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如果您元宵節到太原,一定要看看山西絕技_背棍(鐵棍)表演,肯定讓您大飽眼福。背棍,也稱鐵棍,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徐溝鎮的中華民間藝術,徐溝的背棍始于明代,聞名遐邇。晉中一帶流傳有“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背棍愛煞人”的民謠,被譽為“無言戲劇”、“空中舞蹈”,可見其影響之深遠?,F已遍及全縣,走出山西,蜚聲中外。背棍寄托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盼。</h3><div>背棍,即一人背后豎一根“鐵棍”,舉一個演員,隨著背鐵棍演員的步伐起伏,鐵棍上化裝演員就會飄舞起來,沿街表演,招搖過市,形成一年一度的“紅火”場面。 “鐵棍”的表演,是在長桿后面的小高臺上,豎起兩根直徑為三公分的鐵棍,前面平臺上也豎起同樣的一支鐵背棍,棍與棍之間,為演員們打制了一對腳踩的鐵耳,上端在齊腰的地方打制一個鐵腰卡,演出前,用白布把演員從腳到腰和鐵棍緊緊捆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長桿前后,則由許多青年男子將鐵棍抬起,邁著有節奏的步子前行。被綁在上面的演員一般是三個男女孩子,她們根據導演構思,在鐵棍上扮演出許多劇目來。隨著鐵棍的悠揚起伏,加上木杠彈性的慣力,三個男女孩子就會悠悠揚揚地搖擺起來,跟鐵棍齊名的是“背棍”,即在一個男子的背后豎起一根“鐵棍”,鐵棍上綁上一個化裝的演員,隨著背鐵棍男子的步伐起伏,鐵棍上的演員也就會飄舞起來,造成特別的藝術效果。一般來說,鐵棍上演員都是只有表演而沒有演唱,屬于造型藝術那一類。 棍的民俗文藝活動,也是太原傳統鬧紅火的主要內容之一。所謂“棍”,無論是極高的鐵棍,一人肩背的背棍,兩人肩抬的擔棍,還是由四人抬起前后高低滑動的劃棍,都是以棍抬人進行表演的一種漢族民間文藝活動形式,只不過因其活動位置和形式的不同,而分別名之。背棍,一般由兩人表演。下面的男子漢肩背一種專制的三角形鐵架,鐵架下扎于腰,中擱于肩,上部為一個鐵插座。上面的表演者,亦為八九歲的靈巧女孩。</div><div>背棍要挑選俊秀男女孩童,精心化妝打扮后,綁在鐵棍上端,下端綁在強壯男子背上(遺憾的是,年輕人已經不學這吃力的活了,如今背棍的都是老人,這里面竟有年近70的)。背棍者在行走中,根據背上的孩童扮演的戲劇故事及人物,配合鑼鼓點,邁出各種舞蹈步伐,使孩童搖擺表演。背鐵棍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div> <h3>(小視頻有詳細介紹,請收看?。?lt;/h3> <h3>祝大家元宵節,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快快樂樂!??????</h3> <h3>(收集整理,版權屬于原作者?。?l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华县|
平利县|
邯郸县|
宽城|
镇原县|
株洲市|
容城县|
通许县|
河津市|
开平市|
静海县|
肇庆市|
荥经县|
微博|
沁源县|
广水市|
甘泉县|
中超|
昂仁县|
荔波县|
海城市|
寻甸|
奉化市|
延川县|
贵港市|
横山县|
防城港市|
桑植县|
韶关市|
建湖县|
鸡西市|
浦江县|
闽侯县|
太仓市|
南汇区|
磴口县|
正镶白旗|
普宁市|
仁寿县|
富顺县|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