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帶一本書去巴黎》是作家林達的巴黎游記,林達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們寫的《近距離看美國》系列,是我讀過的中國人講述美國的最好作品,沒有之一。不過我不要帶這本書去巴黎,學者的思考總是偏于沉重,我只想借用這個書名。</h3> <h3>我要帶的是G.勒諾特爾寫的法國歷史軼聞,在浪漫花都,讓我們追憶一下那些國王、王后、夫人們和名人們的軼事。</h3><h3>這套書是1985年大陸出版的,已經絕版了,現在百度上能搜到的一些細節都是摘抄自這套書的。(其實我很猶豫,這么多不適合寶寶看的內容,不應該打著寶寶的旗號??)。</h3> <h3>我們的旅行行程安排得很合理,如果你要走西歐幾國,請務必將巴黎放在最后。因為我們一路從歐村行來,進入小巴黎區時,那種心情是震撼的,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一個18世紀的鄉下人來到巴黎,會從內心升起對這個無與倫比的都市的贊美。當然如果你不欣賞巴黎的建筑之美,就不會被感動。我們幾乎要感謝二戰時的德國占領軍沒有摧毀巴黎這座美麗的城市,這么說來似乎還得歸功于當時法國迅速果斷地投降?!</h3><h3>圖片是巴黎一區的一條街道,整個巴黎中心區就是由這樣華美的建筑和更加壯麗的宮殿、教堂構成的。</h3> <h3>讓我們從畫家華托的《舟發西岱島》(藏于盧浮宮蘇利館3層36號)開始我們的行走。與畫家身處的洛可可藝術時期相比,西岱島的故事開始于公元前3百多年,居住在西岱島上的居民是最初的巴黎人。然而畫家所畫的西岱島既不是原始的時代,也已經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相去甚遠。</h3> <h3>有人將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西法蘭克王國建立做為法國的開端,也有人將987年法蘭西公爵卡佩被選為國王,建立卡佩王朝開始做為法國的開端。歐洲古代史是真正的封建史,朝代的更迭不是因為推翻前朝,而往往是由于斷嗣被其他家族取代。法國王室執行"撒克利法案",不允許女性繼承王位,同時法國是天主教國家,實行一夫一妻制,非婚生子女沒有繼承權。比如卡佩王朝的查理四世無嗣,由堂兄安茹伯爵菲利普即位,變成了瓦盧瓦王朝;瓦盧瓦王朝的查理八世無嗣,由奧爾良公爵娶了查理八世的遺孀,再以王后之夫的身份繼承王位,成為路易十二世,產生了瓦盧瓦的奧爾良旁系;而路易十二世無嗣,王位由他的堂侄兼女婿弗朗索瓦一世繼承,而變為瓦盧瓦.昂古萊姆旁系。瓦盧瓦.昂古萊姆的亨利三世遇刺無嗣,王位傳給了他的妹夫,卡佩王朝的波旁家族的納瓦爾國王亨利,成為了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只有波旁王朝是真的結束于法國大革命。歐洲國家王位的繼承權不僅僅是血統的鑒明,也常常是各路勢力較量的結果,也因為如此,平民出身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則遇到了歐洲君主國家的七次反法同盟戰爭。<br /></h3><h3>今天,法國仍是歐盟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h3> <h3>我們要說的第一位國王是弗朗索瓦一世,他被稱為法國文藝復興之父。圖片是提香所繪的《弗朗索瓦一世》,藏于盧浮宮(路過猛拍忘了館位)。他在位的時間是1515-1547年,大約在明朝的正德帝和嘉靖帝時期。他一輩子的對手是英國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在位1509-1547),這兩位還真是有緣,死都死在同一年。而他一輩子的敵人是神圣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在位時間1500-1558年)。弗朗索瓦一世與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為了爭奪意大利和勃艮第,不斷發生戰爭,其中一次戰爭失敗,還導致國王本人被囚禁在西班牙大半年,被迫簽訂屈辱的《馬德里條約》。然而弗朗索瓦一世在簽署《馬德里條約》之前,秘密簽署了一個申明,表示他做為國王簽署的一切不利于國家的條約都是無效的。于是當他被釋放回國后,就立刻宣布條約無效,氣得查理五世隔空喊話要與他一對一的決斗,而弗朗索瓦一世裝聾認慫(論面對約架的正確姿勢)。每次看到這里,都讓我覺得不知道這算是有契約精神還是沒有契約精神呢?</h3><h3>在意大利的征戰,使得國王瘋狂迷戀上了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他斥巨資收購意大利的繪畫與雕塑,還親自邀請達芬奇(與其他藝術家們)移居法國,他將自己宮殿旁邊的別墅賜給達芬奇做居所,達芬奇甚至是在弗朗索瓦一世的懷抱中去世的。而這也是我們今天得以在盧浮宮看到《蒙娜麗莎》的原因。</h3> <h3>《弗朗索瓦一世》像,藏于盧浮宮黎塞留館3層7號。他修建了離巴黎80公里的楓丹白露宮(這美麗的名字又是徐志摩翻譯的)。熱愛"愛情、狩獵、戰爭與生命"的國王,在那里開創了絢爛的法國宮廷文化,他是雨果的戲劇《尋歡作樂的國王》的原型,后來被威爾第改編為著名歌劇《弄臣》。法國宮廷是明麗縱情的,不講忠貞,人人發展婚外戀情。相比于英王亨利八世"愛你就娶你,不愛砍死你",法王的口號是"鐵打的王后,流水的情人"。</h3><h3>弗朗索瓦一世的腦回路非常簡明:如果有什么讓神圣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鬧心的,那就干。如果有什么讓英王亨利八世郁悶的,那就干。他與教皇克萊芒七世結盟,讓自己的兒子娶了意大利文藝復興之父洛倫佐.美第奇的孫女凱薩琳.美第奇。而克萊芒七世就是判定英王亨利八世與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無效的那位。(美劇都鐸王朝超好看的,里面被亨利八世砍了腦袋的克倫威爾就是砍了英王查理一世腦袋的那個克倫威爾的曾曾舅爺爺)</h3><h3>亨利二世王后凱薩琳.美第奇14歲嫁到法國,70歲去世。在她帶著龐大的嫁妝包括工匠、廚師嫁到法國之前,巴黎的貴族們還在用手抓肉吃呢。她與她的公公弗朗索瓦一世的持續影響,使得巴黎開始成為世界文化中心。她將自己的小女兒(就是著名美艷的瑪戈王后)嫁給了納瓦爾的亨利,這個女婿在她的三位國王兒子死光后成為了法國國王。</h3> <h3>亨利四世是受法國人愛戴的國王,被稱為"偉大的賢明王",他因結束了宗教戰爭,誓要"讓農民們每個周末每家鍋里都有一只雞"而受到愛戴,然而卻死于一個莫名其妙的妄想癥患者的刺殺。去掉畫像中那不合時宜的大胡子,你會發現他其實長得頗有點像抖森。</h3><h3>他與第一位王后瑪戈是政治婚姻,性格完全和不來,各有各的情人,一見面就吵架,于是和平分手了。瑪戈保留王后的稱號,離開宮廷,在歐洲一邊游歷一邊戀愛(花費巨大的瑪戈欠了大量債務,還是亨利四世幫著還的)。后來大仲馬以此寫了《瑪戈王后》這本書。</h3> <h3>這幅盧浮宮最詭異的畫,畫的是亨利四世的情人加布里埃爾.德斯特勒夫人(金發那位)。"捏咪咪"的詭異動作,暗示已經與國王生了三個女兒的夫人又有寶寶了(當然這個腦洞好難懂),加布里埃爾拿在手上的那枚藍寶石戒指,暗示國王已經許婚。然而各種勢力絕不希望國王娶她,以前與國王寸步不離的加布里埃爾為了籌備婚禮,在1599年獨自返回巴黎,享用了意大利廚師做的晚餐后胃痛發作,次日生下一個死去的男嬰后也死了。話說2005年法國科學家通過對尸骸的檢測,證明了查理七世的情人阿涅絲.索雷爾是死于劇毒的。(索雷爾的那幅畫更加詭異,不過不在盧浮宮,收藏在德國)</h3> <h3>《瑪麗.美第奇生平-贈畫》,魯本斯畫,藏于盧浮宮黎塞留館3層18號。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位法國王后,1622年已經成為王太后的瑪麗.美第奇向魯本斯訂購了44幅亨利四世與自己的生平畫,但要求先畫自己的。魯本斯完成了22幅,其中一幅《路易十三成年》未被瑪麗選中,剩余的21幅連同瑪麗和父母的肖像共24幅,現在都在盧浮宮展出。鑒于路易十三與王太后的惡劣母子關系,魯本斯沒能開始畫屬于亨利四世的那22幅,瑪麗就已經被監禁和放逐了。</h3><h3>這套《瑪麗美第奇生平》是如何完成甲方不合理要求的超級范本,比如圖片的這幅,在天神宙斯與王后赫拉的看顧下,愛神托著瑪麗的肖像,戰爭女神陪伴著國王,因為國王當時正在戰場,身穿鎧甲的國王仿佛已經陶醉了。用這樣的場景襯托平平無奇的瑪麗,構思不可不謂絕妙,雖然真相是剛剛死了愛人的國王甚至都沒有去馬賽港迎接瑪麗。</h3><h3>但是,總之,1600年,亨利四世娶了瑪麗.美第奇為第二位王后。</h3> <h3>與魯本斯的巴洛克式絢爛畫風不同的是,亨利四世是一個不講排場的國王。有一年元旦,財政大臣蘇利與幾個大臣走進國王的臥室,國王撩起帳幔,向大臣們祝賀新年,還指了指背對他們的王后,說"她沒睡著,正生氣呢,她整夜跟我吵。",國王光著腿,穿著襯衣,帶著大臣們走進隔壁的辦公室,還在繼續抱怨王后的脾氣不好,嘮叨個沒完……</h3><h3>亨利四世害怕安靜寂寞的生活,喜歡活潑喧鬧,有人無意中看到他一個人在辦公室里又吹口哨又跳舞。他不喜歡穿繡花綴寶石的國王禮服,習慣穿退了色的舊外套。如果天氣好,他就不在盧浮宮一樓的內閣會議廳召見大臣,而是帶著他們走進杜伊勒里花園,一邊散步一邊討論。他不喜歡獨自一人用餐,王后又總是生氣,所以常常到蘇利、扎邁或吉斯公爵夫人家里吃飯。還幾乎天天違反宮規,邀請陪客一起用餐。</h3> <h3>當你穿過盧浮宮的方形庭院,在西南面看到這座宏偉宮殿的蘇利樓和阿爾樓之間的拐角部分,這里外表上原封不動保持了亨利四世時期的樣子,但在里面,除了厚厚的宮墻和兩個樓梯以外,其他遺跡已蕩然無存,壯麗的藝術品陳列館已代替了那些雜亂的小房間。只有那道光滑的大理石樓梯還在,在1610年5月14日,人們抬著亨利四世鮮血淋漓的尸體沿著這樓梯走上去。</h3> <h3>路易十四,1638-1715年。是亨利四世的孫子,路易十三的兒子。他5歲即位,24歲親政,在位72年,是歐洲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建立了一個法國前所未有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號稱"太陽王"。他的經歷與差不多同時代的清康熙帝(1654-1722年)很相像,都是少年即位,青年親政,統治時間很長,在統治期間達到了集權的高峰,然而也埋下了隱患。</h3> <h3>1652年以后,路易十四住進盧浮宮,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王太后和她的"好朋友"紅衣主教馬薩林執政。國王住的二樓寢宮,現在已經成為陳列著《拿破侖加冕》油畫的七壁爐大廳的一部分。他的父親路易十三和祖父亨利四世的寢室都在二層,二層還剩下五間房,是留給未來的王后住的。王太后住在一樓,馬薩林住在三樓,宮中女官和梳妝女官們住在中二樓。盧浮宮的居住條件實在是擁擠不堪。</h3><h3>在盧浮宮方形庭院西南角的門內,有一個旋轉形樓梯,年輕的路易十四在婚前,踏著這個樓梯去三樓馬薩林的住處,同后者的侄女瑪麗.德.芒西妮竊竊私語。馬薩林中風后全身癱瘓,也是從這個樓梯抬下去,送到萬森逝世的。在樓梯的頂端還住過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她住得很舒服不愿離開,馬薩林為了讓她搬走,只好給了她六萬二千里佛爾。年輕失意的王后在第二層那個窗口支著胳膊觀望她那沾花惹草的丈夫在庭院里游蕩。癡情的拉瓦利埃爾在那個氣窗下與年輕的國王幽會。</h3><h3>而現在的庭院中央,樹立著貝律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只能從金字塔下的負二樓進入盧浮宮。</h3> <h3>在盧浮宮的兩翼中間是拿破侖的凱旋門,穿過凱旋門,可以進入著名的杜伊勒里花園。</h3> <h3>這種拼花大理石地板的區域是原來的盧浮宮地面。</h3> <h3>配有如此華麗的穹頂。</h3> <h3>而這種輝煌的帶著羅馬古典風格的部分,是拿破侖后來修建的。拿破侖不喜歡華麗的巴洛克風格,他大力倡導的是新古典主義風格。</h3> <h3>蒙娜麗莎,三寶之一。</h3> <h3>勝利女神,三寶之二。</h3> <h3>米洛島的維納斯,三寶之三。</h3> <h3>這幅畫每一個中國學生都很熟悉,印在中學歷史課本上的,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領人民前進》。</h3> <h3>掛在對面的是席里柯的《美杜莎之筏》。</h3> <h3>大衛著名的《拿破侖加冕》,德農館2層75號。</h3> <h3>細節。</h3> <h3>《查理七世加冕時的貞德》,德農館2層77號。</h3> <h3>達芬奇《巖間圣母》,德農館2層5號。</h3><h3>盧浮宮是一座寶庫,有太多太多藝術珍品,行走在盧浮宮博物館,你的目光不經意所及之處,會突然發現"哎呀!天哪!這不是那個什么什么嗎?"</h3><h3>這里是應該買2日套票細細欣賞的地方。</h3><h3>展廳內不能吃喝,但博物館內有面包房、快餐廳,還有著名的安吉麗娜Cafe,足以解決泡在里面的生存問題。</h3> <h3>盧浮宮博物館花園內,是當年的朗布依埃公館的所在地,1608年,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在這里開設沙龍,把貴族和作家請來做客,開創了沙龍文化,成為法國上流社會的中心。德.蒙多西埃瘋狂追求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的女兒朱莉,但是朱莉認為一個追求者沒有走遍愛情國的每個角落,沒有長期不懈的一往情深,就不配做她的意中人。德.蒙多西埃不以為然但還是順從了,每當他受不了在沙龍里吟誦小詩的時候,就回到前線去揮刀作戰,等到受不了思念之情時,又跑回巴黎風花雪月。他足足追求了15年,在這期間還當了一年德國俘虜,又用了一年感悟天主教放棄新教,眼看蒙多西埃快四十歲了,朱莉才嫁給了他。</h3><h3>蒙多西埃被路易十四任命為太傅后,曾把學生路易王太子帶到農夫的破屋"看,殿下,他們無休止地勞作,為了供給您金錢,他們餓得要死。"作為公爵的蒙多西埃具有社會主義者的姿態,這惹惱了一些大臣們。有人讓路易十四對這個老師給王子的教育表示不滿,蒙多西埃毫不客氣地頂撞了國王并保住了位置。1666年,蒙多西埃聽說王家劇院正在上演有關他的戲,勃然大怒,他的第一個想法是找人棒打莫里哀,后來改變了主意親自去看戲。等從戲院出來時,他神色迷惘地說"我愿意做《恨世者》那樣的人。"</h3> <h3>路易十四二十歲結婚,光是找未婚妻就花了三年,要是他自己能夠做主,他會不假思索地娶他的小女友瑪麗.德.芒西妮,但把國家利益置于家族利益之上的馬薩林認為全世界只有西班牙國王的女兒瑪麗.泰雷茲堪為王后,尷尬的是法國同西班牙菲利普四世已經打了二十年仗。1659年7月,馬薩林前往比利牛斯山邊界與西班牙首相唐路易斯.德.阿羅舉行會談。馬薩林為了向同行炫耀一下法國的勢力,帶了全宮廷的貴族、一百五十名制服仆人、一百名騎士、二百名衛士、二十四匹騾馬、八輛六匹馬拉的行李車、七輛隨行人員的華麗馬車,而唐路易斯只帶了幾個陪同,全都穿著沒有繡花也沒有其他裝飾的黑禮服,他們緘默不語、態度鄙夷。會談到了第四個月,法國代表才敢提到公主的名字,西班牙代表聽到后,立即露出了笑容。無與倫比的公主成了兩國和平的保證。于是,這年10月,法國大使德.格拉蒙元帥率領著馬隊進入馬德里大街,他們全都穿著鑲花邊的金銀線花錦緞衣服,帽子上插著羽毛。這隊人馬急行軍跋涉1300公里,是想表明他們是乘著"愛情的翅膀"而來。而未婚夫本人,在王室人員的陪同下正在外省巡游,同時和被馬薩林幽禁的芒西妮通信。</h3> <h3>1661年,二十三歲的路易十四與17歲的路易絲.德.拉瓦利埃爾侯爵小姐雙雙熱戀著,國王舉行盛大的舞會,或者讓莫里哀寫個劇,呂里譜個曲,都等于現在發一條微信說"想你"。王后憎惡她,國王的弟妹英國公主也憎惡她,拉瓦利埃爾深愛國王,與國王生了4個孩子,甚至同意給戰勝自己的情敵德.蒙特斯龐夫人做侍女。直到有一天她終于厭倦了這個無情無義的宮廷,放棄了自己的女公爵身份,進入了修道院,遠離紅塵直到死亡。大仲馬的《布拉熱洛納子爵》寫過她的故事,后來的電影"鐵面人"是據此拍攝的(不要看小李子的版本,要看1977年的那個版本,味道超正)。</h3> <h3>德.蒙特斯龐侯爵夫人,被稱為法國最美的女人,她的性格與嬌弱的拉瓦利埃爾不同,強悍而風情萬種,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所有的詩人都贊美過她的歌喉和舞姿。她在長達17年的時間里都是國王的最愛,在新修建的凡爾賽宮里,王后擁有一個11個房間的套房,而蒙特斯龐夫人擁有20個房間的套房……她與國王生了7個孩子,由于蒙特斯龐夫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女人的戰爭中,她不得不找了當時法國的大詩人斯卡隆的遺孀來照看自己的孩子。國王為蒙特斯龐夫人在凡爾賽附近修建了大特里亞農宮,實際上是斯卡隆寡婦帶著孩子們住在那里。她還讓國王賜予了斯卡隆寡婦一個稱號:曼特農夫人。太陽王的情人由于過于心力交瘁而早衰。</h3> <h3>德曼特農夫人,蒙特斯龐夫人的保姆和閨蜜。她是一位因罪入獄的將軍的女兒,出生在監獄里,因為貧窮在16歲嫁給42歲的大詩人斯卡隆。從畫像中可以看出,她并沒有過人的容貌,然而卻具備深厚的學識和修養,對孩子們細心照料并給予啟蒙。路易十四在與她就孩子們的教育問題的通信中漸漸被她吸引。路易十四最后一個情人是只有17歲的德芳當絲公爵小姐,這位小姐在20歲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難產而死,在歷史上只留下了高聳入云的芳當絲發型。在蒙特斯龐夫人人生的最后幾年,她曾對曼特農夫人感嘆道:我擔著國王情婦的名義,芳當絲小姐履行了情婦的職責,只有你才是國王的精神愛戀。</h3><h3>蒙特斯龐夫人死后,路易十四向曼特農夫人求愛,封她為曼特農女侯爵,然而曼特農夫人卻勸國王回到王后身邊,步入中年的國王竟然聽從了她的勸告。1684年王后瑪麗.泰蕾莎去世,國王再次向曼特農夫人求愛,但是夫人嚴守天主教的教規,不愿做婚外情人,于是國王將求愛變成了求婚,與曼特農夫人秘密結婚(只是礙于夫人低下的出身,沒有冊封她為王后),這一年曼特農夫人49歲,路易十四46歲。國王從此告別了浪蕩的生活,變成了一個虔誠的教徒。</h3> <h3>富凱是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他的座右銘是"哪里是我上不去的地方?"他在鄉間修筑了一座夢幻般的沃勒維孔特宮。這座宮殿被傳得神乎其神,盡管尚未完工,垂死的馬薩林也讓人抬著去看,奧爾良公爵和夫人也去觀看,終于,路易十四宣布他要在1661年8月17日到訪。晚會非常成功,然而國王一眼就發現他都沒見過這么精彩的東西。如果說富凱因為這個晚會獲罪的話,凡爾賽宮卻因此誕生。晚會過后一個月,國王派火槍隊長達達尼央逮捕了富凱,同時查抄了沃宮,抄走了全部圖紙。富凱在監獄中被囚禁了16年直到死去,而國王征招了畫家勒布倫、建筑師勒沃、園藝師勒諾特爾等人,在路易十三修建的離巴黎18公里的打獵小城堡那里修筑了不朽的凡爾賽宮。</h3> <h3>如果國外有什么宮殿能在規模上與紫禁城相比,那就首推凡爾賽宮了,不同的是凡爾賽宮的花園是遠遠大于宮殿的。</h3> <h3>開闊和寬廣是勒諾特爾的藝術特點。</h3><h3>勒諾特爾是一個天才巨匠,也是一位正直好人,他聽完國王的設想后,會撇撇嘴,提出批評并堅持己見。</h3><h3>教皇英諾森十一世曾將勒諾特爾招到羅馬,熱情招待,當勒諾特爾擁抱和親吻了教皇的消息傳回法國,宮廷里的人們都不肯相信,花匠雖然活潑也不至于擁抱教皇。一位公爵拿出1千路易打賭說是假的,路易十四卻說"不用打賭了,我出征歸來的時候,他就擁抱過我,他一定會去擁抱教皇的。"</h3> <h3>禮拜堂,是路易十四時期修建的最后一個建筑。</h3> <h3>層層疊疊的宮門。</h3> <h3>陳列著路易.菲利普添置的一張大床的房間。王后的套房正在施工不開放。</h3> <h3>著名的鏡廳,全是人。</h3><h3>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在此簽署。</h3> <h3>我的鏡廳照片拍得太渣,還是放一張官方圖吧。</h3> <h3>二層中央的國王寢室。</h3> <h3>寢室旁的牛眼廳,得名于墻上這個牛眼形的窗子。</h3> <h3>國王的餐廳。按照宮規,國王只能獨自用餐,餐桌前的那圈凳子,是給公爵夫人們準備的。只有盛大的宴會,國王才能與家人們同席。</h3><h3>讓我們來說說國王的御膳吧。國王的早餐通常只有一個湯,上午10點吃午餐,進膳時,在御膳大總管帶領下,仆從們端著膳食,在三十六名宮廷侍從和十二名執杖人護送下離開御膳房,進入宮門,穿過過廳、大廳、走廊,送到國王的餐桌上。</h3><h3>這頓午餐的菜單是:</h3><h3>六個菜湯:兩大盆湯:兩只閹雞清燉的雞湯;四只山鶉做的白菜湯;兩小盆湯:六只鴿子做的雛鴿蝦醬湯;雞冠肉末湯;兩小碗餐前湯:閹雞肉末湯;清燉山鶉湯;</h3><h3>八個正菜:兩大盤熱葷:燒小牛肉和蒼鷹肉(28斤);鴿子肉餅(12只);兩小盤熱葷:燴雞塊(6只雞);山鶉肉糜(2只);四小盤冷葷:山鶉凍;煨肉餅;烤火雞(2只);塊菰肥母雞(3只雞);</h3><h3>六個烤菜:烤肥閹雞2只;烤母雞9只;烤鴿子9只;烤童子雞2只;烤山鶉6只;烤肉餅4個;</h3><h3>水果:新鮮水果一大瓷盆;蜜餞2大瓷盆;糖煮水果或果汁4大瓷盆。</h3><h3>吃完這頓午餐,晚餐的膳單是:</h3><h3>老閹雞2只,籠養鴿子12只,巴馬山鶉1只,野鴿4只,老母雞6只,小牛肉8斤,肥母雞3只,野雞1只,山鶉3只,小肥母雞2只,童子雞4只,外加母雞9只,鴿子8只,肉餅4個。</h3><h3>還有兩個正菜和兩個烤菜,冷盤還有香腸、塊菰餡餅、洋蔥回鍋牛肉片……</h3><h3>到了齋戒期,國王要求先喝個湯:用1只閹雞、4斤牛肉、4斤小牛肉、4斤羊肉煮的。</h3><h3>齋戒時期的午餐是:一條鯉魚、一百只蝦、兩只烏龜、三條大箬鰨魚、四條不大不小箬鰨魚、一條大白斑狗魚、兩條鱸魚、一百只牡蠣、六條龍鰧魚、一碗牛奶湯,一晚菜湯,一碗雜燴湯,另有兩盤烤魚:一盤烤大鮭魚,一盤烤箬鰨魚。</h3><h3>齋戒晚餐是:一法尺二指長的鯉魚二條、四條鱸魚、一法尺半長的白斑狗魚一條、箬鰨魚三條、一法尺半長的鱒魚一條、大鮭魚半條,菜湯二碗。</h3><h3>睡覺的時候還在寢室放上一瓶礦泉水、三個面包和二瓶酒。</h3> <h3>進入國王主殿海格力斯廳的門。</h3> <h3>路易十五(1710-1774),是路易十四的曾孫。他是路易十四唯一兒子路易王太子的二兒子的三兒子,由于父母、兄長、弟弟都死于猩紅熱,他在5歲時繼位成為國王,他比清乾隆皇帝(1711-1799)大一歲。</h3><h3>在好色這一點上,他完全超過了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h3> <h3>路易十五的王后瑪麗.萊津斯卡(1703-1768),她是倒臺的波蘭國王的女兒,做為一個被廢黜的公主,早年的生活造成了她逆來順受的性格。宰相紅衣主教決定給路易十五找一位不會引來政治紛爭的王后,并且給王室引入新的血液,所以選中了比國王大7歲的她,她與路易十五生了10個孩子。她從未得到宮廷的崇拜,但得到了孩子們的愛戴。</h3> <h3>路易十五的情人們中最有名的是德蓬皮杜夫人,她出身于資產階級,原名讓娜,因為非凡的美貌,嫁給了一位貴族,她的住宅靠近王家牧場,于是讓娜就經常坐著馬車在牧場樹林轉來轉去,終于有一天吸引了路易十五的注意。她被封為蓬皮杜侯爵夫人,她終身致力于保護藝術家,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的伏爾泰也是她的沙龍的座上客。她的審美偏好影響了建筑和裝飾,創造了洛可可風格。蓬皮杜夫人從1750年開始不再是國王的情婦,而成了他的朋友、導師、政治顧問,直到1764年因病去世。蓬皮杜夫人沒有孩子,將所有財產留給了弟弟-被路易十五賜封為馬里尼侯爵,她的遺囑里寫到:要和我一樣,繼續資助和保護法國的學者和藝術家們。</h3> <h3>路易十五的另一位著名的情人是杜巴利夫人(1743-1793)。她出身低級,因為貌美被貴族讓.杜巴利塑造成為"茶花女",直到1769年被引見給國王,成為國王最后一位公開的情婦。她不像蓬皮杜夫人那樣和善優雅,茨威格形容她像一只招搖過市的孔雀。在《絕代艷后》這部電影中,她被塑造成一個粗俗不堪的女人。1774年路易十五去世前,她被放逐到修道院。1793年12月,她在協和廣場被斬首。在此之前的10月,她的對手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也在協和廣場被斬首。本來大革命一開始杜巴利夫人已逃到英國,但她為了取回自己的珠寶又回到巴黎,這真是不作不死啊。</h3> <h3>路易十五的女兒維克多瓦爾夫人的套房。</h3><h3>路易十五有五個女兒,除了大公主伊麗莎白嫁到西班牙,4個女兒都未婚。</h3><h3>路易十五給予公主們夫人的稱號。夫人們的套房之前是蓬皮杜夫人在凡爾賽宮的住所。</h3> <h3>她們每人有一套5個房間的套房。</h3> <h3>路易十五的女兒阿黛拉伊德夫人的套房。墻上掛著維克多瓦爾夫人和阿黛拉伊德夫人的畫像。</h3> <h3>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小套間。</h3> <h3>路易十六是歐洲唯三被處死的國王,另外兩位是英王查理一世和俄皇尼古拉二世(死于十月革命)。他是路易十五的孫子,娶了奧地利的瑪麗.安托瓦內特公主。他是唯一沒有任何風流韻事的法國國王,是一個無所作為的國王,也是唯一每天記錄日記的國王。他在日記中忠實記錄了他在二十六年里洗了四十三次澡,要是他沒去打獵又沒生病的話,他就在日記里寫下"今日無事"。他在1789年7月14日記著"今日無事",然而那天巴黎人民攻陷了巴士底獄。</h3> <h3>瑪麗.安托瓦內特是偉大的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莎的小女兒。她在凡爾賽宮修建了小特里亞農宮和王后的農莊。</h3> <h3>凡爾賽的入口過了安檢可以索取地圖,在宮殿入門處可以領取這種講解器,有中文,每到一個房間,輸入牌子上的編號,就會播放講解。超出宮殿的范圍講解器會觸發報警。我在從宮殿出口轉往花園的過道里,忘了歸還講解器,弄得警鈴大作。</h3> <h3>王后的階梯。</h3> <h3>一條被封閉的走廊。</h3> <h3>戰爭廳的頂蓬。</h3><h3>戰爭廳比鏡廳更宏大,我在這里花了太多時間,以至于沒來得及去路易十四展廳。</h3> <h3>戰爭廳用34幅巨畫,展示了法國歷史上重要的戰役。</h3> <h3>這幅貞德出征,比盧浮宮的那幅貞德畫要凝重得多,被放置在戰爭廳最中間的位置。</h3> <h3>美麗的凡爾賽宮花園。</h3><h3>凡爾賽宮應該一大早去,在里面呆上整整一天。宮室里是不允許吃喝的,但是宮殿和花園里都有餐飲(地圖有標記),在瑞士湖邊還有野餐處,可以備好東西去湖邊野餐,相信是別有滋味的。</h3> <h3>雄獅凱旋門,也叫星門,位于戴高樂廣場中心。</h3> <h3>從星門輻射出十二條大街。</h3> <h3>香榭麗舍大街。</h3> <h3>香街上的LV總店。</h3> <h3>從凱旋門沿香街直行,到達協和廣場,廣場上聳立著埃及盧克索方尖碑。傳說這是拿破侖從埃及搶奪回巴黎的,但實際上是埃及總督贈送給路易.菲利普國王的禮物,他還送了一個給倫敦,就是克麗奧佩特拉方尖碑。</h3> <h3>從塞納河望蘇利橋和瑪麗橋及后面的巴黎圣母院。</h3> <h3>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教堂,修建于1163-1250年間。原來為紀念羅馬主神朱庇特,后來成為基督教教堂。1455年,在這里為貞德舉行了平反儀式。1804年教皇庇護七世在這里為拿破侖舉行加冕儀式。這里更是因為雨果的小說而聞名世界。</h3> <h3>波旁宮。</h3> <h3>亞歷山大三世橋,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送給巴黎的,他親手放下奠基石,此橋于1900年世博會開幕時完成,是塞納河上最華麗的橋。</h3> <h3>卡盧索橋與藝術橋之間左岸的奧賽博物館,原來的巴黎老火車站。里面有大量印象派名畫。</h3><h3>新橋的左岸是法蘭西學院。</h3> <h3>在埃菲爾鐵塔下的廣場看鐵塔。</h3> <h3>巴黎歌劇院。</h3> <h3>左岸著名的畫攤。</h3> <h3>鐵箱子書攤。</h3> <h3>蒙馬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現在是巴黎第三高的建筑。</h3> <h3>Le Procope, 建于1686年,也叫"伏爾泰咖啡館",伏爾泰在樓上最后居住并去世。和伏爾泰的居所只隔6個門牌號的房子住著德國最著名的音樂家瓦格納。拿破侖曾經在此喝咖啡,因為忘了帶錢而拿帽子做抵押。盧梭、莫里哀、巴爾扎克、雨果也都出沒這里。據說海明威在這里寫完了大部分的《太陽照常升起》。</h3> <h3>莎士比亞書店。</h3><h3>1921年冬天,海明威來到巴黎,他后來在《流動的盛宴》里寫道"我沒有錢,我從莎士比亞書店借書看……"。在這里,菲茨杰拉德把《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手稿給海明威看。</h3> <h3>塞納河的左岸并沒有一家叫做"左岸"的咖啡館,這里有許許多多的咖啡館。你不見得一定要去"花神"坐在薩特和西蒙.波伏娃曾經坐過的位置,但你可以隨便找一家咖啡館坐在街邊,感受一下這個無與倫比的城市的魅力。</h3> <h3>走累的我,坐在街邊休息,抬眼看到對面樓房的窗臺和鮮花,這個小小窗口仿佛濃縮了巴黎的美。</h3><h3>如同林達所寫:巴黎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歷經淘汰以后留下來的精品,從名畫到整個古城,都是如此。巴黎本身,既不是仿古娛樂城,也不是毀掉古城墻古建筑以后,保留幾個樣板的虛假古都。它的整體底蘊是厚實的,它的輝煌是歷史文化本身的輝煌……</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田县|
六安市|
霍城县|
乌兰浩特市|
行唐县|
乐山市|
浮梁县|
西平县|
阿拉善右旗|
酒泉市|
广饶县|
台东县|
东平县|
靖西县|
玛纳斯县|
长垣县|
攀枝花市|
鲜城|
云霄县|
罗江县|
青河县|
军事|
齐齐哈尔市|
祥云县|
博湖县|
平定县|
上虞市|
栾川县|
南部县|
阳西县|
荔波县|
甘肃省|
宜川县|
沂水县|
岳阳县|
洪湖市|
孟津县|
北安市|
常熟市|
鄢陵县|
大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