現并捐贈給國家。在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它目睹了無數先烈們的前赴后繼;在氣象萬千的新時代,它見證了紅色血脈的代代相傳。</p> <p class="ql-block">  周文雍書寫的“廣州蘇維埃政府(部分復制)”(周文雍陳鐵軍紀念館提供)</p><p class="ql-block"> 周文雍陳鐵軍紀念館館長劉錫初:“這幾個字是周文雍寫的,‘廣州蘇維埃政府’。當天起義完就成立了這個政府。”</p><p class="ql-block"> 記者:當時“廣州蘇維埃政府”這個牌子就掛在現在的廣州起義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劉錫初:對,當時的公安局門口。</p><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11日,周文雍和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楊殷、聶榮臻、陳郁等人一起領導了廣州起義。</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廣東省委和廣州市委發動了廣州起義,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廣州蘇維埃政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p> <p class="ql-block">  廣州起義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發動的反抗國民黨右派的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后,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p><p class="ql-block"> 廣州起義最早打出“工農紅軍”旗幟。當年廣州起義軍民們自發手繪的鐮刀斧頭紅旗,正是后來中國共產黨黨旗的最早圖案式樣。這一式樣的確立,正是發生在起義前的廣州。</p> <p class="ql-block">  廣州起義由于敵人力量過于強大而失敗,共有近6000人犧牲,領導人中也有多人成為烈士。?</p><p class="ql-block">?? 然而,革命烈士的鮮血終究不會白流,他們的理想與信仰,終在22年后得以實現,而他們的名字也將被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永垂不朽,萬古長青!&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是樊建川博物館收藏的廣州起義照片</p><p class="ql-block"> 樊建川:我手里有一批原版照片,是22年前北京拍賣所得。</p><p class="ql-block"> 這批照片共24張,拍攝于1927年的廣州,攝影師應該是一位外國人,每張照片下方,均有英文注釋。</p><p class="ql-block"> 這批照片的珍貴之處,在于記錄了一場偉大的革命——廣州起義。</p><p class="ql-block"> 從照片上,我們能看到近百名先烈的遺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打響。鐵兒奉命堅守秘密機關,坐在電話機旁,及時傳達起義指揮部的通知和指示。</p><p class="ql-block"> 遺憾的是,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廣州起義失敗了。鐵兒在秘密機關及時轉移、燒毀與起義有關的文件物品,直到上級命令撤退,她才跟著姐姐離開。</p><p class="ql-block"> 隨后,陳氏姐妹隱蔽到香港,鐵兒擔任廣東省委機關機要通訊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不久,為了恢復廣州黨的地下工作,部署新的戰斗,省委決定派周文雍和陳鐵軍返廣州,重建黨的秘密機關,仍派鐵兒當他們的助手,同駐秘密機關。因此,鐵兒和鐵軍立即從香港返廣州,在拱日路租了一間洋房住下,迎接"金山閑少"周文雍回來。</p><p class="ql-block"> 根據省委指示,1928年春節期間,要在廣州發動一次叫做“春季騷動”的政治攻勢。鐵兒和鐵軍為了做好這次活動,積極進行聯絡和等款工作,春節前,她們冒著生命危險,扮成貴婦人回到佛山家里。此時,她們的父母已相繼病故,三哥已家道中落,經濟并不富裕。但其哥嫂在她們的影響下,同情革命,所以,她的三嫂便把家里的現款和借來的一張銀單,共約二百元拿出來支援革命活動。鐵兒姐妹倆在佛山秘密活動了幾天,在大年初二(1月24日)回到廣州。</p> <p class="ql-block">  年初五(1月27日)那天,由于廣州市委發動“春節騷動”的傳單落在敵人手里,敵人便在全市開展大搜查,白色恐怖更加嚴重。廣東省委要陳鐵軍到香港匯報,陳鐵軍考慮到廣州局勢嚴重,她不能在這個時候離開,便讓李淑媛到香港匯報。當天上午,廣州樂安坊的一個秘密機關被破獲,叛徒供出了陳鐵軍的活動據點。下午四時,國民黨反動軍警包圍了住于廣州榮華北街的市委機關,<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文雍正好外出還沒回來,陳鐵軍聽到聲音,知道不好,她馬上讓妹妹陳鐵兒翻越陽臺,被鄰居掩護逃脫,自己冷靜地留下在窗臺上放置花盆,給周文雍發出危險的信號。但遺憾的是,周文雍并沒有發現警告的花盆,當周文雍跨進門后,早已等候的特務一擁而上,兩人一起被捕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廣州榮華西街17號二樓,在老樓林立的西關并不起眼。這里陽臺僅是木柵欄,看起來甚至還有些破敗,然而在90年前,這里卻是"刑場上的婚禮"主角周文雍和陳鐵軍的革命活動據點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6日,廣州起義失敗后,</p><p class="ql-block">他倆并肩走向紅花崗刑場。</p><p class="ql-block">曾經,他倆假扮夫妻,</p><p class="ql-block">在出生入死中,萌生革命時代的愛情;</p><p class="ql-block">此刻,他倆面無懼色,仿佛下班去買菜。</p><p class="ql-block">刑場上,他倆決定彌補遺憾,舉行婚禮,</p><p class="ql-block">他對法官說:</p><p class="ql-block">“我的妻子陳影萍是化名,</p><p class="ql-block">真名叫陳鐵軍,原是中山大學學生”;</p><p class="ql-block">他向周圍的群眾高呼宣告:</p><p class="ql-block">“我們要舉行婚禮了,</p><p class="ql-block">讓反動派的槍聲作為結婚的禮炮吧!”</p><p class="ql-block">作為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死后,他的戰友葉劍英、聶榮臻繼續前行。</p><p class="ql-block">獄中,他不屈不撓,在墻上刻詩明志:</p><p class="ql-block">“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p><p class="ql-block">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p><p class="ql-block">他叫周文雍,時年23歲,妻子24歲。</p><p class="ql-block"> —《中央電視臺解說詞》</p> <p class="ql-block">  在陳鐵軍和周文雍把生命獻給黨的最后時刻中,他倆在敵人的鐵窗下照了一張合照。在這張留存于世的合影上,這對"共產夫妻"昂然并肩站立。周文雍表情嚴肅,大義凜然,只是由于遭受酷刑,手勢有些不正常。站在他旁邊的陳鐵軍則披著當時婦女流行的那種長四五尺的寬圍巾,溫柔地把頭側向自己的"丈夫"。這就是他倆留給黨和人民的革命英雄兒女最好的紀念證物。</p><p class="ql-block"> 據陳鐵軍三嫂后來的回憶,照片上的棗紅色大圍巾是她親手織送給鐵軍的,拍完照后,陳鐵軍便把這圍巾塞給了衣著單薄的周文雍。正是這股愛意一直溫暖著他踏上刑場。</p><p class="ql-block"> 陳鐵軍的侄女陳惠文告訴記者:“反動派不許親人收尸,我的母親黃漢興(陳鐵軍的三嫂)花了數十銀元,叫了一批人強行將烈士們的遺體搶回,才得以安葬他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陳鐵軍、周文雍犧牲后的第二天,當時的報紙刊登了這張合影。為避免人們認為他們兩人原來已是夫妻,報紙就在照片旁以陳鐵軍的口吻附加了一句話:“我們倆過去在一塊工作,一直沒有結婚,現在我們宣布舉行婚禮。”照片和報道感人肺腑。聶榮臻看到后動情地說:“這就是我們的戰友,那是刑場上的婚禮啊!他們的愛情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聶榮臻把報道他們的報紙保留下來一直帶在身上,直到長征途中與周恩來夫婦遇到,給他們看了報紙并告訴了事情經過,鄧穎超悲痛萬分、當場哭了。周恩來對周文雍比較熟悉,雖然對陳鐵軍不了解,但他們的事跡還是讓他十分感動與難過,他感慨地說:他們愛情是“最純真最高尚的愛情”。1962年,周恩來在一次與北京的劇作家談話中提議,周文雍、陳鐵軍雙雙走向刑場,同赴死難,若將他們的事跡寫成一場戲會是很感人的。不久,相關作品陸續涌現,并改編成影視、話劇等廣泛流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長征路上的周恩來聶榮臻</p> <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14日,陳鐵軍和周文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粵劇《粵海忠魂》劇照</p> <p class="ql-block">  《刑場上的婚禮》,讓周文雍與陳鐵軍這兩位革命烈士被人傳誦,但很少有人知道,陳鐵軍的妹妹陳鐵兒,同樣是一位女中豪杰:陳家姐妹不僅同時加入革命,同樣愛上志同道合的革命人士,還都在24歲這個最美的年華時候被殺害,英勇就義,猶如兩朵并蒂紅棉花,永遠新鮮、紅艷,綻放在祖國高潔無邊的藍天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仆后繼</p><p class="ql-block"> 親人與戰友的離去,黨組織被破壞,對陳鐵兒的身心打擊很大,原本有肺病的她病情加重,如此糟糕的境況并未讓她灰心喪氣、意志消沉。脫險后回到佛山家里,哥哥勸她留下來,不要重復鐵軍的路,陳鐵兒毅然回答道:"我的一切都是黨的,我要用我的鮮血迸射出革命的火花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常給家人講述鐵軍被捕、犧牲的經過,并教育鼓勵侄兒要努力學習,長大了像四姑姐(即鐵軍)那樣堅強、勇敢、不怕犧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一個月后,她又回到香港,廣東省委安排她在機要室工作,機要工作經常通宵達旦,她的身體更虛弱了,但她仍帶著重病堅持寫《悼周文雍同志》一文,發表在1928年黨的機關刊物《紅旗》周刊上,在這篇文章的最后部分,陳鐵兒大聲疾呼:“要繼續烈士的精神,要替烈士報仇,同志們努力!努力!我們的子彈要緊緊描準敵人!”她還抱著極大的熱情,寫了一個劇本,描寫姐姐鐵軍與周文雍的生活戰斗,以表達對他們的敬仰和深深的愛。</p><p class="ql-block"> 鄧穎超同志很懷念陳鐵兒,1977年,她還托人轉告電影《刑場上的婚禮》劇本作者:她曾讀過陳鐵兒寫的腳本,從中知道她們的家庭出身,要他去廣州時,設法尋找這個劇本。</p> <p class="ql-block">  鐵兒除奸</p><p class="ql-block"> 在香港,她遇到了中共黨員、海員工運領導人林素一。</p><p class="ql-block"> 1929年間,因為黨內出了叛徒,許多機關被敵人破獲,不少英雄兒女被引渡回廣州壯烈犧牲。為了懲治叛徒,加強特工工作,黨內派出林素一為特工科科長,陳鐵兒為特工科副科長,共同研究了叛徒活動的規律和范圍。</p><p class="ql-block"> 兩人研究后決定由陳鐵兒親自出面,引蛇出洞。特工科預先在九龍偏遠的地方租了一間房子,陳鐵兒按照計劃故意在叛徒出沒的地方活動,引起叛徒的跟蹤,陳鐵兒故意時快時慢、時隱時現,把叛徒引至那埋伏好的房子,終于把叛徒揪了出來。林素一和陳鐵兒的杰出工作得到認可和贊揚。</p> <p class="ql-block">  鐵兒托孤</p><p class="ql-block"> 二人在革命中互生愛慕,于1929年結為夫婦,據鐵兒三嫂回憶:“娘家給了七妹(鐵兒)結婚費用300塊銀元,她全部捐給了黨組織”。次年得一子。由于廣州國民黨當局與港方勾結,瘋狂搜捕共產黨人,陳鐵兒不得不把出生不久的兒子送往梅縣鄉下,交由孩子的奶奶撫養,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風雨如磐的香港、廣州。</p><p class="ql-block"> 當她返回香港后不久,情況更加緊張了,不少在港的共產黨員遭到逮捕,陳鐵兒立即提出將黨的一批機要文件,轉到區夢覺同志住處。同時又與丈夫林素一共同寫了一批平安信,交給在港的好友,讓他按時給梅縣老家發信,免得老人與幼兒牽掛。</p> <p class="ql-block">  獄中斗爭</p><p class="ql-block"> 沒過多久,不幸再次降臨。1931年底,又是叛徒出賣,陳鐵兒和丈夫同時在香港遭捕,被關押在香港荔枝角監獄,第二天即引渡到廣州。反動派得知陳鐵兒是陳鐵軍的妹妹,當即就要處死她與林素一。當時鐵兒<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已7月懷胎,</span>反動派害怕民眾輿論,先行處決了林素一。</p><p class="ql-block"> 不久,陳鐵兒在獄中產下一女嬰。被獄中難友稱為“監獄之花”,嬰孩的啼哭聲給整個監獄帶來一種生的歡樂。陳鐵兒更無比疼愛這個出生在黑牢的寶貝,她渴望寒砭肌骨陰森可怕的黑夜快快過去,讓小寶貝平安出獄,去享受充足的陽光,去與他的小哥哥團聚,未來美好的世界應該有小寶貝的一份。</p><p class="ql-block"> 但是她沒有絲毫的動搖、妥協。</p><p class="ql-block"> 在用盡各種手段威逼利誘不見效果之后,反動派喪心病狂,竟然將給陳鐵兒治病的藥,喂給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吃。</p><p class="ql-block"> 可憐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沒有幾天,竟被活活藥死。</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的陳鐵兒,肝腸寸斷。</p><p class="ql-block"> 她的眼中已經沒有了淚水,她的心碎了,她的心在流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英勇就義</p><p class="ql-block"> 1932年4月11日(農歷3月6日),陳鐵兒被押到姐姐陳鐵軍犧牲的紅花崗刑場,英勇就義,年僅24歲!<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佛山的娘家人把陳鐵兒夫妻安葬于廣州市登峰路保鴨池的山崗上(后由于戰亂,烈士忠骨已無從尋找)。</span></p><p class="ql-block"> 多么美好的芳齡、充滿青春與幻想的年華,她只留下一個僅有兩歲的小兒子,跟著鄉下的老祖母相依活命。過著凄苦的生活。過了若干年老人去世:帶著對兒子兒媳的深深掛念,帶著對年幼孫兒的萬般不舍,老人死不瞑目。然而, 她萬萬沒想到:她的素兒和鐵兒,早已長眠于九泉之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陳鐵軍(陳燮君1904-1928)陳鐵兒(陳燮元1908-1932)姐妹倆:她們的芳華定格廿四春秋,她們的英名永存國家記憶。她們的鮮血綻放紅棉似火,她們的忠魂熔鑄巍巍豐碑。</span>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陳鐵軍和周文雍以“同志?愛人”的主旋律奏響了“刑場婚禮”的主題樂章;陳鐵兒以“胞妹?同志”的協奏曲演繹了“托孤赴難”的華彩樂段,把這曲“百年征程,鏗鏘玫瑰”的英雄交響曲推向最高潮:悲壯中不失浪漫,窒息中看到希望!</p><p class="ql-block"> 陳鐵軍周文雍,陳鐵兒林素一,用自己的愛與信仰,在百年黨史中書寫了不朽的極致浪漫。他們在年紀輕輕時就告別人世,但他們并不孤獨。他們是播火者,他們倒下之時,他們的同志前仆后繼,已在中國大地上點燃了星星之火,未來,星火燎原,不遠處,一個新中國!</p> <p class="ql-block">  先烈回眸應笑慰 生生不息后來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覺陳鐵兒烈士兒子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烈士后人概況</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四代共產黨人之家,共產生了9位共產黨員,以及全國優秀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第三代、四代大都畢業于985、211大學以及香港的著名大學,7人研究生畢業拿到了碩士學位,第五代也正在健康成長。其后人現分布在京滬廣深梅、香港以及美國等地。</p> <p class="ql-block">  在祖父祖母(林覺陳鐵兒烈士)遺像前,聽哥哥講那過去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為籌建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2007年5月受全國婦聯委托,廣東省婦聯向烈士后人征集陳鐵兒烈士證書原件,并將復制件及捐贈證書頒發烈士親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津县| 东平县| 内丘县| 驻马店市| 邳州市| 亚东县| 阳东县| 五指山市| 天镇县| 乐平市| 十堰市| 兴文县| 山丹县| 新巴尔虎右旗| 苍梧县| 明水县| 汤阴县| 宾阳县| 察雅县| 新河县| 黄陵县| 马公市| 伊通| 图片| 平江县| 双桥区| 宜章县| 越西县| 田阳县| 葫芦岛市| 合肥市| 新巴尔虎右旗| 那坡县| 乌拉特前旗| 沾化县| 浦城县| 虹口区| 平塘县| 齐河县| 花垣县| 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