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b> 難忘知青戰友情</b></font></h3><div> <font color="#ed2308">~沈桂英</font></div><div>一月五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作為我們青浦知青,這是一個非常特殊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43年前的一月五號下午,數以千計的青浦知青告別父母和親人,告別家鄉,冒著雨雪和寒冷,踏上了到云南曼老上山下鄉的歷史征程。
</div><div>近些日子,源源不斷地收到戰友發來的問候電話和短信,在戰友網上讀到、看到戰友們舉行紀念聚會的文章和照片,勾起我久違了的心一次次地為過去了的舊事軼事往事而澎湃,而遐想,思緒萬千。</div> <h3>透過戰友許亮從加拿大多倫多來信談及的自己勵志創業的故事,我看到了戰友們的奮發向上,看到了戰友們的無比堅強,看到了戰友們的碩果累累,看到了戰友們的成就輝煌。許亮原來是我們十二連的北京知青,年歲不大,性格不張揚,在連隊算是比較聽話服從領導管理的順從者,平時業余時間也從不東奔西走,一有空就坐在床前看書學習,特別是他自覺學習日語的勁頭,叫人佩服。他還曾勸我也跟他一起學習日語,說是自學日語不難。</h3> <h3>可惜當時我沒有這份心情。由于他的契而不舍精神,使得他日后漸成氣候。據他講:他自己1978年考入北大,1982年畢業后在南開大學執教,1985年出國赴日讀研,從此馬不停蹄的一路拼搏,有幸獲得日本國家獎學金,畢業后順利地進入三菱集團的投資銀行工作,每天工作早7-晚11點。1999年全家移居加拿大至今。目前他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加國多倫多。</h3> <h3>說到許亮,我記起了到曼老后的第一次返家探親。那是1972年的6月,我們連安排我們一批上海北京知青走在較前,我們乘坐上一輛輛卡車前往昆明。領導指定團部的張漢敏和我負責我乘坐車輛的住宿安排和秩序安全。記得從曼老出發后,大家的心情都特別好,一路有說有笑有唱,想著過幾天就能和家人團聚了,心情幸福透了。我們所乘坐的卡車是敞棚的,也很擁擠,一路灰塵也大,可大家也都不在呼。在車子上有的戰友是站著的,有的坐下。三天路程,一下子就到了。許亮是一直站到昆明的男生之一,一到昆明,他就吐血了,這一定是站累的。</h3> <h3>后來我們一起在南窯火車站買好了各自的返程車票,剛出站臺,就見到很多人圍著一些人。我擠進去仔細聽了一下,是一個說著普通話的男人指著旁邊的一個身背孩子的女人,說是自己一家人是從東北來云南探親的,不幸在車上把盤錢都弄丟掉了,現在舉目無親,沒法活了,希望大家能給點吃的。我當時頭腦簡單,熱情高漲,毫無思索地對同伴知青嚷嚷“兄弟姐妹們,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為了階級兄弟免受苦難,讓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那位丟錢人家度過難關吧!”一時間,大家你一元錢,我幾斤糧票,拼湊了不少,一并交給了那位哭訴的人家。我們也就都回到向陽旅社休息了。</h3> <h3>要知道,那時,我們雖然在邊疆已經工作了三個年頭,探家時身上根本沒有多少零花錢和糧票。很多戰友由于這次意外捐款,造成手頭十分緊張。以至于在火車上省吃儉用,甚至不花錢。要不是離昆時各自拍電報回家要求家人來接站,很多戰友都沒有錢買交通車票回家了。而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我們從向陽旅社出來準備進火車站候車時,竟然看到剛才受捐的那幫人正坐在向陽旅社外的那家餐廳大吃大喝,他們面前擺滿了酒和菜肉。我傻眼了,好像吞下了一只蒼蠅,心情非常生氣,大呼上當受騙!這件事在我心里記憶了整整四十年,至今不能釋懷。當時是我的魯莽,給大家造成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我的這個過失還望當事戰友原諒。</h3> <h3>歲月不堪回首,往事歷歷在目。40多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偉大變化,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知青的人生軌跡也都各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h3><div>人生苦短,友誼情長。2012年四五月間的一場突如其來的嚴重疾病,差點把我推向了閻王殿。在轉入省城昆明三級甲等醫院求醫問藥無門之時,是過去兵團戰友們的愛心善舉,牽掛著我,支撐著我,給我和我的家人打電話發短信,托人幫助我找熟人找醫院找醫生找藥方,慷慨為我捐款救急,親臨病房看望。戰友們的善心壯舉給予了我莫大的安慰和勇氣,使我戰勝了困難和疾病,重獲新生。我和我的家人會永遠會記住這些難以忘懷的戰友情感的。</div> <h3>夕陽無限好,友誼值萬金。讓我們在有生之年始終守護著健康,留住美好幸福的生活,共同度過夕陽這美麗的時光。</h3><h3> 2013.01.10晚上21:上傳戰友網.</h3> <h3>在曼老兵團,我們第一次探親回到上海。為了不超假,我們四個閨蜜相約提前二天歸隊。沈桂英來茅德敏家相約出發時間,德敏媽不放心我們去買火車票,特別讓德敏的小姐夫陪我們一起去了火車站。在火車站買了出發的火車票后,我們便一塊在火車站廣場留下了這張照片。那天我們還一起在外白渡橋上也拍了照。</h3> <h3>十二連全體人員如下:</h3><h3>連 長: 陳宇紅
</h3><div>指 導 員: 陳天喜
</div><div>副 連 長: 鄭克和
</div><div>副指導員: 王金保
</div><div>司 務 長: 唐學武
</div><div>文 書: 王石橋</div> <h3>北京知青:
</h3><div>王亨憲 王寶貴 李培青 章向紅 鄧桂香
</div><div>許 亮 張元春 馬志春 郭寶忠 王舉文
</div><div>呂文榮 楊先安 崔 瀚 魏 明 左大欣
</div><div>王 波 徐士迎 魯學青 尹鏡楚 唐聯華
</div><div>吳彩霞 吳靜霞 許化遲 趙金英 侯玉珠
</div><div>劉 京 程 著 趙萬林 史燕芹 房孟萍
</div><div>李 萍 侯珠蓉 李志敏 張惠芬
</div><div>已逝 吳志偉 齊鴻儒 </div> <h3>山西知青:
</h3><div>劉景雯 劉晉原 張品玉</div> <h3>上海知青:
</h3><div>姚善忠 鐘建新 唐紹芳 丁伯宜 夏愛妹
</div><div>劉愛萍 馬妍平 撒菱海 楊啟剛 楊啟強
</div><div>陳蓓芳 陳建雄 陳伍德 沈桂英 包其中
</div><div>董大新 張光芒 杭歡曙 王前進 陸彰迪
</div><div>陸彰通 蔡永根 顧勝國 李衛華 李衛星
</div><div>王鳳英 邢錢銘 陳 頻 胡 萍 張建華
</div><div>高士健 董大忠 董楓明 馬根夫 吳國平
</div><div>徐前新 陸逸民 林和平 張兆祥 李建忠
</div><div>楊金林 蔡玲珍 朱平平 茅德敏 邱偉達
</div><div>俞桂義 王莉莉 李桂興 周莉銘 周一平
</div><div>胡志鈞 沈建庭 沈紅英 陳金林 鄒冬姐
</div><div>戚彩珍 龔吉祥 柯寶仁 高建平 仲松其
</div><div>楊仁飛</div> <h3>昆明知青:
</h3><div>黃忠良</div> <h3>農場老工人:</h3><div>劉思相 唐柏秀 唐桂仙 杞桂英 巖溫丙
</div><div>劉志恒 黃澤林 周來生</div> <h3><font color="#ed2308">陳建雄是最早返回水利兵團探訪的戰友</font>12連上海青浦知青陳建雄1993年6月16日專程到達曼老水庫,是知青返城后首批回到曼老水庫敘舊人之一。當陳建雄走上水庫大壩,看著久違的水庫遠方,含淚脈脈,思緒萬千。當時我們都沒有照相機,還是陳建雄用自身帶來的相機給我們陪同人員拍了許多曼老水庫照片,這是其中的一張。只可惜陳建雄當時沒有留下自己的照片給我們。當離開水庫那刻,陳建雄揮手高呼“我還會再來的”。果不然,他之后又先后六次來到西雙版納探訪。 最近的一次,是2007年8月6日至13日同陸彰迪兩家共7人在西雙版納旅游,8月11日上午踏著雨季泥濘的曼老路,從曼老村叉路口一直步行,經12連舊址爬上水庫大壩,兩家孩子不小心滑下水溝,弄得全身都濕透了,又沒有帶換洗衣服,實在難為他們了。在大壩上,他們盡情回憶著當年修水庫的情形,心情難于言表。他們返回后,我的腦海中時時閃過這兩戰友家庭的音語笑貌,真想為他們寫點什么,總不能如愿。 我親眼看到了他們幸福的生活! 值今天圣誕節之際,我衷心祝愿陳陸兩個美好家庭年復一年紅紅火火,幸福安康!王石橋</h3><div></div><div><br></div> <h3>許亮戰友現在加拿大定居。</h3> <h3>朱平平戰友夫婦在西雙版納。</h3> <h3>魏明戰友回到水庫大壩,思緒萬千。他要親親這塊土地,親親用心血和汗水筑成的這個水庫大壩。</h3> <h3>十二連二排長唐柏秀。</h3> <h3>前排左二為十二連戰友杞桂英,后排左一為十三連排長、杞桂英丈夫周重友。</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省|
绥棱县|
获嘉县|
荔波县|
都兰县|
博客|
普定县|
夏邑县|
府谷县|
宜黄县|
东光县|
淮阳县|
博乐市|
张家界市|
荔波县|
怀仁县|
沾化县|
聂荣县|
东阿县|
海林市|
英山县|
潼关县|
油尖旺区|
阆中市|
灵台县|
容城县|
抚顺市|
建瓯市|
淮南市|
武冈市|
潍坊市|
齐河县|
遂平县|
南召县|
安化县|
永安市|
屏南县|
新野县|
长岭县|
榆树市|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