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17年5月13日下午,我們在老政委邰明昌老首長的協調下,參加聚會的全體戰友及家屬,參觀了原129師(現為裝甲13旅旅部)師部大院。</h1> <h1> 我們受到了裝甲十三旅領導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重視,專門派了李干事(上尉)陪同我們。在參觀軍事博物館時,還派了一名專業女講解員為我們宣講了一個多小時的軍史。</h1> <h1>邰政委分別與我們在司政后辦公大樓門前及大禮堂門前合影留念</h1> <h1> <b><font color="#ed2308">陸軍第129師歷史沿革</font></b><br>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18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第129師,閻捷三任師長,袁克服任政治委員。該師前身是1945年9月下旬組建的渤海軍區獨立旅(又稱渤海新編師或第8師),抗日戰爭勝利后進入東北,1946年10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第18師,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19師。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承德保衛戰、解放長春、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四平攻堅、東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勢作戰、遼沈、平津、進軍中南、解放海南島等重要戰役戰斗。該師戰斗作風很有突擊性,善于村落戰斗,擅長爆破技術,具有攻堅經驗,在老爺嶺追殲戰、四平攻堅戰等戰斗中均有出色的表現。1952年11 月,129師撤銷建制,師部與海軍海南島基地組建海軍西營基地,385團改隸132師為396團。<br> 1969年9月,陸軍第43軍第220師改稱陸軍第129師。以后發展見步兵第125師。</h1><div><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 陸軍第125師</font></b><br></h1><h1>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第14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第125師,彭龍飛任師長,丁國鈺任政治委員。該師前身是1945年11月成立的東北人民自治軍通化支隊,1946年7月改稱楊靖宇支隊,8月改稱遼寧軍區獨立師,11月師機關改為遼寧軍區前進指揮所,1947年9月師機關及4、5團歸建,恢復師建制并改稱遼東軍區獨立第2師,1948年3月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第14師。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遼沈、平津、安陽等戰役戰斗。該師“游擊戰經驗多,有朝氣,有猛沖精神”。1950年10月,125師赴朝參戰,1952年11月回國。1964年8月撤消建制,師機關和373團、378團機關調廣西田陽組建廣州軍區邊防師,373團和378團部隊調往廣東省軍區。1967年2月廣州軍區邊防師改稱陸軍第220師,歸陸軍第55軍建制,1968年9月歸陸軍第 43軍建制,1969年9月18日改稱陸軍第129師。1979年參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殲敵875人,戰后有2個單位、4名個人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1985年9月撤銷,師部和坦克11師44團整編為陸軍第54集團軍坦克旅,1998年改為陸軍第20集團軍裝甲旅。<br> 南陽裝甲旅86年在原129師的基礎上,和11師43團一部整編為54集團軍坦克旅。98年部隊整編時,因20軍試行軍旅營體制,54軍坦克旅與20軍坦克11師互換,同時更名為20軍裝甲旅。2000年左右,裝甲旅旅長整理旅史時發現,我旅的前身為楊靖宇支隊一部,所以現在也稱楊靖宇支隊。2012年改為裝甲第13旅。</h1><div><br></div> <h3>在參觀完師大院后,我們又分乘兩輛大巴車,去社旗看看我們連隊的營區</h3> <h3>這是社旗縣城新建的門樓,非常氣派</h3> <h3>我們的營區已經交給了濟南軍區房地產管理處管理</h3> <h1>這是我當副指導員時的住房</h1> <h1>這是我當一排長時候的房間</h1> <h1>營區已雜草叢生</h1> <h1>二機連連部</h1> <h1>二機連飯堂</h1> <h1><b><font color="#ed2308">原步兵第386團簡史</font></b><br>原步兵第386團是隸屬于原陸軍43軍129師的一個步兵團。1985年,黨中央作出了中國軍隊整減100萬人的決策,那次部隊整編撤銷了陸軍43軍,步兵第386團隨129師的撤銷而撤銷。部隊撤銷已過去32年了,當兵第一步就邁進這個團的戰友們,永遠沒有忘記培養教育過自己的老部隊,永遠沒有忘記珍貴的戰友深情。為此,有必要把386團的簡史向戰友們介紹一下。</h1><div><br></div> <h1> 追溯部隊沿革,那就話長了。<br> 原陸軍第43軍是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紅二師的一部分,抗日戰爭時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抗戰勝利后,開赴東北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1948年1月,先由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改稱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同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首任軍長洪學智,政治委員賴傳珠,副軍長楊國夫,李作鵬,副政治委員劉其人,參謀長雷震,政治部主任鄧飛。原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16師改稱第l27師,原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17師改稱笫128師,原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18師改稱第129師,閻捷任師長,袁克服任政治委員。下轄三個步兵團,分別是第385團,第386團,第387團。<br> 1949年2月下旬,步兵第386團奉命在上級編成內先遣南下,于4月初進至武漢以北黃安(今紅安)地區,牽制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5月14日,第43軍從團風至田家鎮段渡過長江,解放了鄂南,贛北廣大地區,為第四野戰軍主力南下開辟了前進道路。7月參加湘贛戰役。9月中旬繼續南進,翻越梅嶺關,進軍廣東。10月14日,會同兄弟部隊解放華南最大城市廣州。11月中旬,奉命由廣州隱蔽西進,參加廣西追擊戰。1950年1月上旬,43軍開赴雷州半島。參加解放海南島作戰任務,第129師在陽江沿海,與海南島遙相對峙,為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作準備。1950年3月至5月,笫43軍以木船為航渡工具,突破敵由陸??哲娊M成的“立體防御”,在友鄰部隊協同作戰下解放了海南島。1952年7月5日,43軍與海南軍區合并為海南軍區兼43軍。1952年11月,第129師撤銷建制,師部與海南島基地組建海軍西營基地。<br> 1968年9月,恢復陸軍笫43軍,第127,128師完整建制歸編,第129師由1964年8月組建的廣州軍區邊防獨立師(1965年7月改稱陸軍第220師)改編。</h1><div><br></div> <h1> 原廣州軍區邊防獨立師所屬的第2團就是1968年9月恢復陸軍第43軍后的笫129師386團的前身。386團于1964年11月1日在廣西百色地區組建,以42軍125師師團機關為主干,以原廣西軍區邊防營為基礎,分別從陸軍第55軍,海南軍區抽調干部戰士組成團直屬分隊和三個步兵營。三個步兵營的干部分弘來自廣西邊防獨立一營,第42軍第124師,125師,第43軍第127師,128師,并于1964年11月下旬補入廣西籍新兵1216人。全團干部戰士絕大部分為壯族和苗族。<br> 1968年9月,使第129師自1952年11月撤銷后16年重新恢復番號建制,步兵第386團由此重新恢復。<br> 1969年,第386團奉命進駐廣西南寧維護社會治安任務。年底,隨129師奉命進駐貴州省執行“三支兩軍”任務。386團分別駐貴陽市,銅仁市執行任務。1973年2月底,團奉命隨129師移防河南省南陽市,386團駐河南省方城縣。<br> 1975年3月,第129師奉命由甲種編制改為乙種編制,386團隨之一樣,每個步兵營只編二個步兵連,一個機炮連。<br> 1978年12月,第129師由乙種偏制擴偏為甲種師。386團和其他步兵團一樣,每個營為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一個炮兵連。<br> 1979年,第386團在上級編成內在廣西方向參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br> 1980年12月,第386團奉命縮編,連隊建制不變。<br>1983年,第129師奉命由甲種編制改為乙種編制,386團整編。<br> 1985年9月,第386團隨第129師的撤銷而撤銷。(師部和坦克11師44團整編為陸軍第54集團軍坦克旅,1998年改為陸軍第20集團軍裝甲旅) 386團編制隨129師撤銷而撤銷,服役期滿的戰士安排復員,服役期未滿的戰士和大部分干部并入陸軍第54集團軍第160師管理。</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平县|
桃园县|
黔南|
广汉市|
太和县|
蒙城县|
同德县|
顺昌县|
彭阳县|
丹阳市|
冕宁县|
星座|
邵东县|
油尖旺区|
祁东县|
延寿县|
遂平县|
雷州市|
罗平县|
永年县|
和龙市|
区。|
西林县|
清涧县|
巴彦淖尔市|
宁蒗|
屯门区|
合水县|
孟村|
侯马市|
岫岩|
麻阳|
托克托县|
祁阳县|
宜阳县|
山东省|
明溪县|
卢湾区|
依安县|
两当县|
黄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