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寫小說,是在堅硬的石頭上一筆一劃的刻,究竟多長時間能把故事講完,怕是他自己也不清楚。所以,在《白鹿原》之前,沒有人認識陳忠實。當《白鹿原》問鼎中國當代文學之巔,陳忠實榮登文學陜軍領袖之后,他卻再無作品超越《白鹿原》。前不久,在悼念陳忠實逝世時,我忽然意識到,像陳忠實這樣的作家,他就是為《白鹿原》而生的,他之所以能夠“永生”,是因為他寫了一部歷史傳記般的鴻篇巨制。<div>
<div>影視劇是講故事的,這決定了影視劇故事的“礦藏”往往是小說??墒?,我卻發現一個規律,越是特別優秀的小說,影視劇的改編往往不成功。反之,看似很一般的小說,卻因影視劇的改編大獲成功。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電視連續劇在陳忠實辭世后才問世的原因。假設陳忠實在天上能看電視連續劇《白鹿原》,他一定哭笑不得,那樣一個用文字都無法完全描述的“原”,用影像來詮釋,今天的人又有幾人看得懂呢?
</div><div><br></div><div>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農村,具體講,在村莊。而村莊的元素是什么?表面看,就是農民和土地兩大元素。往實質里探尋,就是農民的思想、道德與情感。“白鹿原”做為一個村莊,它有著自己代代相傳的思想,形成了家家戶戶恪守的道德,樸實得不能再樸實的情感。從而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原”。然而,當更朝換代、革命黨、剪辮子、反裹腳、抗入侵等外部力量一次次沖擊,古老的“白鹿原”開始變化了。這種變化是痛苦的,也是緩慢的,更是需要時間的。</div><div>
</div><div>《白鹿原》的大背景是清末民初,實際上,陳忠實不能明說,它更大的歷史背景是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所以,從文化的角度看,一、封建社會被砸爛了,但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卻長期存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農民的“小農”意識依舊頑固;二、新時代開始了,但工業文明首先惠顧的是城里人,而不是村莊里的農民。甚至,社會的每一次變革轉型,無論起初給予農民怎樣的誘惑,最終犧牲的卻是農民的利益。顯然,在如此大背景下,陳忠實用手術刀一樣的筆解剖自己最熟悉的故鄉,可想而知,他該是怎樣的痛苦與悲憤!
</div><div><br></div><div>痛苦與悲憤,是緣于作家內心的摯愛,這是創作的原動力。所以,像《白鹿原》這樣的小說,其價值已經遠遠超過小說本身。甚至可以說,它是歷史最真實的記錄,是研究那一階段中國農村的最寶貴的史料。因此,在我看來,把這樣的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是對歷史的一種“戲弄”。</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巢湖市|
璧山县|
顺昌县|
团风县|
荆门市|
长海县|
全南县|
肃北|
张家界市|
嫩江县|
天柱县|
屏南县|
涞水县|
增城市|
花莲市|
青阳县|
麟游县|
洞头县|
广汉市|
大兴区|
建瓯市|
紫金县|
隆德县|
敖汉旗|
嵊州市|
兴国县|
光泽县|
阿拉善左旗|
正镶白旗|
江陵县|
城口县|
孝昌县|
许昌市|
垫江县|
凤阳县|
池州市|
栾城县|
五寨县|
专栏|
安宁市|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