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躍榮著:《詩詞漫談》 <div></div><div>快速提高詩詞創作水平的方法</div><div></div><div>《七絕·詩詞寫作》</div><div></div><div> </div><div></div><div>短蓄長延意境豐,前伸后引味無窮。</div><div></div><div>和聲腰拆皆生韻,通律詩詞見大功。</div><div></div><div> </div><div></div><div>【注】</div><div></div><div>短蓄長延——指長短句搭配、緩聲與促韻、增減韻、襯字與襯句、前后綴、合句式等延展意境和蓄勢的基本手段。</div><div></div><div>前伸——指強調句型、引導句、插入短句、前和聲。</div><div></div><div>后引——指延展長句的后三字、后和聲、增減韻、對偶句的后續句。</div><div></div><div>和聲——指和聲寫實。</div><div></div><div>腰拆——指長句腰拆生成短句之法(含暗韻)。</div><div></div><div>通律詩詞——即詩詞聲律原本是相通的,明白了這一點才可談詩詞。</div><div></div><div> </div><div></div><div> </div><div></div><div>宋詞之前短句的基本功能是引導和蓄勢,后短句的基本功能是加料和強化,包括延伸意境。例如</div><div></div><div>“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div><div></div><div>這原本僅僅是一首四句滿足詩律跟轉關系的六言詩而已,寫過后再在結句前間入了一個四言詩句作短句,其作用看官可以自己去分析,是否是給前句加料、給后句引導?</div><div></div><div>再比如說寫《十六字令》,單獨的第一個字就是題目,選定題目時,創作者要刻畫的內容自然是已經敲定了的,這首詞的韻腳也同時確定,接下來只需要用一個七字詩句和一個五字詩句將自己想要說的內容表達出來,然后在五字結句前加個三字短句,為七字句添料,為五字句引導就成了。而七字句和五字句的語言表達能力依靠的是律絕培養的基礎,三字句只是一般的語言連通的技術。說來說去就是用一個七字句和一個五字句說明白了自己要說的,便是一首詞!或者干脆先用兩個七字句表達意境,再將后七字句添一個襯字作“3、5”腰拆也成。當然,詩詞入了門就不一定要按這類方法創作,這樣說只是便于表現詩詞相通的關系,并可由此領悟宋詞創作的基本技巧。說穿了,宋詞只是在齊式唐詩的基礎上用一些特定的手法間入些短句修飾語句、語氣而已。至于像《漁歌子》、《鷓鴣天》之類的腰拆某個詩句而將唐詩改成宋詞就更不用多說了。</div><div></div><div>這便是詩詞相通的原意,這個過程就是宋詞(甚至元曲)產生和進化的最基本的原理、特征和模式,與倚聲填詞一點關系都沒有;</div><div></div><div>宋詞的長句(不包括合句式等可作為短句理解的以及延展句式的后綴與和聲類特定句型,當然可簡單地理解為律絕詩句)和詩句的功能與結構是一致的,無論前后句,其基本功能都是描述和延展意境。</div><div></div><div>所以,詩因為以齊式句為主,故多為繪色繪景謂之詩畫,言情時主要靠詩句描述的環境形成的感染力;而詞因為有長短句搭配所新生的句型句式結構而新增的語言功能,尤其是新生的語音語調的聲調至情調的功能,不僅能繪色繪景,還能繪聲,所以可以表現正在演繹的活生生的場景以表現情緒的瞬息變化(進而又有了具有表演內涵的宋曲、元曲),于是可生動地引人親歷其境。當然詩也要求入境,但其境多為“看”和“想”的境,生活閱歷少的人經常只能感受淺層的情景而難有“過程”的體驗,所以詩詞都忌諱用生僻字和另類構詞,那會讓讀者無法入境。還有,詩可深沉有余,詞可開放無限。如此看來,說“詞不如詩”顯然不對。由于詩人們都不會相信“倚聲填詞”,自然就沒法相信詞還可以繪聲,虛假的東西總是讓人厭惡的,說來還是“倚聲填詞”的謬論惹的禍。</div><div></div><div>人們“重詩輕詞”的另一個根本原因是:因為詩律簡單明了,入行守規容易,評價標準可形成公共意識,于是濫竽充數者無法立足;而元明清之后實際上沒幾個人真正懂得宋詞藝術(包括那些寫了宋詞理論專著的人),比如說宋詞藝術中的句型句式、語氣語調等,許多人根本不識,常常被認為是“可隨意為之而無規無矩、無章無法”的,尤其那些關于“倚聲填詞”捕風捉影的歪理邪說的誤導,更是直接強化了人們那種“宋詞可以隨意亂來”的潛意識,也誘惑了許多人蜂擁加入了濫竽充數的隊伍,收不了場就用“倚聲填詞”自圓其說就是了,反正人類中就沒有一個人能夠聽得懂這玩意!所以現代詞人受詩人歧視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要改變這種思維意識和文化環境唯一可行的途徑是還原宋詞藝術的本來面目。</div><div></div><div>所以,人們不僅僅需要盡快地找回宋詞創作的規則、規范,而且急需快速提高宋詞創作的水平。因此,填詞應該重在表現詩所不及的長短句搭配與句型結構所產生的語境、語氣、語調聯動的聲律功能,僅僅寫得和詩一樣就缺少個性特色了,會被許多人像誤導“倚聲填詞”一樣誤導出“詩詞可以不需要格律”的,先人創造宋詞文化也就沒有實際意義與價值了,而且還會反過來對詩詞藝術形成不可抗拒的沖擊力!比如說要打破詩詞格律規范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這已經是現代文化環境中的一股暗流,他們之所以暫時還成不了主流,只是目前這些人中真實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才不會“引經據典”地談理論以誤導人們而已,否則的話,當這些人也能像那些瞎侃“倚聲填詞”的人一樣裝學究,就可能使得唐詩宋詞最后只能成為文化歷史博物館里的擺設。所以說,唐詩宋詞是唇齒相依本質相同的中華文化,唇亡則齒寒。</div><div></div><div>明白了詩詞相通的原理,才能真正明白詩詞的共同內核,就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也就有了快速提高詩詞創作水平的方法與程序,其基本過程是:絕句——律詩——短令——中調——長調慢詞——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什么叫做聲律(這些都是《詩詞入門》中細致講解了的內容,怕讀者誤會,重復幾句而已)。所謂“快速”本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意味著事半功倍而已,方法不對則可能做的全是無用功,不僅僅是事倍功半的問題,甚至留下一生的遺憾。比如說,許多人因為浮躁而急于求成,所以總是直接奔慢詞長調,這可就麻煩了,聲律原理一點都不懂則與唐詩宋詞是沒有一點關系的,最終只能浪費生命而留下終身遺憾。即便是醒悟了,最終還得回到律絕與宋詞短令來體驗本原的聲律原理,硬是不回頭就只能附庸那些歪理邪說而自欺欺人了。所以說,詩詞創作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循序漸進便可日見其功,但文字基礎和掌握詩律的跟轉關系這兩點是打不得半點折扣的,卻又都是詩詞之外的話題了。有了文字基礎和悟性作鋪墊,三個月至一年就可登堂入室,再保持謙恭好而不自以為是學便可快速精進。</div><div></div><div>宋詞的基本技法差不多都在這里了,斕熟于心便可精通詩詞聲律。</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武区|
拉萨市|
仙居县|
上栗县|
崇信县|
库尔勒市|
金沙县|
绥德县|
新丰县|
和硕县|
科技|
泾川县|
洛扎县|
宝清县|
襄樊市|
正镶白旗|
镇平县|
汝州市|
琼中|
祁连县|
南通市|
尼玛县|
福清市|
濉溪县|
博湖县|
泽普县|
扎鲁特旗|
上杭县|
宁夏|
钟山县|
浮梁县|
邳州市|
开化县|
龙南县|
旌德县|
天镇县|
枣强县|
金平|
津南区|
定兴县|
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