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閃電河與正藍旗城鎮的四座橋》</h3><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本文作者:李志洲</div><div>創作時間: 2016.5.5-10</div><div>聯系電話及微信號:13947902531</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我站在那座橋上向北面的四郎城草原眺望,聽見旁邊一個六七歲的小姑娘問她的媽媽:媽媽,這里連水都沒有,怎么會有橋呢?那女孩的媽媽說:你學會了思考,非常好!這里以前是有水的,這條河叫閃電河,也叫上都河,以前的水可多了。</div><div><br></div><div> 女孩和她媽媽的對話,讓我感慨萬千。這條閃電河因曲曲折折形如閃電而得名,這條河也曾大河浩蕩,也曾奔流在金蓮川草原,我可愛的家鄉。可如今,在小姑娘的眼里,怎么就變成了一個傳說呢?</div><div><br></div><div> 我記起來,1974年,這條河曾經還發過大水,水位高漲,差一米就能把橋淹沒,求生的螞蟻互相抱成拳頭大的團在水面上漂流,一兩尺長的魚露著黑背,活躍的隨著水流從橋下游過。那時候,閃電河跟十字街中央的語錄塔一樣,是正藍旗的標志!</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古代,有錢人行善積德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修一條路或造一座橋。因為,路是人們通往自己目的地的路徑,當你為別人修好了通往他們目的地的道路時,那你就做了一件善事,方便行路的人就會感謝你。修橋同樣也是行善,河流是阻斷道路的天然屏障,這種天然屏障阻斷了人們通往自己目的地的道路,你如為其修好橋梁,就如同把割斷了的道路連接了起來,人們又能通過橋梁到達自己的目的了。而行善積德的人修路,也是在修人生之路,修橋就是搭建跨越障礙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的60-80年代,在正藍旗的城鎮里,就有東南西北四座橋,這四座橋,雖然都不是有錢的個人花錢修建的,但是也有著非凡的經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要從正藍旗政府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說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6年的9月,正藍旗人民委員會(即正藍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從那日圖遷到了原太仆寺右旗的旗府所在地黃旗大營子東大約1.5公里的地方,建起了新城鎮。新城鎮的地理位置在閃電河的南岸,新城鎮里只有一個十字街,沿著東西方向的街出城,往東是多倫縣,往西是哈叭嘎小鎮。如果由西路想進到新城鎮里,就必需經過閃電河。據說,正藍旗人民委員會沒有遷到黃旗大營子之前,這閃電河上就有一個簡易的小木橋,這就是西橋。正藍旗人民委員會遷來之后,又對這座小木橋進行了修繕,西橋就變成了通往正藍旗城鎮的重要橋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正藍旗新城鎮十字街出城往北,還有一座橋,被稱為北橋,我在本文開頭講的橋,就是這座北橋,人們也管它叫后大橋,北橋最初也是一座木橋,現在改建成了水泥橋。閃電河水經過西橋流到了這里,再往東,經過召蘇乃莫城(元上都遺址),就流向了多倫縣境內。后大橋往北1.5公里處,還有一個叫四郎城的古城遺址。四郎城古城北面,是四郎城大隊(現在叫嘎查)。這座橋就是為了方便四郎城大隊的人們進城而修建的。北橋因為距離城鎮居民比較近,受到了人們的特別喜愛,在夏季的時候,一些大人經常到后橋附近的河里洗衣服,孩子們也到這里摸魚或游泳,冬天結冰的時候來滑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參加了工作,離開了正藍旗城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我再次跟隨自己的腳步尋找記憶里的那四座橋時,我只找到西橋和北橋兩座橋。東橋和南橋已經沒有了,它們隨著正藍旗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完全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也深深埋進了一代人的記憶里。</p> <h3><br></h3><div> 十字街往東,到了現在的正藍旗供電局東側加油站一帶,就是以前的東大橋的位置。以前以東橋為界,橋東的路南是一大片菜園,路北是居民區和食品公司的屠宰場,這兩個地方為城鎮居民提供了夏季和冬季的蔬菜和牛羊肉。</div><div><br></div> <h3><br></h3><div> 十字街往南,現在敖包希熱公園(過去叫烈士塔)門口往北100米的地方,還有一座南橋。現在這個地方的街道兩旁都已經變成了商鋪,已經與新建設的街道縱橫交錯,連成了一片,再也找不到有過南橋的丁點痕跡。</div><div><br></div><div> 據我所知,東橋和南橋是同時修建的。</div><div><br></div><div> 1958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總路線與大躍進、人民公社合稱三面紅旗。在三面紅旗的指引下,全國各地從上到下轟轟烈烈的搞起了社會主義建設。東橋和南橋就是那個時候建起來的。</div><div><br></div><div> 為什么要在城東和城南建兩座橋呢?原來,在1958年之前,正藍旗的城鎮里是沒有電的。正藍旗人民委員會學習其他地方興修水利的經驗,組織動員干部群眾搞起了水利發電,從城鎮西邊閃電河的上游有個叫黃旗隊的地方挖了一條水渠,一直通到了旗城鎮里,這條水渠就成了人工河。這條人工河由西向東流經十字街南部的時候,就修建了南橋。人們管人工河南面叫河南,我在寫《馬蘭花與山杏》一文里提到的土產公司,就在河南。人們還在通往南橋的人工河周圍種了許多樹,70-80年代初的時候,在人工河的北側郁郁蔥蔥的有好大一片樹林,樹林里住了許多各種各樣的鳥。人工河再往東,經過了烈士塔的北邊,流到了東菜園,河水為菜園解決了蔬菜灌溉問題。在菜園的地方,又修建了用石頭和水泥建造的水渠,人工河經過這里折了一個九十度的彎流向了北邊,經過十字街東路的地方,為了不影響人們通行,就又建了一座東橋。人工河繼續往北流,就到了水利發電站。</div><div><br></div><div><br></div> <h3> 水利發電站那里地勢較低,人們在這里修建了葉輪式的發電設備。人工水渠流到這里就會快速的沖擊葉輪,經過發電設備的運轉,就產生了電。發電站的北邊下方,還用石頭修建了5-6個直經7-8米左右,深5-6米左右的大圓井,儲存水渠流下來的水。80年代的時候,我已經上中學,還經常跟小伙伴一起到這些大圓井里游泳。人工河再往北,就流到城外,與閃電河的下游匯合了。</h3><div><br></div><div> 自從1958年有水利發電站后,正藍旗的城鎮居民就用上了電。有了電燈,家家戶戶也接上了廣播喇叭。但那時候水利發電站由于發的電量太少,人們用電是受限制的,只能在晚上6:00-9:00才能使用電燈。冬季的時候,由于河渠結冰,發電站就改為柴油發電。盡管條件簡陋,但是人們的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div><div><br></div><div> 80年代的時候,不知什么原因,閃電河的源頭沽源縣對閃電河水進行了攔河截流,導致下游河床干涸。也截斷了正藍旗城鎮灌溉蔬菜和水利發電的路子。之后,南橋和東橋也失去了作用和存留價值,隨著改革開放和正藍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兩座橋也被重新修路的時候先后拆掉了。曾經的水利發電站也徹底廢棄了。直到1985年年底,正藍旗城鎮的用電并入了華北電網,從此才有了常電。隨著科技發展和現代化速度的加快,人們的生活再也離不開電了。</div><div><br></div> <h3><br></h3><div> 西橋和北橋雖然還在,但是閃電河也只有涓涓的一股細流。2010年,正藍旗在北橋的西側,利用那一股涓涓細流建設了一個美麗的水上公園,變成了今天的樣子。</div><div><br></div><div> 在修建南橋和東橋的時候,我的父母都參加過正藍旗人民委員會組織的義務勞動。</div><div><br></div><div> 寫此文字,紀念我父母他們那一代人為正藍旗做出的貢獻。</div> <p>后語:讀了我寫的文章,我們就有了共同語言,你就會成為我的朋友。</p><p><br></p><p>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后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完文章后點贊,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分享是一種美德!</p> <p class="ql-block">李志洲簡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志洲,男,1968年出生于內蒙古正藍旗,書法家、作家、中國法學會會員、陳氏太極拳第13代傳人、《百科全書-世界風貌》編寫作者、《0歲方案-百科全書》家庭早教智力開發學校創辦人兼主講、精品書畫工作室主人、薩友會薩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自治區、盟內書畫大賽并獲獎,多件作品被日本、韓國等國內外友人收藏,書法作品被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漢臺酒業有限公司選用于藝術珍藏酒系列內外包裝,藝術珍藏酒被用于全國銷售。其書法擅長楷書、行書、小楷和大字榜書。書法風格博采眾長,筆法嫻熟,結體雅正,平中見奇,意趣自然。歐體楷書法度嚴謹,行書受啟功先生影響,清雅脫俗,不論是楷書還是行書作品,都極具觀賞性和收藏價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學作品主要有:</p><p class="ql-block">《父親的草原和母親的河都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戰地黃花〉和電影演員娜仁花》</p><p class="ql-block">《閃電河與正藍旗城鎮的四座橋》</p><p class="ql-block">《接生婆》《搬家》《傷害》</p><p class="ql-block">《正藍旗的第一臺電視機》</p><p class="ql-block">《成了精的大公雞》《鏈子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語錄塔和畫家王進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馬蘭花和山杏》《家貓二三事》</p><p class="ql-block">《老吳大爺講故事》《大地震》</p><p class="ql-block">《拉西家的燕子》</p><p class="ql-block">《高大娘家的小人書》</p><p class="ql-block">《四郎城的寶藏》《金童玉女》</p><p class="ql-block">《與察哈爾有關的日子》</p><p class="ql-block">《那個年代的交誼舞》</p><p class="ql-block">《凡是光明的地方》《壞人》</p><p class="ql-block">《我不喜歡某人》</p><p class="ql-block">《職場故事之三:人大機關見聞》</p><p class="ql-block">《梁子的麻花辮》</p><p class="ql-block">《關于對種植多肉和插花的心理學分析》</p><p class="ql-block">《有關猴子的感言》</p><p class="ql-block">《拜讀張瑞祥老師<參觀海瑞紀念館長詩>感言》</p><p class="ql-block">《書法有正軌!》等</p><p class="ql-block">發表于各種報紙、刊物、網絡媒體、微信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东|
新龙县|
西吉县|
阿拉善盟|
海原县|
边坝县|
桐乡市|
上蔡县|
武城县|
澄城县|
行唐县|
乐陵市|
浮梁县|
马尔康县|
黔南|
宁安市|
洪江市|
郴州市|
屏南县|
上思县|
会泽县|
平定县|
镇雄县|
那曲县|
山丹县|
山东|
和林格尔县|
岑溪市|
商河县|
桂东县|
瑞安市|
池州市|
仪征市|
南昌市|
元江|
涪陵区|
黄冈市|
太和县|
庆元县|
凤冈县|
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