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江西峽江傳統米粉創于宋慶元間(1195~1200年),始創人為嚴陶。明洪武元年(1368年),其孫嚴日勤由浙江桐廬徙居峽江水邊龍下村,將米粉制作技藝傳入峽江,成為風靡600余年的地方特產。據歷史記載:明正德年間,朱厚熜奉諭南巡監軍,乘船溯江而上,適值洪水受阻,只得棄船策馬行至江西峽江龍下村,日暮投宿農家,是夜,鄉民以米粉炒雞蛋相待,食后余香不絕,君臣為之驚嘆,齊稱稀世佳肴。嘉靖年間,明世宗朱厚熜登基后,常思重品峽江龍下米粉之美味。當時,吉水籍修撰羅洪先奏曰:“米粉為峽江龍下所產最佳,細、嫩、柔、韌、煎、炒、煮咸宜”。從此世宗詔諭江西,每年以峽江龍下米粉輸送京城貢獻當朝,以備宮廷佐膳,故峽江龍下米粉始有“貢粉”之稱。</h3><div>在《辭海》中記載:"峽江在三國吳置巴邱縣,明改峽江……特產有米粉",又載"米粉以峽江所產最佳,細嫩柔韌、煎炒蒸煮咸宜"。</div><div>峽江米粉1985年和2003年在江西省大型旅游產品推介會上榮獲"優秀旅游"產品獎。2008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div><div>其制作工藝:</div><div> ?1、選用優質晚米,用井水(龍下村挖建一座深20米,直徑為2.8米的專用水井)用竹籃清洗干凈,放到陶缸保持溫度在20度左右,經過10天10夜浸泡后,和著水磨成米漿,再用紗布濾去水分,然后裝在竹篩里等第二天清晨起來,將磨好了浸泡好的晚米捏成米團,并將粉團放到鍋里煮至下沉2厘米后撈起,放入石臼中,用特制的木棍進行舂搗。</div> <h3>2、把煮得半熟的米團用攪伴機攪均?,放入木榨機榨成粉絲。</h3> <h3>3、木榨榨出的粉條在大鍋里繼續煮熟。</h3> <h3>4、再用冷泉水清洗煮熟的粉條,浸泡7~10分鐘</h3> <h3>5、把煮熟的粉條放在木架上攤開準備晾曬。</h3> <h3>6、把木架搬運到外面通過陽光、自然風晾曬。</h3> <h3>7、收獲晾曬好的粉條準備打包包裝。</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州市|
商都县|
弋阳县|
太和县|
崇阳县|
嘉祥县|
SHOW|
江北区|
英山县|
台东市|
大余县|
新竹县|
玉山县|
县级市|
乐东|
随州市|
中江县|
沽源县|
焦作市|
甘泉县|
抚顺县|
巫溪县|
葵青区|
滕州市|
堆龙德庆县|
辰溪县|
手游|
榆社县|
永安市|
丰都县|
都兰县|
锡林浩特市|
阿拉善左旗|
宿迁市|
昌邑市|
沾化县|
桂东县|
新郑市|
韶山市|
开平市|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