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遠去的記憶,永遠的懷念 ——武江(487廠)行

馮春海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線”調整,已有經年。遭遇破產,又是十年。隊成文物,苦澀難言。陽春四月,獨自往前。重走武江,以釋心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映入此景,仿佛昨天。五十年前,走進“三線”。學習工作,一十三載。事出有因,出走衡山。等量代換,又入“三線”。重回故地,有時也來。最后一次,也有數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回首往事,心潮澎湃。同學老師,朝夕相伴。同伴同事,相處和諧。不經意間,蒼海桑田。教舍廢棄,觸目凄然。廠房坍塌,盡透心寒。雜草叢生,悲涼漫延。昔人遠辭,天涯難還。有人做古,難掩淚腺。徒步陋道,默默無言。滿目蒼桑,難斷情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時光荏苒,漸行漸遠。流年情景,再難顯現。驀然回首,人壽何年?轉眼一世,瞬間一年。古稀將至,善待余年!</span></p> <p>當年萬州《三峽都市報》也刋發了武江廠破產清算的消息文章。</p> <p>工廠隊成文物,是驕傲還是苦澀?</p><p> 需要說明的是:駐萬軍工企業通過“三線”調整,除武江(487廠)、清平(489廠)、永平(452廠)這三家舊址成為文物和江陵(454廠)、長江(6801廠)因地處三峽工程水位淹沒線以下早已遷往新址以及留守的衡山(486廠)、長平(455廠)外,其余工廠和研究所舊址被地方征用,如江云(457廠)經改造后成為三峽監獄、716所成為棉麻廠等。</p><p> 衡山廠“三線”調整始于1985年(國家計委、國務院三線辦文件下達年),1988年調整基本結束(先于萬縣其它兄弟廠)。又過了二十年,于2009年工廠在萬州區工業園開建新廠,并于2015年從原廠駐地熊家鎮搬遷至新廠。現在衡山廠又與江陵廠合并,重組為“衡遠科枝有限公司” (486廠) ;長平廠與長江廠亦已合并,重組為“長江科枝有限公司” (455廠) ,并也將進駐工業園(總投資29億元【據該公司2018年6月14日新聞資訊報道】),但上述工廠舊址目前有的部份或全部仍在用于正常生產。</p><p> </p> <p>《見證萬州70年》,其中也介紹了50多年前武江廠等“三線”工廠和研究所進駐萬縣和萬縣市的基本概況。</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見證萬州70年》截圖</span></p> <h3>最后一次光顧,已過十六有年。</h3> <p>重慶市萬州區高升鎮(巳撒消并入李河鎮【即李家河】,如今變成了高升村),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鎮,以前叫高升公社,只有一條不足三米寬的人行步道,是家屬區職工趕場買蛋買家禽和買蔬菜去的地方。現在新修了好多房子,青石鋪成的狹長步道,如今也換成了水泥路面。下中巴車后我順便進去轉了一下,也拍了幾張照片,老街只剩一點點了。</p><p> 國營武江機械廠(487廠、通訊地址:四川省萬縣市第003號信箱) 于1965年落戶到當時的四川省萬縣(現為重慶市萬州區),它就坐落在前邊不遠處的鳳凰山下、石船溝邊,走入廠區第一眼看過去——淺看依然。 </p> <h3>在家屬宿舍第一、三幢之間,一棵老樹孤獨地長在這里,彎向路人述說著什么!</h3> <h3>最偏遠又不通公路的第二幢家屬宿舍,就好比重慶市的城口縣,更顯得寧靜與孤獨。但我卻有獨鐘,因為我師傅姜正先(武漢)家就住在這里。在那些年里,我要不是在科長嵇安欽(上海)家里蹭飯吃(當年他家住九號宿舍)、就是跑來姜師傅家改善生活。正是:</h3><h3> 宴請總在星期日,頻頻作客心去急。</h3><h3> 酒桌席上盡興喝,半夜三更回時遲。</h3> <h3>在地理位置最高的第四幢家屬宿舍周圍,綠樹花草無憂無慮的繼續生長著,無論有沒有人欣賞!</h3> <h3>第五幢家屬宿舍我也出了力,當年(六六年)課間勞動還扛過木頭呢。因當時工廠處于基建高峰期,學生經常參加些勞動,如挖基礎,扛木料,傳瓦,開荒種地(望月埡的山上)等。</h3> <h3>在破敗不堪的工礦商店二樓墻上,《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標語清淅可見。在那個票證統領的年代,我們曾在這樓下商店購過物,在樓上理過發,當年物質匱乏也沒有磨滅掉我們對生活的情趣……</h3> <h3>看到工礦商店對面第十幢家屬宿舍人去樓空,難免有幾分淒涼。它靜黙著低下頭,忍受著孤寂與破敗,不知道它能否記得當年的那些主人?</h3> <h3>這是工礦商店側對面一幢宿舍的背立面,我走前好象還是職工醫院,是后來拆除后重建的。諾大的一幢,只有一戶“住家”,陽臺角落里被拴住的狗兇狠的耵著我,并不歡迊我的到來。</h3> <h3>你說這是哪一幢家屬宿舍?問照片里那兩個正干農活的一男一女說也不知道。不過,當年這里主人栽下的這棵柏樹,長得早巳超過四層樓房頂一大截,仍然巍然不屈,可工廠卻倒下了!</h3> <h3>這是工廠當時最好的宿舍之一(第十一幢和第十二幢),能住在這里的一般都是資歷比較老的職工和當干部的。但相比于現在都市叢林里的閉塞、擁劑,更有人情味。工作居住在一起,并無明顯貧富差距、生活單純規律,讓這里很多人都是“非親即友”的融洽關系,如今卻變成了村民們的柴火堆埸。</h3> <h3>這是在工廠最早時期的原第一道大門處被拆除后掘寬再建的,我在廠時它并不存在。不過九十年代來廠,他們招待我曾在底樓的小餐館喝過酒、吃過飯呢。</h3> <p>有的村民寄居、“占用”了第十三幢家屬宿舍,體驗一番“工人”的生活。</p><p> 工人有啥羨慕的?與那些擁權自肥、制定政策的特權階層相比,退休待遇明顯不公,連死后還分三六九……</p> <h3>在幼兒園小院墻壁上,“一切為了孩子”的紅色大字,顏色仍然保持著鮮艷,還充滿著當年曾經的溫馨。</h3> <p>七十年代初,工廠武裝部曾在幼兒園地壩上進行過民兵訓練,由六八年轉退軍人劉方成作教練,當年的“五四”青年節,還在學校操埸邊進行過實彈射擊比賽。男女民兵,英姿颯爽,那是一個普通人都能拿槍的時代!</p><p> 那些年 夏天經常缺水,圖為13、14幢部份家屬職工在幼兒園(地勢較低)排隊接水。</p><p> 六十年代中期,我們學生和職工曾一起在挖老枝校對面的基礎……</p><p> 流年似水,往事已漸封存,很多記憶就如同這多年的照片一樣,也淡漠其中。</p> <p>武江枝校(后來成了子弟校)全景,我站在種滿蔬菜的操埸上,當看到兩對蘭球架子依然還保持著完好時,我除了不得不敬佩當地的村民外,而那種懷舊的味道也總是樸面而來。懷舊不是因為我老了,而是不想忘記!</p><p> 操埸其實早年是工廠露天放影埸(汽車庫邊上的停車壩,后為足球場),每到星期六晚上,天漸暗下來,埸上的喇叭開始唱歌了,條條小路打手電的、打火把的人們加快了腳步,近的兩三里、四五里,遠的上十里。我坐在放影機傍(早就占好了位置)回頭望去,人頭和肩膀,密密麻麻,真是見縫插“眼”。在人們精神食糧單一的那個年代,曾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p><p> </p> <h3>六六年我們首屆枝校生就是在這幢教室里(其余的教室、宿舍當時還沒修建)住宿、上課、讀書。一樓住男生,二樓教室,三樓住女生,中間為老師辦公室。現在卻慘不忍睹,只剩下了破敗不堪的教舍和不知四散到何處的青春歲月!</h3><h3> </h3> <h3>教室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如今變成了養雞場。</h3> <h3>雞也能學懂?它們能知道教室后面黑扳上的幾何題還能證明出什么呢?!</h3> <h3>后來在原老汽車庫被拆除后的遺址邊上重新修建的枝校樓,我的兩個孩子九一年、九五年就是從這里走出去的。</h3> <p>我們在枝校時,適逢當時中國成了集體“發瘋”的“文革”年代,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紅衛兵,我們曾戴著”紅衛兵”袖章參加鬧革命,我們也曾走上了全國大串聯的漫漫征途……</p><p> 圖為“武江捍衛紅衛兵戰斗兵團”(見公章)六六年發給本人佩戴的“紅衛兵”袖章和武江廠革委會制作的毛主席像章。</p> <h3>三三兩兩的村民穿過工廠第一道大門,這漂亮的柏油馬路經過大門進去,從鐵路高架橋底下通過、前去約三十米右側分道,直上鳳凰山。</h3><h3> </h3> <h3>去年年底開通的(每天至渝23躺)渝萬高鐵高升二號隧洞,就穿越過第一道大門的側面、枝校的后面。一列列”和諧號”火車載著乘客轟隆隆的不時經過,而工廠曾有過的熱鬧歲月和輝煌往昔——今天就如同照片中的那位老人一樣的落寞!</h3> <h3>渝萬高鐵也高架越過石船溝、橫跨工廠公路,從八、九號家屬宿舍的遺址上通過。</h3> <h3>從經過工廠的高速列車上看到的工廠一角和枝校樓、“五七”廠及其周邊的家屬宿舍樓都早已人去樓空,它們曾因和平而繁華,如今又因和平而落寞!</h3> <h3>乘坐渝萬高鐵經過武江廠的一瞬間(視頻,請打開觀看)一一列車沖出高升一號隧道,窗外又見春光,歲月匆匆,武江廠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個春秋時節了!我來不急轉身再看一眼,剎那間列車又鉆進了高升二號隊道,向萬州北站方向飛奔而去!</h3> <h3>醫務室(衛生所)什么時候成了倉庫?說到衛生所,我不得不想到自己當年在由武江廠包建的川東醫院(亦稱六機部萬縣職工醫院、6802醫院)看病的情況。醫院早在八十年代好象并入了重慶第六人民醫院(南坪),其舊址(在李家河)如今成了地方某駕校的駐地。</h3> <p>這是我當年在川東醫院看病(痔瘡)的住院費收據和掛號費單據,那個年代看病都很便宜,而且不用自已掏錢,全由國家報銷,不象現在一病回到“解放前”一一如今那吃人的醫藥費,就象一個深不見底的旋渦,即便家有萬金,也會被它卷走,甚至傾家蕩產,人財兩空!</p> <h3>在第二道大門嵌在墻里的郵政信箱在太陽光照射下格外顯眼,在那個時代與外界聯系全靠書信往來。說到書信,如今用表達情感的方式似乎已被現代人漸漸遺亡,特別是年輕人,他們似乎不再是書寫,而是只要對著手機,就能將纏綿的感情表達得甜暢,淋漓,然而在這種情感傳遞中是否少了點什么?!</h3><h3> </h3> <h3>這是來自全國各地,扎根深山的人們平時上下班的路(去五車間方向的公路)。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卻沒有曾留下他們的腳印,有的只是滿地的凌亂枯葉!真是:</h3><h3> 荒草黃葉鋪滿地,空悲無奈人歸去。</h3><h3> 多少記憶心頭起,憂傷無助含淚滴。</h3><h3> </h3> <h3>這電影院在萬當時10余家軍工企業中也屈指可數。曾經,這里燈火輝;曾經,這里是全廠職工開會、看電影和看文藝表演的地方。在那個文化生活單一的年代,這電影院曾經承載了他們多少歡歌笑語!</h3> <p>電影院分上下兩層,戲臺亦然,就象今天的大型音樂廳一樣,內部裝飾氣勢宏偉,上千張坐椅盡然保持完好、還整齊的排列著,就象人們剛剛散去,只是落滿了歲月的塵土。</p><p> 人走了,燈滅了,但陽光依在。我站在舞臺中央,光亮陰暗,還有積水。雀鳥見人樸樸直飛,紛紛掉下羽毛和灰塵,顯得陰森,是拍恐怖大片的最佳埸地。</p> <p>八七年公司萬縣片區(452廠、454廠、455廠、457廠、486廠、487廠、489廠、6801廠、6802醫院、53所)財務決算會儀在此召開,我有幸第一次觀顧。照片里后墻(影院大門傍墻上)貼滿了帶有明顯時代特征的電影宣傳畫,是那個時代人們難得的娛樂大歺。后排右三為本人。</p><p> 下圖為駐萬軍工企業的財務會計人員同行們(嘉賓除外)、參加當年“軍工會計學會”在衡山廠成立時的合影</p> <p>走到第三道大門前,大門緊閉,不見門守。一把鐵鎖,鎖住歷史,難鎖情懷!</p><p> 幾十年過去了,隨著無數個星轉斗移,我們一生最燦爛的青春年華、我們幾十年的光陰,就是在這大門里度過的。它關不住時光,卻關住了我們的歲月!</p> <h3>大門進去公路右側為供應科主要倉庫區,其中一幢的第三樓被設置為會儀室,后為工廠”七二一”大學教室。</h3> <h3>七三年首屆團員代表大會也是在這里召開的,圖為當時的主席臺,左一為本人。</h3> <p>七六年至七八年我在這里(“七二一”工人大學)學習了兩年(校長于光甫,已故)。</p> <p>聳立在兩條公路之間、為工廠最大的露天歷志標語請淅可目,隨著流失的歲月,“振興武江”字跡將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時光里,從此歷史過后再無歷史!</p><p> 今又偶然翻看到在《六機部七九年光榮冊》里,工廠榮獲了當年“大慶式企業紅旗單位”而被載入史冊。如今四十年過去了,剛好也應了“四十年河西”的那句俗語,未能挺到最后!</p><p> </p><p> </p> <h3>諾大的廠區,只留下了很多空蕩蕩的廠房。這些承載著時代記憶、烙上軍工印記的老廠房也曾經燈火璀璨、繁華喧囂、熱鬧輝煌過。時光荏苒,昔日的輝煌、熱鬧已經成為過去,只給人們留下了不盡的懷想和一聲嘆息,但它卻消耗了我們幾代人的青春……</h3><h3> </h3> <h3>廠區一角,被參天大樹包圍掩沒,機動科(十一號廠房)就隱沒在樹叢深處。外面是大修廠房,早年曾生產過X8126W立銑,C616A車床等民用產品,我在此上班了十余年。</h3> <h3>早在八五年重慶市經濟委員會出版的《民品錦集》畫冊中,也曾載有工廠有關加壓倉、食品升降機和長軸加工等民用產品介紹。即使到了九十年代,在中國船舶工業協會與中國畫報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船舶工業巡禮》大型畫冊中,也載有工廠與702所共同研制的最深300米潛水裝具“中國潛水人”宣傳頁(下圖),可見工廠當年曾經有過的輝煌!</h3> <h3>站在機動科樓上機修組門前,我疑思良久,感概系之:這里曾是我奉獻青春、奉獻時光的地方。近40年了,眼前這一切都是那樣的熟習、那樣的陌生;那樣的迷失、那樣的傷感!真是:</h3><h3> 門前荒蕪草成堆,樓上屋頂直掉灰。</h3><h3> 人去樓空蛛結網 ,樑上燕子去不歸。</h3><h3> </h3> <h3>也就是在這期間(七六年),師傅們(以左下圖左起:鐘福其【已故】、姜正先、本人和劉大華)帶我第一次出了遠門,到重慶,成都,寶雞,西安,漢中,秦川,密云,北京,天津,沈陽,大連,哈爾濱,濟南,上海,杭州、蘇州、無钖、武漢等地的機床廠,量具刄具廠,研究所參觀學習精密機床的維修(因工廠進口設備較多),歷時兩個月。那時我暗下決心:有過曾經,不負此生,在設備維修上有所建樹!</h3><h3> </h3> <p>從機動科去104車間的水泥公路,靜靜的躺在荿密的綠樹叢中,只有那耐不住寂寞的雀鳥在嘰嘰喳喳的大聲戲鬧。</p><p> 它們可比我們人類幸福多了,不必為高房價而煩惱,更無需勞心勞作的還貸!</p> <p>就是在這條公路下石梯,也就是從主公路上石梯(去104車間)的中間處立著足有十多平方米的、用角鐵焊成、白鐵皮做成的大牌坊現在巳不復存在。曾記當年我倆(楊重民)化了半個月時間畫成的《毛主席去安源》的大幅油畫像,根本沒想到的是后來成了“走資派”書記廠長“早請示,晚匯報”的“禱告”牌,現在想想為什么?</p> <p>在這牌坊下面,正對公路的右側過橋便是廠部辦公樓,它簡樸而莊重的蔭映在綠樹叢中,它也是工廠的決策中心,工廠很多決定、決議都是從這里發出的。</p> <p>下圖是上班路途最遠的104車間(其中公路外面的兩幢廠房),上圖是當年機動科在緊挨計量室下面、恒溫廠房旁邊設了個維修點;人員有姜正先(武漢)、李昌斌(武漢)、華敘榮(江西)、周菊法(上海已故)、劉大華(武漢),胡昌東(巫溪)和本人。</p><p> 這小屋橫跨小河溝,夏天很是涼爽,我在此上班了好幾年。因此,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深深的植入了我的靈魂!真是:</p><p> 昔日清澈通門前,猶記燕子把泥銜。</p><p> 如今屋后參天樹,不見檐下燕歸來。</p><p><br></p> <h3>推開104車間廠房鐵門,落下好多灰塵,一團日光漏進“天窗”瓦縫,掉落在地上,它不知道這世道已經變了!聽遠處傳來幾聲令人如在人世間盡頭的狗叫聲,更顯得如此的恐怖與凄涼!</h3> <p>這是104車間圍墻外面上鳳凰山的石扳小路。記得六七十年代,在上班空閑之余,有時一個人也會悄悄遛出工廠(維修點緊挨圍墻有一小門),沿著這條青石小徑往山上爬去,然后找個高處坐下,叼著香煙,久久的眺望著山下的工廠……</p><p> 即使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對工廠的那份感情也從來沒有改變過!</p><p> </p> <h3>這是工廠“環城”公路外邊的第三、四車間(第三張是從五車間方向看過來的,廠房都被掩沒在綠樹叢中)。當年在這里奮斗的“三線”人,壯志豪情,為了讓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覺,忠誠無悔的把青春奉獻給了山溝,把時光奉獻給了歲月!</h3> <h3>這臺大型立式車床,銹跡斑斑,殘缺不齊,孤苦憐仃的聳立在三車間5號廠房的一角。曾徑為工廠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將在落魄中漸漸消亡!</h3> <h3>大修廠房,倉庫,鑄造車間片區,早年這里的人們忙忙碌碌,奉獻青春,奉獻時光,一轉身,不料卻被時光遭踏得這般模樣!</h3><h3> </h3> <p>“四個無限”、即那個時代最流行的標語,泄漏了這個廠房(鑄造車間)的歷史。恍惚間讓時光倒流,曾經的一切都是那祥的豪情,那樣的虔誠,那樣的革命!</p><p> 大客車也靜靜的臥躺在車庫的綠樹雜草叢中,無緣再上高速。</p><p> </p> <h3>破敗廠房,荒蕪敗落。到處都是殘坦斷壁,岌岌可危,連記憶都變得支離破碎。幾十年了,縱然歲月蒼涼,但它們依然屹立。它們不但見證著我們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而且還承載著那段歷史的紅色記憶!它們還將在這蒼涼中任憑風吹雨打、飽受著無盡的煎熬!</h3> <h3>斑駁的廠房墻壁,鐵銹重生的大門,也給人們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h3> <p>歷史和命運又與這些留守工廠最后陣地的職工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一一破產清算,在商業時代的巨大轉折和動蕩中,他們下崗了。他們猶如這破敗廠房,在落魄中默默承受,在陣痛中悄然面對!幸運似乎永遠和他們隔窗相望,也許這就是“三線”人的命運!</p> <p>曾經的那些“干打壘”、磚瓦房屋依然屹立在工廠的各個角落,遠遠望去,恬靜優美,樹木掩映,宛如一幅田園圖畫,只是經歷了太多的風雨,顯得有些蒼涼,幾十年的建設,幾十年的喧嘩,終于又重新回歸于鄉野僻靜。</p><p> 即便如此,據看守廠大門的師傅講,每年都有遷到外地的老職工,還有他們的子女前來這山溝里尋夢、來緬懷;重溫“三線”情懷,重拾青春記憶!因為在他們內心深處,藏著許許多多值得回味一生的珍貴記憶!他們又仿佛把這里視著他們的“故鄉”,讓他們魂牽夢饒,糾結萬分,讓人不禁迷失和嘆息!</p> <p>不是嗎,又有曾在武江工作近二十年、于八十年代初就離開工廠的李久彤張莉琴夫婦,在同樣是離開工廠幾十年、也曾在工廠工作有二十多年的孫吉珩古小華夫婦及其女兒的陪同下,從東北、途經重慶來到萬州,來到武江,來到“故鄉”,尋找他們那段如歌歲月,緬懷他們那逝去的寶貴青春,重溫他們那不變的“三線”情懷,回味他們那深藏一生的珍貴記憶……然而時光卻讓“故鄉”變得面目全非、滿目蒼桑,讓人不禁傷感和失落!</p> <p>這里選擇了李久彤夫婦、孫吉珩夫婦2019年10月回廠自錄的其中兩個短視頻。</p><p> 是啊,時光如沙漏般流逝,帶走了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年華!再回首,已是古稀之年!和他們一樣,也許還有更多的人正在趕來尋找、尋找他們那散落的過往……</p><p>(請打開視頻觀看)。</p> <h3>職工食堂一角,這里離單身職工宿舍很近,每天早中晚三餐都有很多人在這里吃飯。那每天敲打著飯碗排長隊、等候買飯的埸景又浮現在眼前:縱隊七八列、中午有時上十列,都緊盯著前面的售飯窗口,“整齊”有序。可眼前……哎!真是:</h3><h3> 樹木年年青又黃 , 階前野草掩門房。</h3><h3> 再也不見炊煙起, 凝視無語太凄涼。</h3> <h3>這游泳池剛修好后的那些年熱天,每到吃晚飯后,跳水的,游泳的,嬉水的,看熱鬧的,池里池外,大人小孩,人滿為患。池里人頭轉動,猶如鍋中煮熟的餃子在浮動翻滾。</h3> <h3>燈光蘭球場,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蘭球架子和電線都還保持原樣,不得不驚嘆當地村民的覺悟是何等的高。要是換個地方,恐怕早被有人當廢品賣了兩回了。</h3> <p>七三年工廠首屆團員大會集體照就是在這球場內拍攝的,前數第三排左起第六為本人。</p><p> 當年這幾百名共青團員,來自祖國四面八方,他們的命運在此交會,他們的命運都因“三線”也因此而改變,他們把一生最燦爛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這個山溝,把時光奉獻給了歲月。在經歷了六十年代末的激情,七十年代的艱辛,八十年代的喜悅,九十年代的迷茫和新千年工廠的全面潰敗,除少有葬落異鄉外,都“兩手空空”的先后離開,在自己的城市里各自老去!</p><p> 如今,在這歌舞升平的日子里,誰還會記得他們的努力和信仰?誰還會記得那個艱苦歲月砥礪奮進的中國?!</p><p> </p> <p class="ql-block">當年廠首屆工會代表大會成立時(73年11月)代表合影照也是在這里拍攝的。</p> <h3>這條通往宿舍、食堂、車間、外界的小徑,我不知來回丈量了多少回。</h3> <h3>曾住過十余年的單身宿舍,可如今已面目全非:破碎的窗戶,斑駁的墻壁,頹圮的樓梯,坍塌的屋檐,斷壁的圍墻……,這是時間變遷的語言,無時無刻的在講述著昨天……真是:</h3><h3> 昔日人多歡笑甜,人去野草滿屋前。</h3><h3> 飛燕凄凄南歸去 ,只留草木守殘檐。</h3> <p>上二樓梯欄長滿了苔蘚,寂靜的展示著“三線”人當年生活的艱辛,見證著那段難忘的流金歲月!真是:</p><p> 孤寂清冷如夢空,故人遠去影無蹤。</p><p> 昔日一切皆散盡,如煙往事難隨風。</p> <h3>我住第一層,這是房間的中間通道。五十年前,這里住滿了機動科的單身男性職工(樓上住104車間的)。我們生活、上班都在一起,幾乎就是一個大家庭。大家遠離家鄉,在當地幾乎沒有親戚,把所有的親情都放在了這樣的一個大集體里。幾十年過去了,當年這里最質樸的生活和最濃烈的人們留下的痕跡,正在被時間悄然的慢慢抹去。真是:</h3><h3> 房屋還是舊模樣,只是蛛網掛滿墻。</h3><h3> 耳旁猶聞屋內響,不見當年老同行。</h3> <p>過多的熟習一定會留下傷感的記憶。就在這個房間,我和同是機修組的、來自上海江南造船廠(436廠)的羅立康、沈鶴良、周菊法(已故)一住就是近十年,從未換過寢室。后來都各奔“前程” ,相繼先后離開。 “相守一季,牽掛一生”!真是:</p><p> 站在門口淚眼看,房間破爛聲聲嘆。</p><p> 不盡哀思望窗外,英姿笑貌今何在?</p> <h3>想起五十年前,你們幾個、還有許許多多大中專畢業生以及老廠來的師傅們乘坐輪船逆水而上,分別從上海、南京、九江、武漢等地來川,支援祖國的“三線”建設 (上海至萬縣4054公里【長江客運里程表八三年版】)。五十年后,時過境遷,再也回不到從前。昔日的這張舊船票,亦再也不能登上停泊在碼頭邊的那些過往客船 !</h3><h3><br></h3> <p>這是我們六九年機修組(缺:劉立華【武漢已故】、黃剛【上海】、王小炳【上海】、石奇國【上海】、孫樹康【上海已故】、李久彤【齊齊哈爾、枝術員】、劉代華【萬縣市已故】)全體合影。來自祖國東西南北的我們相見相伴,給我留下了太多的印記,后來競先后各自離開。我們來了,我們又走了。終于發現,我們常常說再見,恐怕有的人、有的事再也不能再見了!真是浮生一埸,傷心幾許?!</p><p> 前排左一周菊法(已故),中間左二羅立康,左三沈鶴良,后排右二為本人,前排右二為師傳姜正先,前排左三為枝術員宋美和。</p><p><br></p> <p>這是九十年代初我出差南昌、贛州等地路過九江時,與已調回九江船校(441廠)、原我們機動科機修小組同亊在九航餐廳久別重逢、敞開胃口大喝、持續到深夜的一幕。 左為“老頭子”華敘榮(前照片二排一),右為華六長(也是機動科車工組調回去的),遺憾的是尹章福(前照片后排右一)有事剛回老家于都縣去了。見也不容易,別也不容易。相逢苦短,此悢綿綿!真是:</p><p> 那年相逢在九航,別時互贈淚兩行。</p><p> 說好來年再相見,誰知一別兩茫茫。</p><p> 說到這次出差江西,我不得不想到在滯留于省船招待所時,為了打發時間,我曾寫過一篇討債短文《流淚.下跪.討債人》,以瀉心中之憤,也釋途中之苦!可見那個年代企業“三角債”的盛行。</p><p> </p><p> </p><p> </p> <p>我那時在工廠上班時,很少爬上辦公樓后面的半山腰來玩過,雖然經過了五十年的風吹雨打,今天的“老鷹石”依然巍然不動,黙默地守望著武江廠!</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過去了,任時光怎么流失,廠區公路外邊石船溝里的潺潺流水,仍還保持著當年的清澈無瑕,可我們寶貴的年華今卻流逝亦盡!</p> <p>就是在這石船溝邊(九號宿舍底下),五十年前也留下了我們的足跡:上圖左起朱健(上海)、劉大華(武漢)、姜正先(武漢)、周夢興(江蘇)、于光甫(上海巳故) 和本人,還有陳之有(上海、下圖)。</p><p> 相遇剎那,轉身天涯!他們今在何處?</p> <h3>一輩子時光悠悠,離開武江廠近四十年,多次搬家舍不得丟棄、保存了足有半個世紀的“鐵飯碗”,它裝滿了我對那青春年華的滿滿記憶!</h3> <p>五十年過去了,任憑時光怎么流轉,我仍然保存著武江廠發給我的《工作證》、“武江廠首屆三代會紀念”(71年3月)、“武江廠首屆團員大會紀念”(73年10月)、“武江廠首屆工會代表大會紀念”(73年11月)和“武江廠民兵射擊比賽優秀獎”(73年5月4日)筆記本紀念冊以及本人應邀在共青團萬縣地委、萬縣市委紀念“五四”青年節大會上的發言稿(1974.5.4.地委大會堂),這畢竟是我人生重要一段曾經的過往。看到它一一昨日芳華今日老,使我回憶起我是怎么從青壯年慢慢走向老年的!</p> <h3>五十年前的你們一一把青春留給了“三線”!</h3> <p>“這是我從老廠(武昌造船廠【438廠】)來的第一天(1966年6月2日)踏上萬縣這個城市的土地上,一直呆到武江廠搬家(1993年)”。</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摘自照片提供者《武江情緣》群友譚明慧師傅(前排右二、現居江蘇常州)2020.10.13.的卿天記錄</span></p> <p class="ql-block">感謝老同事陳勝年師傅制作、并提供反映武江廠50多年前一段“三線建設”者們的珍貴畫面的短視頻!為了方便觀賞圖片,我把播放幀幅速度調慢了20%,因而播放時間也由原來的近4分鐘增至到現在的近5分鐘,好去回顧、品味我們那難以忘卻的流金歲月……</p> <h3>五十年后的我們——把老年留給了自己!</h3> <p class="ql-block">在赴渝參加送別師傅姜正先人生最后一程(壽年82歲)的奠宴上,遇見了五十多年前廠里的一些老同事 (視頻)。</p> <p class="ql-block">有時,時間就象砂紙,會把記憶最光彩的部分打磨掉,變得有些漠糊。但“好人好馬上三線”,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一直銘刻在心中!可如今的“退休雙軌制”,卻使我們被無情的邊緣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以下為在渝武江廠部分退休職工自發組織的”紀念三線建設五十五周年”活動視頻(據另星資料整理不夠完整,請打開觀看)</span></p> <p>在國家曲曲折折的進程中,我們是和“三線”建設并列度過;我們忠誠無悔、把幾十年的黃金時間大多給了國家,為中國的國防科枝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這些都應該攜刻在共和國的豐碑上!</p><p> “艱苦奮斗,默默奉獻”是我們“三線”人永恒的主題!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把青春留給了“三線”;如今卻把老年留給了自己,并逐漸被社會所遺忘!</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圖為“獻身國防科技建設事業榮譽證章”(國防科工委 1987年);下圖為四川省精神文明辦、海軍駐渝辦、重慶船舶公司八十年代末在萬縣召開片區軍民共建現場會會場。</span></p> <p>我們也曾年輕過,歲月象故意捉弄我似的: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風前殘燭,春盡顏老”。我怎么活得這么快?還有八十嗎?正是:</p><p> 七十光陰彈指過,命不周全成蹉跎。</p><p> 最是人間留不住,紅顏逝去花墮落!</p> <p>我們雖已鬢染霜花,但這變老是一種風景,即便早已退休,閑暇時也要發揮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唱歌跳舞、弄棒舞劍、寫字作畫、“沾花惹草”、品茗小酌等都是我們專屬的快樂和幸福!</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以下為本人部分繪畫習作</span></p> <p>莫嫌暮景晚,雅趣自然生 (視頻)!</p> <p>我們來不及認真的年輕,待自己明白過來,只能選擇認真的老去!何況人生苦短,意外和明天,也不知道哪個先來?但和武江廠的命運一樣,我,最終也將變成“文物”!所以:<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span></p><p> 夕陽正把黃昏戀,宛成文物有點冤。</p><p> 為此常把自己勸,無柴只要青山在!</p><p> 活到八十算一般,翻過九十才劃算。</p><p> 轉眼之間過五一,祝福大家都平安!</p> <p><br></p><p>最后一次回頭,深情地望過去:難忘的青春歲月,抹不去的一段歷史記憶,五十多年的時間,是那么近又那么遠,而我從不曾走遠,依然熱戀著這片熱土…… 再見了高升!再見了武江!</p> <p>再見!再見了!(視頻,請打開觀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川市| 九江市| 绥芬河市| 浦江县| 德州市| 怀集县| 穆棱市| 织金县| 读书| 大渡口区| 漠河县| 德兴市| 安吉县| 鹤峰县| 唐河县| 济南市| 绵竹市| 长寿区| 华阴市| 青海省| 拜泉县| 侯马市| 沁阳市| 共和县| 华坪县| 宁强县| 湄潭县| 托克逊县| 施秉县| 习水县| 定结县| 普定县| 崇仁县| 宽城| 南丹县| 张家港市| 梅河口市| 门源| 黄平县| 北票市|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