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從年輕時就有個夢想,想把成語用筆畫出來,晚年閑下來了,才東涂西抹的把它畫成!成語特妙,很多模糊的觀念,很多復雜的話,用圖片表現出來會讓你更加明了。一個成語故事配一幅卡通畫,而且很有意思,從畫面中你會看到充滿了童真的想象抵達心里,并給予您開懷的大笑!</p> <p>《唇亡齒寒》</p><p>春秋時,晉國要滅掉鄰近的虢國和虞國。晉國要打虢國,必先借道虞國。為了拉擾虞國,晉國先向虞國送美玉和名馬。虞國的大夫宮之奇深知晉國的意圖,對虞國的國君說:“千萬別答應借路的要求啊。虢國滅亡了,虞國也難保了。唇亡齒寒一一嘴唇沒了,牙齒也保不了。我們不能做那種自食惡果的事。” 虞國的國君不聽勸告。晉國借道滅虢后接著也滅了虞。</p><p>(比喻互相依存的關系)</p> <p>《取而代之》</p><p>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后,為顯示皇威,常到各地去巡游。有一次,秦始皇來到吳中江蘇,少年項羽跟他叔叔項梁站在圍觀的人堆里看熱鬧。看見秦始皇威風凜凜的樣子,項羽不由脫口說道:“你呀,我可以取而代之!” 說這話是要殺頭的。他叔叔嚇得急忙捂住了他的嘴。項羽長大后,果真成為反秦武裝領袖之一。</p><p>(代替別人、別物)</p> <p>《三思而行》</p><p>季文子是春秋時人,魯國大夫,擔任過魯宣公、成公、襄公三代宰相。他為官清廉,沒有俸祿以外的任何收入。他去世的時侯,全國上下一片悲痛。季文子做事特別謹慎,能‘’三思而行‘’,處理問題很全面。教育家孔子后來評論季文子的行事態度時,認為‘’三思而行‘’沒有必要,考慮兩遍就行了。其實,不論三遍還是兩遍,遇事多想想就是了。</p><p>(做事前要多考慮考慮)</p> <p>《大庭廣眾》</p><p>戰國時,齊閔王想用士人(讀書人)管理國家,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士人。有個叫尹文的人問齊閔王:“忠于君王,孝敬父母,對朋友誠實,對鄰居和睦,這算不算士人?” 齊閔王說:“是士人,我愿意用他。” 尹文又說:“如果這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受了侮辱,他卻不敢斗爭,大王還用他嗎?” 齊閔王急忙說:“不用他!” 尹文說:“可是,他具備士人的標準啊!” 齊閔王無話可說了。</p><p>(指人多的公開場合)</p> <p>《顧左右而言他》</p><p>有一次,孟子與齊宣王談話。孟子問:“有人外出,求朋友照顧好他的老婆孩子,朋友根本沒管,該怎么辦?” 齊宣王說:“不理他!” 孟子又問:“有一個管執法的官員,連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怎么辦?” 齊宣王說:“罷官” 孟子問:“全國上下治安混亂,怎么辦?” 齊宣王見問到自己頭上來了,就故意裝不懂,宣王“顧左右而言他”</p><p>(比喻故意回避不情愿回答問題)</p> <p>《改過自新》</p><p>漢朝臨淄名醫淳于意,醫術高明。但有一天富商的老婆用了他的藥,病沒治好,富商便誣陷他害死了自己的老婆。淳于意因此獲罪,被押往長安服刑。他的小女兒緹縈陪父親到長安,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父親是無罪的,請別往他臉上刺字,刺字后留下恥辱,就不能改過自新了。我愿當官奴,替天贖罪。” 漢文帝決定免去了她父親的肉刑。</p><p>(說明改正錯誤,重新做人)</p> <p>《老生長談》</p><p>管輅是三國時的魏國人,相貌丑陋,是個酒鬼,常給人算卦。有一天,吏部尚書何晏和鄧飏兩個人請他去算卦,問自己能不能當更大的官。管輅講了一通兒古人如何進行道德修養,借以告誡他倆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否則會有嚴重后果。何晏聽得入了迷,而鄧飏卻說:“你的話都是老生常談,沒有什么新意。” 后來何晏和鄧飏在一次兵變中被殺。管輅的這一卦算是蒙對了。</p><p>(總是講一些沒有新意的話)</p> <p>《曲高和寡》</p><p>戰國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有個學生叫宋玉。有一次襄王問他:“大家對你的品行有些議論,你是不是不夠檢點啊?” 宋玉回答說:“歌唱家在廣場上唱歌,唱下里巴人等通俗歌曲,能跟著他唱的有上千人;當他唱陽春白雪等高雅歌曲,能跟著他合唱的不過幾十人;再唱更高級的曲子,能和的就沒幾個人了。這叫曲高和寡呀!”</p><p>(形容知音難得或者作品觀點能理解的人太少)</p> <p>《盲人摸象》</p><p>從前,南贍部洲有個國王,叫鏡面王。有一天,他把全國的盲人都請來,讓他們見識見識大象,然后說說看法。摸了象腿的盲人說:“大象是根柱子。” 摸了象尾的盲人說:“大象好像一把掃帚。” 摸了象肚皮的盲人說:“大象像一面鼓。” 摸了象牙的盲人說:“大象像一只牛角。” 摸了象鼻子的盲人說:“大象好像一根繩子。” 盲人各說各的理,爭的面紅耳赤。</p><p>(比喻偏執一點而胡亂揣測)</p> <p>《不恥下問》</p><p>春秋時,衛國大夫孔圉很好學,衛國國君為了讓人們向他學習,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人們稱孔圉為“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對這個稱號很不理解,問孔子孔圉力什么得到那么高的評價。孔子說:“孔圉勤奮好學,還經常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請教,一點兒也不覺得羞恥和不自在,給他個“文”的稱號是應該的。” 子貢點點頭,表示明白了。</p><p>(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感到羞恥)</p> <p>《撲朔迷離》</p><p>我國古代有一篇著名的民間敘事詩,題為《木蘭詩》。寫的是一位名叫木蘭的少女,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她在軍中十二年,英勇殺敵,立下戰功。木蘭的女孩子身份在軍中沒被識破,詩中拿兔子打比方:‘’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意思是雄兔好用爪子抓搔,雌兔好迷縫著眼睛。如果雌雄兩兔一塊兒走,就很難分出公母了。成語‘’撲朔迷離‘’ 就是從這兩句詩上來的。</p><p>(比喻事情錯綜復雜,不好辨別)</p> <p>《井底之蛙》</p><p>淺井里的青蛙對東海的大鱉說:“我多快活呀!我在這里可以隨便走,隨便跳,隨便休息。看看四周的小蟲兒、小螃蟹、小蝌蚪,哪個能比上我啊!” 大鱉聽了,想到井里看看,剛一邁步,就被井里的欄桿絆了一跤。他退回來,向青蛙介紹大海的情況:“大海啊,千里不能概括它的廣闊,萬丈不能形容它的深度,洪水填不滿,干旱沒使它淺。在大海里生活那才叫快樂呢!” </p><p>(比喻目光狹窄)</p> <p>《卷土重來》</p><p>秦未,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項羽大敗。他帶領敗兵退到了烏江邊。烏江亭長叫他坐船過江再求發展。可項羽說:“當初被我帶出去的人沒有一個生還的,我還有什么臉去見江東父老啊!” 當即自刎而死。唐朝詩人杜牧游烏江時寫了首詩,說:“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大意是:江東能人挺多,你怎么不卷土重來,再干一番呢?</p><p>(失敗了再來)</p> <h3>《八仙過海》</h3><h3>八仙參加王母娘的蟠桃會后,來到東海,呂洞賓說:‘’東海有仙境美景,今天我們各顯神通,過海觀光如何?八仙齊聲答到:‘’有何不可?‘’ 鐵拐李乘葫蘆過海,漢鐘離乘芭蕉扇過海,張果老騎紙驢過海,呂洞賓踩長劍過海,韓湘子坐橫笛過海,何仙姑踏荷花過海,藍采和坐花籃過海,曹國舅坐玉板過海,真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h3> <p>《對牛彈琴》</p><p>有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彈得一手好琴。那優美的琴聲曾令很多人感動。一天,他突發奇想:一頭牛聽我彈琴會是什么情景呢?他真的對牛彈起琴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老牛根本沒什么反應。</p><p>公明儀很是失望。他想:大概是語言不通吧?那就學牛叫吧!他試著讓琴發出哞哞的聲音,老牛這才甩了甩尾巴。原來老牛只懂牛語,不懂音樂。</p><p>(比喻無法溝通)</p> <p>《揮汗成雨》</p><p>春秋時,齊國派矮個子外交家晏嬰出使楚國。過城門時,楚國叫他走狗洞,晏嬰說:“出使狗國時才走狗洞。” 楚王只好讓他走大門。楚王問:“齊國沒人了嗎?” 晏嬰說:“齊國都城人多的很,張開衣袖都能遮住太陽,揮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樣,怎么沒人?” 楚王問:“人那么多,怎么派你來了?” 晏嬰說:“無能人到無能國。我無能,所以到楚國來了。” 楚王斗不過晏嬰,只好以禮相待。</p><p>(形容人多,現時也形容出汗多)</p> <p>《不屈不撓》</p><p>一年秋天,傳出西漢都城長安要發大水的謠言。漢成帝的舅父王鳳勸成帝逃跑。宰相王商認為這會引起百姓慌亂。后來發現是謠言,成帝贊揚了王商。王鳳對王商懷恨在心。又有一次,王鳳的親戚犯了罪,王鳳求王商寬容罪犯,王商沒有答應。王鳳更加痛恨王商,不斷陷害王商,而王商始終堅持正義。“不屈不撓” 就是從這兒來的。</p><p>(指對惡勢力不屈服不低頭)</p> <p>《瞠目結舌》</p><p>有一位新郡守坐船去上任。兒子和新娶的兒媳跟他一起搬家。新媳婦有個陪嫁的丫頭,十多歲,名叫梨花。郡守的侍從一路上發現梨花不像女孩,一問,果然是男孩。侍從問梨花:“你為何冒充女孩?” 梨花說:“人販子說,女孩賣錢多,就把我扮成丫頭…” </p><p>待從把他發現告訴公子。公子到船艙里去問媳婦。媳婦“瞠目結舌”,回答不上來。</p><p>(多指瞪著眼睛,舌頭失靈,說不出來話來。)</p> <p>《大義滅親》</p><p>春秋時,衛莊公的兒子州吁是個驕奢淫逸的家伙。衛桓公即位后,州吁與大夫石碏的兒子石厚勾結起來,篡奪了王位,但百姓不服。州吁派石厚向石碏討主意。石碏聽后,叫兒子到陳國去找解決辦法。石碏暗中告訴陳桓公:等州吁和石厚到了,把他倆抓起來。陳桓公照他說的做了。州吁被衛國來的人殺死,石碏派家人殺了石厚,做到了大義滅親。</p><p>(為了正義事業,制裁違法的親人)</p> <p>《臨危不懼》</p><p>春秋時,魯國的陽虎曾侵犯過宋國的匡地,孔子的學生顏剋參加了侵匡戰爭。幾年后,顏剋隨孔子重游舊地,又講起了那段侵匡往事。孔子長相像陽虎,匡人以為陽虎又來了,將孔子團團圍住。學生子路被人沖散,回頭找他的老師,見孔子正與其他學生彈琴說笑。子路很奇怪。孔子說:“你知道什么是圣人的勇敢嗎?那就是臨難而不懼。” “臨難不懼”也叫“臨危不懼”</p><p>(形容面臨危險而不懼怕)</p> <p>《車載斗量》</p><p>三國時,吳國的孫權派趙咨出使魏國。魏文帝曹丕問趙咨:“吳國能不能被打敗?” 趙咨說:“大國有討伐的兵,小國自有堅守的辦法。” 又問:“吳國怕不怕魏國?” 趙咨說:“吳國有全副武裝的百萬大軍,又有江漢之防,如城池一樣堅固,有什么可怕的?” 又問:“像你這樣的人,吳國有多少?” 趙咨說:“車載斗量,不可勝數啊!” 曹丕對趙咨敬重起來。</p><p>(形容東西和人才很多)</p> <p>《賓至如歸》</p><p>子產是鄭國的大夫。有一年,他陪同鄭筒公出訪晉國。晉國以大國自居,找借口推遲接見。子產命隨從拆掉賓館的圍強,把車子趕進去。子產對前來指責的士文說:“這個賓館的門太小了,車子進不來。晉文公當政時,賓館寬敞,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而現在,客人來了卻不接見,不是故意刁難嗎?” 晉平公得知意見后,熱情地接待了鄭簡公。</p><p>(指賓館或主人招待周到)</p> <p>《滿城風雨》</p><p>宋朝有個叫潘大臨的窮詩人,很有才氣。一次,他的朋友謝無逸寫信問他最近又寫了什么好詩,他回信說:現在秋色雖好,社會上的壞風氣卻令人厭惡,躺在床上聽秋風秋雨打著樹葉,起身在墻上寫了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的詩,就有人來催租,把詩興給攪沒了。現在就把這句詩寄給你吧。</p><p>(原意指秋天風雨,后指事情被沸沸揚揚到處傳)</p> <p>《錢能通神》</p><p>唐朝有個叫張延賞的相國,接手辦一個案子,頭緒很亂,他限令獄官十天之內辦出個結果。苐二天,他發現案頭有張貼子,上寫道:“錢三萬貫,請不審此案。” 張公十分憤怒,催促獄官加速辦理。苐三天,送錢五萬貫;苐四天,送線十萬貫…張公猶豫了,心想:錢出到這分兒上,就是神仙,也會動心的,還有什么不能挽回的事情呢?暫且放放吧,免得自招其禍。</p><p>(比喻錢的作用很大)</p> <p>《畫餅充饑》</p><p>三國時期的盧毓,在魏國做官,他給魏文帝出了很好的主意,文帝很看重他。有一次,文帝對他說:“國家選拔人才的事就交給你了。選人的時侯,不要只看他的名聲。名聲不過是畫在地上的餅,能看不能吃。” 盧毓說:“看名聲也能發現人才,但主要是對他們進行實際考核,看他們是不是有真才實學。” 魏文帝采納了他的意見。</p><p>(比喻以假當真,靠虛妄的設想處事)</p> <h3>《葉公好龍》</h3><h3>葉公對龍有特殊的愛好,在他的屋子里,到處有龍的圖形:龍形的鉤子,龍形的鑿子,門窗上著龍,柱子上雕著龍,屋子里可稱得上是龍的世界了。天上的老龍知道葉公好龍,跑到葉公家里來串門兒,它把頭從窗戶伸進來,進而尾巴掛在房梁上。葉公一看,魂兒都嚇掉了,跑到外邊大喊救命!他哪里是好龍啊,不過是喜歡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比喻愛好與實際不符)</h3> <p>《邯鄲學步》</p><p>據說古時候,趙國人走路的姿勢很美。燕國壽陵的幾個少年,一起來到趙國的首都邯鄲,每天早早起來,到大街上觀察趙國人如何走路。少年們看花了眼,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腳怎么邁,手怎么擺,都注意觀察,摸仿。直到身上的錢花光了,他們也沒學會,卻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忘掉了,最后競然是爬著回國的。</p><p>(比喻學習不顧自己的特點,生搬硬套)</p> <p>《華而不實》</p><p>春秋時,晉國大臣陽處父訪問衛國返回時,經過魯國的寧城,該城的大夫寧贏見陽處父儀表堂堂,氣度不凡,想投靠他,就跟他走了。可走到半路,又跑了回來,他妻子很奇怪,寧贏解釋說:‘’看相貌,我覺得這人不錯,可聽了他的談話,覺得他華而不實,叫人討厭。我怕跟上他沒好處,還可能受連累,就跑回來了‘’。一年后,陽處父果然被人殺了。</p><p>(形容外表好看,內心空虛)</p> <p>《才高八斗》</p><p>謝靈運是南北朝時的大詩人,博學多才,性格曠達孤傲。因在官場上鬧矛盾,一再遭貶,官趆做趆小,他一氣之下,告病還鄉,以寫詩為樂。他以山水寄托自己的情懷,成了著名的山水詩人。他曾對人說:“天下的詩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從古到今所有詩人總共得一斗。” 他唯一佩服的是三國詩人曹子建。才高八斗由此而來。</p><p>(比喻文才高超)</p> <p>《別無長物》</p><p>東晉人王恭有個朋友叫王忱,他們兩個人都在宮中給太子當過老師。有一次,王恭到會稽山觀光回來,王忱去看他,見王恭坐的新竹席很漂亮,心想:席子一定是從會稽山帶回來的,而且不止一張。他就向王恭要一張,王恭把自己坐的竹席送給了王忱。實際上,王恭只有這一張席子。王忱得知后,跑來道歉,說他不知道就這一張席子,王恭笑道:“我平生別無長物啊。”</p><p>(形容生活窮困和儉樸。長物,多余的東西)</p> <p>《害群之馬》</p><p>軒轅黃帝要到縣茨山去見大隗,一下子迷了路。他向一個小牧童問路。小孩指出去縣茨山的方向,還說了大隗的住處。黃帝見小孩挺聰明,就問:“你知道很多事情。那么,你知不知道該怎么治理國家呢?” 小孩回答說:“治理國家有什么了不起,就像我放馬一樣,把害群之馬除掉不就行了嗎?”</p><p>(比喻危害集體的人)</p><p><br></p> <p>《善自為謀》</p><p>王僧虔是王義之的第四代族孫,南北朝時的南齊人,也是小書法家。齊高帝蕭道成也愛好書法。有一次,蕭皇上與王僧虔比賽書法。寫完了,蕭道成問:“你我誰苐一?” 蕭皇上以為王僧虔會說他苐一。王僧虔笑了笑說:“臣苐一,陛下也苐一” 王僧虔又說“我在大臣中苐一,陛下在皇帝中苐一。” 蕭道成大笑。說:“你真能善自為謀啊!”</p><p>(比喻對自己有周到的考慮)</p> <h3>《解鈴還須系鈴人》</h3><h3>傳說中有個和尚叫法燈,雖然很聰明,但對佛法、佛規不太在意,別的和尚都瞧不起他。法眼法師卻對他另眼相看。有一次,法眼法師突然問大家:‘’一只老虎脖子上系了一個鈴鐺,誰能解下來?‘’ 眾和尚愣在那里,誰也答不上來。這時,法燈和尚說:‘’誰把鈴鐺系上去,誰就能解下來。‘’ 大家都佩服法燈聰明,再也不敢輕視他了。(比喻誰造成問題誰來解決)</h3> <p>《不義之財》</p><p>田稷子在齊國當宰相,接受了下屬兩千兩金子。他把金子帶回家送給母親。母親一臉嚴肅地問:“兒啊!你當了三年的官,全部奉祿加起來也沒有這么多,這些金子是哪兒來的?” 田稷子說了實話。母親說:“有道德的人應當修身潔行,不茍且貪婪。不義之財不歸我有,帶上你的金子走吧!” 田稷子跪在母親面前表示悔過,并把金子退了回去。</p><p>(指用不當手段獲得的錢財)</p> <p>《家賊難防》</p><p>唐玄宗年間,范陽、河東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在洛陽自稱“燕”國皇帝。安祿山體重三百多斤,大肚子垂到膝蓋下,身上生瘡;稱帝后,眼睛瞎了,脾氣暴躁,常常鞭笞侍從。他身邊的高官嚴莊和宦官李豬兒難以忍受,就與安祿山的大兒子安慶緒策劃謀殺。夜里,李豬兒拿刀去砍安祿山的大肚子。安祿山伸手向枕邊摸刀沒摸著,大喊:“是我家賊啊!” 腸露而死。</p><p>(說明家里的賊不好防)</p> <p>《守株待兔》</p><p>從前,宋國有個農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有一只兔子拼命逃跑,急不擇路,一下撞死在地里的樹樁上。農夫撿了只肥肥的兔子,高興的不得了。農夫想:但愿每天都有兔子撞死在這個地方。那樣的話,我的生活就不用愁了。于是,農夫坐在樹下,等著第二只倒霉的兔子撞死在樹上。可是,他再也沒撿到兔子,反惹來了別人一片恥笑。(比喻用僥幸心理等待意外的收獲)</p> <p>《不入虎穴,焉得虎子》</p><p>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與各國交好。西域的鄯善國王把他當做貴賓。可是,從與漢朝為敵的匈奴派來使者后,國王對班超就冷淡起來。班超知道國王受了匈奴使者的挑撥,就對跟自己來的三十六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匈奴使者帶來一百人,我們只有主動出擊,才能取勝。” 當天夜里,班超領人偷襲匈奴使者的營地,殺了匈奴使者及同行人員,終于爭取了鄯善王。</p><p>(指為達到目的不怕虎)</p> <p>《克己奉公》</p><p>祭遵是東漢人。劉秀起兵反王莽時,他投奔了劉秀,任軍中執法官。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侍從犯了法,祭遵毫不客氣,砍了侍從的頭。劉秀覺得很沒面子,想治他的罪,一個侍從勸劉秀說:“祭將軍執法如山,秉公辦事,為什么要處罸他呢?” 劉秀聽后,不反沒處罰祭遵,還封他為刺奸將軍。史書上評論祭遵時說: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了“克己奉公”</p><p>(嚴格要求自己,忠實履行公職)</p> <p>《別開生面》</p><p>唐太宗在世時,凌煙閣內懸掛著二十四位建國功臣肖像。到了唐玄宗的年代,那些畫像己褪色。唐玄宗命畫家曹霸重新描摹一番。經曹霸從新涂上顏色,二十四功臣像鮮亮如初。詩人杜甫贈詩稱贊這件事:“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詩的意思是:凌煙閣里的功臣像褪色了,曹將軍又別開生面地給畫出來了。</p><p>(另外開創新局面或創造新形式)</p> <h3>《安步當車》</h3><h3>戰國時,有個叫顏斶的齊國人。他才華出眾,但不愿做官,一天,齊宣王召見他。他一進宮,宣王就說:‘’顏斶,過來!‘’ 這種傲慢態度把顏斶惹火了,顏斶以同樣的口氣說:‘’齊王,過來!‘’ 齊宣王賠著笑臉,說:‘’顏先生果真名不虛傳。我請你當我的先生。跟我同吃,同住,同游樂。‘’ 顏斶說:‘’我不需要,不在宮中,我可以‘安步當車’,自由自在,比當官好多了。‘’ (比喻樂意以步行代替坐車)</h3> <p>《負荊請罪》</p><p>戰國時,趙國的文臣藺相如出使秦國,不畏強暴,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回國后做高官。武將廉頗很不服氣,聲言一定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就躲著他。藺相如卻說:“我連秦王都不怕,怎么會怕廉老將軍呢?我是想,兩人不合,對國家不利。” 廉頗知道錯了,就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里來請罪。</p><p>(荊條是古時打人的刑具,背著荊條請罪,表明認錯有誠意)</p> <p>《一枕黃粱》</p><p>傳說唐朝有個讀書人名叫盧生,進京趕考,在旅店里遇見一個道士,他請道士教給他得到榮華富貴的方法。道士叫他在一個青瓷枕頭上睡覺。當時店主正為他們做小米飯。盧生進入了夢鄉,夢見他當了大官,娶了個漂亮妻子,有五個兒子、十個孫子,活了八十歲,享盡了榮華富貴。當他醒來的時侯,店主的小米飯還沒煮熟呢,夢中的一切不過是一場空。</p><p>(“黃梁”就是小米,“枕”指睡覺。“一枕黃粱”指不能實現的夢想)</p> <p>《南山可移》</p><p>唐朝武則天當政時,李元纮擔任雍州司戶參軍,主菅那里的戶口和民事糾紛。他為人鐵面無私,辦事公道。一次,一個和尚控告太平公主指使家奴搶了他的石磨。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但李元纮仍然判決:石磨歸原主所有。他的主菅上司知道了這件事,嚇得不得了,要李元纮把判決書改一改,李元纮不僅沒改,還在判決書的背面寫了八個大字:‘’南山可移,判不可搖‘’!</p><p>(比喻不能改變)</p> <h3>《比上不足,比下有余》</h3><h3>西晉人王湛,性格孤僻。同族人以為他是個癡呆。他侄子王濟在朝中做官,瞧不起他的這位叔叔。后來,王濟驚喜地發現叔叔能解讀《易經》。有一次,晉武帝問王濟:‘’你那位傻叔叔死了沒有?‘’ 王濟說:‘’我叔叔不傻,學問大著哩。‘’ 晉武帝懷疑地問:‘’他比當今學者王濤、魏舒兩個人怎樣?‘’ 王濟回答說:‘’上比王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啊。‘’ (比喻不前不后)</h3> <p>《駭人聽聞》</p><p>隋朝初年,有個名叫王劭的人,被隋文帝揚堅封為“著作郎”。王劭不搞正經著作,專門編怪事邪說拍皇上的馬屁。例如,他謊報某某地方出現一只神龜,龜腹有“天下揚興” 的字樣;皇后死了,他說皇后是菩薩轉世,她的死不是死,而是“返真”,喪事本是喜事。他馬屁拍得皇帝很高興,“著作郎” 一當就是二十年。史書上說他瞎編怪事邪說,是“駭人聽聞”。</p><p>(形容叫人聽了吃驚。)</p> <p>《如坐針氈》</p><p>晉惠帝的長子愍懷太子很聰明,但只知道吃喝玩樂。正宮娘娘賈后因他是偏妃所生,出于嫉妒心理,故意叫太監把他往壞道上領。他的老師杜錫勸太子改掉壞毛病,正經做人。太子對杜錫懷恨在心。他找來幾個針,放進杜錫常坐的氈子里。杜錫上去一坐,痛得啊呀一聲跳起來,鮮血直流。這個故事后來被概括為“如坐針氈”。</p><p>(形容心神不寧)</p> <h3>《千里鵝毛》</h3><h3>唐朝,一個地方官吏派緬伯高給皇帝送一只天鵝。路過沔陽湖時,緬伯高給天鵝洗洗澡,天鵝一下飛走了。緬伯高只揪下幾根天鵝的羽毛。他無奈,寫了一首詩:‘’將鵝貢唐朝,山高路遙遙,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號。上復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唐皇笑著收下了緬伯高帶來的禮物。(比喻禮雖輕,但心意真誠)</h3> <p>《開卷有益》</p><p>宋太宗趙光義曾命令宰相李昉編了一部《太平御覽》,他特別愛看。這部書共有一千卷,四百七十八萬字。太宗給自己規定每天要看三卷,如果當天沒有看完,苐二天要補上。大臣們見他這樣勤奮,都說:陛下每天又要處理天下大事,又要讀書,是不是太辛苦了?太宗說:開卷有益啊,想到讀書的好處,就不覺得累了。</p><p>(‘’卷‘’指書本,打開書閱讀就有好處)</p> <p>《車水馬龍》</p><p>東漢章帝聽從大臣的意見,要給皇太后的娘家人加官進爵。太后不同意。她說:“那些鼓動給我娘家人封官的人,都是阿諛奉承之輩。我身為太后,日常穿衣吃飯都很平常,為的是給下邊的人留下好的印象,知道檢點。日前我看見門外來探望我的家人,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對外戚怎么能這樣縱容呢?” 章帝聽從了太后的話。</p><p>(形容車來馬往,繁華熱鬧)</p> <h3>《雞犬升天》</h3><h3>傳說漢朝的時候,淮南王劉安迷信神仙方術,這兒訪師,那兒求道,忙得不亦樂乎。他的虔誠行為感動了八公仙人。仙人來到劉安的家,教給劉安煉丹的方法。劉安按八公告訴的方法練好了金丹,吃了以后,身輕如燕,有了飄飄欲仙的感覺。他想:我一人上天沒意思,就把剩下的幾粒仙丹給雞狗吃了,結果雞狗與他一起升了天,歷史上劉安是自殺死的。(形容一人得勢,有關的人都沾光)</h3> <p>《樂不思蜀》</p><p>阿斗是劉備的兒子,劉備死后,他繼承蜀漢后主。阿斗是個無能之輩。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兵臨成都,阿斗主動出城投降。魏設宴招待他,故意叫人演奏蜀地的樂曲,阿斗身邊的降臣傷感落淚,阿斗卻一副笑嘻嘻的模樣。可馬昭問他:‘’還想念蜀地嗎?‘’ 阿斗說:‘’此間樂,不思蜀。‘’</p><p>(比喻樂而忘返)</p> <h3>《塞翁失馬》</h3><h3>有一位老人住在邊塞,人們叫他塞翁。有一天,他的馬跑丟了,塞翁說:‘’丟馬是禍,可也說不定是福呢!‘’ 幾個月后,丟失的馬跑回來了,還拐回來一匹好馬。塞翁說:‘’唉,白得匹馬是好事,說不定會變成壞事呢!‘’ 幾天后,兒子騎馬摔斷了腿。塞翁又坦然地說:‘’兒呀,腿摔壞了未必就不是好事啊。‘’ 不久,發生了戰爭,兒子因為腿瘸當不了兵,在家里過著平安的日子。(比喻好事變壞事,壞事變好事的辯證關系)</h3> <h3>《此地無銀三百兩》</h3><h3>書生張三出遠門,把三百兩銀子埋在院子里,上邊插了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木牌,放心地走了。住在對面的李四看見了木牌,心想:無銀何必告訴別人呢?挖挖看!他挖出了三百兩銀子。為了避免懷疑,李四也寫了個木牌放在原地:‘’對門李四未曾偷。‘’ 書生回家,找李四要銀子。李四說:‘’沒銀子,偷什么?‘’ 書生說:‘’你沒偷,為什么要寫木牌?‘’ 兩個人都無法回答對方的問題。(指自作聰明,留下做某事的痕跡)‘√</h3> <p>《分道揚鑣》</p><p>南北朝魏孝文帝時,出身皇族的元志當了京城洛陽的地方官,他坐車子從街上路過,跟御史中尉李彪的車子走了個對頭碰。李彪比元志的官大,元志應當讓李彪的車子先走。可是,元志十分傲慢,偏偏不給李彪讓路,李彪很生氣,找皇上來評理。李文帝聽了他二人的申訴,說:“洛陽是寡人的京城,你們應當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p><p>(“鑣”為馬嚼子。形容各走各個路)</p> <h3>《寸草春暉》</h3><h3>唐代詩人孟郊,一生貧窮,對母愛深有體會,他寫過一首題為《游子吟》的詩:</h3><h3> 慈母手中線,</h3><h3> 游子身上衣;</h3><h3> 臨行密密縫,</h3><h3> 意恐遲遲歸。</h3><h3> 誰言寸草心,</h3><h3> 報得三春暉?</h3><h3> 最后兩句詩的意思是:小草的愛心哪能報答太陽三春的光輝啊!(比喻兒女難于報答父母的恩惠)</h3> <p>《百發百中》</p><p>養由基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名將,楚、晉兩國在鄢陵交戰,晉國的將領魏锜一箭射傷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怒不可遏,交給養由基兩支箭,說:‘’給我射殺魏锜。‘’ 養由基翻身上馬,看準了魏锜,弓響箭發,一箭射中魏锜的咽喉。他回營把剩下的一支箭交給楚共王,說:‘’大王的箭仇己報!‘’ 據說養由基百步之內射柳樹葉,可以百發百中。</p><p>(比喻射手技術好或辦事情件件成功。)</p> <p>《疾風勁草》</p><p>西漢末年,穎陽人王霸帶領一些朋友參加了劉秀的部隊。一起反抗暴權的王莽,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來,劉秀轉戰河北時,戰局多次失利,當年跟王霸一起參加部隊的人,有許多離開了劉秀,只有王霸死心塌地跟著劉秀繼續戰斗。劉秀夸獎他說:“當年在穎陽投奔我的人都走光了,只有你還為我出力,真是疾風知勁草啊!”</p><p>(比喻經得起風浪的考驗)</p> <p>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p><p>這一典故說明:一旦責任分散,人們就希望其他人去挑水,然后自己享清福。結果呢?都沒喝到水。</p><p>(插了一張,小沙彌挑水。:這可不是成語呦)</p> <p>《耳熟能詳》</p><p>宋代的大文學家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死了,母親把他拉挺大。為了教育孩子,母親經常講一些父親的生前事跡,還用父親的言論開導歐陽修。成年后,歐陽修曾為父親寫了一篇碑文,記錄了母親講述的父親的言行,生動感人。碑文里有一句話是:‘’我耳熟焉,故能詳也。‘’ 這是母親對他說的話:因為我聽熟了,才能詳細地講給你聽。</p><p>(聽得熟了,就能詳細知道)</p> <h3>《胸有成竹》</h3><h3>北宋有個畫家叫文與可,很會畫竹子。他把竹子種在自家院子里,天天觀察竹子的生長形態,以及一年四季和陰晴冷暖中竹子的變化,熟記在心里。到了畫竹子的時候,這兒勾勾,那兒抹抹,幾筆就畫成了。他的朋友看了他的畫,稱贊道:‘’與可畫竹子時,胸中有成竹。‘’ 意思是說:文與可畫竹子的時候,胸中早就有了竹子的生動形象了。(指辦事情心中有數,很有把握)</h3> <p>《獨當一面》 </p><p>秦未,劉邦與項羽作戰,吃了一次敗仗。他對謀臣張良說: 誰能替我出這口氣,我就把函谷關以東的這塊地盤分給他。張良說:九江的黥布、梁地的彭越,應派人快去聯絡,你手下的大將中,唯韓信可囑托大事,獨當一面。有了這三個人,孫可以打敗項羽。張良介紹的這三個人,都在戰勝項羽的戰爭中,起了很關鍵的作用。</p><p>(受委托而單獨擔當一方面的任務)</p><p><br></p> <p>《大腹便便》</p><p>東漢人邊韶,字李先,以教書為生。他是個大胖子,肚子大,走路費勁,有時索性不走了,躺下睡大覺。調皮的學生給他編起了順口溜:</p><p>邊先生,腹便便;</p><p>懶讀書,但欲眠。</p><p>邊老師也編了順口溜來回敬:肚子大,里面裝的都是書;睡覺嘛,是想著書上的事呢。</p><p>(形容肚子肥大)</p> <h3>《既往不咎》</h3><h3>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的學生宰予:‘’我想供奉土地神,你看用什么木頭做好?‘’ 宰予回答說:‘’各朝代都不一樣。夏朝的時候,多用松木;殷商的時候,常用柏木;到了周朝,一般都用栗木,意思是叫百姓戰栗、害怕。‘’ 孔子在旁聽了宰予的話,覺得欠妥當,好像有批評周朝的意思,就說:‘’己經是過去的事情了,就不要再責怪了……‘即往不咎‘嘛。‘’ (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責備、追究。)</h3> <p>《梁上君子》</p><p>東漢有個叫陳寔的人,一天夜里,家里進來一個小偷,躲在房梁上。陳寔把家里人召集在一起,說:‘’一個人要知道自尊,人不自尊,就會學壞,不信你們看看梁上這個人吧!‘’ 小偷十分慚愧,跳到地上,向陳寔磕頭認罪。陳寔開導了他一番,不僅沒有處罰他,還給了他兩匹絹。從此,陳寔管的那個縣競然沒有小偷了。</p><p>(盜賊的代稱,或指不著天地,不切實際的人。)</p> <p>《杯弓蛇影》</p><p>有一天,晉朝人樂廣請他的朋友來家喝酒。喝著喝著,朋友的精神有點緊張,起身告辭,回到家里就病倒了。樂廣說他能治好朋友的病,又把朋友請來。他倆仍坐原位,酒杯仍在原處。朋友一見桌上的酒杯,手就哆嗦起來,說:“有蛇…” 樂廣起身,從墻上拿下一張弓,問:“杯里的蛇還有嗎?” 朋友一看,杯中的“蛇”不見了。原來,酒杯里的“蛇”,不過是弓的影子!朋友的病也就不治而愈了。</p><p>(比喻疑神疑鬼,自己嚇唬自己)</p> <h3>《得過且過》</h3><div>相傳,五臺山上生活著一種寒號鳥。天氣暖的時候,它長著寬大的翅膀和美麗的羽毛,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樹林里,好像唱著:‘’生活多快樂,鳳凰不如我!‘’ 到了秋盡冬來的時候,它的羽毛全部脫落,十分難看。別的鳥兒造好了過冬的巢,并且勸寒號鳥快筑巢。寒號鳥聽不進去,好像唱著:‘’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寒號鳥沒有自己的巢,只好站在雪地里,凍得渾身打哆嗦。(指糊里糊涂地混日子)</div> <h3>《按圖索驥》</h3><h3>春秋時,相馬專家伯樂的兒子,讀了父親的《相馬經》,記住了良馬的種種特點。有一天,他跟伯樂一起外出,路上看見一只大蛤蟆,兒子覺得蛤蟆的樣子跟韋上說的良馬差不多,就對爸爸說:‘’我發現一匹良馬!你看它的腦門兒,眼晴……就是蹄子有點問題。‘’ 伯樂笑著說:‘’這’馬’對跳,不好駕馭呢。‘’ 明朝人揚慎說伯樂的兒子是‘’按圖索驥‘’,犯了教條錯誤。(比喻按線索查找,或只照本本辦事)</h3> <p>《東施效顰》</p><p>西施是春秋時趆國的美女。她有個心口痛有毛病,一痛就皺眉按胸。有人認為這種病態的樣子也很美。有個叫東施的女人,是西施的鄰居。她見西施的病態很美,也學西施的樣子,常常按胸皺眉。她長得本來就不好看,這樣裝模作樣地學西施,顯得更丑了。</p><p>(諷刺生搬硬套的行為)</p> <h3>《得隴望蜀》</h3><h3>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控制了中原大地以后,就向西部進軍。古時侯,甘肅東部叫做隴,稱四川為蜀。劉秀手下的人將軍岑彭正在隴地作戰時,劉秀寫信給岑彭說:‘’隴地攻打下來以后,你們就帶兵向南,去攻打蜀地。‘’ 人都有不知足的毛病,我得隴望蜀,每次出兵打仗,頭發和胡子都要白上一些。不這樣干,何時能統一天下?(比喻貪心不足)</h3> <h3>《不學無術》</h3><h3>寇準是宋太宗時的宰相。他年輕時的好友張詠說:‘’寇準是個奇才,可惜學問不足啊。‘’ 后來,兩人在京城見了面,寇準誠懇地向張詠請教。張詠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霍光傳》不可不讀啊!‘’ 張詠走后,寇準讀了《漢書》里邊的《霍光傳》,書中說輔佐漢朝三代皇帝的霍光雖然有才,但‘’不學無術,暗于大禮‘’。寇準恍然大悟:張公在說我的缺點呢!(說明缺乏知識,不肯學習)</h3> <p>《對癥下藥》</p><p>華佗是漢末的名醫。有一次,官府派人來找華佗給倪尋和李延看病,據介紹,兩個人都是頭痛,發燒。華佗看了病,給倪尋吃了瀉藥,而給李延吃了發汗藥。別人問:“兩個人的病一樣,怎么吃的藥不一樣?” 華佗說:“倪尋外實,在于內傷飲食;李延內實,病在外感風寒。病不同,用藥當然不同。” 吃了華佗的藥,兩位病人很快就都好了。</p><p>(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解決問題的方法。)</p> <h3>《芒刺在背》</h3><h3>西漢的大將軍霍光是威嚴權重的人,曾把持朝政二十多年,漢昭帝死后,他先后廢立了兩個皇帝。漢宣帝被他扶上臺后,霍光坐在宣帝車子的一邊,同時去祭拜高祖廟。年輕的宣帝坐在車上,見霍光高大的個子,威威武武,目光嚴峻,心里惶惑不安,就像芒刺扎在背上一樣。直到霍光病死了,宣帝王才松了一口氣(形容坐立不安)</h3><h3>》</h3> <p>《不為五斗米折腰》</p><p>晉朝大詩人陶淵明當彭澤縣縣令時,有一次,郡里的督郵來縣里視察。按規矩,他應當熱情接待。可陶淵明一想到那種虛張聲勢的場面,就渾身不自在,說道:“我豈能為五斗米的俸祿向一個小官僚折腰!” 那個年代,縣官每月的俸祿大約五斗米。他豁出五斗米不掙了,也不愿意應付官場上那些虛偽的禮節,當天就打行李回家去了。</p><p>(比喻不為小利而丟掉自己的尊嚴)</p> <h3>《門庭若市》</h3><h3>齊國的相國鄒忌長相本沒有徐公漂亮。他問妻子、妾和來訪的客人他和徐公誰長的漂亮,他們都說鄒忌比徐公漂亮。為什么要這樣說呢?鄒忌想了一夜,笫二天對齊威王說:‘’他們說我漂亮,原因各不相同:妻子是偏愛我,妾是畏懼我,客人是有求于我,所以都恭維我,不說真話。您是一國之君,想恭維您的人一定比我還多吧?‘’ 齊威王通令全國:說真話。結果,來提意見的人就‘’門庭若市‘’了。(形容上門拜訪的人很多)</h3> <p>《不辨菽麥》</p><p>公元前573年,晉國貴族鬧起了內亂。欒書和中行偃殺死了晉厲公。他們把晉襄公的曾孫子周子從周期的都城請回來,立為新君,就是晉悼公。晉悼公回國時,群臣迎接。晉悼公說:“臣民所以擁立國君,是為了他發號施令。你們立寡人在今天,廢了寡人也今天。” 大臣們都宣誓服從新君的命令。周子本來有個哥哥,人們認為他“不辨菽麥”,所以沒有立他為君王。</p><p>(比喻沒有知識,連豆子(菽)和麥子都分不清)</p> <h3>《狼子野心》</h3><h3>戰國的時候,子良任楚國司馬,妻子生了個兒子,起名越椒。一天,子良的哥哥令尹子文到子良家來串門,看孩子的長相像熊,叫聲像豺狼,勸子良殺死這個孩子,說:‘’不殺他會給我們帶來危險。你沒聽說’狼子野心’嗎? 豺狼的兒子生在野外,天生無法訓服。‘’ 子良哪能殺死自己親兒子。越椒長大后當了司馬,殺了子文的兒子子揚,后因反叛楚莊王失敗被殺。(比喻野心大,手段狠毒)</h3> <h3>《瓜田李下》</h3><h3>唐朝文宗皇帝派郭旼到陜西某地去當官。人們背后議論:郭旼所以當官,是因為把兩個女兒都送給了皇帝。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郭旼的女兒進宮是來參見皇后,跟我沒關系,有人怎么胡說呢?‘’ 柳公權說:‘’這種瓜田李的嫌疑,怎么能解釋得清楚呢?‘’ 柳公權指的是古樂府《君子行》中的兩句話:‘’瓜下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免得人家懷疑你偷瓜摘果。(比喻在容易惹事的地方避嫌)注:納履是提鞋子。</h3> <h3>《濫竽充數》</h3><div>戰國的時候,齊宣王愛聽吹竽。宮廷樂師為他找了一百多個吹竽手,集體表演吹竽。有一位南郭先生,覺得有空子可鉆,就借了一只竽,混進了吹竽隊伍。每到演奏時,他都裝出吹竽的樣子,實際什么聲音也吹不出來。齊宣王去世后,齊湣王愛聽竽獨奏。南郭先生嚇壞了;一旦被國君發現他根本不會吹竽,豈不要受懲罰嗎?他急忙溜掉了。(比喻外行在內行里混)</div> <p>《畫龍點晴》</p><p>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個畫家叫張僧繇。傳說他曾在金陵安樂寺的墻上畫了四條龍,個個活靈活現。可是,那四條龍都沒長眼睛。有人問張僧繇這是為什么。張說:“如果畫上眼睛,龍會飛走的。” 大家以為他是說笑話,偏要他畫上。張僧繇給其中的一條畫上了眼睛。剛剛畫完,便風雨大作,那條被畫了眼睛的龍就騰空而起,飛上高空。</p><p>(比喻繪畫,字文章時用了關鍵筆墨、語句)</p> <p>《得意揚揚》</p><p>晏嬰是春秋時齊國有名的國相。他的車夫因為給晏嬰駕車,很自豪,所以駕車時,總是神氣十足。有一天,車夫的妻子看見丈夫趕車挺狂傲,嚇得百姓直躲,十分生氣。等丈夫回到家,她提出離婚的要求,說:“你趕車那得意揚揚的架勢,好像有多么了不起。看人家晏國相,坐在車上,,謙虛而深沉,不擺大人的架子。你有什么了不起!離婚!” 車夫表示悔改,妻子才罷休。</p><p>(形容自鳴得意的感覺和姿態。)</p> <h3>《哄堂大笑》</h3><h3>宋代的馮相與和相兩人同在朝廷里做官。這一天,馮相穿著一雙新靴子,和相覺得馮相的靴子很漂亮,就問:你這雙靴子花多少錢買的?馮相抬起一只腳,笑嘻嘻地說:九百。和相一臉驚訝,說:怎么?我買的靴子卻花了一千八!馮相又把另一只腳舉起來,說:這只也是九百!屋子里的人一聽,哄堂大笑。(形容屋子里的人全都大笑)</h3> <p>我愛一切小生靈,畫鳥兩幅</p> <p class="ql-block">畫幅大肥貓</p> <p>畫了幾幅小漫畫(原創)</p> <p>鄙人的100則成語卡通畫東涂西抹的畫完了。‘’涂鴉之作‘’就是圖個樂,也是兒童學習成語的一種啟蒙讀物吧,有趣方便,一舉多得!</p><p>成語資料:百度</p><p>配圖漫畫:彧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赞皇县|
鸡东县|
沙河市|
金溪县|
宜兴市|
平果县|
潼关县|
大埔区|
萝北县|
方山县|
阿巴嘎旗|
邹城市|
海阳市|
呼伦贝尔市|
巢湖市|
上思县|
南丰县|
鸡泽县|
宜丰县|
贡觉县|
府谷县|
安陆市|
星子县|
斗六市|
铅山县|
凤山市|
隆子县|
宕昌县|
瓦房店市|
龙海市|
綦江县|
鹤山市|
鄂托克前旗|
桂东县|
延津县|
屯门区|
城步|
逊克县|
恩平市|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