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埃及 《一千零一夜》的故鄉

未央

<h1>  那還是在識字不多的童年時光,一次偶然的淘氣在姐姐的枕頭下面發現了一套帶有插畫的《一千零一夜》童話故事集。書中的那一幅幅勾勒古代阿拉伯人的畫面,色彩斑斕,形象逼真,立刻深深的吸引住了我。<br /> 憑借一本新華字典我磕磕絆絆嘗試著閱讀,神燈、飛毯、魔法、咒語、沙漠、大海……那些光怪陸離的元素帶我敲開了一扇扇神奇的童話世界,完全陶醉于它那奇妙的虛構與幻想之中。開始夢想著去到那些傳說誕生的地方,用指尖去輕觸歷史的塵埃與歲月的痕跡,用心去聆聽神祗的低聲私語……。<br /></h1><h1> 身隨心動,懷揣著期盼和兒時遙不可及的夢想,相約幾位好友,開啟了世界文明追夢之旅。<br /></h1> <h1>  《一千零一夜》中有這么一段話:未見過開羅的人等于未見過世界。<br />但是,未及追尋這片土地的古老前世,卻先遭遇了她的今生。當我踏進這期待已久、想象已久的開羅大地那一刻,迷茫了,這是開羅?</h1><h1> 到處垃圾堆砌,滿目雜亂無章。街道兩側完工的、未完工的、簡易的、高檔建筑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許多人就住在那些未完工的樓房里,只有其間穿插的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伊斯蘭與清真寺的建筑脫穎而出,竟相展現著異域風情;寶馬、奔馳等豪華轎車與電動三輪車、小毛驢拉的平板車在馬路上互不干擾地共用一個車道緩緩前進;衣著時尚的、保守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亂糟糟的在車流與人流中搶行穿梭著馬路。只有遠處高大的金字塔不斷提醒我,這是開羅!<br /> 這一切來的有點突然,和我想象中的感覺不同。曾經的文明古國,現在的開羅,那千年前創造輝煌的古代埃及人和如今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現代埃及人,早已倆倆相忘。遠古的文明和如今的生存也早已格格不入,看著這樣一個即傳統又現代的茅盾集合體的都市,不由一陣困惑……什么是永恒?永遠到底有多遠?<br /></h1> <h1>國家博物館篇<br /> 埃及國家博物館是于1858年,由法國著名埃及學家瑪麗亞特說服當時的埃及統治者興建的,并于1902年正式遷入。博物館分為兩層,收藏了埃及上下幾千年的文物約30萬件,陣列展岀的有6.3萬件。包括從史前時代到法老時期再到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是埃及古老燦爛文明的高度濃縮。<br /> 相比盧浮宮、冬宮、大英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埃及博物館更像一個大倉庫,簡約樸素,沒有泊來品、或掠奪他人寶藏的炫耀,它只是展示自已家的寶貝。<br /></h1> <h1>  博物館入口的設計融入了古埃及藝術的特征:大門的外廊是一個圓形拱門,拱門兩側的壁龕中各有一個將法老形象歐式化的浮雕,其中一個持有紙莎草,另一個持有蓮花,分別象征著古代埃及的南北方;門口的水池里種植著蓮花和紙莎草,分別代表上埃及和下埃及;兩種植物種在一起,表示上下埃及的統一。</h1> <h1>雕刻古埃及文的石碑</h1> <h1>最有名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擺在考古學家的陵墓前。</h1> <h1>  走進博物館,首先進入眼簾的是解鎖古埃及及文明的鑰匙"羅塞塔石碑"拓本(原跡己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旁邊是破解古埃及文的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的雕像,石碑由古埃及象形文字、草書和希臘文三種文字組成。</h1> <h1>  隨之而來的是滿眼的埃及法老的巨大石像,到處擺放的大小不同的石棺、石像、石缽和石罐。大廳里及各個角落里更是列滿了大小不一、造型各異、惟妙惟肖、天馬行空的人、神、動物雕塑。<br /> 在這里我們仿佛看到了幾千年前的埃及人,有的神釆奕奕,有的笑容可掬。它們就這樣與你近在咫尺。你只要輕輕伸手,就可以穿越數千年,觸摸真實的歷史。<br /></h1> <h1>  這些精美的浮雕、石像,各各栩栩如生,用三維立體場景生動的描述古埃及人們的生活、勞作,也好似低聲娓娓地講述著古埃及人的故事。在這里似乎無形中塔建了一個橋梁,在現代人與神秘力量間形成了某種媒介和聯系!可嘆的是如今的埃及阿拉伯人并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盡不相同。</h1> <h1>  主廊庭的正前方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王后的巨石座像,拉美西斯二世約在3100年前,相當于我國的商朝時期。其不僅是古埃及歷史上最重要的法老,也是執政時期埃及新王國最后的強盛年代,同時也是執攻時間最長的法老(其執政長達67年,比中國執政時間最長的康??帝還要長6年)。<br /> 拉美西斯二世活了94歲,一生有34個妻子,100多個子女,他先后立了五位皇后,其中三個是他自己的女兒。并且他還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師,十分懂得藝術的感化作用,認為修建神廟是鞏固自己統治的"永恒之石"。 在古埃及建筑雕刻中,到處都能遇到他的雕像,他是古埃及神奇歷史的淵源。<br /></h1> <h1>  兩位調皮的西方小女孩似乎想嘗試托起著3100多年前的文明</h1> <h1>  距今約4600年、古王國時期的第五位法老、最經典的雕刻杰作孟卡拉三人組雕像。中間是孟卡拉法老身纏腰布,頭戴統治上埃及的白冠;其右側的是哈特女神,頭戴假發,頂著牛角及太陽的圓盤;左側的是上埃及各地擬人化的標志,同樣戴著假發,頂著護衛該地的守護神。<br /> </h1> <h1>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新王國時期)法老—阿肯那頓,公元前1379—1362年在位,是著名的改革法老,在位時實行了一系列觸動舊勢力權益的政教改革,但最終在眾叛親離中去世。他死后,兒子圖坦卡門即位,舊勢力復辟。<br />&nbsp; 改革法老阿肯那頓的形象與古埃及及其他時期的法老形象完全不同,他的塑像非常特別,長臉、細腰、肥臀,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質,那時已岀現了寫實主義的藝術。</h1> <h1>  圖坦卡門展廳中最精彩就是他的黃金面貝,重達11公斤。遺憾的是不讓拍照,只好拍這個木傭贗品一睹風采。</h1> <h1>  圖坦卡門是阿肯那頓法老的兒子,年僅9歲就登上了法老的寶座,19歲暴病身亡。不可思議的是皇后曾經是其父親阿肯那頓的妻子(父女通婚,還為其生了一個女兒)。也就是說她即是圖坦卡門的同父異母姐姐,也是后媽。阿肯那頓死后,當時的王族為了保持血統純正將她嫁給了圖坦卡門。慶幸的是雖然關系錯綜復雜,但夫妻恩愛,相處融洽。<br /> 圖坦卡門并不是古埃及歷史上功績最為卓著的法老,但他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的原因是法老的詛咒:"誰擾亂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將張開翅膀降臨他的頭上"。<br /> 他的墳墓沉寂了3000多年,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人發現,挖掘出大量珍寶,震驚了西方世界。神秘的是當這個最年輕的法老的墓門被開啟的同時,法老的沮咒伴隨而來,最早進入其墳墓的多人連續死亡。</h1> <h1>圖坦卡門的金床</h1> <h1>圖坦卡門死后靈魂休憩的床</h1> <h1>圖坦卡門的鍍金內棺</h1> <h1>  埃及第四王朝王子拉簌荷普特和妻子諾佛列特的雕像,制成的時間比圖坦卡門的年代還要早好幾百年。坐落在左側的王子皮膚比較黑是上埃及人,坐落在右側的王妃皮膚比較白,是下埃及人,他們的眼睛都是用水晶石做的。<br /> 這對雕像已經不可以用栩栩如生來形容了,假如你不注意,猛然間恍惚就是兩個真人坐在你的面前。傳說當年盜墓者闖入墓地盜取財物,結果看到這對雕像,認為是墓主復活倉荒而逃。<br /></h1><h1> </h1> <h1>  3000多年前的雕傢、刻畫就如此的精美,在當時世界其他的許多民族還處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h1> <h1>  古埃及古王國時代、第四王朝的第四位法老卡夫拉雕像,距今約4600年。他的后肩上雕刻著一只雄猛的鷹,古代的埃及人怕什么就崇拜什么,他們崇拜鷹、鱷魚、眼睛蛇和甲殼蟲。他們崇拜甲殼蟲,是因為甲殼蟲會挖地下,破壞他們的木乃伊。<br /> 環視周圍這些從墳墓里挖出來的木乃伊、雕刻,聯想到電影《盜墓迷城》里面的那一只只密密麻麻的甲蟲,不由的一陣毛骨悚然。<br /></h1> <h1>  博物館里最小的石雕像—胡夫像。其僅有一指高,它淹沒在千千萬萬件大大小小的展品海洋之中,參觀者在它面前匆匆而過,誰也不會向它投以一瞥。<br /> 胡夫,全名胡尼胡夫,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是埃及最強大的法老之一。<br /></h1> <h1>  埃及歷史上最偉大的女王—哈特謝普蘇特,她和古埃及阿肯那頓法老的妻子尼菲蒂蒂以及著名的埃及艷后克里奧佩特拉七世并稱為古埃及最偉大的三位女性。尼菲蒂蒂是因強大的阿肯那頓寵愛而岀名的美麗皇后;電影《埃及艷后》的克利奧特拉傾國傾城美貌,但她依靠詭計周旋,是淪陷愛恨中的艷后;哈特謝普蘇特卻是依靠智慧和權力統治強盛"超級大國"的唯一女法老。<br /> 她身后爭議最多,有說她是心狠手辣的姑娘,攝政奪權;有的說她是偉大君主,治國有方;還有的說她是古埃及的絕代美人,傳說和她相比,埃及艷后克里奧特拉的美貌也暗然失色。<br /></h1> <h1>  在連接一、二層樓梯走廊的墻壁上掛滿了草紙畫,將古埃及文化展示的淋漓盡致:弓著身體的天神之下是家園和各式人群,以及神廟廊柱上彩繪的神話傳說,或者古埃及法老時期生活宗教、狩獵征戰的情景。活靈活現,浪漫唯美。在燈光映襯下,色彩艷麗,金碧輝煌,令人目不暇接。</h1> <h1>  埃及紙莎草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紙畫,以在尼羅河兩岸釆摘的紙莎草為原料,傳承數千年久藏不變。是世界史上歷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材料,流行3000年。直至8世紀中國造紙術傳入中東,才被取代。也正因如此,古埃及大量文獻能得以記錄并保存至今。至今還有很多人為它著迷,相必這些攝影藝術愛好者正在用現代技術展現它們的神秘風釆!</h1> <h1>  在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內,我們已匆匆地穿越完了古埃及三、四千年的文明史。<br /> 這里的展品一層是按年代順序擺放,二層則是按照主題展岀。剛進來時看到這里是雜亂無章,描述的唯美一點像一盤散落的珍珠,實際一點就像一個存放喪葬用品的大倉庫。但當走到岀口回頭看看,這些珍貴文物就好似被串連好的精美的珍珠項鏈,熠熠發光。<br /></h1> <h1>金字塔篇</h1><h1> 這就是傳說中的金字塔,地平線上的奇跡!從左至右這三金字塔依次是胡夫的,他兒子的,他孫子的……。</h1><h1> 尼羅河下游,散布著約80座金字塔遺跡,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左邊的這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米,底長230米,共用230萬塊平均每塊2.5噸的石塊砌成。在1889年巴黎埃菲爾鐵塔落成前跨躍數千年的漫長歲月,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金字塔沒有用一根木頭和一顆釘子,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著物,全靠石塊的相互疊壓和咬合壘成。</h1> <h1>  對金字塔向往己久,但之前是僅從圖片、影視中看到,印象是抽象的、遙遠的,而現在它實實在在就在我的面前,忍不住想去用指尖去輕輕觸碰這象征太陽光芒的尖錐,感受歷史長河與現實時間的沖擊。</h1> <h1>  埃及有一句諺語:人類懼怕時間,時間懼怕金字塔!<br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座金字塔破土動工是在公元前27世紀中葉,在我們的歷史里,五千年前還是個混沌的時代,考古學家翻遍全國,始終找不到一丁點當時的文明印記。在神話傳說中,女媧也許還沒有開始補天;黃帝的父親少典大約還未成年;而風姓部落的神農氏不小心吃了棵毒草……。<br /></span> 然而彼此洪荒年代的埃及,竟然有迄今人類文明的最早見證物,人工建筑的金字塔存世。并且跨越幾千年沒有被時光摧毀,依然聳立在原地默默地注視著迭代不止的人類變遷,等候著恒河沙數的人海里脫穎而來的到訪者的光臨。</h1> <h1>  古埃及人信奉來生,認為法老靈魂升天后能和太陽神結合,而金字塔的建造正反映了這種宗教思想。金字塔的尖錐正表示太陽光芒,也便于法老靈魂升天。所以法老從登基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一百年對于他們來說只是茍話,他們相信死后升天才是活著必須要準備做的事,因此,死亡的神秘色彩與埃及文明一直是形影不離。</h1> <h1>  金字塔即是古埃及法老的權利的象征,也是法老和太陽神永恒的希望,為此法老們不惜一切人力物力,用盡一生的時間在建造。<br /> 但是如此巨大的目標,在法老們過世若干年后,這個偉大的古跡就像早年中國的敦煌一樣不被重視。不僅引來了無數的盜墓賊,也成為后來許多建筑工程的天然釆石場(目前埃及政府為保護文物已嚴令禁止),這又是何等的悲哀!<br /></h1> <h1>零距離靠近金字塔</h1> <h1>  本想進墓室參觀,手腳并用幾個大石塊攀爬下來,巳氣喘吁吁,體力不支。加之聽導游講里面又悶又熱,只好放棄。背靠石塊留影一張,以釋遺憾。</h1> <h1>  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便緊挨著胡夫的兒子海夫拉的金字塔,據傳說是海夫拉的模擬像。其造型表示以獅子的力量配合人的智慧,象征著古代法老的智慧和權利,永遠面向東方太陽升起之處。<br /> 獅身人面像源于古希臘的神話故事,遠古時代有一個獅身、蛇尾、人面,背上生著兩只老鷹翅膀的女妖。她的頭部和胸部是女人,會說女人的語言。因此,古埃及人將她作為一種威嚴的神秘的形象守護著金字塔,保護著法老的千年尊嚴不受侵犯。<br /></h1> <h1>獅身人面像的尾部</h1> <h1>  站在這有著數千年的歷史,長57米,高21米,臉寬5米的獅身人面像,在震撼、激動之余,也感到自已的渺小。</h1> <h1>  獅身人面像的旁邊是神廟,神廟的墻壁是由花崗巖建造而成,地面鋪設的是雪花石,它和花崗巖剛好成為非常獨特的對比。一對年輕的阿拉伯小夫妻帶著他們的孩子坐在雪花石的地面上一邊用手機拍攝一邊說著什么……其樂融融、十分溫馨!和背后這棱角分明的花崗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h1> <h1>撒哈拉沙漠篇<br /></h1><h1> 沙漠和大海作為生命力的兩個極端,都一同成為了趨之若鶩的對象。而撒哈拉沙漠旅行受中國人的青睞,很大原因要歸結于三毛的巨大影響。<br /></h1><h1> 四十多年前,三毛再看了《國家地理雜志》上的一張撒哈拉的圖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于是想去撒哈拉小住,苦戀她的荷西二話??說地隨她前行。雖然物質很匱乏,連吃水都困難,但是三毛卻在那里發現了撒哈拉的美,為安頓那顆岀走的美學靈魂,布置了一座精致的精神家園。<br /></h1><h1> 三毛在這里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 》,有多少人都對撒哈拉產生了一種如鄉愁般莫名的思念,為了這份情節,為了三毛,又有多少人都想去撒哈拉看看。</h1><h3><br /></h3> <h1>  "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在我沒去之前,對它最深的印象便是三毛的這段名句,因為三毛和荷西的故事,使我對這個地方充滿無限遐想。<br /> 第一個自費項目便是跟隨導游深入沙海探索,經改裝后的吉普能勉強坐下八個人,我正在低頭找安全帶。忽然,嗡的一聲吼,吉普起動了,沿著沙丘從下而上沖向沙丘的頂峰,然后在沙峰沙谷間滑行,自由地穿梭往來。每當吉普車沖上沙丘的一剎那,我們所有的人不自主的發岀驚呼!眨眼間,車子又飛快地滑下沙丘,伴隨著更大的驚呼聲讓人有種坐過山車般失重的感覺。</h1><h1> 約幾十分鐘的驚險刺激車程后我們到達了一個陡峭的沙山前,這里車上不去,遠處有幾個小小的身影,在向我們這邊打招呼。就這樣驚魂未定的我們,雙手雙腳并用爬上了大約斜坡在六、七十度的黃金沙坡,如果不是怕丟失在茫茫沙海中,我幾乎想放棄。<br /> 登上山頂后,舉目四望,四周都是連綿起伏的山脈,無際的沙漠上有寂寞的大風鳴咽吹過,在陽光的照射下,沙漠呈顯黑、白、黃三種顏色。低頭看到下面一排吉普車,哈哈!其中就有我們乘坐的那輛。</h1> <h1>  天空清澈,大漠靜寂,在金色的陽光下,綿延的沙漠更加瑰麗美妙。</h1> <h1>  人的眼里沙漠廣褒無際,大漠的懷里人若沙粒!<br /> </h1> <h1>  當一個地方成了你心頭久久不能放下的念想,無論千萬水,你都會想辦法去親近它。<br /> 忽然,傳來了導游在沙坡的下方大喊集合的聲音,我翻身爬起,看看周圍,藍天還是一樣的藍,腳下的沙還是一樣的金黃,一切還是如此的寂靜。是呀!世界本無沙漠,我每念你一次,上帝就落下一粒沙,所以在我熱戀你的土地,有了寂寞,有了沙漠……。<br /></h1> <h1>  在沙漠的中央,站在車上,看著肆意的風沙穿透陽光,雕琢那5000年的歲月時光!</h1> <h1>  黃昏日落,騎在駱駝上慢慢行走,穿過高低起伏的沙丘,如同游艇在汪洋大海之上,浪漫而又刺激!</h1> <h1>  終于來到了沙漠中最神秘的民族部落(據導游講他們是法老的后裔),這是個不通水、不通電、又不通信號的不毛之地,生活在這里的人日岀而作,日落而息。這里的孩子吃不飽又沒有學上,但是依然很自在,過著沒有煩惱的生活。牽絆他們的不過是一口二三十米深的水井。<br /> 這是一個被稱為阿拉伯民族發祥的族群,在沙漠中逐水草而居的貝因都人。在這里,你能體會到曾經被盜走的時光,那源自遠古的阿拉伯之魂。<br /></h1> <h1>  這里距離最近的城市也就幾十公里之遙,但三毛生前居住地在還在千里之外。如果沒有看過沙漠,你不會理解孤獨。所以三毛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br /> </h1> <h1>回眸一笑百媚生!</h1> <h1>  這是一片很少被人打擾的地方,走之前我倒盡了背包里所有的小吃,筆、本。</h1> <h1>編織駱駝毛地毯的貝都因族婦女</h1> <h1>  正是黃昏,落日下黑沙、白沙分明,大地冥靜、深邃!</h1> <h1>  一曲《橄欖樹》,感動了大江南北,也是三毛這位美學靈魂流浪者的最終歸宿。<br /> 我的故鄉在遠方,文明隔離了精神原色,故鄉便漸行漸遠。迎著沙漠中的晚霞,而今天命之年,重溫三毛,相契依舊。</h1> <h1>紅海篇<br /> 茫茫沙漠中的一縷湛藍—紅海 ,其介于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的狹長海域,名字源于古希臘語,意譯為"紅色的海洋"。<br /> 沙漠和海洋在這里約會,沙漠緊靠著紅海,紅海依偎著沙漠,兩者幾乎沒有海拔落差。海水色彩艷麗,從近到遠,分成好多種顏色,淺藍、深藍、藍紫……,;沙漠無邊無際,蒼涼、神秘、酷熱;藍藍的天空干凈的連一片云彩都沒有,陽光不打一絲折扣地直射在海平面上,泛起耀眼的波光。在這里時間仿佛凝固了一樣,寧靜、愜意!<br /></h1> <h1>  向左是沙漠,向右是海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h1> <h1>穿梭千年,聆聽這片最純凈的海!</h1> <h1>  太陽的熱情讓面部難以接受,學阿拉伯婦女一樣纏繞圍巾,但怎能看也沒有阿拉伯婦女的嫵媚妖嬈,倒像一對恐怖分子!哈哈!</h1> <h1>  數不清的海鷗跟著游輪的后面,時而滑翔,時而旋轉……。當人們將食品拋向空中,海鷗們則輕快地躍起,扇著翅膀,停留在空中,或閃電般從空中俯沖下來,在接近水面搶食品的一剎那,突然像羽毛一樣輕盈飄落。人們都在歡呼著,不停地按著快門,每一個游輪后面都有這樣一道充滿樂趣的風景線!</h1> <h1>  海水在不斷的變色,看!湛藍色的海水。上面飛舞的海鷗潔白、矯健、展現著一種美加力的光彩,給這茫茫的一縷湛藍平添一派生氣。</h1> <h1>  海水像藍色水晶一樣高度透明、清澈見底,浮潛在水面上就可以看到海底大自然精美的饋贈。到處都是五顏六色、色彩瑰麗的珊瑚礁群,還不時有大量的魚群在中間穿來游去。</h1> <h1>  潛水歸來,興趣盎然。啊!竟然嗆了一口水,紅海的海水太咸了,含鹽量一定比一般的海水多。</h1> <h1>  下塌的度假賓館,游泳池里的水的和紅海的水一樣清澈、透明,兩邊建設物的倒影將池中的水映照成不用的顏色。</h1> <h1>  在撒哈拉沙漠看日落,在紅海看日出。遺憾的是下塌的賓館不在海邊,但慶幸的是只要不睡懶覺,在房間的陽臺就能天天和太陽約會。<br /> 清晨,只要打開窗簾,就能看到紅彤彤的太陽,仿佛是一塊光焰奪目的瑪瑙盤,緩緩地向上移動。紅日周圍,霞光盡染無余。院內的花草樹木,好似身著紅裝的少女,靜靜的地等在幕布后面,準備翩翩起舞。<br /></h1> <h1>盧克索篇<br /> 盧克索是埃及中南部城市,坐落于上埃及尼羅河畔,是新王國時期的都城,其字面的意思是"一百個大門的宮殿群"。這里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古埃及的政治、經濟輝煌巔峰的象征。<br /> 奔流不息的尼羅河穿城而過,將盧克索一分為二劃成生死相隔的世界。河東、河西是截然不同的陰陰兩重天,河的東岸是輝煌的神廟和繁華的都市,河的西岸則是法老和權貴們靈魂安息的陵墓。僅一河之距,卻隔著今生與來世,"生者之城"與"死者之陵"隔河相望,形成了兩個世界永恒循環的圓圈。<br /></h1> <h1>  中國古代文人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古埃及人則是做到了廟不驚人死不休。<br /> 卡爾納克神廟是古埃及最壯觀的神群。其建筑恢弘磅礴無以倫比。它始建于古埃及12王朝,至18王朝才基本完工,第19、20王朝又續有增修。</h1><h1> 神廟是由塔門、庭院、柱廳、神殿等構成。第一塔門是神廟的入口處,高43米、寬113米、厚15米,面向尼羅河。<br /></h1><h1>神廟門前大道的兩側排列整齊的羊頭獅身的石雕像,獅身依然象征威嚴、力量和王權,而羊頭則代表阿蒙神,兩者合在一起,則標志著神明的最高權力,寓意法老的力量和永恒的生命力。<br /></h1> <h1>  日盈月蝕,物轉星移,高大粗壯的石柱鱗次櫛比,后人推測這里是阿蒙神和太陽神結合時舉行儀式的地點。如今的埃及人早已不再崇拜太陽神,這些石柱只能沉默在歷史的長河里了!</h1> <h1>  第一塔門后的第一庭院,占地約8000平方米,是埃及最大的神廟院。里面是由許多道門和柱廊連成一條直線的通路,氣勢壯闊。往里走就逐漸收窄,門也越來越小,體現古埃及神廟信奉神秘內向,與世隔絕。</h1> <h1>  石柱旁邊矗立著8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雙臂交叉持權仗,象征王權。他的兩腿間站立著真人大小的愛妻—王后奈菲爾塔石像。雖然王后神傢的位置大小和其本身神像相差很大,但是在古法老歷史上能做到將自己愛妻和自己放在一起的也就是拉美西斯一人,可見其愛情偉大。</h1> <h1>  神廟內最蔚為壯觀、令人驚嘆的是被稱為"藝術世界的奇觀"的"密如樹林的多柱廳。廳里聳立著縱橫排列整齊的16行巨大圓形石柱,共134根。其中中央兩排12根最為粗大,每根高23米,直徑3.4米,六、七個個人合抱不住,最粗的周長15米,上面可以容納50人站立。</h1><h1> 整座大廳用如此密集的粗柱創造出一種震撼人心的效果,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而這些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點,這也就是卡納克神廟藝術構思的基點。</h1><h1> 然而,卡納克神廟之所以如此著名,不僅是因為它的壯麗、神秘,而且是因為它的建筑元素,例如大圓柱和軸線式設計,先后影響了希臘建筑和世界建筑。</h1> <h1>  以中部與兩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側窗釆光,被模梁和柱頭分去一半后,光線漸次陰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權神化"的神秘壓抑的氣氛。沒落的文明看的人唏噓不己,感嘆這古埃及工匠的高超技藝。</h1> <h1>  高大挺拔的廊柱傲然屹立了幾千年依然不倒,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中企圖謀殺女富翁的巨石就是從這里的石柱旁邊石墻的頂端推下來的。</h1> <h1>  柱頭為開放的紙莎草花,柱身刻滿了浮雕,描繪著精美的圖案和象形文字。如同讀不完的歷史書,有戰爭的慘烈,有田園生活的幸福,有神靈與法老的親密……,這些石刻的歷史,連環畫似地告訴你一個遙遠而輝煌的過去。<br /> 在這里久久盤桓依然覺得是走馬觀花,我輕輕地觸摸著這些古老的詺文,頓然醒悟,這里的景點是不僅是用來觀賞的,還是用來閱讀的。<br /></h1> <h1>  站在這陽光射進的石柱間,感覺靈魂在被沖刷。</h1> <h1>  高高的墻壁、佇立靜默的廊柱,封存了幾個王朝的興哀。在燦爛的陽光下散發著迷人的金色光芒,這里有一種讓人無法柜絕的神圣。</h1> <h1>  眼前的這座方尖碑是埃及境內最高的方尖塔,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王、古埃及唯一的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所立。<br />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是圖特莫斯二世法老的同父異母妹妹兼王后,圖特莫斯三世法老的姑姑、嫡母和岳母。在輔佐丈夫圖特莫斯二世法老執政期間,即熱衷朝政。當二世去世以后,廢黜三世,自己加冕登極。<br /></h1><h1> 為了應天順人,女王花了7個月的時間從阿斯旺采下石料制成當時全埃及最大最高的兩座方尖碑,沿尼羅河長途運輸150公里,立在這座全埃及最大最神圣的神廟里,獻給太陽神阿蒙,并在碑上刻下銘文稱自己為阿蒙神的女兒和兒子,以此證明自己承繼大統的合法性。<br /></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至今未解之迷是這個由一塊巨石打造,碑身高29米,重320噸方尖碑,如何從山體上分離出來,又如何豎起的?</span></h1> <h1>  叧一座方尖碑攔腰斷裂后,倒在神廟的圣湖邊,無言地向人們訴說著那段充滿愛恨情仇的歷史。</h1> <h1>  神廟之于現代人,是藝術、是歷史、是建筑,但更是對遠古信仰的一種遙想,是心靈的祭祀。</h1> <h1>  鬼斧神工攝人心魄,且駐足聆聽。不知道3500年前,埃及古人在這里頂禮膜拜的大神是哪位?</h1> <h1>  殘破的后庭院見證千年風霜,神廟在古埃及只有祭司和法老才能進入,遺憾的是這里只剩下斷壁殘垣。</h1> <h1>  新王朝的每一代法老都要為卡納克神廟添磚加瓦,唯恐討好神靈不夠虔誠。而今殘留的遺跡早已經不到當年的十分之一了。</h1> <h1>  圣湖旁邊供奉著一座甲蟲形狀的雕塑,被埃及人稱為"圣甲蟲",是古埃及人的護身符并頂禮膜拜。<br /> 圣甲蟲在每日太陽升起的時候伴著太陽而來,并隨太陽落下而消失。電影《木乃伊歸來》中它被描述成進入人身體的恐怖蟲子;古代埃及人則認為它是人類與太陽神溝通的使者。<br /></h1><h1> 據說逆時針圍繞它走上七圈,心中默念的愿望就可以實現。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不顧疲憊,頭頂烈日圍著"蟲圣"轉著圈。<br /></h1> <h1>  中軸線的最后一道門墻,墻外就是盧克索市區。</h1> <h1>  返程中,我徜徉在這高聳的石林和碩大巨型石柱間,環視著這廊柱林立的殿堂。在震撼之中生出一種深深的迷戀,不斷地變換著鏡頭的角度來尋找這里構成之美的歷史滄桑。<br /> 在走岀神廟的一剎那我明白了,神廟是埃及深厚歷史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古埃及人的精神家園。<br /></h1> <h1>  離開了神廟,平抑著心中的動蕩來到了尼羅河上。尼羅河,這條世界上最長的河流穿梭于范茫沙漠之中。我們乘著帆船緩緩的游蕩在清澈平靜的水面上,從不遠處沙漠吹來的風被河水濕潤以后,吹拂在臉上陣陣清爽,心情漸漸地恢復了往日的清凈和自在。李白的那首《估客行》躍然腦海:海客乘天風,將船遠行役。臂如云中鳥,一去無蹤跡。</h1> <h1>蘇伊士運河篇<br /> 蘇伊士運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全長190公里。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br /></h1><h1> 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只通過運河。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占世界海運貿易的14%,在世界上適于海運的人工運河中,其使用國家之眾,過往船只之多,貨運量之大,蘇伊士運河名列前茅。<br /></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經濟的"生命線"和"搖錢樹"。過往船只通行費,多年來一直與僑匯、旅游、石油一道成為埃及外匯收入的四大支柱。據說運河每年給埃及帶來30多億美元的收益。</span></h1> <h1>  歷史上埃及為收復運河主權與英、法展開了長期的斗爭,先后爆發了四次中東戰爭,造成10余萬阿拉伯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br /> 其中離今最近的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軍隊越過加沙地帶,一舉戰領蘇伊士運河以東整個西奈半島。埃及的經濟受到重創,蘇伊士運河被迫關閉,運河的外匯收入化為烏有。</h1><h1> 作為戰勝方的以色列,日子也并不好過。為防范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著龐大的軍費開支,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造成了阿以兩敗俱傷的局面。 &nbsp;<br /></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感受到那場戰爭的余音。在去往蘇伊士灣盡頭的黃金水道的路上,車上配備了旅游警察。形成了旅游車編隊、警車開道、警察沿途護送的一道獨特風景。</span></h1> <h1>連接紅海與地中海的國際黃金水道</h1> <h1>駛向蘇伊士運河前往地中海的巨型貨輪</h1> <h1>  西奈半島巴列夫防線位于一望無際的沙漠中,中間位置是當年以軍的地下指揮部。</h1> <h1>以軍參戰時使用過的各種美式武器和裝備</h1> <h1>  遠看好似普通的沙丘,近看是布滿大小不一槍眼的碉堡!</h1> <h1>當年馳騁戰場的坦克</h1> <h1>現在已淪為游客拍照的道具</h1> <h1>駐守在這里的埃軍軍官</h1> <h1>  站在這塊硝煙已滅的西奈戰場上,思緒萬千。面對著這些戰爭后重新栽種培育還顯稚嫩的小樹和花朵,真誠地為永久的和平祈禱。不要再互相殘殺了,戰爭是一場沒有真正贏家的怪物。</h1> <h1>  在去西奈半島的擺渡船上,就看到了這幾個嘻笑打鬧的阿拉伯青年。在返程的擺渡上又不期而遇了,茫茫人群中真是緣分,相互會心一笑,留影以示紀念。</h1> <h1>老城篇<br /> 在埃及的最后一站— 開羅老城。老城建于公元十世紀,是圍繞著罕哈利利集市展開的。<br /></h1><h1> 這里四通八達,由分布在幾十條小街巷里的幾千家個體店組成,許多店鋪可追溯到公元14世紀。到處熙熙嚷嚷,摩肩接踵,店鋪里阿拉伯的音樂、清真寺的傳召聲、穿著越之大袍來去的伊斯蘭男女、鋪天蓋地五光十色的小商品以及各種香料的味道……這種神秘和未知的味道,使人一陣迷惑,頓時覺得有了一點熟悉的畫面,眼前這不正是我一直想到埃及尋覓的《一千零一夜》的場景。<br /></h1> <h1>  這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城。與在歐洲看到的很多古城不同,不是那種為了保護而留傳下來的旅游景點。這里完全是歷史的延續,是生活的繼續,是古老開羅的活生生的存在。</h1> <h1>  這里人來人往,已經分不清罕哈利利市場和老城街道,游客和當地居民混雜在一起享受這《一千零一夜》中的開羅。</h1> <h1>  一句"I love you China"使我倍感親切,進入一個玲瑯滿目的小禮品店,據說這種小的工藝品大多來自中國的義烏。但是面對友好的店員,出于禮貌買了一對冰箱貼。臨離開時埃及小哥非常高興,笑容可掬的要求留影一張。</h1> <h1>  看著這些斑駁的高墻,如果這時有一個流浪孩靠在那里的話一定會把我的思緒整個兒帶進阿拉丁神燈和巴格達竊賊這樣的阿拉伯神話情節里去。</h1> <h1>  在老城相距彼此不遠分別設有基督教堂、伊斯蘭教寺、猶太教堂,三教一體,也就是基督教、伊斯蘭、猶太教三足鼎立,分別供奉上帝、真主和先知。除耶路撒冷外,在一座城市的同一個地方,同時有不同三大宗教的教堂,恐怕要數開羅了。<br /> 開羅每天都被宣禮聲喚醒,在近千座宣禮塔上傳蕩開來,召喚信徒前來禮拜,這就是埃及人的信仰。<br /></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時空、信仰、文化的錯位,讓我離古埃及的泥土觸手可及,卻又離古埃及的文明如此陌生?遠。從五千年前的世界路過,感慨它的雄偉、它的精美、它的輝煌;卻不能理解它的頹敗、它的無奈、它的凄涼!最終帶走了紙莎草畫、沙畫、香精!留下了無限的遐想!</span></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化市| 恩平市| 清远市| 宁城县| 乡宁县| 曲周县| 廊坊市| 龙口市| 土默特右旗| 新巴尔虎右旗| 新昌县| 驻马店市| 南川市| 津南区| 抚顺市| 裕民县| 蒙山县| 罗田县| 漯河市| 蚌埠市| 和平县| 横峰县| 哈尔滨市| 苍南县| 永清县| 马龙县| 渝中区| 麻江县| 德庆县| 怀宁县| 柏乡县| 桐梓县| 郧西县| 沁水县| 昭通市| 将乐县| 三江| 屏山县| 浮梁县| 湘西|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