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此次永年尋根問祖之旅,最令人思緒萬千的地方就在李家老宅。在這里我們可以追溯祖上的榮光,可以了解李氏家族百年的歷程與滄桑。有誰又能聯想到,那些曾在這個院子內玩耍的孩子們,后來竟然成為了對中國近代金融、實業有過巨大貢獻的民國政要呢!</h1> <h1>我懷著對祖上的敬畏之心,依依不舍的離開了老宅,繼續沿東大街西行。</h1> <h1>廣府古城有很多歷史遺存。如清暉書院、文廟大殿(遺址)、毛遂墓、黑龍潭,武氏故居、狀元樓、太和堂等等。</h1> <h1>永年廣府古城是中國北方惟一的旱地水城,四周是面積達4.6萬畝的永年洼。廣府古城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春秋,當時為曲梁侯國的曲梁城,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歷史。其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獨特厚重的文化積淀。</h1> <h1>歷史上的廣平府曾官署棋布,廟宇半城,老街縱橫,商貿云集,有三十多條街道,分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個小拐彎,曾經的繁華不可勝數。 </h1> <h1>在古城我有幸見到了永年武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國家級太極拳名家胡鳳鳴先生。胡先生精神抖擻,滿面紅光。我一邊寒暄一邊半開玩笑說:要是早認識胡先生就好了,可以將身體練得棒棒的!</h1> <h1>城里街道的路面在逐步改成石板路。使我想起歐洲一些古城小鎮,地面是拼起來的黝黑光滑石頭,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厚重之感。在這個中國北方小城,我找到了這種感覺。</h1> <h1>這里的商鋪大多掛著大紅的燈籠,門店兩邊貼著大紅的對聯,一派喜慶的中國文化元素。</h1> <h1>這對宮燈掛在商鋪的垂花門上,更顯華貴。</h1> <h1>這些老城商鋪的小樓很有特色,上下兩層都有廊柱。采用穿斗式的木架構,其挑枋上的彩繪精美。</h1> <h1>這是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在清朝康熙帝時曾御批為申氏祠堂。申氏一門在明清兩朝共出了八位進士和十三位舉人,<span style="font-size:16px;"></span></h1> <h1>細看申氏祠堂的建筑非常精美。屋脊、瓦當、木雕枋板,無一不顯現出房屋主人的高貴身份。</h1> <h1>俊宇領我們走入一家醫院,說當年這里是一座宏偉的太廟,后遭焚毀,僅剩一些遺跡。走出醫院大樓的后門,我看到的僅剩下一排巨大的墊柱石,隱藏在醫院的后院內。</h1> <h1>這就是當年廣平府文廟大成殿的照片。這座雄偉壯麗的大殿于1982年被火災焚毀,實在是可惜。</h1> <h1>我們一路欣賞著古城的風貌。</h1> <h1>這里有很多風味飯店。這是老城私房菜館。</h1> <h1>這是老城食府。要不是今天的行程緊湊,還有不少的事情要做,我還真想一腳邁進去。</h1> <h1>我們在游覽中不時可以看到這樣的大宅門,可見當年這里商賈大戶云集的景象。</h1> <h1>這些店鋪的窗欞都很漂亮,有的墻上還有鑲有磚雕。</h1> <h1>這些店鋪又是裝飾了廊柱。使我想起幾個月前,在美國西部小鎮看到的那些牛仔風格的店鋪,都那么古樸,真是異曲同工。</h1> <h1>而這家店鋪的模樣告訴我們,幾十年前在店鋪打烊后,就是用這樣的拼板將門臉封起來的。</h1> <h1>這個拱形門又讓我們看到了古城的另一特色。</h1> <h1>在來永年廣府古城的路上,我就談到了小時候家里有一個高裝的"鋼鍾鍋",除了燜米飯,有時會拿它做一種菜:一層小黃花魚,一層白菜。然后放醬油醋和糖,要煮很長時間,吃時魚都酥了。俊宇樂了,說你說的就是咱們永年酥魚呀!哇!我這才知道敢情小時候吃到的就是咱們永年的特色菜。</h1><h1>今天我在路邊也不時看到這些小店,就是專賣永年酥魚。據說要在罐里悶燒11個小時呢!</h1> <h1>老城的街道算是步行街,一般的車輛是不許進入的。街道兩旁還有這些銅塑的雕像。我想是老城的規劃者想用這些塑想找回當年市井的感覺吧。這是一位賣糖葫蘆的老人。</h1> <h1>這好像是賣酒郎在倒酒。</h1> <h1>這是爺兒倆在吃包子,旁邊的狗狗伸著脖子等著賞賜呢!</h1> <h1>不知不覺的走到了十字路口。</h1> <h1>這個路標告訴我們,往右手走過去就是武家大院了。</h1> <h1>"廣郡三武府"又稱"武家大院",它位于河北永年縣廣府古城內的囤市街西側。武家大院是目前廣府古城內保存下來的最大的一處清代建筑群。陳紹春先生是一位文物愛好者和古建專家,他投巨資對武家大院進行了修復,使武家大院在黯淡了近百年后又煥發出勃勃生機。</h1> <h1>廣府古城悠久的歷史,使廣府古城具有了深厚的歷史積淀。"廣郡三武府"是廣府古城歷史長河中一朵美麗的浪花。這朵美麗的浪花便是武澄清、武汝清和武河清弟兄三人。</h1> <h1>武氏三兄弟在其母趙太夫人的教育下,具成大家。武澄清,字秋瀛,咸豐二年進士,曾教學于成安、保定、房山、樂亭,門徒眾多,山西巡撫胡景桂曾是其得意門生之一,有"大清同治皇帝敕封武澄清夫婦圣旨碑"立于府城門外。</h1> <h1>武汝清,字酌堂,道光二十年進士,授二品頂戴花翎,為人清正。道光帝得知琦善簽署《穿鼻草約》,擅自割讓香港后,便派武汝清赴廣東押解琦善回京。咸豐辛亥年,武汝清赴西寧查辦番案,番司以重金賄之,汝清不受。時任刑部侍郎的曾國藩曾以正論折之:"上由是知汝清名,嘗謂某大臣曰:武員外清正,汝輩不及也。"</h1> <h1>武河清,字禹襄,貢生,首開文人練拳之先河,創立武式太極拳,成為一代太極宗師,"太極拳"一名便是武禹襄首創。進士武勳朝在武汝清墓表中曾寫道:"文章德義,竟爽一門,時有廣郡三武之稱"。</h1> <h1>這是擺放堂內的瓷器與家具。</h1> <h1>這是鑲嵌玉雕的屏風。</h1> <h1>這是小葉檀木雕刻的佛龕,上過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很有名。</h1> <h1>這是佛龕背后的山水四扇屏。</h1> <h1>這是武汝清的藏書閣。武汝清娶的是我們李家的姑奶奶,是爺爺的爺爺的四姑(李審言的四姑)。而武汝清之孫武敬緒娶的是我爺爺的姑姑。所以李武兩家是祖孫兩代的聯姻。</h1> <h1>這是史書所記,李質即李審言李吉言的祖父。</h1> <h1>這是武宅內的的套院。此為武毓之居室。</h1> <h1>這是武家的中堂客位。</h1> <h1>這里是武伊緒的居室。</h1> <h1>這是武澄清的居室瞻霽樓。</h1> <h1>從武家大院出來,我們信步來到了仝家大院。</h1> <h1>如果說楊露禪故居是楊氏太極拳的祖庭,武禹襄故居是武式太極拳的祖庭,申氏祠堂是申氏文學的圣殿,那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廣府古城的仝家大院則是中國文書學的搖籃!一代文化大師仝寶廉就出生在這里,他的名著《公文式》是中國文書學的開端,也是中國文書學誕生的標志。</h1> <h1>在仝家大院門前我有幸見到了仝家的后人仝代國。</h1> <h1>仝寶廉,字酌泉,號曲梁居士,滿族,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卒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仝寶廉的一生,雖然曲折坎坷,然而他奮發有為,自強不息。建樹頗多。</h1> <h1>仝寶廉祖籍遼東,自幼喪父,家境貧寒,然仝母知書達理,十分賢淑,以紡花織布為業供兒子讀書。仝母對寶廉要求十分嚴格,每每古賢訓之。每晚就寢前,仝母要求寶廉必背誦三篇文章方可就寢。</h1> <h1>仝寶廉沒有辜負仝母的期望,刻苦攻讀,終于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考中秀才,光緒十七年(1891年)年僅20歲的仝寶廉又考中舉人。 "仝母教子"的美名流傳至今。光緒帝曾御筆親書"鄉里矜式",以彰其德。后仝寶廉被清政府保送到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系學習日本的典章制度。</h1> <h1>1911年由直隸自治總局仝寶廉編寫的《公文式》一書的問世,才揭開了現代文書學以專著形式傳播文書工作知識的開端。</h1> <h1>這是《公文式》一書的原版。</h1> <h1>在仝家大院光裕堂里我暮然發現在一張整墻大的照片中,中間站立的正是大爺爺李士偉。此張照片我有,但卻不知與仝家的關系。</h1><h1>仝寶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文學、歷史、書法、法學等均有建樹。仝寶廉從日本留學歸國以后一度為清朝、北洋政府、民國政府官員,曾受李士偉之邀,延攬為北洋師范學堂法學教授。李士偉時任學堂學監。</h1> <h1>從仝宅出來我們一行又來到了武禹襄的故居。這是武門三兄弟的弟弟家。</h1> <h1>武禹襄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號廉泉。</h1> <h1>武禹襄出身望族,博覽群書,有文炳然。雖未能以科名顯,然以才干和志向為當道所器重,頻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辭卻。</h1> <h1>楊祿禪曾把其子楊班侯送到禹襄處念書。禹襄對班侯的評價是"讀書不甚聰敏,習拳頗領悟."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傳外,也曾受教于禹襄。</h1> <h1>武禹襄終生研究太權拳,及至到老,病臥床榻,猶為侍疾者講論拳術,娓娓不倦。其甥李亦希、李承綸均從其學,尤以李亦畬拳藝最精。</h1> <h1>武禹襄傳世論文有<十三勢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四字秘訣>、《身法八要》、<十三勢說略>等。被后世尊為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故居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太極拳愛好者的瞻仰</h1> <h1>十三勢: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h1> <h1>我們往北走,來到廣平府署。廣府古城記載于春秋,成形于隋唐,繁榮于明清,是歷代郡、府、州、縣所在地,明代為冀南三府之一——廣平府府署駐地。</h1> <h1>這是一座仿清的官衙,雖為新建,卻是在老地基上,按老圖紙復原而成的。</h1> <h1>據史書記載,府署 古廣府郡治,萬春宮,洺州治舊址改建而成。有"三輔襟喉"牌坊依次為照壁、甬道、大門、儀門、戒心亭、大堂、二堂、三堂、東四堂、西四堂、東客廳、西客廳、東科房、西科房、花園、后花亭等共十九院165間房舍。</h1> <h1>這是署府的二堂。</h1> <h1>這是三堂院門。</h1> <h1>這是從三堂的前廊看對面的大門。</h1> <h1>這是署府東客廳院墻之外。院子里有一片湖水。</h1> <h1>這是我與俊宇在廣平府署院內的合影。</h1> <h1>從廣平府署出來,已經過午。我有些累了,我們又從東大街走出,來到這家永年風味的飯店用餐。首菜當點永年酥魚。嘗一口,還是兒時記憶的口味,無限溫馨。</h1> <h1>俊宇拿出帶來的地方志,我們開始邊吃邊聊。</h1> <h1>俊宇指出史書中對李氏家族歷史沿革描述的有關文字。</h1> <h1>然后我們做了一些討論。</h1> <h1>我拿出手機把相關文字資料翻拍下來。這可是李氏家族幾代人傳承的一手史料呀!</h1> <h1>永年縣志封面。</h1> <h1>縣志里講到李質之子為李玉振;李玉振之子為李吉言、李審言。</h1> <h1>這是廣平府志封面。</h1> <h1>這是重修廣平府志序。</h1> <h1>此序為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所撰。</h1> <h1>此志中包括對李吉言李審言事跡的描述。</h1> <h1>這里面描述了吉言審言兄弟共同御敵致勝的經過。真應了打仗親兄弟之言。</h1> <h1>午飯后我們首先來到位于廣府古城城東2.5公里的弘濟橋。當地人也稱之為"東橋"、"老東橋"。這里的環境幽靜優美,古橋的附近沒有現代建筑,到這里特別能夠發古之幽情。</h1> <h1>弘濟橋曾在明萬歷年間重修,俗稱東橋。該橋結構與趙州橋相似,為單孔雙敝肩石拱橋,全部用石塊砌成,堅固結實又美觀大方。 主拱券似長虹飛架,其兩端各肩負兩個小孔,造型宏偉壯觀。橋長48.9米,寬6.82米,主券跨度為31.88米,矢高6.02米。</h1> <h1>趙州橋又叫安濟橋,和弘濟橋只有一字之別,它們建造的年代以及外形、風格、結構、功能,幾乎都一樣,唯一區別只是弘濟橋略小,它長48.9米,而趙州橋是50.82米;其次趙州橋的兩肩上有四個小券,又稱腹拱,而弘濟橋的兩肩上只有兩個小券。</h1> <h1>離開弘濟橋,我們驅車開往離城不遠處的李家墳塋地。李家祖墳位于城東南十里魏寨村南的支漳河畔。魏寨村位于廣府城下,漳、滏河畔。它背靠滏水,腳蹬漳河故道,西依支漳河,東靠留磊河,是一個四面環水、河渠密布的秀美村莊。這種獨特的地形地貌在冀南一代十分罕見。這里經過文革浩劫,地面上的墳頭墓碑已蕩然無存。但我還是要去憑吊。</h1><h1>這是家譜中標明的祖宗墳塋地位置。可以看出這是一塊風水寶地,當初選擇這里一定是找風水大師看過的。</h1> <h1>前面就是祖宗墳塋地的地方了。我的內心突發一種欲哭無淚的悲哀之情。</h1> <h1>據俊宇講,1966年當地的民兵連長帶領貧下中農挖墳時,專找大墳挖,說是里面能挖出金銀財寶。所以比較體面的墳,體量大的墳都被挖了。而李伯芝的墳當然是首當其沖。而"革命行動"過后被推倒、砸毀的墓碑就扔在了這個水塘里。至今還沒人撈出來。</h1><h1>內心多年的對祖先的懷念與尊崇一下子涌上心頭。我規規矩矩的給放置祖先墓碑的水塘磕了四個頭。</h1> <h1>俊宇說這個地方有個半截的石碑,上面有"圻藩立"幾個字。我們很艱難的走過去,我端著相機,實在是不敢往下走,怕掉到水里。佑蘭倒是比我靈便,她和俊宇下到河邊去查看。</h1> <h1>俊宇用湖水將石碑上的淤泥洗凈,確實露出了那幾個字。佑蘭做了拍照。這很可能是當年以八大大名義安葬四奶奶(八大大的生母在八大大出生后幾天即去世)時立的墓碑。</h1><p class="ql-block"><br></p> <h1>為了分辨李家祖墳的正確位置,俊宇攔住了一位正在路上的老人詢問。</h1> <h1>很巧的是,他當年正是參與挖墳的人之一。他記得還很清楚。</h1> <h1>他在給我們指點墳地的具體位置。</h1> <h1>這里已是一片種植蔬菜的大棚。</h1> <h1>我們又遇到了在菜地中的另一位老人,文革那年他十五歲。挖墳時他正是圍觀者之一。而且因為他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個地方,所以還"清楚"的知道"李伯芝"的墓在哪里。其實我們通過幾年的調查研究,大爺爺李士偉的墓葬在了北京門石景山區黑石頭村。而大家一直誤認為的李士偉墓其實應該是二爺爺李士俊之墓。</h1> <h1>這位老人在描述當年墓地的情況。說當年看墳人的后代還在,就在不遠的村子里住。</h1> <h1>他走向菜棚,拉開這個棚子說,當年那個最大的墓就在這里。墓碑有一人多高。</h1> <h1>我往里看了一下,里面是郁郁蔥蔥的蔬菜,長勢很好。</h1> <h1>這位老人也是當年參與挖墳的人之一。他說打開棺木時,人還沒有腐爛,栩栩如生。有人將尸體背出來,然后尋找棺木里面的財寶。值錢的寶物拿到手后再把尸體放回去,把墳平掉。據說他們還真的從那些棺木里找到了金元寶,金釵等首飾。另外在那個大墓中他們找到"李士偉"(實為李士俊)手里握著的一把折扇,據說是晚清慈禧賞賜的。一位挖墳人私自留了下來,隨后有古董商人找來,說可以用一輛卡車換取這把扇子。挖墳人竊喜,想把扇子上面的泥土清洗一下再交給古董商,沒想弄巧成拙,將扇子毀了,當然古董商也不會要了。現在這把殘破的折扇也早已不知去向。</h1> <h1>為記住這個地方,我拍了這張照片。</h1> <h1>這些故事俊宇在以前都已經告訴過我,但今天從這些當年文革中親自參與挖墳、圍觀的人嘴中說出來,我聽著心里還是五味雜陳,不是滋味。</h1><h1>這時暮然回首,發現太陽的光芒已被陰沉沉的烏云遮蓋,天空變得昏暗,寒枝在搖曳,一只孤鳥飛去......。有誰知在這綠盈盈的菜地上曾發生過這樣悲慘的事情!</h1><h1>萬惡的文革呀!你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又使多少人死而不得安生!我家祖墳就在這里被掘墳揚尸!當然這不是我一個家族的悲劇,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愿這樣的悲劇永不再重現!</h1> <h1>臨近傍晚,永年廣府古城的尋根問祖之路就要結束了。俊宇很有心,他緩慢的開車沿古城轉了一圈,讓我倆對古城道別。</h1> <h1>云彩變得很厚,橘紅色的夕陽在西沉。一場初春的瑞雪就要光臨。可能明天一早,古城就會披上一層銀色的靚妝,可惜我們是看不到了。</h1><h1>此行我將會刻骨銘心。對我來說,永年廣府古城從一個傳說已經變成根植內心的永恒。永年人是幸運的,盡管歷經戰爭、文革的摧殘,但仍奇跡般的留了下來,將這古城、水城、太極之城留給了永年人的子孫后代,同時也留給了李家漂流在外的子孫后代。李家后代也是幸運的,先人故去已快百年,這里的人們還在訴說著李家的故事,還要將李宅修復還原,這是何等的胸懷。我們做子孫的只有沒齒不忘,銘記于心。</h1><h1>感謝李俊宇先生對李家歷史孜孜不倦的發掘,感謝俊宇提供給我那么多的關于李家的素材,感謝俊宇整整一天的陪伴和對永年廣府古城的介紹。</h1><h1>再見,永年!再見,廣府古城!我們還會再回來的。那時將會是一個家族對家鄉父老的致敬,對祖宗先人的祭拜。</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鲁山县|
从江县|
呼和浩特市|
赞皇县|
赤水市|
宣化县|
瓮安县|
方山县|
铜山县|
鄄城县|
平昌县|
双流县|
卓尼县|
集贤县|
连江县|
璧山县|
玉树县|
福海县|
饶阳县|
兰坪|
博客|
吉木乃县|
四平市|
利辛县|
长宁县|
丽江市|
巫山县|
天台县|
阿图什市|
曲靖市|
莒南县|
长宁县|
乐安县|
晋江市|
多伦县|
静宁县|
雷州市|
浦城县|
义乌市|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