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潘周家村位于檀溪鎮北部,是浦江的北大門之一。潘周家以姓氏得名,潘、周兩村毗鄰而居,合稱潘周家。四面皆山,環抱如盤,故稱潘洲、潘溪。</h3><h3> 潘周家手工面又稱一根面,純手工制作,已有四百余年歷史,該面以長、細韌、滑而聞名遐邇。《中國夢想秀》節目播出此面后,吸引了各地游客前往。 </h3> <h3> 那天陽光明媚, 一行攝友在老師帶領下,抵達潘周家村時大約上午十點,初見 一根面是在曬場,自制的木架一排一排,面條猶如潔白的絲線一樣,整齊懸掛在竹竿上,伸手想摸摸,又不忍觸碰,疏密有致,在輕風中搖曳,場面壯觀、煞是美麗!</h3> <h3> 據說一根面制作一般不讓別人看,是出于傳統工藝的保密,還是為了保留自己一項專利,未究其因,所以有多次前往的老師也未曾目睹。 </h3><h3> 幸運有時候就在不經意間出現,穿古村游小巷,見有竹萹里曬的面疙瘩,詢問村民才知道,原來這是做面條的下腳料,下水煮著吃,爽口不膩,有心買一些嘗嘗,熱心人將我們帶進了一個村民家。</h3><h3> 推門而進,原來是一個面條的加工作坊,干凈整潔的房間里,簡單的家什擺設,一臺機器、兩個大紅盆、五個木質箱、一臺冰箱、一張三人沙發,墻上掛著一張全家福,主人介紹是兩年前照的,大約20余人,老祖還健在已經九十多歲了。</h3><h3> </h3> <h3> 一根面的制作流程可算是繁瑣之至,取面粉、水、鹽、油,按比例配比好(比例數字不愿透露),用機器攪拌,發酵約3小時(時間長短根據氣溫高低調節),將面切成條狀,拉成手指粗盤在大紅盆里,表面得刷油以免粘連,再發酵6小時后取出,每盆約盛20斤面,使用專門裝置纏繞在竹棍上,均勻掛在特制的木箱中,用棉被覆蓋,還需要發酵,隔3小時人工拉長一次,分三次牽拉至需要的粗細和長度,算算時間從第一天下午三點開始發面,至第二天早晨6:00可以晾曬,兩個人合作每天可以制作100斤面。(視頻可見詳實)</h3><h3> 說說下面的這個特殊裝置吧,據說是一個懂制作面的師傅研制的,省時省力,看上去簡單,但用起來特別方便,能讓面整齊一致的主要就是右側螺紋狀物,左手的用力程度決定面條粗細均勻,這可不是一兩天練就的功夫。</h3> <h3> 面條的晾曬也大有學問,時間長短只能根據經驗而定,太長易斷,太短韌性不夠還不好保存,晴朗的天氣時,到中午12:00之前一定得收完。</h3><h3> 曬場的面陽光下晶瑩剔透,透過絲絲面條光影若隱若現,人走在面條叢中,透出飄逸靈動!</h3> <h3> 收面條也是細巧活,輕提輕放,用剪刀將面條和竹棍銜接處剪開,靠近竹棍處的面抹下就是前面說的面疙瘩,長長的面條束成把,彎成圓弧狀,放入竹筐或包裝入盒,成品的一根面就此完成。</h3> <h3> 古樸山村藏掖著如此絕技,真讓人刮目相看,細看制作一根面時,都是夫妻合作,越是配合默契,做面條越是順暢,顯露出古村的人勤勞、善良、聰慧一面。 據說山村人的壽命都比較長,想必是多年做面時磨練了他們的意志,性格越發淡定,與其說叫一根面,還不如叫作夫妻面、長壽面更為合適。</h3> <h3> 當地吃法不多,因面制作時加用鹽攪拌,后期煮時絕對不能再放鹽哦,一般是以高湯煮,面的韌勁和高湯鮮美完美結合,入口細滑,清爽不粘連,可謂美味之極!如果改良成炸醬面、各種澆頭的蓋澆面,想想都覺得香氣撲鼻!</h3><h3> 下圖所示真切可見,孩子、老人深愛此物,年輕人更吃出新花樣,不惜站在凳子上,也未能測出一根面的長度,趣哉!</h3> <h3> 看到這里有沒有想嘗嘗的沖動,亦或是想去古村一睹為快?</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源县|
吐鲁番市|
临清市|
通河县|
揭东县|
鄂托克旗|
台北县|
随州市|
绥德县|
榆林市|
五台县|
安吉县|
金沙县|
大新县|
吴忠市|
和田市|
司法|
巴彦县|
石楼县|
霍邱县|
德安县|
安阳市|
电白县|
博白县|
凤凰县|
英山县|
寿宁县|
南平市|
桃源县|
肇庆市|
清流县|
抚顺市|
邯郸县|
汽车|
英吉沙县|
吴忠市|
娄底市|
杭锦后旗|
抚松县|
龙胜|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