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灞陵橋</h5><h3><br></h3><h3> 【寫在前面的話】大約在一九九一年秋冬季節(jié),由甘肅省著名學者、文史專家、詩詞活動家、書法家,甘肅省古典文化學界泰斗張克復先生牽頭,打算出一本書,書名叫《甘肅的由來》。當時,全省政研室系統(tǒng)剛剛編纂完成《甘肅省情》第二部(上、下冊),所以就都收到了由省檔案學會發(fā)出的編寫《甘肅的由來》的組稿函。在這種情況下,由我主筆完成了《溯流鳥鼠話渭源》的撰寫,年末在省城蘭州開會定稿之后,來年便很快成書并公開發(fā)行。<br> 同樣,幾經變遷,自己所存書籍不知不覺就找不到了。現(xiàn)在把它編輯成電子版本,也算是多了一種留存和薦閱渠道。僅此而已。<br> 2017年2月于蘭州</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5 style="text-align: left;">↑境內首陽山伯夷、叔齊墓</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r></h5><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溯流鳥鼠話渭源</b></h1></b><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賈書平</b></h5><h3><br></h3><h1> 在黃河最大一條支流——渭河的源頭,有一座古老而秀美縣城。她如同一顆色彩斑斕的珍珠鑲嵌在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上,其勝跡美景引人入勝,遐邇聞名。這就是被譽為中華民族發(fā)祥地的渭水流域第一座縣城——渭源縣城。<br> 渭源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傳說夏禹分天下為九州,渭源即屬雍州。春秋戰(zhàn)國時,境內羌戎雜居。秦昭王時始設縣治,名“首陽”縣,屬隴西郡。據(jù)《史記·伯夷列傳》記載,公元前11世紀,孤竹國(今河北省東北和遼寧省西境)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因父王駕崩,互讓國君之位,二人皆不受。又聽說周文王姬昌“善養(yǎng)老”,夷、齊便前往相投,國人只好“立其中子”為國君。文王死后,武王姬發(fā)繼位,起兵伐紂,夷、齊兄弟以為臣伐君為不忠,遂叩馬而諫。武王不聽,夷、齊懷憤西行,來到當時尚未列入周朝版籍的首陽山(于今渭源縣城東南34公里)隱居。周滅商后,夷、齊為雪滅族之恥和抗議武王不“義”之舉,決心不食周粟而采薇充饑。這首陽山上雖說當時盛產白薇,并且色味俱全,就是在今天,亦被當?shù)厝嗣癫杉庸ぃh銷日本等國,但每篷冬季則遍山白薇相繼枯死,加之夷、齊兄弟又拒食周祿,遂餓死于首陽山巖洞內。由于首陽山與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標榜為高尚守節(jié)的典型伯夷、叔齊餓在事有關,自戰(zhàn)國以來,地望越來越高,所以最早在這里設縣時,便以山名縣,冠名以首陽縣。伯夷、叔齊之墓在首陽山山坳中,墓碑幾經焚毀,今碑為陜甘總督左宗棠手書。墓后山坡上,建有清圣祠,亦為光緒年間重建,其中左宗棠撰文并篆額的《新建首陽清圣廟碑》,書刻俱佳。西漢仍為隴西郡首陽縣(故治在渭源縣城東北)。東漢因之,屬涼州。</h1> <h5>↑受到保護的戰(zhàn)國秦長城遺跡</h5><h5><br></h5><h1> “渭源縣”得名始自西魏。文帝大統(tǒng)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同時改首陽縣為渭源縣。只所以更改縣名,是與渭河發(fā)源地聲望越來越高有著直接關系的。《禹貢》:“導渭自鳥鼠同穴”。《漢書·地理志》“首陽”條注文曰:“《禹貢》鳥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鳥鼠同穴山,即鳥鼠山,又名高武隴(《隋書·豆盧績傳》)、青雀山,距縣城西10公里左右,東西長3公里,南此寬2公里,海拔2423米,因鳥鼠“同穴止宿”而得名,又因古籍記載渭水發(fā)源于此而著稱于世。《爾雅·釋鳥》:“鳥鼠同穴,其鳥為□,其鼠為□”。郭璞注曰:“□似□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鳥鼠幽寄一穴的奇景古今堪稱一絕,千百年來一直被文人墨客嘆為觀止。顧頡剛先生曾在渭源寫過一聯(lián):“疑問鼠山名,試為答案岐千古;長流渭河水,溯到源頭只一盂。”可見,鳥鼠山的名望已大大超過了首陽山,且縣城距鳥鼠山又比首陽山近得多,很多此“求源鳥鼠,觀光灞陵。”,改縣名為渭源自是順理成章之事了。《水經注》也就有了“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的記載。連《辭海》也說:渭河“源出甘肅渭源縣鳥鼠山,東流橫貫陜西渭河平原,在潼關縣入黃河。長787公里。”其實,認為渭河正源在鳥家山,這是歷史的錯誤。據(jù)今人勘察,渭河真正的正源,是發(fā)源于渭源縣境內壑壑山(古名五竹山)的清源河。據(jù)《讀史方輿紀要》:“清源河出縣西南之五竹山,東流入渭。其水甚清,因名。”五竹山在西南三十里,山多細竹,峰巒奇秀。”清源河全長28公里,其上游五溝諸流在今五竹鄉(xiāng)南先后匯流為一,匯流后東西流向至縣城東書院村與禹河匯合后,始稱渭河。所以五竹山才是渭河真正的源頭。不過,五行山也在渭源境,“渭源”一名,還是名符其實的。</h1> <h5>↑境內旅游盛景天井峽谷</h5><h1><br>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罷渭源郡,為渭洲渭源縣。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罷渭州又置隴西郡,為隴西郡渭源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復置渭州,為渭州渭源縣。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改渭源縣為首陽縣,又于渭源故縣別置渭源縣。今渭源縣屬渭州首陽、渭源兩縣地。儀鳳三年(678年)廢首陽縣,并入渭源縣。據(jù)《元和郡縣志》記載,寶應二年(763年)陷于吐蕃,宣宗大中年間收復,五代時復陷吐蕃。</h1><h1>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3年)七月,降縣為堡(《宋史·王韶傳》),屬秦鳳路熙州。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為臨洮路臨洮府康樂縣渭源堡地。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復升渭源堡為渭源縣,屬陜西行省臨洮府。明代因之。清康熙六年(1667年),從陜西省分設甘肅省(《清代地理沿革表》),渭源縣仍屬臨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為蘭州府渭源縣。1911年廢府為道,渭源屬蘭山道。1936年5月,全省下設七個專員公署,渭源縣先屬岷縣專署,后改屬臨洮專暑。</h1><h1> 新中國成立后,渭源縣屬岷縣專區(qū),1950年撤銷岷縣專區(qū),渭源縣劃歸定西專區(qū)。1958年4月會川縣與渭源縣合并,同年12月,撤銷渭源縣,原渭源縣地歸隴西縣,原會川縣地歸臨洮縣。1961年12月,恢復渭源縣,屬臨洮專區(qū)。1963年2月,復屬定西專區(qū)至今。</h1> <h5>↑灞陵橋公園</h5><h5><br></h5><h1> 原會川縣,為今渭源縣會川鎮(zhèn)(原名官堡鎮(zhèn)),位于渭源縣西南,是甘(肅)川(四川)公路頗負盛名的大集鎮(zhèn)。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始設縣治,為第九行政督察區(qū)會川縣,以境內大南川和小南川交余縣址而得名。1958年4月,撤銷會川縣,地歸渭源縣,同年12月,又劃歸臨洮縣。1961年12月,渭源縣恢復,會川復歸渭源縣管轄。會川境內官堡(又名盤石堡)山坡松杏成蔭,草木并茂,頂部筑有半月形高8米左右的城堡,景色秀麗。“石堡春耕”,為南川里八景之一。</h1><h1> 渭源縣境內,盡管大部地區(qū)干旱缺雨,林木稀疏,但西南地區(qū)卻青山吐翠,綠水長流,且有諸多名勝古跡,熠熠生輝,令人陶醉。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灞陵橋橫臥于縣城境內清源河上,橋兩端建有寬敞雄渾的飛檐式廊房,四角斗起,脊聳獸飛,似巨龍凌空而起,如彩虹橫跨南北。長約38公里的秦長城橫貫縣境,遺跡明顯,夯層清晰,蜿蜒如龍,雄偉壯觀。上坪、寺坪、上關坪等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遺存豐富,且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均被列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化县|
紫云|
揭东县|
鹤壁市|
大宁县|
永平县|
东乡|
平度市|
贡山|
武穴市|
绥江县|
沁水县|
柳州市|
伊宁市|
简阳市|
肇州县|
沂水县|
曲水县|
太白县|
富川|
延吉市|
合肥市|
衡东县|
炎陵县|
来宾市|
修文县|
新丰县|
屯昌县|
高州市|
安远县|
宜阳县|
荆州市|
登封市|
台前县|
本溪市|
龙胜|
甘泉县|
武汉市|
龙海市|
绍兴县|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