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浩氣烏蒙王,雄橫夷都山。

白江半滴水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普洱夷都“烏蒙王”羅星史略</b></h1><div><b> 羅晉華</b></div><div> 宋烏蒙王羅星(阿杓)是一個在歷史的時空穿越了近千年的人物。由于兩個“阿杓”的出現,烏蒙王到底是誰呢?是東爨“烏蠻仲牟由之裔”阿統的第十一世孫阿杓,還是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漢族人羅經“與夷女結合”養育的后代羅星?歷史的存疑只能留待歷史去解答。</div><div> 在鹽津,烏蒙王羅星(阿杓)沉睡了880多年,其雄渾的墓地早已被歲月的風沙洗成荒冢。失去昔日風彩的烏蒙王羅星(阿杓)之墓,由于歷史的存疑,僅在《鹽津縣志》上有簡約的籍載。</div><div><b>一、從家譜中揭示夷都山烏蒙王羅星</b></div><div> 翻開羅欽云成書于明正德五年(1510)《豫章騰橋羅氏宗譜》,你將看到羅姓血緣之河所蘊藏的種種生命遞傳的神秘符號,驚嘆羅姓的源源流長,感受到羅姓遠祖深沉而闊大的呼吸,烏蒙王羅星就是這個生命鏈環上的共振。</div> <h3>  遠古的先賢不在贅述,山西太原陽曲縣的羅榮,就是烏蒙王羅星的第十五世先祖。唐大歷五年(770)在“蔡經略三戰而無功,何司馬九征而敗績”的播州(今遵義)唐代宗授時任麻陽都僉的羅榮“平僚節度都知兵馬使”入播平叛,經七年鎮守,使播州從“椎魯之域,變為文明治地”。大歷十三年(778)代宗下詔授羅榮 “六州都督”、“太子太保”、 敕封“播州侯”,賜鐵券一道,俾爾世侯斯土,子孫世襲。</h3><div> 唐代宗的圣旨,使羅氏土管統治歷唐、五代、宋、元、明五朝,至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撤播州建置止,羅氏統治播州831年,世襲36代。羅榮之墓于1984年12月30日被遵義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 <h3>  羅榮為播州的第一代先祖始,其十三世孫羅瑄就是烏蒙王羅星的爺爺。生于北宋淳化壬辰三年(992)的羅瑄,曾授貢山縣令,擢升鎮遠將軍,分管黃平府事。北宋康定年間,大夏國氣焰熾盛,大舉攻宋,宋兵慘敗。夏主元昊作詩諷曰: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輩,猶自說兵機”。 兇神惡煞般的夏兵將四周的鎮土摧殘殆盡,荒草叢生的村莊,只有路邊的烏鴉在吞噬著尸骨。“饑民轆野,鮮草黍苗,蔑雞狗響,走磷飛螢,驚禽駭獸,悲鳴咿嚶 ”。羅瑄率兵猛戰,夏兵慘敗。北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因功遷授播州宣撫使司,有子羅維、羅經。</h3><div> 羅經(1022-1094)字阿統,彝名蓋瀘,出生于播州(今遵義)黃平府官員之家。在封建社會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中,他“文武兼修,慧智過人,卓犖不羈,喜覽山川”。 隨兄羅維游至江西吉水沙河居焉,大約21歲游至瀘州,遇柯陰部酋長斗蓋之女比武招親,刀槍劍陣,一舉奪冠入贅柯陰為婿,一年后被舉為酋長(賜彝名蓋瀘)。23歲時其長子出世,按彝族父子連名改為羅瀘柯 (漢名羅興)。 熙寧六年(1073)季冬,羅經助其子制服夷酋宴子歸順。次年五月初,神宗封羅經瀘州剌史,鬼主大酋長,辭拜不授,歸隱吉水,懷民積善,開學講經。</div> <h3>  羅興(1045-1129)字阿杓,彝名瀘柯,祖藉播州徙江西吉州,出生于瀘州的少數民族“夷女柯陰蠻”家庭。從小習文弄武,博學沉靜,明敏干練,演奇遁甲,研渾天說,文武雙全,勁勇善戰。在研究星學奇門時,見滿天星斗,光輝閃爍,于是易“興”為“星”。</h3><div> 熙寧二年(1069)端月,瀘州連降暴雨,河水猛漲,公采用竹籠裝石護堤固壩,時任大將軍的王宣驚其才能,便與羅星討較,皆被折服。時年,正是王安石“變法”,因地方官吏強取豪奪,百姓不堪受壓迫剝削,揭竿而起,統治者哀嘆“賊盜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強于一伙”。王安石主張用“將兵法”設置管轄,阿杓在變法中累有績效,王宣請旨封杓,24歲的羅星任右軍副使,駐守西南邊垂的戎州(今四川宜賓、南溪等地),王宣將其女許配,羅星與岳父同防戎州。</div><div> 熙寧六年(1073)季冬,州府逼稅,苛捐剝夷、刑威專杖,鞭韃殊俗,羅星之父羅經(阿統)與夷酋晏子率10郡8姓反叛。宋兵進討,夷兵善戰,沖鋒陷陣,所向披靡。戎州通判熊本請旨于朝,“寵以刺史,巡檢之秩,明示勸賞,皆踴順命,獨柯陰一酋不至”。熊本合晏州十九姓之眾,發黔南義軍強弩,遣大將王宣進討。宣知羅經武藝超群,夷兵天性勁勇,尚武善戰,討被慘烈。正月十七,王宣命婿羅星與父羅經密謀,采“以夷制夷,招撫納降”之策,夷酋晏子不順,羅星飛馬生擒,逼夷兵退至黃葛溪,鬼主諸夷倒戈,柯陰眾部乞降,愿世為漢官,永不犯宋。星受父托率10郡8姓歸順,熙寧七年(1074)五月初敕封烏蒙王,參知政事,與岳父王宣同治瀘州、晏州、烏蒙各部,夷亂平定。</div> <h3>  神宗元封二年(1079)東南千里,黎州烏蒙蠻作亂,34歲的羅星奉命率兵征撫,神宗授 “討夷招撫將軍指揮使” 率酋部兵馬開赴烏蒙。見各部首領自相雄長,連年爭戰,使烏蒙這片蠻荒之地,更顯凄涼。“ 災荒瘟疫,蕭條萬狀,野無煙火,擄驚無處,赤身露體,穴洞從居,康秕裹腹,野果充饑,驚懼不知所為”就是當時的寫照。星采諸葛亮安撫之策,“屯兵開荒,播糧種地,秋后收成,分濟夷民,編制馬隊,貿商川黔,數載之勞,經濟殷實,天佑生民,政清安泰 ”。土地的開發,經濟的發展,使夷民得以休養生息,農業生產得以逐漸推行。</h3> <h3>  北宋中后期,是一個戰亂的年代,方臘、宋江前后起義。據《南詔野史》載:“大理王段思平于徽宗大觀三年(1109)號召‘三十七部彝民舉兵起義,’烏撒夷酋(威寧)舉兵響應段王號令作亂。”定遠將軍高明清請阿杓率兵征討,時年64歲的羅星讓職烏蒙大酋長碌蒙,與長子顯忠自鎮雄揮師威寧平定烏撒后,鑿山開道,剿撫并行,歷時兩年對起義彝民進行招撫,正待赴鄯闡哀吊定遠將軍高明清在時,接到告急文書曰:“烏蒙大鬼主趁羅星遠征,鞭長莫及,居心叵測,蓄謀策劃,用計毒死碌蒙,自立為王。”羅星率騎隊回師剿平,鬼主梟之,余采寬和政役,咸釋其罪,厚加接納,威震烏蒙。政和二年(1112)朝廷旌表羅星,賜其子顯忠碌姓,取夷名碌櫳襲父爵,余子仍姓羅,并在雪山大斗口建上馬臺下馬臺,碌官迎送。政和三年(1113)暮春,68歲的羅星終因疲頓力泛,請旨告老退隱,在化佛臺建都居焉。</h3><div> 羅顯忠(1070-1117)名碌櫳,政和二年(1112)賜碌姓襲父爵,敕封成忠郎、烏蒙大首領。在其任職的6年中,“為人清廉,正直忠耿,除盜安民,治績顯著”。政和丁酉,47歲的顯忠終因內亂被害。羅星申明實情,揭穿奸謀,櫳受折磨,枉死獄中。公痛惜狂呼,受打擊不屈。</div> <h3>  南宋高宗建炎己酉三年(1129)七月,84歲的烏蒙王羅星病危中留下“墓表不紀,名諱不存,感念躊昔,太上忘情,清行不仕,復何憾焉”,的遺言駕鶴歸西。他在三十多年的征撫治理中,嘔心瀝血,善德同輝,長眠于化佛臺臥云崗(今夷都山石馬埂),他的品范才德,勤政愛民,如同孕奇蓄秀的大佛山一樣,傲然挺拔,萬古長青。</h3><div> 其子顯敬、顯智在化佛臺過著“耕種誦讀,經商理財,受困饑民,分俸濟之”的生活。高量成的謀士建武軍被烏蒙王羅星從容豁達,灑脫自然的胸襟所感,記下了“臥云崗烏蒙王羅公墓志銘”,對其一生給予了極高評價。羅氏族人在平和坦蕩的心境中靜觀花開花謝,動看云卷云舒,體味“寧靜致遠”的超然與“寵辱不驚”的灑脫。乃至明朝才出現世襲冠帶耆老將軍指揮使羅囗囗等,但其墓冢的建造遠比烏蒙王羅星之墓簡潔,承襲了“同萬物之死而復歸于無物”之秉德。</div> <h3><b>二、普洱夷都山烏蒙王羅星 “ 化佛臺 ”記 </b></h3><div> 中國封建社會的王公貴族,生前要為自己選擇棲息地,卒后要為自己選擇墓穴。烏蒙王羅星在椎蒙之域平亂后,經三十余載的治理,使烏蒙(今昭通)變為文明治地,65歲其長子顯忠(綠櫳,字阿烏)襲爵,請旨退隱安享晚年。</div><div> 政和三年(1113)辰月,羅星與其子顯敬(阿芒)顯智(阿撒)自石門關杖履逍遙至“天生橋”游大佛山時,選定了自己取名“化佛臺”的一處寶地 。羅星在化佛臺記中寫道:大佛山麓之下,四方邑之麗山者也。而山川星形,吸之萬物而靈性;天生太極,化之兩儀而交感;環巉朱水,蘊之千里而來龍,其形勝奧秘,直參日月之鴻蒙,橫薄乾坤之幻化,真桃源乎?疑智者所施設也。羅星尋到神仙所賜之寶地,心曠神怡,留連忘返“恍然不知臺之深藏,翳草幽谷窈然,狐虺貍鼠伏竄,始命芟其蕪,通其涂,疏甘泉而刳竹,采椽木而庇居,安畎畝而衣食,淵然而隱者與心之謀焉 ”。羅星在化佛臺修了簡易木房,全家人逍遙自在,躬耕而食。政和甲午四年(1114)秋,奉旨籌建都城和墓地。在條件十分艱苦的年代,花了五年多時間“已而構圖伐木,合形輔勢于堂之北,鑿石罅以刻鏤,開墓道以斷晷,效伎于臺廡之下,恒兀兀窮筑數年,而于泥石往游其間也,宣和己亥元年(1119)始春稍葺而成,入住斯樓之不朽也”。 </div> <h3><b>三、夷都山烏蒙王羅星墓與鎮遠將軍羅西湖墓</b></h3><div> 而今,被稱作夷都山的化佛臺,歷經風雨蒼桑,地表遺存物不多。據鄒長銘先生考證:“遺址面積3500余平方米,中心位置有一片用石板鑲嵌的平整光滑的臺面,臺面四周殘存柱礎35個,其中最大一個直徑55厘米,厚15厘米,周邊浮雕云紋。烏蒙王(阿杓)羅星墓,緊傍遺址,相距不遠。1958年墓石被毀,尚存內棺。墓碑高157厘米,寬78.5厘米,碑面無文,半圓形碑帽高6厘米,寬110厘米,浮雕“二龍搶寶”圖案。墓前左右立石馬、石羊、石獅各一對、線條粗獷,技法嫻熟,造形生動,是精美的石雕藝術品。尤使人感慨的,是遺址殘存的柱礎,烏蒙王墓殘存的石馬、石羊、石獅及圖案雕飾,與諸多史籍所載石門蕃,土僚蠻的民俗 (葬式)不一樣,而更多地透露出漢文化的氣息。 </div><div> 阿杓的殯葬,既要隨漢俗,也要隨夷俗火葬,夷民的火葬習俗,骨灰多用陶罐,釉陶罐裝下葬,或直接裝石棺下葬。鹽津文管所收藏的阿杓墓出土的三釉陶罐,經專家鑒定屬宋至明初的文物。三節釉陶罐可能是盛阿杓骨灰之用。阿杓墓采用漢夷殯葬習俗,體現了子孫對“漢父夷母”的阿杓的尊重和愛戴。</div> <h3> 距阿杓墓不遠,有其后裔,世襲冠帶耆老將軍指揮使羅囗囗墓。墓為泥土堆壘,用條石砌成圓丘形。墓碑高209厘米,寬28厘米,碑面文字已被破壞,僅殘僅“羅囗囗之墓”、 明正德十三年”等字。相去2米遠,有鎮遠將軍羅西湖墓。墓為土堆、無墓石。碑高166厘米,寬80厘米;半圓形碑帽高62厘米,寬108厘米,有云紋、花草圖案。據碑銘,羅西湖祖籍江西,屬戎洲筠連縣西河岸人,其不為羅星之后裔,為平烏蠻之亂,欽賜烏蒙軍民府鎮遠將軍指揮使,因與羅星后裔交好,遂居化佛臺。碑立于明天啟二年(1622),其子孫現散居牛寨、興隆。</h3> <h3>  由此可知,從羅星到明代羅囗囗有463年,共18代裔孫,其間演義了多少羅氏家族血脈相融,勤耕苦讀,世守家風,恬淡養性的高尚品質。耆老將軍墓簡潔含蓄,印證了羅氏家風的嚴謹和烏蒙王羅星的卓犖,無疑是家世使然。由此而彰顯出世代忠臣的羅氏族人形象。 </h3><div> 羅星墓雖以失去了昔日的雄渾,但其選址的山明水秀,設計的含蓄蘊藏,仍然顯示出匠心獨運,藏而不露的威武渾壯,人若至此,有入仙境之感。賦詩曰:“天橋懸太極,夷都氣沖融;朱提似玉帶,大佛拱星羅”。烏蒙王羅星墓、耆老將軍羅囗囗墓和鎮遠將軍羅西湖墓成南北相對,其甬道蜿蜒曲折,好似千里行舟,灣頭一轉,又勝景在目。墓區依山而建,掩蔽自如,屏隔有度,天生橋下,太極之水盈虛互補,崇崗翼抱,層戀后擁,雄山霧佛,俊彩馳星,朱提似帶,虹銷雨霽。游人見之,無不贊嘆,且山川之勝,林壑之美,他處無法相比,實在是一個難尋的好去處。</div> <h3><b>四、普洱夷都山烏蒙王羅星背后的史事和史實</b></h3><div>(一)史書與族譜上的三個“烏蒙王” 阿杓</div><div> 烏蒙一詞在歷史上的出現,約當公元十一紀。元朝人托克托著《宋使》在“黎州諸蠻”條內有“烏蒙蠻在州東南千里”的記載。宋代的黎州在今四川冕寧,烏蒙蠻在黎州東南千里,從方位、里程推斷,當是今昭通市。其是烏蒙的音辯,還可上溯至漢代。(華陽國志)記錄有“盤羊烏櫳,氣與天通”。意思是說,繞著羊腸小道的烏櫳山,氣勢雄渾,好像與天相接。人們走在這樣的山區,積陰凝閉,森林密布,處處似柵欄擋路,以其形象稱朱提江沿岸的群山為“烏櫳山”。所以宋代的“烏蒙”應該是漢、晉時“烏櫳”的變音。</div> <h3>  對于烏蒙部落,說得較具體的是《明一統志》記烏蒙軍民府:唐時烏蠻仲牟由之裔阿統者始遷于此,至十一世孫,烏蒙始強,號烏蒙部,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朝廷敕封阿杓為烏蒙王。《明史》、《明一統志》等史籍均有記載。《昭通地區志》記載: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烏蠻”各部首領、自相雄長,爭戰兼并,烏蒙始強,號稱烏蒙部(今昭、魯境域)、與芒布部(今鎮雄境域)、閟畔部(今東川一帶),烏撒部(今威寧一帶)合稱四部。“大理國”后期,四部同屬東川郡。烏蒙、芒布接受宋朝廷封號、封阿杓為烏蒙王,芒布部置西南蕃部大巡檢司。彝族隴永志先生引彝文《羅世鬼書》說:仲牟由時代在公元二世紀后期,阿統為五十五世,約公元643年,為唐太宗貞觀17年,這也與“唐時烏蠻仲牟由之裔阿統者始遷于此” 相符。在古代滇東北高原上的烏蠻部落,他們雖各有領域,名曰烏蒙、烏撒、東川、芒部,其淵源都是烏蠻仲牟由之裔。關于阿杓的記載,無史實可考,而 “阿杓”一名,《鎮雄縣志》轉引貴州《民族研究參考資料》第二集,在芒部世系中,曾有兩個阿杓的出現。一為濟火以下第七世,一為盧鹿部阿納以下第四世,加上景譜與騰譜上紀載的阿杓,就有三個了。</h3><div> 正史上前一個阿杓在建隆元年(960)封王,后一個阿杓為至道元年(995)封王,時間相距35年,且在烏蒙四部無其墓葬可考,只有簡單的史紀;相距79年封王的羅星在族譜、墓葬、墓志中能找到更多證據,而補正史之不足。由此說明烏蒙這片古老的土地歷來為朝庭所倚重,且封王與賜姓則是當時皇帝為鞏固地方政權的一種手段。所以,三個封王的“阿杓”之真偽只能由史學家去評說。</div> <h3>(二)夷都山《羅氏宗譜》抄本與史學家考證</h3><div> 夷都山上的烏蒙王阿杓(羅星)是世居夷都山的羅煥章、羅鑒堂根據修于明景泰四年(1453)殘存的“羅氏宗譜”,對烏蒙王的來歷、身世提供的另外一種信息,“既阿統(羅經)并非 “烏蠻仲牟由之裔”而是夷都山羅姓的先祖,從原籍江西吉水縣遷居夷都山。原本漢人,與夷女結合,遂為漢父夷母,至阿杓,善撫眾。神宗熙寧七年,瀘州夷叛亂,朝廷征討,鬼主諸夷,余羅氏從征有功,皆愿世為漢官,遂敕封吾祖,羅公諱杓為烏蒙王。元初改烏蒙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宣撫司,以羅蒙為之,二十四年升宣慰司,宗氏族繁,遂以官賜碌為姓。碌后以宣慰殺烏撒官吏以判,余羅氏一支仍為羅姓是也。羅氏本出烏蒙王后,明時分治下為耆老將軍,種人謂羅兄碌弟,故碌官迎送,皆至雪山大斗口,今上馬臺下馬臺古跡猶存。”</div> <h3>  事必躬親,治學嚴謹,品高德望的云南現代天文學,氣象學的奠基人陳一得先生于1945年專程到夷都山調查。因口碑不足為證,陳一得先生在《鹽津縣志》中僅作記述,未作考評。《鹽津縣志》記載:“阿杓本姓羅,在宋神宗熙寧間敕封烏蒙王后,在俯臨關河的夷都山修建了烏蒙王城;阿杓死后,在夷都山留下了烏蒙王墳。(疑冢)</h3><h3> 1988年,云南電視臺《南方絲綢之路》攝制組,在夷都山麓的普洱鎮查訪到一部寫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的羅氏家譜抄本,撰述者自稱 “裔孫羅守成”。家譜中記述的阿統(羅經),阿杓(羅星)的事績與陳一得先生采訪所得的口碑可以互為印證。</h3> <h3>  由此可得出如下結論,既三個烏蒙王阿杓都是真實的,毋庸置疑。而漢父夷母”的羅星在未破柯陰前,便任王宣的右軍副使,他的血管里流淌著一半的夷人血脈,其在瀘州用計大破柯陰部,迫10郡8姓全部歸順朝廷,敕封烏蒙王后,于神宗元封二年(1079)奉詔到烏蒙(今昭通)征伐烏蠻之亂,鎮守三十余載。這雖是家譜所載,可補史之缺,證史之實。而漢阿杓為表字,杓指北斗柄部的三顆星,像勺子把,其表字與名的字義相同,由此可以斷定阿杓是血統的漢人。</h3><div> 明景泰四年(1453)殘存的“羅氏宗譜”比明正德五年(1510)成書的《豫章騰橋羅氏宗譜》早了57年,兩譜對羅星封王紀載的時間、事跡基本一致。只是騰橋譜收錄的羅星生卒年、封王的史實和“化佛臺”記都與歷史相符,更重要的是南宋進士建武軍的《烏蒙王羅公墓志銘》便是有力的證據。</div> <h3>(三)羅兄碌弟與上馬臺下馬臺的關系 </h3><div> 在昭通編年史(鹽津史)有一記載:“烏撒夷亂,被調,讓職其弟。”這是烏撒部與三十六部彝民響應段王號令起義,羅星應高量成之邀協剿,讓職烏蒙大酋長碌蒙。父子率兵先平定烏撒之亂,在撫平彝民起義時,接烏蒙部大鬼主毒死碌蒙之告及文書,回師討平。政和元年(1111)朝廷為鞏固烏蒙各部,將羅星長子顯忠賜碌姓,名碌櫳,自大理歸來襲父爵,并在雪山大斗口建上馬臺下馬臺,使羅兄碌弟的歷史代代傳承,這是對羅兄最高的禮遇,一至到明朝的耆老將軍仍碌官迎送。(羅兄指阿杓、碌弟指被烏蒙大鬼主毒殉之蒙部大酋長碌蒙)。</div><div> 景泰四年羅譜抄本“羅兄碌弟”記錄的是,至元二十一年改宣撫司,以羅蒙(阿蒙)為之,至元二十四年(1287)以官賜碌為姓,《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二年十月,烏蒙蠻夷宣撫史阿蒙叛,二十三年七月右丞拜答兒將兵討阿蒙,并其妻子擒之,皆伏誅。43年后的文宗至順元年(1330)正月,滇南王禿堅反元,自立為云南王;四月壬寅烏撒土官碌余殺烏撒宣慰司官吏,降于布呼羅羅(此碌余可能是碌蒙之后)。景譜與騰橋譜,《元史.世祖本紀》的史實不合,因為至元二十二年阿蒙叛,二十三年與其妻被擒伏誅,所以不可能一年后以官賜碌姓。而騰譜中顯忠賜碌姓比羅蒙賜碌姓的時間要早176年,且建有上馬臺下馬臺,其疑點有望專家學者考證。</div><div> </div> <h3>  (四)《宋史》與《瀘州市志》之熙寧事件</h3><div> 《宋史》和《瀘州市志》。熊本傳記載:“熊本、字伯通、 番陽人。為撫州軍事叛官……。熙寧六年,瀘州羅、晏夷叛、詔察訪梓、夔,得以便宜治夷事。本嘗通判戎州,習其俗,謂:彼能擾邊者,介十二村豪為鄉異爾。以計致百余人,梟之瀘川,其徒股粟,愿矢死自贖。本請于朝,寵以刺史,巡撿之秩,明示勸賞,皆踴躍順命,獨柯陰一酋不至。本合晏州十九姓之眾,發黔南義軍強弩,遣大將王宣、賈昌言率以進討。賊悉力旅拒,敗之黃葛下,追奔深入。柯陰窘乞降,盡籍丁口,土田及其重寶善馬,歸之公上,受貢職。于是烏蠻羅氏鬼主諸夷從風而靡,愿世為漢官奴。</div><div> 《瀘州市志》記載:“神宗熙寧七年(1074)羅、宴彝叛,朝廷派兵征討,彝酋晏子等率10郡8姓歸順。史志上記載的事件基本相符,不同的是《宋史》記載的反叛時間是熙寧六年,與《豫章騰橋羅氏宗譜》記載的時間一致。《瀘志》上的記載為熙寧七年,史志上的記載均沒有夷酋反叛的原因和羅星封王的記載。而瀘志是夷酋晏子率部歸順,羅譜則是羅星率酋部歸順。這些缺實不再去贅述,留待史學家考證。</div> <h3>  (五)普洱夷都山烏蒙王羅星墓之 “無字碑” </h3><div>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墓碑的題刻比墓址之石獅、石羊、石馬的雕刻更為重要。碑銘實際上就是墳墓的“墓眼”,極具文史價值,往往可以補史之缺,證史之實。</div><div> 烏蒙王羅星生前不奢侈,死后不奢葬,清清白白處世,堂堂正正做人,是漢人常有的一種遠見卓識。從投奔大理的南宋進士建武軍“臥云崗烏蒙王羅公墓志銘”,就可以揭開烏蒙王羅星之墓無碑文名諱之秘密。軍寫道:“公少時聰穎,星學奇門皆精,熙寧六年,謀父諫降夷酋,君弗福10郡8姓歸順,敕為王。元豐二年,遷授烏蒙郡撫政,既與定遠公相友愛稱天下……公告之曰:人固有離世異俗,亡者概然。墓表不紀,埋深土而化朽壤;碑諱不存,產靈芝而生九莖。生死暫聚之形,其同萬物之死而復歸于無物矣。銘曰:軒昂磊落,俊杰廉悍。生之為英,死之為靈。臥云而來,化佛而去,其名不朽,超然物外”。</div> <h3>  既然建武軍的“臥云崗烏蒙王羅公墓志銘”被收錄到《豫章騰橋羅氏宗譜》中,所以對建武軍其人便作了考查。在大理市文聯主席楊周偉所著《朝圣魂歸》第十章“高相世家”中寫道,公元(1102年)高量成被段正淳分封于威楚賜政國公,他抱負遠大,招兵買馬;四處招賢納士,八方收攬人心。南宋進士建武軍遠赴云南投奔于他,為其效勞。在《昭通地區志》上記載:“徽宗大觀三年(1109)滇東三十七部反大理,高泰明發兵討平,派其三子高明清率兵鎮守。”羅星與其子羅顯忠受高明清之邀率蒙部兵馬平叛亂,定遠將軍高明清戰死后,星來不及哀吊,回師烏蒙討叛酋。(昭地志上無羅星參與高泰明討大理記載,羅譜有籍載)。</h3> <h3>(六)秦漢至元朝烏蠻各部無 “羅” 姓</h3><div> 秦漢時期,彝族的祖先篤慕即仲牟由居堂狼山,將其子民分為6個支系:武、乍、糯、恒、布、默,以兩個支系為一聯盟,糯、恒向今昭通、曲靖地區、四川永寧、涼山遷移和發展;晉代以后,昭通境內彝族祖先被稱為 “朱提夷” 、 “犍為屬國夷” 。</div><div> 宋代,烏蠻分化為互不統屬的部(家支),在阿芋路、阿孟、夔山、暴蠻、盧鹿蠻、磨彌斂,勿鄧七部中,各個家支的改名均使用父子連名。每傳10-20代,舉行分家支儀式。熙寧時代,羅星之父羅經來到“夷漢雜居,風俗各異”的瀘州,與夷女通婚后,子女姓氏隨父姓,取漢名為“羅星”,彝名為“碌阿杓”。元代,烏蠻被稱為“羅羅”;明清時期“羅羅”被稱為爨人,有黑白之分。境內和各地住居的彝族人,被蔑為“夷種、叛服無常,累朝之眼丁”。從明朝洪武年間起,漢朝廷為鉗制少數民族,對土司賜給漢姓,許多攀附土司姓氏,方始有了“羅姓”。</div><div> 烏蒙王羅星因其母為彝族,在給子女取名時雖是漢彝共用,但其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宗族觀念很重。“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的至孝五德是其不變的標準。其三子之名是:“長子顯忠(字碌櫳)、次子顯敬(字阿芒)、季子顯勇(字阿撒)。為了鞏固其撫政的烏蒙郡,兩個女兒采用和親的政治手段,分別嫁給芒布部阿撮和烏撒部的阿猛。</div><div><br /></div> <h3>(七)《豫章騰橋羅氏宗譜》之史實</h3><div> 1976年6月,在拆除柿子鄉長春羅氏雕樓時,從正門門頂條石上找到一只黑漆楠木箱,內裝五卷雙面線裝家譜,明正德五年羅欽云編纂。1993年鹽津文化先賢李再倫老先生初譯、2001年,中國楹聯學會編委會副主席,云南省楹聯學會主席王興麒(曾為胡耀邦總書記秘書)再校,方知其史學價值。</div><div> 道光十二年(1832)羅穎瀧中壬辰科武進士,任興文縣右營幫辦軍務,道光十七年憤世辭隱,從奎香撫夷州阿鐵戛(今羅炳輝將軍故居)將明正德版《騰橋羅氏宗譜》帶至白水鄉(今柿子鎮)“長春號”家中。譜中明確記載了羅星封王的史實,其編纂宗譜的主要人物是九江太守羅欽云。從家族的排列上,羅欽云是烏蒙王羅星的第十六代孫,譜中有羅欽云的小傳:羅欽云、字玄亭,明天順三年(1459)己卯科進士,授益陽縣令,擢升長沙太守,予涂吏職。公聰穎好學,篤志廉明,秉性堅貞,忠耿率直。正德元年(1506)見武宋昏聵不堪,崇仙拜道,不理朝政,偏信宦官劉瑾等奸佞之言,害忠臣,黜賢良,犯顏直諫、得罪奴奸。同年托病還鄉,率族眾纂修宗譜。公生于宣宗宣德十年(1435)三月初八,歿于正德五年(1510)七月初一,壽七十五。歿之日,親友圍聚,公曰:“今奸佞當道,圣明不縱,而謫于潮,其不眷戀于潮也去國矣” 。</div> <h3>  從小傳中可以看出,羅欽云忠誠報國,篤志廉明。因不滿奸佞當道辭職,用4年多的時間完成了《豫章騰橋羅氏宗譜》,囑光、輝、永、振、世、代、繁、昌八子分慶天下,各安天命,繁衍生息,這在封建社會也是一種憤世的表現。</h3><div> 在沉睡了880多年的烏蒙王墓地里,在無字碑的縫隙中,在化佛臺的煙云里,所感受到的幽深歲月仿佛一直依附在石羊、石馬、石獅的守護中。逝去的舊日時光象是在這里被永遠凝固住,而烏蒙王被遺去的歷史,僅是我宗譜中的一家之言,不敢妄談貽誤史學,集古人修真之骨髓,明指直示,雖竭盡心力,但仍難全,由于水平史料之限,誤缺之處,仰方家學者指教而窮之。 </div> <h3>  今錄阿杓羅星撰《化佛臺記》及南宋進士建武軍撰《臥云崗烏蒙王羅公墓志銘》,以再揭夷都山烏蒙王阿杓疑冢之秘而引玉。</h3><h1> </h1><h1><b> 化佛臺記</b></h1><div> 大佛山麓之下,四方邑之麗山者也。而山川星形,吸之萬物而靈性;天生太極,化之兩儀而交感,環巉朱水,蘊之千里而來龍。其形勝奧秘,直參日月之鴻蒙,橫薄乾坤之幻化。真桃源乎?疑智者所施設也。<br /></div><div> 吾奉皇命自瀘州移守烏蒙,釋舟楫車馬之勞,鎮斯土三十余載,撫椎蒙為文明治地,請旨逸隱也。癸巳辰月,自石門杖履逍遙,恍然不知臺之深藏,翳草幽谷窈然,狐虺貍鼠伏竄,始命芟其蕪,通其涂。疏甘泉而刳竹,采椽木而庇居,安畎畝而衣食,淵然而隱者與心之謀焉。</div><div> 次春,吾冢子顯忠適敘州而歸。曠其盈視,咨嗟獅山金馬,蔚然刻露清秀,疑若仙之隱遁乎?南則靈官駕鶴,如大佛示現,俊彩星馳也;北仰望鄉則形氣包容,雄山霧佛,猶如萬山之機竅踴躍奮迅而貫也。登覽而歸,故名之曰“化佛臺”,其為樂之不可語也。</div><div> 政和甲午,詔旨始治都舍,已而構圖伐木,合形輔勢于堂之北。鑿石罅以刻鏤,開墓道以斷晷,效伎于臺廡之下,恒兀兀窮筑數年,而與泥石往游其間。宣和己亥始春稍葺而成,入任斯樓之不朽也。</div><div> 宣和一年歲次己亥如月朔古羅星撰</div><div><br /></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臥云崗烏蒙王羅公墓志銘</b></h1><div><b><br /></b></div><div> 公諱星,字阿杓,姓羅氏。余嘗譜其世家,謂先世仕唐之播州侯政卿公也。慶歷辛巳,公祖父瑄遷授吉安宣撫使職,以鎮夏兵而撫民也。而公父統癸未游瀘守典奪冠,承天休胤繼入贅。以公之出生地皆為瀘州,其母柯陰酋斗蓋之次女也。</div><div> 公少時聰穎,星學奇門皆精,熙寧六年,謀父諫降夷酋,君弗福十郡八姓歸順,敕為王。元豐二年,遷授烏蒙撫政,既與定遠公相友愛稱天下,耆老逸化佛臺。窺時俯勢,恬淡超然,心胸闊博,卓犖不羈。公告之曰:“人固有離世異俗,亡者概然。墓表不記,埋深土而化朽壤;碑諱不存,產靈芝而生九莖。生死暫聚之形,其同萬物之死而復歸于無物矣”。</div><div> 公年八十四,以高宗建炎三年七月十七甲子葬化佛臺之臥云崗墓所之原。夫人王氏。子男顯忠,襲爵;顯敬,顯智,不仕。子女二人,長嫁芒布部阿撮;次嫁烏撒部阿猛。</div><div>銘曰:</div><div>軒昂磊落,俊杰廉悍。生之為英,死之為靈。臥云而來,化佛而去。其名不朽,超然物外?</div><div> 紹興元年辛亥孟春月望日</div><div> 南宋進士大理□□建武軍拜撰。</div><div><br /></div><div><br /></div> <h3>注:未標微信號的菜花圖片羅昌華提供</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州市| 武宁县| 锡林浩特市| 应城市| 贵德县| 吴忠市| 安庆市| 上杭县| 清河县| 陕西省| 开原市| 察雅县| 苍山县| 义马市| 漳州市| 朝阳区| 宜川县| 广河县| 稷山县| 枣强县| 巴马| 康马县| 东平县| 奉新县| 寿阳县| 巩义市| 库车县| 东明县| 寿光市| 进贤县| 富阳市| 南昌市| 德江县| 安阳县| 山东省| 遂溪县| 温宿县| 阿坝| 禄丰县| 大名县| 西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