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 </b> 四川地處中國西部內陸,攝影術傳入的時間相對較晚,位于盆地西部的成都尤其如此。有史料可查,成都照相館最早開辦的時間為清光緒年中期。自1890年之后,陸續有不少外國傳教士、旅游探險家等攜帶照相機入川,他們留下來一批內容豐富、</font>珍貴的的四川影像。</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010101"> 作為老照片愛好者,本人這些年從世界各國博物館、圖書館等搜集了眾多國內外的老照片,其中不乏許多以四川成都為主題的珍貴照片,時間跨度從清末到1940年代。此篇成都老照片圖集是遴選出其中的100幅高質量清晰的老照片編輯成冊,并經認真鑒別多方考證,力求準確注明、解讀每一張老照片的拍攝時間、景物、建筑、人物、背景等,真實還原歷史原貌和真相,讓觀者</font>對成都某些歷史事件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和感悟。</h1><h1><font color="#010101"> 老照片是歷史的碎片,又是歷史的永恒。正是源于老照片的真實性和對于過往歷史的留存與記憶,使得老照片愈發彌足珍貴,欣賞和研究老照片,已經成為一種頗具生命力的文化現象。因資料所限,本人對老照片的注釋和解讀難免有錯誤和紕謬,謹此懇請各位方家達人給予指正為盼。</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因為美篇容納照片有限, 本篇僅以選擇成都1890年至1940年五十年間的百幅老照片為先,其余眾多老照片有待以后另行刊出。</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宣統元年(1909年)出版的成都城區地圖。</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撫張德地重修破爛不堪的成都城墻。重修后的城墻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周長二十二里三分,有五千五百三十八個垛口。東西相距九里三分,南北相距七里七分,有四座城樓,十一間堆房,東西南北四門分別為迎暉門、清遠門、江橋門、大安門。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川總督福康安奏準發幣銀六十余萬兩,徹底重修成都城。這次重修集全川之力,歷時三年,直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才全部竣工。重修后的成都城“屹然金固”、“冠于西南”。周長二十二里八分,有八千一百二十二個垛口,磚高八十一層,壓腳石條三層,大堆房十二座,小堆房二十八座,八角樓四座,炮樓四座。四門城樓頂高五丈,分別為東門博濟樓、西門江原樓、南門浣溪樓、北門涵澤樓。</font></b><b><font color="#010101">1938年12月,為了方便城內居民在日本侵略者轟炸時盡快疏散出城,成都所有城墻的城門被全部拆除。</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成都東門(迎暉門)城樓(溥濟樓)。(約拍攝于1900年)</font></b><br></h3> <h3><b><font color="#010101">成都西門(清遠門)城樓(江原樓)。(約拍攝于1910年)</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成都北門(大安門)城樓(涵澤樓)。(西德尼 ·甘博拍攝于1917年秋)</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b>成都南河和南門(江橋門)城樓(浣溪樓)。(西德尼·甘博拍攝于1917年夏)</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style="font-weight: bold;">成都的南城墻和城外的大道。</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四川總督岑春煊(1902——1903任職)。</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四川總督錫良(1903——1907年任職)。</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四川總督趙爾巽(1908年——1910年任職)。</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四川總督趙爾豐(1911年任職)。</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成都貢院明遠樓、至公堂和考棚(號舍)。(陶維新約拍攝于1900年)</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成都貢院明遠樓和兩旁的考棚(號舍)。(陶維新約拍攝于1905年)</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成都貢院“ 旁求俊乂”石牌坊、至公堂和兩旁的考棚(號舍)。(陶維新約拍攝于1905年)</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成都貢院的考棚(號舍)。(陶維新約拍攝于1905年)</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成都的街道。(約翰 · 伯奇拍攝于1900年)</font></b></h3> <p class="ql-block"><b>成都府城隍廟。(約翰 · 伯奇拍攝于1900年)</b></p> <h3><b>從南城墻上俯瞰成都南較場。(約翰 · 伯奇拍攝于1900年)</b></h3> <h3><b>成都南較場正在操練的官兵。(約翰 · 伯奇拍攝于1900年)</b></h3> <h3><b>成都一位漢族綠營王姓(Wong)官員的一家。(約翰 · 伯奇拍攝于1900年)</b></h3> <h3><b>成都火神廟。(約翰 · 伯奇拍攝于1900年)</b></h3> <h3><b>四川省第一屆運動會。清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1905年),四川省舉行全國最早的現代體育第一屆省運會。運動會在成都北較場武備學堂大操場舉行,省城40個學堂3281名運動員參加,運動項目34個。成都各所新式學堂:高等學校、通省師范學校、法政學校、警察學校等成為主力的參與者。這一具有現代意義的運動會,在四川歷史上雖是初創,不僅有競走、蛙式競跳等田徑項目,也有各類球賽及器械體操等。此外,還包含一些軍訓類項目,如操槍、劈刺、障礙競走和著裝競走等。(陶維新攝于1905年)</b></h3> <h3><b>外國人參觀正在拆除的成都貢院考棚(號舍)。(約攝于1906年)</b></h3> <p class="ql-block"><b>成都錦江上的安順橋。</b></p> <h3><b>成都滿城街道。(威爾遜攝于1908年7月31日)</b></h3> <h3><b>成都滿城關帝廟(現在的成都支磯石街西口成都書畫院)。(威爾遜攝于1908年7月31日)</b></h3> <h3><b>成都滿城街道。(羅琳</b><b>·張柏林攝于1909年4月)</b></h3> <h3><b>成都滿城街道。(羅琳·張柏林攝于1909年4月)</b></h3> <h3><b>成都商業大街——東大街。(羅琳·張柏林攝于1909年4月)</b></h3> <h3><b>成都東大街。(羅琳·張柏林攝于1909年4月)</b></h3> <h3><b>成都的街道。(羅琳·張柏林攝于1909年4月)</b></h3> <h3><b>成都皇城(貢院)附近的街道。(羅琳·張柏林攝于1909年4月)</b></h3> <p class="ql-block"><b>四川布政使(藩司)王人文(前排左三)在布政使司衙門(現成都四川日報社即紅星路一片)會見美國芝加哥大學伯頓博士、 張柏林教授等東方教育考察團一行。前排右二為四川提學史方旭,左一為四川勸業道道臺周善培(周孝懷)。參加會見的還有籌建華西協合大學的美、英、加教會負責人畢啟、陶維新、啟爾德等。(攝于1909年4月12日)</b></p> <h3> <b>成都福音醫院大樓(現成都市第二醫院)。位于成都四圣祠北街,由加拿大英美會創辦。啟爾德(1867—1922),加拿大金斯頓王后大學化學碩士、醫學博士,于1892年開辦仁濟醫院,早期雖名為醫院,實為診所,醫生僅啟爾德一人,設備亦極為簡陋。 1895年“成都教案”中,該醫院被民眾打毀。1896年秋,啟爾德又在原址建成醫院一所。1905年,啟爾德得到四川總督錫良的補助1500兩黃金,建成四層醫院大樓。大樓于1907年夏開工,竣工后的醫院大樓,氣勢恢弘、建筑精致,為成都近代建筑中的典范之一。大樓1980年代末被拆除。(約拍攝于1909年)</b></h3> <h3><b>成都存仁醫院大樓、塔樓(現成都陜西街省教育廳)。存仁醫院是二十世紀初由一名叫甘來德的(Harry Lee Canright)美國醫生、傳教士1894年開始修建。甘乃德,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博士,著名的外科醫生。1894年他在福音堂附近開設藥房、醫院,初名陜西街美以美診所。醫院建筑毀于1895年“成都教案”之后,他利用清政府的賠款和差會的資助籌劃重建。存任醫院于1929年由普通醫院改為耳鼻喉科專科醫院,是我國最早的專科醫院,并被定為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后來成為全國乃至東南亞最好的耳鼻喉科專科醫院。解放后存仁醫院并入華西醫大醫院。(陶維新約拍攝于1908年)</b></h3> <h3><b>成都東門水碼頭,成都東門外水津街沿河一帶。(魏司約拍攝于1910年)</b></h3> <h3><b>清末的成都華西壩。(陶維新約拍攝于1905年)</b></h3> <h3><b>四川省咨議局大廳(位于成都純化街)。1908年7月,慈禧太后以懿旨公布《咨議局章程》,同時命各省總督巡撫馬上籌辦咨議局,一年內成立。咨議局是清末實行所謂“新政”的體現,“咨議局”類似“省議會”,為將來的省議會做試驗的機構。1909年(宣統元年)四川咨議局成立并召開成立大會。出席成立大會全川的議員共104人。蒲殿俊以76票的過半數當選為第一屆四川咨議局議長,肖湘和羅綸被選為副議長。( W.E.蓋洛約拍攝于1910年)</b></h3> <h3><b> 美國衛理公會(美以美會)在成都召開</b><b>會議。</b><b>(1897年)</b></h3> <h3><b> 成都教會小學校的女學生。(1905年)</b></h3> <h3> <b>成都教會辦學校的學生與老師。(1906年)</b></h3> <h3> <b>成都教會婦女培訓小組合影。(1906年)</b></h3> <h3><b>成都英國公誼會(貴格會)教會位于成都青龍街的建筑。(陶維新約拍攝于1905年)</b></h3> <h3><b>成都英國公誼會(貴格會)教會開辦的廣益小學校的學生和教師(位于成都青龍街)。(陶維新約拍攝于1905年)</b></h3> <h3><font color="#010101"><b>成都英國公誼會教會開辦的廣益小學校學生做操(位于成都青龍街)。(陶維新約拍攝于1905年)</b></font></h3> <h3> <b>成都教會學校的老師和學生。(1904年 )</b></h3> <h3><b>成都清末的警察。</b></h3> <h3> <b>加拿大教會英美會在成都開辦的印書館(約1908年)。1897年,英美會傳教士赫斐秋第二次來華,攜帶一臺印字機入川,在嘉定府(樂山)開設全川第一家采用近代印刷技術的印字館。1904年遷往成都,改為華英書局,1951年被政府接管,更名為成都印刷廠。</b></h3> <h3><b>成都基督教教會學校的老師與學生。(約1910年)</b></h3> <h3><b>成都勸業公會頒獎儀式在二仙庵外舉行。(路德-那愛德攝于1911年春)</b></h3> <h3> <b>成都德國教會開辦的學校師生合影。(魏司約攝于1912年)</b></h3> <h3><b>德國領事魏司夫婦在成都。(約1912年)</b></h3> <h3><b>成都街頭剃頭。</b></h3> <h3><b>成都街頭買賣雞蛋。</b></h3> <h3><b>成都一個沒有鞋穿的鞋匠。</b></h3> <h3><b>二人運送肥豬。</b></h3> <h3><b>出售鴉片煙。</b></h3> <h3><b>成都城里的一座老牌樓。</b></h3> <h3><b>華西協合大學校門。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美國美以美會、加拿大英美會、英國公誼會等差會聯合成立“華西教育會”,籌辦“華西協合大學”。1910年,華西協合大學正式成立,是中國西南的惟一一所教會大學。私立華西協合大學由美、英、加的5個教會組織創辦,校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府南河畔的華西壩。</b></h3> <h3><b>正在拆建的華西協合大學。(1910年代)</b></h3> <h3> <b>成都高等學堂(四川大學前身)學生正在自習。(路德-那愛德約攝于1911年)</b></h3> <h3><b>成都新軍的裝束。(路德-那愛德攝于清末)</b></h3> <h3><b>1911年11月27日,成都民眾涌入貢院(皇城)參加大漢軍政府建立儀式。(路德-那愛德攝)</b></h3> <h3><b>成都貢院至公堂、“ 旁求俊乂”石牌樓前聚集著參加大漢軍政府建立儀式的民眾。(路德-那愛德攝于1911年11月27日)</b></h3> <h3><b>四川大漢軍政府正都督蒲殿俊(左)、副都督朱慶瀾(右)。(路德-那愛德攝于1911年11月27日)</b></h3> <h3><b>四川都督府都督尹昌衡。(路德-那愛德約拍攝于1912年)</b></h3> <h3><b>成都提督街口。(1910年代)</b></h3> <h3><b>正在建造的華西協合大學加拿大建筑赫斐院 (合德堂)。赫斐院是加拿大美道會為紀念最早到西南傳教的美國人赫斐秋(Virgil Chittenden Hart)而捐建,1920年竣工。(1917年夏西德尼-甘博攝)</b></h3> <h3><b>上世紀一二十年代的華西協合大學校園。</b></h3> <h3><b>成都教會醫院醫生在為患者診治。</b></h3> <h3><b>成都協合大學的學生正在上化學課。</b></h3> <h3><b>四川美國衛理公會(美以美會)會議在成都陜西街教會存仁醫院召開。(約1910年左右)</b></h3> <h3><b>成都南門大橋(萬里橋)。</b></h3> <h3><b>成都的兩姐弟。</b></h3> <h3><b>成都新軍在北較場閱兵。</b></h3> <h3> <b>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四川內亂不停、命運多舛。各路軍閥、地方實力派為爭奪四川、成都的統治權,多次在成都大打出手,把個美麗的蓉城搞得千瘡百孔、血流成河,百姓流離失所。1917年護國戰爭后的這一年,駐守成都的川軍劉存厚、滇軍羅佩金和黔軍戴戡為爭奪四川的經濟、政治、軍事權而你爭我斗,槍炮并用。4月爆發的“劉羅之戰”在成都進行巷戰,使數百人斃命,市區多處民居被焚;7月再起的“劉戴之戰”持續10多天,更使繁華成都毀于一旦------</b></h3><h3><br></h3><h3><b>“劉戴之戰”后的成都貢院大門。“劉戴之戰”時黔軍據守皇城內,川軍從外邊攻打10多日,最終以黔軍退出而告終。圖中可見門口用石條壘起的工事還沒清理完。(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年夏)</b></h3> <h3><b>戰亂的結果使成都貢院內外到處殘墻斷壁,瓦礫成堆,這是皇城壩周圍民房被毀后的慘狀,成片的民房已被焚為廢墟,百姓流離失所。(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年夏)</b></h3> <h3><b>這是被川軍炸開的貢院(皇城)城墻,豁口處站滿了看熱鬧的居民,到處是破爛的家具和房架。(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年夏)</b></h3> <h3><b>成都一家旅店小院。(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年夏)</b></h3> <h3><b>成都文殊院在室內打坐的和尚。(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年夏)</b></h3> <h3><b>成都水車汲水。 這是成都最早的自來水取水裝置,位于成都南門外的南河上,照片中水車的背后可以看見南門城樓頂。成都自古城內水井水質不好,居民飲用水多是購買城周府南河的河水。清末年間,成都有關衙門在南門外的南河修建起直徑達十米的大水車,把南河水打上來,穿過城墻,引入城內的一個大蓄水池里,再通過引水管把池里的水引到各條街上的蓄水井中。引水管用的是一節節粗大的竹子,用苧麻捆綁連接后再敷上水泥;蓄水井的周圍及井底用木板作護壁,防止井水往外滲漏或井外的水浸入。當時,這項工程也是成都當局引以為傲的典范。</b></h3> <h3><b>成都基督徒舉行新式婚禮的合影。(1919年)</b></h3> <h3><b> 四川軍閥楊 森,1920年在成都 。1924年楊森下令修建成都春熙路。</b></h3> <h3><b>成都萬里橋(南門大橋)下。(約攝于1920年代)</b></h3> <h3><b>成都望江公園。(約攝于1920年代)</b></h3> <h3><b>成都金河岸邊洗衣的婦女、兒童。(戴謙和攝于1935年)</b></h3> <h3><b>手拿煙袋的出售煙草的成都兒童。(戴謙和約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街頭新生活運動張貼畫。新生活運動,簡稱新運,是指1934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推出的國民教育運動,橫跨八年抗戰。新運以”禮義廉恥“重要思想為主,使人民改頭換面,具備“國民道德”和“國民知識,從根本上革除陋習。(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街頭小吃攤。(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街頭店鋪門前。(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一群市民在春熙路南段車行門前圍觀運輸客車。(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春熙路東亞照相館門前正在搭建腳手架。位于春熙路北段中山廣場南樓的東亞照像館四十年代改為四明銀行,五十年代改為新華書店,九十年代后春熙路改造后被拆除。(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春熙路上的行人和黃包車。(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東大街(?)的十字路口。(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一家縫紉店鋪。(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蜀繡店鋪的男孩。(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一家蜀繡店鋪的女孩。(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街頭拉垃圾車的男孩。(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成都街頭圍觀的人群。(福爾曼約拍攝于1935年)</b></h3> <h3><b>1935年成都,蔣介石夫婦在華西協合大學參加畢業典禮。</b></h3> <h3><b>成都助產學校一群未來的助產士(約1939年 )。1931年,美國衛理公會的女醫生滿秀實深感中國的舊法接生危險性過高,在成都文廟后街創辦了第一所培養助產士的醫學校,在四川推廣新法接生和產婦及初生嬰兒的護理。后遷往小天竺街,設附屬產科醫院。</b></h3><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本篇結束)</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姑县|
南皮县|
全州县|
峨眉山市|
元朗区|
于田县|
东丽区|
房产|
习水县|
宜丰县|
武冈市|
健康|
樟树市|
巴东县|
吴忠市|
太仆寺旗|
南充市|
娄烦县|
团风县|
蒙自县|
万荣县|
开封市|
元阳县|
西乡县|
高邑县|
来安县|
栖霞市|
治县。|
汝阳县|
勃利县|
许昌县|
石阡县|
普宁市|
安塞县|
隆林|
苏州市|
会同县|
永州市|
栖霞市|
宝山区|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