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建筑有的稱宮,有的稱殿,那么宮和殿到底有什么區別呢?您會說當然有區別吧,不然用一個稱呼不就行了嗎?是的!漢字的每一個字都是有明確含義的,近義不等于同義,何況宮和殿本身還有較大的區別。如果您感興趣就讓我們一起探探宮和殿的奧妙吧。<div><br></div> 我們知道明清的皇宮稱紫禁城,清帝退位后稱故宮,那么稱“故殿”行嗎?您會說叫殿的多了,誰知你說哪兒呢?這就對了,殿的內涵比較寬泛,而宮基本就是皇帝居所的代名詞。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宮即可稱一座建筑,也可稱一個建筑群,殿只稱一座建筑,這就是我們聽“故殿”覺著別扭的原因。宮和朕一樣,在遠古時代是通稱,沒有尊卑之別,秦始皇建立帝制后成了皇帝的專利。<div><br></div> 打開故宮平面圖,您會看到外朝區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沒有一座建筑稱宮,正應了那句話“國事曰殿,家事曰宮”。談到中國古建筑一個重要的問題繞不開,那就是規制,即關于建筑營造和等級的規章制度。故宮是一切建筑中規制最高的。<div><br></div> 中國建筑是群的結構,在建筑群中,宮和殿一定是規制最高的。在壇、廟、祠、宮觀、寺廟中都是如此。那么有宮有殿時哪個規制更高一點呢?我們看看故宮就明白了。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建筑群從臺基上、體量上、面積上、高度上等都遠遠高于內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建筑群。看來皇帝們也是覺得國事大于家事。<div><br><div>外朝三大殿,右起,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div></div> 明朝和清初宮和殿分工很明確,乾清宮為內廷建筑之首,是明朝14個皇帝和清朝前兩位皇帝居住之處,稱宮。有趣的是,清初乾清宮漏雨,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都曾在保和殿居住,保和殿也分別改稱“位育宮”和“清寧宮”,至此,我們看到“宮”的功能是居住,“殿”的功能是政務等。轉機出現在雍正帝登基以后,宮和殿的功能有所改變。<div><br></div><div>外朝,前,中和殿,后,保和殿</div> <h3><font color="#010101">內廷,右起,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font></h3> 雍正帝是一位好標新立異的皇帝,他登基以后,改變傳位方式,開辟易縣新陵區,以在乾清宮看到父親的遺物傷心為由,將其政治活動中心搬到了養心殿,父規子隨,養心殿就成為此后清朝真正的政治活動中心和寢殿。養心殿在規制上遠遠低于乾清宮,雍正帝有點自貶的味道,也暴露了他矛盾的心理,既要號令天下又渴望百姓生活。<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養心殿建筑群正在維修,暫不開放。</font></h3> 養心殿為工字型結構,看似一體實為兩殿,前后殿可分別命名,后殿在明朝時稱涵春室。按常理雍正帝應把養心殿改稱養心宮,或前朝稱養心殿,后寢稱什么宮。不知是他有意還是無意,后殿一直無殿額,這樣該殿就通稱養心殿,后殿就實際成了寢殿。故宮稱寢殿的不多,王府居住功能的殿堂都稱寢殿了。至此,殿增加了帝王居住的功能,宮也增加了更多政事的功能。<div><br></div><div>養心殿規制比乾清宮低很多</div> 至此,您已看到宮和殿的相同和不同,并感到其功能的相互融通,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宮作為皇家專用為主的規定在帝王時代一直未變。唯一例外的只有道教建筑可以稱宮,比如嶗山的主要道教建筑兩千多年就稱太清宮了,此后稱宮的道教建筑不計其數,皇帝不但不干預,有時還欽賜宮名,由此可見道教在帝王心中的地位。故宮有多處宗教建筑,建紫禁城時只有道教的欽安殿在中軸線上,坤寧宮后來成為清朝薩滿教的活動場所。<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阿克苏市|
天水市|
滦平县|
肥西县|
南华县|
广宗县|
乐安县|
合川市|
同心县|
锦州市|
固始县|
桂林市|
壤塘县|
东乡族自治县|
石首市|
苍溪县|
峨眉山市|
乐至县|
十堰市|
衡南县|
湘潭市|
沈丘县|
微山县|
嵊泗县|
宝清县|
杭锦后旗|
北宁市|
奎屯市|
广平县|
育儿|
荃湾区|
伊吾县|
临泽县|
衡东县|
辉南县|
收藏|
保靖县|
高青县|
东宁县|
西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