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一團團的火燒云在小南疙瘩兒的上空飄浮著,那種桔紅色富麗堂皇,像是天宮的神仙們在云彩里開會,又像是七仙女在云房里織出大匹的綢緞晾曬在那兒,向逢石河炫耀她們的好手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逢石河成了一幅色彩熱烈的油畫,讓人沉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河渠邊的柳樹、楊樹的葉子,地里剛曬出紅纓子的玉米,都像在靛池里洗了個澡,變成了紫紅色;湯帝廟的臺階上,一隊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向下邊的老街走來,晚霞映照著他們的臉蛋兒,那臉蛋像熟透了的紅蘋果。他們望著這美麗的晚霞——好美的天空哦!他們贊嘆著。</font></h3> <div> 老街上一街兩行的黛瓦粉墻也被涂抹了一層桔黃,顯得凝重而端莊;大河里的水被染紅了,邏邏潭、龍咀潭像倒進了洋桃紅的大染缸……<div> 牛羊從東坡山神廟旁的那條小路和紅花溝兩個地方下了坡,此時都已到了大河邊開始飲水。那白色的羊披著一身桔紅,而那黃牛則披上了紅色的斗篷。它們都低著頭把嘴扎在流動的桔紅色的云彩里,嚴然都沾染了仙氣,成了天上銀河岸邊的仙家牛羊了。</div><div> 慢慢地,太陽落了山,仙女們收回了晾曬的綢緞,地里勞作的人們也三五成群的從那河地的大路上、坡地的小道上向著村里走來。</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 “閑說中心”的閑話開播時間是從晚飯端起飯碗的那一刻開始的。</font></h3> 這是個夏末秋初的傍晚,天氣還很悶熱。人們端著粗瓷大碗,紛紛出門云集到各自的閑話中心來。這些地方往往比悶在家里吃飯要涼快些,最主要的是這種“閑話”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或者說是一種休憩兼娛樂的方式。不過閑話開始前總有個序曲,這序曲剛開始時,呲溜呲溜的聲音多些,到后來,便是一片呼嚕呼嚕的聲音了。<div> 這聲音,是吃飯的聲音,準確的說不應該用“吃”而是“喝”飯的聲音。因為大家的飯都是那種叫做“糊涂飯”的稀飯,不是“糊涂面旮瘩”,就是“糊涂面條”。生活好點的,會在喝稀飯的同時配著吃個“黑饃”,而那純麥面蒸得白饃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夠那樣奢侈呀!有的家庭是連黑饃也舍不得隨便吃的。</div><div> “糊涂面旮瘩”和“糊涂面條”這兩種稀飯不光晚上喝,早上也喝,稀稠全看飯里菜和紅薯的多少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一段時間以后,大部分人已撩下了碗,喝飯交響樂由合奏變為三重、兩重,直至成為獨奏——單調的呲溜或呼嚕聲。主婦們拾起地上的碗筷回去洗碗,男人們那吸煙的燃起了火繩,端著煙袋美滋滋的吸著,煙鍋里的煙一明一暗地閃爍著……閑話正式開始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四十多年前逢石河逢北村一個尋常的夜晚。在那個尋常的夜晚,各大閑話中心都在議論著一個不尋常的話題:村里要建水電站了!在糧店外的大場邊上,在井后溝后堌洞(胡同)口的碾盤旁,在王祠堂背后的上賣(音)兒那個大土圪臺上,在后廟溝的前堌堆上,在大廟后的打麥場邊……閑話中心的人們都在討論著那讓“燈頭朝下長”的盛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逢北村的人其實已經見識過用上電燈的美妙和幸福,早在上一個年頭,在王家祠堂門前路東的那個水磨房,就安裝了一臺二十千瓦的蝸輪水力發電機,不但磨面變得容易快速,而且家家通了電,裝上了電燈。盡管只能在晚飯前后供那么一會兒電,但人們終于認識了世上還有這么好的一種東西,可以帶來如此璀璨的光亮,也重新認識了逢石河的水除了喝著甜、洗著爽,能澆地之外,還有如此神奇的妙用哦!</font></h3> 如今,要修電站嘞,要把那嘩嘩的清流全部磨成電嘞!他們怎能不興奮呢!老輩人常說啥時候你們熬到那燈頭朝下長就有好日子過了,看來,好日子真要來嘞!<div> 那一晚,人們一直“閑話”到很晚很晚。從要修的電站,到國家第一顆氫彈的試驗成功;從毛澤東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到在上海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從馬王堆漢墓的女尸如何面帶紅暈到周恩來總理的“雙腦袋”,一個工作一個休息;從坡地的棉花該脫花褲了到河地的玉米啥時候能授粉……</div> 夜深了,流螢四起,老街上傳來孩童們招喚螢火蟲的聲音——<div> 麗佬兒麗佬兒來我家</div><div> 我家有個大西瓜</div><div> 僅你吃,僅你拿</div><div> 拿回你家哄你娃</div><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那年秋收以后,逢北村的水電站工程開始動工修建,機坑、地下涵洞、坑內兩層機房的建設等歷時二年,機械設備安裝調試及逢石河西岸河渠在原河渠基礎上重新開挖并全部用方塊石壘砌歷時一年余。到了一九七六年的夏天,逢石河第一家水力發電站正式投入運營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從那時開始,洋油燈用的少了。老奶奶紡花的時候,再不用就著那燒火盆里的微弱光亮了;嬸嬸們織布時閉著眼也能把梭子攢進經線里去了;媽媽們縫縫補補紉針時不怕燈頭兒煉到頭發了……娃們上夜自習的時候,洋油燈被紙盒罩著被紙筒罩著做為路上照明的“燈籠”,到學后放到書桌里只偶爾停電時才能派上用償了。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水電站的建成還給孩子們帶來玩樂的好去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以前耍水常要跑到大河灘去,特別是那酷熱的晌午飯后,利用午體課的時間去龍咀潭,路上耗費時間太長,被老師逮住的風險也很大。現在直接到電站上邊的供水池去耍,這個水池因供兩個機組發電,所以建的比較寬大,北邊進水端淺,南邊泄水端深,兩個泄水口都有機動閘板和鐵護網,非常安全。所以,午飯后的學生娃們往往先來到這里,脫了衣服,搬幾個菜瓜,來一陣狗刨,然向才去上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再有一個好去處就是水經過電站機組后排出去的那條地下涵洞了。這條洞從電站的地下一直通到田家祠堂附近才露出明渠,但在王家祠堂路東的水磨坊東邊,有一個進入涵洞的入口,因為通過村里的大渠的水要從這里并入涵洞一起向南。來這涵洞里玩主要是為了逮魚、抓蝦、翻螃蟹,偶爾還會逮個老鱉呢!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逢北村的電站竣工后,薛莊村、上河村和黃莊村也相繼修建了水力發電站。逢北、薛莊兩個電站的裝機容量兩同,都是大小兩個機組,據說大的為一百二十千瓦,小的為八十千瓦;上河村和黃莊村兩個電站的裝機容量一樣,都為四十千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這項對當時逢石河人來說堪稱宏大工程的建設中,逢石河人沒有耽誤農業生產,沒有畏懼任何艱難困苦,挖隧道(龍王廟段、逢北電站地涵洞段、薛莊段)、架橋梁、拿土方、破石頭……他們喝著“糊涂飯”,吃著菜糕,炎炎酷暑里,凜冽風霜中,前后奮戰達四五年之多,才終于完成北至上河南到薛莊的逢石河西岸緞帶般的大水渠,以及四個在當時農村堪稱奇跡的水力發電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逢石河西干渠工程中,南吳、北吳等地也來參加援建,當時號稱“大會戰”,來參加會戰的都是由年富力強的“基干民兵”組成的突擊隊。白天干活,夜里各地的學校、公社的宣傳隊還組識文藝節目對他們進行慰問,演出的地點在王家祠堂門前的月臺上,演出的節目有“三句半”,革命樣板戲和電影現代舞劇《白毛女》等。至今還記得北吳學校出了個節目《我是北吳炊事員》,那幾個女學生用筷子敲著盤子說“三句半”的情景,特逗,一直在我們小學生之中流行了好幾年。在那相對貧困的年代,人們的精神卻總是那樣飽滿,情緒總是那樣高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逢石河西干渠逢南至薛莊的涵洞是整個河渠中最艱苦、難度最大的工程,涵洞比較長,而且地質偏軟,加之技術條件差,極易造成塌方事故。當時逢北村一女青年就是在這個涵洞工程中犧牲的。</font></h3> 逢北村的水電站建成后,機房上鐫刻著毛澤東主席詩詞中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這句話,而薛莊村的電站機房上鐫刻的則是華國鋒主席給工業行業的題詞中“革命加拼命,無往而不勝”的這句話。所以這兩個電站帶著極明確的時光烙印。<div> 那幾年里,三位偉人相繼去世,至今曾記得人們掉念總理胸佩白花的情景;</div><div> 曾記得一九七六年九月十八日在王祠堂門前大院南邊那排房子中西頭兒的那個教室,逢北村為掉念毛澤東主席搭設的靈堂里,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拄著拐杖放聲大哭的情景;</div><div> 粉碎“四人幫”后,嗽叭里到處播放著豫劇大師常香玉唱的“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政治流氓文痞,狗頭軍師張,還有精生白骨,自比則天武后,鐵帚掃而光……”,逢石學校演的小品《四人幫丟丑》非常好看,特別是那個演江青的“搗蛋”的很,一時也成為了小學生們模仿的偶像。</div> <h3><font color="#010101"> 逢石河的逢北和薛莊兩個電站建成后,由于發電量比較大,當時屬于公社直接管理的單位,除供應逢石河用電,還有供應下冶水泥廠用電的專線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以后的歲月里,由于有了電這種能源,逢北村又建起了面粉廠,這個面粉廠就在湯帝廟后的那個麥場的邊上,緊靠大路邊的位置。面粉廠建成后,人都開始用麥子直接換面了,用鋼磨磨面的人少了,而石磨和水磨終于完成了歷史使命,成了丟棄在路邊的一道風景、一段往事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逢石河這個地方一到夜晚是“明燈蠟燭”,大河渠在村中日夜奔流。挑水洗涮真方便,莊稼澆水不作難,菜園鮮蔬四季有,方圓左近都稱羨!那嶺頭上的姑娘們都愿往逢石河來尋婆家,連那濟源城的姑娘都跟著逢石河的小伙上了山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策劃:雪里青</font></h3> <p><a href="http://www.xsjgww.com/qskckr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逢石風物 之八</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武区|
乐陵市|
南宁市|
凤凰县|
玉林市|
秭归县|
道真|
万荣县|
耒阳市|
宁乡县|
隆林|
牙克石市|
宾阳县|
子长县|
武威市|
奈曼旗|
广东省|
河东区|
开平市|
宽甸|
武义县|
恩施市|
平武县|
开鲁县|
雅江县|
江孜县|
通渭县|
乳源|
错那县|
江川县|
商洛市|
疏附县|
金华市|
昌黎县|
横山县|
壤塘县|
商水县|
文成县|
九江市|
朝阳市|
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