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高中畢業即奔赴農村廣闊天地,在皖南山區腹地一一石臺縣蘭關公社上石生產隊落了戶。</h3><h3><br></h3><h3> 同去的五個18歲的女孩子并沒有過多地想家、離愁,全國一片紅,人人都要上山下鄉,都要接受再教育。插隊的第一天,即四十二年前的4月8日,時值春暖花開,我們簡單地布置了一下房間便游山玩水、熟悉環境去了。我們在當地駐軍籃球場打球,玩單、雙杠,上山采花、摘野果……那日,客廳、桌子、帳鉤上插滿了映山紅。那幾日,我們不用燒飯,挨家挨戶在社員家作客,飯香菜美……那些天,我們只干些簡單、輕松的農活。最初的日子,我們歡歌笑語,銀鈴般的笑聲在群山中回蕩……</h3><h3><br></h3><h3> 第一次走進廚房,我們直奔生活主題一一柴米油鹽。山區木柴不成問題,劈成小塊的木柴堆的很高。米是分配制,外加工分糧,米桶滿滿的,油鹽也都齊全。看著廚房拐旮旯里堆放著的一大堆黑斑殼毛竹筍,我們明白了,這是隊里免費為新知青準備的應急蔬菜,將是后續生活唯一的下飯主菜。園子里的菜才種下去,成熟需要時間。</h3> <h3> 竹筍味美,那要與肉同燒。買肉要走很遠的路,公社豬肉緊俏,一個月難得殺一次豬,當時的肉是奢侈品。面對又粗又大的毛竹筍,沒有肉,甚至沒有咸菜,那筍燒出來很難吃,而我們一日三餐吃筍,一吃就是半個月。<br></h3><h3><br></h3><h3> 因為年青,干活并不可怕,插秧、耘田、割稻及打稻,采茶、鋤草、挑土及砍山種植,伐竹、造田、造林及刀耕火種……一年下來,十八般農活拿得起、放得下。</h3><h3><br></h3><h3> 插隊時我身高一米六,體重只有102斤,一年后驟增至130斤。年輕的我們屬于那種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能吃能睡能干活的類型。前面的老知青沒走完,招工招生自然輪不到我們,頭兩年不用考慮回城問題,大家安心農村干革命。那時睡覺不喊不醒,不存在失眠一說。吃的再多再雜,腸胃來者不拒,統統吸收掉,不知何為消化不良。我們什么都敢吃,上山砍芝麻,學著村民將生芝麻捧手心里,吹掉小蟲和枯屑,大口大口地吞食。挖山芋、掰玉米,一次生食吃個飽。野生草莓有藤上吊的、地上長的,我們洗都不洗摘了直接放進口中。</h3> <h3> 有一年,聽村里人說,鄰村一高山上有一片枇杷樹,是很久很久以前太平天國兵敗時,零星農民軍為躲避朝庭官兵追殺,隱居山林種下的。村民告訴我們,果實已經成熟,每年這個時候都有人上山采回大筐大筐的枇杷……得知這一情況,我那不安分的心蠢蠢欲動,經與小組姐妹紅霞商量,決定次日登山摘枇杷。</h3><h3><br></h3><h3> 那天我們請了一天假,讓一位社員和一個會爬樹的小男孩當向導,一大早便出發了。當年因是首批走上這條唯一山道的人,齊腰深的茅草無法快步登山,四個人從背后刀鞘中抽出柴刀,一路揮刀砍草開路,頗費周折耗時2小時達到了目地的。</h3><h3><br></h3><h3> 奇怪的是,一路喬木沖天、灌木叢生,而枇杷園里并未派生出其它物種,地面一如人工園林般干凈,要知道,這兒已有相當長的年數了。先人居住過的地方僅留下一點點殘垣斷壁和一些隆起的小土丘。</h3><h3><br></h3><h3> 那天,一大一小兩個村民負責爬樹,他們毫無顧忌地砍下一根根結滿果實的樹枝……我們兩個知青則忙著將個兒大的、黃橙橙的枇杷裝進幾個籮筐……忙完后,幾個人席地而坐,揀好的果子痛痛快快地吃了個夠。</h3> <h3> 深秋的一天,小組幾人外出辦事去了,只我一人守在家里。不巧,斷菜了,總得有菜下飯,這時的我就像一只靈長類動物為覓食動開了腦筋。</h3><h3><br></h3><h3> 想到春上菜園一角的亂石堆上曾長出一片一人高,青乎乎類似向日葵的植物,想起自己曾問過村民,知道是上屆上海知青種的洋生姜……于是,我拿了個小鋤頭和一個小竹籃走進了菜園。我在已枯萎的洋生姜桔桿下極耐心地清理亂石堆,那天,隨著鋤頭向亂石堆縱深處步步推進,一個個裹著細粹濕土、大小不一的洋生姜滾了出來,一會兒便堆成了一小堆……</h3><h3><br></h3><h3> 小竹籃沉甸甸的,意外的收獲讓我驚喜不已。此后的幾天里,我將姜洗凈切片,放入辣醬、青蒜同炒,脆生生、甜絲絲的姜片還蠻好吃,我總算渡過了菜荒期。</h3><h3><br></h3><h3> 聽說洋生姜種一次年年發,吃不完吃不盡, 可我挖的太仔細了,第二年原種植洋生姜的地方居然沒出一棵苗。</h3> <h3> 記得一個早上,婦女們扛著鋤頭,懶洋洋、慢騰騰地一個跟著一個去河邊的地里鋤草,正走著,只見一個社員突然離隊向河邊快步走去,她很迅速地下了河坎便蹲下身去。</h3><h3><br></h3><h3> 這時有經驗的人說,一定是連日多雨河邊的枯樹上長了香菌,蹲在那兒是摘菌子呢。山里人野外干活常有這樣的美事,誰看到的野物歸誰所有,一頓美味而已。說歸說,享受不到野山菇的人多少有些遺憾、有些嫉妒,干活亦無精打彩。不知不覺地,5分鐘過去了,10分鐘過去了……直到半小時后那個婦女才立起身子、拎著一個大布兜慢慢地走了過來。</h3><h3><br></h3><h3> 香菇太多,以至于布兜無法扎口,一簇簇白生生的鮮菇攤放在地頭引發一陣嘖嘖地羨慕聲……香菇是隊長老婆摘的,她挺大方,沒有獨享大自然的這份饋贈,她動作麻利地將菇分成若干份,一捧一捧地遞到每個人的手里……知青小組無例外地亦得到一大捧菇。</h3><h3><br></h3><h3> 那天晚飯的桌子上,一盆毛豆蔥花香菇湯鮮美無比,沒有一片肉,我們幾個喝得頭都不抬。</h3> <h3> 用鋤頭、鐮刀繡地球有苦亦有甜,三年里享受過的美味回味至今。這些看似土貨、卻是當下現代人所追求的美食所不能及的,味道來自原生態的原始山林。</h3><h3><br></h3><h3> 吃過一回烤粽子,那只豌豆粽從火盆里扒出來黑乎乎的,可剝開粽葉香氣撲鼻、十分誘人,食后余香繞齒不散。</h3><h3><br></h3><h3> 吃過一次五香灌腸飯,用當地優質糯米浸泡后拌進調料,將加味米灌進豬腸內,兩端用細麻繩扎緊蒸煮。熟透后米腸被切成一段一段的,米飯被油浸潤著,吃在口中那個香糯、滑爽的感覺呀!</h3><h3><br></h3><h3> 吃過一回豬肉燉蘿卜,可不是普通的肉湯,蘿卜是農家肥種出來的,地里現拔現煮的,肉是用山上打的豬草、山芋藤之類天然食料喂養的豬肉。加工過程用的小口瓦罐,罐口用薄紙封口,慢火慢燉而成。作為客人,我吃的全是大塊的瘦肉,那個酥爛,那個醇濃的肉香味兒……食者不是品,而是不折不扣地吃。</h3><h3><br></h3><h3> 還有糯米芝麻粑粑,我們砍山、燒山,用刀耕火種生產出的黑芝麻粒粒香濃,純屬天然產品,又甜又香的粑粑入口即吞進肚里。</h3><h3><br></h3><h3> 野豬肉的味道同家豬差不多,且肥少瘦多,在山村曾美美地吃過幾次。聽說野豬并不難捉,山民在野豬出沒的地方下套子,聽到山上一聲悶響,兩個壯勞力順著血跡即輕而易舉地將奄奄一息的豬擒住、抬回,于是,全村家家戶戶吃野豬肉。</h3><h3><br></h3><h3> 思念山野美食。</h3> <h3> 為了一日三餐,我們養豬、養雞、種菜園,為了生存,我們干農活、學技藝……扎掃帚就是我們的一絕,山里人不用買掃帚,就地取材自己扎,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干的活兒。</h3><h3><br></h3><h3> 知青沒必要向別人伸手,自力更生依樣畫葫蘆。那日,我和紅霞商量好了學扎帚子, 我們用了半天時間在一個山坡上各割了一大捆茅草芯。那種草有一人多高,一蓬一蓬地長著,割的時候踮起腳,用彎刀一次能攬到七、八根,割起來挺快,就是兩個姑娘家隱入深深的草叢心虛膽怯,至今仍佩服自己當年的膽量。</h3><h3><br></h3><h3> 茅草柔軟,是蓋茅屋的好材料,它的內芯在秋季直直地長出來,頂端結一穗,開的花如同蒲公英的花絮隨風飄逝。花兒落盡即可割下來扎笤帚,早不行,晚了枯竭了也不行。</h3><h3><br></h3><h3> 知道一梱材料能扎多少笤帚嗎,足足50把呀,這是用不完的,我找機會帶回家中。那一年,母親辦公室的同事、左右隔壁鄰居都用上了我扎的掃帚。</h3> <p class="ql-block"> 花甲歲數了,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沒錢花,缺什么,缺的是當年的那股子勁兒,缺的是當年的那副好身體。如今身上這痛那痛,吃嘛嘛不香,還有失眠苦難當……若時光倒流,我寧可回到十八、九歲的艱苦歲月,情愿從頭開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春活力四射,放哪在哪兒生存,放哪在哪兒散發光和熱的能量。青春一去不復返、萬金換不回,唐朝女皇武則天暮年曾哀嘆:朕愿用半壁江山換回幾歲青春而不可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春似歌,忘不了雖苦猶甜的知青歲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南京老同學一粒沙點評</p><p class="ql-block"> 看完你這篇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文章,心情不錯一一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園,你興致勃勃地上山采摘枇杷,享受隊長老婆分發的野山菇,心情愉快地學習綁扎笤帚,還捎帶給家人和鄰居,末了還來道蘿卜燉肉,猶意未盡,還想重返那段歲月。</p><p class="ql-block"> 對這篇文章的總體感覺是: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艾林講那過去那美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你的生活充滿陽光是時代賦予的,也是天經地義的,是歷史的潮流,也是不可抗拒的。</p><p class="ql-block"> 而今物質生活豐厚,心態也不錯,當年的人和事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隨著我們筆尖轉,而不是相反。衷心地希望看到你更多更好這樣的文章,它能讓我們彼此歡樂前行。</p> <h3> </h3><h3> 42年前我的上山下鄉通知書</h3> <h3> 這是95年途經落戶過的上石隊下車留的影</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梧县|
红河县|
天等县|
黄石市|
乌鲁木齐市|
惠东县|
连云港市|
澄江县|
宜兴市|
宁阳县|
乡城县|
嘉鱼县|
朝阳区|
田林县|
齐河县|
南通市|
奉节县|
南宫市|
通化市|
泽库县|
巫溪县|
通州区|
东海县|
凭祥市|
巴彦县|
桑植县|
河西区|
渝北区|
城市|
保靖县|
岗巴县|
兰西县|
黑水县|
甘孜|
连江县|
洪雅县|
西畴县|
涿鹿县|
定安县|
远安县|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