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二十多年了,我夢依舊,黑暗中,總是被南疆的山山水水拉回到十七八歲的年齡,那是怎樣的一個歲月啊,激情燃燒,如同軍裝上的帽徽、領章一樣紅火……</h3><h3><br></h3><h3> 那是一座高高的山,延綿逶迤,縱橫數百公里,屹立在南國邊陲,它滿目瘡痍的軀體上,無數年輕的生命在蠕動,在攀爬,在廝殺,炮火硝煙中,彈雨紛飛里,十七八歲的孩子們或永恒或燦爛,無論產生什么結果,結論都是一樣的,永恒的幻化成泥土,變成一只只彩蝶一朵朵山花一叢叢草木,生機盎然,藍天是他們的房舍,大地是他們的溫床……燦爛的延續著生命,在肉體或精神的傷痛中,面對著每天太陽的升起和隱沒……</h3><h3><br></h3><h3> 我是屬于燦爛者,在永恒者看來,我是幸運的,可他們哪里知道,我燦爛的背后是沉重,我身上承載的是生者對死者的情感債、良心債。</h3><h3><br></h3><h3> 老山啊,是我永遠的傷痛!</h3><h3><br></h3><h3> 戰友啊,是我永遠的懷念!</h3><h3><br></h3><h3><br></h3><h3> 作者:戰地女神</h3> <h3>趕赴前線四川廣元站</h3> <h3>我們的團隊:老山十姊妹救護隊部分隊員</h3> <h3>我們的團隊:老山十姊妹救護隊</h3> <h3>懷念戰友</h3><h3>/作者:戰地女神</h3><h3><br></h3><h3><br></h3>在光陰中當我們為了生活所困<div>有些事情不可挽回地發生在我們的心底</div><div>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在這冰冷的季節里 </div><div>我獨自坐在小茅的墓前</div><div><br></div><div><br><br>經歷生活的人想起往事 流下熱淚</div><div>因為愛你生命化為一條冰海夜船</div><div>在星移斗轉危機四伏的歲月里推開了舷窗</div><div>遠處飄來的是你的歌聲那是一見鐘情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然后海誓山盟的歲月</div><div>當愛情燃起漫天大火 相愛的人無處可逃</div><div>是愛情注入歲月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傷感</div><div>這一夜我沉入了那片叫懷念的大海 無法呼吸</div><div><br></div><div><br><br><br>而你的名字常常飄蕩在我的腦海里</div><div>假如有白云那就是我的相思</div><div>在晴朗的昨夜飄過了海洋和陸地</div><div>萬里外回到了你的懷抱中</div><div><br></div><div><br><br>雨水是另一個世界里的淚水</div><div>穿越歷史此刻靜靜地飄過我的窗前</div><div>而遠處當星斗滿天的時候 后來人肅然劍聲<br>那是先烈和先賢們注視著世界的目光</div><div><br></div><div><br><br><br>這星光永照我的心 并輝映天下所有的日子</div><div>為信念倒下的人不朽 因為我早已和春天有約</div><div>他們的骨骼化為經緯 是思想高飛的航線</div><div>光榮和夢想歷里蜿蜒 歷史正如期而至</div><div><br><br><br><br>我一生一世也不會忘記那些權重如山的好人</div><div>仿佛在空中拔劍總寫一個"愛"字</div><div>而現在的我只想一個人靜靜地逃離生活<br>在親人老去和孩子長大前和他們共度時光</div><div><br></div><div><br><br><br>有情人生活依舊 是為了安慰身旁的親人</div><div>不讓白發人送黑發人 兒女成為孤兒相愛的人</div><div>拒絕生離死別 這一切僅是愿望為一生</div><div>所愛的墜落大地 命運也擊中了你</div><div><br></div><div><br><br><br>天堂因為想象而真實 此刻眾門齊開</div><div>已經抵達的人從此幸福 這幸福終將歸你</div><div>那時你先收復往日的淚水 然后擁抱親人</div><div>從此舊夢已圓 而人間此刻正煙雨茫茫</div> <h3>親愛的父母大人:</h3><h3><br></h3><h3>您們好!今天我是抱著一顆安慰您們的心提筆向全家留下我的手跡。當您能看到我的這封信后,一定知道我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生我養我的故鄉,離開了一切親人為了正義,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民族的尊嚴,女兒死而無憾!</h3><h3><br></h3><h3>我是一名軍人,一個共產黨員。理當踴躍參戰,假如我不參戰,會給自己帶來終生的痛苦,也會給家庭帶來不安。</h3><h3><br></h3><h3>我長大成人后,您們沒有花過我掙的一分錢,沒有盡到我這個女兒一點應盡的義務,我是慚愧的,內疚的,就望您們原諒我吧!</h3><h3><br></h3><h3>父母及全家親人,我在戰斗中光榮犧牲,您們不要過于悲傷,應該為我的犧牲高興和自豪。您們沒有白養一個女兒,您們是光榮的。我犧牲了,望您們不要向組織提出無理要求,好了,沒有別的要求。</h3><h3><br></h3><h3>哥嫂,在此我也向你們說幾句話,希望你們好好孝敬父母,替我孝敬老人,我在九泉之下也忘不了你們。</h3><h3><br></h3><h3>別了,父母及全家親人,永別了!</h3><h3><br></h3><h3><br></h3><h3> 小紅于1987年1月老山陣地</h3><h3><br></h3> <h3>我和救護隊的戰友們</h3> <h3>我們的軍工</h3> <h3>那年我十八歲</h3> <h3>軍列</h3> <h3>當年與軍工聯歡</h3> <h3>圓夢人</h3><h3> /作者:戰地女神</h3><h3><br></h3><h3><br></h3><h3>天南地北圓夢人<br></h3><h3>浩浩蕩蕩來聚會<br></h3><h3>千里迢迢因何在<br></h3><h3>只為一世戰友情</h3><br><br>烽火歲月永難忘<div>青春熱血鑄邊陲</div><div>生死興衰苦可為</div><div>為祖國大地</div><div>為中華兒女<br></div> <h3>當年老山前線的慰問鞋墊</h3> <h3>給傷員洗衣服</h3> <h3>救治傷員</h3> <h3>手術室的撕心裂肺的場景……</h3> <h3>遠去的記憶/作者:戰地女神</h3><h3><br></h3><h3> 1986年12月,一個難忘的日子。我隨北京軍區27集團軍開赴云南邊境。那年我18歲,在79師野戰醫院當護士。</h3><h3><br></h3><h3> 四個月的戰前緊張集訓結束, 1987年4月30日,部隊進入老山戰區,接替47軍作戰。初上前線,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邊民,加上變化莫測的戰場,讓我每天在提心吊膽中面對生死的考驗。 老山戰區,不是一座山的概念,而是以老山地區無數個山峰山脈作為正面戰場方圓數百公里的邊境區域作戰,如果把邊境線以外的敵人戰區包括在內,戰場的范圍是上千公里。我所在的79師擔負著以老山主峰為核心陣地,并輻射四周大大小小數十個陣地的防御作戰。野戰醫院駐扎在老山腳下的蔓棍洞師前線指揮所附近,醫院駐地是一個當地國營農場村寨,叫紅光。傳統上,老百姓仍然叫蔓棍,“紅光”這名字據說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產物,意為“紅光生產隊”,或許“紅色”與“血”有著必然的聯系,參戰官兵都避開“紅光”,叫“蔓棍”。</h3><h3><br></h3><h3> 我出生在軍人世家,從小生活在首都北京,繁華的都市生活,皇城的耀眼,讓我這個在軍營里長大的小姑娘產生某種優越感,多少帶著點高貴傲慢的眼光,審視著周圍的人和事,這習氣一直帶到了部隊。然而,自從隨部隊開赴云南邊境作戰后,經歷過一些事情,特別是從邊疆老百姓身上看到許多在都市中,在書報里,在電影電視上很少看到的東西,那就是邊疆老百姓雖然貧窮、落后,但那種無私的愛國情懷,真情擁軍的樸實思想,腳踏實地的支前行動讓我感動。</h3><div><br></div><div>蔓棍村不大,幾十戶人家住在低矮的土瓦屋里,由于地處戰區,村里的各民族職工、父老鄉親每天都與部隊官兵一樣過著緊張的戰地生活。這些邊民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他們沒有抱怨,也來不及抱怨,祖祖輩輩生活在邊境,見證著邊關的風云變幻。親眼目睹敵人的殘暴、無恥,遭受敵人的欺辱、傷害,切身體會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殺敵的壯舉,感受到軍民團結,同仇敵愾的精神風貌。他們與子弟兵同甘苦,共命運,心連心,攜手打擊敵人。我從駐地這些老百姓那里感受到了軍人的價值,軍人所肩負的責任重大。作為直接參戰的一名女軍人,我只有在自己的戰斗崗位上,盡好義務。</div> <h3>我與老山十姊妹救護隊隊長趙慧,副隊長李占軍在老山前線合影留念!</h3> <h3>我們的團隊:老山十姊妹救護隊</h3> <h3>野戰醫院成立“老山十姊妹救護隊”,我報名參加,大家看我年齡小,長著瘦瘦的身體,都笑著搖搖頭,找到首長那里,首長說了幾句鼓勵的話,還是搖搖頭,安慰幾句,打發回來。我不甘心,繼續找軍醫、救護隊隊長趙惠軟磨硬泡,最后由她出面說情,首長同意,我如愿成了“老山十姊妹救護隊”的一員。</h3><h3><br></h3><h3>參加了救護隊,我有說不出的激動,那些日子,天天處在亢奮狀態。我們“十姊妹”住的木板房,座落在曼棍洞東側一個陡峭的山坡上,男兵稱為“第三層繡樓”。</h3><h3><br></h3><h3>19歲是最頑皮的年齡,我習慣性地輕輕按響床頭上的收錄機,節奏強烈的流行歌曲迅速充斥著木板房,大家在這個不到兩平方米的室內空間,擠擠碰碰跳起了迪斯科。我個頭最高、最瘦 ,穿著一色紅緊身衣,踢蹬著長長的胳膊腿,象一只長腿仙鶴。蒲秀娟一身雪白的衣褲,揚著小手,迷人的雙眼皮眼睛,忽閃忽亮,象一只和平鴿,又象童話里的白雪公主。副隊長李占軍眉清目秀,彎彎的頭發下面,那張白凈的圓臉,頗象朝鮮族姑娘,她的迪斯科舞姿,手臀一彎一伸,酷似朝鮮族舞蹈。隊長趙慧的舞姿不敢恭維,與其說跳迪斯科,不如說扭秧歌。這場景有誰會在乎你的舞姿美與否,重要的是盡情的宣泄青春活力。 </h3><h3><br></h3><h3>救護隊的主要任務是火線救護傷員,如果沒有傷員的時侯,就開展陣地服務活動。巡診、送藥、理發、洗衣服、宣傳衛生防病知識,上陣地和官兵們聯歡,促膝拉家常,說說心里話…… </h3><h3><br></h3><h3><br></h3><h3> 作者:戰地女神</h3> <h3>當年的蔓棍洞師野戰醫院</h3> <h3>傷痛</h3> <h3>少年隊員看望烈士</h3> <h3>天保口岸</h3> <h3>平壩大黑山</h3> <h3>我們可愛的軍工</h3> <h3>小城的山依舊,水依舊,人的情感依舊。走在小城的路上,難尋當年那份熟悉。印象中的麻栗坡,一個古老貧瘠的小鎮,瘦瘦的街巷,低矮而樸素的民居,因為有了戰事這里泛著一片火熱,常年籠罩在戰車輾起的塵土中。如今不同的是馬路兩旁矗立起棟棟高樓,低矮的房屋淡出視線,車多了,人多了,人們不在為前方傳來的炮聲驚擾而變得緊張。走在馬路上的,不再是綠軍裝,跑在馬路上的也不再是偽裝網,樓長高了,路硬化了,居然也有了超市和星級賓館。街頭商鋪的老板們熱情地召喚著。年輕的姑娘、小伙子們投來陌生的眼神。市井街巷,戰爭的印痕早已蕩然無存。時隔27多年再走在這里,心中那份深藏的親切與火熱真的不知道該向哪一扇開著的門窗訴說。環視一直在記憶中幻閃的小城,只有四圍的群山環抱著不大的樓群,窄窄的街道上流動著穿戴時尚,五顏六色俱全,表情輕松、愉快的人群,他們和內地一樣,充分享受著和平與安詳。</h3><h3><br></h3><h3>我置身小城,往事涌上心頭,心情變得復雜,這里的一景一物都足以讓我感動著,將我的思緒拉回27年前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那天夜晚我在零星的街燈或明或暗的光影里快速穿過,奔向40公里外的老山前線,一年以后,還是在深夜里那或明或暗的光影里回到內地。然而,我們當中,和來的時候不一樣,有的永遠留在了老山,“守衛”著邊關,每天與邊關的太陽一同升起,每晚與邊關的冷月相伴。</h3><h3><br></h3><h3>麻栗坡——老山——</h3><h3><br></h3><h3>我失眠了,30年來的風風雨雨,一幕幕如同電影畫面,浮現在眼前,快樂的、傷痛的、憤怒的、失望的、幸福的、甜蜜的、公開的、秘密的……</h3> <h3>葉的戀歌/作者:戰地女神</h3><br>絲絲縷縷從心底流溢<div>曲曲折折繞你裙裾</div><div>該不會笑話我這荒唐的夢吧 每夜每夜</div><div>我在你窗下彈起一支無字的旋律</div><div>擴張我每一條鮮活的血脈</div><div>蔥籠地寫就了一行行綠色的詩句</div><div>該不會笑話我這狂悖的夢吧 朝朝暮暮</div><div>我涌起萬層溫馨擁抱著你</div><div><br></div><div><br><br>待我穿透在漫漫長夜黑色的重扼</div><div>我定以緋紅的笑臉在晨光中迎你</div> <h3>我們的團隊:老山十姊妹救護隊</h3> <h3>2014.4.28麻栗坡烈士陵園活動現場</h3> <h3>白石巖與46軍138師偵查兵楊雙戰友合影</h3> <h3>2008.4.4在麻栗坡烈士陵園偶遇47軍戰地記者王宏,文山日報社記者唐麗萍及本27軍戰友楊宏利,劉登峰戰友合影留念!</h3> <h3>與帳篷小學第四代士兵校長周真國合影!</h3> <h3> 我記得認識任津平是2007年7月3日我從北京飛到昆明的時候,專程拜會了他。那次,他邀約了戰斗英雄李倉林副連長等幾位昆明戰友為我接風,眼里的任津平做事低調,溫和而平易近人,言語間,他充滿對戰友濃濃的深厚感情,讓我感動不已。</h3><h3><br></h3><h3>“任排長是位重情重義的人啊,他一直以來,都在默默為老兵戰友、烈士家屬的事情奔走、呼吁?!彼麨槿苏嬲\、厚道,也很有文學才華,經常在《老山》雜志上發表過懷念戰友的作品。”</h3><h3><br></h3><h3> 在2006年10月25日任津平等主創人員帶著《重走老山路,追憶戰友情》DVD光碟來到原35207部隊8連首映式舉行首映,就感動了官兵。片子正式與觀眾見面后,凡是觀看過片子的人都十分感動,尤其參戰老兵的感觸更加深刻。雖然片子的誕生與老山作戰相隔了已經22年,但是那些沒有忘記過去,沒有忘記老山的人們,由此更加懷念為國捐軀的烈士們。</h3><h3><br></h3><h3> 片子誕生后,已經有很多人通過各種渠道知道它,觀看后就收藏起來,全國各地都有片子的蹤跡,《血鑄軍魂》等互聯網顯著位置,越來越多的人看到片子的視頻,為年輕的生命,為早逝的青春,為英烈們感動落淚。于是,人們再次喚起對老山、八里河東山向往的記憶,想著到麻栗坡為烈士們獻出最真誠的敬意,親手為烈士們送上一束鮮花,點燃一根香煙、斟上一杯白酒,表達對烈士的哀思。那些踏進麻栗坡烈士陵園的人們,不論來自天南地北,不論是軍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是真心實意的緬懷烈士。當年,朱德同志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題寫的“你們活在我們的記憶中,我們活在你們的事業中”碑詞,體現出活著的人們對革命英烈永無止境的懷念。</h3> <h3>比翼/作者:戰地女神</h3><br>沉默了三十年的每日每夜<div>你才坦然地挑起那沉重的眼簾凝視著我</div><div>凝視我如一星固執的流水有兩顆心在顫栗----顫栗在絢麗的瞬間的迷亂</div><div>顫栗于身后那解凍的冰河</div><div><br><br>你輕輕地告訴我</div><div>你那浪漫的粉紅色的絲帶</div><div>早已隨子夜的閨怨悄然遺失</div><div>那曾停駐藍色希翼的額</div><div>一道道冷峻的魚尾是青春放逐的足跡……</div><div><br><br><br>看藍藍的星空 有一對鴿飛掠而過</div><div>那合拍的羽翼 煽動著劃向共同的遠方</div><div>挺起光潔的希望的胸襟多好 挽著手</div><div>踏碎冷寂的西風冷寂的夜色冷寂的憂郁</div><div>用我們和諧的節奏</div><div>低吟起貝多芬的那支曲子</div> <h3>麻栗坡烈士陵園門前</h3> <h3>西疇烈士陵園祭奠戰友</h3> <h3>與烈士媽媽合影</h3> <h3>看望凱里118團烈士的媽媽</h3> <h3>李海欣烈士的媽媽</h3> <h3>看望118團烈士的父母!</h3> <h3>娘親/作者:戰地女神</h3><h3><br /></h3><h3> ----看望趙占英烈士的媽媽88歲生日</h3><h3><br /></h3><h3>慈母明大義 </h3><h3>孩兒死猶榮</h3><h3>年高八十/\ </h3><h3>身體真精神 </h3><h3><br /></h3><h3><br /></h3><h3>今朝世太平 </h3><h3>勿忘犧牲人 </h3><h3>英烈九泉下 </h3><h3>心慰眾娘親<br /></h3> <h3>2009出版的書籍</h3> <h3>2012年4月在麻栗坡烈士陵園與北京解放軍報社戰友偶遇……</h3> <h3>麻栗坡烈士陵園與戰友一起敬獻花圈</h3> <h3>昆明的石林</h3> <h3>南溫河水庫</h3> <h3>西疇烈士陵園</h3> <h3>從左起老山之夢,作者本人,愛心人士喻建華,麻栗坡當地愛心人士楊會在麻栗坡烈士陵園!</h3> <h3>文山西疇烈士陵園看望哪里的戰友</h3> <h3>看望烈士</h3> <h3>看望戰友</h3> <h3>讓我輕輕撫摸你,怕驚擾你……</h3> <h3>蠟燭點亮戰友的家</h3> <h3>428哭在麻栗坡</h3><h3> / 作者:戰地女神</h3><br> 戰旗飄揚紅似火 <div> 各軍會師在老山<br> 緬懷悼念眾英烈<br> 聚會情懷話友誼<br><br><br>不忘戰爭悲慘事 </div><div>維護和平寧邊關 </div><div>南國春色人和暖<br>山河壯麗換新顏<br><br></div> <h3>戰友重逢</h3> <h3>14軍40師野戰醫院在做傷員的登記!</h3> <h3>青春的足跡</h3> <h3>西疇烈士陵園</h3> <h3>戰友我來看你了,讓我為你點支煙……</h3> <h3>工兵一團指導員李文清</h3> <h3>與工兵一團在麻栗坡的活動現場</h3> <h3>愛心小朋友</h3> <h3>失而復得紅袖章</h3><h3>/文/作者:戰地女神</h3><h3><br /></h3><h3><br /></h3><h3>戰前家書抵萬金</h3><h3>告慰父母勿擔心<br /></h3><h3>硝煙過后三十載</h3><h3>失而復得讀來親</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十字袖章白襯紅</h3><h3>一批文物珍藏今</h3><h3>將士留念舊時景</h3><h3>徹夜未眠淚染巾<br /></h3> <h3>珍藏</h3> <h3>在老山偶遇我曾經救治在我們二所的80師的一個87年的兵,他單條腿留在了東山!</h3> <h3>祖國知道我</h3> <h3>看望小茅</h3> <h3>思念……</h3> <h3> 清晨,窗外的樹叢里傳來鳥鳴的時候,我起床了,掀開窗簾,陽光和煦,心情也變得燦爛起來,也許就要再次看到27年的曼棍,也許就要看到1072高地,我雖然一夜難眠,但精神格外爽朗。</h3><h3><br></h3><h3> 今天由麻栗坡嘉藝照相館老板娘是我的妹妹馮瓊和他兒子嘉嘉開著她們家的小轎車一起陪我再回曼棍洞及直往老山奔去。</h3><h3><br></h3><h3> 嘉嘉的車技不錯,車駛出麻栗坡縣城,我透過車窗,搜尋著每年回老山的記憶,雖然一路上妹妹在不停地滔滔不絕的和我說這說那,我明白她想讓我放棄想27年前我在這里參戰時的傷痛故事。我知道妹妹的良苦用心。我的心思早已經不在她的話題上,而是隨這越來越熟悉的環境讓我的思緒飄飛,飛到27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我駐扎的那個地方怎么樣了?對了,路邊那個地方,我在那里照過相呢?對對,那是個炮陣地,還有盤龍江上的那道橋呀,想起來了,應該在那下面,那個叫貓貓跳的地方……</h3><h3><br></h3><h3> 車上仍然是妹妹流水般的話言,要是今天妹夫朱效憫能陪我一起來就好了,他更會侃侃而談,也會時不時還冒出幾句幽默風趣的話來,一路更是滿面春風,樂觀其成,可惜妹夫家有事他不能向往年一樣兩口子陪我上老山,心里還是有點遺憾的。</h3><h3><br></h3><h3> 眼簾里,盤龍江水清幽,河風吹過,泛起漣漪,如同我的心波在蕩漾。哇,江面變寬了,兩岸的橡膠林、香蕉樹倒影在水里,形成一幅幅大自然繪就的山水畫,美不勝收。</h3><h3><br></h3><div> 哎呀,那道橋還是27年前的模樣,沒有變,野戰醫院的女兵沒有事情的時候,都喜歡到橋上來照像,呵呵,和我保存的照片上一模一樣。車過橋的時候,我讓嘉嘉開慢點,我努力的搜尋我們照相的那個位置,畢竟27年了,記憶模糊,想不起來是哪個位置,別管了,能夠每年再次感受到過橋的情景,知足。</div><div><br></div><div>“盤龍江面怎么變寬了呀?水也深了?當年的江面沒有這樣寬,水也沒有這樣深,江水還是混濁的,沒有這樣清幽啊?”我說。</div><div><br></div><div>“整條盤龍江,有大大小小幾十個電站,最大的是馬鹿塘電站,南溫河街全都被淹沒了。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海的世界了。我們眼前看到的江水是天保農場修建的電站壩區儲水?!泵妹谜f。</div><div><br></div><div>“噢,是這樣??!”我把視野從盤龍江移到公路邊一片片的香蕉地。</div><div><br></div><div>車緩緩駛過橋,在路坎上的橡膠林和河岸的香蕉林間平穩穿行,感覺不到當年坐軍車時那樣顛簸,從貓貓跳河橋往右行,是通往老山方向的公路,這條公路已經不是當年那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了,變成了平坦的彈石路。妹妹不停的介紹說,別小看這彈石路,在山區,應該算得上是很好的公路了,一直鋪設到老山主峰,上老山的公路能改造成彈石路,得力于老山是云南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div> <h3>指向遠方……</h3> <h3>重逢攀枝花樹下</h3><h3> /作者:戰地女神</h3><h3><br></h3><h3>血色年華戰老山</h3><h3>生死之交情義連</h3><h3>戰爭硝煙雖散去</h3>將士憂憂在邊關<br><br>人到暮年終懷舊<div>每每夜半魂夢現</div><div>太平盛世歌升屏</div><div>戰馬不可放南山<br><br>我與14軍40師118團老山英雄連藏雷及47軍徐良的合影留念!</div> <h3>2014.4.24在老山主峰偶遇戰地攝影記者楊建</h3> <h3>與越南村民合影</h3> <h3>麻栗坡的小孩</h3> <h3>今日的老兵</h3> <h3>作者:戰地女神</h3> <h3>老山的木棉花</h3> <h3>感悟木棉花開時</h3><h3> /作者:戰地女神</h3><h3><br /></h3><h3>血色年華挽花魂</h3><h3>木棉樹下追思人</h3><h3>當年邊關軍情急</h3><h3>千軍萬馬輪浴洗</h3><h3><br /></h3><h3><br /></h3><h3>炮火激烈壯士勇</h3><h3>寸土不讓民族仼</h3><h3>國旗復還老山峰</h3><h3>烈士倒下別故親</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娘親望眼兒早還</h3><h3>誰料埋骨麻栗坡</h3><h3>一腔熱血報國志</h3><h3>舎家忘死不顧身<br /></h3><h3><br /></h3><h3><br /></h3><h3>自古忠孝難兩全</h3><h3>慈母知子照丹心</h3><h3>時光飛逝三十載</h3><h3>南國和平歌聲吟<br /></h3><h3><br /></h3><h3><br /></h3><h3>戰友夢回千百目</h3><h3>懷念淚水濕衣襟<br /></h3><h3>慰藉英靈九泉下 </h3><h3>灑酒杯干銘記心<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國安疆寧萬事興 </h3><h3>藏槍擱劍忘故情<br /></h3>殘身病體苦度日<br />難忘鏖戰鑄軍魂<br /> <h3>永遠的傷痛……</h3> <h3>當年的老山主峰</h3> <h3>79師野戰醫院二所部分參戰戰友</h3> <h3>79師師醫院二所部分參戰戰友</h3> <h3>我踏著硝煙歸來/作者:戰地女神</h3><h3><br></h3><h3>我踏著硝煙歸來……</h3><h3><br></h3><h3>早晨的天空遼闊而高遠,山上的綠充溢于我的心間。在這五百米的小路上,我走得很慢很慢。這并不是因為泥濘陷住了我的雙腳,也不是因為路邊就有無數地雷張著猙獰的眼睛。是因為在這窄窄的通路上,有著一則則壯烈的故事……</h3><h3><br></h3><h3>五百米??!漫長的五百米。路要在原始森林里通過,要在巖尖上通過,要在灌木藤條中通過,哪里有的是地雷,有的是荊棘,有的是毒蛇,有的是……</h3><h3><br></h3><h3>五百米呀!我仿佛跨越了幾個世紀。</h3><h3><br></h3><h3>朝霞如血,我踏著硝煙歸來,小心亦亦地走著,思索著每一寸通路,我知道,我踩的是戰友的血肉之軀……</h3> <h3>我家司令和政委,很恩愛的一對老人!羨慕</h3> <h3>我和大哥大嫂及老爸老媽的合影</h3> <h3>開心的一家人</h3> <h3>我的小棉襖</h3> <h3>我的最愛</h3> <h3>我的軍旅生涯</h3> <h3>我的圓夢老山群</h3> <h3>凱旋</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尧县|
安龙县|
靖安县|
桐庐县|
古蔺县|
博兴县|
青神县|
商丘市|
沁水县|
焉耆|
临江市|
醴陵市|
揭西县|
迭部县|
弋阳县|
淮阳县|
澄城县|
深水埗区|
盐城市|
台州市|
贵溪市|
德化县|
南昌县|
平江县|
聊城市|
无为县|
肇源县|
四子王旗|
兴和县|
平乐县|
南安市|
竹北市|
景泰县|
金平|
西宁市|
新宁县|
嘉荫县|
宝丰县|
鹿泉市|
南华县|
社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