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清晨,高鐵列車在向邯鄲方向疾駛。隔著車窗,火紅的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今天我與我的夫人要進行一次永年尋根問祖之旅。</h1><p><br></p> <h1><br></h1><h1>而這尋根問祖的動力,則來源于一個電話、一張照片......。</h1><p><br></p><h1>自打小時候起,我就經常聽父母聊起各自家族的軼事。我的父母都姓李,也都出身于名門望族,但母親的李是江蘇昆山李家;父親的李是直隸永年李家。逢年過節,父母總會說到當初各自家里是怎樣過的。平時家里人之間也經常會提到一些家族中的老事兒趣事兒,我則聽得津津有味。父親偶爾會提到一個地名----永年,使我知道那是我們李家的根,是爺爺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父親已于2005年過世。母親也于2016年過世。他們前半生所經歷過的一切,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早已褪去鉛華,成為過眼煙云。而永年這個名字,也在記憶中漸行漸遠......。</h1><p><br></p> <h1><br></h1><h1>近年來,我根據網上查得的資料加上父輩口口相傳的李家歷史,在報刊媒體陸續發表過一些關于家族的文章。由于了解的局限性,文章只涉及了我的爺爺李士熙和大爺爺李士偉在北洋時期的金融實業活動。</h1><p><br></p> <h1><br></h1><h1>有一天,我接到了一個電話,那是一位永年老家的人打來的,叫李俊宇。俊宇是一位公司的經理,同時也是一位研究李家歷史的專家。他幼年時,離家不遠一處兩面環水的地方有一座家族墓地,還有看墳人家在照顧。大家都知道那是李伯芝(李士偉字伯芝,舊時人們對有名望的人因尊重而不直呼其名,所以一般提起來都是叫字。)家的祖墳。這引起幼年李俊宇極大興趣,大學畢業后,工作之余,一直投入在深入了解李家歷史的研究中,通過旁征博引,反復求實,掌握了大量的李家歷史素材,成為研究李家歷史的專家。此次是通過報紙上我的兩篇文章《北洋財團李士偉李士熙兄弟》與《李士偉與北洋實業》聯系報社記者找到我的。</h1><p><br></p><h1>俊宇在向我求實一些關于李家的老事外,也陸續告訴了我很多我不知道的家族歷史鉤沉。他在這方面鉆研得挺深的。其科學嚴謹的態度和對永年李氏家族的敬仰,令我感佩!</h1><p><br></p> <h1><br></h1><h1>這是2014年的10月李俊宇先生來訪,并與家母合影的照片。</h1><p><br></p> <h1><br></h1><h1>2015年春,俊宇興奮的告訴我說,他已委托一位朋友從日本明治大學圖書館復印來了一張照片,那是老奶奶70壽辰時的全家福照片,彌足珍貴。我收到這張照片后,即興奮又有些惆悵:我終于看到李家最重要的一位女性----我的老奶奶的容貌,也看到了著燕尾服佩嘉禾章的爺爺及其他四位爺爺,同時也看到了他們著霞帔盛裝的夫人。這是一張令人震撼的照片,背后一定蘊含著非常豐富的老故事。</h1><h1><br></h1><h1>這張照片激發了我深入了解家族史的興趣,同時百年前的永年,現在的廣府古城也在召喚我去尋根問祖。</h1><p><br></p> <h1><br></h1><h1>火車不到八點就準時到達了邯鄲東站。俊宇已在站外迎候。我們一行直接駛往東北15公里外的廣府古城----昔日的永年縣城。</h1><p><br></p> <h1><br></h1><h1>永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地理位置重要,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是古代廣平郡的旺地。戰國時期,趙國就在西陽城建造信宮,做為王侯和群臣聚會的地方。 </h1><p><br></p> <h1><br></h1><h1>廣府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1><p><br></p><h1>廣府古城是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的發祥地,在太極拳界執大旗地位。在全國八大太極拳門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被譽為中國太極之鄉。</h1><p><br></p><h1> 廣平府,在明代是八大府之一,與大名,保定,真定,河間齊名。它集古城、水城、太極城為一體,但又比平遙多了水的靈性,比白洋淀多了城的沉穩,更有楊氏武氏太極拳的錚錚風骨。是我們華北地區一座罕見的歷史名城(在它的附近還有一座可與趙州橋相媲美的弘濟橋)。也許是行政中心的遷徙,它從喧鬧中慢慢沉寂下來,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這未必是壞事,反倒保留了一座完整的古城。</h1><p><br></p> <h1><br></h1><h1>這是民國初年的廣平府城樓。看來改動的地方還是不少。不過格局沒變,城墻、橋基沒變,與今日各地拆假古董建新古董的急功近利商業行為比較,算是基本保持了舊有的風貌,只是比原有建筑更加大氣磅礴。</h1><p><br></p> <h1><br></h1><h1>在廣府老城的南門外,我們先參觀了楊露蟬故居。</h1><p><br></p> <h1><br></h1><h1>這是楊露禪宗師生前的住所。楊氏故居總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坐東面西,分兩個院落,主要有茶棚、居室、演武廳、碑廊組成。</h1><p><br></p> <h1><br></h1><h1>這是太極宗師楊露蟬的銅塑像,后面是一座涼亭,遠處是廣府古城的南門。</h1><p><br></p> <h1><br></h1><h1>這是大師院內影壁上鑲嵌的陰陽八卦圖。</h1><p><br></p> <h1><br></h1><h1>這是楊露禪大師故居旁的一大片湖波。遠處是蘆葦蕩。若從天上看,蘆葦的分布就像是繁寫的"龍"。近處停泊著游艇和畫舫。</h1><p><br></p> <h1><br></h1><h1>古城周長4.5公里,墻高10米,厚8米,城內面積1.5平方公里,分布30多條街道。廣府古城原為土城,面積六里二百四十步,元朝增為九里十三步,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廣平府知府陳俎調集九縣民工,歷時十三年,將土城砌為磚城,四門筑有城樓,四角建有角樓,并有垛墻876個,殊具特別的是在四門之外尚建有甕城相守,地道的關防深鎖,固若金湯。</h1><p><br></p><h1>這是南門陽明門。</h1><p><br></p> <h1><br></h1><h1>永年廣府古城有四萬六千多畝洼淀,"九里十三步"的永年古城就坐落在洼淀的中央。水圓城方、萬畝葦塘,是中國北方少有的江南式小城。水面積占比之大,濕地保護之好,為北方之首。</h1><p><br></p> <h1><br></h1><h1>從路標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城完全被碧水環繞,難怪稱為水城。雙水環繞的水上古城叫做"三山不顯四海不干"。三山是指府前口、縣前口和囤市街口三個十字街口。四海是指城四角。一個美麗蛤蚌姑娘的故事令廣府古城活靈活現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h1><p><br></p> <h1><br></h1><h1>廣府古城之所以聞名于世,除去太極拳故鄉之外,就是這稻引千畦、荷香十里的湖波景色。水,是廣府古城的靈魂,潤澤了這千年的古城,也穿越了如歌歲月。廣府城的古老清潤在水里,使這座北方古城具有了靈性典雅的韻味。</h1><p><br></p> <h1><br></h1><h1>金色的蘆花,白色的石拱橋,碧藍的湖水加上斑駁的城墻與城樓,整個一幅絕美的畫面。</h1><p><br></p> <h1><br></h1><h1>這是我與老伴兒在古城前的合影。</h1><p><br></p> <h1><br></h1><h1>這是我在古城東南角大堤橋頭留影。</h1><p><br></p> <h1><br></h1><h1>這是我在拍攝廣府古城角樓。</h1><p><br></p> <h1><br></h1><h1>初春搖曳的金色蘆花。</h1><p><br></p> <h1><br></h1><h1>這是環繞古城道路中的一座精美石橋。</h1><p><br></p> <h1><br></h1><h1>石橋下叢生的金色蘆葦使初暖乍寒的景色生氣勃勃。</h1><p><br></p> <h1><br></h1><h1>廣府古城有個有名的書院叫做清暉書院,也稱蓮亭,位于永年廣府城東北角,明萬歷年間知府蔣以中修建,為明清時期府學。鄭板橋、翁同和、清直隸總督方觀承等都曾在此講課或留宿,古近代培訓士子之所,為古近代人文教育的著名勝地,曲廊回繞,楹窗毗連,名人碑帖,極目遍是。</h1><p><br></p><h1>清乾隆六年(1741 年),知府任宏業重修并改名清暉書院。1902年(清光緒28年)廢除科舉制度后名為廣平府學堂。圖中所建為城西北角外的清暉書院復建工地。</h1><p><br></p> <h1><br></h1><h1>這是當年極盛時頗有書卷氣息的清暉書院。當年爺爺一代就是從這里走出,游學日本的。</h1><p><br></p> <h1><br></h1><h1>這是位于廣府古城東門外鎮東街的甘露寺。</h1><p><br></p> <h1><br></h1><h1>甘露寺始建于北魏時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幾經戰毀,但香火不絕,法音流布。</h1><p><br></p> <h1><br></h1><h1>相傳,甘露寺初建時名稱為百草寺,當年隋煬帝三女兒南陽公主因不滿父君暴政,曾在此削發為尼,法名妙善,隋煬帝知道后大怒,火燒百草寺。</h1><h1><br></h1><h1>而南陽公主妙善則被當時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救出,護送到河北西部的蒼巖山隱居修行。到唐代佛教鼎盛,百草寺重新修建,改名為:甘露寺。到明代時重修改名:蓮花庵,后又改為甘露寺。</h1><h1><br></h1><h1>民國時期該寺毀于戰亂。今天看到的寺院是于2014年完工的建筑。</h1><p><br></p> <h1><br></h1><h1>從甘露寺出來,我們回到東門。陽和門外有一個碩大的甕城。</h1><p><br></p> <h1><br></h1><h1>東門石橋上的石獅子栩栩如生,守望著古城與浩渺的環城湖泊。</h1><p><br></p> <h1><br></h1><h1>甕城外城墻上刻有"廣府城"三個大金字。</h1><p><br></p> <h1><br></h1><h1>古城墻能在連年的戰亂及歷次運動中得以保留,真是永年人的福氣。</h1><p><br></p> <h1><br></h1><h1>廣府古城原名曲梁,也名臥牛城。</h1><h1><br></h1><h1>這里流傳著一個故事:古代這里經常鬧水患。北魏年間,淄川人李詭祖來到曲梁擔任縣令,請來四頭神牛神,威力無邊。據說,每逢洪水來臨,四頭神牛就會各占據城墻一面,一齊馱著城墻站起。洪水再猛,也總漫不過城頭。</h1><p><br></p> <h1><br></h1><h1>我們進入甕城后就見到了一個半圓形的大廣場。</h1><p><br></p> <h1><br></h1><h1>這個拱形的城門墻基本上是明代的遺跡。</h1><p><br></p> <h1><br></h1><h1>我們從甕城內的廣場進入陽和門。</h1><p><br></p> <h1><br></h1><h1>這是我在甕城內攝影。</h1><p><br></p> <h1><br></h1><h1>我與峻宇在明城墻下合影。</h1><p><br></p> <h1><br></h1><h1>從陽和門進入東街后回望,陽和門高大雄偉,比例勻稱。屬于明代的典型建筑。</h1><p><br></p> <h1><br></h1><h1>這是東門城根。城墻與民宅隔了一個空間,既便于交通,也能防止火災。</h1><p><br></p> <h1><br></h1><h1>東街的街道并不寬敞,但設計的很合理,有石板的路面,建筑規范的商鋪。間或有幾棵古槐,告訴我們這是一座北方的古城。</h1><p><br></p> <h1><br></h1><h1>進入東街走不多遠,右手拐進一條小巷,就看到了幾間極其破舊的老屋,俊宇說這就是永年狀元府的所在。</h1><p><br></p> <h1><br></h1><h1>說實話,看到現場直覺就是"破瓦寒窯慘不忍睹",和"狀元府"無法聯系起來。</h1><p><br></p> <h1><br></h1><h1>房子僅剩下半拉架子,露著天,好像馬上就要散架了。但這就是真跡,比假古董強百倍。希望這里的一磚一瓦都能用在修復上。</h1><p><br></p> <h1><br></h1><h1>看著看著,我內心開始佩服我們永年人的氣魄了。永年人沒有嫌棄這些破屋,了解它們的價值,所以不會去建一個全新的假古董去騙游客,而是將當年狀元府殘存的木料磚石保護好,再跟據當年的規模格式建起來,這才叫尊重歷史,修舊如初。同時這也是對我們的先人,對中華文化的最高敬畏。</h1><p><br></p><h1>既然開始了就有希望。祝廣府古城的狀元府早日恢復原有的風采。</h1><p><br></p> <h1><br></h1><h1>再往西走不遠,俊宇即指著右手一片建筑說,這就是你爺爺當年住過的老宅。</h1><h1><br></h1><h1>不過據他講,李家自老爺爺過世之后,五兄弟留學日本或在天津上學,隨后即悉數留在天津定居,鮮有回來。當地人唯一一次記得的,還是民初時代,大爺爺李士偉等眾兄弟將其父親靈柩從江西扶運回永年李家老墓地安葬時,從天津沿水路運來了一船的海參。當時曾大擺宴席。李士偉說:自我離開永年,鄉親們沒吃過我家一頓飯,這回請大家都來吃席!此事家鄉父老沒有忘記,但李氏后人卻沒有再回來看看......。</h1><p><br></p><h1><br></h1><h1>自此老宅任其荒蕪,無人問津。</h1><h1><br></h1><h1>永年解放前夕老宅曾作為國共和談的會址。解放后改做了學校。再后來,學校搬走,80%的原有建筑被拆毀改做了民宅或商業用房。幾十年的歷史變遷,如今僅留下半個四合院。而且原有的大門也不見了,只有一個后開的小門。</h1><p><br></p> <h1><br></h1><h1>廣府古城歷代作為郡治,州治,府治,縣治,歷史上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清末民初有著名的"三大名門"胡鄭李,"四大望族"武范竇黎。至今提起,人們還眉飛色舞,津津樂道!其中李就指的是我們李家。</h1><p><br></p> <h1><br></h1><h1>這個石頭拱門的門樓是當年李家開的當鋪。緊挨著李家的宅院。</h1><p><br></p> <h1><br></h1><h1>據說這家當鋪門的規格在永年當年是屬第一的。</h1><p><br></p> <h1><br></h1><h1>此三字為"迎熏風",為冀南才子張蓋的書法。</h1><p><br></p> <h1><br></h1><h1>一百多年的歷史滄桑都刻在了這石階上面。</h1><p><br></p> <h1><br></h1><h1>這個大門很小,出乎我的意外。經俊宇解釋才明白,李家當年的大門早已蕩然無存,現在看見的僅是后來開的邊門而已。</h1><h1>曾經的李家大院為三進四落,包括當鋪祠堂和花園,是一組清代的古建筑群。</h1><h1><br></h1><h1>永年李氏家族從這座老宅中走出了舉人、進士,走出了二品、三品的朝廷大員、走出了銀行總裁、實業家,財政總長。</h1><h1><br></h1><h1>李家人離開老宅后后,這里又做過國共和談會址、恒安石國際救暑等,人文底蘊非常深厚。</h1><p><br></p> <h1><br></h1><h1>進入院中,有了剛才看到狀元府時的感受,所以對我家老宅的破敗也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原址在,老圖紙在,還有這個劫后遺留的院落一角可做借鑒。李氏舊居的恢復指日可待。</h1><p><br></p> <h1><br></h1><h1>從這個院落看,北房主屋與東房基本修復,西房還沒有動工。此外由于歷史的變革,外面的路面墊高了,所以院內也隨著墊高,這樣房屋建筑就矮了有一尺的樣子,稍顯不太協調。令人欣慰的是,李家大院馬上就會包括李吉言,李審言,當鋪,祠堂,花園在內做整體開發了。屆時又會是李氏后人及永年鄉親們的一件幸事。</h1><p><br></p> <h1><br></h1><h1>在老宅中我思緒萬千。百多年來,這老屋歷經多少的戰亂與運動,居然還能看到它的存在!這里曾養育出清朝的兩位進士,曾養育出民國的財政總長、中國銀行總裁。從劫后重生的窗欞、廊柱中,我悟到了《紅樓夢》中的一句話:百足之蟲,死而不僵。</h1><p><br></p> <h1><br></h1><h1>守著李家老屋述說李家的歷史還是很有意義的:我們李家祖籍直隸廣平府永年縣(現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再溯源是明朝永樂年間由山西澤州遷徙到河北永年西楊莊。然后遷入永年城里東街此宅。李家為廣平府三大名門之一,祖輩世代書香,近代曾出過兩名進士,兩名二品官,兩名三品官。高祖李審言清同治年間曾同其兄李吉言在江西一同剿匪,克復袁州,以知府選用。同治八年李審言調浙江防汛有功,遂在海昌(今海寧)監修潮神廟,官至二品頂戴,并權守衢州、處州。年六十三卒。李審言兄李吉言進士出身,道光己酉拔貢,本科舉人,庚戌科會魁,三品銜補用道,福建建寧府知府。曾祖李寶權在江西崇仁縣做知縣,為五品候補知州。五十歲逝于江西任上,</h1><p><br></p> <h1><br></h1><h1>晚清時出國留學已成時尚潮流,直隸尤甚。李家亦在此時策劃送李氏兄弟赴東洋留學。大爺爺由于有盛宣懷之命為官派留學生,其余就要花自己的錢了。曾祖母湯氏太夫人(浙江錢塘人,1849—1932)眼光長遠,遂于1901年(光緒27年)向親家、長子士偉的岳父(晚清重臣孫家鐸之子孫傳樾)借錢,并"典質簪珥",助大爺爺士偉攜士炯、士熙兩兄弟共赴日本留學。士偉在早稻田大學念書,士炯、士熙兩兄弟在明治大學念書。</h1><p><br></p> <h1><br></h1><h1>這是當時史書的記錄。</h1><p><br></p> <h1><br></h1><h1>大爺爺李士偉(字伯芝,1878-1926)生于直隸廣平府永年縣,早年于清暉書院接受傳統教育。1901年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學習,在日期間曾與山西巡撫胡景桂有過兩次會晤。(胡為永年城里西街人,我們李家為永年城里東街人)胡景桂曾撰寫《東瀛紀行》中曾詳細記載了當年李士偉奉命留學及與胡景桂會面的經過。同時袁世凱也借赴日之機邀請李士偉等部分留日學生座談,并與李士偉有了接觸。后擬出數人名單呈報朝廷,說明這些學生學習成績優秀,表現優異,未來堪當重用。這個名單中就包括大爺爺。</h1><p><br></p> <h1><br></h1><h1>果然,1905年(光緒31年)袁世凱急令李士偉回國。27歲的大爺爺就在剛完成學業,尚未舉行畢業典禮的時候,回到了中國。那時孫家已從孫家鼐為首的“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的官場轉型金融實業界,而轉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孫家鐸的三個兒子孫多鑫、孫多森和孫多鈺。李士偉奉調回國后,由于袁世凱對赴日留學生的重視以及孫家女婿的關系,大爺爺很快成為袁世凱的嫡系,為袁所重用。</h1><p><br></p> <h1><br></h1><h1>歸國后李士偉歷任直隸總督衙門幕僚(即北洋總督秘書)、知府、勸業道、北洋師范學堂監督、直隸全省學務處會辦(曾撰寫并奏定北洋學堂章程)、直隸全省自治總局督理,直隸咨議局籌辦處會辦、分省補用知府、直隸勸業道、直隸井陘礦務局總辦、中國工業銀行總裁。</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可以說李士偉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師范大學的首任校長。</h1><p><br></p> <h1><br></h1><h1>這是李士偉與北洋師范學堂官員及中外教習的合影。</h1><p><br></p> <h1><br></h1><h1>民國成立后,李士偉歷任北洋政府參政院參政、農商部礦政顧問、財政部顧問、中華民國礦業聯合會理事、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主席、中國銀行總裁、中日實業公司總裁、財政總長。逐漸成為北洋系中金融實業方面的重要骨干,且將后半生與其弟李士熙完全融進以周學熙為核心的實業開發,此期間李家與周家結為姻親。</h1><p><br></p><p><br></p> <h1><br></h1><h1>晚清政府實施新政,其主要措施就是"振興實業"。所以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派,除了北洋軍閥,還存在一個龐大的北洋官僚集團。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大潮中,逐漸形成"啟新、華新財團", 控制著北洋政府的經濟命脈。</h1><h1><br></h1><h1>這其中的骨干就包括皖系的周學熙、周學輝(周學熙之弟)、龔仙舟(字心湛,曾任國務總理)、陳惟壬(一甫)、孫多鑫、孫多森、孫多鈺、楊壽柟(字味云)、李士偉(因姻親關系亦屬于該體系)、李士熙(李士偉之弟);天津官紳李頌臣、李士鑒(字希明)、盧木齋、袁世凱之子袁克定等人。而作為北洋實業創辦人,發起者周學熙的左右心腹就是龔仙舟、楊壽柟、李士偉這三個人。</h1><p><br></p> <h1><br></h1><h1>李士偉于1908年被委任為中德合辦的井陘礦務局首任督辦。此外,李士偉還擔任南洋工業促進會會員、合興礦業公司總辦、通偉工業公司董事,又兼礦工聯事會董事、中國工業銀行總裁等多職。</h1><h1><br></h1><h1>李士偉既參與政事,又投身北洋實業,并越來越成為北洋集團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1913年李士偉被任命為農商部礦政顧問,1914年任參政院參政(1914年5月26日至1915年4月12日),1915年1月27日又授為上大夫,政治地位不斷上升。</h1><p><br></p> <h1><br></h1><h1>1915年4月12日,袁世凱免去李士偉的參政院參政職,任命他為中國銀行總裁,接替前任薩福懋。15日,李士偉“到行任事",時年37歲。成為中國銀行歷史上的第二任總裁(即行長)。</h1><p><br></p> <h1><br></h1><h1>這是1915年時任中國銀行總裁時發行的帶有李士偉簽名的股票。</h1><p><br></p> <h1><br></h1><h1>1915年10月由李士偉與周學熙聯名發起組織華新紡織公司,資本定額1000萬元,由政府出十分之四,其余為商股。由周學熙呈請立案,很快得到袁世凱批準。因其發起者一為財政總長,一為中國銀行總裁,在當時多有非議,但仍持續經營發展。到1919年先后建成華新津廠、華新青(島)廠,以后又于河北唐山建成華新三廠、于河南衛輝(今汲縣)建成華新四廠。四廠的陸續建成,使周學熙為首的北洋實業集團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h1><p><br></p> <h1><br></h1><h1>1921年的5月10日李士偉被北洋政府第十七任內閣總理靳云鵬延攬為財政總長。這是擔任總長時身穿大禮服配綬帶掛勛章的照片。</h1><p><br></p> <h1><br></h1><h1>在實業方面、李士偉參與了1908年增股改稱的北洋灤洲官礦有限公司的工作當時的主要股東即包括袁克定、周學熙、龔仙洲、李士偉、李頌臣、陳一普等人。</h1><h1><br></h1><h1>1912年(民國元年)1月27日,灤州煤礦公司代表周學熙、李士偉、李士鑒與開平礦務公司訂立合同(該合同由李士偉所擬),聯合成立開灤礦務總局。總局主要決策機構為董事部,納森為董事部主席兼總經理。董事部分別設在英國倫敦和天津。天津董事部有董事7人,英方4人。中方三人為:周學熙、李士偉和李士鑒,督辦為袁世凱長子袁克定。</h1><p><br></p> <h1><br></h1><h1>此外李士偉還主持或參與了中國實業銀行、啟新洋灰公司、華新紗廠、北京自來水公司、耀華玻璃公司等實業的創辦并擔任常董或董事,并其中擔任了中比合資耀華玻璃公司首任總董(董事長)。</h1><p><br></p> <h1><br></h1><h1>作為中國銀行總裁,李士偉又成為中國實業銀行的主要創辦人之一。中國實業銀行是北洋政府于1915年為輔助實業發展而籌備、創辦的一家官商合辦銀行,是民國時期八大商業銀行之一。當時的發起人還有熊希齡、錢能訓、周學熙,籌備處主任為李士偉。1919年4月26日正式成立,總董熊希齡,協董錢能訓,總理周學熙,協理李士偉,而其弟李士熙為董事,總行設于天津,后遷往上海,在全國各大商埠設有分支行及辦事處。該行一向由政府特許發行兌換券,所發鈔票在市面流通頗廣。</h1><p><br></p> <h1><br></h1><h1>這是帶有李士偉簽名的中國實業銀行股票。</h1><p><br></p> <h1><br></h1><h1>1918年逢老奶奶湯氏太夫人七十大壽,由李士偉、李士熙等五兄弟共同籌劃,包租戲院酒樓,一邊大宴賓客,一邊請戲班唱戲祝壽,而他們兄弟兩人則代表家人在門口迎接賀客嘉賓。他們著長袍馬褂,斜佩勛帶,勛帶上面是獲頒的國家勛章。據當時報刊介紹,北洋政府現任及歷任總統、總理及重要內閣成員均曾到往拜壽。其中后來查到的資料包括馮國璋送的《曼齡絣祉》壽幛。袁克定送的《五桂齊芳孟母里,眾云多榜夫人城》壽聯。當時還曾拍了全家福照片,此照片2015年初在日本明治大學發現,彌足珍貴。李士偉為此次祝壽特撰寫《李母湯太夫人七秩壽言》,并編修了《永年李氏支譜》,上下兩冊共十余萬字。其字輩譜為:"藩賡先德緒,經世重文章,永守傳家業,延年毓慶昌"。 所以父親一輩后面排"藩"字,我們一輩中間排"賡"字。后來我們這輩中歲數小一些的人不約而同將"賡"簡化成了"庚"字。</h1><p><br></p> <h1><br></h1><h1>這是馮國璋送的壽幛。</h1><p><br></p> <h1><br></h1><h1>這副壽聯是袁祚廙和張學良在湯太夫人七十大壽時送的。袁祚廙曾任營口兵備道。送此壽聯時,張學良年僅18歲。</h1><p><br></p> <h1><br></h1><h1>據老奶奶七十壽辰時前清進士李景濓所記,當時大爺爺李士偉(伯芝)為中日實業公司總理;二爺爺李士俊 (仲芝)為井陘三平礦物督辦;四爺爺李士炯 (叔芝)為中國銀行東三省銀行經理;我爺爺李士熙(季芝)為財政部參事;七爺爺李士傑( 益芝)為中國實業銀行稽核。<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中李士俊曾署南安贛州吉安府事;《</span>清實錄》記載,宣統二年(1913年)經學部考驗李士炯被授予商科舉人。李士炯曾任北京官錢局督辦,(獲頒嘉禾勛章),山東青島督軍府少將署理財政,中國實業銀行天津分行經理;李士傑曾任大清銀行清理資產處處長,京西礦務局局長,江西九江海關監督。</h1><p><br></p> <h1><br></h1><h1>這是李景濂在湯太夫人壽辰時與永年鄉紳攜禮往賀時撰寫的祝壽詞。</h1><p><br></p> <h1><br></h1><h1>1923年湯氏太夫人七十五歲壽辰時李家又舉辦了一次堂會,轟動津門。那天的壓軸戲是言菊朋、章小山、侯喜瑞的《寶蓮燈》,大軸戲是程艷秋、程繼先的《奇雙會》。李士偉之孫李庚鑑在文革后居然在箱子底發現了當年的戲單,當為奇事。</h1><p><br></p> <h1><br></h1><h1>這是1924年李士偉任天津南開大學董事會董事時的照片。上排左數第四人即為李士偉。</h1><p><br></p> <h1><br></h1><h1>1926年12月25日(陰歷丙寅年11月21日)大爺爺故于天津市意租界三馬路二十五號(今進步道一帶)居所,享年四十八歲。當時的日報于27日刊載了關于他病逝的文章:"前財政總長李士偉前天下午四點鐘,在天津意租界三馬路本宅病故,李氏在本月十三日得病,當由東華和中和醫院日醫診治,前天病勢轉重,北洋女醫院院長也被邀診治,據醫士說:李患血壓過高,血管爆烈,已不能治,到前天下午四點鐘逝世。李氏三年前曾得一夢,夢見在一祠堂內,陳列本人的神主,神主上寫"‘李士偉’,伯芝,享年四十八歲",醒后便將此奇夢告訴家人,家人都以為此妖夢無憑,並不在意。李母聽了囑李小心,并叫李在每年六月吃素一個月,未想還是應驗。"</h1><p><br></p><h1>大爺爺一生雖短暫,在政商兩界卻如魚得水,揮灑自如。作為民國政要,他獲得過兩個最重要的勛章,也就是他身穿大禮服、配綬帶時胸前掛的勛章——上面一枚是北洋政府頒發的二等大綬嘉禾章,下面一枚是日本天皇授予的二等瑞寶章。</h1><p><br></p> <h1><br></h1><h1>爺爺李士熙(字季芝,生于1883年,即光緒九年九月初八日卯時,卒于1942)晚大爺爺幾年回國,在日本明治大學商科畢業,獲得商學士后又繼續攻讀了碩士學位。</h1><p><br></p> <h1><br></h1><h1>爺爺李士熙回國后,正逢大爺爺在"啟新、華新財團"中的諸多事業上面臨重大發展,所以他的歸來如虎添翼,開始迅速以所學之才參與輔佐其兄的各項金融實業活動。</h1><p><br></p> <h1><br></h1><h1>這期間李士偉、李十炯、李士熙等幾兄弟在開灤礦務局、中國實業銀行、啟新洋灰公司、華新公司、耀華玻璃公司、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等領域有諸多建樹。</h1><p><br></p> <h1><br></h1><h1>光緒34年(1908年),"官督商辦"的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周學熙為公司總理,孫多森任協理,大爺爺與爺爺積極投資認股,參與經營,成為公司董事。爺爺更成為副主任董事。</h1><p><br></p><h1>圖為京師自來水公司舊址。</h1><p><br></p> <h1><br></h1><h1>其后爺爺又被推為京師自來水公司董事會副主席,參與董事會決策,在協助周學熙籌辦及經營公司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助力。</h1><p><br></p> <h1><br></h1><h1>爺爺還擔任了華新紡織有限公司副主任董事,(先后協助周學熙創辦華新所屬的天津、青島、唐山、衛輝四家紗廠)啟新洋灰公司董事、興華棉業公司監察等職。是一名二、三十年代馳聘沙場的實業家。</h1><p><br></p> <h1><br></h1><h1>這是關于華新紡織有限公司特種公債存折的一份公函。</h1><p><br></p> <h1><br></h1><h1>落款顯示,正主任董事為周學輝,副主任董事為李士熙,衛廠專務董事為龔心湛。</h1><p><br></p> <h1><br></h1><h1>此外,爺爺還擔任過北洋政府國會議員、文官考試襄校官、江蘇督軍署顧問、國務院財政部參事、財政部會計司會辦、財政部官產處總辦、大清銀行清算委員會委員長、民政部主事、鎳幣司會辦。歷辦直隸高等商業學校及全國棉業籌備處處長、長蘆棉墾局局長、井陘礦務局督辦的工作。</h1><p><br></p><p><br></p> <h1><br></h1><h1>1918年,徐世昌任命周學熙為全國棉業督辦,并相應成立了長蘆棉墾局,爺爺被任命為局長,主要工作為根據棉業計劃,培養技術人才,改良棉種和在華北地區大規模植棉。</h1><p><br></p><p><br></p> <h1><br></h1><h1>爺爺歷次獲北洋政府頒發的二等大綬嘉禾章、二等大授寶光嘉禾章、一等金質單鶴章。</h1><p><br></p> <h1><br></h1><h1>爺爺去世那年是1942年,享年59歲。爺爺去世時父親才18歲,六伯父李堯藩已經在美國的中國銀行擔任經理工作,由于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無法回國,所以爺爺靈堂前守靈的只有七位子女,六伯父的跪墊上只放了一頂孝帽。</h1><p><br></p><h1>爺爺身后留下的紀念物由于文革的關系很少,倒是院子角落里抄家拉下的一箱瓷器里,寫有爺爺名諱,彌足珍貴。文革后各房分了一些作為紀念。</h1><p><br></p> <h1><br></h1><h1>李家爺爺一代在大爺爺辭世后,其他幾位也于上世紀四十年代陸續辭世。而幾房的奶奶們倒是很長壽,繼續帶領各自的家庭生活繁衍。幾十年的時間,經歷了解放、文革等巨大的時代變遷,李家子弟現在已遍布天津、北京、南京、上海、沈陽、臺灣、美國等各地。</h1><p><br></p><h1>藩字輩的十五位兄弟及十幾位姐妹已相繼辭世。最后一位是我的六大大,已于去年11月在洛杉磯辭世,享年104歲。當今連賡字輩也都已經老了。已是先字輩縱橫社會舞臺的時代了。</h1><p><br></p><h1>這是五十年代大奶奶一家在馬場道拍攝的的全家福照片。</h1><p><br></p><p><br></p> <h1><br></h1><h1>這是五十年代四奶奶一家在民園大樓拍攝的的全家福照片。</h1><p><br></p> <h1><br></h1><h1>這是四十年代末我奶奶一家在馬場道拍攝的的全家福照片。</h1><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县|
娱乐|
南皮县|
德安县|
宜黄县|
黔南|
仁怀市|
孟州市|
登封市|
永春县|
杂多县|
寿宁县|
香格里拉县|
任丘市|
南召县|
晋城|
漠河县|
香港|
尼勒克县|
凤翔县|
安新县|
革吉县|
即墨市|
锡林浩特市|
无棣县|
都江堰市|
彰化市|
咸丰县|
河南省|
青神县|
太仓市|
天门市|
方正县|
定边县|
五家渠市|
琼海市|
即墨市|
大安市|
喀喇沁旗|
伊通|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