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南極</b>----一個高冷、孤傲、神秘的地方。不曾想在我接近退休年齡的時候,踏上這片土地的夢想變成了現實,真正領略到了世界上最原始、最純粹的風景。<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科普地理常識</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極圈(antarctic circle)</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南極圈是南半球上發生極晝、極夜現象最北的界線。光看文字你也許不明白,下面的圖就非常直觀了。</h3> <h3> 地球繞太陽轉,地軸是傾斜的,如下圖。每年夏至這一天,在南極圈上的地域是看不到日出的。從此,南極圈以南的地域,開啟了漫長的極夜。</h3> <h3> 同樣,每年的冬至,在南極圈上是看不到日落的,從此,南極圈以南的地域,開啟了漫長的極晝。</h3><h3> 我們知道夏至這一天白天最長,冬至這一天,夜晚最長。道理就在這里。</h3><h3><br /></h3> <h3>*特別說明,這些圖片是游船上的科學家的講座,我拍下的。沒有版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經緯度</b></h3> <h3> 經緯度是地理坐標系統,它能夠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當然,我們不習慣用精確的經緯度來描述所處的位置,我們習慣于用地名,因為在我們的腦子里已經有地圖,能定位到大概的位置。但是當說到南極,第七大洲,這么大的荒原,不借助經緯度,你就無法描述你在南極的確切位置。</h3> <h3> 這就是我們在地球上建立的緯度(latitude)坐標,赤道是0°,向南至南極點為90°、向北至北極點也為90°,以10°劃分。向南叫南緯(southern latitude),向北叫北緯(northern latitude)。</h3> <h3> 根據這個坐標系,90°=5400海里(9990公里或者6210英里)。</h3> <h3> 北京的位置是北緯39°55′,東經116°23′。北京到南極的直線距離就是:</h3><h3>(39°+90°)×60海里/每度=7740海里(14314公里)。</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極圈的緯度是:南緯66°33′。</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南極洲</b></h3> <h3> 一般意義上的"南極"指南緯60°以南的地域,包括南極洲和周圍海域。總面積為5200萬公里。</h3><h3> 南極洲包括南極大陸和周邊的島嶼,面積是1400萬平方公里,位居七大洲之五,是地球陸地面積的十分之一,是中國陸地面積的1.45倍。整個南極洲大陸98%是冰蓋。</h3><h3> 南極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平均海拔是2350米,最高海拔5140米。</h3><h3> 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年平均氣溫是-25°C,最低氣溫是-89.2°C。</h3><h3> 南極洲是世界是世界上風力最強的洲,平均風速17-18米/秒,最大風速100米/秒以上。</h3><h3> 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洲。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有"白色沙漠"之稱。</h3><h3> 南極洲是個巨大的天然"冷庫",擁有地球70%左右的淡水資源,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儲藏地。</h3><h3> 南極洲雖然沒有常駐居民,但是這里吸引了成千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包括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海洋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冰川學家、氣象學家等等,南極洲有太多的秘密待揭開。</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南極半島</b></h3> <h3> 南極半島位于西南極洲,是南極大陸最大、向北伸入海洋最遠(南緯63°)的大半島,北面有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峽與南美洲相望,南接崎嶇的山地和冰雪高原。是南極大陸最溫暖、降水最多的地方,生長著少量高等植物及苔蘚、地衣和藻類,動物和鳥類也較多,故有"南極綠島"之稱。一般旅游人價格上能接受的,且比較安全的南極游,就是在南極半島和亞南極海域。</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德雷克海峽</b></h3> <h3> 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是以發現者16世紀英國私掠船船長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的名字命名的。海峽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達900-950公里,是南極洲與其他大陸最短的距離。也是世界上最寬、最深的海峽。5248米的深度,如果把兩座華山和一座衡山疊放到海峽中,連山頭都不會露出海面。</h3><h3> 德雷克海峽以其狂濤巨浪而聞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這里交匯,加之處于南半球高緯度,颶風狂浪成為了這里的主宰。一年365天,風力都在八級以上。即便是萬噸巨輪,在這片波濤洶涌的海域,也渺小的如一葉孤舟。歷史上曾有無數船只在此傾覆海底。于是,德雷克海峽有了"殺人的西風帶"、"暴風走廊"、"魔鬼海峽"等可怕的名字。不過,它確是全世界最危險的航道之一。</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南極游雜記</b></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出發!</b></h3> <h3> 北京機場,導游在統計人數,叮囑注意事項。像是一位負責且有經驗的導游。<br /></h3><h3> 帶著興奮、期待還有幾分忐忑的心情,我登上了飛往法蘭克福的飛機。這是一次總計21678公里的飛行,北京飛法蘭克福,法蘭克福飛布宜諾斯艾利斯,再從布宜諾斯艾利斯飛烏斯懷亞。創造了一個我有生以來飛行的吉尼斯紀錄。</h3> <h3> 北京時間凌晨一點到六點,我們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這人性化的躺椅,讓我們在10小時飛行之后,能把腳翹起來休息一會兒。旅游實在是考驗體力呀!</h3><h3><br /></h3> <h3> 布宜諾斯艾利斯機場,烏斯懷亞機場,小鎮和繁忙的烏斯懷亞碼頭。我們將從這里登船啟程南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登船,向南極進發!</b></h3> <h3> 我們的郵船Ocean Diamnod和Quark Expedition 探險隊</h3> <h3> 終于登上了海鉆號郵船,啟航!我們向烏斯懷亞揮手,但不言"再見",這是郵船啟航的規矩。小鎮繁華的港口漸漸遠離了我們的視線。</h3> <h3> Cabin418,這幾天這里將是我和好友暖暖的家。</h3> <h3> 比格爾海峽的落日很美。</h3> <h3> 今晚十點左右,我們將進入德雷克海峽,船方在發暈船藥。</h3><h3> 德雷克海峽的風浪是我們南極之行最嚴峻的一次考驗。不過,現在,一切都是那么平靜美麗。</h3><h3> 晚安,比格爾海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親歷德雷克海峽</b></h3> <h3> 是時差?是興奮?還是對過德雷克海峽的擔心?這一夜我幾乎沒有睡。船已經開始明顯的晃動了,船艙內的家具發出嘰嘰嘎嘎的響聲。突然,我聽到一聲狂吼,像猛獸般的狂吼,緊接著是海浪拍擊船幫的巨響,船艙桌子上的東西位移近五十公分,電視屏轉了九十度(幸虧電視機座已被固定)。這絕對是在讓我體驗啥叫驚濤駭浪呀!德雷克海峽,我們不怕你!這是我在給自己鼓勁兒。其實,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h3><h3> 據船員說,這算是中等的風浪,不是最嚴重的。上帝保佑,這恐怖的情形再沒有出現第二次。</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雨中日出</b></h3> <h3> 在經歷了昨晚的驚濤駭浪之后,迎來了船上的第一個早晨----雨中的日出。這是透過船艙玻璃拍下的。晴天會下雨,雨中有日出。奇景!</h3><h3> 船上的南極科考人員告訴我,這是她南極科考15年來第一次遇到下雨,這也再次印證了全球在變暖。</h3><h3><br /></h3> <h3> 昨晚德雷克海峽下的"逐客令",讓很多游客都沒能來吃早飯----暈船了。慶幸的是我依然屹立著,哈哈,這南極游的第一關我順利闖過!</h3> <h3> 這是晚上九點多的海面,今天日落時間是22點零一分。</h3> <h3> 黑色的筆記是我們的游船行駛航線。我們依然在德雷克海峽上航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大年三十這一天</b></h3> <h3> 北京時間大年三十的零點倒計時,恰是這里的中午,餐廳里大家齊喊:五、四、三、二、一,我們集體為雞年的到來舉杯!Cheers!</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包餃子過大年</b></h3> <h3> 此時此刻,船上一百多游客似乎各個是餃子高手,讓老外看的目瞪口呆。只是這包餃子沒有國家標準,于是八仙過海各顯各招,可憐這餃子,形狀各異,祖孫三代,下鍋不破才怪呢!不過,我們享受的恰恰是這個過程,這男女老少全體參與的過程,這才是過年的氣氛,熱鬧,開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別樣的春晚</b></h3> <h3> 船上我們自己的春晚,不是高大上,不是陽春白雪,沒有名角大咖,有的是導游是導演,船員是演員,又接地氣又親切。要問節目怎么樣?倆字:精彩!</h3> <h3> 一曲"蘆花",專業水平呀,聽得我如癡如醉(時至今日,這歌聲還時常不絕于耳),都忘了拍照了。這張照片是"盜版"。</h3><h3> 可別以為她扶著鋼琴的動作是要范兒,此時我們的船正在被德雷克海峽的風浪肆虐,不扶著就會是一個趔趄。</h3> <h3> 如果能插入視頻,我真想讓大家看看在晃動的舞臺上,這段極具風情和魅力的現代舞表演。反正我是看醉了。</h3> <h3>朗誦"船是一個家"。</h3> <h3> 這一張嘴,就驚訝四方。活脫脫一個央視主播呀!"南方水鄉,我在湖上蕩舟。迎面駛來一只漁船,船上炊煙裊裊。當船靠近時,我聞到飯菜的香味,聽到了孩子的嬉笑。這時我恍然悟到,船是漁民的家。……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親愛"。溫雅而有磁性的聲音,讓這優美的文字暖暖地流入了每個聽眾的心里。我突然開始想家了,這是我人生第一個離開家的春節,而且是在萬里之外……。</h3><h3> 你可能不知道她是誰,但你一定知道"羋月傳"、"甄嬛傳"、"指環王"、"星球大戰"……太多耳熟能詳的電影和電視劇都有她的名字,她就是廖菁,著名的配音導演和配音演員。</h3> <h3>小品:南極歸來的驚喜。</h3> <h3> 說的是小伙子南極旅游歸來帶回了洋女友,這可惹惱了父母,父母開出了苛刻的條件:有房子嗎?有北京戶口嗎?有經濟實力嗎?最奇葩的是:是黨員嗎?小伙子回答也不含糊:"是黨員得補交多少黨費呀"?哈哈,好應景,全場笑翻。小品的創編是圖左二小伙子,半個小時的杰作,如此多的包袱,太有才了。</h3> <h3> 負責春晚音響的老外。看他這癡醉的表情,一定是看懂了。</h3> <h3> 熱熱鬧鬧的春晚之后,明天一早將是穿越南極圈,看到第一座冰山的興奮,很期待。</h3> <h3>我們離南極圈還有136海里。</h3> <h3>今天的航海圖。</h3> <h3> 今天日落時間是10:52pm。說明我們離南極圈越來越近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幕:穿越南極圈</b></h3> <h3> 四點多天就亮了。今天預計六點左右穿越南極圈。早早的我已經做好了準備。整六點,船上廣播響了,全體人員到甲板上慶祝成功穿越南極圈!</h3><h3> 郵輪鳴笛慶祝我們順利穿越南極圈,我們到達了游人能抵達的地球的最南點。所有人無論是游客還是船員都異常興奮。表達興奮的最佳方式----照相!</h3> <h3> 手持經緯儀準確地顯示了我們的位置。</h3> <h3>這是導游制作的南極圈標志。</h3> <h3>和最帥的探險隊員合影。</h3> <h3>全體游客和探險隊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壯美的冰山</b></h3> <h3> 在穿越南極圈的同時,我們見到了亞南極海域的第一座冰山。</h3><h3> 之前曾一直在想,冰山是什么樣的,是山的形狀嗎?山被冰覆蓋?覆蓋的冰是白色?那不是和雪山一樣嗎?很多疑問很多想象,最終被現實一一否定。</h3><h3><br /></h3> <h3> 冰山是這樣的!從海平面拔"海"而起,好神奇呀!是誰把它們切割得如此整齊?此時我腦子里只有一個詞:鬼斧神工!無論如何,我們見到了冰山的真面目,同時我們也永遠不可能看到"冰山一角"。這怎是一個美字能形容!</h3><h3> 之后,在南極半島海域,冰山幾乎就是我們郵船的背景。</h3> <h3>這是在天堂灣見到的冰山。</h3> <h3>像要被劈開的冰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極地冰泳</b></h3> <h3> Polar plunge 被譯成極地冰泳。plunge既有游泳的意思,也有跳水的意思。我覺得這里應該譯成極地跳水,因為他們每人身后都拴著一根繩子,不許游遠,僅僅是展示這一躍入水。無論如何,在這南緯66度55分的地方,能跳入水中就是勇士!佩服他們。我想,今后無論何時,吹牛的時候,說到自己的Polar plunge,都會讓對方驚訝的瞪眼、張嘴、流口水。更何況還有這滑稽的姿態作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幽幽的藍冰,我的最愛。</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b> 就像企鵝是南極的名片一樣,藍冰是南極及其獨特的景色。</h3><h3> 由于南極常年狂風大作,六角形雪花變成了水泥粉一樣的積雪,隨風掉落在冰面,形成風積雪。風積雪的密度比新雪大,降雪一層覆蓋一層,隨著深度和壓力的增加,新雪漸漸變成由細小雪晶粒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時,雪晶體互相融合,雪晶體顆粒之間的空氣被壓縮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氣泡,變成白色的氣泡冰,或稱新冰,當埋藏深度超過1200米時,巨大的壓力使新冰中的氣泡消失,氣體分子進入冰晶格,細小的冰晶體迅速融合擴大成巨大的單晶(最大直徑可達10厘米),最終形成藍色的堅硬老冰,也叫做藍冰。</h3> <h3> 百變的形狀,加上受到風蝕,形成了大自然的杰作。上帝的藝術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上巡游</b></h3> <h3> 穿上厚厚的保暖衣、防水褲、厚重的防水靴和救生衣,全副武裝。今天是首次巡游Lellamand 海峽,乘坐沖鋒艇,和亞南極海域親密接觸,緊張而刺激。<br /></h3> <h3> 還真有點害怕,因為人是坐在沖鋒舟的船幫上,沒有護欄。沖鋒舟速度快,顛簸,海風很硬,如果不把臉護上,那就是西北風像小刀子的感覺。都說南極的冷不會凍死人,而南極的風能殺死人。不過,很快這些不適應和緊張都被美景和驚險刺激驅散了。</h3> <h3> 近距離接觸藍冰,它的巨大,它發出的幽幽的藍光,它千姿百態的形狀……,我們完全被大自然不經意的作品折服了。興奮驚呼的同時,麻煩也來了,我們的沖鋒艇被浮冰包圍了。</h3> <h3> 第一次領教了海上的浮冰的兇猛。真應了那句話:如果你不知道南極浮冰的厲害,你就離死不遠了。</h3><h3> 我們的沖鋒舟幾次加大馬力企圖沖出重圍,都被迅速圍攏的浮冰攔截,而且越圍越近,我們的沖鋒舟快已經沒有移動的水域了。駕駛員用對講機向周邊的沖鋒舟發出幫助請求。</h3> <h3> 另一艘沖鋒舟來救我們了。它先沖入重圍,之后兩艘沖鋒舟同時沖擊浮冰,終于沖出一條水路。真像打仗一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極的動物世界</b></h3> <h3> 目前在南極發現的動物約有150多種。小到浮游生物,大到座頭鯨。我們耳熟能詳的當然是企鵝、海豹、鯨魚和海燕。雖然這些動物都是南極地域食物鏈中的成員,但我依然覺得它們在此生活的如此安逸美好,它折射出的是沒有被人類破壞的荒原是天堂。</h3><h3> 企鵝,幾乎是南極的名片,也是我最喜歡的動物。它的憨態常會讓你忍俊不禁。南極有多少種企鵝,我沒有查到準確的數字,我們見到的有金圖企鵝,阿德利企鵝,帽帶企鵝。它們生活在不同的島嶼上,每一個島嶼只有一種企鵝。我現在能準確地分辨它們,這也是這次南極之旅的收獲之一。企鵝在我腦子里已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個具體的種類。</h3><h3> 南極最有王者之范兒的企鵝當屬帝企鵝,它們生活在接近極心的地方,此行我們見不到它們。要想拜見它們,需要有足夠的銀子和體力。</h3> <h3> 這是金圖企鵝。最明顯的特征是紅嘴和眼睛上的一抹白色。</h3> <h3>不歡迎,很不歡迎你這不速之客!</h3> <h3>你是誰,請遠離我的小寶寶!</h3> <h3>這是阿德利企鵝,它的眼睛有一個白色的眼圈。</h3> <h3>企鵝的小腳印。So cute!</h3> <h3> 南極的海豹。我最不喜歡的動物,因為它吃企鵝。</h3> <h3> 豹海豹是南極最兇的動物,面對我們的鏡頭,它居然是微笑的表情。把吃企鵝時的兇狠藏起來了。</h3> <h3>愜意地躺在藍冰上。這種冷血動物不僅能抗極度嚴寒,還能在冰冷的南極海域長達兩個月潛水捕食。這些都是動物學專家們要研究的,也是南極待解的秘密之一。</h3> <h3> 這一天,我們郵船的周圍全是鯨魚,站在甲板上,不時看到鯨魚噴水和瀟灑的甩尾。只可惜我的設備不行,只能飽眼福,沒有留下照片。這幾張鯨魚的照片是其他旅友的長槍大炮的杰作,算是彌補了我的遺憾。</h3> <h3> 鯨魚巨大的尾巴凌空劃下完美的弧線。</h3><h3> 抓拍帶著水花的鯨魚甩尾,是鯨魚照之經典,這張是同船旅友的作品。超贊他抓拍的時間。</h3> <h3>這是我認識的第一種海燕-----岬海燕。它喜歡與狂風巨浪為伴,無論是落在波濤洶涌的海面,還是追逐著狂風翱翔,它們悠然自得。瞬間我想起了高爾基的"海燕":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果真如此呀!</h3> <h3> 我最喜歡的是雪燕,可惜我的裝備不行,沒有能拍下它們的倩影。</h3><h3> 南極的雪燕一身潔白無瑕,只有眼睛和嘴是黑的。我在南極的天堂灣見到了它,這里的景色如仙境,猛然抬頭看見這白色的精靈優雅的飛過,太陶醉了,過目難忘。</h3><h3> 為了不讓想象太累,我從網上找到了一張雪燕的照片。未經作者同意,抱歉抱歉!</h3> <h3> 南極的動物有很多,帶上精良的裝備,拍到每一種動物,并能說出它的名字和習性,你就是半個動物學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登上南極大陸</b></h3><h3> 阿根廷的布朗站位于南極半島上,南極半島是與南極大陸相連的,因此,登上布朗站就算是踩上了南極大陸。</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阿根廷布朗科考站</h3> <h3>踏上終年冰雪覆蓋的南極大陸。</h3> <h3> 今天風力不大,也不是很冷。踩在厚厚的積雪上,發出吱吱的響聲,有一種穿越回兒時打雪仗、堆雪人的感覺。小時候最喜歡踩雪,現在依然是。所不同的是,兒時踩雪棉鞋會濕,腳會冷,回家會挨罵;而今天,厚厚的防水靴,不僅腳不冷,且可以盡情隨意地踩雪。這樣的心情釋放,有生以來第一次。</h3> <h3> 銀裝素裹,分外妖嬈。</h3><h3> 踏著厚厚的積雪向山上走,很不容易。探險隊員教給我一個好方法:首先是不走別人踩過的路,上山時,用腳尖踢出一個雪窩,踢一個登一步,身后留下一串腳窩形成的梯子。下山是用腳后跟踏出一個腳窩,踏一個,下一級。回身望去,自己留下一串腳印!走自己的路,一步一個腳印,這是人生嗎?</h3> <h3>近乎瘋狂的我。</h3> <h3> 拍攝躍起的照片是我們導游的獨門絕技,無論你怎么跳,她都能抓住。絕了!看我這躍起的水平,絕對有跳高的天賦呀!要是能倒退40年,奧運跳高金牌非我莫屬!哈哈,多有想象力!其實我一身重負,加上這不年輕的年齡,怎可能躍起如此之高?不過這視覺的欺騙讓我超開心,可以說是我此行最得意的留影!<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長城科考站</b></h3><h3> 喬治王島(King George),是亞南極海域的一個島嶼,靠近南極半島,在南極圈以外,與南極大陸沒有陸地相連。它是南極氣候最好的地方,被稱為南極的綠洲,這里有十幾個國家的科考站,包括中國的長城站。喬治王島是有最多人類活動的南極島嶼。 </h3> <h3> 今天我們將要登陸喬治王島,參觀中國的南極長城科考站,真有一種要回家的感覺。</h3> <h3> 遠遠的就已經看到了中國紅元素和那只有中國人才能明白的口號。和我所期待、想象的中國南極科考站好有差距。</h3> <h3> 這里樹立著很多這樣的牌子,標記著各個地點到這里的距離。沒有統一的制作標準,像是"到此一游"的風格。每位參觀者都要尋找自己的家鄉的那塊牌子,然后拍照留念。</h3> <h3> 北京距離這里17502公里。這個桿子上一面有n多的牌子,另一面只有孤零零的北京一塊牌子,彰顯著北京的地位(帝位?)。</h3> <h3>長城科考站。這是一年四季都有人駐守的科考站。</h3> <h3>科考站的溫室。</h3> <h3> 這滿眼的綠色,這誘人的果實,你能想象這是在南極嗎?科考隊員們說,雖然溫室蔬菜還不能自給自足,但比最初的沒有已經強百倍了。綠葉菜和水果可是這里的奢侈品。</h3> <h3>必須留影的地方!</h3> <h3>和長城站的科考隊員合影。</h3> <h3> 小伙子是甘肅人,做氣象研究的。他向我們介紹了長城站的基本情況。現在這里有四十多人,三月份之后就留下十四人過冬,一年后輪換。這里冬天最低氣溫是零下二十幾度。白雪覆蓋的漫長冬天,也是非常孤獨和寂寞的。應該向這些舍家為國的科考隊員致敬!</h3><h3> 一個小時的參觀,遺憾多于興奮。很想拍幾張很有極地科考范兒的照片,但人家不讓我們進,只允許我們參觀了一個小展覽室和一個小溫室。那種"回家的感覺"已經被徹底澆滅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拍到了南極水</b></h3> <h3> 這是一次船方舉辦的慈善拍賣會,籌集的善款用于資助監控南冰洋企鵝數量的調查者和南極科考。這筆善款是由牛津大學、倫敦動物協會、布魯克大學以及海洋協會(Woods Hole)共同運營。</h3><h3> 之所以要調查南極企鵝的數量,是因為近來它們的數量在減少,這很可能與近來人類大量捕食南極磷蝦有關。南極有些企鵝僅以磷蝦為食。保護南極刻不容緩!</h3> <h3> 雖然在電視上看到過拍賣會的場面,親身參加拍賣會,這還是第一次。大家很想知道這次拍賣品都是些什么,可是探險隊長說要有神秘感,不公布。</h3><h3> 第一件拍品是探險隊員的合影和一頂隊員的帽子,50美元起拍,600美元成交,這剛一開始場面就很火爆。我相信這樣的火爆不是為了炫富,是真心要為保護南極、保護企鵝做一點事。至少我是這樣想的。然而,面對這用金錢實力說話的場面,囊中羞澀的我就只能"重在參與"了。就在我準備看熱鬧的時候,一瓶南極水的拍品出現了,我幾乎是條件反射似的舉手了,我太喜歡南極水了,此行就想帶一點南極水回去,但是船方一再強調南極游要保護這里的環境,帶走的是回憶,留下的是腳印,所以我已經放棄了我這小小的愿望。然而此刻我的愿望突然和現實近在咫尺!可我心里在犯嘀咕:要是以100美元的速度攀升的話,我怎有這實力?好像老天在幫我,我完全沒有想到這瓶南極水居然在150美元時落錘了。我拍成了。感謝我的好友,感謝上帝。高興得我之后又拍出了什么好東西,完全不知道了。捧著這瓶水,怎么看怎么美。我既捐了款,又拿到了我最心儀的南極水。</h3><h3> 船友問我將怎么處理這瓶水,我說供起來。因為我喜歡水,更喜歡南極水。它象征著生命,它展示著純潔和高雅,它"善利萬物而不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我最崇拜的人-----Jean Pennycook</b></h3><h3> 在海鉆號郵船上,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既是探險隊員,又在船上從事著他們的南極科考工作。他們中有動物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他們給船上的所有游客帶來了精彩的有關南極的科普講座。</h3> <h3> Jean是船上的探險隊員,她駕駛沖鋒舟超酷,更是一位南極的科考專家。每年她都會有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在南極極地研究阿德利企鵝。今年是她南極科考的第十五個年頭,她已經七十歲了。她的兒子也在南極極地做著同樣的科考工作。當問及她怎么能忍受南極極地及其惡劣的生活條件時,她淡淡地一笑,說:"一切都緣于我的愛,我非常熱愛我的工作"。她在船上做了兩次關于南極的科普講座,讓我知道了南極有太多的秘密有待解開。比如南極的海豹,它為什么能在海下兩個多月,還能保證血液的氧飽和度?它是冷血動物,但在極冷的海水里,它的血液不會凍結。再如,在南極冰蓋下,科學家發現了生物,在這樣及其惡劣的條件下,能有生命,那么很可能在其它星球上會有生命。</h3><h3> Jean的講座讓我對南極這個冰山美女有了全新的認識。真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呀!</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我最喜歡的人----兩個充滿朝氣北京姑娘</b></h3> <h3>英語、法語都很流暢的趙佳伊。</h3> <h3>導演出身的雷音。</h3> <h3> 雷音和趙佳伊,探險隊里唯一的兩個中國人,兩個北京姑娘。從一上船就拉進了我們的距離,因為我也是北京人。別看她們年齡也就三十左右,每個人的背景都了不得。雷音,導演專業,曾有獲國際獎的作品;趙佳伊,英文和法文都很native。憑她們的背景和閱歷,在北京找一份舒服高薪的工作不是問題。然而,對大自然的熱愛,讓她們選擇了萬里之外的探險。我好佩服她們的勇氣和魄力。能把工作和愛好結合在一起,真是一種幸福。</h3><h3> 我很喜歡這兩個年齡不大,勇氣不小的小姑娘(在我眼里),喜歡她們的親和,喜歡她們的陽光,喜歡她們勇敢,更喜歡她們那一口流利的英語。</h3><h3> 在她們閑暇時,我也曾和她們聊聊工作、生活和與父母的關系。我們這一代人對孩子都太關注了,以至于孩子單飛了,我們倍感失落和一百個不放心。我曾問趙佳伊,你這萬里之外的探險,你父母能放心嗎?她告訴我,她和父母溝通的很好,因為他們都懂得:My story is not your story。這句話讓我至今都在琢磨。</h3><h3> 遠遠地關注著她們緊張而有序的工作狀態,我覺得很享受。甚至幻想下輩子能成為她們中的一員。</h3><h3><br /></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尾聲</b></h3> <h3> 天漸漸亮了,窗外已經能看到烏斯懷亞繁忙碼頭的燈火。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了,內心充滿了不舍的感覺。不舍海鉆號----這幾天我們溫馨的家;不舍帶著我們領略南極風光的探險隊員;不舍所有為我們服務的船上工作人員,即使是在顛簸的德雷克海峽,餐廳的美食依然誘人。更不舍南極如此純粹的自然景色。大自然的美好,船上工作人員的陽光和敬業,讓我的內心得到了一次凈化。還有太多的人和事想寫,像woody隊長,一個能給你一個肩膀的男人;像美女攝影師;像總樂呵呵的拿著洗手液督促人們洗手后吃飯的廚師長……,先就此擱筆吧,我會記住你們。<br /></h3><h3> 再見了,冰山美人南極!再見了,海鉆號!再見了,那些我心中可愛、可敬、難忘的人。</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思茅市|
大连市|
濮阳市|
甘洛县|
海城市|
特克斯县|
清苑县|
咸宁市|
马关县|
丰镇市|
罗源县|
汕头市|
时尚|
准格尔旗|
江源县|
宾川县|
开远市|
阿图什市|
垦利县|
舞阳县|
嘉鱼县|
五大连池市|
渝北区|
平乐县|
新化县|
汨罗市|
韶山市|
亳州市|
洮南市|
永平县|
周口市|
祁门县|
泌阳县|
黄骅市|
迁西县|
当雄县|
崇阳县|
武乡县|
天峻县|
三门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