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時玩兒,就愿意過啥年哪節的。過年節就會有新衣服穿,就有好嚼咕吃,還有各種咕咚噶丘的游戲可玩兒。<br> 這不清明節剛過完,就著急的問媽媽:媽媽還啥前兒過節呀?媽媽笑呵呵說到:等到小草都綠了,當你聽到臭谷谷鳥“姑姑等等”、“姑姑等等”叫喚的時候,就過五月節啦!<br> 媽媽,五月節都吃啥呀?有啥好玩的?我急切問到。<br> 媽媽嫌我話多,纏磨人,就假裝惱怒向我瞪了瞪眼,隨后笑笑呵呵對我說:吃啥?吃雞蛋唄!你要聽哥哥姐姐的話不淘氣,到時候叫你姐姐上山採點芨芨草回來,給你姐姐們染紅手指頭蓋……<br> 聽媽媽說到這兒,沒有我啥事兒,就大口的喘粗氣,著急忙慌地搶過話頭:我不干,我也要染紅手指頭蓋!說完,把頭扭向一邊。<br> 媽媽笑吟吟的伸手掐著我的臉蛋,前后晃了晃隨后說:我給你們幾個每個人分五個雞蛋,這回行了不?<br> 我不干!不干!姐姐她們又有雞蛋,又染紅手指頭蓋的,我還比她們少一樣呢?我不干!我急得臉紅脖子粗的說。<br> 媽媽聽我說完后,哏哏的笑了起來,用手指點了點我的腦門子說到:呦呦!你這個墜根茄子,攪毛鬼兒,覺得自己吃虧啦?你沒吃虧!等過節的時候,我用五彩線綁在你的手脖子上,上面再掛兩個桃核做的小籃子,長大了,一個裝金子,一個裝銀子……這回行了不?<br> 我剛要說話,這時媽媽隨手在我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說到,去玩吧!<br> 于是,想要磨嘰的話又憋了回去。我幻想著“小桃核”籃子的模樣,回想著雞蛋好吃的滋味,而且還是五個呢!這足可以在小伙伴跟前顯唄的了。<br> 想到這尕溜,我咽了咽口水,屁顛兒屁顛兒的跑了出去。心想,要是臭咕咕鳥現在叫起來,那該有多好啊……</h3> 時間這個東西就是有些怪異,當你著急忙慌的叫它快點來吧,它總是磨磨蹭蹭的姍姍來遲。你若是叫它停一停歇歇腳吧,嘿!它卻跑的比兔子還飛快!<div> 至從媽媽說了過五月節的事兒后,在我心里頭老是惦記著這件事兒:五月節你倒是快點來呀!怎么這么磨蹭啊?只要你來了,我的手脖子上就有了好看的五彩線、桃核小框兒,我還能吃到香噴噴的雞蛋呢。</div><div> 五月節,你嘎哈還不來呢?</div><div> 在盼望中,小草綠了,在盼望中,柳絮飛了。</div><div> 媽媽說過,柳絮飛的時候,臭咕咕鳥就會叫的,它一叫,五月節就到了。</div><div> 可是柳絮早飛起來了,臭咕咕鳥就是不叫喚。心里暗想,是不是它多吃了咸菜給齁著了,嗓子啞巴啦了,不能叫喚了,它要是不能叫喚了,那五月節還能來嗎?</div><div> 我暗暗的開始擔心起來。</div><div><br></div><div><br></div> <h3> 一天和伙伴們在河邊玩的正起勁時,忽然,聽到遠處傳來“姑姑等等”、“姑姑等等”臭咕咕的叫聲,于是我立馬撇下了小伙伴,拔腿就往家里跑。</h3><h3> 進了家門,汗布流水的攘攘起來:媽!快!快給我綁五彩線!快煮雞蛋……</h3><h3> 媽媽問:你要干嘛?</h3><h3> 你不是說:臭咕咕鳥叫了的時候,就是五月節嗎!</h3><h3> 嘖嘖嘖! 哎呦,這孩子!我倒是把這事兒給忘了。媽媽一邊給我擦擦流了滿腦瓜子的汗,一邊說:還得幾天,還得幾天哪。</h3><h3> 還得幾天呀?我有些不樂意的變聲變調地問。</h3><h3> 幾天?這得看看黃歷!媽媽說完,起身翻看掛在墻上的日歷牌,數著手指頭,自言自語嘟囔道:一天、二天……然后回過頭來對我說到:不算今個兒,還有十天。</h3><div> 咋滴啊!還得十天?我的老天爺呀!咋這么長啊?我心里酸溜溜的,感覺有些失望。</div><div> 可不,還得十天光景呢!媽媽若有所思的說:等過節的前一天,叫你姐姐上山採些芨芨草,然后呢,加點白礬,把芨芨草搗碎了,包在手指蓋上,一晚上的功夫,手指蓋就染紅了。過節那天,你要早早起來,跟著哥哥姐姐上山去,在樹葉子上胡嚕胡嚕點露水,把眼睛和眉毛洗一洗,找個小河溝,洗洗手洗洗臉,順便呢,再拔點兒艾蒿帶回來……</div><div> 媽媽,過節有好吃的就行了唄,嘎哈用露水洗眼睛哪?還拔艾蒿?媽媽你要嘎哈呀?我問道。</div><div> 我小前兒,就是這么過五月節的。聽老輩人講:五月節這一天,早上用露水洗眼睛,眼睛就明亮,好使;把艾蒿插在房沿上和掛在門門框子上,這一年大人小孩就不招災。說到這,媽媽登了我一眼說道:去!小孩了別問那么多,等長大了就啥都知道了……</div><h3><br></h3><h3><br></h3> <h3> 隨著時光的流逝,兒時特有的疑問,漸漸的少了起來,關于節日來歷及習俗也不在困惑了。</h3><h3> 就拿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來說,在我國北方稱為五月節,在東北滿族居住區又把它叫做露水節,則在南方稱為端午節。</h3><h3> 總的來說,節日期間主要民俗活動有:一女孩子染紅指甲;二煮雞蛋、包粽子;三用露水及清泉水洗臉;四房沿及門窗插艾蒿;五賽龍舟。</h3><h3>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民俗又有所不同。</h3><h3> 如飲食,北方過去沒有竹葉不能包粽子,因此就以雞蛋為主,南方粽子、雞蛋全來。</h3><h3> 再比如,南方雨水充沛,江河水量大可以劃船,北方干旱缺水,多是季節河流,行船較難。因此,賽龍舟活動南方開展的火爆。</h3><h3> 至于用露水和清泉洗臉則在東北地區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比較盛行。</h3><h3><br></h3><div><br></div> <h3> 端午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h3><h3> 可是當今有些域外國家也陪著我們一起過端午節。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其中有的是受漢文化的影響,有的則是與歷史淵源有關。</h3><h3> 比如日本、琉球、朝鮮、韓國、越南、緬甸、老撾等地區,過去是中國屬國,大中華的一部分,歸朝廷管理,那里的人們自然要過端午節啦。象東南亞地區,他們過端午節就是受漢文化的影響。</h3><h3> 端午節的“端”,是開始的意思,初五又是五月臨近開頭的日子,所以又叫做“端五”,后來因為唐朝的皇帝唐玄宗八月初五過生日,為了避諱這個“五”字,就把“五”改為中的“午”了,稱為“端午”。</h3> <h3> 端午節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節日,它起源于三千年前,是人們懷念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臣,詩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英雄——屈原。</h3><h3> 周朝實行分封制,天子把皇族及建立朝廷有功人員分封到各地,代替天子管理地方,這就是諸侯國。所以那時的“國”,和現代意義的“國”的含義是不同的,它相當于我們現在的“省”的含義。因此,按現代“國”的內涵來講,屈原是中華民族愛家鄉的典范。</h3> <h3>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臣,當年,他積極主張聯合齊國抗擊秦國,可是楚懷王不接受他的意見。后來,楚懷王被秦國的丞相張儀騙去軟禁起來,逼他割讓土地給秦國。這時候楚懷王才醒悟過來,又羞又愧,不久客死在秦國。</h3><h3> 忠心耿耿的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悲痛和氣憤,向新國王建議,希望他多聽忠臣的話,不要聽奸臣的話,選好將領,訓練精兵,保衛楚國的國土,為楚懷王報仇。</h3><h3> 可是糊涂的傾襄王,不但不聽屈原的勸告,反而懷恨屈原,罷了他的官,把他攆出宮廷,流放到邊遠的地方。</h3> <h3> 秦國見楚國越來越無能,覺得時機已到,便出兵攻打楚國,在很短的時間里,楚國丟失了大片國土。</h3><h3> 在公元二七八年五月初五這一天,流放中的屈原坐船行駛在汨羅江上,當聽到秦國入侵楚國,百姓死傷無數,流離失所,漫山遍野都是尸骨時,心里就象刀割一樣難過。</h3><h3> 屈原一邊飲酒,一邊仰天長嘆,自己想要拯救祖國,又有力無處使,空活在世上,他悲憤至極,于是投汨羅江自殺,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樂章。</h3> <h3> 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趕到江邊搭救他。為了不讓江里的魚鱉蝦蟹吃掉屈原的尸體,人們往江里投了許多好吃的東西……</h3><h3> 楚國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每逢五月初五那天,都駕著船,帶著雞蛋、飯,劃到汨羅江上,把飯投到江里祭祀屈原。</h3><h3> 這樣過了一年、二年……人們感覺米飯投到江里后,會被魚蝦吃光的。于是就想個辦法,用竹葉把米飯包成菱角形狀,魚蝦就認不出來了,好讓屈原吃到。</h3><h3> 到了后來,人們認為江里的魚鱉蝦蟹歸龍王管,于是就把船做成龍的形狀,再往江里投食物時,魚蝦們會以為是龍王來了,就不敢吃了,這樣,屈原就能吃到百姓的貢品了。</h3><h3> 這就是端午節及吃雞蛋、包粽子,劃龍舟民俗的來歷。</h3><h3><br></h3><div><br></div> <h3> 過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還在門框上插艾蒿,又是怎么回事呢?</h3><div> 話說唐朝時期,有個叫黃巢的人領導了一場農民起義。起義軍從山東打到河南,大軍圍住了鄧州城。黃巢到城邊查看地形,遇見一個懷里抱著鄰居家的孩子,手中領著自己孩子的婦女慌張的逃出城來,便上前詢問。</div><div> 婦女回答道:官府說,黃巢來了,見人就殺,見房子就燒,你還不快跑,在這等死?黃巢聽完后說道:聽說黃巢也是窮苦人,被逼的才起來造反的,他是不殺老百姓的。婦女說:殺不殺誰知道呢,俺也沒親眼看過?聽說黃巢還是個青面獠牙的妖怪呢!</div><div> 黃巢聽后哈哈大笑說:我就是黃巢,大嫂你別害怕,不要聽貪官污吏們的瞎說,我也是窮苦人,你愛鄰居家的兒子,我愛天下百姓,只有愛,是不會亂殺的!</div><div> 婦女自言自語說:真的么?有愛不會殺?有愛不會殺……</div><div> 黃巢見路旁長滿了艾蒿,靈機一動,順手拔了兩顆艾蒿交給婦女說:對,有艾不殺!你快回城,暗暗傳話,叫老百姓在門上插上二課艾蒿,做個記號,保準沒事……<br></div><div> 第二天,正是端午節,黃巢攻破鄧州城,對門上有艾蒿的人家秋毫無犯,殺了貪官污吏,開倉放梁,窮苦人一片歡呼。</div><div> 從這以后,端午節插艾蒿就成了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div> <h3> 至于五月節早晨上山打露水的習俗,是源于滿族的另一個民間故事,由于篇幅所限,以后另立一篇,單獨介紹。</h3> <h3> 五月節在我的盼望中,終于來了。</h3><h3> 天剛蒙蒙亮就被叫起,于是忙三火四地穿上衣服,昏頭漲腦的跟在哥哥姐姐的屁后面,向大山里走去。</h3><h3> 我學著哥哥姐姐的樣子,在較矮的樹棵上呼嚕葉子上的露水,然后往臉上漫,弄得小臉兒混劃混兒,跟個小鬼似的,哥哥姐姐見了,笑得前仰后合的。姐姐見狀趕忙過來幫忙,哥哥這會兒歘空拔了些艾蒿,又找了個小河溝,我們重新又洗了把臉,看看差不離兒啦,哥哥一聲號令,姊妹幾個縷縷行行的就往家奔……</h3><div> 此時,一抹彩云,掛在了天邊。</div><h3><br></h3> <h1> </h1><h1></h1><h1><br></h1><h1> 弘揚民族傳統,過好中國節,將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光大!</h1><br><br><br><br><br><br><h1> 攝影撰文:瘋癲道長</h1><div> </div><h1> 二0一七年端午節</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右玉县|
任丘市|
英山县|
泸水县|
临沭县|
菏泽市|
巫溪县|
黄陵县|
朝阳区|
沙田区|
白河县|
德格县|
视频|
天全县|
镇原县|
古浪县|
淮滨县|
霍邱县|
奉节县|
永靖县|
宜昌市|
南阳市|
同德县|
健康|
咸丰县|
延川县|
东明县|
库尔勒市|
宜阳县|
抚远县|
双牌县|
兖州市|
伊通|
绩溪县|
揭西县|
东源县|
永康市|
张掖市|
孟津县|
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