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腹有詩書氣自華</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關于三種詩詞體裁的概念、基本形式和要求</b></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古體詩</b></div><div> 一般又叫古詩、古風。</div><div> 從字數上看,古體詩主要有三種,分別為五言古詩(簡稱為“五古”)、七言古詩(簡稱為“七古”)、雜言詩。但是,包括(唐詩三百首)在內的很多書,都不設雜言詩這一類,而把它歸入七言古詩之中。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甚至連陳子昂的(登幽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根本沒有七言的句子,選本中也常常將它歸入七古這一類中。當然還有六言的和四言的,但很少;詩經中的詩以四言為主(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碩鼠碩鼠,無食我粟;等等),但詩經以后,四言就很少了。</div><div> 在形式上看,古體詩主要的要求是兩條,即每句字數相同(雜言除外)和押韻。不拘句數,也不大講平仄和粘、對(這些概念我們后面講近體詩時將會講到)規則,用韻較為自由,是非常自由的形式,可以看作是古代的“自由詩”。用一句通俗的話來形容,就是有點像我們平常說的“順口溜”或曰“老干體”。</div><div> 漢樂府和一些南北朝民歌其實也可以看作是古體詩。在體式上,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句式比較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最著名的如南朝的《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民歌《木蘭辭》,在中國文學史上合稱為“樂府雙璧”。</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近體詩</b></div><div>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詩歌體裁,為有別于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近體詩對句數、字數、平仄、押韻、對仗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的著名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div><div>近體詩的字數、句數,比較簡單,只要讀了一些近體詩,可以無師自通。近體詩按字、句來分,只有兩類六種。一句五個字的,叫五言詩;一句七個字的,叫七言詩。句數有三種:四句的,叫絕句;八句的,叫律詩;八句以上的(最少十句,有多至二百多句的),叫排律,也叫長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排律簡稱五排或五長;七言排律簡稱七排或七長。</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3、詞</b></div><div> 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樂府詩,是唐宋時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詞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樂歌唱,后樂譜失傳,只按詞牌格律創作。是中國文學發展的新階段,是唐宋文學的一個光輝成就。</div><div> 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牌」,依調填詞為「倚聲」。宋詞又有曲、雜曲、曲子詞、樂府、琴趣、樂章、長短句等稱謂。因曲調節拍的不同,又區分為令、引、近、慢等。令或稱小令,慢詞也作長調。詞的分段稱為分片,詞除單調之外,一般都分上下兩片,慢詞也有分成三四片者。宋代許多學者文人喜好填詞作曲,對推動詞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宋代詞的作者、作品及素質遠超前代,成為繼唐詩之后又一極具影響力的文學體裁。后世詞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為一種文學形式。</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關于寫作舊體詩詞的用韻要求</b></div><div></div><div> 寫作舊體詩詞,即我們今天要講的古體、近體詩和詞這三種體裁的詩詞,都是必須押韻的。所以我們先綜合性地講一下這個問題。究竟應當用什么標準來用韻呢?2001年中華詩詞學會會長擴大會議討論通過的《二十一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提出了指導性意見,歸納起來有以下三條;一是雙軌并行,即新、舊韻并存,自由選擇,但用新韻要注明;二是不得混用,即用新韻就新到底,用舊韻也如此,不能在一首詩詞中,某韻腳用新韻,別的地方又用舊韻;三是倡今知古,因為要提高詩詞寫作水平,必須大量記誦古代詩詞名作,因此,即使用新韻寫詩,了解舊聲舊韻也是必要的。</div><div> 根據上面的要求,從各重大古詩詞大賽的要求看,在用韻方面,我個人的建議是:寫近體詩,嚴格按照《平水韻》來押韻;寫古風和填詞,可用《詞林正韻》。若用新韻寫作詩詞,建議用《中華新韻》。這些韻書,書店和網上都能找得到。</div><div><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關于古體詩的寫作</b></div><div></div><div> 前面我們講過,寫作古體詩主要的要求是兩條,即每句字數相同(雜言除外)和押韻。字數相同這一點不用多講,所以我們主要講一下押韻。</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體詩的押韻的基本規則:</b></div><div> 一是押韻不必考慮韻頭。設置在偶數句末一字(稱韻腳),它們互相呼應,使全詩形成綿遠悠長的情韻美。押韻時,韻腳字并不要求韻母完全相同,an與ian、uan、……都算同韻。同理,其他類似的也可以算同韻。一句話,你按韻書的分類辦就行。</div><div> 二是韻包含聲調。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字不能互相押韻。這主要是按平上去入古四聲來說的,也就是說一般各個聲調的字不能混合押韻。放寬一點也只有上聲和去聲偶爾可以混押。</div><div> 三是押韻有“一韻到底”和“換韻”兩種方式。全篇所押的就一個韻稱為“一韻到底”,押了兩個以上韻的,叫換韻。在五古中,一韻到底的比較常見,換韻的較少。換韻一般應當從奇數句開始轉換。</div><div> 四是偶數句之外,有時候還有“起韻”。就是一首詩的第一句末也設置一個韻腳,這種情況我們后面還會涉及到。</div><div> 五是由于語音的古今變化,現代普通話的韻母與詩韻并不完全相同。如李白月下獨酌的韻字親、人、身、春,按今天的讀音,其韻母或為in,或為en,或為un,用現代普通話誦讀,會感到不太押韻。但在唐代,它們是同韻母的(我們今天的臨川方言,就保留了詩韻的讀音,這四個字是完全同韻母的,大家可以試試。) </div><div> 六是古體詩押韻放得較寬,可以按鄰韻通押的標準執行。建議用《詞林正韻》。用新韻則用《中華新韻》。</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關于近體詩的寫作</b></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近體詩的押韻</b></div><div> 近體詩和古體詩在形式上的共同之處首先是都有押韻的要求,但是,近體詩的押韻比古體詩要更嚴格,有以下幾點:</div><div> 1、一般只押平聲韻(仄韻的很少見);</div><div> 2、一韻到底,不能換韻;</div><div> 3、偶數句押韻,第一句可起韻,其他奇數句為“白腳”,末字必須用仄聲字(仄韻詩律則相反);</div><div> 4、除首句外,一般不能像古體詩一樣押鄰韻。首句起韻用鄰韻稱為“借鄰韻發端”;如林逋的名作:山園小梅:</div><div>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與金尊。</div><div> 這首詩中的園、昏、魂、尊是上平聲元韻字,而首句的“妍”字則是下平聲先韻。元、先二韻屬鄰韻,所以可以借先韻作起韻,其他各處韻腳則用元韻。</div><div> 5、近體詩的韻腳字在一首詩中不可重復出現,這與古體詩是不同的。不僅如此,同義的韻字相押最好要盡量避免,如花與葩、芳與香雖然各為同韻字,但因為同義,一般不互相押韻。</div><div> 以上五條規定,在古代比較嚴格。今天寫詩,2、3、5這三條依然要嚴守,但1、4兩條則一般主張可以從寬。也就是說也可以寫仄聲韻的近體詩;包括古代著名詩人在內,也偶爾有用鄰韻的。比如唐李商隱的無題中有一首名作如下;</div><div> 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div><div> 這首七律中重、縫二字是二冬韻,通、紅、風三字則是一東韻。</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近體詩的平仄</b></div><div> 學格律主要是平仄、押韻、對偶這三項。對初學者來說,平仄難度較大些。所謂平,是指古四聲中的平聲字;所謂仄,是指古四聲中的上聲、去聲、入聲字。</div><div> 有的同志因為讀了相當多的格律詩,做起詩來照貓畫虎,押韻和對偶基本合轍,但往往平仄不諧,學平仄成了學格律中的"攔路虎"。其實掌握平仄并不很難,只要具備了下面三個條件,作詩平仄就能"達標":一是學會辨四聲,這是學平仄的基礎;二是學會每句、每首詩平仄配置的規則,這并不復雜;三是掌握較多的同義而不同聲的字和詞,掌握多種詞句組合形式,掌握詩詞特有的句法變化等,這需要一定的文字修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古今四聲的辨別</b></div><div> 前人學作詩均以辨四聲為第一步,因為只有通過辨四聲,懂得哪些字是平聲,哪些字是仄聲,才能學會平仄配置的規則。</div><div> 四聲是漢語的特點之一。它每個字都是單音,聲有高低,音有長短、調有升降等區別。詩的平仄,就是巧妙地運用這種區別,組成抑揚頓挫的聲調和音樂節奏。念詩,古時不叫讀,也不叫誦,而是叫吟,也叫哼。詩是供人們歌唱的,是同音樂結合在一起的。</div><div> 現代普通話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詩詞用的四聲,是古代四聲,確切地說,是唐宋時代的中古四聲,分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現代普通話四聲中陰平、陽平在古四聲中統為平聲,上聲、去聲古今略有變化,但大致相同,惟有入聲在現代普通話中已經沒有了,合到平聲、上聲、去聲里面了,所謂"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其中變為去聲的最多,變為平聲的其次,變為上聲的較少。但是現在南方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諸省區和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語中,仍保留有入聲。</div><div> 所謂平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入聲。怎么樣區別四聲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熙字典》開篇載有一首四聲歌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div><div> 平聲發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長,猶如木槌輕敲鼓心,其聲為"東";上聲發音響亮,沒有尾音,讀升調,猶如木槌擊鼓面的四周,其聲為"董";去聲發音哀遠,尾音較短,讀降調,猶如木槌重擊鼓心,其聲為"凍";入聲發音短促,沒有尾音,讀急調,猶如一手捫鼓面,一手重擊之,其聲為"篤"。</div><div> 對古聲的平、上、去聲,我們辨別起來并不困難,初學者覺得困難的是入聲字。我這兒教大家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我們撫州的方言去辨別,我試過,基本上是百發百中。當然如果你實在連撫州方言也不會,那只有笨辦法,去多讀多背常用的入聲字了,反正在普通話平聲中的高頻入聲字也就是180個左右,在上聲和去聲中的入聲字反正是仄聲,不必辨別。</div><div> 下面我們用撫州方言來試試辨別古入聲字、現在為普通話第一二聲的一些字,看看是不是挺準的;</div><div> B:八,白,薄,逼,別,柏、剝;</div><div> C:擦,拆,吃,出;</div><div> D:答,得,滴,笛,跌,督,奪;</div><div> E:額;</div><div> F:發,佛,服;</div><div> G:割,格,刮,郭,國;</div><div> H:哈,喝,黑,忽,滑,豁,活;</div><div> J:疾,夾,截,菊,決,覺;</div><div> K:瞌,殼,咳,哭;</div><div> L:拉邋;</div><div> P:拍,劈,撇,潑,撲;</div><div> Q:七,漆,戚,掐,曲,缺闕;</div><div> S:塞,殺,勺,舌,失,十,叔,說,縮;</div><div> T:踏,踢,貼,突,脫;</div><div> W:屋;</div><div> X:膝,習,俠,葉,薛,學;</div><div> Y:鴨,一,揖,約;</div><div> Z:雜,匝,鑿,責,賊,扎,摘,著(著急),只(一只),直,粥燭竹,軸,卓。</div><div> 積累一些古今異讀字</div><div> 俱(一同)、紉、馴、翰(鳥羽)這幾個字作韻字時,可讀平聲;吹(吹奏之樂聲)、燒(野火)、思字作韻字時可讀仄聲。</div><div>古代有些字可以平仄兩讀,字義沒區別。這些字主要有;看、過、望、忘、聽、醒、探。</div><div> 古代又有部分字平仄兩用,但詞義不同,現代漢語中它們只有一種讀音了,如以下一些字在古詩詞中往往作平聲讀,治、論、燕、便、要、教、頗、那、浪、傍、令、勝、探、不、任、禁、縱等;以下字在古代詩詞中往往讀仄聲;雍、從、離、騎、思、衣、殷、聞、間、旋、行、王、乘。</div><div> 以上在古代著名詩詞家的名作中都有例子。不列,大家知道就行。</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近體詩的平仄常規</b></div><div> 近體詩根據平聲、仄聲這兩類聲調的特點,組織成有交錯變化的形式,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并逐漸形成了一套嚴整的平仄規則。具體地說,有三大基本規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句內平仄相間</div><div> 每個句子都按兩個字為一個節奏單位讓平仄交錯起來,按這一規則形成的句子,稱為“律句”。對于五言來說,其基本句型是;</div><div>A)平平/仄仄/平</div><div>B)仄仄/平平/仄</div><div> 這兩種句型,首字和尾字聲調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式(A)、仄起仄收(B)。在此基礎上只要將最后一個節奏單位的字往前移動一步,就改成為平起仄收、仄起平收。</div><div>A`)平平/平/仄仄</div><div>B`)仄仄/仄/平平</div><div> 移動后的節奏單位可以重新調整為每兩個字一個,于是就有了另外兩種基本句型:</div><div>b) 平平/平仄/仄</div><div>a) 仄仄/仄平/平</div><div> 除了后面要點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div><div> 七言近體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上一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div><div>A)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B)平平/仄仄/平平/仄</div><div>b) 仄仄/平平/平仄/仄</div><div>a)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 這些句型的共同特點,前人總結為“平仄相間”,就是按節奏單位來看,平仄聲互相間隔,第一節奏單位平聲時,第二節奏單位為仄聲,第三節奏單位為平聲,第四節奏單位為仄聲。如此反復就形成了節奏感。</div><div> 只是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個字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為了保證這種律句的節奏感,規定七言句的第二、四、六字,應嚴守基本句型,而另外三個字則可放寬;五言句則第二、四字必須嚴守,第一、三字從寬。于是就有了這么一句口訣,叫做“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當然這個口訣并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后面我們再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一聯內上下兩句間平仄相對</div><div> 近體詩每兩句稱為一聯,第一、二句合稱為首聯,第三、四句稱為頷聯(也稱為次聯),第五、六句稱為頸聯(也稱為腹聯),第七、八句稱為尾聯(也稱為末聯)。</div><div> 每聯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的平仄要相反,稱為“平仄相對”。上下兩句還有一個規定,就是下句因押韻,韻腳字為平聲;上句不押韻,句末字需用仄聲。除了首句可以押韻例外。</div><div> 這里要特別說到首聯,如果首句押韻,則首聯上下兩句都押韻,這兩句句末都要用平聲,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做到平仄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兩聯緊鄰兩句間平仄相黏</div><div> 各聯緊鄰的兩句也有規定,即要求“平仄相黏”。相黏的意思就是本來是相同,但兩句因押韻和不押韻的緣故,頭黏而尾不黏。例如,前一聯是:</div><div>B)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div><div> 這聯下一句即“平平仄仄平”與后一聯的上句相鄰,要相黏,即后一聯的上聯也以平聲開頭,因為這句不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這句就應該是:b) 平平平仄仄。</div><div> 我們上面講的“平仄相間”、“平仄相對”、“平仄相黏”這三個規定,合稱為“黏對規則”。</div><div> 根據黏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寫排律難度較大,初學者不必急著學,我也不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平仄聲調的其他重要規定</div><div> 上述三條規定,初學者要重點掌握。掌握之后,再來掌握以下三條規定,即要求避免“三平調”、“三仄調”和“孤平”。</div><div>(1)“三平調”是指句尾連續三個平聲,故又稱“三平尾”。這種情況,寫古體詩可以,近體詩必須避免。比如詩的第一句:□仄□□平,按照平仄相間的規定,這句第四字必須是平聲,而按前面介紹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第一、三字又屬于可平可仄,但如果此句第三字用平聲字,就成為□仄平平平,這就是典型的“三平調”了,這在近體詩是不允許的。因此我們這第一句的平仄關系就只能是☉仄仄平平(☉表示可平可仄)。在這里,這第三個字就不能不論,目的就是不出現三平調。七言句中,“□平□仄□□平”的句子,若第五字“不論”,用了平聲字,也將成為三平調,必須避免,而為:☉平☉仄仄平平,第五字要論。</div><div> (2)三仄調就是指逢單句的句尾連續出現三個仄聲(又稱“三仄尾”),這在近體詩中也是要求避免的。上面我們推導出的第三、七句若第三字不論,就會成為“☉平仄仄仄”,就是三仄調,為避免,這句就應當推導為“☉平平仄仄”。</div><div> (3)孤平,是指句末只有一個平聲字的韻句,出現了一個夾在仄聲中的平聲字。如上面推導出的第二、六句“□平□仄平”,若按一、三不論,未標的兩個字都可用仄聲,變成“仄平仄仄平”,其中第二個平聲字就是夾在幾個仄聲字中間孤立的一個平聲字,就稱為“孤平”。這是近體詩中的大忌。為避免孤平,這句應當用標準句式“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字必須用仄聲字,那就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字,變成“仄平平仄平”。這稱為“拗救”——第一個字“拗”了,第三個字“救”。七言中也是如此,“仄仄仄平仄仄平”和“平仄仄平仄仄平”兩句中的第四字平聲孤立地夾在幾個仄聲字中,也是孤平。第三字或者第五字換用平聲(拗救句型),就可以打破“孤平”現象。</div><div> 5、近體詩中還有一種特殊句型,即“平平仄平仄”與“仄仄平平仄平仄”,是標準句型“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替代格式。這種句子,唐以來使用非常普遍,僅《唐詩三百首》中就可摘出很多,如:</div><div>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送別》)</div><div>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div><div>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李商隱《無題二首》其二)</div><div>這些大詩人在一、三、五、七句都用了這種句型,我們也可以學會運 用這種格式。但使用這種句型有一個嚴格要求,就是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字。</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關于拗救</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具體分為以下四種情況:</div><div> (1)出句自救</div><div> 就是上面說的特殊句型。即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為是仄聲字在句末,所以這句詩肯定是出句。這種格式又可變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該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補回一個平聲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這個也不是絕對的,也可“三拗五救”)式。</div><div>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的首句:</div><div>“涼風起天末”,</div><div>“平平仄平仄”</div><div>還有杜甫的《詠懷古跡》之尾聯出句</div><div>“庾信平生最蕭瑟”,</div><div>“仄仄平平仄平仄”</div><div>都屬于這種情況。</div><div>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這種情況,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亂隨意變化的。這條規定可以用四句口訣來幫助記憶:“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來救,當然要記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孤平拗救</div><div>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中,句末的平聲字是押韻的要求,必須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這句就只有前面兩個平聲字。這時,如果第一個字也變成了仄聲,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須把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來進行補救(如果是七言就由第五字改平聲來救第三字的仄聲)。這就叫做“孤平拗救”。</div><div>如杜甫的《復愁十二首》其三:</div><div>萬國尚戎馬,故園今若何?</div><div>昔歸相識少,早已戰場多。</div><div>(第二句第三字“今”救第一字“故”,是孤平的本句自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對句相救</div><div> 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當平而仄,變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這時,就要把對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個字位置變成平聲字以相補救,這屬于對句救出句。</div><div>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div><div>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div><div>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div><div>(第三句“不”當平而仄,對句“吹”位置字變成平救上句)</div><div>如陸游《夜泊水村》的</div><div>“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div><div>“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div><div>“報國有萬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無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可以利用這首詩構成兩救的口訣:“報國有萬死,向人無再青。無字救雙拗,佳聯要記清。”</div><div> 有兩個特例:</div><div> 一是杜甫的《登岳陽樓》詩:首句“昔聞洞庭水”突破了特殊句式關于“五言首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字”的規定,他的下聯“今上岳陽樓”中的“今”由仄改平,算不算對句同位相救?我沒找到理論根據;</div><div> 二是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詩:首句“生當作人杰”,是一個特殊句式,第二句按格律應當是“仄仄仄平平”,但她寫的 是“死亦為鬼雄”,即“仄仄平仄平”,與首句每字平仄正好相反,這算不算是對句同位相救?我也沒找到理論根據。如果算,她的第三句“至今思項羽”跟這第二句平仄又沒“黏”這是不是算有些理論說的“斷腰詩”?也不知道。</div><div> 所以我在這兒再說一下,格律要嚴格遵守,但不要以形害義,如果你能寫出杜甫和易安這樣的名句,出點格兒也沒啥。</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近體詩的對仗</div><div></div><div> 詩、詞、駢文中的對偶,亦稱對仗。所謂對仗,就是把同類或對立的概念并列起來,句型一致,詞性相同,詞義相關,平仄相反。這樣的兩個句子就是對仗。對仗是近體詩的顯著標志之一。律詩的四聯,按照規則,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近體絕句,可對可不對。排律中間每聯都必須對仗,首聯可對可不對,末聯不對,以便結束。</div><div> 近體詩對仗的特點是:</div><div> 1、句法結構要相同</div><div>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div><div>上句“火樹”與“銀花”都是名詞性的偏正結構,兩者并列,下句“星橋”、“鐵鎖”的結構與上句完全相同;“合”和“開”都是動詞。</div><div>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div><div>上句是一個描述事實的復句,“荷盡”是主謂結構,“(荷)已無”是動詞性的偏正結構(狀謂),“擎雨蓋”是名詞性的偏正結構(其中的“擎雨”二字又是動賓結構)。下句的結構方式完全相同。這就是嚴格的對仗。</div><div> 2、詞性要相對或相關</div><div> 現代的“詞性”分類,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代詞、連詞、感嘆詞等等,古代沒有那么多,只是粗略地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中有名物詞與動態詞之分,其中名物詞分得比較細,包括天文、地理、時令、草木、器物、人事、數目、方位、顏色等。對仗首先要求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具體而言,名物詞必須要與名物詞對,動態詞必須要與動態詞對,連綿詞必須要與連綿詞對,進一步還可以要求天文對天文,或者天文對地理,人事對人事,或者人事對草木。舉一個例子來說:</div><div> 管樂有才終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李商隱《籌筆驛》)</div><div>管樂,即管仲、樂毅,是兩人的并稱,關張,即關羽、張飛的合稱,二者相對。“有才”與“無命”,不僅都是關系詞加名詞,而且意義相關,對得非常工巧。“終、不忝”與“欲、何如”各自都是意義較虛的同類型詞,古代均稱為虛詞,適合組對。</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3、平仄要相反</div><div> 近體詩的對仗還有平仄要求,主要是指節奏點上的關鍵字的平仄要相反。前面我們講了很多,不再重復。強調一點:這與古體詩有根本的不同。比如白居易《傷宅》“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從語法結構、詞性詞義來看都是很好的對仗,但是他的上下句沒做到本句的平仄相間和兩句間的平仄相對,所以只是古體詩的對偶句,不符合近體詩的要求,不是律句。換言之,近體詩的對仗,不僅是詞義、詞性的相對,而且還是聲律相對。</div><div> 4、同字不能相對。</div><div> 杜甫《石壕吏》有“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王勃《滕王閣序》有“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蘇軾《水調歌頭》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對仗,在上下句之間出現同字相對的情況,這在駢文、詞曲、古體詩中是允許的。但近體詩中絕不允許出現同字相對的現象。同字,不僅不能在上下句相同位置出現,甚至在整首詩的不同位置上也不宜出現(反復、頂真等修辭手法寫的句子除外)。</div><div> 5、上下句意思不能同義“合掌”。</div><div> 一聯中對仗的上下兩句,如果完全同義或者基本同義,叫估“合掌”,這是對聯的大忌。比較有名的如南朝梁詩人王籍所作《人若耶溪》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動襯靜,妙解自然奧趣,但從對仗的角度看,上下兩句意思雷同,屬于劉勰《文心雕龍》所譏笑的“合掌對”。寫詩作對,應努力避免“合掌”。</div><div> 6、介紹幾種重要對仗方法。</div><div> 近體詩對仗若工整、工巧,則稱為“工對”,否則稱之為“寬對”。寫詩既要求對仗工穩,又不應過于求工。古人總結了很多辦法,我給大家介紹幾種較為重要的:</div><div> (1)借用同音字的諧音為對,稱為“借音對”。如借“籃”為“藍”、“皇”為“黃”、“滄”為“蒼”、“珠”為“朱”等,以構成和別的顏色字相對;借“芽”為“牙”,與“齒”相對;借“柏”為“百”,與其他數字相對。</div><div> (2)借用多義字的別義為對,稱為“借義對”。如杜甫《曲江二首》其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從句意來看,“尋常”與“七十”不能為對,但古代的“尋常”還是表示數量的詞,所謂“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借這個意義與“七十”相對就別有工妙了。其他的還有如 “駐馬”對“牽牛”等,都是借字面意義和形式相對的工對。</div><div> (3)上下句為相承關系,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接著上句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就是流水對。上下句單獨看似不成句,合讀才成為一個完整的意思,這是流水對的特征。還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都是。</div><div> (4)因調配聲律等原因,不得不在不同的字位上相對,這稱為“交股對”,如:</div><div>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贈美人》)</div><div> 秋風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劉希夷《覽鏡》)</div><div>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李商隱《隋宮》)</div><div>第一例若改為“湘江六幅水”、“巫山一段云”,在意義和結構上是非常好的對,但平仄不合,故移動字位,造成交股對。第二、三兩對粗看為常規對仗,但第二例“螢”和“鴉”恰好同類,錯位為對;第三例在常規對仗中,又以“秋”與“春”錯位為對,都別具工巧。</div><div> (5)常規的對仗是一聯的上下句之間相互對仗,若前聯與后聯形成對仗,稱“扇面對”,又叫“隔句對”。例如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前半“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二三弦”,第一、三句為對,第二、四句為對,是為典型的“扇面對”。“扇面對”不是近體詩的常格,很少見,但在駢文、楹聯、詞曲和古體詩中卻較為通用。</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關于詞的寫作</b></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詞的主要特征:</div><div> 一是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或叫詞牌。一般來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而詞牌與題目用“?”隔開,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并且各不相同。</div><div> 二是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闋(片)以上的。一首詞有的只分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分片是由于樂譜的規定,是因為音樂已經唱完了一遍。片與片之間的關系,在音樂上是暫時休止而非全曲終了。一首詞分成數片,就是由幾段音樂合成完整的一曲。</div><div> 三是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闋(片)像對聯一樣相對。</div><div> 四是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長短句也是詞的別稱。</div><div> 五是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div><div> 六是一般按字數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div><div> 七是字聲配合更嚴密。詞的字聲組織基本上和近體詩相近似,但變化很多,而且有些詞調還須分辨四聲和陰陽。作詞要審音用字,以文字的聲調來配合樂譜的聲調。在音樂吃緊的地方更須嚴辨字聲,以求協律和美聽。</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詞的寫作要求:</b></div><div> 1、用韻按寫作古風的要求,使用《詞林正韻》或者《中華新韻》。</div><div> 2、平仄和對仗參照寫近體詩的要求。但詞的對仗要求比近體詩要寬一些,有時候可以用重字。</div><div> 3、嚴格對照《欽定詞譜》創作,非特殊情況,押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可以破格。</div><div><br></div><div></div><h3 style="text-align: right;"><b>六、向大家推薦一個對詩詞寫作者最有益的網站:<font color="#167efb">《搜韻》</font></b></h3><div><b></b></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田县|
大埔区|
东阿县|
金华市|
永德县|
灵川县|
东乡县|
库伦旗|
宣恩县|
若尔盖县|
长葛市|
正镶白旗|
宁乡县|
卓尼县|
勃利县|
黑山县|
班戈县|
平乡县|
塔城市|
上饶市|
十堰市|
巫山县|
迁安市|
铁力市|
静宁县|
香格里拉县|
兴安盟|
瓮安县|
昌黎县|
女性|
宁乡县|
柳州市|
卓尼县|
澄江县|
大港区|
育儿|
邳州市|
邵阳县|
楚雄市|
曲沃县|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