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河北保定境內古塔一覽~原創文章

紫塞金城

<h3>  在中華大地上遺存著眾多的古塔,保定境內遺存的古塔,大部分都是遼塔格式,因為保定北部一帶屬于宋遼邊界,北宋政權鞭長莫及,常年的拉鋸戰最終北宋滅亡了,北宋結束后雖然南宋建立,但此地已歸屬遼金,古塔建筑形制多是受契丹風格影響,保定境內古塔多是以遼塔風格遺存于世。</h3><h3> 據資料記述,塔來源于印度,印度稱為“窣堵坡”(梵文stupa的音譯)或稱“塔婆”(梵文Topa的音譯)我國古代則通常把它稱為“浮屠”,民間故事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語,可見佛塔在中國久已流傳,據記載: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東漢明帝信仰佛教,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人用白馬駝載佛經來到洛陽,第二年,東漢王朝在國都洛陽為他們建造了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當時里面曾建有印度式樣的大方木塔,供僧徒禮拜,佛塔從此在我國廣為流傳。</h3><h3>圖:唐縣孚公禪師靈塔 慶利拍攝<br></h3> <h3>  位于河南嵩山腳下法王寺嵩岳寺塔,它是已知國內最早的密檐式磚塔。此塔呈十二邊形,這種造型國內獨有。塔體通高41米,建造法王寺的歷史僅比洛陽白馬寺晚三年。該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h3><h3> 古塔、作為佛教寺院標志性紀念物,廣泛存在于寺院內或周邊,他的作用是多樣性的,在寺院里是供奉佛祖舍利或者經書佛像,供僧侶及信徒禮佛之用,如五臺山的大白塔;在寺院外面設塔,一般都是寺院初建時期,第一代圓寂主持僧或者有威望的高僧墓塔,如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塔林;有的則是作為震懾作用修建,在水患頻發之地建塔,如保定淶水縣鎮江塔;有的則是邊界建塔起到瞭望敵情之用,如定州料敵塔;建塔更主要的原因,是一座寺院或者一座州府標志性建筑物,以其風水景觀格式而遺存于世。</h3><div>圖:河南登封法王寺南側嵩岳寺塔</div> <h3>  遼代建塔以遼式密檐塔為主,遼代密檐式塔在結構和建造上形成了大體統一的標準樣式,遼式密檐塔大都為八角實心塔。其特點被學術界大體歸為一類,遼塔以八券門、八方佛、十六協侍飛天的這種典型構圖為主。</h3><h3> 建于山西靈邱縣覺山寺塔,該塔為我國北方遼代密檐式磚塔代表之作。知曉此塔是在《中國旅游名勝詞典》1987年版一書中,直至后來2004年初秋,單騎山西行路過此地始見芳容。該塔位于靈丘縣東南紅石塄鄉。從保定順唐河駛出淶源交界處約七公里即到。覺山寺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43.45米,塔內有木雕臥佛一尊,四壁保留有60平米壁畫,似明代裝繪。塔座周圍的磚雕,歌舞伎動作優美,栩栩如生,金剛力士威武剛勁,雕琢精美是遼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該塔于遼大安六年(1090年)重修,后經元、明多次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據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縣志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遼代重修,后寺廟廢毀,僅存寶塔一座。現存殿宇禪房皆是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五年重建。塔側存古井一口,深十三丈,有“塔井山齊”之說,西南百米小丘之上有一座5.23米的小磚塔,為山西省境內最小的一座古塔。寺東面為筆架山,寺院內古柏參天,在群山環抱中清幽而秀雅,不失為古滱水岸邊一道靚麗的梵林古剎。</h3><div>圖:山西靈邱縣覺山寺塔2017.11.15日南京寧孜勤拍攝</div> <h3>覺山寺塔內遼代壁畫,攝影南京寧孜勤</h3> <h3>   保定境內古塔概況:</h3><h3> 保定境內目前遺存古塔二十三處,其中三處為雙塔,共計二十六座。 </h3><div>  從建筑年代看,記載為唐代及具有唐代建筑風格的有三座分別為:淶水鎮江塔、博野興國寺石塔、易縣白塔;宋遼金時期十六座:易縣圣塔院荊軻塔、燕子塔、雙塔庵雙塔、定州開元寺料敵塔、曲陽修德寺塔、淶源興文塔、定興廣明石塔、涿州雙塔、永安寺塔、淶水慶化寺花塔、皇甫寺塔、西崗塔、完縣伍侯塔、唐縣孚公禪師靈塔;元代時期有兩座:易縣鎮陵塔、淶水金山寺千佛舍利塔;明代四座:曲陽文昌塔、滿城月明寺雙塔、安新縣山西村五印浮圖塔;清代一座:易縣塔峪村千佛寶塔。保定古塔的建筑年代可以看出,宋遼金時代佛教在北方非常盛行。 </div><div>  從建筑風格看:具有遼代建筑造型的很多,典型的有:易縣圣塔院塔、易縣云蒙山雙塔庵雙塔、淶源興文塔、涿州永安寺塔等,其共有的建筑特點是:塔體八角外形、樓閣或密檐式結構、塔基一般設置須彌座、首層通常正面辟券門,通塔心室,其它三面設假券門或盲窗。二層以上正面設假門,其它面置盲窗。各層通常用五鋪斗拱,仿木檁、枋、椽、飛,頂部疊澀磚頂。遼塔具有以上基本特征,各塔雖然各有特點,但基本特征在某個部分都有所體現。</div><div> 圖:淶水縣皇甫寺塔2014.3.16日拍攝</div> <h3>  博野縣解村興國寺石塔,此塔為保定境內年份最久的一座古塔,建于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形制為四方形、十五級密檐式石塔,通高七點五米,原為興國寺之塔,寺院早年已毀惟存此塔,石塔拱券門旁兩側置浮雕一對護法天王,形態優美,此塔形制與北京房山云居寺四方石塔基本相似,但此塔年代更早一些,更顯此塔非常珍貴。</h3><h3>圖:興國寺石塔正面,幾個小學生看見我們來了,騎車進來跟隨在旁邊。</h3> <h3>  興國寺石塔分為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塔室南面石板中間辟券門,門左右各雕一持劍金剛守護神。室內正面和左右三面均雕刻圖案。正面壁上部中間雕刻一立式佛像,佛像兩側各雕刻立式石人,下部兩側雕刻雙膝跪式石人,中間刻有“景龍四年、立、造”等字樣。室內左右兩面雕刻圖案相同。壁上部中間是立式佛像。兩側立式人像,下部是5個立式人像。塔室上面是方形石板,四面探出室壁為探檐,探檐上下兩面對稱雕成階梯式樣,往上探檐四角有孔,為系掛銅鈴之用。探檐石板上面疊壓方形石板,15層探檐,頂部塔剎為一石雕寶珠。石塔全部用漢白玉石料建成,做工精細考究,對研究唐代建筑風格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該塔自建成至今,已屹立千余年,堪稱中國建筑史上的珍寶。1993年7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h3>圖:興國寺石塔拱券門及兩側浮雕金剛力士護法神</h3> <h3>  解村學校歷史悠久,清光緒32年(1907年)解村村民在本村興國寺創辦學校,有學生100多人,是博野縣第一所小學。民國12年(1923年)增設五六年級,稱“解村兩級小學”學生只招男生。民國17年(1928年)教師王志遠(中共黨員)在學校發展黨組織,傳播馬列主義。世界著名生物學家美籍華人牛滿江,原籍博野東呈召村,就曾在這所學校讀書。操場東側立有一塊小石碑,刻有“牛滿江讀書處”等語。2014年夏天我們來到這里,正趕上學校星期日休息,我找人給校長打電話過來打開的校門,近觀該塔后校長又送我們至學校門外,非常感謝!這個學校操場正中矗立著這么一座古塔,雖然建筑格調差異挺大,卻給這百年歷史的學校,增添了幾分靈秀之氣。</h3><h3><br></h3><h3>圖:博野縣興國寺石塔西南一隅,這幾張圖片為2014.8.31日拍攝。</h3> <h3>景色優雅的金山寺舍利塔</h3> <h3>  淶水縣金山寺舍利塔,此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石塔,十三級象征著佛教卍十三天。金山、據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弘治易州志·淶水》記載:“一做金糸山,在縣北四十里,狀類房室,夕人避兵于此,俗呼‘人安寨’,八景有金山落照。”</h3><h3> 舍利塔始建于元代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根據塔銘刻字至大德十一年歷時七年建成。由尼泊爾人阿龍哥等人資助,金山寺禪師融廣惠創建。明代天順年間,金山寺廢傾,僅存此塔。該塔位于淶水縣城西北三十五華里,東龍泉村西北金山上。舍利塔塔體通高8.18米,須彌座塔基,束腰部分浮雕海獸,環列八面。束腰上下雕海馬、海獅、海石榴、纏枝牡丹、等各種幾何紋圖案,凸顯塔基雍容華貴又多姿多彩。八楞塔柱上南面正中雕無量壽佛三尊,其余七面皆雕佛像而結印不同。上下部分為平雕小佛像共計784尊。</h3><div>圖:金山寺舍利塔、2015.12.26日</div><h3> <br></h3> <h3>淶水縣金山寺舍利塔,因為具有皇家血統監造,更顯此塔其雕刻工藝端莊、華麗而考究。</h3><h3>金山寺舍利塔2014.3.16日</h3> <h3>舍利塔正面南側佛龕</h3> <h3>舍利塔背面北側佛龕</h3> <h3>一層塔身鐫刻的銘文</h3> <h3>舍利塔須彌座高浮雕海獅圖</h3> <h3>  淶水縣鎮江塔,鎮江塔位于淶水縣北水東村,清水河東岸,該塔因位于水東村又稱:水東塔。據清光緒二十一年《淶水縣志》載:“河東寺塔在山后河東村,高五丈,周三丈?!奔粗复怂?。</h3><h3> 在《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通覽》一書中記述:“據縣志載,古代清水河常洪水泛濫,毀田傷人,為息水患,筑塔鎮之,故名鎮江塔。”這是保定境內最為古老的一座磚塔,始建于唐代,形制為正方形七級密檐式空心磚塔。塔體通高十四米,邊寬二點七米,塔無基座,第一層塔身南向辟拱券門,為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券上浮雕蔓草紋花邊,當中刻“南無十方諸佛”右面刻“南無萬萬尊菩薩”左面刻“南無西方極樂世界”,皆為陰刻楷書。字體不似唐人手筆,可能是該塔后期維修時添建補刻。券內置青頁巖框檻陰刻“萬歷二十三年重修”,塔內原設有佛龕現無存。</h3><h3>圖:淶水鎮江塔正面2014.3.16日</h3> <h3>  修筑鎮江塔是古代人民,對美好家園免遭水患侵擾的一種希望寄托,折射出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一種體現。</h3> <h3>  塔體各層塔檐采用疊澀手法托出,磚角向外錯砌筑形似蓮瓣,該塔沒有斗拱、飛椽、瓦壟等仿木結構部件。各層檐大體相同,無任何雕飾,收分極少,塔剎為八角形磚砌塔座,上拖雙層蓮瓣,剎頂為葫蘆剎。</h3><h3> 據民國初年傅增湘、周兆庠著《淶易游記》考證為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建,《河北省文物保護通覽》一書定位“遼代建筑”,兩者都沒有列出具體根據。近年來,許多古建專家從現存塔的造型、結構、特點等方面研究,認為鎮江塔沒有遼代密檐式塔的特點,應定為唐代遺物。</h3><div>圖:霜花中的鎮江塔、2015.12.26日</div> <h3>挺然七級峙遵中 恍似龍門百尺桐</h3><h3>秀入西山凝暮靄 影橫北斗貫長虹</h3><h3>藏身盡靜漁陽鼓 扶世潛迥河溯風</h3><h3>莫道固安無勝跡 亭亭古塔對丹楓</h3><h3>-----邑人 陸扆箴</h3><h3>圖鎮江塔東北角</h3> <h3>  淶水縣慶化寺花塔,花塔在國內分布并不多見,保定境內有兩座花塔,慶化寺花塔是最典型的一座。慶化寺花塔位于淶水縣北洛平村西北龍宮山南側山腰,矗立在原慶化寺山門外斷崖平臺之上。原慶化寺已毀惟存此塔,現有慶華寺為近年重建的寺院。</h3><h3> 據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弘治易州志·淶水》一書記載:“龍宮山,在縣西北三十里,有石洞出泉,匯而不流,潛通石井,井在洞門,外尺許”?!皯c化寺在縣治西二十里,樂平社,洪武二十五年建,永樂十五年,僧智金脩或三十五年僧守遷脩?!苯曛匦拊撍聲r出土有明代碑刻、赑屃、經幢等一批文物,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h3><h3> 花塔大約起源于晚唐而在宋、遼金時代流行的一種新塔型,是古塔造型中突破常規的一種,其特征是在塔身上半部裝飾巨大的蓮瓣,密布的佛龕或是雕塑天王力士等形象而著稱。遠看宛如一朵巨大花束,故稱之為花塔,亦有華塔之稱。</h3><div> 花塔是《華嚴經》“蓮花藏世界”的象征,塔身上一座座小佛龕代表“如微塵數”的小世界。慶華寺花塔為八角單層的磚塔,通高十三米,周長十九點二米。塔基座為磚砌須彌座,束腰各角皆磚雕力士一尊,形態生動,每面均設壺門兩個,內雕吹拉彈舞等形態各異的樂伎。塔身四面辟拱券門,拱頂兩角處各雕飛天一尊,形態優美、飄灑俊逸。</div><h3> 慶化寺華塔的磚雕非常精美,束腰各角雕有力士,中間壺門內有彈琴、吹簫、慢舞形態各異的樂伎雕像。塔身磚砌八層小佛龕,每個小佛龕上部雕有三個壽桃,呈三角形。第一至七層每層16個小佛龕,第八層8個小佛龕,共計約120個小佛龕。 </h3><h3> 該塔始建年代沒有確切文字記載,從塔的造型及建筑風格上分析,與房山縣磁家務萬佛塔頗為相似,當屬遼代遺存。該塔結構精巧、造型古樸、是中國古塔建筑藝苑的佳作,2001年該塔列為國保級別。</h3> <h3>  農歷庚辰年(2000.2.10日)春節剛過幾日,我與生驢老孫騎車游歷淶水龍宮山慶化寺花塔,此時已是傍晚時分,由于登山的路線不清楚,我倆穿河谷、爬冰瀑、攀陡巖、鉆灌木叢幾經反側、終于來到慶化寺山門前,敲打山門向寺僧借宿,真正感受一把“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之禪意……</h3><div>圖片為晨起用海鷗膠卷機在花塔維修之前的留影</div> <h3>這是維修之后的花塔</h3> <h3>  淶水縣皇甫寺塔,皇甫寺塔位于淶水縣城東北7.5公里的皇甫寺村東。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塔體通高二十二米,塔下有方形臺階,上置八角形須彌座臺階兩層,南向辟拱券門,門內設佛龕,塔內有壁畫殘存。東西北三面設磚砌假門,余下四隅設磚砌盲窗。塔頂置八角受花與鑄鐵葫蘆型塔剎。</h3><h3> 據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弘治易州志·淶水》一書記載:“皇甫寺塔,在縣治東二十里皇甫寺村,高五丈,周圍六丈,下有寺,又在城社有塔一座,乃金大定間所建?!?lt;/h3><h3> 另據縣志亦有相同記載,該塔建于金世宗顏雍大定年間(1161-1189年)。從該塔基布局看,雖無花紋雕刻,卻更顯樸素大方,縱觀全塔,上豐下銳,表現了金代古塔其獨特風格?;矢λ滤?982年定為省級文保單位,2013年定為第七批國家級文保單位。</h3><h3>圖:皇甫寺殘塔、2014.3.16日</h3> <h3>  據說皇甫寺塔在抗日戰爭時期,村民為躲避日軍掃蕩,有部分村民躲避在該塔內壁,據說可以容納一、二十人。圖:皇甫寺塔北面</h3> <h3>  淶水縣西崗村塔,此塔位于縣城西邊西崗村俗稱:西崗塔。據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弘治易州志·淶水·古跡》記載:“西岡塔,在縣治西二里,西山岡上,高七丈,周圍六丈,下有庵堂?!?lt;/h3><h3> 西崗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樓閣式磚塔,通高36米,須彌座式基座,下面有八角形磚砌臺階。須彌座八角束腰、八面各雕飾騰飛角柱和間柱,各柱之間為柱面壺門。二層浮雕纏枝西潘蓮、牡丹、卷草、蓮花等,平座以上用三層蓮瓣承托塔身。獨特的雙層套筒樓閣式結構,樓梯設置在回廊和磚柱之間。此塔無確切的建造年代可考,從塔的結構和造型來看,應為遼代磚塔。此塔集樓閣式和密檐式建筑特點于一身,兼經幢裝飾,在遼塔中難得一見,是遼金磚塔中不可多得的實物。</h3><div> 西崗塔在1982年7月,該塔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2012年地宮被盜,2013年開始維修,2015年修繕完畢。</div><div>圖:正在維修中的西崗塔、2014.3.16日</div><div><br></div> <h3>維修前的西崗塔</h3> <h3>  淶源縣興文塔,興文塔位于淶源縣城東關,矗立于道教宮觀泰山宮院落東南一隅,此塔跟泰山宮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h3><h3> 興文塔與泰山宮同建于八米高的臺階之上,對面腳下即是拒馬河一泓泉水。塔體通高約二十二米,為八角五級樓閣式實心磚塔。磚砌八角須彌座,塔身南面辟券門,塔心室內原供奉的佛像久已無存,東、西、北三面設假門,余下四面皆為盲窗。塔剎為磚砌八角束腰須彌座,上有兩層立蓮,剎頂為三層圓光、寶珠,塔剎高聳系鐵鑄塔剎,柏木剎桿貫穿鏈接。五級磚塔八角皆系有風鐸,西風吹過叮當作響,十分悅耳!給這道教宮觀增添了幾分梵宮剎宇的雙重氣氛……</h3><h3> 該塔第一層鑲嵌塔銘一塊,銘文為楷書144字,為唐渤??こ_x上柱國高澄所書,銘文中有七言詩六句,其中有“天寶三載置此塔,不朽不壞與天連”之句,說明此塔始建年代為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第二層鑲嵌石碑一方,記載此塔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經學者考證,此塔造型精致為遼塔的典型實物,說明該塔在明代以前重修時更改了它的風格。</h3><div><br></div> <h3>  興文塔經過三年維修于2005年七月竣工。1982年該塔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定為國家級文保單位。</h3> <h3>圖:興文塔西北角斜面<br></h3> <h3>  興文塔、蘊含著一定的寓意,而且此地風景極其靈秀,泰山宮東南角是興文塔,圍墻外即是一泓清泉,泉水四周郁郁蔥蔥的古柳掩映著波光瀲滟的湖水,該水不曾噴涌、靜止而不外溢亦非枯竭、四時未見漲落。泰山宮院內原設有一座學校,宮門上匾額書寫“淶源縣第一中學”,這所學校處在保定市貧困縣當中,教學質量顯示每年的升學率人數有限,可是在這里就讀的學子,每年卻能出一兩個尖子生進入清華、北大,這不是傳聞而是歷年形成的一種現象,看來“鐘鼓對峙、興文獨秀”必有它的奧妙之處。</h3> <h3>浮圖直聳勢崢嶸 寶剎深幽通院清</h3><div>佳木蔥蘢充滿徑 松風幾度送濤聲</div><div>----本邑舉人 辛元瑾</div><h3>圖片是興文塔舊貌,原泰山宮興文塔前還有一座石基牌樓,圖片由河大賈慧獻副教授提供。</h3> <h3>  曲陽縣修德寺塔,修德寺塔位于縣城外北岳廟東南約三百米處。據縣志載:修德寺為宋元祐年建,寺南有修德塔,塔以寺名。現寺已毀,僅存此塔,修德寺曾因上世紀五十年代,出土大量北朝石造像而蜚聲海內外。</h3><h3> 修德寺塔,該塔因距離北岳廟不遠,而本地俗稱“鎮岳塔”這是一座八角六級樓閣式與花塔相結合的磚塔,通高約三十二米。該塔造型奇特,建在一個方形臺階之上,基座為磚雕仰蓮兩層,一層塔身正面辟券門,門內塔心室東西兩墻上有壁畫殘存。二層塔身有五層小佛塔,每層24個,共120個。小塔造型一致,都是雙層蓮瓣上起方形塔基一級,疊澀頂,山蕉寶珠為剎。二層塔身做雙層塔檐,下層為七層磚雕蓮瓣,上層做疊澀檐,獨特的風格形成了修德寺花塔秀美的造型。</h3><h3> 第三至六層為樓閣式,三至五層正面辟門,其余各面裝飾各不相同,第三層各面下方磚雕“卍”字形紋飾,四、五層則是形式不同的盲窗,第六層僅砌筑盲窗而不設置假門。塔剎基座為磚砌須彌座,剎身為殘存的磚砌仰蓮,剎頂已毀無存。</h3><h3> 在1994年清理塔基地宮時根據地宮內石函銘文,此塔為舍利塔,創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年)又據塔身鑲嵌一方石碑載:“大宋天禧三年(1019年)四月八日水斗巖等村邑眾共修舍利塔一級”題刻及塔的造型特征來看,現存實物應建自宋代,另縣志記載有“明時重修”等語。</h3><h3>圖:維修前的修德寺塔西側面</h3> <h3>  根據國內著名學者 愛塔傳奇及幾位古塔愛好者共同研究的成果,共同認為修德寺塔一、二層建筑為隋代原物,三至六層為宋代加蓋,以下是原文:<br></h3><div>修德寺塔 - 河北曲陽</div><div>2012-01-01 </div><div>修德寺塔位于曲陽縣城內,北岳廟南200米處,國寶第六批文保單位</div><div>古塔高32.29米,八角六級磚塔,底部基座部分后代維修時用磚包裹,估計原為須彌座,其上置重蓮座托塔身,第一層塔身素面無裝飾,南面開門,內有塔心室,但與上層無通道,出蓮瓣塔檐托上層塔身;第二層塔身最下部為一圈壼門,每面三個,其上裝飾五層小塔,每層正面兩座,轉角處各一座,總共120座,這些小塔都是方形塔身,底部三層蓮瓣承托。疊澀出檐,塔頂反疊澀上收,蕉葉相輪塔剎,外形與濟南四門塔十分相似,第二層塔檐以七層蓮瓣加疊澀挑出;第三至六層塔身為樓閣式,南向開門,疊澀出檐,外墻裝飾勾闌、假窗等。塔頂殘存很大的蓮花剎座,剎座根部還保留有壼門痕跡,塔剎已失。</div><div>此塔國6斷代為宋,依據大概是塔身鑲嵌的三塊宋天禧三年(1019年)修塔碑,但根據此塔外觀及周圍出土文物信息,個人認為此塔一、二層塔身不會晚于唐代,應為隋代原物,幾點理由:</div><div>一、1994年,修德寺塔地宮出土隋仁壽元年石函,這與古籍記載中隋皇第一次下詔建塔的時間、地點相符,說明隋代此地已有塔。</div><div>二、1953年修德寺遺址出土石造像2200余件,其中271件有年款,從北魏到唐,最早北魏神龜三年(520年),最晚的是唐天寶九年(750年),說明北魏至唐中期之前此地佛教活動興旺,有能力建造大塔</div><div>三、塔身下須彌座加壼門的結構不是宋代特征,而是唐及更早期的特征,如北魏佛光寺祖師塔、隋代登封嵩岳寺塔身裝飾小塔等,修德寺塔 第二層塔身下有一層須彌座加壼門,第一層塔身下被磚包裹不可見,估計也是須彌座加壼門</div><div>四、以蓮座托塔身也不是宋代特征,這種做法遼塔中比較常見,唐塔中也有不少,如山西長子法興寺燃燈塔</div><div>五、塔身上裝飾的小塔,完全就是隋大業七年(611年)濟南四門塔的翻版</div><div>六、蓮瓣及疊澀出現在同一層塔檐中,也非宋代特征,而是唐及更早時期的特征,同類做法也出現在佛光寺祖師塔中</div><div>七、塔剎部位須彌座加壼門托蓮瓣剎座唐宋均有,唐塔中有靈壽幽居寺塔,宋塔中有定州開元寺塔</div><div>八、修德寺塔三至六層外墻的勾闌、假窗等裝飾件有宋代特征,這與塔上的宋天禧三年(1019年)修塔碑對應,再加上塔剎的特征唐宋均有,推測三至六層為宋代加蓋,而一二層為隋原物</div><div>九、第一層有塔心室,但與上面三至六層樓閣式塔身無通道連接,這也是一、二層與三至六層不是同一時代修建的一個證據</div><div>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此塔一、二層隋代原物,三至六層為宋代加蓋,因其主體部分為一、二層,因此此塔可斷隋,現存最早花塔。</div><div>本文照片拍攝于2011年2月8日。博主探訪的第303處塔,第72座河北省塔</div><div>曲陽修德寺塔。橄欖、老扁、愛塔傳奇、國保、江河湖海四方客、德格淳易。</div><div><br></div><h3> 修德寺塔為花塔與樓閣式塔相結合的一座古塔,而且塔身做成偶數六層,形式極為獨特,塔身富于變化,遺存較為完整,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及觀賞意義,2006年該塔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h3><h3>圖:2014.4.20日維修后的修德寺塔南向正面</h3> <h3>圖:仰視修德寺塔北面</h3> <h3>  </h3><h3> 曲陽縣文昌塔,文昌塔位于曲陽縣城東南孟良河畔,該塔始建于明代,為八角七級實心磚塔。</h3><h3>  文昌塔又稱:文峰塔、文昌閣塔,始建于明代,清朝乾隆年間重修。因建于文昌閣(即瑞靈書院,后改稱恒陽書院)內而得名。該塔高17.6米,四至七層辟假券門,各層都為菱角牙子重疊出檐。該塔為風水塔,下面有階梯可通向基座,塔基座為八角形高約兩米,上置石雕蓮花座承托塔身,該塔在北面開一假門,而不同于其它古塔格局。塔體各層疊澀出檐很小,頂部蓮花寶珠塔剎。最底層為磚砌實心,其上第二層起,塔外被抹上水泥和涂料,呈土黃色,二層為塔心室,北面辟有一券門,內置佛龕之用,門額上題“文昌塔”三字。四至六層在南面置假券門。塔身逐層收分,每層交接處用磚砌疊澀和菱角牙子出檐。下面三層,沿檐下各有一圈磚雕裝飾。1996年雨季,文昌塔曾因雷擊而上半部分塌落,現在的文昌塔是2000年縣政府撥款重修的。</h3><h3> “ 文峰塔影”舊為“曲陽八景”之一, 在曲陽縣城東南,舊有文昌閣一處,后改為恒陽書院,是培育人材的地方。當年“文峰塔” (亦稱文昌塔) 即建于文昌閣后。相傳文峰塔每年夏至前后兩三天的正午時分,塔無陰影,因此成為曲陽古八景奇觀之一。</h3><h3> 由于該塔落架重修后其建筑藝術偏低,修復后文昌塔古色古香的氣氛盡失,來這里游玩的人難覓其蹤。</h3><h3>圖:近年重修后的文昌塔西側面,2014.4.20日拍攝。</h3> <h3>這是維修前文昌塔圖片(圖片來源于網絡)</h3> <h3>  完縣伍侯塔,伍侯塔位于完縣北部伍侯村,以前伍候村東南數里還有一座磚塔,毀于文革時期。伍侯塔,為六角五級密檐式磚塔,通高二十二點五米,基座共分六層帶兩層束腰,束腰內雕人物、鳥獸、花卉等圖案。一層塔身正面辟假門,據村民說假門的窟窿,是因為妨礙村子里的風水,曾經反復多次開啟,1987年夏季我騎車去看到該塔就是這個樣子。假門兩側砌長方形的佛龕,殘存有部分雕像,北面假門為四抹格扇門,門兩側磚雕佛龕,估計兩面假門近似,其余四面均設盲窗,兩抹兩扇,菱花加斜方格紋。塔剎已殘損,剎座為磚砌,剎身的琉璃蓮瓣清晰可見,剎頂已毀。</h3><h3> 伍侯塔佛龕內雕像獨特地使用了琉璃瓦,這在遼塔中很少見;同時須彌座上三層束腰和平座上均有磚雕圖案,涉及人物、鳥獸、花卉、內容豐富,刀法流暢,在雕刻技術上都采用了唐代盛行的剔地突起和圓雕手法。 </h3><div>  “桃花映侯塔”以下這兩張圖片系海泉拍攝</div> <h3>  據縣志記載:西漢末年,平阿侯王譚不從王莽叛亂,攜帶五個兒子元才、顯才、益才、仲才、秀才來到滿城一帶避難隱居,后來漢光武帝嘉獎王譚父子的氣節與賢達,分別封其五個兒子為侯,元才為北平侯、顯才為蒲陰侯、益才為安嘉侯、仲才為新安侯、秀才為唐侯。人們將其避難之地稱為五侯村。然而正史不會記載此事。此塔是為紀念五侯而建還是因五侯村而名,因無文獻可考,不得而知。</h3><div> 伍侯塔于1982年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 曾加固塔基,2013年定為國家級文保單位。1987年我曾走訪此地老農,據說早年古塔附近曾經有石棺出土,此石棺是否為平阿侯之用?不得而知。</div><div>圖:完縣伍侯塔南向正面</div> <h3>圖:伍侯塔背面西北角</h3> <h3>  唐縣孚公禪師塔,孚公禪師靈塔位于娘子神村洪山山腰,塔建于金代,為八角七級密檐式石塔,高約五點五米,全部為漢白玉石雕鑿而成。從殘存的塔銘中有“時大定九年”“大定十三年”“圣朝皇統間”等銘文年號可以確定此塔為金代雕鑿。</h3><h3> 該塔基座為八角形高約一米,下部疊澀三層,一層雕神獸馬、鹿等,二、三層雕纏枝紋,上為蓮瓣。蓮瓣上為八角形束腰,四面高浮雕海獅頭、其余斜面開光內雕火焰聚寶盆、搖錢樹等。束腰上再疊澀三層,各層皆雕牡丹等一些紋飾。平板上的平面亦雕刻海水紋,其上再有一層圓形束腰,束腰上雕云紋,再上面雕雙層仰蓮,承托塔身。</h3><h3> 第一層塔身正面下部淺浮雕兩扇斜方格欞隔扇假門,其余各面均雕文字,可惜風化嚴重能辨識的文字所剩無幾。塔檐下正中有一豎長方形石匾,陰刻楷書“孚公禪師靈塔”六字,石匾左、右側面對稱陰線刻各一護法神。各層塔檐外觀基本相等,皆雕檐椽、飛椽,檐上有起脊和瓦垅,各層塔檐收分甚小。塔剎為立蓮蓮瓣,各瓣之間又雕如意云頭,上置寶珠剎頂,寶珠正面陰刻佛像一尊。</h3><h3> 孚公禪師靈塔,紀年明確、雕刻極為精美,各種刀法皆備,從塔基到剎頂,不留一塊素面,堪為金塔的難得之作,該塔為省級文保單位。</h3><h3><br></h3> <h3>圖:紅蓮映石塔攝影、慶利</h3> <h3>  孚公禪師壽高74歲,圓寂后由他的弟子繼承者悟凈籌建靈塔,徒孫法柔負責化緣,另一徒孫法彝負責建塔管理,師徒三人為孚公禪師精心籌建了這座靈塔。據村民回憶解放初期,附近還有幾座小石塔,早年已毀無存。</h3><h3>圖:孚公禪師靈塔北面</h3> <h3>幽靜與空靈的孚公禪師靈塔</h3><div>圖片為2015年秋拍攝</div> <h3>  安新縣五印浮圖塔,五印浮圖塔位于安新縣三臺鎮山西村路北鞋廠院內,該塔始建于明代,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與清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曾經重修。塔體通高十五米,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磚塔,近年又經過重修,初次看到此塔時,門額題字是糊了一張白紙,上書“五印浮圖”而且塔券門殘缺。我第一次見到此塔是在1985年,我和同學立軍騎車、經徐水八四大隊毛主席視察田牌樓來到這里,先后曾來過兩次,由于該塔非景點,鞋廠看門人很嚴格是不讓你近觀該塔的。2008年該塔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h3><div>圖:五印浮圖塔2014年2.17日</div> <h3>  滿城縣月明寺雙塔,月明寺喇嘛塔位于神星鎮崗頭村西月明山下,東面不遠即是張柔墓,據《保定文史資料》第二集1985年版記述,元代修建張柔墓時期,術士曾經借助這座寺院的風水。 “頭枕九龍、足蹬八寶、左攬日光、右抱明月、腰絡銀條玉帶”?!懊髟隆奔词撬高@座寺院及月明山。雙塔為原月明寺高僧的墓塔,寺院早年已毀惟存雙塔。</h3><h3> 雙塔規格為藏傳佛教喇嘛教的墓塔,雙塔東西排列,塔高約六米,東塔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塔基為八角形須彌座,上面是半圓形的覆缽俗稱“塔肚”,塔身正面設一小佛龕稱為“火焰門”佛龕內為塔銘,有“成化二年立……”等銘文。覆缽上面置十三層如圓錐狀的圓環體稱為“相輪”,象征佛教卍所指的“十三天”,相輪做為喇嘛塔一種仰視的標志物,起到敬佛禮佛的作用。相輪上應有寶蓋、仰月、寶珠等,今已無存。</h3><h3> 西塔為三層圓形底座,體積及高度略大,塔銘文字為“圓寂師通古心和尚覺靈”,上款題“直隸保定府滿城縣月明寺主持”,下款刻“弘治四年歲次辛亥夾鐘月吉日立”。弘治四年即是1491年,比東塔晚二十五年。西塔相輪及寶蓋(華蓋)遺存完整。</h3><h3>圖:近年經過簡單加固維修的月明寺雙塔東側、圖片系慶利拍攝。</h3> <h3>月明寺雙塔、戊辰年繪(1988年)這是筆者第二次騎車去,觀看月明寺雙塔草繪一圖。</h3> <h3>  涿州云居寺塔,云居寺塔位于涿州市城內東北隅,原是云居寺內的建筑,現寺毀塔存,因在智度寺塔之北,故俗稱為北塔,又與其南側智度寺塔合稱雙塔。</h3><div> 據記載,云居寺塔始建于遼大安八年(1092年),晚于智度寺塔60多年。云居寺塔為八角六級樓閣式仿木結構磚塔,通高55.69米。塔基為正八邊形,上為須彌座,束腰部分設壺門,內雕伎樂人物形象。束腰上部為五鋪作平座斗拱,拱眼壁雕刻獸頭紋飾,平座勾欄為幾何紋,各面勾欄紋飾皆不相同,其上是素仰蓮承托塔身。一至六層塔身外觀基本一致,塔身正四面辟圓券門,其它四斜面砌破子欞盲窗。各層檐普柏枋上為五鋪作斗拱,再上為椽飛及瓦頂。</div><div> 塔內為套筒式內部結構,雙環壁墻體間為內回廊,內環壁墻體與中心柱間為夾層回廊,五六層因夾層面積小而未設中心柱,頂部為疊澀穹頂。在各夾層及樓體間內,有通風采光孔直通塔外。各層回廊通往回廊樓梯為轉折樓梯,踏跺為磚砌,上鋪石板,塔剎為葫蘆剎。</div><div> 云居寺塔的突出特點為,不用一般佛塔通常采用的奇數層次,而是六級,這在國內古塔中為數不多,另外塔身每層遞收,斗拱式樣隨意變化,這在其它磚石塔中亦不多見。</div><div>圖:云居寺塔西北角斜面</div> <h3>遠眺云居寺塔</h3> <h3>近年云居寺塔被圍墻圈起不能進入參觀</h3> <h3>  涿州智度寺塔,智度寺塔位于云居寺塔南側約260米處,故俗稱:南塔。智度寺塔建于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也是寺毀塔存之物。</h3><h3> 智度寺塔為八角五級樓格式磚塔,通高約四十四米,基座為磚雕須彌座和五鋪作平座斗拱組成,上承托五級塔身,每層塔身外觀基本相同,各層正面辟券門,門楣雕有花紋紋飾,四個斜面明間設破子欞盲窗,窗下多一間柱,次間與正面相同。一層塔心室有殘存壁畫,顏色鮮艷,藻井畫四爪龍云,清晰可見。</h3><h3> 塔內各層均設八角形回廊,第一 層與第五層設塔心室,呈雙環內外壁結構,二至四層僅設單環外壁,踏跺穿塔心曲折而上,回廊內墻上設有佛龕,有壁畫殘存。塔剎為須彌座剎基,上托雙層鐵質仰蓮,剎頂為白色寶珠。</h3><div>圖:智度寺塔西北角斜面</div> <h3>  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筑史》中給予涿州雙塔的評價是:“河北涿縣云居寺塔與智度寺塔,均為模做木塔形制之磚塔……模做木構至為忠實,(除圓券門外)其原范即應縣佛宮寺木塔之形式也。”</h3><div>圖:智度寺塔西側面</div> <h3>  涿州永安寺塔,這座塔在當地存在著一個有關伍子胥的傳說。傳說伍子胥曾經受命護送吳國的皇后走到此地,時至盛夏之時,結果皇后突發暴病死在這里,伍子胥情急之下想造一座塔埋葬皇后,結果一夜之間平地鉆出一座寶塔,解了伍子胥燃眉之急。因此該塔又在當地稱:“塔爾照塔”,亦有此地村名因傳說而名“塔照村”的衍生。</h3><h3> 傳說歸傳說,表現的是古人一個美好向往故事而已,伍子胥所處的春秋時期,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焉能有造塔之說!</h3><h3>該永安寺塔圖片來源于網絡<br></h3> <h3>雀鳴枝梢影 孤風催寂生</h3><h3>殘塔夕陽斜 浮屠納荒翁 <br></h3><h3>----題永安寺塔 辛酉年初夏</h3><h3>圖:永安寺塔北面</h3> <h3>  涿州永安寺塔,永安寺塔位于縣城東南塔照村北,塔為永安寺之建筑,1952年寺院摧毀僅剩此塔,當地俗稱:“塔兒照塔”。</h3><div> 永安寺塔為八角七級密檐式磚塔,殘高約二十米,塔體殘破嚴重至今沒有修繕。基座為八角形磚砌須彌座,高約3.5米,圍長24.8米,基座有束腰、壺門、斗拱。基座頂部是兩層碩大的磚雕仰蓮承托塔身。第一層塔身高3.6米,正南面辟券門、佛龕,券門高兩米、寬一米,龕壁書“界納須彌”四字,三面均設磚雕假券門,余下斜面皆設直欞盲窗,各盲窗上方嵌一方白色方石,石上刻一雙圈,圈內刻梵文文字。塔體八角設塔形柱,一層塔檐下雕如意云頭,檐部置磚雕五雙抄五鋪作斗拱,每面三攢挑出塔檐,塔椽皆為木質。二層以上各層為疊澀出檐,塔頂因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受損,塔剎形制不詳。</div><div>圖:永安寺塔南向正面</div> <h3>  永安寺塔首層塔身特別高大,上部密檐層層相接,檐端連線券殺內收,剛勁、挺拔、細密相結合,整體格局凝重而雄偉,顯示出此塔略帶幾分豪放的氣質。</h3><div> 該塔沒有相關建塔記載,只從建造工藝和藝術風格分析,具有遼代密檐式塔的普遍特征,應為遼代密檐式塔遺存,此塔對于研究遼代佛教造塔藝術具有一定的意義。2013年3月該塔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div><div>圖:永安寺塔東側面,塔身盲窗上鑲嵌的白石為梵文題刻。</div> <h3>  易縣荊軻塔,荊軻塔位于縣城西南五華里,荊軻山村西面荊軻山頂上,據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弘治易州志·山川》記載:“荊軻山,在州治西五里?!睋魇菫楣帕x士荊軻而建。塔始建于遼乾統三年,公元1103年,明萬歷十三年重建,清代又加修葺,塔旁原有寺院,現只剩此塔及清“重修圣塔院記”石碑一通,石碑上有“寺與塔為山而設,為荊軻而設也”等語。</h3><h3> 據《東周列國志》記述:燕太子丹率眾人過易水上給荊軻、秦舞陽設宴餞行,席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語,荊軻仰面呵氣,直沖霄漢,化成白虹一道,貫于日中,見著驚異。軻復慷慨為羽聲歌曰:“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噓氣兮成白虹”。 </h3><h3> 后來此地易水南岸衍生出一座村落名“白虹村”就是這個典故出處。燕太子丹訣別荊軻,知其有去無還,便收其衣冠造土山假冢埋入,故此地為荊軻衣冠冢。</h3><h3> 于易水送人一絕</h3><h3>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h3><h3>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h3><div>------唐 駱賓王</div><h3> 大遼乾統三年(公元1103年)始在衣冠冢上建圣塔及寺院。宋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1156年.5月己卯朔二十四日)刺史劉凱復展故地,以舍利子200粒,貯以金瓶銀閣葬于地宮,復建塔于上。當時易州屬金轄,并非大遼之地,但碑刻銘額為“大遼易州重修圣塔記”刻石用南宋紀年,可見當地人民仍然不忘故國。據明《弘治易州志》記載,此座小山名荊軻山,塔以山名,故名荊軻塔。明清兩代,每適清明節,鄉民在塔上張掛白幡,設三牲祭品,為荊軻招魂,故又俗稱:招魂塔。該塔在明萬歷六年(1578年)又重建,并改圣塔寺為院,塔旁樹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五月,御史熊文熙題:“古義士荊軻里”碑一通。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再修復并刻碑一通。至1986年易縣政府維修該塔。</h3><div> 明清兩朝圣塔院正殿,供奉荊軻、田光、樊於期三義士之像,四時享祭。以后又在燕太子丹城建燕子塔,在樊館故地建樊於期鎮陵塔,在荊軻塔西南隅山頭上建左伯桃、羊角哀“生死之交”的黑白二塔,此五塔風格各異,猶如五尊巨像屹立于易水河畔,俯視州城頌為“五塔鎮燕山”。</div><div> 荊軻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塔體通高25.36米,基座為平面八角,上為磚砌須彌座,束腰八角施雕花石柱,上層磚雕仰蓮托,頂有睡蓮,上為一舍利封蓋。第一層塔身較高大,正四面辟拱券門,余下各斜面設置直欞盲窗。八角均施塔狀倚柱,倚柱的幢式小塔,象征釋迦八相。八相是指釋迦生前生后八件大事,既入胎、降生、宮中嬉戲、出游四門、出家、 成道、降魔、涅槃。第二層塔身以上均為疊澀檐,塔體每層之八隅均懸風鐸,清風吹動,清脆悅耳,音傳四野。塔剎為相輪式,結構齊全,上豐下銳,為明代大修之作。該塔造型典雅秀麗,經多次修葺,仍保留了遼代風格。荊軻塔相比唐代密檐式塔,細部繁復細密,不但塔基特別復雜,布滿雕刻,塔身精確的雕出欄枋門窗和斗拱。二層以上各層密檐下無塔身,不顯得出檐短促,給人以明朗、俊拔的印象。不失為遼塔杰出之作。</div><div> 1986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對荊軻塔進行實測,并打開天宮,發現紙質《大般涅槃經》及殘《地藏經》一部,并于當年對該塔進行全面維修。1982年圣塔院塔被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列入全國第六批國保單位,荊軻隨后列為歷史文化名人。<br></div><h3>(該圖片來源于網絡)</h3> <h3>  荊軻是歷史上一個悲劇性人物,時至近代仍有悲劇發生,自1986年對荊軻塔全面維修以后,同時在塔剎上安裝了一個避雷針,這個避雷針有一根鋼筋順塔檐直通塔下,附近一些兒童為了摘取懸掛在各層塔角的風鐸俗稱“風鈴”,而不惜用生命換取這些裝飾品,可悲可嘆矣!</h3> <h3>  荊軻塔下依然是易州年輕人談情說愛、海誓山盟的好去處……</h3> <h3>  易縣血山鎮靈塔,血山鎮靈塔位于高陌鄉血山村東北,構筑在一個高程約七十米的小山之上,當地人把這座小山稱為血山,村以山名,山因有古塔矗立,而俗傳樊於期獻頭之處而增添幾分悲壯!據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弘治易州志·神祠》一書記載:“樊將軍廟,在州治西一十里,樊將軍即秦將於期也。”此地為樊於期公館。</h3><h3> 塔南側原建有一座寺院名:開元寺,后寺毀塔殘。據塔上第三層檐下鑲嵌石刻銘文所記,此塔為開元寺高僧敷尚住持墓塔,建于元中統二年(1334年),血山塔建在一堆碎石堆砌的臺基之上,磚砌的基座亦是破敗不堪。按其規模該塔應為七級磚塔。</h3><h3> 血山塔現存殘高約七米,形制殘存為四方形三層密檐式磚塔,第一層塔身南面辟門,第一層出檐疊澀六層,第二層出檐疊澀五層,第三層出檐疊澀四層,逐層遞減逐層皆有收分,三層以上全毀,也就難覓塔剎之行蹤。</h3> <h3>  燕太子丹曾為恨秦投燕的大將樊於期建有樊公館。為助荊軻刺秦,樊刎頸授首,血濺青山,故樊館山又稱血山。樊於期塔建在血山山頂,現今的塔上無頂。塔下老農講,塔龕里供過樊於期的無頭像,后來又補了個木制人頭。</h3><div> 據史料載:秦將樊於期因得罪秦王嬴政,逃至燕國。燕太子丹待為上賓,為其在此山筑樊館,故血山原名:樊館山。</div><div> 秦滅趙國后,嬴政派大將王翦直逼燕南。太子丹大懼,與田光等密謀,田光以死舉薦荊軻入秦刺殺秦王。荊軻提出攜樊於期首級及督亢地圖(今涿州、易縣、固安一帶)進獻秦王,以取得信任,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荊軻便私見樊於期求頭。樊館山即因樊於期血灑于此而改名血山。</div><div> 《易縣志》中記載了諸多后人懷樊於期將軍的詩篇,有褒有貶,有贊有嘆。</div><div>明陳璟有詩云:</div><div>血茜青鋒恨未平,旅魂隨月渡秦京。</div><div>將軍肯緩須臾死,山鬼罾魚禍已萌。</div><div>清覺羅成桂(雪田)“過血山吊樊將軍於期”詩云:</div><div>去國傷無奈,投燕冀力同。</div><div>舉家無孓影,孤館有凄風。</div><div>愿遂頭寧斷,行違計未工。</div><div>空將一縷血,血染至今紅。</div><h3> 樊於期死后,樊館山即因樊於期血灑此地而改名為血山。附近的村子以山為名,就叫血山村。后人在山上建塔紀念,塔殘存三層,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形無頂,象征樊於期遺體有四肢而無頭顱。塔南建法華寺,內供樊將軍牌位。荊軻塔下原來建有三義廟,明清朝時廟里一直供奉著荊軻、田光和樊於期。可見,樊於期作為殺身成仁的義士,千百年來始終是受人景仰的。</h3><h3> 《史記·刺客列傳》有詳細的記載:荊軻對樊於期說:“將軍得禍于秦,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戶,將軍何以雪其恨?”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言曰:“每一思及秦政,痛徹心髓,愿與之俱死,恨未有其地耳!”荊軻曰:“今有一計可解燕國之患、將軍之仇,將軍肯納否?”於期亟問曰:“荊卿何以不言?”荊軻曰:“計誠有之,難以出口?!狈镀谠唬骸捌垐笄爻穑凵硭楣?,某所不惜,有何出口之難也?”荊軻曰:“某之愚計,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誠得將軍之首,督亢地圖,以獻于秦,秦王必喜而見于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則將軍之仇已報,燕京得免於滅頂之患,將軍以為如何?”於期卸衣偏袒奮臂頓足大呼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而恨其無策,今乃得明教。”即拔佩劍自刎其喉,喉絕而頸未段,荊復以劍段之。</h3><h3> 樊於期與荊軻為好友,亦深得太子丹器重,他死后,其遺骸葬于故里蠡縣南莊村,后人立祠祭祀。據清《蠡縣志》載:“南莊有大冢,呼為樊將軍墓。舊有廟碑,今皆廢 。</h3> <h3>鎮靈塔的塔銘刻石</h3> <h3>  易縣燕子塔,燕子塔位于百福鄉燕子村村西,因俗傳后人為春秋戰國時期燕太子丹所筑,村以塔名,塔為燕丹而設,故有燕子塔之名。</h3><h3> 燕太子</h3><h3>秦王曰無道 太子怨亦深</h3><div>一聞田光義 匕首贈千金</div><div>其事雖不立 千載為傷心</div><div>----唐 陳子昂</div><h3> 燕子塔是觀音禪寺內之建筑,寺毀塔存。燕子塔為明代建筑,形制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十六點五米,塔基為八角須彌座形式,束腰部分做磚雕。一層塔體南部正面辟門,券門內原有一佛像,現無存。其它三面設磚雕假門,其余斜面設直欞盲窗。第二層至十二層為密檐式,塔檐為磚疊澀而成,第十三層高大,南面辟門,北面雕佛像一尊,其余各面為素面。第一、第十三層檐下出三踩磚雕斗拱,補間斗拱一攢,檐頂為簡瓦瓦面,塔頂上承基座、仰蓮、覆缽、剎頂為寶珠。</h3><h3> 燕子塔沒有確切的建塔記載,塔旁附近有一通明正德五年碑刻與另外幾通碑刻,但幾通碑文與該塔沒有什么關系。有的專家說此塔有明顯的明代建筑風格,有的專家認為從塔的造型及斗拱來看是金代建筑。公布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時定為金代。</h3><h3>圖:2015.9.23日維修后的燕子塔西側面,圖片顯示各層的風鐸已安裝好。</h3> <h3>圖:2014.3.17日維修之前的燕子塔南向正面</h3> <h3>  易縣、有五塔鎮燕山之說,五塔指燕子塔、荊軻塔、血山塔、黑塔與白塔。</h3><h3> 白塔位于易縣西南高村鄉八里莊村西北高程436米的山頂上,被保定市太行和益水泥廠的采石廠包圍在山頂。因遠眺此塔,塔身雪白,而俗稱白塔。該塔形制為四角三層樓閣式磚塔,通高約13米,建在一個磚砌臺階之上?;呒s一米余,束腰部分磚雕卷草、花卉紋飾。第一層塔身南面辟門,里面有佛龕,佛像無存。二層塔身側面設置盲窗,東面鑲嵌有兩塊刻字磚,上刻“大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重月重日建”等字樣。三層塔身的塔檐均為上下疊澀五層磚壘,近年維修塔剎時修成了一個斜擺的煙《窗》,沒有根據。塔身整體涂以白堊,故遠眺似雪白之色。</h3><h3> 鑒于黑塔的倒塌,白塔用三角鐵架進行了保護。 兩塔相距五華里,與荊軻塔遙遙相望。這里面,有一段當地人婦孺皆知的傳說: 據《戰國策》里記載的一個故事,春秋時候燕人左伯桃,聽說楚元王劉交招賢納士,路遇羊角哀,共同入楚。路上雨雪糧少,左伯桃將干糧給了羊角哀,自己餓死在空樹中。羊角哀到了楚國,做了上大夫,和楚王講述了左伯桃的義舉,找到遺體厚葬了左伯桃。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羊角哀舍生全交》也記載了這個故事,故事中講述兩人路遇,互相欽佩學識,相見恨晚,結為兄弟。路上遇雨雪,干糧不夠,左伯桃假裝摔倒,讓羊角哀搬石頭休息。羊角哀回來時,左伯桃已經脫了衣服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他讓羊角哀拿走他的衣服和干糧一個人去楚國,說完就死去了。羊角哀進入楚國得到上大夫裴仲推薦,獻計十策,楚王封為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綢緞百匹。羊角哀辭官不做,回去尋找左伯桃尸體,找到后為他香湯沐浴,擇風水好的地方厚葬。羊角哀守墓。楚王追封左伯桃為上大夫。故事的后面還用了大篇幅講述了羊角哀、左伯桃和荊軻爭奪陰宅風水的情節,雖然涉及封建迷信,但根本上還是講述兄弟義氣,體現人們心中重義情節。黑白塔雖然在這個故事后的千余年后才建造,但是當地人仍然傳誦著這個故事,這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八拜之交”其中之一“生死之交”故事來歷組成部分。黑塔是為了紀念左伯桃,白塔是為了紀念羊角哀。易縣史志也尊左伯桃為鄉賢。 </h3><div>  </div> <h3>易縣羊角哀白塔</h3> <h3>  易縣臥虎山左伯桃黑塔,黑塔原位于易縣西南約六華里的高村鄉西市村西的臥虎山上。據易縣縣志記載,黑塔又名通覺寺塔,為四角三層磚塔,高15米,元代建筑。在1996年的一場大雨中倒塌。據說黑塔的塔剎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大炮轟掉。后來黑塔的底部嚴重破損,逐漸被人為掏空,雖然被填充,但是由于沒有及時保護,還是被大雨沖毀。黑塔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正德十二年,黑白兩塔相距五華里。</h3><h3>圖:倒塌前的左伯桃黑塔</h3> <h3>圖:近年未在原址重建的黑塔,再說原址小土山已不復存在,為了宣傳易縣而建在了高速公路南側。</h3><h3><br></h3> <h3>  易縣云蒙山泰寧寺三塔聳峙,如今唯余雙塔。云蒙山雙塔位于西陵鎮太寧寺村北,云蒙山之山腰雙塔庵遺址上。建于金皇統四年(1144年),二塔相距約三十米,呈東北至西南方向。<br></h3><h3> 北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塔體通高17.4米,塔基為須彌座式,束腰內磚雕蓮花、牡丹、火焰珠等,八個角雕力士雙手舉起普柏枋。雕有祥云、蝎子、蝌蚪、金魚等紋飾。一層塔身為樓閣式,南面辟實券門,券臉雕飛仙、北門券臉雕卷草、東西門券臉分別雕蓮花,三假門均為雙扇三桯格子門,雕六交球紋。四盲窗雕柿蒂紋圖案。塔身八角隅柱為幢形小塔。塔頂為八角攢尖,之上兩層山花蕉葉,上托蓮花扣僧帽。</h3><h3>地面上有“重建雙塔庵”殘碑一通,文字有“燕山八景,太寧一也。疊翠聳乎云霄,魏巍乎群山,千花萬果,白鹿清游,遠塵俗好佛境也。而此雙塔一庵,踞乎峻崖上乎,三剎又最勝也?!?lt;/h3><h3><br></h3> <h3>  據《大明重修雙塔碑記》碑文記載:</h3><div>  “易州治之西,山名泰寧,峰巒巍峨,秀出物表,乃易陽八景之一也。中削精舍三所,內崇舍利靈塔一座,上建形象浮圖二座。古老相傳唐時所建也,自是已來千有余載。大塔于皇明萬歷之初重修,惟茲二塔,年基月久,層基傾圮,殿堂踩漏,圣容無輝。本山比丘水山常住募緣翻蓋伽藍祖堂,金飾佛形禪像,其工方畢。緣會本邑西北「 」村善士蘭金、本社鄉耆,于此慨然而涕曰:“伽藍無固,只為僧徒慢惰;院宇衰殘,亦由緇侶因循。大塔已殘之,此塔何忍之廢!”即捐己庫之貲,命前主僧一人,兼募十方。鳩工命匠,故者新之,缺者補之。營葺之際,南塔基址之內偶獲片石,上書南宋高宗紹興甲子建修之遺跡。自紹興甲子之歲,至我朝萬歷乙酉之年僅四百四十余年矣。 其工落成,仍采段石,命余記其本末,以貽后來……萬歷十四年歲次丙戌孟春中旬吉旦”</div><div>  從這段記載可知:原云蒙山泰寧寺存有三塔,明代萬歷年間曾維修山下大塔,后來重修的山上雙塔庵之雙塔,南塔曾創修于南宋紹興年間。南宋時期此地屬金,原碑文應該是用金代年號,因此把南宋紀年碑石,暗藏于南塔基座內,以宋為正朔,故此碑文改為南宋年號為紀年刻石。</div><div>圖:云蒙山雙塔</div> <h3>太寧疊翠</h3><div>重崗杳嶂參差出 抹黛涂螺同一律</div><div>平地誰開千丈屏 偉哉造物多神術</div><div>上有馮道吟詩臺 年年風雨生新苔</div><div>巨靈為我斧劈碎 勿使山靈羞且哀</div><div>-----明 王延</div><h3>圖:維修之前的雙塔</h3> <h3>去年重修后的雙塔</h3> <h3>十三節草蕾十三級寶塔、圖片系三江春水拍攝</h3> <h3>  雙塔庵南塔為六角形磚塔,屬于窣堵坡與樓閣復合塔。窣堵坡式塔又稱為覆缽式,以具有覆缽式塔身為特征,最接近于印度窣堵坡式原型。 該塔通高15.8米,整座塔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為窣堵坡式,下半部分三層為密檐樓閣式塔。</h3><h3> 該塔塔座由四層組成,最下面一層為六角形,二層須彌座底層雕向下如意頭,須彌座束腰部分各角雕力士。正面均布滿雕刻,皆被毀無法辨識。束腰以上間枋間作“萬、十”字紋裝飾。勾欄之上為四層仰蓮,仰蓮交錯疊置,最上一層蓮瓣間雕蓮藕。一層塔身八角隅為八個幢形塔柱,象征釋迦摩尼佛八相。塔身東西正面做假門,東南、東北兩側面砌成“碑”狀,碑首雕龍紋。西南、西北兩側面開盲窗,雕梔子花紋。</h3><h3> 三層以上為窣堵坡式大型覆缽和塔剎兩部分組成,缽體表面雕大型如意紋飾,平頭之上為須彌座剎座,上為兩層仰蓮托,再上為十三天相輪,再上為兩層仰蓮寶珠,寶珠之上為錐形剎桿。</h3><h3> 這種磚石結構的復合塔,上部可以承載尺寸較大的窣堵坡,造型符合結構邏輯。但因明代以后喇嘛塔的大量出現,這種塔形沒有繼續發展,以致成為罕見的實例,更加彌足珍貴。</h3><h3>“夕陽映塔”圖片系漁網拍攝<br></h3> <h3>圖:雙塔庵之南塔維修前的景象</h3> <h3>圖:2016年春天近觀正在維修中的北塔塔剎</h3> <h3>圖:雙塔之北塔 維修中近觀塔頂邊脊遼代虎頭瓦當</h3> <h3>圖:雙塔之北塔 塔身磚雕藏文圖案</h3><h3>注:圖片系逃禪煮茶拍攝</h3> <h3>圖:雙塔庵之北塔 須彌座上磚雕力士托塔圖案</h3><h3>注:圖片系逃禪煮茶拍攝</h3> <h3>圖:維修后的雙塔庵之北塔</h3> <h3>  易縣凈覺寺舍利塔遺址,位于易縣云蒙山的永寧山,古稱太寧山。以太寧寺村為中心,村中有凈覺寺,村北有雙塔庵。凈覺寺位于易縣云蒙山景區太寧山中,建造年代為東晉十六國后趙太寧元年。歷代修建,擴建為上下兩院。曾有太寧寺白塔院舍利塔。為遼代天慶5年修建。明成化年重修。為八角十三層磚塔。據村民回憶1958年舍利塔倒塌,1977年地宮被盜。追回文物有銀塔,舍利子,金銀器皿,影青瓷。<br></h3><h3> 呂上人于重熙十八年在舊遺址基礎上興建,下寺原為古剎太寧寺遺址,遼建凈覺寺是在古剎太寧寺的基礎上興建的。凈覺寺積翠屏上寺位置,早在五代時,是馮道的吟詩臺。</h3><h3>遼代凈覺寺規模沿襲了原來古剎太寧寺舊址,興建了一個建筑群。具體單體建筑有:正方位為正殿,西面為講經堂,前有山門,寺院內有高亭以延賓侶,重龕峻室,疎牖清軒,石竇云庵,松扃蘚榻,作為僧人修行誦經之所,在寺北引山間清泉,用漢白玉石砌成曲水流觴,并建有休憩涼亭。天慶五年在寺院西側建造了高三十余米的八角十三層密檐舍利塔。</h3><h3> </h3> <h3>圖:云蒙山凈覺寺馮道吟詩臺遺址上“曲水流觴”遼代石刻,此為國內北方僅存的遼代石刻。</h3> <h3>  易縣永安寺塔,原位于淶山村東。1997年夏季我去易縣路過曾看到此塔,這座塔是一座六角五級磚塔,高約10米,乾隆年間重修。該塔為僧人的墓塔,曾是永安寺的附屬建筑,這座永安寺與涿州的永安寺重名。淶山小學建在永安寺遺址上。該塔曾被盜,據說因為有人澆地澆松了根基而塌毀了。</h3><h3>(圖:該圖片系倒掉前的永安寺塔)</h3> <h3>  易縣塔峪村千佛寶塔,該塔位于西山北鄉塔峪村南側,在綠樹的掩映下,面臨一泓碧波蕩漾的湖水,景色十分秀美。</h3><h3> 此塔建于清順治五年(1648年),為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十七米?;鶠榇u砌須彌座,束腰部分為磚雕纏枝花卉紋飾。須彌座上承勾欄,勾欄中間亦為磚雕人物、花卉、馬鹿、獅等動植物圖案。第一層塔身南面辟券門,門楣磚雕二龍戲珠圖案,門楣上方鑲嵌一方石匾,上刻楷書文字“千佛寶塔”,上款題“大清國”下款落“順治五年季春吉日”匾額上方為橫向方形佛龕,龕雕題材為壽星,左右磚雕鶴、鹿二童子。其余五面中部均設長方形磚砌龕,中間灰磚豎隔兩塊,各雕仙人圖案。二、三層皆是正面辟券門,其余各面均為素面。四至七層為實心結構。三層以上出檐各脊都有脊獸,塔剎座為磚砌三層仰蓮,剎身及剎頂已毀。</h3><h3> 千佛塔早年時(1987年)可以登臨第一至第三級,盤膝打坐即可靜心修禪,又可聆聽風雨之中那碧波蕩漾的湖水。近年由于地基塌陷致使塔體傾斜而禁止攀登。千佛塔結構比較特殊,做工精細考究,手法豐富多姿,堪稱為一座精美的玲瓏寶塔,是清塔中之佳作。該塔也是保定境內年份最晚的一座磚塔。該塔名:“千佛寶塔”塔體磚砌佛龕不少,可是一尊佛像未雕鑿,龕內磚雕圖案是八仙人物及壽星題材,普遍認為該塔與西面重建的寺院,歷史上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應屬于風水塔范疇。</h3><div>圖:正面遠觀千佛寶塔</div> <h3>圖:靈秀端莊的千佛寶塔西側面、攝影慶利<br></h3> <h3>圖:千佛寶塔門額鐫刻的塔銘</h3> <h3>千佛寶塔塔身勾欄處磚雕花卉及動物圖案</h3> <h3>1993年7月千佛寶塔定為省級文保單位</h3> <h3>  定興縣廣明大師塔,該塔位于定興縣東南大留村內,此塔應為永泰寺內建筑,寺已毀惟存此塔。</h3><h3> 廣明大師塔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廣明石塔為八角七級密檐式石塔,塔體高約四點七米,基石上為兩層八角形基座,各面均雕花卉紋飾,上面為束腰,束腰雕并臥兩對連體獅,獅身雕如意云紋。八角平板上置兩層仰蓮承托塔身。第一層塔身上部陰刻篆書“大金故廣明大師塔”,下部雕尖拱形佛龕,龕內雕一尊佛像,高坐于蓮花高臺之上。其余七面皆為陰刻文字,為“廣明大師靈塔之記”由于年久風化嚴重,可辨識的文字不多。第一層塔身頂部為仿木結構,有檐椽、飛椽、斗拱,檐上雕刻有瓦垅。第二層以上則檐檐相扣不見塔身。塔剎為雙仰蓮剎座,剎身覆缽式,上托三層相輪,剎頂為葫蘆剎。</h3> <h3>  廣明大師靈塔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四清運動”時期被推倒,部件散落于村子各處,1996年村委會將該塔重新修復,同時列為定興縣級文保單位。這是楊老師跟我近日去的石塔,因為現有資料與塔體尺寸差異太大,故更正了塔體通高規格。</h3><h3>圖:廣明大師塔佛龕雕像</h3> <h3>圖片為楊老師品味“廣明大師塔”逃禪中似有煮茶之意境……</h3> <h3>  徐水白塔,白塔位于徐水縣高林村鎮白塔鋪村。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白磚塔,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明朝中葉圮毀,萬歷三十年重修。白塔景色宜人,曾被列為昔時徐水八景之一,稱“凌云白塔”。1947年秋,白塔毀于內戰時期,凌云白塔于近年得到重建。</h3><div> 關于該塔來歷,據傳:古時有一商人獲得一白麒麟,消息傳至京城,皇帝下旨要這匹瑞獸,商人不敢怠慢,帶著這個麒麟走至徐水地界,很不幸因為天氣炎熱又長途跋涉,這個麒麟一命嗚呼了,商人哀嘆之余只好就地掩埋,建白塔記之,后來有人在此聚居,村以塔名故稱“白塔鋪”。</div><div>圖:徐水白塔該圖片來源于網絡</div> <h3>  定州開元寺塔,開元寺塔又稱:料敵塔或瞭敵塔,因位于保定轄區定州市,在河北省又俗稱:定州塔。該塔位于定州城內南門里東側,據《定州志》載:“開元寺僧慧能,嘗往西竺取經,得舍利子,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宋真宗下詔建塔?;勰芏湟?,伐材于嘉山,至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始成?!?lt;br></h3><h3> 定州塔修建歷時五十五年,諺云:“伐盡嘉山木,修成定州塔”之說,嘉山位于曲陽縣境,宋時歸屬定州管轄。據《定州志》載:“嘉山,山多喬木,定州造浮屠時采伐一空?!?lt;/h3><h3>圖片系恬靜拍攝</h3> <h3>  定州塔塔體通高84.2米,為八角十一級樓閣式磚塔,基座為八角三層。塔體正四面每層各辟券門,其余斜面置幾何形窗欞盲窗,其中第二、第十、第十一層的西南面是真窗,供塔內階梯采光之用。最上兩層八面都辟拱券門,券外繪成方形圖案,設有磚雕門額及門簪。券頂上部飾有桃尖形的香火煙氣,逐層向上直至頂層檐部,線條逐漸增多,它象征佛光普照,香火繚繞的興盛景象。各層檐角有挑檐木,外端有鐵環,塔角原置有風鐸。<br></h3><h3> 頂層檐部為八脊八坡,東南坡上置一南天門。角脊前部置黃琉璃人物、脊獸。脊頂為磚砌八角形須彌座,上為八瓣形蓮花盆,盆上置鐵質蓮紋復缽,上接八角形飾有八卦紋飾的鐵質座,承托仰蓮紋鐵缽,上置圓形剎座,剎座上置由六節組成的銅質葫蘆形寶瓶,寶瓶下腹部四面均設有雙耳,可能與脊頂人物、脊獸上的環狀物有關,或為垂流蘇之用。</h3><h3> 塔內每層均有梯級,塔身各層外壁內均有一周回廊。整個塔身猶如大塔中又包裹著一座小塔,而里外的連接則主要是地面的回廊部分。底層和第二層頂部有磚雕斗拱及彩繪;第三至第七層頂部飾以彩繪花紋;第八層以上回廊為拱券式頂。塔的里層即是塔心部分,底層和第二層設有三個臺階門、三個佛龕;第三至第十層,每層設有兩個臺階門、兩個佛龕;第十一層只設一個臺階門、一個佛龕。此外,第八層的外層四個角面上,設有四個佛龕,以及在底層的臺階中部,尚有八角形的佛龕一個。共計塔里層設臺階門二十個,回廊內以及臺階之上設佛龕二十五個,塔內壁墻體涂白色,各層回廊壁上有歷代名人題詠碑記四十五塊,現存三十四塊。</h3><h3>注:圖片系海泉拍攝<br></h3> <h3>  古人有詩贊曰:“每上穹然絕頂處,幾疑身到碧虛中”。因定州為北宋邊防重鎮,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宋王朝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敵情,故稱:料敵塔。該塔為國內遺存的最高磚塔,三十里之遙便可見其身影。由于該塔歷久方成,設計、施工人員的更替,內外層銜接不是那么緊密,自塔建成至清光緒十年(1884年)的829年間,共經歷過九次地震,塔身損毀最為嚴重的一次,就是光緒十年那次地震,造成塔體東北隅整體塌落。開元寺塔于1988年開始復原修繕,修復過程中在塔剎上發現許多珍貴文物,歷經十六年,于2004年竣工。內觀此塔猶如外塔環抱內塔。廊壁繪有精美彩色壁畫,頗有幾分敦煌石窟的藝術特色。外觀該塔挺拔秀麗,比例適當,細部手法富于變化,為宋代磚塔中的杰作。河北民諺有:“滄州獅子、定州塔、保定府里大列瓜”之稱。由于該塔久已名揚燕趙大地,在1961年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欄目中,就有它的附錄。</h3><h3>注:該圖片系吳慧拍攝2017.6.18日<br></h3> <h3>  附錄:定興縣義慈惠石柱,義慈惠石柱又稱:北齊石柱。八十年代初期學者對此物尚存有爭議,究竟它是屬于經幢還是石柱?至今未有定論。該石柱兼具有經幢、石柱、墓塔之作用。</h3><div> 義慈惠石柱位于定興縣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建于北齊大寧二年(562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狂有力,是研究中國隋唐以前建筑形制的重要參考資料。石柱用石灰石累迭而成,通高6.65米,分基礎、柱身、石座三部分?;A是一塊大石,東西兩邊各長兩米,南北兩邊略小,基座上有復蓮柱礎,蓮座包括方臺、梟線、復蓮三部分。柱身上部為方形,下部為抹角方柱,用兩段淺棕色石灰石壘接而成,石屋建于柱頂上,石屋與柱身間墊一石蓋板,蓋板底部刻有古錢、花果、幾何形等圖案紋飾。</div><div> 石屋內為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四阿頂小屋,石屋柱子為圓柱,刻出屋頂、檐椽、角梁、斗、柱子,前后當心間刻火焰龕門、佛像,兩次間刻出方窗,石屋正背兩面琢尖形拱式佛龕,龕內有佛像一尊,佛像臉型、背光均為南北朝時期雕刻風格。兩側壁浮雕幾何形花紋,石屋的結構式樣,似一殿堂樓閣模型。</div><div> 此石柱不僅設計精美、雕刻細膩、造型奇特而且刻在石柱各面的“標義鄉義慈惠石柱頌”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div><div> 石柱下面是高約十余米、寬約二百多米的方形土堆,土堆下面埋葬著大量起義軍尸骨。清代在石柱旁邊南側曾建有沙丘寺,至今仍有幾通石碑遺存。當時定興這一帶,是起義軍同官府軍隊交戰的前沿,北齊取代了北魏后,由皇帝下旨把木柱改為石柱,在柱身遍刻《石柱頌》亦是為統治者歌功頌德,贊揚掩埋起義軍尸骨之義舉,雕刻矗立標志性建筑石柱,在石柱頂端雕刻佛龕起到超度亡靈之作用。早年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曾經測量研究該石柱。促進了義慈惠石柱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定為第一批國寶級文保單位。</div><div>圖:定興縣義慈惠石柱2007年春拍攝</div> <h3>  編寫此文系作者三十多年以來,對保定境內古塔做一次系統介紹,本人非專業考古人士,多年的興趣愛好,拋磚引玉而已,錯誤在所難免,望同好指正!2017年7月1日作者紫塞金城于保定紫云軒。</h3><h3>本文編寫參考書目:</h3><h3>《中國古塔》徐華鐺編著 輕工業出版社1986年版</h3><h3>《中國旅游名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h3><h3>《保定文史資料選集》第二集1985年版</h3><h3>《保定古橋古塔》侯璐主編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h3><div>《保定文物》姚秀珍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div><div>《弘治易州志》弘治十五年翰徵仕郎兵科給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婺源戴銑著。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影印版</div><div>《易縣風采》賈振洲主編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版</div><div>《易縣》河北易縣人民政府編畫冊刊物1993年版</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毕节市| 江阴市| 德州市| 兴城市| 朝阳县| 邮箱| 杭锦旗| 丹江口市| 淳化县| 万盛区| 盐边县| 廉江市| 鄯善县| 清原| 孟州市| 杨浦区| 阿合奇县| 土默特右旗| 长寿区| 舟曲县| 青州市| 治县。| 永城市| 井陉县| 益阳市| 治多县| 安乡县| 呼图壁县| 体育| 大埔县| 乐陵市| 桃江县| 饶平县| 蓝田县| 白朗县| 新化县| 商河县| 资阳市| 渝北区| 抚宁县| 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