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朋友聚會定在"便宜坊",大家落坐,知我喜吃,囑我點菜,我亦不推辭,待冷熱菜上齊,諸友詫異的眼神看著我,在"便宜坊"用餐未見烤鴨上桌!我忙不迭地解釋,今之京城"魯菜"勢危,便宜坊尚存幾道菜品存留當年"二葷鋪"的魯菜味道,故特棄烤鴨而食其他!</h3> <h3>我進一步解釋說:今天吃的有幾道菜屬正宗的二葷鋪吃食,席間有人詢問何謂"二葷鋪"?,余曰:所謂"二葷鋪"是什么意思呢?二葷的叫法有不同的解釋,有的講豬肉、羊肉合為二葷,有的說是以肉和下水共稱,有的人認為店家售賣的是一葷,顧客帶來材料由店家加工而成的"炒來菜"又算一葷,不過老百姓大多認可的是肉和下水的共稱。</h3> <h3>學者鄧云鄉、金受申、張中行諸人都曾留下關于二葷鋪的記憶文章,今天讀起來不但那里的美味佳肴會令人陶醉,而且那里人文環境、氣氛也令人神往。如鄧云鄉先生在《燕京鄉土記》中所說,二葷鋪"地方一般不太大,一兩間門面,灶頭在門口,座位卻在里面,賣的都是家常菜……</h3> <h3>二葷鋪是北京的特色。其實它細分開來又有幾種。其中最低一等的是切面鋪,專售餅面,順便賣煮面條、炒餅、燜餅、炒菜等,高級一點才俗 稱"二葷鋪"。</h3> <h3>所謂二葷鋪進門還要再看,門內有銅搬壺的為大茶館,無銅搬壺的才為二葷鋪。再細分下去,大茶館又分為:紅爐館,善作滿漢餑餑的;窩窩館,專做小吃點心,現在大家熟悉的比如江米愛窩窩之類的,什么糖耳朵、蜜麻花等等。</h3> <h3>不管如何,二葷鋪里最主要的宰殺對象還是豬,豬肉、下水是主要原料。說起豬肉,最典型的還要說"砂鍋居",當年它就開在缸瓦市,用一口特大的砂鍋煮肉,所以砂鍋居反而成了他的綽號,他本名應叫作和順居。當年小店專賣白煮肉,一天一只全豬,一般也就賣到上午就關門,所以又有一句歇后語,叫作"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砂鍋居就應該屬于二葷鋪升級為飯莊的代表!</h3> <h3>砂鍋居飯莊創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主做砂鍋系列,其中砂鍋白肉是其招牌菜,是目前北京規模最大的主營砂鍋菜肴的中華老字號。以其特有的燒、扒、白煮等手法將豬肉類菜肴名傳四海,贏得"名震京都三百載,味壓華北白肉香"的贊譽。</h3> <h3>許多人想去缸瓦市的砂鍋居,除了享用各種砂鍋以外,實際是想去吃爆三樣,干炸丸子,九轉肥腸等。 這些都數"二葷鋪"的升級版!</h3> <h3>說了半天,您可能認為"二葷鋪"是漢族的專利,而我認為遠在明朝初年,燕王掃北率領不少回民軍,如常遇春等進駐北京,日后不少人家在京城內外開了飯館和食鋪,清真飯館遍布九城,基本上都是小本生意,一兩間鋪面兒房,取用食材自然是牛羊肉,因牛羊肉被俗稱為"二葷",也就連帶起了"二葷鋪"的稱謂。后來"二葷鋪"逐漸不專指清真小館,凡比大飯館規模小,比小吃鋪檔次高的,無論清真還是"大教館子"都被稱之為"二葷鋪"了。</h3> <h3>老北京的二葷鋪地方一般都不大,一兩間門面,甚至灶頭就在門口,而座位倒在里面,人也不多,一兩個掌灶的大師傅,一兩個跑堂的伙計,一兩個打下手切菜,洗碗"小力把"(即學徒)就可以了。</h3><h3> 二葷鋪的價格相當低廉,像有十幾塊肉的"壇子肉"也就一毛八分錢,素菜經常是四,五分錢。二葷鋪的菜色不過是熘丸子、炸丸子、炒肉片、軟熘肉片、炒腰花、炒肝尖、爆三樣等低檔肉菜(極少數鋪子有熏魚、炸蝦)二葷鋪也有素菜,比如麻豆腐,焦溜硌炸,辣白菜,燒茄子等等。<br /></h3> <h3>二葷鋪里即便是平淡無奇的小菜,也能變著花樣做出不一般的味道。一個炒字,就有爆炒、抓炒之分;炸有軟炸、干炸之別;熘有焦熘、糟熘、滑熘各類,因此文人墨客也時常光顧這類小館,并記載為文章津津樂道....</h3> <h3>一般的二葷鋪沒有菜牌子,菜名都是伙計在客人面前口頭報。常常是熟人,用不著客人說,伙計已經替你想好了:"您來啦,這邊請!您吃點什么?來個熘肝尖……再來個酸辣湯?木須湯?要么給您來個高湯臥果兒(蛋黃不散的雞蛋湯),加兩根豌豆苗,吃個鮮勁兒……兩小碗飯,您甭說,我都知道,要不怎么叫老主顧呢。"</h3><h3><br /></h3> <h3>"得了,還給您炒個肚塊兒,高湯甩果,一小碗飯兩花卷,馬前(提前點,快點)點,吃完您就走,誤不了您的事兒!" 那話聽起來爽氣,又溫暖。其中也隱著生意經,俗話說"廚子忙,雞蛋湯",店伙熱情推薦雞蛋湯是為了減少后廚的麻煩,可說出來就讓客人舒坦。當年二葷鋪伙計口頭算帳功夫的熟練、快當,那真是久著聲譽,有口皆碑。</h3> <h3>說了半天,什么叫二葷呢?定義一下就是豬肉和豬下水。到二葷鋪你要吃雞鴨魚基本沒有,就是二葷,比方說滑熘肉片、焦熘肉片、干炸丸子、熘丸子、南煎丸子、四喜丸子,熘肝尖、攤黃菜(攤黃菜就是炒雞蛋,北京忌諱說這"蛋"字)、炒腰花、爆三樣,都是豬身上的,基本上都是屬于二葷。二葷鋪在舊北平滿街都是,但是也有高下之分,剛才說的砂鍋居,雖然許多菜品也是做這兩葷,但是它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就已經脫離二葷鋪上升到飯莊了。</h3> <h3> 凡看過話劇《茶館》的,對第一幕黃胖子"哥兒們,都瞧我啦!掌柜的,預備爛肉面,有我黃胖子,誰也打不起來!"必定記憶猶新。爛肉面是早期茶館為客人們準備的吃食。二葷鋪里也有這種北京獨有的面食,金受申先生在他的《老北京的生活》里有一段話說:"二葷鋪有一種北京獨有的食物,就是爛肉面。形如鹵面,鹵汁較淡,而不用肉片,其他作料也不十分齊全,卻有一種特殊風味"。爛肉面以朝陽門外"肉脯徐"和"灶溫"最佳。</h3> <h3>二葷鋪里即便是最普通的炒餅。也不是現在到處都可見的肉絲炒餅,放許多綠豆芽,澆點醋,一扒拉就填飽了肚子。那時的炒餅講究"兩面焦",油汪汪,用肉絲炒,還加雞蛋,兩面全是金黃酥脆,外焦里嫩。炒餅端上來時,還免費贈送高湯甩果兒一碗。那高湯也不是開水醬油加豆苗,而是多放蔥花,熗鍋。黃瓜片兒,紫菜,蝦皮,香菜俱全,加上味精,香油,熱騰騰香噴噴,聽著都流口水。</h3><h3><br /></h3> <h3>"二葷鋪"也出老字號,像現在還存在的砂鍋居、天福號,灶溫,柳泉居等前身就是二葷鋪。原來德外道邊有家飯鋪號為"河柳深處",其牌匾竟出自清末大學士、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獨步一時的大書家翁同龢的手筆。</h3> <h3>隆福寺一帶,過去白魁老號對面,曾經有一家很受歡迎的二葷鋪,這家店鋪真正的名字沒什么人叫,大家都管它叫灶溫,為什么叫灶溫呢?因為這店里,有一排大灶,專門為客人準備的。來的客人自己可以帶來現成的飯菜,拿到灶上熱著吃。當然灶溫也提供一些家常菜,而它自己的拿手絕活是做面條,據說這種面叫一窩絲,今天是已經見不到了,既然叫一窩絲,想必那面條是又細又筋道了,常有人從對面的白魁館子里買一碗羊肉湯,然后拿到灶溫來就面吃。羨慕吧,可惜吃不著了。</h3> <h3>二葷鋪流行在前清,當年獨居北京的各省士子,自己不起火,這種自帶菜的小館,經濟實惠,省時省力,成了士子們找飯轍的首選。民國以后,大學里的職員、教師沒帶家眷居住北京的也時常光顧這些"二葷鋪"。</h3> <h3>二葷鋪中有不少家設在大學附近,如東城沙灘、城西海淀,主要是掙大學生和教職員工的錢。像西單附近的二葷鋪還承擔政府機關的伙食包飯,在《魯迅日記》中,就有多處記載魯迅在"和記"與"海天春"等二葷鋪宴請朋友吃家常飯的日記。</h3><h3><br /></h3> <h3>澡堂子洗完澡出來沏上壺高碎 對過兒二葷鋪子叫份軟熘肉片要寬汁兒的 來碗白坯兒 再來一毛錢酒 ,肉片兒就酒 ,寬汁兒拌面 ,吃飽喝足瞇瞪一會 ,盯兩點來鐘醒了出門兒逛趟天橋兒,嘿,老北京的味兒濃吧?這是郭德綱的相聲里的玩意兒!</h3> <h3>都說民以食為天,咱這一日三餐誰也離不了。老北京的飯館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情味,有高檔的、奢華到了極致,那追求的是皇家氣派,有的便宜簡單的,那叫個便利實惠,二葷鋪就屬于這一類的,還可以自己帶吃食,自己動手,您說著有多地道!</h3> <h3>我與老友趙珩曾在診余經常聊到此類話題,他后來專門從事編輯工作,并出版多本關于北京舊聞的著作,也曾有過二葷鋪的敘述,有興趣您找來展上一眼?(全部照片來自網絡)</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丰县|
白玉县|
安远县|
西城区|
东明县|
古浪县|
滨州市|
内江市|
樟树市|
山阳县|
德清县|
邵东县|
当阳市|
津市市|
阳朔县|
马尔康县|
苗栗市|
呼伦贝尔市|
九龙坡区|
桐梓县|
陆川县|
上饶市|
六安市|
应用必备|
久治县|
马公市|
革吉县|
永平县|
夹江县|
湖口县|
临泉县|
台南市|
浪卡子县|
夏津县|
蚌埠市|
奉贤区|
宁安市|
凉城县|
牡丹江市|
资讯
|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