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上海博物館四樓古代玉器館,展陳面積共有500平方,展出歷代玉器300余件。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一共分成6個部分,系統地展示了各個時期古代玉器和華夏文明的輝煌成就。</h3><h3> 玉器是離我們最近的一種藝術品,它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一直伴隨著我們走過了八千多年。人們親玉,敬玉,愛玉,佩玉……它不僅是價值連城的珍寶,它甚至還是美好品行和事物的象征。</h3><h3> 前兩年參觀了上海博物館的玉器館,現在選擇了一些當時拍攝的圖片,以期與愛玉的朋友們一起欣賞。</h3> <h3>《神人獸面紋琮》.良渚文化</h3><h3> ?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左右,是一支分布在中國東南地區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類型,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h3><h3> 玉琮和玉璧,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玉器。"蒼璧禮天,黃琮禮地",在良渚文化所有的玉器中,以玉琮的制作最為精細。這個玉琮四面分別琢出一組神人獸面紋,是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像。其四角有四只飛鳥,為神像的使者。</h3> <h3>《玉鉞》.良渚文化</h3><h3> 鉞是權力的象征,把鉞綁在木杖上稱為權杖,象征生殺大權。在良渚文化中經常發現氏族顯貴的墓葬里有這種象征權力的權杖,氏族首領當時往往集軍、政、巫為一體。</h3> <h3>《神面鳥紋斧》.龍山文化</h3><h3>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因首次發現于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h3><h3> 一只展翅欲飛的神面鳥象徽章一樣顯現在玉斧上。</h3> <h3>《四孔刀》.齊家文化</h3><h3> 齊家文化位于西北地區,主要特征是以大型的禮儀性器物為主,比如刀、璧、琮等等。西北地區玉器大多素面無紋,與東面沿海一帶的玉器完全不同。</h3> <h3>《神人》.石家河文化</h3><h3> ?石家河文化是從新石器時代之末至青銅時代早期,距今約4600─4000年。因發現于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而得名。</h3><h3> 玉神人面部造型奇特,斜橄欖形眼,蒜頭大鼻,闊嘴緊閉,表情莊嚴,頭戴平頂冠,耳戴一對耳環,雙手放在胸前,被認為是古代巫師正在做法。這件神人是海內外同類傳世玉器中最為精美的一件,曾為上海博物館的標識性玉件。</h3> <h3>《玉虎》.商代晚期</h3><h3> 這件玉虎是裝飾品,以佩飾為主,佩飾的器物上都有穿孔。古代佩玉和今人有所不同,今人佩玉主要在頸部帶一塊玉,腰里掛一塊玉,但古人是將幾塊幾十塊玉串聯掛于身上,身份越高的人身上佩帶的玉越多。 </h3> <h3>《玉鳥》.商代晚期</h3><h3> 對稱而富有彈性的線條,勾勒出一只展翅欲飛的飛鳥形象。</h3> <h3>《玉鳥》.商代晚期</h3><h3> 商周的動物造型特征比較明顯,多為片雕,圓雕較少,雕刻也不是很繁復,寥寥幾刀,卻善于抓住動物瞬間的動感,所以神態生動。</h3> <h3>《玉鳥》.商代晚期</h3> <h3>《鳳紋玉飾》.西周</h3><h3> 在玉戚上刻畫的鳳紋。</h3> <h3>《玉螳螂》.西周</h3><h3> 除了飛禽走獸,昆蟲游魚也是玉作的表現形式。</h3> <h3>《玉魚》.西周</h3> <h3>《玉覆面》.西周晚期</h3><h3> 又稱《瞑目綴玉》,是古代獨特的一種葬玉,俗稱為"玉覆面",從西周晚期開始一直延續到戰國,到了漢代就演變成了玉衣。</h3> <h3>《玉玦》.春秋</h3><h3> 玉有缺則為玦,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h3><h3> 滿者為環,缺者為玦。玉玦古時多為王侯佩帶,玦者乃遇滿則缺的意思,王侯佩帶是為警示,告戒其不可自滿也不可自以為是。</h3> <h3>《雙龍首璜》.春秋晚期</h3><h3> 玉璜、玉環都是組佩里重要的組件之一。玉璜是一種扁平扇形器,類似璧環的一段。古稱半璧為璜,實際上玉璜大多為圓璧的三分之一。</h3> <h3>《雙鳳紋出廓璧》.戰國</h3><h3> 對稱的在圓璧上飾以雙鳳或者雙龍等圖紋。所以稱為出廓璧。</h3> <h3>《雙層乳丁紋玉璧》.戰國</h3><h3> 玉璧是一種最受歡迎的器型了,它不僅作為禮器使用,還可以作為最貴重的禮品相互饋贈,比如"鴻門宴"里劉邦獻給項羽的禮物就是一對玉璧。它甚至還創造出了最昂貴的藝術品價值記錄,戰國時期秦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去換取趙國的一塊玉璧,"價值連城"的典故就出自這里。</h3><h3> 早期玉璧上是沒有紋飾裝飾的。西周時期在玉璧刻畫龍鳳紋作為裝飾,春秋時裝飾臥蠶紋。到了戰國及漢時玉璧大體就使用乳丁紋、谷紋和蒲紋裝飾了。</h3><h3> 玉璧可大可小,大的作為禮器或者殉葬,小的作為系璧。</h3><h3> 戰漢以來玉璧的器型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出廓"璧以及由內外兩部分組成的雙層玉璧。</h3> <h3>《龍型飾》.戰國</h3><h3> 戰國時期的龍,形式多樣,有一首雙身,有一身雙首,有龍首鳳頭的,還有幾條龍糾結在一起,說明這時期龍的造型還在發展變化之中,可以說是戰國龍是古代玉龍造型發展的黃金時代。</h3><h3> 玉龍上有穿系孔,一般來說是用于玉組佩上,除了裝飾外還起著平衡作用。</h3> <h3>《玉龍》.戰國</h3> <h3>《玉龍》.戰國</h3> <h3>《玉龍環》.西漢</h3> <h3>《勾連紋韘》 .戰國</h3><h3> 韘是扳指,是戴在大拇指上。古人射箭時用來勾弦的玉筒狀物,為了保護大拇指不受傷害,是一件實用的工具。到了漢代以后韘就演變成了一種佩飾器,俗稱雞心佩。而到了清代,這種扳指就純粹變成一種玩賞品。</h3> <h3>《玉帶鉤》.戰國</h3><h3> 帶鉤,從最早的良渚文化到戰國時期,其結構已演變為鉤首、鉤體、鉤鈕,基本形制側視為橫S形,鉤體中部或下端有鉤鈕。用法是將鉤鈕嵌入革帶一端,鉤首鉤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h3> <h3>《玉帶鉤》.西漢</h3> <h3>《玉帶鉤》.西漢</h3> <h3>《螭紋劍珌》.西漢</h3><h3> 劍珌是玉劍具的一種。在古代上層貴族所佩的劍上,會用玉做裝飾,這種用玉來裝飾的劍叫做"玉劍具"。玉劍具最早被發現于西周晚期,隨后一直延續至兩漢,兩漢以后便不再流行。</h3><h3> 一套完整的玉劍具,除了劍珌,還有劍首,劍格,劍璏。</h3> <h3>《螭紋劍璏》.西漢</h3><h3> 蟠螭是一種蛟龍,春秋時出現,形驕健兇猛,常用來裝飾玉器。</h3> <h3>《蟬形琀》.東漢</h3><h3> 蟬在漢代是一種很流行的葬玉,它主要的用途是置于逝者口內,用于象征逝者再生復活,因為蟬成蟲的現象是脫殼而生,古代人就認為蟬可以再生。</h3> <h3>《蟬形琀》.東漢</h3><h3> 剛勁利落的"漢八刀"工藝。</h3> <h3>《獻食玉人》.西漢</h3><h3> 玉人手捧類似于豆的器物,作獻食狀。長發、垂髻、深衣等皆為典型的漢代樣式。此件玉獻食人可能為喪葬用玉,</h3> <h3>《剛卯》.東漢</h3><h3> 剛卯和嚴卯在漢代較為流行,由于漢代社會非常迷信,所以當時每個人身上大都要帶件護身符,這種護身符主要就是剛卯。同時作為辟邪佩件的還有翁仲和司南佩,它們與剛卯一起被稱作辟邪三寶。</h3><h3> 剛卯是四面刻字、中心處有貫孔的長方形柱狀玉器,刻字內容主要講述這件器物勇猛無敵,一切妖魔鬼怪不敢來侵擾,當時的人將它作為一種護身符掛在身上用以避邪。剛卯一般是成對佩戴,一個叫剛卯,另一個稱為嚴卯。</h3> <h3>《剛卯》文字</h3> <h3>《翁仲》.東漢</h3><h3> 翁仲也是兩漢時期用于佩戴的避邪用玉。一般有青年武士和老翁文官兩種形象。無論哪種形象雕工都很洗煉傳神。</h3> <h3>《翁仲》.東漢</h3> <h3>《四靈紋勝》.東漢</h3><h3> 在古代,方位、四時、節氣這些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概念深入人心。其中"四靈"象征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有辟邪壓勝,避除不祥的意思。</h3><h3> 這件《四靈紋勝》中就刻有四靈,它們分別是玉器上中央上端雕的"朱雀",下方龜蛇相交的"玄武",外側兩邊各琢刻的"青龍"和"白虎"。隔柱上還淺刻了"長宜子孫,延壽萬年"篆書八字。</h3> <h3>《覆斗印》.漢</h3><h3> 這種玉印形狀象個倒覆的斗,所以被稱為覆斗印,是漢代常見的典型印式。</h3> <h3>《伎樂紋帶銙》.唐代</h3><h3> 玉帶銙是唐代玉器的一種典型器物,它是以玉為原材料制作的腰帶裝飾品。帶銙正面以壓地隱起的方式雕出舞蹈、吹奏等伎樂人物。人物神態、動作皆生動傳神,具有很強的觀賞性。</h3> <h3>《吹笛伎樂紋帶銙》.唐代</h3><h3> 唐代的玉帶上大多裝飾的是少數民族的形象,俗稱胡人。或吹彈或舞蹈,一派歡樂景象。這是當時受中西方交流的影響形成了這么一種特殊的圖案,而在唐代以后便不再出現。</h3> <h3>《獅紋帶銙》.唐代</h3><h3> 唐代的獅子形象多少還帶有漢辟邪的威勢。</h3> <h3>《龍》.唐代</h3><h3> 到了唐代,龍的形象就基本上定形和飽滿了。這條龍采用了圓雕的手法,立體的塑造出了翻滾的云濤,舞動的身姿,飄動的發須,讓人感受到了飛龍在天的氣勢。</h3> <h3>《飛天》.唐代</h3><h3> 飛天是佛教中的人物,通常是手持鮮花或者樂器在空中飛翔,稱作司花和司樂。在敦煌壁畫上可以看到她們的優美形象。</h3><h3> 唐代飛天通常是片狀,這一件??是圓雕,且器型較之其他飛天更顯碩大。若是確切年代,更顯珍貴。</h3> <h3>《飛天》.唐代</h3> <h3>《飛天》.宋代</h3><h3> 唐以后仍有飛天作品,但都不及唐飛天的輕靈飄逸。模仿總不及創造來的自然生動。</h3> <h3>《魚》.宋代</h3><h3> 唐宋以后的動物比較寫實,雕刻手法中以圓雕較多。雕琢也更圓潤。同時還增加了不少背景裝飾。</h3><h3> 宋魚有兩種情況,無鱗窄體魚和有鱗寬體魚,但無論哪種,都一改前代魚形呆板僵硬的剪影模式,呈現著游動跳躍顯得生機勃勃。</h3> <h3>《玉鳳紋飾》.宋代</h3><h3> 多流暢的線條!在藝術氛圍濃厚的宋朝,玉器作品也自然出類拔萃。</h3> <h3>《狗》.宋代</h3><h3> 在玉作中,狗的形象比較常見。人們相信手里把玩著一條玉犬,就會"大權在握"。這種玉器中的寓意現象,自宋以后越加濃厚。</h3> <h3>《葡萄紋飾》.金代</h3><h3> 利用玉皮的顏色進行巧雕,這件作品顯然是高手。</h3> <h3>《玉璽》.元代</h3><h3> 元代是一個由游牧民族主政的朝代,元代的玉器,注重氣勢,富有層次感,體現了藝術與實用的完美結合,具有古典藝術的成熟之美。 ?</h3><h3> 多威猛的龍形。</h3> <h3>《春水飾》.明代</h3><h3> 春漁秋獵,是遼金時期玉器的主要表現形式,這類玉作被稱為"春水""秋山"。后世仍有沿襲。早期用作帽子裝飾,元亡后宣德爐興起,即被用于爐蓋上的把手,俗稱"爐頂"。</h3><h3> 這一件明代的春水飾件是作為掛飾。</h3> <h3>《三螭紋觚》.清代</h3><h3> 清代的宮廷玉件多杯?瓶觚大件作品,這直接得益于玉石產地豐富的原料壟斷與供給。玉質上乘的大件作品制作精良,但少見生氣。</h3> <h3>后記</h3><h3> 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從未間斷過,它一直與我們相隨相伴從未分離。參觀博物館時用相機記錄的古代玉器,由于條件所限不能盡善盡美地表現出古玉的溫潤美麗,實在是一個遺憾。但是當您走近它們,站在這些美玉的面前,就能感受到它們帶來的震撼。</h3><h3> 《碧玉蟬》.漢</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游戏|
斗六市|
安阳市|
利辛县|
崇左市|
鹤山市|
阿克陶县|
沈丘县|
尼勒克县|
务川|
深泽县|
东港市|
琼中|
报价|
石台县|
遂昌县|
灵山县|
措美县|
舒兰市|
安吉县|
兴安县|
黄陵县|
民和|
延庆县|
阜新市|
台中县|
和静县|
南木林县|
翁牛特旗|
兴隆县|
清苑县|
永年县|
宣武区|
鲁甸县|
南昌市|
福安市|
梁河县|
荔浦县|
托克托县|
曲水县|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