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軍旅歲月 青春飛揚

范茂昌

<h1><b style="font-size:22px;">  軍旅歲月像條河,匯成一支難忘的歌,那時的我們,正值青春年華,把美好的青春歲月都留在了軍營里,幾十年過去了,有多少軍旅往事讓我們心潮澎湃,難與忘懷,下面就讓我們從一張張老照片中,尋找當年的小兵哥,聽老兵講述當年在軍營中的生活趣事。1972年12月,我們一群熱血青年從廣東省韶關市參軍入伍,來到美麗的廣西桂林近郊靈川三街,成為廣州軍區廿分部54048部隊的一名戰士,在軍營里學習、工作、生活,進行軍事訓練,部隊生活雖然艱苦,但我們還是扛過來了,經過幾年的磨練,我們從一名單純的普通青年,成長為一名有著鋼鐵般意志的堅強戰士,離開部隊已有數十年之久,但對曾經為之灑下過汗水、付出過大好青春年華的軍營記憶猶新,有了當兵經歷,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員,我們感到無比光榮自豪,我們的青春無悔!</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1972年12月廣東韶關市東河小學同學和朱老師、吳老師歡送范茂昌、李耀彬倆同學參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李耀彬和范茂昌同學</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1972年12月,廣東韶關市酒廠機修班好友歡送范茂昌參軍時的留影,前排左起熊亞坤、范茂昌,后排左起黃耀威、湯煥邦,當時雖然處于文革時代,但全社會對解放軍都很尊敬,有職工應征入伍參加解放軍,其所在企業領導也都很高興,,當時食物缺乏,市民每人每月憑證只能購買一斤豬肉,好在酒廠用做完酒后的酒糟養了不少豬,當時就宰了幾頭大肥豬,在廠禮堂擺滿酒桌,全廠職工共同舉杯,熱烈歡送范茂昌光榮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隆重的情景讓我久久不能忘記,這樣熱情歡送的場面可能很難再看見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這是范茂昌在新兵連時的第一張照片,部隊生活對我們剛入伍的年青人來說,既新鮮又陌生,還一下適應不了,不管是酷熱難耐的夏天,還是冷風刺骨的寒冬,每天清晨五時三十分,聽到軍號響起,我們必須要以最快速度穿好軍裝集合出操,那時間在地方的你們,可能還睡在床上夢香正濃呢,還不定時給你來一個夜間全副武裝的緊急集合,剛開始因為沒經歷過,起床后也是手忙腳亂的,因為不準亮燈,深夜時分宿舍里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什么也看不見,只能像瞎子一樣亂摸找衣服,,有些人穿好衣服卻找不到鞋子,當你還在忙亂的時候,集合的哨聲已再次響起,這時也顧不了這么多了,抱起被包拿起槍就跑去集合地,到了集合地一看,只有老兵和班長的著裝是整齊的,其他新兵的著裝都是丟三拉四,亂七八糟的,有抱著被子的,上衣還來不及穿上的,全都是五花八門的狼狽樣子,還有的人甚至只穿了一只鞋子,反正只要是剛入伍的新兵,每個人的著裝都達不到部隊的標準,摸黑把被子打成牢固的背包可不容易,要不你們也在家里試試看,為了應付深夜的緊急集合,有些新兵晚上睡覺都不敢脫下軍裝,還有更夸張的穿著襪子鞋子睡覺,現想起來都覺得好笑,后來還是在老兵班長幫助下,才知道每天睡覺時,脫下的衣服要按順序擺放在固定的地方,鞋子也一樣整齊放在固定地方,打背包后來經過反復多次練習后,也達到蒙上眼睛也能打成符合要求的水準,經過練習,對后來的深夜緊急集合也應對自如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這是范茂昌在新兵連的留影,部隊生活雖然艱苦,但很有規律,加上從地方到中央軍委都十分重視軍人的生活物資供應,我們食的大米是當地糧站質量最好的,叫做軍糧,加上我們連隊自己種菜養魚養豬,所以在食物方面比地方更豐富和有保障的,你知道嗎?我們吃飯是讓你食飽不限量的喲,告訴一個可能你不大相信的趣事,1974年我在廿分部教導隊軍訓,由于訓練量超大,每天飯量也特大,當時我體重才一百三十多斤,有一天中午我吃了十一個饅頭加二碗稀飯,是不是有點不可想像,不過你大可放心,教導隊是培養部隊精英骨干的單位,上級領導比連隊更重視和關心食物的保障供應,讓士兵們食飽食好是必須的。</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范茂昌入伍三年后的留影。</b></p> <h1><b style="font-size:22px;">風平浪靜的日子,你不會認識我,假如一天風雨來,風雨中會顯出我軍人的本色。有一年夏天,部隊駐地一連幾天暴雨下過不停,有一天剛吃完早飯,部隊就接到廣州軍區緊急命令,由我連組成防洪搶險隊,立即出發趕赴某軍械庫,加固庫區上游的一個水庫堤圍,以防止堤圍崩潰淹沒軍械庫,接命令后,我們立即乘車趕赴遇險的軍械庫,按廣州軍區司令部要求,出發前還配備了電臺,以方便聯絡,在行進途中,由于情況緊急,廣州軍區首長相隔半個小時左右,就會用電臺和我們聯系,詢問我們現在走到什么地方,并一再命令我們必須加快速度,盡早趕到目的地開展搶險工作,當時天空電閃雷鳴,暴雨如注,能見度很低,這個時候車速太快,十分危險,為了盡早趕到軍械庫,司機也只能冒著生命危險加速前進,好在我們終于安全抵達了目的地,只見軍械庫靠山而建,是藏在山洞里的,為了抄近路到達搶險的地方,我們只能進入洞庫,從洞庫后門出去,在當地首長的帶領下,我們進入了軍械庫,只見一門門軍用大炮整齊劃一排列在倉庫中,我從來沒有在這么近距離看到過,場面很壯觀,面對這一門門大炮,心想倉庫如果真的被洪水淹沒,這些大炮肯定會受到損害,這讓我感受到了這次搶險任務的重要性,水庫在軍械庫上游幾百米的地方,我們到達目的地后,只見水庫的堤圍有十幾米高,是用大石頭砌起來的,因為我們站在堤圍外的底部,具體堤圍厚度多少也看不到,只聽到水庫里浪花撞擊堤圍發出的陣陣響聲,我們的任務就是裝土砂袋,用來加厚水庫堤圍,防止水壓增大沖垮堤圍,淹沒下游軍械庫,這時的天空電閃雷鳴,大雨把我們淋得渾身濕透,但情況緊急,我們也顧不了這么多,爭分奪秒地開展搶險工作,在搬運砂包的過程中,不少人磨破了肩膀也繼續工作,還有幾個戰士因為下雨路滑摔傷了腰,稍為休息一下又帶傷戰斗,經過一番不停的苦戰,我們終于完成了水庫堤圍加固的任務,當我們走到高處察看水庫水情時,都不約而同倒吸了一口冷氣,嚇了一大跳,你們知道嗎?剛才我們站在堤圍搶險的地方,就和水庫的底部同一水平,換句話說,在我們頭上十幾米高的地方就是水庫的水面,在搶險時如果水庫崩潰,我們百十號人都會被洪水吞沒,全軍覆沒,不過,面對這種處境,我想就算我們知道身處這樣的危險環境,進行搶險工作很危險,但作為軍人,軍令如山,為了完成搶險任務,我們也會義無反顧,不惜生命去保證軍械庫的安全,通過這次搶險戰斗,說明在和平環境下,軍人也是要經受生與死的考驗!</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范茂昌1974年在廿分部教導隊的留影,經過幾年的軍事訓練,軍事技能也有了很大提高,當然連隊也對自已很重視,先后多次送我去不同類型訓練科目的上級教導隊培訓,什么高射機槍、班排戰術等,在教導隊的時間差不多和呆在連隊的時間對半一樣長,你知道嗎?我新兵第一次訓練投手榴彈才二十九米,達不到三十米及格線,七五年我從分部教導隊回連隊當班長,在一次組織班里進行投手榴彈訓練時,我投彈距離達到四十七米的優秀成績,因我到分部教導隊將近一年,剛回連隊,戰友們對我投彈成績提高那么多也很吃驚,要知道,我當時投彈達到的距離超過新兵時投彈距離一半還多喲,同樣一個人,當過幾年兵,就是不一樣,體能和軍事素質都是棒棒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范茂昌在軍訓中的留影。在軍事訓練中既艱苦還帶有一定的危險性,1974年在廿分部教導大隊的軍事集訓期間,由于我們軍事集訓的目的是給干部作戰朮示范,為了較真實體驗實戰環境下的軍事動作,所以在訓練場地要用TNT軍用炸藥來布置很多爆炸點,因而在訓練時我們通過這些爆炸點就有一定的危險性,我們訓練中投擲的可爆炸的手榴彈也有危險性,但為了追求更好的軍事示范效果,也管不了那么多,我有一位戰友就在訓練中被炸壞耳膜,還有一位教導大隊的副隊長,廣西藉的,因在撿測軍訓用的手榴彈時,手榴彈意外爆炸傷了右手,整個右手掌都炸飛了,所以在訓練中我們投擲這些手榴彈時都多少有點擔心,怕把手炸飛了。所以每當看到新聞上報道某部隊進行實彈實兵演習時,我還心有余悸的,因為子彈和炮彈不長眼睛,有些意外還是會發生的,比如你看到電影中炮火向前延伸時,戰士才發起沖鋒,正常情況炮彈不會落在沖鋒戰士頭上,但炮彈也還是會有偏差的,所以在實兵實彈演習中,發生誤傷事故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說,在和平環境中軍人軍訓也有一定的危險性。</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是65式82毫米無座力炮,1974年,廣州軍區廿分部教導隊在54048部隊駐地,舉辦干部軍事集訓,培訓內容是怎樣組織指揮班和排的進攻戰術和防守,為了讓干部更直觀體驗學習軍事科目,從分部下屬各部隊抽調戰士組成一個加強排編制的示范排,成海龍擔任示范排排長,由分部具有參戰經歷的崔付參謀長擔任教學顧問,先對示范排進行培訓演練,然后由示范排按實戰要求進行演示,給參加集訓的干部學員觀看,由于示范排的人員才四十多位戰士,所以在戰術演習時為了更逼真,我們都是身兼數職,在不同的戰術演習場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我擔任過82毫米無座力炮小組長,也扮演過敵方的尖兵,由于我說普通話比湖南、廣西、潮汕的戰友稍好,所以也曾在一場軍事演習中擔任過戰地通訊員。</b></p> <h1><b style="font-size:22px;">這是范茂昌一九七四年在廿分部教導隊軍訓時留影,當時軍訓是很艱苦的,但對增強自身體魄卻幫助很大,我曾有一段時間負責隊中的65式82毫米無座力火炮小組,在訓練中火炮是分解為三部分的,由幾位戰士攜帶前行,不要看我體重才一百三十多斤,但身體素質超棒,扛起八十斤重的炮身在山上健步如飛,連那些在山里長大的廣西戰友也感到吃驚,這個廣東兵來自城市,身體怎么這樣強捍,這可要感謝在部隊的生活和磨練,由于食物有保障,加上常年的身體鍛煉,當時的我真是一個銅皮鐵骨的士兵,你知道嗎?有一年冬天,我站崗完畢已經是晚上十一時多,天上飄著雪花,寒風刺骨,但我卻洗了個冷水澡,但身體一點問題也沒有,反而睡得更香,可見我的身體素質通過部隊的磨練達到多好的程度。1974年在七八五駐地舉辦廿分部戰術培訓班時的各位教員、隊長、政委丶成海龍棑長、還有示范排的各位戰友,分別已四十多年了,現在你們生活過得還好嗎?成海龍大哥你在那里?祝在教導隊同甘共苦的戰友們幸福快樂!</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廣州軍區后勤廿分部教導大隊,在桂林近郊靈川三街我們54048部隊駐地,舉行廿分部干部軍事戰術集訓,李耀彬同學從相隔千里的部隊,來到這里和范茂昌一同參加了這次集訓,倆位小學同學同年參軍,分配在廣州軍區廿分部下屬的不同部隊,倆人相隔千里之遙,這次倆人的意外相逢說明同學的緣份到了,時間和距離都阻擋不了他們再相逢。</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廣州軍區后勤部廿分部教導大隊在七八五駐地舉行干部軍事戰術集訓,擔任戰術示范演練的戰術示范棑人員,由廿分部下屬各部隊的戰士組成,這是戰術示范棑中來自不同部隊的韶關戰友,前排左起陳日軍、劉東江、范茂昌,后排左起朱西文、葉細祥、陳春明、胡亞生。</b></p> <h1><b style="font-size:22px;">曹政生,是范茂昌在韶關市七中二排的高中同班同學,倆人都不知對方也參軍來到廣西,1974年的一天,范茂昌和意外相逢的小學同學李耀彬去桂林市玩,范茂昌無意看到在對面街邊行走的兩位軍人,有點面熟,但距離稍遠也想不起是誰,和對方相反方向走過幾十米后,越想越覺得有一位很像七中高中同學曹政生,不能猶豫了,馬上和李耀彬反身跑步追上兩位軍人,果不其然,其中一位軍人就是范茂昌在市七中二排的高中同學曹政生,還有更意外驚喜的是,另一位軍人竟然是李耀彬在市八中高中的同班同學郭粵生,兩間不同學校的兩對高中同學,分別幾年后,報名參軍來到廣西,分在不同的部隊,相互都不知道,大家都是同一年的兵。今天,在桂花飄香的金秋十月,我們在美麗的桂林意外相逢,用兩句名言來形容當時的情景最恰當,那就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巧不成書,這也說明他們同學緣份太好了,當然,老同學難得在他鄉相逢,肯定是座在一起,把酒言歡敘舊啦。這是曹政生同學參軍入伍四十年周年的照片。</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徐名和指揮高炮訓練時的留影,看到他們在進行高炮訓練可能很多朋友不理解,以為我們后勤廿分部的戰士,只是單純的為部隊做好各種軍需物資供應保障的,與軍事訓練不搭界,這只是你們的錯覺,其實我們平時除了要做好軍隊的物資供應,還要按軍隊的軍事訓練大綱進行軍訓的,因為打起仗來,很難分前后方的,79年的邊境自衛戰也證明了這一點,當時敵方就經常對我輸送軍需的車隊和醫院進行突然偷襲,如果負責押送物資的戰士沒有經過軍事訓練,就不可能保證把軍需物資安全送到指定地點,所以說,只要你是個士兵,都要進行各種科目的軍事訓練,我還專門去教導隊進行過高射機槍培訓呢。你如果看過79年邊境自衛戰的故事,就知道高射機槍在當時雙方戰斗中的威力有多大,告訴你,七五年曾和我一起去廿分部進行軍訓的一位潮汕藉戰友,就參加了那場戰爭,說明戰爭一打響,在戰場上只要是軍人,就必須是一個軍事素質全面合格的戰士,才能保證戰斗的勝利。</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起范茂昌、戴錦洪、華錦昆、朱西文</b></p> <h1><b style="font-size:22px;">這是范茂昌和廿分部宣傳隊隊員馬新國留影,范茂昌從廿分部教導大隊回來后擔任二連八班班長,馬新國原和范茂昌初中同學向均炎在廿分部下屬47汽車團,后來加入廿分部文藝宣傳隊,宣傳隊解散后與鄭奕耀分配到54048部隊勤務二連,馬新國分配在范茂昌的八班,離開部隊失去聯系幾十年,不知馬新國、鄭奕耀、蔡永利、陳永新和我剛入伍時的劉堯坤老班長、連長王澤學和二連全體官兵的近況如何,希望自1972年12月開始,曾在廣州軍區后勤廿分部54048部隊勤務二連當過兵的戰友,把你們以及其他戰友的近況聯系方法寫在這本相冊的評論欄里,以方便戰友之間聯系聚舊,離開部隊幾十年了,太想念曾經朝夕相處的二連官兵,相信你也和我一樣。</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李志民范茂昌桂林市</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華錦昆、陳杏權、朱西文,后排左起陳永新、李志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徐煥田、李志民,后排左起朱西文、蔣志強、潘耀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西文。</b></p> <h1><b style="font-size:22px;">徐名和與戰友留影,你們可要仔細看清楚喲,其中有的士兵手上拿著鮮花笑得多開心,看到這影像,說明我們戰士除了有硬漢堅強的形象,還有追求生活美好的浪漫情懷。</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起李志民、胡亞生、朱西文。</b></p> <h1><b style="font-size:22px;">李志民胡亞生范茂昌桂林市</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李志民從香港回到廣東韶關市,胡亞生、李志民、范茂昌三位戰友,分別四十多年后又相逢。</b></p> <h1><b style="font-size:22px;">王樹賢、徐名和</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溫亞貴、徐名和</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邱韶先</b></p> <h1><b style="font-size:22px;">潘耀林、徐名和</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徐名和朱亞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梁觀福、溫亞貴、徐名和</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徐名和潘耀林蔡九江</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蔣志強與戰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蔣志強與戰友,前排左起李志民、朱西文、徐煥田,后排左起蔣志強、徐名和、潘耀林。</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3月桂林市疊彩山,前排左起華錦坤、溫亞貴、梁觀福,后排左起徐名和、范茂昌、王樹賢、李志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3月桂林市象鼻山,前排左起王樹賢、華錦坤、李志民、徐名和,后排左起梁觀福、朱亞儉、溫亞貴、戴錦洪。</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3月桂林市疊彩山,前排左起溫亞貴、朱亞儉、戴錦洪、李志民、范茂昌,后排左起梁觀福、華錦坤、王樹賢、徐名和。</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3月桂林市七星巖,前排左起范茂昌、李志民、戴錦洪.華錦坤,后排左起溫亞貴、王樹賢、徐名和、朱亞儉、梁觀福。</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3月桂林市七星巖,左起范茂昌,朱亞儉、徐名和、梁觀福、王樹賢、溫亞貴、華錦坤、李志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1972年12月,廣東韶關市二中三連五排的同學歡送駱炳新褶建開倆同學參軍,倆同學和范茂昌是韶關市二中校友,褶建開和范茂昌是韶關市七中高中校友,倆位還和范茂昌、李耀彬同是廣州軍區后勤廿分部的戰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駱炳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廣州軍區廿分部97兵站戰友,前排左起李細財、駱炳新,后排左起胡水生、阮文星、李耀彬。1975年在廿分部教導隊軍訓時,我和李耀彬去桂林市看訪97兵站的韶關戰友駱炳新、李細財,想不到1987年我和李細財又成為工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黃自豪,和范茂昌是韶關市七中高中二排的同學。</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李志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徐名和</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朱亞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溫亞貴</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朱西文</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陳永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潘耀林</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胡國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胡亞生</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徐名和</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李志民范茂昌桂林市</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溫則明,廣州軍區后勤部工程兵二二五團衛生隊衛生員,部隊駐地廣西興安,與廣州軍區廿分部興安基地汽車營相鄰不遠,他和范茂昌自小認識,但相互不知對方巳參軍,1975年溫則明隨工兵團來到廿分部54048部隊施工,與兒時的朋友范茂昌在他鄉意外喜相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左起溫則明、范茂昌、朱西文</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朱西文、范茂昌,后排陳永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四十多年前的廣州軍區廿分部54048部隊戰友,前排左起胡國安、朱亞儉、徐名和、潘耀林、溫亞貴,后排左起李志民、范茂昌、朱西文,陳永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2017年八一建軍節,離開軍營四十多年,久別重逢的戰友們又相聚在廣東省韶關市西河山水華府,追憶久遠的當兵經歷,感概多多。</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李志民從香港回到韶關,與分別多年的戰友相聚。前排左起范茂昌、溫亞貴、邱韶先,后排左起陳杏權、朱亞儉、徐名和、李志民、朱西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1年八一建軍節,54048部隊在韶關的戰友相聚,左起范茂昌、溫亞貴、陳永新、陳杏權、朱亞儉、朱西文、徐名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8月6日,在韶關的戰友相聚,前棑左起徐名和、朱亞儉、溫亞貴、胡亞生,后排左起朱西文、范茂昌、陳永新、陳杏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1972年12月我們參軍入伍,從廣東韶關市,來到廣西桂林近郊靈川三街廣州軍區廿分部54048部隊,在這里和來自祖國不同省市的戰友,朝夕相處,走過了不平凡的軍旅歷程,時間可以流逝,但我們在軍營結下的戰友情終身難忘,在這里讓我們共同舉杯,祝愿戰友們友情常在,身體安康!生活美滿!祝全國的老兵家庭幸福!生活美滿!健康長壽!</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清徐县| 宕昌县| 芦溪县| 五家渠市| 尼玛县| 施秉县| 乐业县| 图木舒克市| 文成县| 贡嘎县| 潞城市| 玉山县| 忻城县| 千阳县| 上林县| 英吉沙县| 淅川县| 邹平县| 青铜峡市| 吕梁市| 江阴市| 昌图县| 永嘉县| 磐石市| 阜阳市| 杭锦后旗| 邵武市| 平昌县| 邛崃市| 习水县| 眉山市| 那曲县| 临清市| 东莞市| 利辛县| 宿松县| 青州市| 孟村| 婺源县| 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