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楊樹底下村位于懷柔琉璃廟,距離北京一百多公里,在大山深處是一個小山村有山有水有河流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現在是網路時代,信息時代,沒人傳播誰會想到去那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月十六是個好天氣陽光明媚,早早起來開著愛車迎著初升的太陽出發開往楊樹底下村。</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開了一個多小時到了琉璃廟鎮,距離楊樹底下村還有五十多公里真是太遠了,這里的路可以撐的上是山路十八彎,山路的兩邊崎山怪石,懸崖峭壁邊走邊玩一路上欣賞冬天的美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達楊樹底下村,大紅燈籠掛滿村里的大街小巷,給小山村帶來了喜慶,富貴,吉祥和幸福,象征著一年的日子紅紅火火。</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月十六是楊樹底下村最熱鬧的一天真是人山人海,來自山南海北人們相聚在這里,一年一次斂巧飯開始了</h1> <h1> 北京懷柔琉璃廟鎮楊樹底下村的斂巧飯習俗,已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起源于清代嘉慶、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80多年歷史。所謂斂巧飯,即是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由村中十二、三歲的女孩,到各家斂收食糧、菜蔬,然后由村里婦女,將斂收而來的糧菜做熟,全村共食。其間,鍋內放入針線、頂針、銅錢等物。食之者,便預示其乞到了巧藝及財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楊樹底下村斂巧飯風俗歷史悠久,傳承持續不斷,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當春節民俗活動的組成部分,反映了北京地區獨特的民間傳統文化形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斂巧飯的場面好熱鬧,有唱歌的跳舞,敲鑼的打鼓的真是鑼鼓喧天,彩旗飄飄,迎接八方來客</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節,是中華民族“百節之首”。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至今在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帖春聯和貼門神。貼春聯,是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了家家戶戶對新的美好愿望</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鄉土氣息,自由自在,家家門前擺放這木材,燒火做飯取暖是農民家必備的生活用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炸油餅是小吃街最火的一道主食,面都是當地自家種的麥子磨成面粉,剛出鍋的油餅看著就香就想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鮮的油餅出鍋了,這下忙壞了主婦們,有搟,又撈忙的是不亦樂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個油餅要五塊錢一個夠貴的吧,想想她們每年就靠這一天來賺錢了,生活在大山里沒有別的收入,靠賣糧能掙多少錢,現在政策好了,政府把《斂巧飯》的日子放寬了,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現在的人覺悟都提高了不在吃獨食了,吃飽了不忘給家里人帶上嘗嘗楊樹底下村的大油餅。</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逛完吃的逛逛賣山貨的,葫蘆條,蘑菇,自家磨的小磨香油,蜂蜜攤位不大應有盡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黏米,紫黏米,黏小米,烙糕子,各種各樣的黏糕,象征著他們的生活步步高。</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離喧鬧的大城市,沒有霧霾,人煙稀少,空氣新鮮,藍天白云作證,就是一字遠。</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埔县|
昌邑市|
福安市|
广宗县|
任丘市|
宜兴市|
四会市|
且末县|
金塔县|
湘西|
定兴县|
仙居县|
寻甸|
灯塔市|
石泉县|
宜兰市|
宝清县|
石楼县|
清河县|
开江县|
玉溪市|
富顺县|
乐安县|
黑山县|
沙湾县|
汉源县|
辽宁省|
育儿|
玉田县|
嘉黎县|
安顺市|
泗水县|
富锦市|
同德县|
双牌县|
霍林郭勒市|
桑植县|
峨山|
九江市|
库车县|
洪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