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徐向前題字。</h1> <h1> 其中碑文鐫刻部分摘要: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省委率領共產黨員、民先隊員及愛國志士約二百人,集聚徂徠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任命洪濤為支隊長,黎玉為政委。不數日,萊蕪、新泰、泗水、寧陽等地抗日武裝在我黨的領導下,紛紛攜帶長矛、大刀、火槍、土炮,會師于徂徠山光華寺,匯集成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裝,舉起了山東敵后武裝抗日的義旗。四支隊成立伊始,即重視黨的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宣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苦練殺敵本領,發動人民群眾機智地捕捉戰機。初戰寺嶺,大振軍威,再伏四槐樹,痛擊日寇,繼又進占萊蕪,攻入博山。連續的勝利大大鼓舞了人民斗志,有力地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同時,還在戰斗中壯大了黨的力量,培養了大批干部,創建和發展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徂徠山起義軍民抗擊侵略者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垂范后來。爰立此碑,以銘永志。武中奇書。</h1> <h1> 1938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徂徠山大寺發動了武裝起義。起義部隊命名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洪濤任支隊司令,趙杰任副司令,黎玉任政治委員,林浩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第二兩個中隊。</h1><h1> 在泰安、萊蕪、新泰、泗水、寧陽等縣抗日武裝相繼奔赴徂徠山,第四支隊迅速擴大。部隊組建后,立即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抗日斗爭。</h1> <h1> 1938年1月1日清晨,伴隨著火紅的朝霞,在徂徠山上,一面繡有鐮刀斧頭和"游擊"二字的紅旗高高飄揚。徂徠山起義旗上的字是由武中奇所寫,女戰士娟繡。各地趕來的160余名抗日志士,攜帶著五六十支各式槍支和長矛、大刀等原始武器,聚集在徂徠山西麓的四禪寺(當地人稱"大寺"),舉行了莊嚴的起義誓師大會。</h1> <h1> 父一輩,子一輩,血濃于水!徂徠山武裝起義的后代們在紀念碑前合影。</h1><h1> </h1> <h1> 山東八路軍四支隊的后代們在萊蕪革命烈士紀念塔前合影。</h1><h1> 以下所有照片均由四支隊后代們提供,以此紀念前輩們的英勇斗爭歷史。</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黎玉泰山中天門石刻“中華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12月中共山東省委召開發動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蓖子店會議,12位與會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東八路軍中的部分開國少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工作戰斗過的開國將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成立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山東縱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經過1938年一年的艱苦斗爭,中共山東黨組織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有了很大發展,對敵對頑斗爭持續開展,初步建立了若干塊抗日根據地及廣大的游擊區。為了加強對山東各地抗日武裝起義部隊的領導,進一步開展政權建設和群眾工作,1938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并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1: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成立山東分局的通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2:1938年8月從延安赴山東工作的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8年8月21日,黎玉、張經武率領由中共中央派遣的160余名干部,從延安出發,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行軍,到達沂蒙山區岸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江華、吳仲廉、胡奇才、吳克華、徐斌洲、劉海濤、李發、梁海波、陳奇、包劍寒、干鳳麟、高克亭、馬千里、徐元泉、華楠、宋登華、高銳、鮑奇辰、柴啟琨、張迅如、宋靈昭、徐忻(徐勇忻)、易因(女,易英華)、肖松圃、馬亞魯、劉鐵梅(女)、高峻岳(高霞)、趙明(時殿林)、高暑魯、高峻、李林、華山(鄭華山)、李敬宇、童邱龍、楊大奎、王濤、靳懷剛、杜前、楊漢章、馬萬杰、洪林、韓剛、楊心培、盛志明、張鵬展(張建)、李明剛、楊旭春、程力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于英) 、程勇、劉靜海(トオ) 、卓明、李延久、解銳夫、錢潛、金非青、劉錫九、姚克、張戟、熊傳琪、卓君、朱世德(杰)、田兵、(干從化)、赫亮、干覺、干平、邱士長、黃其士、李路明、葉揚(尹家厚)、沈平(沈其新)、林元超、康洪章、范筱文、高魯、孫揆一、雷鳴玉、林喬、寇奎甫、劉然、陳光、何震、張林、劉登秀(劉廣平)、何澤廣、吳驥懷、李冠元(李真)、梁國棟、魯生、潘澄、王豐、陳樹模、肖雯劉琪、史青田、王碧澄、夏湖、趙興凡、吳濤、唐楷常、周瑞迎、王洵、王錫澤、林喬、李瑞卿、孫哲(孫喆)、柳舒、張炯、袁健、魏敬之、張長庚.毛榮光、陳朝舉、杜剛、李大孔、王卓、李森、任永年、白富山、賈士貴、何雨田、邵乳群、楊森、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的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書明、王思謙、黑誠、羅恒凱、王易、庚希夷、陳奇有、季日圣、樊清潔、張大發、李如剛、孫黎、馬萬垣、葉田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3: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的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8年12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委員:郭洪濤、張經武、黎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書記:郭洪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組織部長:程照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宣傳部長:孫陶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統戰部長:郭子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會部長:劉居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4:1938年冬,郭洪濤在山東沂蒙山區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5:郭洪濤(中)與夫人、組織部干部科長史秀蕓(前右),組織部長程照軒(中右),秘書長楊剛毅(中左),社會部長劉居英(后),邢辛在王莊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8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重組山東省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常委(暫定):郭洪濤 林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書記兼軍事部部長:郭洪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秘書長:景曉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組織部部長:林浩(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程照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宣傳部部長:孫陶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統戰部部長:郭子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職工部部長:張天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青年部部長:景曉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婦女部部長:史秀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圖為從延安到山東的一部分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共山東省委擴大為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8年5月下旬,根據徐州失守后八路軍準備向蘇魯豫皖4省挺進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決定將山東省委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郭洪濤任邊區省委書記。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所管轄的地區,包括黃河以南的山東全境和原歸河南省委管轄的蘇魯豫皖邊區特委的地區。</span></p> <h1> 1939年10月,八路軍第一縱隊與山東縱隊指揮機關合并辦公后的合影。前排黎玉(左一)、徐向前(左二)、朱瑞(左三)、陳明(左四),第二排(左一)王建安、羅舜初(左二)、白備五(左五),第三排謝有法(左三)。</h1>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9年11月-1940年2月,黎玉派巡視團視察與膠東區委等黨政軍合影。前排左起: 高嵩、賀至平、林一山、王文、黎玉、高景純、宋澄、王一平、曹浸之,二排左起: 1趙一平、2于焜、8華楠、右鮑奇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毅(右二)、黎玉(左二)等人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為1944年11月肖華抱著大女兒肖雨在前良店村的照片,是攝影師康矛召女兒康曉燕所提供,第一次注明是:1944年11月,山東軍區暨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蕭華抱著女兒蕭雨在莒南縣良店村。一一五師司令部機要科長蘇蘊山日記記載,這個時候115師師部及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就駐前良店,機關少量人員住后良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夏,朱瑞與山東分局及115師主要領導人在山東濱海合影,右起:蕭華、朱瑞、趙镈、黎玉、羅榮桓、陳士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 年秋,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 ( 左四 )、115 師代師長陳光(左二)與山東省戰工會(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陳明(右一)、艾楚南(右二)、劉居英(左一)、李竹如(左三)在臨沂青駝寺合影。</span></p> <h1> 此照片拿給孟英老人,百歲老人一目了然,提筆寫出名單,記憶力驚人!</h1> <h1> 1939年9月,山東縱隊政委黎玉送胡奇才到山東縱隊第4支隊接任政委時與第4支隊司令員廖容標合影。左起胡奇才、黎玉、廖容標。</h1> <h1> 1944年6月15日至10月1日,山東軍區在日照縣碑廓鎮召開軍事工作會議,羅榮桓親自主持這次會議,總結山東軍區軍事工作經驗,統一各級指揮員的軍事思想、明確今后作戰的主要方向,會議于10月1日結束,羅榮桓、黎玉與參加山東軍區軍事工作會議的全體同志合影。第一排羅榮桓(右一)、王建安(右三)、周長勝(右四)、李福澤(右五)、陳士渠(右七)、黎玉(右八)、王吉文(右九)。第二排華楠(右四)、張仁初(右八)、梁興初(右十)。</h1> <h1> 黎玉之子黎小弟提供的這張照片是參加山東分局會議的部分領導。1942年4月,劉少奇與山東分局領導人在山東臨沭縣朱樊鎮合影。前排左起:黎玉、劉少奇、蕭華、羅榮桓,后排左起:周長勝、陳光、梁興初、杜明。是115師戰地記者郝世保拍的,黎小弟為此專門去蘇州拜訪過他。</h1> <h1> 1940年11月11日,山東縱隊參觀第115師政治部。一排左起:吳仲廉、林月琴、黎玉、何慶宇,右1蕭華,二排左2鮑奇辰、3趙行志。</h1> <h1> 魯中軍區政治部1944年沂蒙山會后合影。前排蹲坐者左起:多普照、王強珠、何俠、華楠、呂村夫,后排左起:候德才、何慶宇、卓明、劉宗卓、趙錫純、王芳,右起鮑奇辰、孫同信、遲鵬,最后一排左起:王淮香、曹宇光、雷浩。</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黎玉輾轉赴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劉杜會議后,黎玉與趙杰副司令率第二大隊南下到達費縣蒙山萬壽宮。在這里,他告別了同志們,挑選了馮平、郅潤清、范筱文、小高等四同志,化妝啟程奔赴延安。當時形勢很亂,他們步行經臺兒莊到達徐州,混亂中爬火車西去,三四天到達西安,經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安排,輾轉三原等地于4月2日到達延安。</span></p> <h1> 1938年4月,黎玉在延安向毛澤東匯報工作時的留影。</h1> <h1> 1943年黎玉和夫人謝青在山東日照。</h1> <h1> 1946年4月李克農、黎玉、葉劍英、張云逸在北平軍調部時在葉公館合影,小姑娘是葉帥的女兒葉向真。以上照片都是由黎玉之子黎小弟提供。</h1> <h1>四支隊司令員廖容標叔叔</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葉聲1929年參加革命,1931年參加紅軍,1937年任紅31軍特務營長,派去給西路軍開道,后回到延安。在延安整風學習三年,1940年調山東縱隊四支隊二團任副團長,三個月后轉為團長。1940年11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一旅四團團長。1941年1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41年8月1日改稱山東軍區)第三軍分區四旅十一團團長。1942年10月任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軍分區二旅六團團長。1943年4月任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軍分區莒南獨立營營長。1943年7月參加山東分局黨校學習。1944年4月任八路軍115師暨山東軍區魯中軍區第四分區十二團團長。1945年9月任八路軍115師暨山東軍區警備第一旅第一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葉聲率領部隊在山東泰山、沂蒙山區與敵偽頑進行了長期、艱苦、復雜、殘酷地三角斗爭,多次粉碎了敵偽頑的封鎖、進攻和掃蕩,并參加了百團大戰,保衛和鞏固了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的最后階段,他指揮部隊解放了臨朐和青州,迎來了抗戰的最后勝利。</span></p> <h1> 以上照片由葉聲之女葉靈提供。葉聲與四支隊的戰友們。</h1> <h1>陳奇和戰友</h1> <h1> 陳奇、王建安、羅舜初合影。</h1> <h1> 以上照片由陳奇之子陳光華提供。</h1> <h1> 以上二張照片由張鍵劉奇之子張景義提供。母親劉奇和她的戰友們。</h1> <h1> 張三明提供母親常凱的照片</h1> <h1> 張三明提供父親張秉玉以及全家福和二姐的照片。</h1> <h1> 程照軒和夫人于汀子。由女兒延林提供。</h1> <h1> 右邊是李枚青,泰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43年犧牲),中間是董琰夫人,左邊是吳瑞林夫人劉軍阿姨,這是在1940年泰山特委留影。照片由董琰之子董黎生提供。</h1> <h1> 武中奇、劉春合影。由武中奇之女武曉霞提供。</h1> <h1> 以上這幾張照片是1982年武中奇在北京軍博舉辦個人畫展,一次老戰友的大聚會。都是山東魯中軍區的老前輩。照片由武中奇之女武曉霞提供。由景宜亭之子景凡拍攝。</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2年8月2日,第115師,山東軍區在馬鞍山召開五千余人大會,舉行濱海馬鞍山烈士紀念塔和烈士陵園落成。陳光、黎玉和山東省參議會議長馬保三分別至悼詞,后排左起三羅榮桓、馬保山、黎玉、陳光、蕭華、陳士榘、符竹庭、谷牧。</span></p> <h1> 照片中谷牧、李耀文、武中奇。其中谷牧正在辯認抗日烈士紀念碑前照相的人。由武中奇之女武曉霞提供。</h1> <h1> 前輩馬馥塘。1945年馬馥塘抱著剛出生的兒子馬凱。照片由兒子馬凱提供。</h1> <h1> 劉錫琨之子劉錦航提供父母的照片。</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羅國范潛伏事跡展板。</span></p> <h1> 羅國范,1938年1月8日參加山東八路軍四支隊,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魯中軍區募集隊長、武工隊指導員、魯中南軍政保衛部科長。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榮立一等功兩次。</h1><h1> 原國務委員、公安部長王芳在回憶錄中記載:"20世紀40年代初,山東有個遠近聞名的‘日本大特務’名叫林洪洲……這個‘日本大特務’卻是我黨忠實的情報人員,由我精心策劃、親自指揮、秘密派遣,打入日本駐山東部隊最高領導機關,成功地收集了大量日軍政治和軍事重要情報,為我八路軍山東部隊順利開展抗日斗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真名叫郭善堂,現名羅國范。"</h1><h1> 照片說明,第一張是羅國范被組織秘密派遣到日本特務機關后辦的良民證照片。羅國范和他的特工組成員侯德錄在日本特務機關的合影。侯德錄同志在鬼子投降后繼續潛伏在國民黨內部,后被還鄉團告發被捕,犧牲前他對敵人說:"共產黨員是殺不完的"。犧牲的很壯烈。時年29歲。</h1><h1> 第二張是羅國范因出色的完成潛伏任務榮立一等功的獎狀。由羅國范之女羅巖輝提供。</h1> <h1> 印章上的字是: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關防。</h1> <h1> 四支隊建立的第二天,就成立了募捐隊,專門負責募集經費、槍支、物資等,由中學教員趙篤生擔任主任。凡是募集隊募集的糧食槍支,都給打了借條。</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山東黃金支援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為籌集經費支持抗戰,1938年7月,中共膠東區委成立采金管理委員會,與日本侵略者開展反掠奪的斗爭。同年底,八路軍山東縱隊在沂水建立魯中金礦局,組織群眾采金。1940年省戰工會成立后,即設專人負責黃金生產、采購。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山東抗日根據地不顧自身困難,先后往延安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輸送了13萬兩黃金,緩解了中央經費困難。有力地支援了抗戰大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武中奇部在博山擊落日軍飛機,中央日報、申報等報紙均有報道。</span></p> <h1> 以上照片都是由武中奇之女武曉霞提供。一是武中奇為四支隊刻的關防,當時是用菜刀在青磚上刻的。二 "大眾日報"是中共山東省委的機關報,報頭也是武中奇寫的。</h1> <h1> 1941年6月25日中央軍委秘書廳根據山東的電報對山東縱隊做了一次全面的匯報。由黎小弟提供。</h1> <h1> 1988年1月1日參加徂徠山起義的前輩們隆重紀念徂徠山起義五十周年并合影留念。</h1> <h1> 母親邊玉璉和戰友。右側為邊玉璉,單人照是王華英阿姨(亣象亟老伴),上面照片由毛梓才、邊玉璉之子毛鐵運提供。</h1><h1><br></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爐中火 放紅光 我為親人熬雞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續一把蒙山柴 爐火更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添一瓢沂河水 情深意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愿親人早日養好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為人民求解放 重返前方</span></p> <h1> 1938年,一排左1李今輝,2孫端夫,3劉中華,4宋竹庭,5曹漫之,6蔡志勇(曹夫人),7于英(高夫人),8高錦純,9賀致平,10宋澄,11鄭耀南(李肇岐),12王文,13林一山</h1><h1>二排左2高嵩,3馬少波,4羅竹風,6高的警衛員,7柳運光,8趙錫純,10李耀文,11張加洛,13李丙令,14于寄吾,15劉漢,17陳邁千</h1><h1>照片由劉居英之女劉智提供。</h1> <h1> 編寫八路軍山東縱隊史第二次會議編委的合影。圖片說明:一排左1王文軒、2高克亭、3姜春云、4江華、5宋清渭、6鮑奇辰。二排是工作人員。</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 年 11月24 日《八路軍山東縱隊史》編委會顧問第二次座談會合影,前排自左至右:姜春云、鐘輝、景曉村、林一山、江華、郭洪濤、霍士廉、王文軒、徐斌洲;二排自左至右:張加洛、華楠、李耀文、賈若瑜、姚仲明、劉振華、宋清渭、趙杰、高克亭、胡奇才、李福澤;三排自左至右:李拴虎、李金陵、王永仁、鮑奇晨、趙錫麟、歐陽平、于廣榮、席偉、陳發樣、孟昭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10月21日《八路軍山東縱隊史》第三次編委擴大會與會人員合影,前排自左至右:宋登華、張敬燾、馬仲才、王文軒、鮑奇辰、姜春云、宋清渭、李培南、高克亭、韓喜凱、歐陽平、李維民;第二排自左至右:王永仁、陳發樣、于廣榮、吳修全、陳楷、胡蘭芝、程力正、李治亭、莊心一、李樹基、趙錫麟、張克勤、祁本寧、貝紹柱;第三排自左至右:胡克山、李金陵、席偉、孟昭軍、李拴虎、欒成春、張文晉、郭秀倫、韓希強、叢培光。</span></p> <h1> 王鳳麟:抗日英雄,烈士。原名李芳,1911年生于黑龍江寧安縣臥龍河屯農家。1931年參加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參加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任特務連連長。1935年底,赴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工兵班學習。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回國轉為中共黨員。1938年底,調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工作。1939年5月,調任該縱隊第四支隊三營營長。曾率部襲擊進犯日軍,俘偽特務隊正副隊長以下數10人。后調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一旅二團副團長。1941年3月率一個連在博山伏擊日偽軍,斃日軍30人,并迫使大部偽軍繳械投降。1942年11月,被日偽軍圍攻于馬鞍山時僅帶有少數警衛人員與傷病員。他臨危不懼,頑強守衛,并親手擊斃日軍軍官2名。后胸部負傷,不甘為俘,舉槍自戕,壯烈殉國。時年31歲。</h1>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給徐向前電報手稿,介紹魯中王鳳麟創造的爆破戰術,非常罕見!黎小弟提供。</p> <h1> 這是吳瑞林將軍為紀念王鳳麟烈士所寫詩詞。由吳瑞林之子吳繼云提供。</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吳瑞林伯伯與戰斗英雄麥賢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共山東分局創辦干校和大眾日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左圖:1938年7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在萊蕪一小山村創立抗日軍政干部學校,始稱干部訓練班;8月遷至沂南岸堤,改名山東抗日軍政學校。1939年11月與八路軍第1縱隊隨營學校合并。圖為岸堤干校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圖:1939年1月1日,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在沂水縣夏蔚鎮云頭峪村創刊。圖為《大眾日報》創刊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右圖上:《大眾日報》社長劉導生(2排左2)和報社工作人員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右圖下:《大眾日報》總編輯匡亞明(左)和記者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共山東分局成立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眾日報》創刊紀念地</span></p> <h1><br></h1><h1> 馮文秀(1915--1942),抗日烈士。山東益都縣(現青州市上莊鄉)長秋村人,漢族,女。</h1><h1> 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村黨支部成員。1939年,任村抗日婦女救國會會長。</h1><h1>1942年春,八路軍彈藥奇缺,益都縣大隊通過地下關系,從偽軍手里買了500發子彈,馮文秀與他人化裝成走親戚的婦女進入敵據點,機智地將子彈藏在敵人不喜歡吃的菜團子里,安全地帶了出來。同年秋后,馮文秀隨其父轉移到馬鞍山,她既照料護理傷病員,又教傷病員唱歌、識字,成了他們的文化教員。11月10日,在馬鞍山戰斗中因敵眾我寡,槍彈殆盡,她與戰友們擲石塊與敵激戰,馮文秀寧死不當俘虜,縱身跳下懸崖,壯烈犧牲,以身殉國。</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青山突圍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1年11月30日,中共山東分局、115師直屬隊、山東省戰工會機關人員遭日偽軍合擊。抗大1分校校長周純全臨危不亂,指揮5大隊扼守要點,阻擊敵人,并令閻捷三率隊為機關人員突圍開辟通道。突圍中,山東省戰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明、115師敵軍工作部部長王立人、抗大1分校2大隊政委劉惠東、蒙山支隊政委劉濤和國際友人漢斯希伯等200余人壯烈犧牲,近800人負傷。此戰是抗戰以來山東八路軍受創最大也是最為慘烈的一次遭遇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1: 八路軍戰士在阻擊“掃蕩”的日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2:反“掃蕩”中, 115師指戰員轉戰在大青山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3: 1941年11月30日,中共山東分局、115師師部和山東省戰工會部分人員向大青山地區轉移途中,遭日偽軍伏擊。圖為指戰員在英勇突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4:抗大1分校指戰員在大青山頑強阻擊日偽軍進攻,掩護部隊突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5:大青山突圍戰中抗大1分校的小分隊搶占制高點,在阻擊日軍,掩護領導機關和非武裝人員突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6: 1941年冬季反“掃蕩”中,魯中軍區部隊轉戰在冰天雪地的博山地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圖:血戰蘇家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1年12月8日,日偽軍掃蕩費縣天寶山區。為掩護中共山東分局黨校等單位轉移,山東縱隊第1旅3團1連、4連等部于蘇家崮與敵血戰竟日,斃傷敵少將旅團長福田以下200余人,該團政治處主任陳曉峰等200余名指戰員壯烈犧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圖為蘇家崮戰場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附錄 永遠銘記抗日英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日戰爭中,山東抗日根據地軍民前赴后繼,頑強奮戰,先后有6萬余人為國捐軀。為永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勛,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4年9月1日公布了第一批295名著名抗日英烈和5個英雄群體名錄,2015年8月24日公布了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7個英雄群體名錄。其中,112名著名抗日英烈和4個英雄群體出自山東抗日根據地。</span></p> <p class="ql-block">八路軍山東縱隊夏莊烈士陵園</p> <h1> 1939年5月1日,八路軍山東縱隊召開慶祝"五一"勞動節紀念大會。照片由黎小弟提供。</h1> <h1> 這張照片拍攝于抗日戰爭時期,是山東八路軍胡奇才將軍在指揮部隊消滅日本侵華鬼子后親自拍攝的,照片上的文字寫著"山東臨朐冶源殲鬼子一小隊留念,1943",表現了我抗日軍民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深仇大恨。照片由胡奇才之子胡魯克提供。</h1> <h1> 黎玉留下的山東八路軍八年抗戰成果文獻。由黎小弟提供。</h1> <h1>由王傳斌之子王小潤提供。</h1> <h1> 1950年華東軍區大照片人物名單,</h1><h1>一排左起:左6張藩,左8譚佑銘,左10錢鈞,左11陳銳霆,左12譚啟龍,左13李發,左14賈若瑜,左15滕海清,左17廖海光,左20宋時輪,左21張愛萍,左22唐亮,左23陳毅,左24張凱,左25張震,左26陳士榘,左27周駿鳴,左28王建安,左29袁仲賢,左30陶勇,左31黃火星,左32何以祥,左33丁秋生,左35陳美藻,左36孫繼先,左37王靜敏,左38賴毅,左39劉先勝,左40李干輝,左41陳慶先,左42張仁初,左43劉浩天,左44謝振華,左45張翼翔,左46劉文學,左47張震東,左48嚴光。</h1><h1>二排左起:左9李耀文,左10羅應懷,左13彭林,左15彭德清,左16郭金林,左17劉永生,左18劉毓標,左19歐陽平,左20余立金,左22周貫五,左23王德,左24張懷忠,左25劉鶴孔,左30張崇文,左32陳彬,左36官宗禮,右2李世炎,右1白辛夫,右8李治。</h1><h1>三排左起:左8陳華堂,左17趙易亞(高個),左18喻新華,左21謝勝坤,左24李新華,左31石一宸,右7熊挺。20170506第三稿。</h1> <h1> 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山東八路軍四支隊的后代們提供了父母們當年的珍貴照片,以紀念為建立新中國前輩們浴血奮戰前赴后繼的英雄事跡。這是山東八路軍四支隊后代們的合影留念。</h1> <h1> 2017年12月20日,由參加徂徠山武裝起義者后代和熱心人士捐助的起義參加者名錄碑揭碑儀式,在起義所在地"大寺"舉行,130余名起義者抗日老戰士后代參加。</h1><p><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老戰士王一平之女(左)等代表后代敬獻花籃。</span></p> <h1> 我們的父輩是參加徂徠山起義的老戰士,我們要牢記父輩們的初心,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將徂徠山精神世代相傳!</h1><h1>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h1><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新沂市|
永平县|
墨江|
太白县|
华阴市|
时尚|
和林格尔县|
天祝|
乐都县|
许昌市|
大理市|
烟台市|
新津县|
牡丹江市|
邓州市|
茂名市|
福贡县|
贺兰县|
阜宁县|
佛学|
通榆县|
烟台市|
延长县|
曲松县|
霍城县|
广宗县|
遵化市|
抚宁县|
盱眙县|
平谷区|
孟村|
阳山县|
新泰市|
丽水市|
辽中县|
东台市|
神池县|
廊坊市|
蓝田县|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