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臺北的一道烤鰻,和高雄的麻油味的魚羊鮮湯,我才知道離鄉背井的人,對家鄉,對故土,對舊有心里的美好記憶,是多么饑渴和充滿感傷的憂懷…...</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 臺北車站東隅,中山北一路和南京西路附近,有家日式的鰻魚飯專門店,臺北人大都會知道。<br /></h3><h3> 所謂日式的鰻魚飯,就是我這樣:先烙后烤。烙是鮮鰻去骨,在鐵板上刷醬烙致魚將熟,再覆于米飯上,碗里的米飯和半熟的鰻,一同進烤箱熱烤,鰻魚的油汁會浸潤到米飯里,吃過一次,記憶彌久,公道自在人心。</h3><h3> </h3><h3>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 </h3><h3> 我在臺北找到這家烤鰻飯,是阿東的指引。阿東是我發小,是淮海路的街坊。他爹自小在新竹的鰻魚店里做小工,老爹讀中學之后被征兵到了大陸,因緣際會成了中共的軍隊重要成員,49年,又之后阻隔在大陸,…娶了阿東媽,是我們蘇州老鄉,東山鎮的名門之后;又一直到兩岸三通,阿東他一家,隨他爹回到新竹祖屋定居。我中學時在淮海路他家蹭飯,吃過老爹做的這道。現在吃來,與臺北店里的味道一致,老爹的碗里只是多了幾粒青豆。與老爹一起吃飯時,猶可記憶的是:老爹會不住滴嚙嚕,臺灣怎樣…怎樣...... ...... 長大才懂,老爹做的不是鰻魚飯,而是一道"鄉愁",是望眼臺灣的一池秋水…。在他人生的晚秋,回到新竹,如今又歸葬在北望大海的山丘上,大概意思是給老妻預設的一個北望的觀景臺——老爹是最明白思鄉人的感懷!</h3><h3><br /></h3><h3><br /></h3><h3>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 而今阿東與我又成了隔海相望的老兄弟。阿東,你知道再來上海,知道我會做啥給你吃了嗎?——開春就來啊!</h3><h3><br /></h3><h3> 鰻鱺,這名字只用在河鰻上,如單一的"鰻"字,容易讓海鰻也混淆一起。</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 講究,是種細致和準確的精神,不可馬虎。當然,執著于此的人,腦洞別有一樣天---別有洞天!</h3><h3> 在高雄左營的眷村做客,也巧遇一位學究式的廚房發燒友;蘇州人,比我父親還年長幾歲,軍中退役,餐食小店只夠兒女營生,來臺灣后,娶的是臺東山地媳婦,但兒女教養,口味調理,卻一概以蘇州江南人的生活態度,而他儼然是個道統嚴肅的掌門人。節儉,質樸,細致,孤芳自賞般地冰清玉潔…,做菜,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羊骨與鰻魚龍骨熬制的湯,邊吃邊聽老先生的戲謔:神龍有頭尾,香湯有骨鯁,精氣化湯水,賢德自照明......</h3> <h3><br /></h3><h3> 其實,這道好菜的原料就是烤鰻店、羊肉攤的"下腳料",被他這樣收拾,在散寒的冬季,姜汁麻油只是其中一味。秋天,他用豌豆黃調的"魚羊湯";夏天,也還有用淺竹葉石膏熬魚羊湯的。</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l</h3> <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春天的味道會怎樣——我就將去試,用春天的魚湯,泡我的米飯。</span></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
大埔区|
楚雄市|
剑阁县|
高雄县|
邯郸市|
淅川县|
丹东市|
蓝山县|
成武县|
九龙城区|
全南县|
大新县|
高邮市|
堆龙德庆县|
沧州市|
汉源县|
丹凤县|
启东市|
布尔津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镇雄县|
麟游县|
尼勒克县|
嵊泗县|
雷波县|
朝阳县|
清涧县|
肥城市|
普定县|
泾川县|
永和县|
五莲县|
滨州市|
岳西县|
辽阳县|
乌海市|
瑞安市|
抚顺市|
五台县|
措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