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也許我倒下將不再回來,你是否還要永久的期待?也許我長眠再也不會醒來,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脈?</h3><h3>每到聽到這熟悉的歌詞,悲壯的旋律,有一種復雜的感情在許多參戰老兵心頭油然而生,聽著聽著就情不自禁淚流滿面。它讓老兵想起駐守南疆的日日夜夜,想起那被鮮血浸染的紅土地,那里有長眠地下的戰友,有一處處松柏常青的烈士陵園,有一排排默默矗立的墓碑。</h3> <h3>重返老山,祭拜烈士陵園的英靈,是所有參戰老兵的情結和心愿。據了解,散布在中越邊境的有十幾處烈士陵園,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麻栗坡烈士陵園。</h3> <h3>陵園位于麻栗坡縣城四公里處的北磨山山坡上。1979年開始修建,1989年正式竣工。園內安葬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和老山地區對越防御作戰犧牲的959位烈士。分別來自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河南20個省市19個民族,其中在收復老山、八里河東山戰斗中犧牲的有750名。烈士中,年齡最大的35歲,最小的是一位叫李濤的山東籍戰士,只有16歲。</h3> <h3>第一次去麻栗坡烈士陵園是1987年4月初的清明節,我們第三野戰醫療所剛剛抵達戰區的第十天。</h3><h3>一進入陵園,心就開始顫動,謁拜和憑吊的人潮如涌,以參戰部隊居多。即將回撤的蘭州軍區47軍、21軍的官兵,流著熱淚向長眠的戰友告別,正在接防的北京軍區27軍的干部戰土則在紀念碑前為上陣壯行。</h3> <h3>記得當時陵園內張貼著一首手抄的小詩”吻你,我不驚醒你一一一個長眠南疆士兵的妻子在這里的留言”,最后一段詩句寫道<br></h3><div> “吻你,我不驚醒你。</div><div>在這片莊嚴的土地上,將烙下一個普通女性的長吻。</div><div>為祝福你在這里靜靜安息,吻你,我不驚醒</div><div>你。</div><div>不驚醒你……不驚醒你……”,讓人讀得潸然淚下。</div> <h3>這是第三野戰醫療所生活保障組的部分戰友當天在烈土陵園留下的合影。從左到右第一排 趙金標、 路根群、李玉良,第二排 張明弟、李永道、韓紅星、郭建華,第三排 于佩華、尹桂成、畢長嶺、蘭明生。</h3> <h3>據了解,前些年到麻栗坡烈士陵園祭奠和參觀的人數每年有七八萬人。2015年后,每年驟然增到20萬人,特別是清明節前后和4.28周年紀念日,更是人流如織,參戰老兵、烈士親友、社會愛心人士、志愿者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于此,縣城大大小小的賓館、旅社全部爆滿,我想,恐怕這與近年來我國東海、南海、臺海的風云變幻有關,聞鼙鼓而思良將,燃烽煙而悼英雄。</h3> <h3>由于烈士陵園位于第三野戰醫療所往來麻栗坡的必經之路,參戰一年,自己不知多少次從這里路過。每次都不由放慢車速,放輕腳步,生怕驚擾了在此安眠的英靈。不知為什么,稍有余暇,就想到陵園里看看,每次肅然登上那高高的石階,雙腳就格外沉重,心似隱隱作痛。</h3> <h3>夏日午后的一天,我再次來到歸于寂靜的烈士陵園,親手為長眠的戰友采摘一束鮮花。</h3> <h3>30年后,我們再次踏進神圣肅穆的麻栗坡烈士陵園。“戰友們,我們來看你們了”!一聲長長的呼喚,一捧象征圣潔的菊花,寄托著第三野戰醫療所全體官兵深深的思念。</h3> <h3>進入陵園,正面是高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碑身正面鑄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背面是鄧小平題詞”為保衛祖國邊疆英勇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前排列的是張大權、李海欣等12座被授予中央軍委和昆明軍區戰斗英雄稱號的烈士墓,又被稱為英雄臺。</h3> <h3>整座陵園烈士墓順著山坡呈梯次整齊排列,遠遠望去,宛若一個整裝待發、氣勢磅礴的英雄方陣;一座座墓碑,頭頂五角星,就像一個個身著戎裝,集合待命,隨時準備再上戰場的戰士。</h3> <h3>陵園右側,是前幾年建成的老山作戰紀念館。館內通過沙盤、圖片以及烈士遺物、各種武器裝備、文件等實物,向人們展示了參戰官兵在保衛祖國的戰斗中,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英勇事跡,詮釋了閃耀時代光芒的”老山精神”。</h3> <h3>紀念館下面是”老山精神萬歲”一組群體雕像。</h3> <h3>時間已經臨近傍晚,陵園內人員稀少。大家排好隊伍,站在紀念碑前肅立默哀,用一朵朵鮮花,表達對壯烈犧牲戰友的緬懷、為國捐軀英靈的悼念。</h3> <h3>再一次走近一座座墓碑。一杯杯紅土,有如他們胸中拋灑的熱血,一棵棵松柏,仿佛他們挺立南疆的身軀;一朵朵野花,極像他們青春綻放的微笑;一陣陣清風,好似他們血染風采的低沉合聲。佇立其間,我靜靜傾聽他們昨天的訴說。</h3> <h3>陸正金 戰士,1964年12月生,1983年1月入伍,1984年4月28日英勇犧牲,被追記三等功。</h3> <h3>王祖生 戰士,1965年8月生,1984年1月入伍,1984年4月28日英勇犧牲,追記三等功,追認共青團員。</h3> <h3>向新平 戰士,1965年9月生,1984年1月入伍,1984年4月28日英勇犧牲。</h3> <h3>班明生,班長,1962年5月生,1982年1月入伍,1984年4月28日英勇犧牲,追記三等功。</h3> <h3>犧牲的烈士,許多只有20來歲,有的入伍才三個月。鑲嵌在石碑上的照片(很多烈士還沒有),是一張張年輕的臉龐,鐫刻的簡短碑文,就像一首首青春詩行。在精忠報國的疆場上,他們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19歲、20歲、21歲……</h3> <h3>每一座墓碑,都承載一個年輕的生命;每個為國捐軀的英靈,都有一個叩擊心扉的英雄故事。</h3> <h3>面對死亡鏡頭一</h3><div>擔負老山主攻任務的40師118團,臨戰前發電報,要求所有休假干部火速歸隊。一位叫吉興林的連長,當時正回家探親,不巧剛到家就病倒了,懷孕的妻子不放心,陪他到了部隊。當時規定家屬三天之內必須離隊,他已經晚了兩天,因為是團長的老部下,所以對他更嚴。在全團干部大會上,他被團長點名,”吉興林,你給我站起來,叫你家屬今天就給我走”!他當天就把含淚的妻子送回家,誰知這一別竟成永訣。在隨后的戰斗中,吉興林連長不幸中彈犧牲,他的女兒尚未出生,已經永遠的失去了親生的父親。</div> <h3>用現時的觀點看,人們會覺得部隊似乎不近人情,缺乏點人性。但你可知道軍令如山倒,惡戰在即,容不得半點婆婆媽媽。此時此刻,為國不能顧家,這就是祖國的長城,這就是人民的軍隊。</h3> <h3>面對死亡鏡頭二。</h3><h3>打過仗的都知道,當突擊隊員意味著犧牲。但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我們的戰士在生死抉擇面前,義無反顧,寫血書、走后門爭當突擊隊員的事在老山戰區舉不勝舉。</h3> <h3>攻打老山主峰的戰斗正在激烈進行,一片雷區突然擋住進攻部隊的腳步。危急關頭,突擊隊的一位班長挺身而出,高喊一聲”跟我來”!用自已滾動的身體引爆地雷,沒滾幾米,他倒在血泊中。后面的戰土毫不猶豫緊跟上去,一個接一個用身體趟雷,他們用血肉之軀,為勝利打開了通道。</h3> <h3>面對死亡鏡頭三。</h3><h3>當年第三野戰醫療所先后擔負北京軍區、沈陽軍區五個偵察大隊的醫療救治任務,對偵查兵出生入死的經歷深有感觸。戰士們講,每次深入敵后偵察捕俘,都不知能否活著回來。一進入敵方遍布雷區、全民皆兵的國度,時刻處在危機四伏、遠離后援、高度緊張的境地。每次安全返回,在踏入國境的一瞬間,大家都會長出一口氣,把一直懸了幾天的心放回肚里。</h3> <h3>但很多時候并沒這么幸運。1986年底,38軍偵察大隊副營職參謀傅平山,在越方1447高地執行偵察捕俘行動中,為掩護戰友和首長撤離,深陷越軍重圍,與敵周旋六天五夜,打死打傷越軍多人后壯烈犧牲,年僅30歲。后來越軍將烈士遺體安葬在越南境內(因為越軍不知道他的身份,所以我們剛上去時,有人聽到越軍對我軍廣播中天天播放”一個中國士兵之死”的反華文章,企圖擾亂我軍心)。我軍偵悉后許以一萬元,買通越南邊民將地道挖到墓地,欲將遺體運回。無奈遺體已經高度腐爛,最后只得取下頭骨帶回中國。據說傅平山烈士是建國以來我軍作戰陣亡職務最高的偵察兵,戰后被追記一等功。</h3> <h3>事后,偵察大隊的官兵跟三所的醫務人員一談起親如兄長、犧牲壯烈的傅參謀,都忍不住失聲痛哭。三所一位女護士,因為長得與其妻子(也是38軍一位軍醫)有幾分相像,偵察大隊的干部戰士對這位女護士不由也多了幾分敬重和親近。</h3> <h3>面對死亡鏡頭四。</h3><h3>這是一位熟悉的戰友,汽車43團2營6連連長陳葉華烈士。汽車團與第三野戰醫療所同為八分部所屬部隊,當年一起赴滇參戰,記得1988年3月,輪戰一年的三所先行回撤。臨行前我到建水出差,順路與駐扎在那里的二營副教導員,我的發小同學姜山,6連陳葉華連長一塊在連隊吃了頓飯。他們汽車團上前線比我們早,回撤比我們晚。為此我們敬了一杯啤酒,互道珍重。不想回來不久,就傳來噩耗。在最后一次去前線執行運輸任務途中,他乘坐的汽車不幸墜入山澗,司機小劉當場犧牲,他從山澗背上來時還能說話,但送到醫院時已停止了呼吸。部隊都撤回來了,他卻永遠的留在那邊。事隔30年,發小跟我提起往事,仍然淚花閃爍。</h3> <h3>坐在中間的為陳葉華連長,后面敞開軍衣站立的,是時任二營副教導員,我的發小同學姜山。</h3> <h3>歲月如歌,夕陽如血。比起早已化作山脈的英靈,我們是幸存者,也是幸運者。還有什么虛名私利拋不開、個人得失放不下呢。</h3> <h3>3月22日清晨,我們即將踏上回程,又一次路過麻栗坡烈士陵園。一種不了之情讓我停住腳步,獨自一人踏上高高的石階,與長眠的戰友再作告別。</h3> <h3>比我們到的還早的是祭奠烈士的一群參戰老兵,橫幅上寫著”119團5連戰友2017年相聚老山”。念完祭文,為首的兩位老兵,把酒瓶舉過頭頂,一邊往地上祭灑,一邊流著淚高聲喊著“戰友們!我們來看你們了,請你們喝點小酒,請你們喝點兒小酒啊”,聽著、看著心里異常酸楚和悲壯。</h3><h3>我錄下這段珍貴視頻,隨后又拍下多張讓人淚下的照片。</h3> <h3>這群老兵50余人,來自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河南等地。都已年過半百,兩鬢花白,不少人臉上已寫滿風霜,看出現在生活的窘迫。今天他們又重聚在一起,追憶浴血的榮光,追思長眠的戰友。</h3> <h3>該連曾參加過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和1984年的老山對越防御作戰,是一支戰功卓著的連隊。在收復和守衛老山的戰斗中,連隊先后犧牲了12位戰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園。</h3><h3><br></h3> <h3>據我查到的戰史資料,在松毛嶺7.12血戰中,該連曾守衛103號和662.6高地,與敵一個連的兵力激戰數小時,擊退敵人6次進攻,斃敵35人。<br></h3> <h3>點上一炷香,告慰戰友在天之靈。</h3> <h3>駐足流連,遍訪戰友可否安好?</h3> <h3>33年來第二次回麻栗坡烈士陵園探望犧牲的同鄉戰友。兩位四川參戰老兵手撫墓碑上碑文,凄切呼喚著戰友的名字,忍不住涕淚交流。</h3> <h3>用國人最虔誠的傳統習俗,在一座座烈士墓前上香、燒紙、獻花、倒酒、點煙。</h3> <h3>再向地下的戰友,行一個老兵的軍禮。</h3> <h3>“姐姐來看你了”。黨振明烈士墓前,一個花圈、一紙挽聯,留下一幅讓人傷感不已的畫面。</h3> <h3>一場春雨,把墓頂的封土染的殷紅。一枝柳條孤獨地插進封土,上面系著一條白色綾布,是在祭奠?還是在招魂?未見一人、未見片紙、未見一字,卻默默道出了思念親人的哀愁與苦澀。</h3> <h3>此情此景,心不由在顫動,淚水一次次模糊了雙眼</h3> <h3>云南省尋甸縣人民政府在女縣長帶領下也來到陵園祭奠英烈。</h3> <h3>尋甸縣共有七位烈士安葬在這里。</h3> <h3>陵園工作人員介紹說,每到清明節前后,來祭奠烈士的就絡繹不絕,清明節是人最多的時候。那一天陵園里哭聲一片,鞭炮從早響到晚,燒紙形成的煙霧漂浮在陵園上空,遲遲不散,人們敬獻的花圈堆滿紀念碑。</h3><h3>而這里更讓人難過的是那些令人唏噓傷感的故事。</h3> <h3>劉光、劉明烈士的母親在麻栗坡為孩子掃墓,不知這位痛失兩位愛子的母親是怎么熬過這些年的。</h3> <h3>某部副連長叢明烈士的母親邊掃墓邊慟哭。</h3> <h3>一等功榮立者劉貴彥烈士的母親望著孩子的遺照傷心欲絕。</h3> <h3>劉樹林烈士的父母趴在兒子的墓碑上淚如雨奔。</h3> <h3>在把烈士最寶貴的生命獻給祖國和人民同時,家人也默默承受著悲痛。而一些烈士遺屬,更因家中失去勞動力生活陷入貧困。</h3> <h3>這是一幅看著想哭,想起來心碎的照片。烈士趙占英的母親趙斗蘭老人,由于家中貧困,一直無錢湊足路費,20年后才第一次來為兒子掃墓。</h3><h3>老人撫摸孩子墓碑,滿臉悲傷和無助。</h3><h3>沒有工作人員,或許她根本找不到墓碑。</h3><h3>已顯破舊的衣衫,或許是她家里最好的衣裝。</h3><h3>這是第一次來,或許也是她最后一次來。</h3> <h3>這張被當地愛心人士朱孝敏在麻栗坡烈士陵園偶然拍到的照片上網不到一個月,一位名叫云淡水暖的網友就為這幅圖片配了一首小詩《媽媽,我等你20年》。趙媽媽手扶兒子墓冢悲傷哭泣的照片和這首催人淚下的詩歌被廣為流傳,打動了千千萬萬國人的心。</h3><h3>一位參戰女兵從云南嵩明縣民政局查到趙媽媽的地址,開車趕了過去。眼前的情景讓她一陣心酸。趙媽媽住的小屋子陰暗潮濕,沒有窗戶,塑料布掛在墻上用來擋風擋土,一塊木板被當做床,床上那條又潮又臟的軍被,竟是20年前烈士的遺物。許多聞訊的愛心人士后來紛紛解囊,為貧寒的趙媽媽捐款。</h3> <h3>2008年4月11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陳文陸烈士的母親在兒子犧牲24年之后的清明節,第一次來陵園為兒子掃墓時的情景。照片上的老母親傷心痛哭。烈士墓前沒有鮮花、沒有水果,也沒有煙酒,甚至連農村人必備的上的香、燒的紙都沒有。唯一的祭品,就是老人路上舍不得喝的半瓶礦泉水。老人說,知道兒子走了,埋在麻栗坡,每年總想來看看,可家里實在太窮,沒有路費。現在老了,再不來,恐怕來不了了,所以今年湊了點路費,無論如何也要看兒子一眼。其實,從云南沾益縣到麻栗坡只有500公里,可是老人卻艱難的走了24年!!!</h3> <h3>每年清明,這種讓國人淚奔的場景都會一幕幕的再現。</h3> <h3>據了解,在2005年,麻栗坡烈士陵園959位犧牲的烈士中,還有近300位遺屬沒有來過。基本上都是沒有路費來不了,有的遺屬來了卻沒有返回的路費。</h3> <h3>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民政部專門下發組織烈屬掃墓的文件),在眾多愛心人士的資助下,許多困難家庭終于圓了來麻栗坡掃墓的夙愿。前幾年這些沒來為烈士掃墓的家庭已減少到109人,分屬于貴州、云南、重慶、四川、廣西等12個省市(自治區)的79個縣市,90%以上來自西部地區。109個烈士中榮立三等功的69人,二等功16人,一等功4人。</h3><h3>麻栗坡烈士陵園里的山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墳冢上的野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109個早已化作山脈的忠魂,是否仍在冥冥中苦苦等待,等待自己的親人奠掃一下墓碑,斟上一杯薄酒,點上一柱清香。</h3> <h3>30年后重返老山戰場。撫今追昔,不由對這場戰爭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h3> <h1>思考之一 老山地區對越防御作戰的歷史作用不容低估。</h1> <h3>曾有人評議堅持六年之久的老山地區對越防御作戰是為了施壓越南,幫助柬埔寨。還有評議說,這場戰爭是為了取悅西方國家。其實只要細查歷史就可看出,前者的前提早已不復存在,何來幫柬之說。后者只是我國對外開放借助的條件之一。對一場戰爭的評價,往往要經過歷史的沉淀,而且要包括主觀認識和客觀效果兩個方面。正是基于此,個人認為這場戰爭的歷史作用應給予更高的評估。一是這場戰爭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撐。回想80年代初,經歷浩劫的中國艱難起步,百業待興。以犧牲奉獻為主旨的老山精神,極大激發和釋放了民族凝聚力,成為改革開放之初最具代表性的時代精神。二是這場戰爭為中國近30年的和平發展奠定了一塊重要基石。如同當年抗美援朝、中印邊境反擊戰和中蘇邊境沖突一樣,這場持久的戰爭,讓驕橫一時、自詡橫掃法軍、美軍的軍事強國俯首求和,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維護領土完整的戰爭決心、戰爭實力和中國軍人頑強的戰斗意志。這也是多年來敵對的西方大國和周邊不斷生事的小國至今仍心存忌憚的原因所在。這兩條歷史功績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顯現并將越來越清楚地顯現。</h3> <h1>思考之二 和平崛起是我們的愿景,但世界和周邊并不太平。</h1> <h3>現在總有一些人自以為是,站在所謂人性的角度,和平主義的高度,對這場戰爭甚至歷次衛國戰爭說三道四,妄加評判,這是誤導人們對戰爭的認識。</h3><h3>作為現代戰爭的親歷者,見識過戰爭的殘酷和慘烈,我們熱愛和平,希望人類和祖國遠離戰爭。但中國是一個大國,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和平發展無疑是我們的良好愿望,然而西方國家并不期望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一些并不友善的鄰國也不會把搶占來的利益拱手相讓。在國際利益格局重新劃分的大前提下,且不說東海、南海隨時有擦槍走火的可能,收復臺灣必有一戰。僅就中國海外利益的急速擴大,中國海上通道的日益緊要,誰能保證未來戰火只在國土和邊境燃燒。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中國在和平崛起的緊要關頭,不希望戰爭,但也絕不懼怕強加在頭上的戰爭。</h3><h3>前段時間網上熱炒的一個從事搏擊的無名之輩,只用20秒就將所謂太極高手擊倒在地痛揍的視頻,給人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實戰經驗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現在我們的軍隊近30年來沒打仗了(這與不斷對外作戰的美軍形成鮮明對比)。一個不容回避的尷尬現實,師以下軍官基本上無實戰經驗,將軍中也少有帶兵作戰的經歷。另外郭、徐二人對軍隊建設的破壞更為致命。所以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軍隊要有血性、能打仗、打勝仗,這絕不是一般要求,而是著眼現實與未來的緊迫任務。</h3><h3>面對一些戰爭的不可避免(例如南海、東海、臺海),選擇適當的時機,亮亮軍力威懾的”牙齒”,磨磨提升戰力的”爪子”,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國家利益,或許是中國實現和平崛起和民族復興的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h3> <h1>思考之三 遺忘歷史,是沒有根基的國家;淡忘英雄,是沒有魂靈的民族。</h1> <h3>我軍對越作戰浴血榮光的歷程,曾經助推了中國富起來、強起來的進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那段血與火的歷史,那些為國捐出血肉之軀的英雄,漸漸被世人淡忘。當今社會,一些人把當明星作為理想,追明星作為夢想,而英雄或被漠視,或被遺忘,甚至成為被質疑和嘲弄的對象。當戰爭離我們越來越遠,當參戰老兵漸漸離去,人們是否還銘記著他們的壯烈。</h3><h3>英雄的記憶,英雄的情懷,歷來是一個國家的國魂,一個民族的脊梁。捍衛英雄,就是捍衛民族的歷史,守望英雄,就是守望民族的未來。如果不能善待參戰老兵,不能厚待英烈遺屬,不去敬仰為祖國而戰、為人民而戰的英雄,一旦國家面臨戰火(尤其是年輕一代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國度里),還有多少人挺身而出,為國打仗,為國流血,為國捐軀?這難道不應當引起一些輿論媒體的深思,引起全社會的警覺嗎?</h3><h3>一位網友說得好,”當和平的陽光灑滿大地,一個崇尚英雄的民族,總會把目光投向那些為祖國灑下熱血的人們”。英雄不應遺忘,也不容遺忘。老山英雄所傳遞的時代精神,必定歷久彌新,永不褪色,成為我們奮發圖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h3> <h3>告別了!麻栗坡烈士陵園。站在遠遠的高處回望,陵園造型恰如一面獵獵招展的軍旗,捐軀的勇士即使長眠地下,也要護衛祖國的河山,書寫報國的忠誠。</h3> <h3>4月28日,是收復老山作戰勝利周年的紀念日,約定俗成也成為參戰老兵謁拜英靈的祭奠日。今年的4月28日,我早已返回居住的城市,但從網上得知,作為收復老山作戰勝利33周年,這一天和往年一樣,再次吹響了集結號。</h3> <h3>成千上萬的參戰老兵、烈士親友和社會愛心人士,從全國各地涌向云南這座邊關小城。莊嚴肅穆的麻栗坡烈士陵園,又匯成旌旗漫卷、花圈簇擁、綠色如潮的海洋。</h3> <h3>這是一個鋼鐵的方陣,盡管老兵滿頭華發、不再年輕,但他們的步伐仍舊鏗鏘有力,飽含淚水的眼里仍燃燒著青春火炬。</h3> <h3>這是一個堅強的群體。盡管老兵身上有傷痛,心里有哀痛,還有一部分人生活的并不如意,但他們歷經坎坷的內心仍刻滿剛毅,刻著對綠色軍營的摯愛,刻著對祖國母親的忠誠。</h3> <h3>33年前的那天,浴血奮戰,舉世矚目。</h3><h3>33年后的今天,硝煙散盡,缺少關注。</h3><h3>這一天南疆屬于參戰老兵,屬于淳樸的邊關人民。</h3> <h3>把寄托哀思的蠟燭點起來,把通往天國的路照亮些。</h3> <h3>當國人即將享受五一溫馨假期的時刻,有多少人知道,那些經受戰火淬煉的數萬老兵,那些經歷生死別離的上千烈士遺屬,在南疆一隅的麻栗坡烈士陵園,又度過一個不眠之夜……</h3> <h1>青山不老,浩氣長存!</h1><h1>英雄不朽,軍魂永恒!</h1> <h3>當血染風采載史冊(三)寫下最后一行字時,時光已過去兩個多月。可是重返老山的種種情景仍歷歷在目,30年前的參戰經歷們時刻流淌在心田里,銘刻在記憶中,以致幾次熱淚盈眶不能下筆。</h3><h3>放眼今天的祖國,日行千里的高鐵,太空遨游的載人航天飛船,秒算億億次的天河計算機,足以讓國人挺胸自豪。</h3><h3>放眼今天的祖國,已是一個和平發展的國度。都市繁華,生活安定,雖然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但國人已實實在在享受到現代化建設帶來的富足與快樂。</h3><h3>而那些為此浴血奮戰的英烈們,他們想到了,卻沒有看到。而我們,則看到了,享受到了。</h3><h3>讓我們珍愛和平</h3><h3>愿他們在天國安好</h3><h3>保衛祖國的英烈永一垂一不一朽</h3><h3> </h3><h3> 2017年6月1日完稿于天津</h3> <p class="ql-block">重返老山記行系列,就此完稿擱筆。血染風采載史冊(一)(二)發出后,被數以萬計的相識不相識的戰友、朋友熱情轉發,再次感謝你們的鼓勵和支持,感謝你們對參戰老兵的關注、對那場衛我南疆戰爭的關注。為幫助大家全面了解那場戰爭,編寫血染風采載史冊(三)們采用當年一些老照片,再次感謝那些不知名戰友提供的支持。由于年代久遠和本人的局限,文中所述的事件,引用的數據和認識難免有不準確不全面的地方,希請見諒并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原县|
阿城市|
双柏县|
南充市|
通辽市|
蒲江县|
中山市|
北京市|
吉安市|
青川县|
大埔区|
冀州市|
绩溪县|
兴宁市|
汉阴县|
塘沽区|
休宁县|
郧西县|
稻城县|
阜新|
满洲里市|
桦川县|
沾化县|
开原市|
宣城市|
兴宁市|
阳信县|
乌拉特前旗|
辽阳市|
巴彦淖尔市|
香港
|
五家渠市|
玉龙|
化隆|
观塘区|
新源县|
关岭|
盐池县|
台南市|
平罗县|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