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馬來的雨》教后感</h3><h3> 周五上了節公開課《馬來的雨》。這節公開課本應由另一位老師上的,結果上課前兩天,這位老師家中有突發事件,不能上了,只好由我來應急。雖然事先幫這位老師磨過課,但幫別人磨課和自己上課還是不一樣的,所謂"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起擔子來就掂出份量了。</h3><h3> 用兩個晚上抱了抱佛腳,主要是把文章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理一理。語文其實是一門非常講究邏輯的學科,好文章必然是有強烈的內在邏輯性的,要看懂文章,理清作者的思路很重要,當然作為教師,把自己的教學思路理清也很重要。</h3><h3> 通過反復讀文章,發現《馬來的雨》的倒數第二段有句話"雨拉開的幕,是風景,也是風情"這句話是理解文章的關鍵,便決定以此為切入口展開教學過程。文章主要描寫作者去馬來西亞旅行的觀感,作者對馬來的雨情有獨鐘,用典雅優美的語言描繪了馬來獨特的雨景,在高腳屋聽雨、在街道上淋雨、在海上觀雨,三個部分表現了馬來以高腳屋為代表的獨具魅力的風土人情,而這種風情是只有與自然相融才能真切地體會到的,作者也借此傳遞出對現代文明的反思、對親近自然的渴望。</h3><h3> 把文章的內在邏輯理清了,接下來就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了。語文學科在確立教學內容時是要頗費一番斟酌的,也許這就是語文老師不好當的原因。一篇文章,可教的東西很多,平時工作中語文老師們最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是"這篇文章教什么啊?""教什么"看似有很大的隨意性,其實不然。在確立"教什么"時,我們往往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課程標準、編教材者的意圖、單元教學目標、文體特點、文本特點、學情等等。</h3><h3> 具體到《馬來的雨》教什么,綜合上述因素來分析,我認為,文章是一篇散文,要能夠整體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同時,從語言素材的角度來說,對于這樣一篇語言典雅優美的文章,對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則很好的語言訓練、讀寫訓練材料;第三,從單元編排體例考慮,本單元名稱為"域外風情",教學時自然也要引導學生去體會"馬來風情",這點也是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如此,整節課的三個關鍵詞"風景"、"風情"、"情感"就確立下來了,這三個關鍵詞也成為了板書的框架。</h3><h3> 在備課時,我發現《馬來的雨》這篇文章放在高中教也未嘗不可,當然,學情變了,教學內容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高中生學這篇文章,可以引導他們去研究作者潛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層次的情感:作者筆下的馬來風情其實是帶著旅行者強烈的主觀感受、有強烈的浪漫色彩的。一是現代的馬來人未必喜歡高腳屋,高腳屋的生活并不如作者想象的那么浪漫。二是作者眼里的馬來風情其實未必是真正屬于馬來的,而是作者內心深受中國古典美學熏染后、染上了一層中國古典文化色彩的"中馬混血"的風情:高腳屋聽雨時,聽出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韻味、"金戈鐵馬聲盈屋"的氣勢,還有"雨打芭蕉"的圓潤柔婉之美——這些無一不是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體現。</h3><h3> 再說說上課的感受。課上完后的感覺是,我比較機械地完成了事前的預設,完全沒有達到我理想中行云流水的、"潤澤"的感覺。原因是我發現自己上課時無法專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對學生的發言有時不能給予恰當的點撥和引導,以致有時自己說話有點辭不達意。(好吧,我承認我有點緊張了,聽課的100多個人形成的"場"是強大的。)善于傾聽、有效點撥,這恰恰是一個職業教師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而我修煉了這么多年還沒有修煉好,真是汗顏。而學生真的是非常優秀而可愛的,盡管我們彼此不那么熟悉,但他們真的在很認真地配合我,遺憾的是,也許100多人聽課的環境也影響到了他們,我感覺他們也是不放松的,所以甚至有時配合得用力過猛了。另外因為是公開課,希望做到教學環節的完整,所以留給學生看書、討論的時間太少。我所希望達到的安安靜靜思考、討論的氛圍沒有出現,學習也沒有能夠在學生身上真實地發生,學生們仿佛都只是在配合我完成一個表演。所以,這節課的自我評價就是,我只是上了一節比較規范的課而已。從學生學習的效果來說,是不如前一天在另一個班試講時的效果的,可能那節課從師生雙方來說都比較放松吧。</h3><h3> 一年前,由于教發院陳靜靜老師的關系,對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先生倡導的"學習共同體"理論產生了興趣,讀了佐藤學先生的著作,聆聽了佐藤學先生的現場講座,觀摩了"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感覺自己對課堂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一是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共同成長的關系,學校中,教師與教師之間也是學習共同體的關系;二是教師要學會傾聽,對語文老師而言,這意味著對每位學生閱讀形成的語言意象的尊重;三是課堂應是安靜程度僅次于教堂的地方,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安靜地讀書、思考、交流,學習應該在學生身上真實地發生,因此,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上,聽課的老師是觀察員,他們是不評價教師的,觀察員只是觀察學生的表現,觀察學習有沒有在學生身上真實地發生。</h3><h3> 現在,我也試著按照這樣一種理念來組織我的課堂,努力尋找更有效的方法。如果不是公開課要考慮教學環節的完整,要制造一些看點的話,《馬來的雨》這篇文章的學習將會呈現出另外一種狀態。我不會問學生:"這篇文章從哪幾個角度來寫雨?"、"寫景時用了哪些手法?",我會讓學生先輕聲地讀一讀文章,告訴他們自己去發現文章寫景上的特點。如果問"哪幾個角度"這樣的問題,其實已經剝奪了他們自己學習、自己發現的機會。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應該是學習、討論的組織者,組織學生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后,幫助他們將結論條理化、清晰化,從而逐步積累閱讀經驗。</h3><h3> 語文教學,應該回歸質樸、回歸本源,課堂上給學生更多靜心閱讀、思考的時間,師生共同研究,發現語言文字中蘊藏著的美麗。有時,我感覺PPT都是多余的,因為它過多地進行了預設,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障礙。</h3><h3> 在初中語文教學方面,我還只是個新手。以上只是自我反思,與同行切磋。(回顧我的教學生涯,好像我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成為新手。怎么發現學生年齡越小,教師承擔的責任就更大呢!想到此,就開始憂國憂民了……)</h3><h3> P.S.周五上完課,一位資深教育家跟我說:你今天講的這些內容學生都懂,你不應該講這些。你應該講,馬來西亞有很多東西,作者為什么不寫馬來的廟,不寫馬來的……吧啦吧啦……而要寫馬來的雨呢?聽完這席話,我當時的反應是:讓我先去靜一靜……關于教學內容的確定,上文已有闡述,此處就省略了。語文老師都懂的吧……</h3><h3><br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阳县|
张家港市|
安龙县|
永顺县|
长汀县|
镇巴县|
孟州市|
武定县|
舟山市|
嵩明县|
永济市|
修武县|
虞城县|
施秉县|
保山市|
舟曲县|
福州市|
古丈县|
嘉峪关市|
子长县|
满城县|
集安市|
新安县|
灌阳县|
扶风县|
九龙坡区|
聂拉木县|
惠东县|
北流市|
华安县|
罗源县|
吉安市|
东乌珠穆沁旗|
孝感市|
鹤峰县|
海阳市|
洛宁县|
达拉特旗|
清水河县|
保亭|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