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陽春三月,鶯飛草長。在這美好的季節,150多位戰友齊聚河南信陽,探訪為之建設和工作過的地方——原武漢軍區765醫院(后為濟南軍區154中心醫院)。</h3> <h3>這是離開765醫院幾十年后的故地重游,也是分離幾十年戰友的久別重逢。戰友見面,分外激動,擁抱和淚水,都難以抒發久別的思念。戰友就是一份情、一段愛,勝似朋友,情同兄弟姐妹。見面了,擁抱了,更是體會到分別許久的相聚,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h3> <h3>原765野戰醫院成立于1969年11月,當年林彪的‘’1號通令‘’,從野戰部隊衛生隊和其他醫院抽調人員集結,成立了765野戰醫院。醫院成立初期居無定所,三個野戰所分別在信陽衛校(師范學院)、南灣、柳林借用地方有關單位房屋作為駐地開展醫療工作,服務當地部隊和百姓。</h3><div>1973年,醫院總算確定了信陽市西郊的譚山包作為院址。當時除少數醫護人員在開設的臨時病房繼續工作外,其余人員都參加了營建勞動。當年的譚山包,草木叢生,一片荒涼,醫院建設一切從零開始。我們這些十幾二十歲的女兵,脫下白大褂,穿上藍制服,卷起袖子,挽起褲腿,頭帶草帽,頂烈日,冒風雨,從打炮眼炸山坡、挖溝埋電線桿搞三通,到搬磚拉沙子、扛水泥,樣樣能干,不輸男兵。印象最深的是打炮眼。我們是在山坡上打土炮眼,為的是炸平山坡。近一人高的鋼釬,頂端有一段十幾公分長的半圓形的釬鏟,將釬鏟垂直用力砸向地面,隨即旋轉,一點點將土帶出,直到打出一個深洞,深度差不多有整根鋼釬那么長。打炮眼不僅需要體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巧勁兒,重在旋轉。起初一上午只能打兩三個,一天下來,滿手都是血泡,掌握竅門后速度提高很快,半天時間就能打十幾個,與男兵有同樣的效率。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現在回想起來還依舊很有成就感。</div><div>建院勞動是繁重的,生活也是艱苦的,一天干下來,灰頭土臉,特別是扛水泥,弄得滿身塵土沒有地方洗澡,只能接盆涼水擦一擦;干完活兒大家在草席搭的工棚里吃飯,用過了油的醬油拌飯,覺得美味無比。那時我們正年輕,不知道什么是苦和累,軍旅生活就這樣一天天度過,我們也在勞動的苦樂中成長。回想起來,當年的吃苦鍛煉了我們的意志和體魄,營建勞動豐富了我們人生的閱歷。</div> <h3>記得當年從信陽市區到譚山包,經過熱鬧的東方紅大街,到西關向北拐就開始冷清了,經過八一路到信陽步校,沿南灣路向西,周圍都是大片農田。從譚山包到醫院有一段坡地,修了一條石子鋪就的簡易馬路,因坡陡路況差,在建院初期還釀成過一起車禍。如今南灣路(現在叫南湖路)兩邊的農田已經完全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繁華的街景;通往醫院的坡路也似乎縮短并變得平整。醫院主體大樓前人來車往,好不熱鬧,呈現一副都市中心醫院的氣派。走進醫院,老病房大樓前長滿水葫蘆的水塘已不見蹤影,矗立在眼前的是一棟高大的藍色病房大樓。</h3> <h3>滿懷深情地望一眼三層的老病房大樓,那是我們醫護人員日夜工作過的地方,當年曾是譚山包最有規模的大樓,如今被高大的新樓遮掩,顯得那么矮小,那么不起眼。</h3> <h3>1976年的老照片。遠處的樓房就是當年譚山包最具規模的病房大樓,路邊的小樹剛栽下不久,溝旁兩側還是片片雜草。</h3> <h3>把視線拉回到現在。當年上班必經之路修得平坦而寬闊,路西側栽種的小樹已長成一排整齊美麗的參天大樹,路東側的幾排小平房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新建的樓房。</h3> <h3>被笑稱“尼姑樓”的女兵宿舍,當年曾傲然挺立在譚山包的高地上,相當醒目。由于住的都是女兵,自然成為男兵們心儀又不敢貿然靠近的地方。如今小樓成了美容中心,沒有了往日居高臨下的風采。</h3> <h3>傳染科還在老地方,原來的平房顯然是擴建了,樓房裝修得光鮮漂亮。</h3> <h3>通往宿舍區的道路,兩邊的大樹枝繁葉茂,象征著醫院生活的興旺。</h3> <h3>多么熟悉的天橋,這是當年我們進出病房大樓走得最多的通道,留下了老兵們不知多少匆忙的腳步。閑下來有時也會在天橋上駐足瞭望,向北看,樓房東側的空地上有許多田鼠打的洞,不斷有田鼠竄來竄去,如入無人之境。當年醫院休養灶的殘羹剩飯把田鼠養得一個個壯碩肥大。如今這里的空地被一個自行車棚塞滿,地面鋪上了水泥。30多年的醫院建設讓田鼠們已無安身之地。</h3> <h3>建院初期的765醫院,只有200多張床位,開設5個病房科室,當年也算得上是信陽地區數一數二的大醫院了。‘’救死扶傷‘’是我們學習和貫徹的唯一宗旨,各級領導一再強調,老百姓有錢沒錢,危重病人入院搶救是第一位的!那時候沒有ICU,也沒有護工,危重病人上特護成了病房經常性的工作。所謂特護就是病人24小時有護士守護,不僅要輸液打針測血壓觀察病情,還要吸痰翻身和處理大小便……上特護意味著一班人馬要一分為二做兩個班的工作,意味著全科的護士都要加班加點放棄休息。為搶救病人,多少人熬紅了雙眼,一個個病人經過救治轉危為安。可以自豪地說,救死扶傷在我們這代人身上落實得最為徹底,體現得也最為生動。這是那個年代的女兵所特有的無私奉獻!</h3> <h3>據百度介紹,如今的154醫院已是國家三級綜合醫院。現有高職級專家110余人,高學歷人才近100人。醫院開設床位1000余張,展開科室34個……故地重游,親眼目睹154醫院的蓬勃發展,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也為她祝福,祝愿這座留下我們的汗水的醫院今后有更好的發展和前景!</h3> <h3>當年的765,如今的154,從建院至今,經歷了40多年,環境變了,實力變了,人員也變了。唯一不變的,是我們這些老兵對765的情懷和對戰友的思念,因為這里有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微笑與風景。</h3> <h3>抓緊時間和戰友合個影吧,定格在久別重逢的瞬間。時光荏苒,歲月無情,皺紋爬上我們的臉龐,白發覆蓋了我們的雙鬢。青春雖然已逝,但青春的故事永遠在我們心中。</h3> <h3>1976年信陽火車站送戰友。</h3> <h3>老照片,拍攝于765醫院老病房大樓前。</h3> <h3>謹以此美篇慶祝八一建軍節,懷念曾經的軍旅歲月,當兵的生涯是一生的驕傲。</h3> <h3>感謝余福申、漆環濤夫婦為765戰友聚會拍攝的生動照片,也一并感謝其他戰友提供的照片。戰友情意深,友誼共長存!</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姚县|
铜陵市|
长武县|
平度市|
思南县|
托里县|
安康市|
永和县|
长顺县|
新干县|
荆门市|
汉中市|
阳原县|
曲水县|
遂平县|
从江县|
唐海县|
新蔡县|
永善县|
济南市|
新丰县|
儋州市|
贞丰县|
芒康县|
阳春市|
大姚县|
梧州市|
普定县|
安吉县|
泰顺县|
牙克石市|
会东县|
隆子县|
宜州市|
许昌县|
凤台县|
乌苏市|
惠州市|
屏南县|
昌平区|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