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 言</h1><h1> 隨著慢慢變老,總想找一點合適的事做,但又須是有點意義的。</h1><h1> 前些天收到朋友發來的"美篇″,欣賞之余,我想為何不也動手試試 ?</h1><h1> 一晃已是 七十的人了,還走得動,又有經歷和閱歷、交通也方便……</h1><h1> 于是,我選了"徐家匯″作為我做這件事的出發地。</h1><h1> 我出生于此,這里很熟悉,也有很多回憶……</h1><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錢 學 森 圖 書 館</h1><h1> 華山路1800號,座落"交大″校區內。</h1><h1> 2011.12.11建成開放,這天,正是錢學森誕生100周年紀念日。</h1><h1> "民國″時期,中國知識份子中出了多少"精英″和"大家″ 啊! 在當下社會是不可能了。</h1><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交 通 大 學</h1><h1> "交大″已有兩年多沒進去了,我去得最多的是在"文革″中。高中畢業后廢除"高考″,閑在家沒事干,幾乎天天要去。看大字報、聽辯論、觀武斗……六七年八月四日鎮壓"上柴聯司″,交大"反到底″將"聯司″的人關在"新上院″四樓,傍晚有人跳樓自殺…我還記得地上留有未擦凈的血跡。</h1><h1> 當時最放松開心的事,是看大學生們排練"長征組歌″,他(她)們唱得真好!</h1><h1> 這里,插入一段小趣事: </h1><h1> "牁牁″在讀了此文后給我如下留言: "你在交大看`長征組歌‘排練的描述,激起我對大學時代的強烈回憶。你一定看見在臺上敲定音鼓的我了。謝謝! 2017.6.13.″</h1><h1> 哈哈,真有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 建 商 辦 樓</h1><h1> 華山路、 廣元路轉角上的工程已近尾聲,將來這里應會是"商辦樓″吧。</h1><h1> 年內,徐家匯購物娛樂又將多一好去處。</h1><h1> 這地塊原是"廣元里″和"天佑里″。</h1><h1> 我小學一到四年級就在弄內的"廣元路小學″念書,后改名為"天平路第三小學″。</h1><h1> 這里在2010年底動遷完,新樓至今還沒完工,算是拖拉的了。</h1><h1> 在這里建樓還要受到高度的限制,因為再建高的話,"康辦″就不安全了。</h1><h3> </h3><h1> 注:康辦 ,指康平路、余慶路的市委辦公地。[見"從徐家匯出發(二)″]</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 建 商 辦 樓</h1><h1> 小時候華山路的這一帶也真夠熱鬧方便的,馬路兩側都是鄰此接彼的大小商店。盡管物資緊缺,很多東西憑票證供應,但一點也不影響街上的熱鬧。</h1><h1> 與上海今天的"高、大、洋″比,其實當初的景象更有味道,更"中國″、更"上海″。</h1><h1> 棚戶區改造和拆違是有必要的,但過了"度″就得不償失了。這些年"追大求洋″的大建設,使各個城市看上去都大同小異。</h1><h1> 中國就應有中國的特色,城市之間,也應有各自的不同。</h1><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 平 醫 院</h1><h1> " 和平醫院″(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的正門現在開在華山路上,從前衡山路的大門應還在用的吧。</h1><h1> 1952年,宋慶齡獲"斯大林國際和平獎″,她用所得獎金辦了這醫院。</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孝 友 里 老 家</h1><h1> 路對面"太平洋″邊上(照片中的紅色部分)就是原"孝友里″三弄的弄口。</h1><h1> "孝友里″是石庫門建筑,上世紀三十年代建。弄內有100多個門牌號,共有6個弄口,2個在衡山路,4個開在華山路,通信地址為衡山路964弄。`孝友里″的產權屬徐家匯天主堂。</h1><h1> 進此弄左邊是"匯泉浴室″,老家19號就在它斜對面,父母在抗戰"逃難″后定居於此。</h1><h1> 我出生在這里,生活了近三十年,直至結婚成家。</h1><h1> 父母更是在這里住到92年動遷。</h1><h1> 我站立的位置,當年是一有三個門面寬的糧店。自然災害吃不飽,糧店有一斤糧票可買七斤的山芋。</h1><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 平 洋 百 貨</h1><h1> "太平洋″由臺灣商人經營,徐家匯店是在上海最早開業的,然后才有淮海路店、新客站店。</h1><h1> 當初"孝友里″動遷時對居民謊稱是"市政動遷″,所以補償要比"商業動遷″的少。要是放到今天,價鈿不知要翻多少倍呢!</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港 匯 恒 隆 廣 場</h1><h1> 1998年開業時叫"港匯廣場″,"雙塔″建成后更名。</h1><h1> "港匯″有三大功能 :一是大型購物中心,二是雙塔型甲級寫字樓("港匯中心″),三是服務式公寓(涉外酒店式公寓)。</h1><h1> "港匯″應是徐家匯商圈中最高檔的了。"太平洋″和"匯金″的國際一線奢侈品較鮮見,一開始就以高端定位的"東方商廈″,也僅一樓開設少數奢侈品專柜。</h1><h1> 除了寫字樓北塔外,"港匯″的產權全部歸"香港恒隆″所有。還有一秘密,藏在后面還有一"只租不售″的"港匯花園″(商品房)呢。"香港恒隆″賺大了!</h1><h1> 徐家匯商圈將改造,"港匯″門前的39級大理石臺階將被拆除,外立面也將徹底改造,形成開放式超大廣場藝術空間。</h1><h1> 照片中左手南邊部分是"徐鎮路″、"同仁街″的舊址,中間及北首應是"樹德坊″和"親仁里″舊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 方 商 廈</h1><h1> 1993年開業,它是徐家匯商圈幾大百貨中最早開業的。</h1><h1> 其背后就是"徐匯中學″。</h1><h1> 我在"徐匯″從初一念到高三,再加上兩年"文革″,總共要有8年呀!</h1><h1> 其實小學畢業時,班主任劉興彩老師幾次勸我報考"南洋模范″(市重點),但我卻因與班上要好同學張鳴鶴和王正德私下商量好而執意填了"徐匯″的志愿。這在今天聽來真是不可思議之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匯 中 學 校 門 原 址</h1><h1> 前面,就應是"徐匯中學″的原校門及"彈格路″走道。</h1><h1> 長長的"彈格路″兩旁種有高大茂密的法國梧桐。</h1><h1> 我腳下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位置,因為當初這里正是蒲匯塘、肇嘉浜、李縱涇三條河的交匯處,徐家匯也因此而得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匯 中 學 舊 校 門</h1><h1> 網上截下的原校門老照片。</h1><h1> "徐匯″創辦于清道光30年(1850),校名"徐匯公學″,距今已有167年歷史。1931年易名"徐匯中學″。</h1><h1> "徐匯″是由法國天主教在中國創辦的最早的教會學校,素有"西學東漸第一校″之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家 匯 藏 書 樓</h1><h1> 漕溪北路80號。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h1><h1> 南樓(神父樓,照片中左側)在清道光27年(1847年)先建成,北樓(藏書樓)則在十九世紀末建成,比南樓晚了五十多年。</h1><h1> 1990年徐家匯建地鐵站,曾考慮拆除"藏書樓″,后經巴金等知識份子聯名呼吁才得以保留,并進行了大力修繕。</h1><h1>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藏 書 樓 內 景</h1><h1> 一樓對公眾開放的展覽部分。這里,我也是第一次進來。</h1><h1> "藏書樓″專門收藏1949年以前出版的外文文獻。</h1><h1> 1956年起,成為上海圖書館的一部分。</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家 匯 天 主 堂</h1><h1> 蒲西路158號,1910年落成。</h1><h1> 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優秀歷史建筑。建筑風格為中世紀哥特式。</h1><h1> 教堂的外墻正在局部維修。</h1><h1> "文革″初期,我曾沿樓梯旋轉著往上走到鐘樓盡頭,達最高層尖頂。</h1><h1> 當初我在學校,看著直升飛機將十字架吊走,后鐘樓尖頂也被拆,只剩下紅色方形部分。當時教堂所有的彩繪玻璃也都被砸碎,現狀在1980年圣誕前恢復,但十字架直到1982年8月才被重新安裝。</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光 啟 銅 像</h1><h1> 銅像座落在漕溪北路氣象大樓邊。</h1><h1> 我對這一塊地方有著較深的兒時記憶,這里雖說算不上高檔,但由于場地寬闊,就做得出市面,帶得動人氣。特別是在春節前后,這里的場景可謂熱鬧非凡,除了擺滿地攤之外,各種民間的游藝活動應有盡有 : 變戲法、各地說唱、賭博性的游戲……當地人給它起了個"確切″的別名 : "江北大世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家 匯 圣 母 院</h1><h1> 路對面是"徐家匯圣母院″舊址。</h1><h1> 原來的建筑仍保留看,現在被"上海老車站飯店″租用經營。</h1><h1> 姪女就住附近,所以來飯店聚過好幾次。</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家 匯 圣 母 院</h1><h1> 建于1926年,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h1><h1> 原"圣母院″的占地、建筑都十分宏大,現建筑只是"僅存部分″。</h1><h1> "圣母院″內設有"育嬰堂″,男嬰長大后送"土山灣孤兒院″;女嬰則送"孤女院″,成年后一般孤兒孤女會結婚成家。</h1><h1> 我在"文革″初"破四舊″時來過一次,那天下午,在大樓南側廣場上,正在燒毀一大堆"四舊″物件。紅衛兵們(據說帶頭的是上影廠的)不斷往火堆中扔物助火。</h1><h1> 進入大樓內,只見有七、八位身穿黑袍的嬤嬤被趕東趕西,怪可憐的。</h1><h1> 我還到樓上去轉轉看看,但可搬可燒的都已沒有了 ! </h1><h1> 那場"文革″真是"作蘗″啊。</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 百 六 店</h1><h1> 小時常去光顧的百貨公司。</h1><h1> 當時的主要門面是開在衡山路上的,從"孝友里″的新弄堂或老弄堂出來,穿過衡山路就是。</h1><h1> "中百六店″的西首盡頭,曾是"徐匯花木商店″和郵局,郵局邊上有一間門面,是供上二樓徐匯理發店的樓梯。</h1><h1> 時間再往前推,理發店就是"一樂天″了。"一樂天″是一戲院,常年演出不斷。當時沒有空調,演出時窗戶都是開著的,所以老遠就能聽到|傳來的唱戲聲和鼓樂聲,站在在孝友里老弄堂口,甚至可隱約看到演員的身影……你可以想象,當時的徐家匯有多熱鬧,又是多么地有味道!</h1><h1> 2018年,"中百六店″將被拆除重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家 匯 肇 嘉 浜 路</h1><h1> 肇嘉浜路上車水馬龍。</h1><h1> 我也經常開車從這里經過。</h1><h1> 小時候這里就是一條"臭水浜″。右前方還立著一個碉堡呢,我曾進去過,里面被用作警察及治安執勤人員的辦公室。</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家 匯 公 園</h1><h1> 腳下是"大中華橡膠廠″原址。</h1><h1> 四、五歲時父親常會領我來這一帶玩,橡膠廠大門口站崗的那位印度"紅頭阿三"要過來摸我的頭,是最令我害怕的了。</h1><h1> 徐家匯公園分三期才竣工:</h1><h1> 1.2001.9</h1><h1> 2.2002.5</h1><h1> 3.2005.</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 紅 樓</h1><h1> "小紅樓″建于1921年。</h1><h1> 上世紀三十年代,這里曾是"百代唱片公司″在中國的總部,解放后為"中國唱片廠″。</h1><h1> 聶耳、洗星海、周 旋和胡 蝶等都曾在這里工作過。</h1><h1> 當年建設徐家匯公園,唱片廠的"小紅樓″被保存了下來,"橡膠廠"則保留了一座大煙囪。</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衡 山 路 7 0 6</h1><h1> 曾是"強生″公司二場二車隊,當年經常去辦事。</h1><h1> 八十年代中期,我有一輛很新的"永久″自行車,停在邊上通余慶路的弄內被偷,心痛了好些天。</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衡 山 飯 店 (畢 卡 第 公 寓)</h1><h1> 衡山路534號。建于1936年,經典歐式建筑。市優秀歷史建筑。</h1><h1> "畢卡第″,是法國北部一個大區的名稱。</h1><h1> 五十年代以前,多由外籍居民居住,1955年起供蘇聯專家居住,1960年起是市政府接待貴賓的場所,1979年起對外開放。</h1><h1> 五星級賓館,但現在的飯菜及服務質量都不怎么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衡 山 公 園</h1><h1> 小時常來玩,里面有沙濾水。</h1><h1> 趙祖康畢業于"交大″,在陳 毅之前做過7天上海代理市長。</h1><h1> 趙祖康的兒子趙國通,當年與我在工作上有過近十年較密切的接觸。他當時是市經委總工,后任市政府參事,現應是近八十的人了。</h1><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衡 山 公 園</h1><h1> 前幾天(8月23日),參加一會議時遇趙國通,談起了"從徐家匯出發″及他父親趙祖康的事。他說"衡山公園″四字當初應是豎寫的。</h1><h1> 第二天,趙給我傳來了兩張照片,一張是趙祖康在公園大門前的留影,另一張是趙與當時公園園長在門前的合影。</h1><h1> 下面附上此兩張照片。</h1><h1> 這兩張照,應是當時"衡山公園″掛牌儀式時的留影,很珍貴的。</h1><h1> 趙國通已幾年不見,77歲了,身體很好,思路仍很敏捷。祝他健康、快樂!</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廣 元 路 21 號</h1><h1> 馮 衛的老家。</h1><h1> 注 : 馮是我農場時同一連隊的戰友、好友。上海中學六六屆高中生。父親是"老革命″,姓名中的"衛″,是為紀念出生于1947年的一場"自衛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 昌 路 (廣 元 路)</h1><h1> 以前叫"榮昌路″,是條L形路,另一頭在宛平路。</h1><h1> 自建成了江澤民住宅后,此路的兩頭被大鐵門封死。</h1><h1> 我拍照時正有一輛車進入,大鐵門打開后立即關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 昌 路 的 另 一 頭(宛 平 路)</h1><h1> 我小時候在這里學會了"腳踏車″。</h1><h1> 全路段空無一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 平 路 街 景</h1><h1> 康平路(近宛平路)上很安靜,路上車少人也少。</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 平 路 100 弄</h1><h1> 當初100弄內住的全是"高干″。</h1><h1> 馮 衛住此弄時我曾去過他家,家具的簡單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此也明白了國家干部的"供給制″是怎么回事。</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匯 區 少 年 宮</h1><h1> 高安路18弄20號。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h1><h1> 兒時常到這里來玩。</h1><h1> 1956年起為"徐匯區少年之家”,1960年改稱為"徐匯區少年宮″。</h1><h1> 此洋房為榮毅仁父親榮德生在1939年所建。</h1><h1> 解放后交由六小姐榮漱仁打理,榮漱仁是愛國慈善家,1956年將此屋捐給國家,成了"徐匯區少年之家″。</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8 弄 內 ?</h1><h1> 11號應是榮漱仁舊宅。</h1><h1> 榮家在此弄內住了不少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榮 德 生 被 綁 案</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1946.4.25上午,榮德生坐車剛出弄口不遠,車胎被槍打爆,人遭綁架,33天后交齊50萬美金后方獲放人回家。</h1><h1> 后蔣介石發怒下令破案,湯恩伯將特務頭子毛森從無錫調來上海偵辦,而毛在追回贖金后競向榮要60萬美金的破案費 ! </h1><h1> 此案綁匪最終被槍決8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 安 路 街 景</h1><h1> 高安路很高檔,是上海"永不拓寬馬路″之一。</h1><h1> 除高安路之外,附近好幾條馬路都在"永不拓寬“之列。如康平路、廣元路、天平路、余慶路、興國路……</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 安 路 第 一 小 學</h1><h1> 應是姚明就讀的小學。</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6 弄 1 號</h1><h1> 建於1940年,現代風格花園住宅,徐匯區不可移動文物,建筑師奚福泉設計。</h1><h1> 我高中同班同學施某某的住宅,此宅由她父親建造。現此洋房出租,她人住莘莊。</h1><h1> 若能進得院內,見到朝南正立面,那肯定是很漂亮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 福 路</h1><h1> 朝前走過去不遠就是"德領館″。</h1><h1> 永福路不長,一頭在我腳下的湖南路,走到底是五原路。</h1><h1> 這區域的幾條路"很搞″的,很多出租車司機都搞不清 : 東西向的永福路是直而短、前面的復興路卻是直而斜、最短的高郵路也要在近湖南路處打個很大的彎、武康路則是到了安福路來了個90度大彎去通華山路、而華山路本身也是彎彎直直的…這就是"法租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 南 路 8 號</h1><h1> 1930年建成,現代風格花園住宅。徐匯區不可移動文物。</h1><h1> 1962年,趙丹要接待一批日本同行,當時趙住武康大樓,考慮到諸多不便,政府就分給他這里的住房(周旋的兒子與趙同住)。趙住三樓,有四間房,另底樓還有一間 也歸趙丹所用。</h1><h1> 趙丹在此一住就是16年,趙女兒趙青始終認為,只有此處才是趙丹名符其實的故居。</h1><h1> 二樓由當時市文化局長孟 波居住。</h1><h3> </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密 丹 公 寓</h1><h1> 武康路115號,傳是孔祥熙名下的房產。</h1><h1> 1931年由法國人設計,德國人建造,外形似大象,十分有趣,因此人們喜將它稱為"大象屋″。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裝飾藝術派風格。</h1><h1> 一梯一戶,旋轉別致的樓梯,還配備有媬姆房。品質卓越,風格獨特。</h1><h1>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孫道臨曾在此居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 金 舊 居</h1><h1> 武康路113號,建于1923年。</h1><h1> 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歐洲獨立式花園住宅。</h1><h1> 巴金(1904.11~2005.10。)</h1><h1> 1955年9月,巴金與女兒李小林一家遷居這幢三層小洋樓,這也是他居住得最長久之地。</h1><h1> 巴金夫人蕭 珊1972年病逝。</h1><h1> 這里是巴金一生中最幸福、最安穩之家。</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 康 路 街 景</h1><h1> 不少女孩喜歡在這里留影,我耐心地等了三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 靖 基 故 居</h1><h1> 武康路99號。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h1><h1> 劉靖基(1902~1997)。一位愛國愛黨的民族資本家(常州、上海辦紗廠起家),曾任全國政協付主席。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居此,1997年去世,市府安排劉家后人居住。</h1><h1> 建于1928年,英國鄉村別墅式花園住宅。</h1><h1> 最初為英商"正廣和″大板 那門 私宅,人稱"那門別墅″。三十年代為江海關督唐海安私宅。1947年哈同養子喬治.哈同購得此屋,解放后歸公。1951年歸張云逸居住。1952年潘漢年居住。1957年撥文化局。1965年為"上海聲樂研究所″。文革初陶 鑄軟禁于此,駐軍頗多。</h1><h1> </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 康 路 99 號</h1><h1> 1947年,哈同養子喬治.哈同(夫人為榮宗敬之女榮卓如)用二十八萬美元購得99號。</h1><h1> 照片人物為哈同、榮卓如夫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 康 路 99 號</h1><h1> 1951年,劉少奇去武康路99號探望張云逸時合影。</h1><h1> 1941年皖南事變后,劉任新四軍政委,張任付軍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 紹 儀 舊 居</h1><h1> 武康路40弄1號,董大酉設計,西班牙風格特征,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h1><h1> 唐紹儀(1862~1938),廣東香山人。自幼在上海念書,少年留美。曾任民國第一任總理 。</h1><h1> 1938年9月30日,此宅內發生駭人聽聞兇殺案。特務趙理君(黃埔畢業)一行兩人化裝成古董商進入客廳,支開傭人去取點煙的火柴,后待唐在觀看古董時在背后用斧將其劈死。兩特務離開時,停在福開森路上的汽車一直沒熄火。</h1><h1> 此事系蔣介石下令"軍統″戴 笠所為,因蔣認為"唐已定意做漢奸,故予以處決″。但事后"軍統″骨干沈 醉認為 "唐晚節未失,慘遭錯殺″。事后蔣介石也自知"錯殺",還給了唐一個很有面子的葬禮。</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陳 立 夫 舊 居</h1><h1> 武康路67號。英國鄉村式花園別墅。在唐紹儀舊居馬路斜對面。</h1><h1> 陳立夫(1900~2001是叱咤風云的國民黨高官,"四大家族之一″。上世紀四十年代居住于此,1949年去臺灣,后去美新澤西。活了101歲。</h1><h1> 陳立夫兄陳果夫住武康路107號2號樓。二陳主管國民黨黨務而未見以公謀私斂財,末娶多妻亦無名花在外,在中國近代史上被公認品行修養良好,也被肯定是中國近代史上各種層面中影響力極深的兩兄弟。</h1><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 海 話 劇 藝 術 中 心</h1><h1> 走進安福路。</h1><h1> 法租界時叫"巨潑來斯″(法國海軍名)路,1943年汪偽政府將其改名為"安福路″。</h1><h1> 照片右側高樓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br></h1><h1> 安福路,文化藝術的味道濃濃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 福 路 285 號</h1><h1> 1930年建成,哥特風格建筑。</h1><h1> 一次大戰后,俄羅斯貴族安德羅夫移居上海后所建。</h1><h1> 一年半前常來這里,今天發現環境變化很大,整治前這幢老建筑周邊"臟亂差″得很,很多人在弄內搭的小屋生活。</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愛 菊 小 學</h1><h1> "愛菊小學″ 就是當時的"黎明中學″原址,是上海知名的藝術學校。</h1><h1> 上海市委書記(政治局委員)韓 正當初就是畢業于"黎明中學",可以查到學生名冊 : 韓 正 70屆初三 (1)班。</h1><h1> "愛菊″的部分校舍出借給法國學校(小學),小外孫曾在此念書。</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巨 拔 來 斯 公 寓</h1><h1> 安福路233號。</h1><h1> 1918年建,市優秀歷史建筑。</h1><h1> 中西合壁式樣,簡化的古典式風格,建筑形體簡潔。</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面 包 咖 啡 店</h1><h1> 這家面包咖啡店的生意很不錯的,當時我常會在這里買"法棍″,外孫說這里的"法棍″比別的店好吃。</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 吳 國 楨 官 邸</h1><h1> 安福路201號,1922年建,市優秀歷史建筑。</h1><h1> 東西合壁的折衷主義風格,外西內中,花園入口及園內小品也屬中國傳統。</h1><h1> 吳國楨(1903~1984),民國最后一任上海市長。赴臺后一度任臺灣省政府主席,1953年因與蔣父子政見不合出走美國,1984年在美去世。</h1><h1> 此宅于1946年改為市長官邸。</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露 天 咖 啡</h1><h1> 洋人們喜歡在這里喝咖啡聚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仍 沒 動 遷 的 老 房 子</h1><h1> 露天咖啡的對面,烏魯木齊路口。</h1><h1> 安福路路南的舊房還沒動遷。</h1><h1> 有高中同班同學住在這里。</h1><h1> 這里的地價是越來越貴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 朗 領 事 館</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復興西路17號。</h1><h1> 1932年竣工。西班牙伊斯蘭風格建筑。</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 領 舘</h1><h1> 淮海中路1431號。</h1><h1> 現法領館在中山西路中山廣場,這里是總領事官邸。</h1><h1> 1921年建,西班牙式,市優秀歷史建筑。</h1><h1> 原為巴塞私人住宅,1934年起為西班牙總領館,解放后曾為朝鮮總領館。</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 領 館</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淮海中路1469號,建于1921年,法式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小洋樓,市優秀歷史建筑。</h1><h1> 這三個領館都離得很近,相互與淮海中路、烏魯木齊路隔路相望。淮海中路朝西就緊俟著日領館。</h1><h1> 1980.4.28.,一位舊時領館的中方員工將一面美國國旗交給美國總領事,這正是30年前上任總領事降下的那面國旗。現這面國旗懸掛在領館接待室中,成了新舊領館歷史紐帶之象征。</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八十年代起,大門左邊總是排著長長的等候簽證的隊伍。現在簽證處搬到南京西路(江寧路)去了,排隊的人還是很多的。</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國 際 禮 拜 堂</h1><h1> 衡山路53號。1935年落成,哥德式磚木結構,市文物保護單位。</h1><h1> "衡山路″當時稱"貝當路″。 </h1><h1> 禮拜堂由美國僑民集資建成,以優美的"圣樂″斐聲滬上。</h1><h1> 徐家匯教堂是天主教,而這里是基督教。</h1><h1> 女兒小時帶她進去過一次,我們坐下來和教徒們一起唱歌"做禮拜″。</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 O 四″ 研 究 所</h1><h1> 衡山路上"七院四所″的老建筑還在。</h1><h1> 衡山路10號,處"國際禮拜堂″斜對面。</h1><h1> 建于1922年,風格模仿美國費城"獨立廳″的風格。市優秀歷史建筑。</h1><h1> 此樓建成后為"上海美童公學″,供美國基督徒的孩子念書,故又稱"上海美國學校″。</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結 束 語</h1><h1> 走走拍拍化了四個多小時,憶憶寫寫用了十多個小時,這是我第一次用"美篇″。</h1><h1> 現在,"從徐家匯出發(二)也已完成,寫的是從 龍華 經 徐家匯 到 余慶路 的北端。</h1><h1> 我想,到將來走不動時,再點出來看看,一定是件開心且有意義的事。</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民勤县|
大埔区|
连城县|
咸阳市|
慈利县|
定南县|
盈江县|
永和县|
安庆市|
宁远县|
南和县|
平遥县|
盐城市|
清丰县|
江安县|
咸阳市|
屯门区|
长武县|
镇巴县|
景宁|
普宁市|
申扎县|
班玛县|
黔东|
孟村|
鱼台县|
凤山县|
商丘市|
梓潼县|
东兴市|
全椒县|
乡宁县|
金塔县|
灵台县|
贞丰县|
德保县|
涟水县|
正蓝旗|
平罗县|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