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肖錚 肖盾 肖戎 肖鋼 肖鐵</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傾情奉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們是誰?</h3><div> 我們是五姐弟的退休老人。我們中最年長75歲,最年輕63歲,平均年齡超過69歲。</div><div> 我們分別出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解放戰爭時期的牡丹江和建國初期的武漢。我們的祖籍是江西萬安。 </div><div> 我們是中共黨員。我們中黨齡最長的54年,黨齡最短的41年。我們的黨齡總和238年。</div><div> 我們曾經是軍人和軍工工作者。我們為國防事業做出過應有的貢獻。</div><div> 我們已經完成了職業生涯,我們正在平靜從容地度過晚年。</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們為什么要出發?</h3><h3> 八十多年前,我們的父母選擇了為中國人民的福祉奮斗終身。</h3><div> 后來,我們選擇了繼承他們的事業。</div><div><br></div><div> 為了不忘父輩的來路,為了傳承他們的初心;</div><div> 為了溯本求源,為了再真切的看看父輩們的當年;</div><div> 為了更認準父輩們傳給我們了什么,為了更明白我們繼承了什么,為了更確定我們要向后代說些什么;</div><div> 今年,是我們偉大的軍隊建軍九十周年;</div><div> 今年,是我們的父母誕辰101周年和100周年;</div><div><br></div><div> 為了所有的這些,我們出發了。</div><div> 我們要去紅軍長征的出發地,我們要再次踏上父輩的征程,我們要在紅軍最艱難最榮耀的行軍路上與他們心靈交互,送上我們最深情的呼喚。</div> <h3> 我們來自北京、上海、武漢、南京,會合在江西瑞金。我們跟隨紅軍歷史足跡,從這里出發,跨過于都河,去追尋心中的圣地:血戰湘江、突破烏江天險、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結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三軍大會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h3><div> 我們在哪里?</div><div> 我們在瑞金,中國蘇維埃政權的紅色搖籃。</div><div> 隨著時光的穿越,站在此地浮想聯翩。我們的父輩十幾歲,二十幾歲,最多三十幾歲就在這里建立了一個紅色政權。他們那么年輕,他們那么想往,他們要以血、以命去搏出個自己的信念。</div><div> 紅色,是瑞金這塊紅土地上最顯著的色彩元素,這里的人們為紅色自豪。在這革命圣地,處處可見孩子們在莊嚴的紅色紀念標志前嬉戲;女人們推著童車走在紅色景區的樹蔭中;游人爭相喝上一口紅井水;老人們在“關心群眾生活”的大型雕塑下留影。紅色遺跡和安詳的人們相得益彰,歷史與現實在和煦春光中交融。這樣的畫面,讓人感動,讓人感慨:當年的革命不就是為了這樣的今天。</div><div> 九堡花門兜,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因為它就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步兵學校(彭楊步兵學校)舊址。</div><div> 父親1934年在此接受了參軍后第一次正規軍事教育,并因成績優異留校工作。當長征出發的時刻來臨,父親從這里直接加入瑞金模范師擔任連指導員,與四千優秀瑞金子弟一同踏上了硝煙彌漫的北上征程。</div><div> 記得二十一年前的1996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年,父母率我們姐弟五人重走長征路來到此地。在看到彭楊步兵學校史料陳列部分時,父親很感慨。他難忘這段長征前的最后經歷,說學校在很遠的山坳里。</div><div> 在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決心找到學校舊址。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我們終于如愿了!</div><div> 在步校的故地,雖然時空相隔,但我們確信站在八十三年前父親學習戰斗過的地方,心情難以言表。父親跟隨中央紅軍長征,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無法確定他走過的是哪一條小徑,攀越過的是哪一座山崖。但在這里,我們確定無疑的和他站在了同一處地面,只相距了八十三年。</div><div> 艱苦卓絕的紅色長征始于紅都瑞金。明天,我們也將跨過于都河西行……</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h3><div> 我們在哪里?</div><div> 我們肅立在興安城外湘江畔。</div><div> 我們在冥想中仿佛回到了當年。我們仿佛看見那血戰五晝夜,拼死廝殺的紅軍戰士身影。我們仿佛看見紅五軍團34師的官兵打完最后的子彈,以誓死守住陣地的決心,隔江目送主力部隊突圍西去的眼神。我們仿佛看見滿山遍野、順江飄流的三萬一千英烈遺體。我們也仿佛看見紅一、三、五、九軍團和中央縱隊突圍成功部隊的軍旗在硝煙彌漫中漸行漸遠。</div><div> 我們不能忘卻這些數字: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突破第一道封鎖線,戰損3700余人;突破第二道封鎖線,戰損9700余人;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戰損8600余人;突破第四道封鎖線,也就是湘江之戰,戰損近38000人。</div><div> 我們不能忘卻這些湘江戰役后不復存在的不朽部隊番號:紅三軍團六師十八團,紅五軍團三十四師,少共國際師,紅八軍團……。</div><div> 我們不能忘卻這些姓名:彭德懷,林彪,聶榮臻,鄧萍,董振堂,左權,李天佑,黃克誠,陳光,楊成武,耿飆,黃勁功,李英華,易蕩平,陳樹湘……。</div><div> 我們更不會忘卻那些大多數沒有留下姓名的三萬英烈。因為,我們就是他們的后人!</div><div> 湘江戰役的慘烈狀況,從紀念館陳列的作戰文書中猛烈的撞擊著我們的心扉。道道電令,讓人心靈震撼,猶如置身在浴血撕殺的火線。</div><div> 界首之戰,覺山之戰,文唐之戰,千家寺之戰,兩河口之戰……。渡江的部隊架起浮橋被炸毀,炸毀了再架起來,再被炸毀……。打阻擊的部隊陣地丟失再奪回來,奪回來再被攻陷……。全洲、灌陽、興安一線,敵我幾十萬人馬鏖戰,窄窄的一條湘江扼住了紅軍突圍的生命線。</div><div> 紅五軍團三十四師的絕命之戰,師長陳樹湘的慷慨赴死,是湘江戰役的悲壯寫照。殿后的紅八軍團一萬余人,受命追趕主力,未至江邊已全軍覆沒。紅一、紅三、紅五軍團以生命的代價堅守,掩護中央縱隊渡江,拼死等侯被敵重兵阻攔的紅八、紅九軍團。</div><div> 湘江戰役,紅軍慘勝。八萬六千人只有三萬余人突出了重圍。紅軍烈士的遺體漂滿了混濁的江面。為敬重死難的紅軍,當地民眾流傳: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div><div> 但是,沉重的代價換來了中央紅軍長征戰略上的偉大勝利。</div><div> 正是這讓后代中國軍人刻骨銘心、永世不忘的“慘勝”,催生了遵義會議,換來了長征的世紀勝利!</div><div> 正是這血戰突圍的三萬余人匯合各路紅軍后來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改寫了共和國命運。</div><div> 正是這“兄弟部隊不過江,我打光也不撤出陣地”的鐵血濃情鍛造了我軍的優異特質。</div><div> 敬禮!英烈血染軍旗的偉大湘江戰役!</div><div> 敬禮!所有犧牲在湘江和沖過湘江的紅軍前輩!</div><div> 我們在路上,車輪滾滾,向著遵義會議的光芒…………</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h3><div> 我們在哪里?</div><div> 我們在遵義會議紀念館。</div><div> 這里是毛澤東唯一親筆題寫館名的紅軍長征紀念館,也是紅軍長征中雖沒有硝煙卻最令人景仰的勝地。</div><div> 紅軍長征途中在貴州境內召開了六次重要會議,完成了中國革命道路上生死攸關的偉大轉折。黎平會議、猴場會議是遵義會議的前奏。畢節林口“雞鳴三省”會議、茍壩會議和盤縣會議是遵義會議結果的實現。中國共產黨在生死存亡面前所體現的大無畏自我療傷、自我糾正、自我升華特質震驚世界。</div><div>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人們或許覺得一個重要的會議畢竟也還是會議,與那些付出巨大生命代價的戰斗不能相比。我們從瑞金走到這里,看到了紅軍在到達遵義前的處境,我們無法將這里僅僅只看做一個會議舊址。</div><div> 我們要說,中央紅軍,中國革命乃至中國的命運,又一次在這里絕處逢生。</div><div> 遵義會議是紅軍在貴州一系列重要會議的最高代表。</div><div> 【黎平會議】</div><div> 聶榮臻:黎平會議是我們戰略轉變的開始。</div><div> 李維漢:長征改道,從通道會議開始醞釀,而由黎平會議最后決定,它使紅軍免遭滅頂之災。</div><div> 【猴場會議】</div><div> 周恩來:在遵義會議前夜,終結了李德的軍事指揮權,猴場會議是遵義會議的一次重要的預備會。</div><div> 【遵義會議】</div><div> 毛澤東:遵義會議是一個關鍵,對中國革命的影響非常之大。</div><div> 【“雞鳴三省”會議】</div><div> 周恩來:在雞鳴三省那個地方,洛甫才做了書記,換下了博古。</div><div> 【茍壩會議】</div><div> 葉劍英:茍壩會議上,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新的三人軍事小組。 </div><div> 【盤縣會議】</div><div> 陳靖:盤縣會議懷全盤,促得三軍會師成。</div><div> 遵義會議只談“軍事”,不談“政治”,從而我們學到了什么是軍事,什么是政治。</div><div> 毛澤東說遵義會議對中國革命的影響非常之大。到底有多大?八十二年后的今天我們已經完全知曉。</div><div> 湘江戰役后,中央紅軍僅存三萬余人。雖然突圍成功,但敵我態勢更為嚴峻。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絕境中,最高領導層竟然堅持向湘西前進。這無疑是自投羅網、自我毀滅。</div><div> “鐵壁合圍難突破,暮色蒼茫別紅都。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div><div> 長征改道已成必然,但方向與戰法如何改變才能挽救中央紅軍,才能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div><div> 遵義會議,毛澤東走向了歷史必然。</div><div> 毛澤東并不是僅憑理論確立領導地位的,更不是靠“舌戰群儒”。要說舌戰群儒,那首先是王稼祥。</div><div> 中央蘇區一至四次反圍剿戰斗中,與敵五十萬重兵激戰,毛澤東軍事思想經過了實戰的檢驗。</div><div> 黎平會議上,毛澤東提出必須放棄原計劃,挺進黔北,奪取遵義,建立新的根據地。</div><div> 正是奪取了遵義,才有了遵義會議。</div><div> “以我為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為任何因素動搖決心”。</div><div> 遵義會議后,四渡赤水戰役最有說服力的證明了這一重要軍事指揮思想。</div><div> 為了追隨父輩的足跡,我們驅車來到了崇山峻嶺中的烏江邊茶山關渡口。1935年1月,彭德懷、楊尚昆率紅三軍團在此打垮對岸守軍,強渡天險烏江。</div><div> 站在峭壁之上,看著烏江水靜靜地流淌,心緒卻隨著紅軍戰士搶灘頭、拉木伐、架浮橋,三天三夜過烏江。</div><div> 至今當地仍有“行盡天上路,難過茶山渡”之說。</div><div> 父親當時任紅三軍團五師十六團連政治指導員,時年19歲,在此隨隊渡過烏江。</div><div> 奮力登上高高的茶山關山頂,憑吊烈士紀念碑。偶遇茶山關藍天希望小學的孩子們清明來此祭掃。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個個稚嫩的臉上掛著晶瑩的汗珠。</div><div> 孩子們告訴我們,他們從未走出過大山,卻年年來此緬懷英烈。我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div><div> 分別時雖然十分舍不得離開這些可愛的孩子,但他們讓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希望……。</div><div> 我們在路上,雖然已經很疲憊,但依然車輪滾滾。我們要去領略紅軍四渡赤水那充滿睿智的傳奇戰場……</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h3><div> 我們在哪里?</div><div> 我們在紅軍四渡赤水主要渡口之一,習水土城渡。</div><div> 紅軍長征途中,于1935年1月19日至3月22日的兩個多月中,四次渡過赤水河,實現了機動靈活的戰略目標,最終跳出敵軍的嚴密包圍,開始了真正北上的偉大征程。</div><div> 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內部進行著“量變到質變”的轉化,但軍事態勢依然危險萬分。</div><div> 敵軍包圍圈有多大?敵軍17個師加15個旅共150個團,總兵力約50萬,將中央紅軍緊緊壓縮在遵義附近的狹小地帶。敵方參戰的有中央軍、湘軍、川軍、滇軍、桂軍、黔軍。50萬人對3萬余人,可謂“鐵桶合圍”、“水泄不通”。</div><div> 面對這樣的態勢,中央紅軍只有兩個選擇。要么節節抗擊,侍機突圍。要么打亂全局,“混水摸魚”,跳出包圍。</div><div> 如果說“一渡”、“二渡”,是被動應對,那么“三渡”、“四渡”就是主動出擊,騰挪變化,揮灑自如。</div><div> 眼花繚亂的四渡赤水戰役最終巧妙地達成了戰役目標,突出了重重包圍。而且超額實現了毛澤東精妙構思的計劃,“調出滇軍”,并且直搗昆明。讓蔣委員長在云南又出了第二次冷汗。</div><div> 毛澤東認為四渡赤水戰役是自已畢生軍事指揮最“得意之筆”。</div><div> 四渡赤水戰役中,朱德對云貴川地勢、敵情、民情了然在胸,指揮若定,功不可沒,千古留青。</div><div> “真理有時在少數人手上”。</div><div> “三渡”前,紅一軍團首長提出修改戰役計劃,改打打鼓新場。中央軍革會議上除毛澤東外其他領導一致同意。毛澤東與朱德產生了分岐。</div><div> 會議攤牌。毛澤東說:“你們硬要打,我就不當這個前敵司令部政委了!”。其他人說:“少數服從多數,你不干就不干”。毛澤東無奈。</div><div> 會后,毛澤東深夜挑燈說服周恩來暫緩下達作戰命令。然后與周恩來一起說服了朱德。再次開會,毛澤東終于說服了全體,一致同意不打打鼓新場。</div><div> 歷史證明,毛澤東又一次挽救了中央紅軍。</div><div> 后來毛澤東回憶:“我反對打打鼓新場;要到四川繞一圈,全場都反對我。那個時候我不動搖,我說要么聽我的,我要求你們聽我的,接受我的這個建議。如果你們不聽,我服從,沒有辦法。散會之后,我同周恩來講,我說,不行,危險,他就動搖了,睡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又開會,聽了我的了”。</div><div> 毛澤東教會了我們,真理在少數人手上與發揚民主并不矛盾。關鍵在于講規矩,堅持真理與充分溝通并重。</div><div> 土城渡、太平渡、茅臺渡、元厚渡、二郎灘、淋灘、九溪口……</div><div> 這些因為中央紅軍四渡赤水而熠熠生輝的地方,像明珠一樣嵌在蜿蜒的赤水河上。時至今日,這些地方的人民依然深深地懷念著當年的紅軍,保留著大量的紅軍活動遺跡和舊址。“紅軍街”、“紅軍某某軍團駐地”比比皆是。倘徉在其中,看著百姓的安祥生活,心中更加思念父輩,更加思念紅軍。</div><div> 說起紅軍四渡赤水,就不能不提到四渡赤水戰役的起因:青杠坡戰斗。</div><div> 青杠坡紅軍烈士紀念碑牌文錄:在這場慘烈的戰斗中,國家兩代領導核心,共和國三任國家主席,一任國務院總理,五任國防部長,七大元帥,兩百余位將軍參加了戰斗。紅五團政委趙云龍等一千多紅軍將士犧牲。張宗遜、楊成武、楊勇、張震等指揮員負傷。紅軍傷亡三千多人,殲敵三千多人。</div><div> 毫無疑問,這是我軍歷史上參戰人員“級別”最高的一次戰役。也是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指揮的第一仗。雖然因情報有誤,戰役進程極為被動,卻打出了我軍的英雄氣摡。如此多的將帥參戰,戰場卻不足2平方公里。靈活機動的指揮思想決定了關鍵的轉折,并直接導致了一渡赤水河。</div><div> 我們在路上。抖擻精神,依然車輪滾滾,我們要去金沙江皎平渡……</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h3><div> 我們在哪里?</div><div> 我們在金沙江皎平渡,南岸是云南祿勸,北岸是四川會理。</div><div> 1935年5月1日至9日,中央紅軍突襲守江敵軍,占領皎平渡。三萬余人利用6條木船,在當地37名船工奮力相助下,九天九夜渡過金沙江,未漏一人一騎。</div><div> 紅五軍團完成阻擊掩護任務后,最后通過皎平渡,然后鑿沉全部船只,令趕到的敵軍望江興嘆。</div><div> 擔任總后衛的紅九軍團,奉命在黔西機動行軍,牽制敵人兵力。在全軍渡江行動確定達成后,于5月9日占領樹節渡,順利過江。</div><div> 全軍勝利渡過金沙江兩天后,敵追兵才抵達江邊。</div><div> 中央紅軍佯攻昆明虛晃一槍,趁敵軍調整布署混亂之機,捕捉到空隙,巧妙的安全渡過金沙江,實現了“北渡長江、徹底擺脫敵軍圍追堵截”的戰略目標。</div><div> 自中央紅軍痛失根據地,戰略轉移西出瑞金。從一路上拼死撕殺、血染湘江,到遵義會議后四渡赤水。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揮下,變被動為主動的戰略態勢已開始顯現。戰役目標達成得一個比一個精彩。</div><div> 第四次渡過赤水后,佯攻貴陽。突然揮師南下,直指昆明。再次突然轉身,在敵軍猝不及防之時,干凈利落的渡過金沙江。從此,中央紅軍真正踏上了北上征途。</div><div> 4月28日,蔣介石下令毀船封江。軍委干部團在劉伯承率領下,急行軍160里,5月3日趕到皎平渡,占領南岸渡口。隨即利用抓獲的過江敵探船和打撈的一條沉船,以迅雷之勢拿下北岸渡口,為全軍渡江開辟了通道。</div><div> 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也分別占領龍街渡和洪門渡,因無船無法渡江。后奉命迅速向皎平渡集結。隨后有序渡江。</div><div> 至此,皎平渡這個響亮的名字嵌在了我軍的光榮歷程上。</div><div> 四五十萬人圍追堵截三萬余人,打不垮,剿不滅。中央軍與六大地方軍閥派系聯手,從東追到西,天塹擋不住,天險攔不成。這倒底是因為什么?</div><div> 紅軍是舉世無雙的特殊人民軍隊,他們有對手無法擁有的法寶,那就是他們全心全意為著人民,人民全心全意支持紅軍。紅軍的背后永遠有千千萬萬的老百姓。</div><div> 紅軍不會忘記,紅軍后代不會忘記,當代中國軍人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div><div> 當年劃著木船,九天九夜送紅軍過江的37個光輝名字:</div><div> 張朝壽、張朝福、張朝祿、張朝經、張朝滿、張朝連、張朝元、張朝芳、張朝發、張興桂、張忠印、楊走有、楊朝興、殷夢之、李如成、李有才、李正芳、李明祿、李月清、丁繼安、小王才、周德安、周啟龍、田興奉、田興科、向志富、向正發、向正家、羅興武、姚國元、羅興全、鐘應福、姚萬成、嚴再洪、康 昆、向二糖匠、楊麻子老倌。</div><div> 我們在路上。自習水土城出發,途經貴州、云南,到達金沙江,一路上大山連綿,高架公路蔚為壯觀。有的路段,上有高山,下有深谷,高速公路猶如一條白色的飄帶嵌在中間。在這里“路”和“橋”是分不清的。蜿蜒幾公里的高架路段是連接兩座山峰的橋,橋下不是水,是深淵。高架橋柱動輒一兩百米高。</div><div> 在感慨國家實力強盛的同時,心中更多的是懷念紅軍當年如何徒步走過這樣的萬水千山。</div><div> 我們依然在路上,車輪滾滾,我們要過會理,去涼山…………</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h3><div> 我們在哪里?</div><div> 我們渡過了金沙江,到達四川會理。</div><div> 會理,紅軍長征途中極為特殊的一個地方。</div><div> 渡過金沙江后,紅三軍團調整為前衛,軍委干部團配屬其行動。1935年5月8日,以三軍團為主的攻擊部隊已完成對會理城的合圍,5月10日發起總攻。攻城戰斗極為艱難,紅軍在缺乏火砲及炸藥、城墻異常堅固、守軍非常頑強等綜合因素下,三次總攻未果,于15日主動撤出戰斗。會理攻城戰以失利告終。</div><div> 一座不大的會理城,在并無外援和牽制的情況下,精銳的紅三軍團8天打不下來。甚至還出現了突擊隊登上城墻卻被我軍炮火誤傷,導致攻擊失利的狀況。這在紅軍長征途中及為罕見。</div><div> 在紅三軍團奮力攻城的同時,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會理城郊的鐵廠召開了擴大會議。史稱“會理會議”。</div><div> 會理會議在我黨我軍歷史上也頗為特殊。會議上不同的軍事觀點發生了巨烈的碰撞。簡單概括,就是彭德懷、林彪為代表的軍事觀點受到了批判和糾正,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思想繼遵義會議后得到進一步的確認。會議決定繼續北上,與紅四方面軍會合。</div><div> 無論是軍事上的失利,還是各種軍事觀點的碰撞,都是我軍在斗爭中成長的必由之路。紅軍是人不是神,紅軍的領袖也是人不是神。只要勝仗比敗仗打的多,我們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只要能在內部統一思想,自我糾正、自我完善,我們就能立于不敗之地。</div><div> 父親隨紅三軍團參加會理攻城戰。</div><div> 勝敗乃兵家常事。紅軍是我們心目中永遠的戰神。</div><div> 致敬!永遠的紅三軍團!</div><div> 1935年5月22日,劉伯承與彝族頭領果基小葉丹“歃血為盟”,結成漢彝兄弟情誼。彝族人民了解了紅軍的抗日主張,紅軍順利快速地通過涼山彝區北上。漫漫長征路上從此留下一段佳話。</div><div> 彝漢結盟是我黨我軍民族政策的具體體現。但其軍事意義卻是生死攸關。劉伯承元帥曾回憶:如果不結盟,再推遲三天,蔣介石的重兵就調到大渡河堵住我們了,就有可能走石達開的下場了。</div><div> 我們在路上,車輪滾滾,大渡河就在前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h3><div> 我們在哪里?</div><div> 濤濤大渡河水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在安順場。</div><div> 1863年5月,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三萬余人到達這里。</div><div>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3萬余人到達這里。</div><div> 雖然相隔72年,場景卻驚人的相似。同樣是三萬余人,同樣是前有天險、后有追兵。</div><div> 石達開抵達安順場時,對岸尚無防守清兵。雖大力籌措船只,卻遇大雨河水陡漲,無法渡河。水落,對岸已嚴密設防。多次搶渡無果全軍覆滅,石達開及兩千余將士被俘,后全部被殺,翼王遭凌遲。</div><div> 石達開渡河遇暴雨阻攔,雨過水落,只耽擱了三天,再戰皆敗直至被全殲。</div><div> 紅軍在涼山結盟為自己爭取了三天,抵達河邊時敵防守重兵還在奉調路上。</div><div> 何謂“強渡”?即是“明搶”!對岸重裝以待也要上!狹路相逢勇者勝!</div><div> 1935年5月24日晚,紅一師一團在楊得志率領下搶占南岸渡口,奪得一只翹首木船。對岸守軍哪曾想到,紅軍靠一只僅能乘10余人的小船也要強渡。5月25日,紅一團集中全團彈藥,火力全開,壓制對岸敵人。18名突擊隊員在5名舍命船工的奮力劃槳中,分兩批冒著槍林彈雨渡河搶灘登岸。紅軍神炮手趙章成用僅有的4發迫擊炮彈分兩次精準命中守軍,勇士們趁機沖上石階,控制了渡口,并繳獲兩只翹首木船。后續部隊輪番擺渡,終于擊潰川軍第5旅第7團,占領安順場北岸,強渡獲全勝。</div><div> 占領安順場并強攻渡河雖然成功了,但僅靠三只小船,要渡過三萬余人還是用時太長。薛岳的精銳追兵就在后面,翼王的遭遇還是可能出現。</div><div> 中央紅軍果斷調整部署。已過江的紅一團、干部團約八千人沿河左岸;一、三、五、九軍團和軍委縱隊二萬余人沿右岸;夾江而上,以最快速度突襲上游瀘定橋,擴大渡江通道。紅四團擔任前衛,限時到達。</div><div> 有著鐵血基因的紅四團在黃開湘、楊成武的率領下,28日早晨至29日早晨的二十多個小時里,強行軍120公里,達到了人類極限。途中還遭遇了多次小規模敵軍襲擾。紅四團抵達瀘定橋南岸,未做任何休整,立即投入強攻。</div><div> 連長廖大珠率領22名突擊勇士,在光禿禿的十三條鐵索上邊鋪木板邊射擊前進,紅四團隔江火力全開掩護。面對這樣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敵守軍從瘋狂叫囂到慌亂一團,最后放火點燃了北岸橋頭。勇士們一踏上橋頭,就如猛虎下山,穿過烈焰,追擊守軍。此時,紅一團和干部團從北岸趕到,形成夾擊之勢,守橋的川軍完全崩潰。整個戰斗只用了兩個多小時,神勇、精準、迅猛,全勝。</div><div> 奪取瀘定橋后,南岸中央紅軍迅速過河,將國民黨精銳部隊遠遠甩在后面,勝利完成了全部渡河戰役繼續北上征程。</div><div> 父親在此隨隊跨過大渡河。</div><div> 某種意義上,戰役計劃的制定是“博弈”,戰役計劃的達成則是需要“搏命”。紅軍戰士不怕“博命”,因為他們知道是為了誰。敵軍最怕“博命”,因為他們不知道是為了誰。兩岸對壘,誰現身發起沖擊誰就是“活靶子”,這誰都懂。沒有獻身精神,誰人敢現身?</div><div> 英雄氣概是可以壓倒一切的。</div><div> 歷史會永遠記住安順場十八勇士。他們是:</div><div> 營長孫繼先,二連連長熊上林,二排排長羅會明,三班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表克,戰士張桂成、蕭漢堯、王華停、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四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士蕭桂蘭、朱祥云、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div><div> 歷史永遠會記住安順場用三只翹首木船為紅軍擺渡的七十七名英雄船工。</div><div> 歷史會永遠記住瀘定橋二十二勇士,盡管他們中大多數沒有留下姓名,最后犧牲在長征路上。</div><div> 我們深切懷念無數在長征路上獻身的英烈,不僅僅因為我們是他們的后代,更因為他們是“人上人”!高尚的情操,大無畏的氣概,獻身的境界。當今社會的人們,面對英魂,不應該掏心掏肺說點什么嗎?</div><div> 我們從安順場沿大渡河左岸溯河而上至滬定橋。一百多公里的山路上隨處都是“飛石滾落區”提示。看著沿途刀削似的峭壁、湍急翻滾的河水、崎嶇起伏的山路,心中萬分感慨。當年紅四團的前輩就是在這樣的地形下晝夜兼程240里,創造人類奇跡。這樣的奇跡只能是有信念的隊伍才能創造,這樣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制勝的至高無尚法寶!</div><div> 我們在路上。車輪滾滾,信念滿滿,我們追隨著父輩的足跡…………</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h3><div> 我們在哪里?</div><div> 我們翻越了海拔4930米的夾金山。</div><div> 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前衛部隊紅四團在黃開湘、楊成武率領下開始翻越夾金山。三天后,部隊從夾金山南麓磽磧成功翻過雪山。在今達維鄉,紅四團意外相遇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師七團。在預先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實現了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兩大主力會合。</div><div> 由于紅四團和七團的相遇,中央紅軍確定了行軍路線,翻過雪山實現會師。長征途中最悲壯的“死亡行軍”就此開始。</div><div> 檢視我們自已的心情,自抵達夾金山腳下的寶興開始,總是感到隱隱的難過和沉重。</div><div> 從瑞金一路走來,我們看到的更多是紅軍與敵人的激烈戰斗和拼死撕殺。紅軍靠著大智大勇,以少勝多,多次突圍,變被動為主動。從湘江之戰血流成河,到烏江飛渡、巧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神勇戰斗,御敵萬千。但是,當年的紅軍與強敵相比畢竟弱小。為求生存;為求民族解放;為求北上抗日挽救危亡;不得不選擇這條“死亡行軍”路線。</div><div> 做為曾是軍人的我們,對戰場上戰士犧牲的意義,是能夠理解的。那是軍事斗爭的必要。況且戰場上交鋒,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夠選擇的就是信念和勇氣。</div><div> 可是,勇士戰場身未亡,卻倒在行軍路上,那是更讓人痛惜和難以接受的。</div><div> 對于我們,紅軍過雪山草地的故事從小如雷貫耳,耳濡以沫。但身臨其境,感受到的卻不是偉大和光榮。而是“出征未捷身先死”的心靈震撼,是深深的嘆息和懷念。</div><div> 自湘江突圍后,紅軍丟棄了全部輜重。在強敵圍追堵截下,從未得到真正的喘息和補充。數月征戰,將士們疲憊不堪。就是這樣一只隊伍,在得不到充分給養的無奈中,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死亡行軍”的嚴酷征程。</div><div> 紅軍中多是南方人,大多數人對高原缺氧、高山奇寒、雪盲癥等一無所知。更不用說根本無法籌措到被裝和食糧。中央紅軍翻越夾金山時,從毛澤東到士兵都沒有棉軍裝。許多人穿著草鞋甚至赤著腳。這在今天實在令人難以想像。</div><div> 登山行軍開始后,隨著海拔高度的提升和氣溫的降低,各種死亡接踵而來。滑落、缺氧昏迷、嚴重凍傷,雪盲踏空,行軍隊伍中不斷有人犧牲。今天所有的高山救援在那時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全軍都在死亡的邊緣,無力將瀕死的戰友帶離險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失去生命。這樣的痛徹心扉,幸存者與后人永生難忘。</div><div> “死亡行軍”不能阻擋勇者的腳步。在小金縣,紅一方面軍終于和紅四方面軍會師了。自長征以來,紅軍第一次實現了聚集,散落的隊伍開始匯合成更大的力量。</div><div> 1935年6月至7月,父親隨紅三軍團翻越夾金、夢筆、亞克夏、昌德、打古等五座大雪山。</div><div> 我們在暮色蒼茫中翻越了夾金山。</div><div> 站在山路的最高點,我們真想放聲大喊:紅軍前輩們,我們來啦!</div><div> 雖然我們來得太晚!但站在高山之顛,面向紅軍走過的群嶺,緬懷之情釋放的最深最遠。足以慰籍對父母的思念;足以表達對紅軍前輩的崇敬;足以確認我們不忘來路,傳承初心的真情!</div><div> 2017年4月7日,為了追尋父輩的足跡,我們翻越了紅軍走過的夾金山。翻越時途經公路最高點,海拔4114米,氣溫攝氏5度以下。</div><div> 我們在路上。</div><div> 翻越夾金山,進入群嶺高原后,我們也需要做出是否前行的選擇。身已疲,但心還在激蕩。</div><div> 在紅軍曾經開過“懋功會議”的地方,讓我們自已先休整一下。</div><div> 車輪滾滾,我們將繼續北上……</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h3><div> 我們在哪里?</div><div> 我們終于到達了甘肅會寧。</div><div> 在這里,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合,完成了偉大的長征。</div><div> 會寧見證了中國革命史上的壯舉,凝固了中國工農紅軍將士們那充滿了勝利喜悅的一刻,也成為了長征的紅色圣地。</div><div>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核心領導、九大元帥、四十六位上將、一百二十七位中將、一千二百位少將在會寧留下了光輝的足跡。</div><div> 讓我們再次回顧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年表:</div><div> 紅一方面軍1934年10月自江西瑞金出發突圍,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吳起。</div><div> 紅二方面軍1935年11月自湘西出發突圍,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div><div> 紅四方面軍1935年3月自四川蒼溪出發突圍,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div><div> 紅二十五軍1934年11月自河南羅山出發突圍,1935年9月到達陝北永坪。</div><div> 至1936年10月,經過千百次慘烈的突圍戰斗,紅軍三大主力終于在會寧實現了載入史冊的偉大會師。</div><div> 長征,是紅軍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悲壯征途。長征前各路紅軍人數超過三十萬。會師時,突圍成功幸存的紅軍只有三萬余人。無數英烈倒在征途上。</div><div> 但是,紅軍是勝利者。敵人調動了一百多萬裝備精良的正規軍,圍追堵截,打遍了半個中國,卻無法消滅一只沒有飛機大炮、經常吃不飽飯、只靠兩條腿跑路的工農隊伍。</div><div> 正是這些衣衫襤褸的紅軍,建立了自已的蘇維埃。</div><div> 正是這些缺槍少彈的紅軍,一次又一次戰勝了什么都不缺的強敵。</div><div> 正是這些只靠兩條腿跑路的紅軍,讓追兵追了兩萬五千里。</div><div> 正是這些掩埋了同伴繼續前進的紅軍,締造了一個全新的國家。</div><div> 三萬余人,這不僅僅只是一個數字,這是一把撒向中國的火種,以星星之火燎原了整個中華大地。</div><div> 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跡,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壯舉,既便是世界歷史上聞名的漢尼拔遠征也無法相比。漢尼拔遠征行軍900公里,紅軍長征12000多公里。漢尼拔大軍33天翻越了平均海拔3000米的阿爾卑斯山脈,紅軍在10天內連續翻越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的夾金山等5座雪山。最重要的是,悲壯的漢尼拔遠征最終輸掉了布匿戰爭,而艱苦卓絕的長征贏得了建立一個偉大國家的最終勝利。</div><div> 美國時代生活出版社著名的《人類1000年》一書中,對入選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樣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傳播理想的遠征,紅軍長征經過了二萬五千里路的征程,跨越了中國15個省份,翻越了20多座山脈,渡過二十多條河流,走過幾乎與法國國土面積相等的濕地,在數十倍于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中,最后與陜北紅軍會師。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隊伍,成為了一支戰無不勝的部隊。………… 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帶領著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進入了社會主義。”</div><div> 許多中國人和外國人用各種方式“重走長征路”。我們也用自己的方式重走了長征路。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去體驗長征的艱苦卓絕。</div><div> 我們將紅軍長征精神視為父輩留給我們的政治遺產。長征不僅僅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長征精神在我們心中永遠神圣。因此,我們是來朝圣的!</div><div> 我們已不年輕,但我們的心永遠向著人民、向著國家、向著黨。這是父輩給我們的傳承。</div><div> 我們從瑞金走到會寧,是為了讓自己從心底再次印證這就是父輩的來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因為這條路從艱難通向光明。</div><div> 我們要告訴我們的后代:“一切為了人民”就是從我們的父輩起永恒的初心。只要初心不變,就是一個純粹的人、高尚的人;只要初心不變,就會為國家穩定、人民安康而努力;只要初心不變,就是為中華民族最終實現偉大復興做出貢獻。</div><div> 此次“長征”,我們驅車從江西瑞金出發,途經湖南、廣西、云南、貴州、四川,到達甘肅會寧。一路上車輪滾滾,心潮激蕩,總是盼望著盡快到達下一個瞻仰紀念地。我們曾被阻斷在險峻的金沙江畔。我們曾因對路況估計不足,在即將天黑時駛上了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頂峰。持續的高原反應、吃不慣睡不實、一天換一個地方的勞頓,對我們這樣的年紀是不小的考驗。雖然我們想探訪途經的所有紅軍長征遺跡,雖然我們想處處追尋父親的足跡,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還是讓我們留下了一些遺憾。中央紅軍翻越的五座雪山我們只翻越了兩座;刻骨銘心的水草地,一度近在咫尺,卻最終沒有看見。</div><div> 收獲與遺憾并存,此行極大慰籍了我們的心愿。 我們遇到的困難無法與當年紅軍長征相比,但我們盡力去踐行自己的追求。因為,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告訴自己、告訴后代: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div><div> 重走長征路,是我們五人多年的夙愿,今日終于實現。</div><div> 謝謝所有讀過和轉發《在路上》系列專輯的朋友!</div><div> 如此多的回應讓我們感到意外,如此多的關注和鼓勵讓我們感到鼓舞。留言中滿滿的正能量告訴我們:紅軍長征精神永存,我們的心同在。</div><div> 深深地感謝你們的理解,向你們致敬!</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們謹以此文和我們的實際行動,紀念我們的父親肖前將軍誕辰101周年,紀念我們的母親陳戈誕辰100周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文完】</h3>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w1k7b8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紅色追尋【母親的路】</a><br></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1lsz931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紅色追尋【黑土地紀行】</a><br></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i1ii7s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紅色追尋【南下!南下!】</a><br></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2i4fc58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紅色追尋 · 后記】</a><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柞水县|
永昌县|
沂水县|
延川县|
阳山县|
白玉县|
奉贤区|
于田县|
定边县|
特克斯县|
新乡市|
宣汉县|
墨玉县|
郸城县|
宝应县|
重庆市|
静海县|
湘潭县|
清徐县|
义乌市|
荆门市|
云浮市|
福鼎市|
富锦市|
黄山市|
海伦市|
克什克腾旗|
应用必备|
虎林市|
赤峰市|
东乌珠穆沁旗|
渭南市|
千阳县|
措勤县|
贺州市|
资溪县|
浮梁县|
韩城市|
安徽省|
沧州市|
万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