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鎮原縣太平鎮,隴東“書畫之鄉”,是我國著名書法家、文化名人張維教授的故里。位于慶陽市西部,鎮原縣東部。鎮原縣太平鎮名字的由來,據《鎮原縣志》記載:《魏書》說,初在高平,置高平郡,后改為太平郡。今涇河邑東太平鎮猶存其名。太平鎮位于鎮原縣東部,慶陽市區西部,土地面積201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人口34000余人。太平鎮交通比較便利,西峰鎮原公路經過其境,鎮原縣太平鎮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境內文史遺址較多,有萬佛洞遺址,古脊椎動物化石(俗稱龍骨)。<div></div><div> 鎮原縣太平鎮人文氛圍濃厚、英才輩出。歷代書畫人才輩出,崇文重教風氣甚為濃厚,鎮原書法名揚天下,農民書畫家比比皆是,鎮原人愛好書畫已經成為風氣。“文革”中,陳詞古畫被列為“四舊”,搜抄火焚,不少珍品失蹤滅跡,而有不少人冒著政治風險和生命危險,才使一些名人的佳作幸免于難,留存至今。至今發現有唐寅、文征明、黃慎、鄭板橋、何紹基、匡冀之、新羅山人、于右任等歷代書畫大師的筆墨真跡保存不少。現當代啟功、沙孟海、張維、吳三大、張旭、鄧博五等書畫家的作品遍布鄉間。耕讀傳家的地域文化,培養了一批學人,1953年,太平鎮慕坪西莊村張德源考入蘭州大學,他描繪的隴東地理曲線直接進入國家原始地理庫,成為隴東地區地理研究的第一人。他的后人張強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畢業后,現在清華大學研究員,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助理。鎮原縣太平中學是太平文化教育的中心學校,建校30余年來,培養畢業生4000余人。清朝末年,太平有一張姓的人家,遇上荒年六口人餓死了三口,但也未舍得出售字畫。有一年鬧兵亂,一戶李姓人家出逃,放著銀子罐不帶,卻帶上一卷字畫藏于山洞。“文革”期間,太平好多農民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一大批書畫名人的作品,傳為佳話。現在太平鎮有一些農民家庭不比積攢余糧,也不比存款多少,而看誰家收藏的名人字畫多。在老莊、蘭廟、慕坪行政村,不少群眾還都有專門存放字畫的柜子和木箱。棗林一位農民,聽說太平鎮來了外地書法家,步行10余里,花40元錢買了3幅字畫,高興而歸。柴莊行政村的一位農民上蘭州,下西安,一月時間登門索求名人字畫40多幅。有的人連給閨女找婆家也要把男方有無名書好畫作為條件之一。許多人家在你欣賞過他們的書畫之后,還會有聲有色地給你介紹這些書畫的來歷,并且評介一番,那樸實中肯的言辭,有理有據的分析,簡直使你不敢相信,他們竟是一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截止2009年,太平鎮有10余人在全國高校獲得博士學位。太平鎮民間社火、刺繡、剪紙藝術都較為流行。</div><div></div><div> 解放初,鎮原縣設太平區,1956年4月撤區改為基本鄉,1958年3月被慶陽地區行政公署改為太平鄉,上報甘肅省備案為甘肅省行政區劃,同年9月撤銷鄉,成立鎮原縣太平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復稱鎮原縣太平鄉,2002年7月改為鎮原縣太平鎮。2004年撤鄉并鎮時,原鎮原縣彭陽鄉何灣行政村、上城行政村、柳咀行政村、彭陽行政村并入太平鎮。改革開放以來,全鎮農村形成了杏果、黃花、烤煙、畜禽系列開發的格局。全鎮杏干年產量24噸,杏仁20噸。杏仁遠銷東南亞、日本、香港、澳門及全國20幾個省區。太平鎮產黃花菜是甘肅省的地方特產之一,品質優良,栽植面積12萬畝,常年享用,具有防庵作用。烤煙煙葉色黃味濃,著名的“芙蓉王”“紅塔山”都曾用太平鎮出產的煙葉,烤煙是慶陽市、鎮原縣主要的煙葉生產基礎地之一。養殖、加工業等已初具規模。</div> <h3><font color="#010101">甘肅省鎮原縣太平鎮,東臨蒲水與慶陽市西峰區后宮寨毗鄰,南鄰上肖,西靠臨涇,北與孟壩接壤。總面積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8萬畝。距西峰、縣城均29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交口河、蒲河橫穿鎮域東西兩邊,形成北至孟壩、南至北魏萬佛寺的一個斜長塬面,山、川、塬兼有,以黃土、沙土為主,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地形,平均海拔1210米。屬半濕潤性大陸溫帶季風氣候,年日照率55%,平均氣溫7.6—9.5攝氏度,平均降雨量400—500毫米,無霜期152天。</font></h3> 鎮原縣太平鎮現轄柴莊村、大塬村、丁峴村、何灣村、儉邊村、蘭廟村、老莊村、南莊村、上城村、柳咀村、席蘭村、棗林村、慕坪村等13個行政村,172個自然村,7704農戶,總人口34000萬,農業人口32000萬人,勞動力19000萬人。鎮直單位12各,干部職工346人,有黨員980人。鎮政府駐地老莊行政村。<div></div><div><br></div> 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div></div><div> 1980年前太平鎮可機耕的土地面積只有31000畝,太平鎮境內公路全是土路基,無砂石路、柏油路,不能通車,太平境內只有2眼土井,沒有水泥窖,更無自來水;太平鎮是全縣通電最早的鄉鎮,還有6個山區村80%的農戶未通電;太平公社機關僅有2部有線電話,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是書信和口信;太平街區占地不足100畝,單位、門店80%建筑為土木平房,農民生活生產局限于“小農”生產生活方式。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這一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div> 梯田建設<div></div><div> 從1980年開始,太平鎮就開始人力大搞農田建設。1990年后,大量運用機械,梯田建設面積增加、質量提升,水平梯田面積達到59000畝,條田面積達到32000畝,占總耕地的 60 %可農業機械化耕作。同時,還實施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推廣了測土配方、保護性耕作等新技術,大幅度提升了梯田的生產能力,梯田建設實現了整鄉達標。2003年被慶陽市人民政府評為全縣梯田化建設達標首個鄉鎮。</div><div></div><div> 道路建設:改革30年的發展,太平鎮境內如今有省道318線22公里柏油路,紅色旅游線三級油路5.7公里,四級通鄉油路12公里,其它通村砂石路51條135公里,全面實現了網絡化。2000年以來,太平鎮在新修的鎮村道路兩旁栽植金絲柳、國槐等樹種10萬多株,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樹立了樣板,由此掀起了2005年至2006年全市道路“綠色家園”建設為主題的綠化新高潮。交通面貌徹底改變,鄉村道路建設多次榮獲鎮原縣委、縣政府表彰獎勵。</div> 水利建設<div></div><div>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太平鎮人民通過項目投資、政府貼補、自籌等方式陸續打機井、修水廠、新建水泥窯、埋設輸水管道,逐漸改變了人畜安全飲水難、工農業生產用水難等問題。太平鎮境內現有大型水廠3座,機井26眼,小高抽17處,水泥窖3860眼,地下壓埋輸水管道24公里,一般的農戶通了自來水。2005年起又修建了從儉邊蒲塬溝到大塬江河溝壩系工程26座,年攔蓄徑流110.8萬立方米,攔蓄泥沙31784立方米;2006年爭取省國資委幫扶水泥1000噸,新修水泥窖1000眼。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整體改善。</div> 農電建設<div></div><div> 1970年,太平鎮人民全額投資投勞架通了巴家咀電廠到太平10公里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17個大隊有12個全部通了電,成為鎮原縣最早通電的鄉鎮。因歷史原因,該線路由太平農電管委會管理,長期未納入城鄉電網改造,線路老化、電損大、電費高。2004年6月,太平鎮農電線路正式移交鎮原縣電力局,從此納入城鄉電網全面實施改造。原未通電的自然村全部通了電,農電入戶率達到100%。2007年投資450萬元的鎮原縣至太平鎮35千伏送變電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其它改造工程正在進行。至此,太平鎮境內有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84.1公里,400伏輸電線路73.4公里,220伏輸電線路295.7公里,太平鎮成為平涼、鎮原、西峰電力網絡的途經重鎮。</div> 電訊建設<div></div><div> 太平鎮電訊事業發展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要以有線固定電話為主,多分布在鎮機關單位和太平中學、太平小學,全鎮不足20部;第二階段是90年代后期到新世紀前3年,主要是移動電話,手機從無到有,發展到普及千家萬戶;第三階段是近5年,主要是無線固定移動電話進入偏遠山區。全鎮現有有線電話、無線移動電話、手機共12200多部,戶均1.6部。同時,建起移動、聯通等無線電話發射塔12座,電訊網絡覆蓋面達到100%,信息傳遞快速、便捷。</div> 城鎮建設<div></div><div> 太平城小城鎮建設近10年來動作較大,累計投資近億元,先后完成了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局部開發,整體達標。太平城鎮總占地2000余畝,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2層以上樓房42幢1420間,安裝高桿路燈26盞,公共設施配套,水、電網相通,開辟商業新街、文化劇場、建起了農貿市場、活畜交易市場、農民體育活動中心,改建新建鎮直機關單位,率先建起鎮原縣第一座城鎮雕塑--“新起點”(太平小學門前)。綠化、亮化、美化街區。現有城鎮居民人口2000多人,個體工商戶250多戶。儉邊、蘭廟、丁峴、上城等行政村鎮集貿市場建設也步伐加快,小城鎮綜合服務功能日益增強。太平鎮是全縣初驗的第一個市級文明衛生鄉鎮、環境優美鄉鎮。</div> 產業發展<div></div><div> 1978前,太平鎮農村是以種糧為主的小農經濟。家庭聯產責任制后,糧食種植面積占到80%以上,黃花、杏子、花椒、蘋果、草畜等基本自給自足,沒有轉化成能帶來收入的效益化產業,農村經濟結構單一,產業發展幾乎空白。近年來,太平產業開發大規模發展,結構不斷優化,效益明顯提升,產業強鎮成為太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方略。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比例由2:8調整到5.5:4.5,新老產業交替互補,競相發展。</div><div></div><div> 1、黃花菜</div><div></div><div> 黃花作為鎮原的一個特產,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累計留存面積1.5萬畝,人均0.4畝,正常年份,黃花年產量1500噸左右,實現產值21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從黃花產業中獲得的占到15%左右。黃花成為太平鎮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太平鎮也成為鎮原縣6個黃花產業開發重點鄉鎮之一。</div><div></div><div> 2、林果</div><div></div><div> 1949年以來,太平鎮人民一直堅持植樹造林。90年代末期,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退耕還林拉開序幕。太平鎮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連續8年累計完成退耕地還林20700多畝,荒山造林13400多畝,栽植各類樹種2000多萬株,是鎮原縣退耕還林面積最大的鄉鎮。近10年,太平鎮人民累計享受退耕還林糧食補助1210萬元,惠及農戶2310戶,戶均受益達5238元。 1970年前太平鎮果園面積只有415畝,其中蘋果面積不到100畝。近年來,通過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以蘋果、杏子等為主栽品種,連年強力推進,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目前,全鎮蘋果留存面積近萬畝,其中成園2000畝,蘋果成了富民增收的新興產業。近年太平還發展起了茂源果業公司、優質杏園,酸棗接大棗、優質曹杏嫁接基地20處,產業集約化經營迅速發展。</div><div></div><div> 3、草畜</div><div></div><div> 改革開放后,養殖業逐漸凸現出了富民增收的優越性。目前全鎮種草達到30000多畝,規模養殖戶發展到530戶,年大家畜存欄13000多頭,豬存欄2300多頭,羊存欄11000多只,出欄率均在60%以上,商品交換程度較高。同時,逐年新建標準化暖棚科學養殖,現有暖棚350多座,辦起了永興牧業公司、綠田牧業公司、新鑫養豬場、規模養羊廠等“公司+農戶”模式的龍頭企業。建立良種凍配點,使牧業增加值逐年凈增3-5個百分點。</div><div></div><div> 4、勞務輸出</div><div></div><div> 世紀之初,改革的春風如日中天,中青年人都競相走出去、換腦子、掙票子,政府也配合建立了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輸出基地,大規模進行勞務輸前培訓、輸中組織、輸后服務,勞務輸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急劇上升,勞務輸出就這樣成為太平鎮強鎮富民的主柱產業。太平鎮年平均輸轉勞務10000人次,在北京、上海、深圳、銀川、新疆等地均建立了勞務基地,在安哥拉、非洲等國家涉外務工人員近百人,人數逐年增加。年勞務收入4000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從勞務產業中所得由90年代初的5%增加到現在的40%以上。有好多鎮原太平的勞務人員在業績突出,在個人收人和社會中發揮了的巨大的作用,有些個人資產做到幾百萬、上千萬。勞務產業不僅使農民富了,更重要的是帶回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經營模式,增強了鄉鎮經濟、社會綜合發展的能力。太平鎮勞務工作考核,多年名列全縣第一。</div> 科教事業<div></div><div> 解放前。太平只有一所小學:太平小學,教育、科技、文化在政治夾縫中茍延殘喘,1978年后,教育教學秩序混亂,科目單一,思想被禁錮的人們在科技方面無法創新,文化氛圍不活躍。改革開放后,教育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社會事業日益突飛猛進。</div><div></div><div> 1、教育教學有突破 太平現有初級中學2所,小學22所,年平均在校學生5610多名,教職工310人,幼兒園8所,適齡兒童、青少年入學率98%。共有教學樓5棟475間,住宿樓4棟216間。2001年以來,全面改善教學設施,累計改造危房275間,更新課桌凳2400余套,整校修建改造14所,配置現代遠程教育設施25臺件,教學讀書2.3萬冊。青少年入學率、鞏固率、提高率分別達到了98%、100%、92%,均居全縣前列。</div><div></div><div> 2、醫療衛生有發展</div><div></div><div> 太平現有鄉鎮衛生院1所,門診、住院樓2棟72間,衛生技術人員19人,病床30張,主要醫療器械有透視機、B超機、心電圖機等8臺件。村衛生所13個,鄉村醫生68人。新型合作醫療定點機構4個,專職工作人員12名。醫療條件改善,專業技術人才雄厚,具有治愈心臟、血管病等疑難病癥的水平和能力,年病人治愈率達99%。</div><div></div><div> 3、文化藝術有進步</div><div></div><div> 60年的發展,太平已享有“文化之鄉”的美譽。現有鎮文化站、廣播站各1所,專職工作人員4名。剪紙藝術人才30多人,其中國家級剪紙藝術大師2名;刺繡人才360多人,個體規模刺繡公司3個;書畫人才110多人,參加過國家、省、市級書畫展覽的太平籍人士30多人。香包、刺繡、剪紙、書畫、裝潢文化個體戶60多戶。四屆中國慶陽民俗香包文化節參展作品4萬件。獲獎作品50多件,太平由此成為全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十強鄉鎮”之一。學校、村圖書室16個,藏書2.1萬冊。編輯出版《太平鄉土情》兩部,共50萬字,真實記載了太平淳樸的鄉土風情和人文氣息,這是太平30年來文化藝術發展的縮影,太平文明的標本。</div> 4、科學技術<div></div><div> 科學技術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發展很快。現全鎮有農業科技機構7個,農民專業科技服務組織1個,農業科技人員115人,主要技術有良種推廣、動物凍配改良、杏果嫁接、工程安裝設計、全壟覆膜玉米、間套帶種、麥后栽荏、果實套袋、暖棚養殖、種菜等。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加快了太平農業綜合經濟效益開發的進程。</div> 生活狀況<div></div><div> 太平鎮解放前和解放后,太平鎮農民穿衣以麻袋、羊皮、自織布、卡機、市布、洋布為主,穿戴簡單;吃飯靠“公分”分配口糧;居住95%以上是窯洞;農民出行主要靠步行、毛驢、牛車、架子車、土車、自行車,運輸是畜駁人拉。農民生活水平處于半溫飽的貧困狀態。80年代,農民分到了土地,也解決了溫飽問題。可 “三農”問題逐漸暴露出前所未有的矛盾。90年代后期,國家大力加強農村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千方百計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邁進。</div><div></div><div> 1、農民實現零負擔</div><div></div><div> 稅改前,太平鎮就已取消了防雹、防疫、農田建設用材,護林員工資等7項收費, 2004年免征農業特產稅,取消“三提五統”,2005年取消農業稅,累計減輕農民負擔約300萬元,年戶均減負450元左右,人均減負約100元,從此實現了歷史上農民零負擔目標。</div><div></div><div> 2、農民收入增加</div><div></div><div>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關注的焦點,最為重要的是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國家相繼實施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補助、農機具補貼、良種補貼、農村醫療補助,大病救助,農村醫保、“兩免一補”、計劃生育獎勵扶助等惠民政策,加大“三農”投資,人民每年從這些政策中得到的實惠是660多萬元,人均153元。同時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壓糧擴秋、廣栽蘋果、黃花、規模養殖、外出務工,農民收入逐年增長,至2007年底,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80元。萬元戶、10萬元戶逐年增多。</div><div></div><div> 3、消費水平提高</div><div></div><div> 太平鎮人民多身穿絲、綢、棉,時裝隨處可見;腳蹬不同檔次不同種類的皮鞋、休閑鞋;頭戴體現文明、品味的禮帽和“少爺帽”。男女老少普遍戴金銀手飾、項鏈、玉墜。化妝用品琳瑯滿目。廣大群眾全部喝井水,80%的人口飲用自來水,中高檔茶葉、綠茶、奶茶、油茶、奶粉等已成為農民日常生活用品。吃飯和城里人差不多。煤氣、電磁爐等家用高檔消費品普及應用,飲食質量顯著提高。住房農戶4300多戶,占到總農戶的60%,民用房總面積143.6萬平方米,人均42.2平方米,個別農戶還建起了家用小洋樓。農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車,已遍及千家萬戶。每天從太平境內經過的客車多達40班次,每20分鐘就有一輛客車。不完全統計,全鎮有出租車、家用小汽車、農用三輪車、客貨兩用車300多輛,摩托車3000多輛,交通運輸快捷安全,城鄉差距明顯縮小。</div><div></div><div><br></div> 新農村建設 編輯<div> 近年來,太平鎮是鎮原縣實施項目最早、最多的鄉鎮。從2002年開始,相繼實施了整村推進項目、中低產業改造項目、小康示范村建設項目、黨建綜合示范村項目、沼氣能源國債項目、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累計完成項目投資5000多萬元,內容涉及基礎、生態、富民、草畜、能源、信息、安居、文教、黨建、文明等十大工程,40多個小項。重大項目建設有效改變了太平基礎設施條件,增強了農業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改善了人居環境,率先在鎮原縣實現了“田成方、村成網、路相通、水相連”的新農村建設格局。產業培育有主要有黃花、林果、草畜四大支柱產業。黃花產業穩步發展,留存面積1.2萬畝,年實現產值2100多萬元,太平是全縣6個黃花產業開發重點鎮之一。</div><div></div><div> 先進文化發展有新氣象,享有“文化之鄉”美譽,全鎮有剪紙刺繡專業藝術人才400多人,個體刺誘公司5個,有書畫人才200多人,國家、省、市級藝術大師30多人,太平鎮是全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十強鄉鎮之一”,由柴莊行政村康山的李永明編撰出版的《太平鄉土情》49萬字,真實記載了太平淳樸的鄉土風情和人文氣息。太平鎮率先在鎮原縣推進“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壽事不辦,神事禁辦”的鄉風民俗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先進文化發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新風尚。</div> <h3>美術編輯:何金龍</h3> <h3>何金龍 博藝齋主人,曾用名:何霄,男,漢族,一九八零年六月出生于甘肅西峰,二零零五年畢業于寧夏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慶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鎮原縣美術家協會理事,東方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擅長花鳥,人物,山水等。</h3><div>入展獲獎:</div><div>二00四年在慶陽市慶祝第二十個教師節書畫展中獲優秀指導教師獎</div><div>二00五年二月繪畫作品《三月里》在《隴東報》文藝副刊上刊登。</div><div>二00五年四月被中國教育科學管理學會高校招生推廣學會聘為顧問。</div><div>二00五年六月被東方藝術研究院聘為研究員。</div><div>二00五年六月加入中國書畫家協會。</div><div>二00五年七月書法作品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長征杯”全國書畫大賽中獲銀獎。</div><div>二00五年六月書法作品在第二屆全國“歐陽詢獎”書法大賽中獲銀獎。</div><div>二00五年七月書法作品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海內外書畫作品大賽”中獲銀獎。</div><div>二00五年六月書法作品在第二屆全國“歐陽詢獎”書法大賽中獲銀獎入編《中國當代知名書法家墨跡選》。</div><div>二00九年加入甘肅省美術家家協會.</div><div> 二0一0年在慶陽市第三屆經典誦讀作品展中獲二等獎</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乃县|
涟源市|
仁化县|
丹阳市|
镇江市|
大丰市|
巴青县|
抚松县|
平湖市|
阳东县|
葵青区|
平罗县|
大同县|
昌图县|
分宜县|
苍山县|
宁远县|
当涂县|
缙云县|
三明市|
卓资县|
方正县|
宁化县|
讷河市|
军事|
高尔夫|
榆林市|
福海县|
苏州市|
锡林郭勒盟|
行唐县|
贡嘎县|
汕头市|
金湖县|
敦煌市|
大邑县|
内黄县|
沂水县|
固安县|
百色市|
上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