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云南沐氏家族家訓——沐英不倒之謎

湘潭嘉榮.賀氏楚風.id2690

<h3>沐國公金冠</h3> <h3>有明一代,能夠經久不衰的功臣世家,非沐氏家族莫屬,這個家族輕松躲過明初對功臣的血洗,逃過靖難之役的浩劫,很多諸侯、王族都望塵莫及。沐氏家族從始祖沐英算起,鎮守云南二百八十年,十二代人效忠朱家,陪伴朱家王朝一直到老,成為大明帝國的鐵桿粉絲。</h3> <h3>沐英,漢族,朱元璋養子,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沐英出生在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定遠縣一戶窮苦人家。父親早逝,隨母度日,家境貧寒。1351年,江淮地區爆發紅巾軍起義,元朝對于紅巾軍的起事隨即展開鎮壓。由于戰事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沐英跟隨母親躲避兵亂,可是不久母親就死在逃難的路上。</h3><h3>于是八歲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朱元璋發現并收留,朱元璋夫婦當時膝下無子,就認小沐英為義子,沐英改姓朱,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至于沐英本姓是什么,一直是一個謎。</h3><h3>1362年,年僅十八歲的沐英先是被朱元璋封為帳前都尉,參與鎮守鎮江;后提拔為指揮使,守江西重鎮廣信(今上饒)。從此沐英開啟了他的征戰之路,他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沐英被授鎮國將軍,任大都督府僉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軍事中樞,掌天下兵馬,當時府中積務繁積。沐英年紀雖輕,聰明敏悟,在府中七年,處事果斷,解決問題明快,毫無遺漏,馬皇后多次稱贊他的才干,深得朱元璋器重。</h3><h3><br></h3> <h3>1381年農歷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軍三十萬征討云南的元朝殘部。云南平定后,朱元璋下詔命傅友德及藍玉班師回朝,而留下沐英鎮守云南。從此沐英便鎮守云南,其鎮滇10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h3><h3><br></h3><h3>1389年,沐英去京師朝見朱元璋,朱元璋在奉天殿賜宴沐英。朱元璋高興地說:“自從沐英鎮守在西南,朕就高枕無憂了。”</h3><h3><br></h3><h3><br></h3> <h3>朱元璋像</h3> <h3>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農歷六月,沐英獲悉皇太子朱標去世,哭得十分傷心,不久病逝于云南任所,年僅48歲。朱元璋追封沐英為黔寧王,謚昭靖,侑享太廟。此后沐氏子孫世代鎮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歷代的黔國公也是明朝唯一持續掌握實際領土權力的勛臣。</h3> <h3>明太祖朱元璋像 藏于故宮博物院南薰殿</h3> <h3><b>少年英豪</b></h3><div><br></div><div>沐氏家族世代鎮守云南,從不與中原王公大臣、皇親國戚結黨攀附,潔身自好,獨守大明西南一隅,儼然西南地區的獨立王國。沐氏家族之所以能夠創造這個歷史奇跡,其功勞當首推始祖沐英。</div><div><br></div><div>沐英,字文英,豪州定遠人,出身貧苦,幼年喪父,跟著母親艱難度日,躲避戰亂時母親又不幸身亡,十二歲時成為孤兒,追隨朱元璋起義軍,開始了戎馬生涯。</div> <h3>朱元璋像</h3> <h3>朱元璋與馬氏夫婦很可憐沐英,就收為義子,改姓朱。元至正二十二年(1356年),十八歲的沐英被授為帳前都尉,防御鎮江。</h3><div><br></div><div>明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以副帥之職隨征西將軍鄧愈征討吐蕃“西略川藏,耀兵昆侖”,以戰功卓著封西平侯,榮獲丹書鐵券(享受特殊優遇或免罪的憑證)。洪武十年拜為征西將軍,奉命討伐西番,“拓地數千里,俘男女二萬、雜畜二十余萬,乃班師。”</div> <h3>沐英像</h3> <h3>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征討云南,云南平定,沐英受命留鎮滇中。在某一次出征前,明太祖曾撫摸著沐英的頭感慨:“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足可見明太祖對沐英的器重。</h3><div><br></div><div>沐英在云南平定了多起叛亂,為明朝初年的邊疆穩定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此后興修水利,開墾農田達百萬畝;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十年之間,云南呈現繁榮景象。</div> <h3><b>有情有義</b></h3><div><br></div><div>沐英是朱元璋的小老鄉,也是他二十多個義子中最得恩寵的一個。洪武十五年(1382年),馬皇后駕崩,沐英聞訊后失聲痛哭,因悲傷過度,竟致咳血。</div><div><br></div><div>有人認為沐英作秀,義母去世不至于如此。這種觀點有些不近人情,要知道沐英年紀不大就跟隨在義母馬皇后身邊,與馬氏情同母子,與太子朱標情同手足,和朱元璋一家感情很深。</div> <h3>孝慈高皇后馬氏</h3> <h3>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沐英再遭打擊而染重病,兩個月后在云南任上病逝,年僅四十八歲。</h3><div><br></div><div>沐英為人寬厚,“沉毅寡言笑”,好禮賢下士,軍中從未濫殺無辜,在陜西、云南等地用兵,多次“問民疾苦”,深為將士及民眾愛戴。沐英在任內去世時,軍民號哭相送于巷。愛子英年早逝,朱元璋痛惜不已,下詔將沐英遺體運抵京師,安葬在南京,追封黔寧王。</div> <h3><b>偏安一隅</b></h3><div><br></div><div>沐英死后,他的長子沐春、次子沐晟、三子沐昂均駐守在云南邊疆,沐春、沐晟先后承襲西平侯爵位;沐昂官至右軍都督同知,掌云南都司事;四子沐昶早卒;五子沐昕被明成祖封為駙馬都尉,迎娶明成祖第五女常寧公主為妻。</div><div><br></div><div>沐英早年與太子朱標年齡相仿,兩個人朝夕相伴,情誼深厚,兩人死亡相差僅兩個月,真可謂同生共死的好兄弟。</div> <h3>明成祖朱棣</h3> <h3>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從大哥朱標的兒子手中奪取皇位,一時間殘酷迫害異己勢力,株連九族。</h3> <h3>明成祖朱棣</h3> <h3>而疑似“太子黨”的沐家卻能在這場殘酷的政治斗爭中獨善其身,而且還能與朱棣攀上親家,奧秘何在?</h3><h3><br></h3><h3><b>不外乎這三種原因:</b></h3> <h3>靖難之役</h3> <h3>其一,沐英雖然與太子交好,但他與剛剛確立為皇位繼承人的皇太孫朱允炆并無交集。朱允炆上臺與四叔朱棣爭斗,形成兩大陣營,沐氏家族沒有選邊站,而是觀望中保持中立。</h3><div><br></div><div>其二,朱棣比沐英小十多歲,不在一個年齡段,當初兩個人一個鎮守北方,一個鎮守云南,相隔萬里之遙,幾乎沒有往來,沒有往來,恩怨也就無從談起。</div><div><br></div><div>其三,朱棣上臺伊始,處處為敵,天下人幾乎都被他得罪遍了,他犯不上跟手握兵權,勢力根深蒂固的沐家討麻煩。</div> <h3>朱允炆畫像</h3> <h3><b>世代殊榮</b></h3><div><br></div><div>明成祖遍觀天下權貴,他認準了具有文韜武略的沐家老五——沐昕是個精英人物,于是就與沐家聯姻,封沐昕為駙馬都尉。</div><div><br></div><div>朱沐兩家聯姻的政治目的很明顯,把沐昕及其生母顏氏調往京城,多多少少有點人質的味道,對沐家是一種無形的牽制。</div><div><br></div><div>沐昕在駙馬都尉任上,一直充當著朝廷對外交往、皇陵祭祀、京城衛戍等重要角色。</div> <h3>沐昕(李昊翰飾)</h3> <h3>朱棣在位,駙馬還算謹慎,等到朱棣死后,沐昕時有違法行為,比如“擅取官木、竊造私第、脅人女子為妾”等等,大臣彈劾,明仁宗朱高熾往往以“親親之故”寬宥其罪,頂多給個口頭批評。</h3><div><br></div><div>明英宗時,沐昕私刑處死家奴,皇帝照樣口頭嚴厲指責一番了事。景泰四年(1453年)沐昕病逝,朝廷“輟視朝一日,遣官賜祭,命有司營葬”,葬禮規格還是很高的。</div> <h3>接替父親鎮守云南的沐春“材武有父風”,自幼就跟隨父親南征北戰,明初以軍功授后軍都督府僉事。襲爵后平定了多起當地土著的叛亂,繼續大力屯田,興修水利“灌宜良涸田數萬畝,民復業者五千余戶”。沐春病死軍中,由弟弟沐晟嗣位。</h3><div><br></div><div>沐晟“少凝重,寡言笑,喜讀書”,朱元璋很喜愛他。建文元年(1399年)嗣位,繼承了父兄的未竟事業,平定戰亂,安撫百姓。永樂三年(1405年),八百大甸(今緬甸撣邦東部薩爾溫江以東)寇邊,沐晟率軍平定。此后在平定交趾作亂等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div> <h3>明仁宗時,沐晟因攻打高黎貢山兵敗,畏懼發病,死于楚雄。朝廷追贈定遠王,以其幼子沐斌襲爵位,居京師,由其弟沐昂代鎮云南。</h3><div><br></div><div>沐昂死后,追封定邊伯,由侄子沐斌接替。從沐昂開始,沐家的爵位雖然逐步降低,但是朝廷依舊十分倚重沐家將,平定邊疆頻仍不斷的戰亂。可以說,有沐家鎮守邊陲,大明朝皇帝坐在北京金鑾殿的寶座上,感到格外安心。</div> <h3><b>滿門忠烈</b></h3><div><br></div><div>明朝滅亡,在南方殘存著以朱姓皇族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權茍延殘喘,做為云南一方諸侯的沐天波,選擇追隨南明最后的一個皇帝——永歷帝朱由榔,開始了流亡的生涯。</div><div><br></div><div>沐天波是沐英十一世孫,崇禎元年(1628年),父親沐啟元暴卒,年僅十歲的沐天波承襲爵位,任職征南將軍。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軍進逼云南,云南開遠土司趁機叛亂,沐天波被迫出逃,沐氏一族幾乎被屠戮一空。</div> <h3>朱由榔在沐天波等人輔佐下,逃亡緬甸。緬甸國王莽達喇容留了他們,莽白發動政變殺死莽達喇自立,新國王莽白對這些明朝遺老遺少早有拋棄的念頭,表面上還要偽裝一下。當年七月,緬王莽白托人捎口信,約定永歷帝過河,二人同飲咒水盟誓,永結同好。</h3> <h3>永歷帝也懷疑,但是寄人籬下,不得不聽從人家的安排。永歷帝與武將沐天波、大學士馬吉翔等部分文武官員倉促前往,不料被三千緬軍團團包圍。</h3><div><br></div><div>緊急關頭,沐天波奪刀反抗。可惜寡不敵眾,“大明”官員四十二人全部遇難,緬軍隨后趕往永歷帝住處,將其隨從三百人斬殺殆盡,此次事變史稱“咒水之難”。至此,沐家十二世十六任黔國公效忠的大明王朝徹底壽終正寢了。</div><div><br></div><div>金庸的鹿鼎記中有一位沐劍屏姑娘,沒錯就是云南沐王府的小郡主,沐英的后代,沐天波的女兒,出身沐王府的郡主,最為天真。她既有大家閨秀任性的氣質,又有書香門第的優雅性格。</div><div><br></div><div>然而沐劍屏是個沒落的王族,身世飄零,藏在深宮之中。苦去甘來,冬離春至,在大船上開心的遠望風景,童心未泯的觀察雪花的形狀。</div> <h3>1974年,南京將軍山沐叡墓出土了一枚金牌,上面刻有沐英留給子孫的家訓——“凡我子孫,務要忠心報國,事上必謹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忠烈家風,可見一斑。</h3> <h3>大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冊封開國功臣為“六公二十八侯”,計34人。</h3><div><br></div><div>六公情況為: 1、 善終4人:魏國公徐達(追封中山王),曹國公李文忠(追封岐陽王),衛國公鄧愈(追封寧河王),鄭國公常茂。</div><div><br></div><div>2、 被殺2人:韓國公李善長(胡案被殺),宋國公馮勝(賜死)。</div><div><br></div><div><br></div> <h3>二十八侯情況為: 1、 善終7人:中山侯湯和(信國公,追封東甌王),濟寧侯顧時,六安侯王志,江陰侯吳良,靖海侯吳楨,廣德侯華高,蘄春侯康鐸;<br></h3><div><br></div><div>2、 論罪除爵4人:淮安侯華云龍(病死,胡案除爵),臨江侯陳德(病死,胡案除爵),鞏昌侯郭興(病死,胡案除爵),安南侯俞通源(病死,胡案除爵)。</div><div><br></div><div>3、 被殺15人:延安侯唐勝宗(胡案被殺),吉安侯陸仲亨(胡案被殺),滎陽侯鄭遇春(胡案被殺),平涼侯費聚(胡案被殺),南雄侯趙庸(胡案被殺),宜春侯黃彬(胡案被殺),汝南侯梅思祖(胡案被殺),河南侯陸聚(胡案被殺),宣寧侯曹良臣(藍案被殺),東平侯韓政(藍案被殺),德慶侯廖永忠(賜死),潁川侯傅友德(賜死),豫章侯胡美(賜死),江夏侯周德興(賜殺),永嘉侯朱亮祖(鞭殺)。</div><div><br></div><div>4、 其他情況2人:楊璟營陽侯(胡案,詐死),耿炳文長興侯(燕王之亂后自殺)。</div><div><br></div> <h3>洪武三年之后,陸續冊封公侯26人(不包括子承父爵后改封之人),主要情況為:<br></h3><div><br></div><div>1、善終或陣亡者15人:平西侯沐英(黔寧公,追封黔寧王)等</div><div><br></div><div>2、被殺11人:涼國公藍玉(藍玉案主角)、靖寧侯葉升(胡案被殺)、懷遠侯曹興(藍案被殺)、景川侯曹震(藍案被殺)、會寧侯張溫(藍案被殺)、普定侯陳垣(藍案被殺)、鶴慶侯張翼(藍案被殺)、舳艫侯朱壽(藍案被殺)、沈陽侯察罕(藍案被殺)、會寧侯孫恪(藍案被殺)、崇山侯李新(被殺)。</div> <h3>洪武公侯大致如此,伴君如伴虎。</h3> <h3>“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中國歷代開國君王都有殺功臣的傳統,其中以明朝朱元璋殺的最多,他的原則就是能殺的統統殺掉,而且殺人大多沒有什么正當理由,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殺,以至于很多官員出門時都要先與家人訣別。</h3> <h3><b>明朝開國五虎將</b></h3> <h3><b>NO5 傅友德</b></h3> <h3>傅友德是宿州相城(今屬安徽淮北市)人,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歸降明玉珍得不到重用,又到武昌投靠陳友諒,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歸順朱元璋,從此變成朱元璋的左膀右臂,為其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贊傅友德功在千秋,堪比西漢戰神霍去病。朱元璋大業已成,便處處為難功臣,命傅友德殺自己兒子,憤憤的傅友德當著朱元璋面自殺,朱元璋不念舊情,隨便找了個理由屠滅傅友德九族。</h3> <h3><b>NO4 李文忠</b></h3> <h3>李文忠泗州盱眙(今安徽明光)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十二歲時母親去世,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找到朱元璋,李文忠十九歲便率領親軍,驍勇善戰,為平定江南中立下汗馬功勞,明朝建國后,李文忠多次領兵征討北元,獲封曹國公。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因病去世。朱元璋十分喜愛李文忠,一度將他收為養子,跟隨自己姓朱,加之還是自己親外甥,自然不會殺掉。</h3> <h3><b>NO3 常遇春</b></h3> <h3>常遇春,明南直隸鳳陽府(今安徽懷遠)人,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常遇春橫行天下,當時在軍中被稱“常十萬”,先后鏖戰衢州、大戰九華山、大破陳友諒、攻取元大都,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勛“雖古名將,未有過之”。1369年,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暴病卒于軍中,年僅四十歲。常遇春英年早逝,如果活到天下大定那一天,也難逃被殺的命運。</h3> <h3><b>NO2 湯和</b></h3> <h3>湯和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之所以把他放在第二位,完全是因為他的睿智,他是明朝開國功臣中少有得到善終的人。湯和和朱元璋是一起玩大的朋友,而且帶朱元璋參加紅巾,改變了命運,先后駐守常州、平定福建,一步步幫他走上皇位。建國后,朱元璋封賞功臣,卻只給湯和封了侯爵,事實上朱元璋已經把他列入殺害的對象,湯和不去爭,而是默默地繼續替朱元璋打拼,天下已定,湯和借機告老還鄉躲過一死。</h3> <h3><b>NO1 徐達</b></h3> <h3>徐達,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元末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1363年大敗陳友諒,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 洪武元年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徐達一生戎馬一生,善于治軍,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之死野史記載是朱元璋策劃,他明知徐達吃鵝過敏,反而賜他一大碗燒鵝吃,徐達涕淚交流之下吃完朱元璋所賜的燒鵝,不治身亡。</h3> <h3><b>明太祖朱元璋簡歷</b></h3> <h3>1328年11月19日 (農歷十月十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明王朝第一任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朱國瑞(1328-1398),出生于元朝文宗天歷元年八月初八(公歷1328年11月19日)丁未時(另一說是:農歷九月十八未時即10月21日),漢族,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東)鐘離太平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h3><div><br></div><div>他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于瘟疫,孤苦無依,入皇覺寺(位于鳳陽城西門外)為小沙彌,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重八只得離鄉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覺寺。因其友湯和(疑似)的一封信,參加了起義軍,并改名“朱元璋”意為誅(朱)滅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種玉器)。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興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養女馬氏嫁與了他,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馬大腳”馬皇后。郭死后統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div><div><br></div><div><br></div><div>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憑借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后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陜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后揮師澧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div><div><br></div><div><br></div> <h3>明太祖真像</h3> <h3>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率后妃、太子和大臣,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軍進入大都,元朝至此滅亡,蒙古在中國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明朝。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與殘暴,漢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高祖的專制集權,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有的他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可以說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點的人。</h3><div><br></div><div>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緩和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與此相適應,在法律思想上鑒于元末法紀縱弛導致的各種弊端,認為“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div><div><br></div><div>朱元璋安排后事簡樸,將自己的陵墓修在了鐘山南麓,為孝陵。明孝陵方圓四十五華里,規模宏偉。1398年6月24日,71歲的朱元璋駕崩,葬于孝陵,謚號“圣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謚“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div> <h3>民間流傳的 明太祖朱元璋真容</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川| 都匀市| 崇阳县| 屏东县| 长寿区| 宁德市| 马尔康县| 崇仁县| 曲松县| 务川| 盈江县| 东港市| 通海县| 开鲁县| 抚顺市| 裕民县| 房山区| 探索| 包头市| 衡水市| 安达市| 闸北区| 铁力市| 长海县| 云龙县| 德阳市| 汝城县| 南木林县| 新乡县| 仪征市| 东宁县| 尖扎县| 石棉县| 巴东县| 建德市| 尼木县| 唐河县| 东山县| 饶阳县| 阳谷县|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