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1968年3月,我國海洋亊業迎來初春的曙光,來自遼寧復縣的100名新兵和來自上海的50名新兵,在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調查船第一大隊(青島)會師。</h1><h1> 不久,他們分赴船大隊各個崗位。</h1> <h3> 1968年第一海洋調查船大隊擁有"東方紅"船、"水星"船和艇中隊。</h3> <h1> 1959年,為培養海洋科學人才,完成海上調查任務,國家科委和高教部致函國家計委,希望為山東海洋學院建造一艘海上實習調查船。1962年滬東造船廠建造"東方紅"開工,1965年12月28日交船。"東方紅"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的第一首綜合性海洋調查船。1968年起,戴福海、岑國偉、張谷成、俞康山、王明權、張克偉(已故)、吳昌和、王蓓生,施海貢、華均良(已故)、竇桂林、張禮忠、蔣巧龍、孫鐵柱、俞宏廣等戰友在"東方紅"船上工作、生活。</h1><h1> (1996年"東方紅"海洋實習調查船正式退役,安全運行30年。)</h1><h1> 戰友蒲玉臣曾任"東方紅"船政委。</h1><p><br></p> <h3>(此照片取自網絡)</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戴福海戰友在"東方紅"船上。</font></h3> <h3> 左起:俞康山、戴褔海、作者、沈國俊與"東方紅"老船員高德剛的兒子合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水兵日記摘要</font></h1> <h1> 氣象壹號調查船:1959年7月為預報災害性氣候及保證漁業生產安全,中央氣象局委托一機部九局研制氣象調查船。在蘇聯專家指導下,由求新造船廠生產,1960年7月交付命名為"氣象壹號"。船員基本上為原海軍集體轉業人員。1963年"氣象壹號"劃撥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更名為"水星號"。1965年11月26日"水星"移交給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1966年2月水星歸建北海分局第一海洋調查船大隊。</h1><h1> (1984年8月水星船正式報廢。)</h1><h1> 作者於1968年9月至1973年在"水星"船服役(1973年調去向陽紅零七船),在水星船上還有王福林、黃國雄、陸銀華、張朝、沈幼元、鄒馭之、陸兆虎、沈國俊、沈龍龍等戰友。</h1> <h1> 1969年3月8日,周六,多云。</h1><h1> 今天,水星黨支部召開支部大會,一致通過了我的入黨申請,心情非常激動,新的征程開始了!</h1><h1> 我記下了這段座右銘: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h1> <h1> 1971年8月4日、周三.少云一多云。</h1><h1> 夜9:20,電臺報告,"紅旗2號"有名陸軍干部患急癥,需立即返青島搶救。21:42,又報,救援快艇只能停靠沙子口,要求派車接送。22:30許,我與張桂申、鄒成江、寧宣浩等抵沙子口。雖是盛夏,但是海邊夜間風呼嘯而來,駕駛室里蚊子聚集。因此,我寧愿在外面受冷,也不愿被蚊子叮咬。凌晨1:40,護衛艇靠上碼頭,我們迅速將這位陸軍干部送至青島市立醫院。……</h1><h1> 8月5日</h1><h1> 上午10:15,昨夜搶救陸軍干部出院,來電深表謝意!</h1> <h3>戴福海戰友在航行中測定艦位。</h3> <h1> 1971年9月23日、周四、晴一多云。 <br> 05:10起錨,馳離石島港。一會兒,只能望見那絳紫色的山峰。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贊美山,為了看山、不辭千里,登山賦詩。但是,在海上的人,對山更有親切的感覺,試想,在茫茫的大海,突然在天際露出一段山峰,無論是島或是大陸,都會抓住,給船舶定位。這是水兵戀海、戀山的真實感情。</h1><h1> 8:30越過成山頭,14:30抵達30號站。難得有如此平靜的海面,海平面與天際的薄云相連,一絲絲地閃爍。調查隊的同志開始作業,深水釆樣儀器如海馬似的鉆入蔚藍色的海。這里的水深達56米,故海水藍的晶瑩透亮。不一會兒,儀器隨著鋼索骨碌碌地冒了出來,帶來一系列數據……。</h1> <h1> 1971年9月6日、周日、多云轉晴、風6一7級。</h1><h1> 晨06:20靠上海洋島三號碼頭。友軍己在碼頭上等待,相邀籃球比賽。</h1><h1> 上午與駐島陸軍比賽,下午與駐島海軍比賽,晚上則與駐島陸、海軍聯隊比賽。結果不用說也知道了。</h1> <h3> 作者在進行海圖作業。</h3> <h1> 1971年9月25日、周六、陰有雨、E一N風7一8級</h1><h1> 早晨起來,風一陣緊一陣,最大風力達9級。</h1><h1> 遼寧大連的漁船很多,海洋島我船的錨地兩舷都擠滿了漁船。上午,遼大15號漁船上有一漁民病了,衛生員小王即去就診。回船時,漁船送來三箱魚(其中一箱黃花魚),我們知道,送錢去他們是不會收的。東北漁民缺少的是肉和油,于是船上送去了30斤豬肉及食油。果然漁民高興的收下。</h1><h1> 海上的軍民情誼是無法等價計算的!</h1> <p>前排左起:鄒馭之、方東輝、戴福海。后排左起:陸兆虎、作者、我們入伍時體檢軍醫苗醫生。</p> <h1> 1971年12月30日、周四、晴一少云、西風5一6級。<br> 自28日在老鐵山ws角定點觀測結束后,沿渤海觀測,連一塊冰塊都設有發現。僅在營口臺子河口測定水溫為攝氏一1度。但仍未結冰。</h1><h1> 02:30,在秦皇島港內拋錨。</h1> <h3>戰友戴福海在站崗</h3> <h1> 1972年元月二日、西南風2一3級、晴。<br> 晨7:30,完成最后一個觀測點任務。中午越過登州水道,左舷望去,南長山島、北長山島、砣磯島等諸島歷歷在目。山峰巍然,漁村也清晰可見。右舷望去,在望遠鏡中,蓬萊港已經很清楚了,特別美麗的是蓬萊閣,幾座亭閣并立于山崖。據說春、秋兩季天氣晴朗之日,站在樓閣上,能看到夢幻般的海市蜃樓。難怪古時將過登州水道視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br> 這一星期內,我船走遍了祖國的黃海、渤海,兩海龍王當為驚嘆!</h1> <h3>利用導航雷達導航</h3> <h1> 1972年7月26日、周三、暴雨、風力10級以上。</h1><h1> 昨晚,山東氣象臺報告今年三號臺風位于北緯29度,東徑127度,最大風力12級以上,臺風向偏北方向移動。尚船長說,繼續工作,什么時候來風,什么時候起錨。</h1><h1> 今天清晨起來,陣風7級,氣壓急驟下降。調查隊同志說,再堅持!10:00,氣壓75.7mm,并繼續下滑,有預兆有臺風中心路經。起錨后,風急速增大,船激烈的顛波,左右晃擺竟達50度。狂風呼嘯著,能見度極低,巨浪從船頭飛越駕駛臺而過。氣壓己下降至74.7mm,由于極度緊張,竟忘了暈船!我打開測深儀、請鄒馭之開啟導航雷達。水深21米、17米……,突然,船頭了望更報告:發現山影!在望遠鏡中,航向前水霧中隱隱露出幾個山影,距離約0.5一0.8(浬)……。</h1><h1> "停車"!,依據導航雷達,很快調整航向,19:00,在大連灣紅土堆子海拋錨。……(此日記是在27日清晨補寫)</h1><h1> </h1> <h3> 作者在學習使用六分儀,利用天體測定艦位。</h3> <h3>左起:作者、岑國偉、俞康山。</h3> <h3>戰友王明權在山海關</h3> <h3> 作者在操控電舵</h3> <h3>前排左起:岑國偉、作者、戴福海。后排左起:張谷城、沈國俊。</h3> <h1> 向陽紅07船由蕪湖造船廠建造,1972年4月20日下水,1974年9月2O日出廠,編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第一海洋調查船大隊。首任船長王德隆,政委柳學同。</h1><h1> 王明權,張桂申,張克偉,賈原宏、劉忠敏和作者等都到蕪湖造船廠接船并參加試航。<br></h1> <h3> 向陽紅07船首批指戰員合影。</h3><h3> 前排左3為首任王德隆船長,前排左4為本篇作者。</h3> <h1> 1973年2月7日、周三、大雪</h1><h1> 下了一天大雪,江南春色換上了白雪皚皚的銀裝。</h1><h1> 中午取得報紙,2月2日出版的《人民海軍》報刊登了我在1月7日發出的兩篇稿子:《兩次航行的啟示》、《登門釆訪之后……》。這兩篇稿子學習毛主席關于,勝利了,不要忘乎所以的教導。過去軍隊打仗,打了勝仗,就要總結經驗,提出新任務,繼續前進。</h1> <h1> 1973年5月15日、周三、雨轉陰</h1><h1> 《人民海軍》報來了,5月12日的第三版刊登了我撰寫的:某部向陽紅07船黨支部在軍訓中"認真貫徹總路線精神"的報道,大隊特別送了比往常多的多的報紙。</h1> <h3>向陽紅O7船航海部門指戰員合影</h3> <h1> 1973年5月18日、周五、多云</h1><h1> 上午,正在自學天文航海學,大隊袁干事前來了解報道組的情況:這段時間共向《人民海軍》報投稿十二篇(新聞報道6篇,黨內通信、短評各1篇,詩歌、歌曲各2篇),被《人民海軍》報錄用刋登4篇。其中《新船新風》通訊得到了蕪湖造船廠宣傳科許祖本同志的潤色。</h1><h1> 4篇刊登的文章都是我撰寫,因此期望大隊、支部能盡快培養新的力量。</h1> <h3>在蕪湖造船廠接船期間,軍民聯歡合影。</h3> <h3> 入伍三十年,部分戰友在《新民晚報》社前合影。</h3> <h1> 入伍五十年,部分戰友在青島留影。</h1> <h1> 黎明的曙光是短暫的,我國海洋事業如旭日東升,很快從淺海走向深海,從大陸架走向兩極、走向萬米深的海溝,走向全球大洋。我們為在這浩瀚的大海中獻上青春而自豪!</h1><h1> 本文謹從網絡上引用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第一海洋調查船大隊近年來"極地"號和海監船在極地海洋調查和維護我國海洋主權所作的輝煌成就,向曾經為我國海洋事業作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和指戰員敬禮!</h1> <h1> "極地"船歸建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由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第一海洋調查船大隊(現中國海監第一支隊)管理。1986年至1993年,"極地"船六赴南極,航行總天數941天,共計12399航時,總航程141675海里,參加航行的船員238人次,調查隊員476人次。"極地船"科學考察工作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科研數據,獲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集體記功一次,為我國南極事業的發展建立了卓越功勛。<br />,</h1> <h1> 2007年,"中國海監22"船出海246天,航程37840海里;"中國海監11"船出海266天,航程12310海里;"中國海監17"船出海270天,航程25230海里,……。<br /> 這不僅是航程的記錄,更是一種責任的體現。北海分局執法船舶堅決打擊了海洋違法行為,在海洋維權工作中屢建奇功,成為唯一一支跨3個海區執行維權任務的隊伍。<br /> 從建局初期僅有5艘海洋調查船,到擁有海洋調查船和海洋執法船(艇)33艘,北海分局調查船隊不斷成長壯大,出色地完成了國家海洋局賦予的職責,在海洋事業和單位改革建設發展中,不斷創造著新的輝煌。</h1> <h3>編后語:鑒于入伍時間在上世紀1968一1974年間,部隊工作生活的照片很少,作者以自己所撰寫的部分日記摘錄來描述當時的海洋調查生活。部分調查船照片取自網絡,盼諒解!</h3><h3> 戰友戴褔海、王明權、俞康山都提供了珍貴的照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敬禮!</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上圖為:第一海洋調查船大隊的"海監22"號船(原向陽紅08船)。</font></h1><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共同社2013年4月22日消息,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22日下午確認,3艘中國海監船"海監23"、"海監46"和"海監51"自下午7時許至7時35分,從釣魚島魚釣島西北偏北方向先后駛入12海里以內。</font></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要市|
平度市|
深泽县|
古田县|
民乐县|
遵化市|
牟定县|
诏安县|
望奎县|
中超|
绥阳县|
镇雄县|
鄂温|
江门市|
台中市|
河西区|
石台县|
同心县|
达拉特旗|
淮滨县|
扎鲁特旗|
周口市|
广昌县|
宜良县|
德昌县|
谢通门县|
榆林市|
临澧县|
泾源县|
襄城县|
乡宁县|
滁州市|
乌海市|
灵寿县|
武安市|
特克斯县|
博白县|
漯河市|
昔阳县|
汽车|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