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張居正</h3> <p class="ql-block"> 他是一個天才,生于紛繁復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余年,終成大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敢于改革,敢于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個道德并不高尚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句話,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復雜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在明代浩如煙海的人物中,最打動我的,卻正是這個復雜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幾年前,當我即將踏入中師校園時,在一個極為特殊的場合,有一個人對我說過這樣一番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記得,當時我礙于形勢,連連點頭,雖然我并不知道這句話的真實含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這兩樣東西我還帶著,雖然不多,總算還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當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為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堅強,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還不夠壞,經歷的事情還不夠多,吃的苦頭還不夠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經見到,許多道貌岸然的所謂道學家,整日把仁義道德放在嘴邊,所作所為卻盡為男盜女娼之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并不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們,在生存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之間,他們選擇了前者,僅此而已,雖不合理,卻很合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歷經滄??嚯y之后,都會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直到我真正讀懂了張居正,讀懂了他的經歷,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選擇。我才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個讓人寬慰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是好人,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張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廣江陵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少穎敏絕倫,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中舉人,人皆稱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編修,徐階輩皆器重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階代嵩首輔,傾心委于張居正,信任有加,草擬遺詔,引與共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隆慶元年(1567),張居正四十三歲,任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進入內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隆慶六年(1572),隆慶駕崩,張居正引馮保為盟,密謀驅逐高拱,事成,遂代拱為內閣首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萬歷元年(1573),張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頓官吏,貪吏聞風喪膽,政令傳出,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萬歷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百姓為之歡顏,天下豐饒,倉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萬歷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年五十八歲,去世,死后抄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長子自盡,次子充軍?!?l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世間已無張居正。</p> <h3>二、袁崇煥</h3> <h3> 或許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死,他永遠也不會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著許多或明或暗的規則,必須適應,必須放棄原則,背離良知,和光同塵,否則,無論你有多么偉大的抱負,多么光輝的理想,都終將被湮滅。</h3><h3> <br /></h3><h3> 袁崇煥是不知道和光同塵的,由始至終,他都是一個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負,有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彰顯自己的個性,如此而已。</h3><h3> <br /></h3><h3> 那天,袁崇煥走出牢房,前往刑場,沿途民眾圍觀,罵聲不絕。</h3><h3> <br /></h3><h3> 他最后一次看著這個他曾為之奉獻一切的國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護衛,卻謾罵指責他的平民。</h3><h3> <br /></h3><h3> 傾盡心力,嘔心瀝血,只換來了這個結果。</h3><h3> <br /></h3><h3> 我經常在想,那時候的袁崇煥,到底在想些什么。</h3><h3> <br /></h3><h3> 他應該很絕望,很失落,因為他不知道,什么時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負才能被了解,或許永遠也沒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終也許只是遺臭萬年的罵名。</h3><h3> <br /></h3><h3> 然而就在行刑臺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遺言:</h3><h3> <br /></h3><h3>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h3><h3> <br /></h3><h3> 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h3><h3> <br /></h3><h3> 這是一個被誤解、被冤枉、且即將被千刀萬剮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時刻留下的詩句。</h3><h3> <br /></h3><h3>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沒有絕望,沒有失落,沒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兩個字——堅持。</h3><h3> <br /></h3><h3> 一直以來,幾乎所有的人都告訴我,袁崇煥的一生是一個悲劇。</h3><h3> <br /></h3><h3> 事實并非如此。</h3><h3> <br /></h3><h3> 因為在我看來,他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無法做到的事——堅持。</h3><h3> <br /></h3><h3> 蠻荒之地的苦讀書生,福建的縣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堅守孤城的寧遠道,威震天下的薊遼督師,逮捕入獄的將領,背負冤屈死去的囚犯。</h3><h3> <br /></h3><h3> 無論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終堅持。</h3><h3> <br /></h3><h3> 或許不能改變什么,或許并不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或許所作所為并無意義,但他依然堅定地,毫無退縮地堅持下來。</h3><h3> <br /></h3><h3>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沒有放棄。</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片|
哈尔滨市|
英山县|
遵义县|
罗城|
新民市|
汉阴县|
凌云县|
鄂尔多斯市|
宁陵县|
博野县|
上犹县|
泰宁县|
上思县|
深水埗区|
赣州市|
彭山县|
运城市|
三江|
淅川县|
铜梁县|
山东|
榆中县|
五峰|
高阳县|
黄浦区|
澄城县|
札达县|
浪卡子县|
遵义县|
靖西县|
韶山市|
贵港市|
永定县|
海南省|
镇江市|
镶黄旗|
伽师县|
涟源市|
邵武市|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