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瀘沽湖 (川滇兩省界湖)</font></h3> <h3>瀘沽湖,位于四川省鹽源縣與云南省寧蒗縣交界處,為川滇共轄。湖東為鹽源縣瀘沽湖鎮(zhèn)(原左所區(qū)),湖西為寧蒗縣永寧鄉(xiāng)。該湖俗稱左所海,古名勒得海、魯枯湖,湖面海拔2685米,湖泊最長9.5公里,寬7.5公里,最大水深90米,平均水深40米,面積49.5平方公里,蓄水9.5億立方米。</h3><h3><br></h3><h3>瀘沽湖屬高原斷層溶蝕陷落湖泊,由一個西北東南向的斷層和兩個東西向的斷層共同構成。</h3><h3><br></h3><h3>瀘沽湖屬長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礱江支流理塘河水系。瀘沽湖入湖河流共18條(云南部分11條,四川 部分7條),湖水經(jīng)東側的大草海注入鹽源縣境內前所河,再注入蓋祖河(下游稱永寧河),再注入臥龍河(又名臥落河、鹽源河),入流理塘河,最后排入長江上游干流段金沙江的支流雅礱江。</h3> <h3>瀘沽湖,古稱魯窟海子、勒得海、魯枯湖,因西岸鹽源縣元、明、清三代設左所土司千戶所,解放后設左所自治區(qū),又名左所海,俗稱亮海,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與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之間,為四川、云南兩省共有,但四川的湖岸線比云南的湖岸線長,約占2/3。</h3><h3><br></h3><h3>瀘沽湖是中國第三深的淡水湖(第一為中朝交界處的長白山天池,第二為云南昆明滇池東南面的撫仙湖),平均水深大于40米,最大深度93.5米。</h3><h3><br></h3><h3>瀘沽湖,位于四川鹽源縣與云南寧蒗縣交界處,為川滇共轄。湖東為鹽源縣瀘沽湖鎮(zhèn)(原左所區(qū)),湖西為寧蒗縣永寧區(qū)。該湖俗稱左所海,古名,湖面海拔2685米,湖泊最長9.5公里,寬7.5公里,最大水深70米,平均水深40米,面積49.5平方公里,蓄水9.5億平方米,湖岸線長44公里,湖東有一長形島,伸入湖中,名長島,長島南北有6個小島,當?shù)厝朔Q海堡,謂之三島停帆,為鹽源縣舊時的八景之一。</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瀘沽湖:位于寧蒗縣永寧與四川省鹽源縣左所交界處,為兩省共有,湖面海拔為 2 685米,集水面積門.4平方公里( 寧蒗為87.35平方公里),湖長9.5公里,平均寬5.2公里,湖岸長44公里,最大水深93.5米,平均水深40.3米,是中國第三深水湖泊,湖面積48.45平方公里(寧蒗縣部份30.3平方公里)總容水量19.53億立方米。湖水多年平均總收人量為 1.10億立方米,動儲量僅占湖容的 5.6%,湖水水質優(yōu)良,終年不結冰。能見度 4.5米,湖水PH值8.5,總硬度5.29,屬軟水淡水湖泊,湖內水生植物豐富,盛產(chǎn)裂腹魚。</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瀘沽湖是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處的一個高原斷層溶蝕陷落湖泊。瀘沽湖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和云南省西北部的 兩省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0°45~100°51, 北緯 27°41~27°45。湖面海拔 2689.8~2690.8 m,為兩省共轄,東部為四川鹽源縣,西部為云南寧 蒗縣。瀘沽湖為第四紀中期新構造運動和外力溶 蝕作用而形成的一個高原斷層溶蝕陷落湖泊。 瀘沽湖是一個天然淡水湖泊,屬金沙江水 系。湖泊略呈北西一東南走向,南北長9.5公里,東 西寬5.2公里,湖岸線長約44公里,四川部分20公 里。湖泊面積50.1平方公里,其中四川部分31.2平 方公里。湖泊集水面積247.6平方公里, 四川部分 140.6平方公里。瀘沽湖最大水深105.3 m,水深超 過50 m的湖區(qū)約占全湖面積的一半,平均水深為 40.3 m,湖水庫容量為22.52億m3,湖水最大透明度 達12 m。</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瀘沽湖 - 云南最美之處</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情人灘</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長達約1公里的情人灘,不少櫻花已經(jīng)盛開,非常美,游人不斷!</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水是如此清澈!</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情人灘前,即使沒有情人,也要來一張!</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乘小船游覽瀘沽湖</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瀘沽湖住的民宿</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第二天一早7:10分看瀘沽湖的日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參觀女兒國的家</font></h3> <h3>民族特征</h3><h3>瀘沽湖畔居住著是眾多民族,以蒙古族為主(注:不是"摩梭族",中國56個民族中沒有"摩梭族"。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民委等部門在第一次民族識別中,將云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識別為納西族,而四川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則為蒙古族),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語摩梭語,與鹽源縣的其他地區(qū)的蒙古族語言相通,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為達巴文化,信奉藏傳佛教。摩梭人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走婚的男女雙方分別叫"阿注"、"阿夏",故稱"阿夏婚"。</h3> <h3>現(xiàn)瀘沽湖沿岸居住有蒙古族和彝、漢、納西、藏、普米、白、壯等7種民族,約1.3萬人,其中蒙古族約6000人(四川瀘沽湖沿岸摩梭人5000余人,現(xiàn)云南四川差不多各3000)。風景區(qū)以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摩梭母系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突出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h3> <h3>建筑特征</h3><h3>瀘沽湖民房大多為方木垛成的井干式木楞子房,以木板當瓦,每塊長約1米,寬0.17至0.26米不等。內部結構為適應其母系原則而組成家庭特點,有火塘所在的正室,為全家的中心。旁有老人及未成年孩子住的地方;另一幢二層樓房為"客房",上為青壯年婦女與他們的"阿注"的居室,保留著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一些特點。</h3> <h3>瀘沽湖草海景區(qū)有4個大小不等的草海,碧綠地點綴在母湖——瀘沽湖的周圍,相互映襯,相互呼應。草海景區(qū)主要分布在瀘沽湖的北面和東北面,川滇各有兩個。</h3><h3><br></h3><h3>云南省境內的很小,而四川省境內的卻很大,其面積約7平方公里。這兩個草海也有大小之分,大的足有5平方公里,小的只有兩平方公里,分布在四川省鹽源縣瀘沽湖集鎮(zhèn)兩側。</h3><h3><br></h3><h3>“草海”就是指長滿草的高原湖泊,在這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上很有特色。它是瀘沽湖的子湖泊,瀘沽湖的水與它相連。瀘沽湖的水非常的藍,非常的清。</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走婚橋</font></h3> <h3>走婚橋位于瀘沽湖東南水域的草海區(qū)域,是瀘沽湖上唯一的一座橋。橋下由于長年泥沙淤積,導致水深變淺,長有茂密的蘆葦,遠遠望去,像一片草的海洋,故當?shù)厝朔Q其為“草海”。走婚橋是摩梭男女約會的地方, 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h3><h3><br></h3><h3>白天,成年摩梭男女在聚會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對意中人表達心意。男子若對女子傾心,則在白天約好女子后,于半夜前往女子的“花樓”(指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間)。在這里,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夜幕降臨,走婚橋上來往著赴約的“阿注”們。走婚橋有兩座,其中一座是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橋,部分木頭已經(jīng)腐爛或毀壞,散落在草海中,遂棄用。與老橋緊鄰著的還有一座新橋,她造型優(yōu)美,橋長300余米,亦由木頭建造而成,橋面離水面約80厘米,兩側有木頭制成的欄桿。</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麗江來回瀘沽湖,都會途徑美麗的金沙江</font></h3> <h3>金沙江,是中國長江的上游。因江中沙土呈黃色得名。又名繩水、淹水、瀘水。川藏界河。金沙江的發(fā)源地(即長江的發(fā)源地)20世紀70年代定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正源沱沱河。2008年調查建議當曲的上源且曲為正源,發(fā)源于唐古拉山脈東段北支5054米的無名山地東北處,行政隸屬玉樹州雜多縣結多鄉(xiāng)。</h3><h3>當曲與源于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鎮(zhèn)的沱沱河匯合后,稱通天河。長江干流流經(jīng)治多縣、曲麻萊縣、稱多縣,玉樹縣,于玉樹州直門達(稱多縣歇武鎮(zhèn)直門達村,巴塘河匯入口)以下,始稱金沙江 。</h3><h3>金沙江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區(qū)之間,其間有最大支流雅礱江匯人,至四川宜賓納岷江始名長江。從青海省的河源至宜賓市干流河長3481千米(一說3364公里),流域面積50.2萬平方千米(一說47.32萬平方公里[2] ),約占長江流域面積26%。年平均流量4750立方米/秒。以降水補給為主,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補給為輔。</h3><h3>金沙江落差3300米(一說5100米),水力資源一億多千瓦,占長江水力資源的40%以上。干流是規(guī)劃有多級梯級水電開發(fā)。金沙江流急坎陡,江勢驚險,航運困難。由于河床陡峻,流水侵蝕力強,金沙江是長江干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來源。</h3> <h3>金沙江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游,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禹貢》中將其稱為黑水,隨后的《山海經(jīng)》中稱之為繩水。</h3><h3>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及《漢書·地理志》中將今雅礱江以上部分稱為淹水,而以若水(雅礱江)為干流。</h3><h3> </h3><h3>三國時期,稱為瀘水,諸葛武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首次對金沙江水系做了詳細描述,但未能言明金沙江與長江干流的關系。除此以外,金沙江還有麗水、馬湖江、神川等名稱。</h3><h3>沿河盛產(chǎn)沙金,“黃金生于麗水,白銀出自朱提。”宋代因為河中出現(xiàn)大量淘金入而改稱金沙江。詩人陣志歲《金沙江口號》詩曰:“江人競說淘工苦,萬粒黃沙一粒金。不識官家金鑄檻,幾多黔首失光陰。”(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經(jīng)過實地考察后提出“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從而確認了金沙江作為長江上源而糾正了自《禹貢》以來“岷山導江”延續(xù)兩千年的謬誤。</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00張完》</font></h3> 附錄:西安某新聞學院退休的76歲的李教授,以他那幾十年新聞職業(yè)的敏感度和使命感,當用放大鏡讀完我全部180多篇美篇后,寫出了一篇平凡人也可以擁有不平凡人生的報道,那是一篇介紹我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a href="http://www.xsjgww.com/2jdj427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點擊</a>閱讀,在此對李教授深表感謝,也感謝每一位讀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昌县|
藁城市|
明光市|
饶河县|
天峻县|
察哈|
大新县|
梨树县|
个旧市|
滁州市|
南漳县|
石河子市|
新田县|
陵水|
明光市|
会昌县|
三穗县|
娄烦县|
金溪县|
泗水县|
延川县|
建德市|
肇庆市|
玛纳斯县|
铁岭市|
菏泽市|
双桥区|
三江|
辉南县|
页游|
甘南县|
峡江县|
溧阳市|
武陟县|
汉源县|
竹北市|
九寨沟县|
青河县|
华容县|
安顺市|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