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父愛如山,大愛無疆----追憶父親生平往事。

周順順

<h1> 清明追思</h1><h1> 今年清明是父親逝世后的第一個清明節,往事如煙,思念無限,在追思中我不斷地回憶起與父親共同生活時的許多往事。父愛如山,大愛無疆,感謝父親曾經給予了我們兄弟三人和他所關愛的四川省宜賓市南溪第一中學師生的大愛。父親教育了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去生活和工作,熱愛親人和身邊所有的人;用一顆大愛之心去回報社會,盡力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只有這樣,人生才不會留下太多的遺憾,我們才能無愧于已逝去的父親。</h1><h1> 二0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定稿于南京</h1><p class="ql-block"><br></p> <h1>   悠悠天宇曠,濃濃父子情。</h1><h1> 父親已于2016年10月12日離開了我們。他老人家一生情系教育,熱愛學校,關心學生,并為此奉獻了一生。遵照他老人家的遺愿,我們已將他老人家的全部遺產(313610.00元,大寫:叁拾壹萬叁仟陸佰壹拾元整),捐獻給了他生前所熱愛和工作過的四川省宜賓市南溪第一中學,專項用于資助南溪一中高中貧困學子完成學業,實現理想。父親,您在天之靈就不會留下任何遺憾了吧!</h1><h1> 父親,1930年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他從小資質聰穎,勤奮好學。1948年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1949年上海解放后即投筆從戎,進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1950年,隨著二野大軍進軍西南,走入了四川。當時四川高縣地區剛解放,急需干部,父親就地轉入高縣文教科任副科長。1954年5月,父親奉命調入了四川省南溪縣第一中學校任副校長,并主持工作,從此與南溪一中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南溪一中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父親舍小家為大家,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學生,奉獻給了教師,奉獻給了學校,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他用他工作上的卓越成就,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家長的信任和社會的贊譽。</h1><p class="ql-block"><br></p> <h3>學生時代的父親</h3> <h1> 我出生于1957年底,當時正值大躍進年代,父母因工作繁忙,無暇顧及我們兄弟三人,在我剛一歲時就將我和兩個哥哥(二歲、三歲)送回了江蘇老家爺爺、奶奶處寄養。父親在我童年時代的印象中,就是一個郵差大叔形象,每月六日,郵差大叔送來了匯款單,爺爺、奶奶就會說,你爸爸匯款來了,快去郵局取。月月、年年如此,直到我十歲那年(1967年),我正在小巷口和小伙伴們玩耍,忽然聽到奶奶的叫喊聲,我立刻奔回了家,一眼就見到了坐了三天三夜車船,一臉疲憊的父親和母親,我一直不敢相認,在奶奶的再三催促下叫了一聲爸爸、媽媽。父親激動的一把拉住了我的小手,一直不放,這時我才仔細的看了看父親,感覺比原來心中的郵差大叔要年輕、慈祥、和藹多了,只見父親眼中噙含著淚水,一臉愧疚的表情。</h1><p class="ql-block"><br></p> <h3>送回老家時留影</h3> <h3>童年時兄弟三人</h3> <h3>父子情深似海</h3> <h1>  爸爸媽媽回來了,我也不再出去找小伙伴們玩了。外面人們游行,口號震天響,而我家小屋卻充滿了親情和溫情,屋中我們兄弟三人團團圍繞著父親、母親有提不完的問題,而父親、母親緊緊地拉著我們兄弟三人的小手也有說不完的話。父親告訴我們,他在工作之余,也十分想念我們,總感覺愧欠我們兄弟三人和爺爺、奶奶。因此,他每月近一百元的工資全部寄回南京,僅靠母親三、四十元工資生活,同時,每月還要節約一點錢存起來,作為回來看望我們的路費。在那極度貧困的年代,為了我們,父親、母親省吃儉用,節衣縮食,艱難程度可想而知。</h1><h1> 而每次談到南溪一中教師和學生時,父親總有說不完的話。他告訴我們:送走我們后,他是如何以校為家,帶領全校師生養豬、種菜勤工儉學,艱難地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1966年,他又被當成走資派給打倒,每次批斗他時,總有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及學生家長出面保護他,使他免于挨打受辱,令他十分感動。1967年武斗打的最厲害的時候,紅衛兵造反派頭頭,及時批準他回故鄉看望我們,躲過了那場動亂。那次父、子短暫相聚,至今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回憶。</h1><p class="ql-block"><br></p> <h3>文革中的父親</h3> <h1>  1973年,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后,父親十分牽掛我們,于是在我讀高一的時候,將我接到了他們身邊讀書,與父母一起共同生活了近六年,這六年,也是我最幸福的六年。父母在南溪小城,處處受人尊敬、愛戴,一次周日我和父母一起上集市買菜,一路全是熟人,當母親在一農民手中選菜時,這人一下看見了母親身后的父親,便急忙拿出最好的菜,塞入我提的菜籃,且堅決不收錢。一問方知這農民是一回鄉青年,當年在南溪一中讀初中時,因家中極度貧困,寒冬臘月天赤著腳來上學,父親見了曾送了他一雙新膠鞋,雖已事過多年,如今說起往事,這位回鄉青年仍激動不已,淚流滿面。</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時 我與父母共同生活了六年,時間雖不短,但真正與父親在一起相聚的時間卻不多。當時,正值南溪一中撥亂反正,逐步走向正規的時候,父親與全校教職工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即起床,趕往學校與住校學生一起做早操,等學生們朗讀和早自習、晚自習時,父親則與老師們一起在教研室里研究工作、備課和批改作業,以及給到教研室請教的學生答疑、解惑及解決問題。每晚十點以后,學校晚自習結束后方能回到家。而且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直至1984年正式離休,離開了南溪一中。</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是南溪一中多年形成的良好學風與高尚的師德,1977年恢復高考后,南溪一中應屆生和往屆生(復讀班),升學人數像井噴一樣爆發,高考升學率一直名列宜賓地區前列,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優秀畢業生。父親與學校,因此也獲得了諸多榮譽。1982年、1983年南溪一中分別被評為"南溪縣文明禮貌先進單位"、"南溪縣文教系統先進單位"。1982年南溪一中被批準為"四川省重點中學",南溪一中黨支部被評為"宜賓地區優秀黨支部"。父親也多次被評為南溪縣先進工作者,1982年又被評為四川省大、中學校優秀政工干部,1984年榮獲了四川省勞動模范光榮稱號。</h1><p><br></p> <h3>工作中的父親</h3> <h1>  1983年母親病逝后,父親孤身一人在四川,一下老了許多。在我們兄弟三人一再要求下,父親為了我們終于放下了心愛的工作,提前離休回到了南京。他人雖回到了故鄉,但心卻還留在了南溪一中。每年暑假高考成績一公布,他都第一時間查閱南溪一中及宜賓地區的高考成績,進行分析比較,給學校領導、老師們提出一些建議。同時,他還在江浙等教育發達地區,廣泛搜集一些教育資料及高考模擬試卷寄回南溪一中,供學校領導和老師參考。我們知道父親的心牽掛著南溪一中這個大家庭,他將愛永遠留給了南溪一中師生。因此我們兄弟三人,一直支持父親,每年回四川南溪一中看看,同時也支持他,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一定份額的錢,定項資助兩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幫助他們完成學業,直至考上大學,然后再選擇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繼續資助,直至2016年10月病逝。</h1><h1> 1993年我二哥因病去逝,父親急忙從四川趕了回來,因悲傷,長期勞累,突發腦溢血,送醫院救治了兩個多月,回到家后已經半身不遂,行動不便,從此他再也沒有回到過四川宜賓市南溪一中----他心中十分掛念的大家庭。病中的父親常跟我們講許多南溪一中往事。他告訴我們,南溪縣是一個農業縣,人們生活很困難,尤其是農村,那些住校的農村學生,學習很刻苦,但生活十分艱難。高中階段又是人生最為關鍵的階段,國家補助少,而生活、學習等開支也最大,一般農村家庭無法負擔,因此,我們能盡量節省一點,幫助他們,支持他們圓夢大學,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進而改變他們一家人的貧困命運。每當受捐助的學生來信和考上大學的報喜信,我都念給父親聽,他聽后非常高興,要求我代他回信,鼓勵受捐學生克服困難,努力學習。他多次說這些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還有急需,我們都可以繼續幫助,對于考上大學路途較遠的學生,父親還額外再捐助路費。</h1> <h3>部份受資助的學生來信</h3> <h1>  在共同生活中,我感到父親一生節儉,對自己生活從無任何要求,不抽煙,不喝酒,甚至于連茶也從來不喝,能省則省,很少添置新衣,住房簡陋也不讓裝修,以至父親的老戰友和老同事來南京看望他時都不理解。2001年父親的一個老朋友來看望他,聽說父親自離休后每月都要資助南溪一中高中階段兩個貧困學生,十多年從未間斷后,認真地勸說父親"以前我們理解,但你現在都癱瘓了,也很需要錢,藥費有時又不能全額報銷,自己都節約的很,何必呢?"每次人們勸說,父親都笑而不答。我們知道父親心里裝著南溪一中農村貧困學生,總想多省一點錢,盡量多幫助一些貧困學子。病中的父親也常深情地對我們說:你們小時候我沒時間關心你們,想起來心里很愧疚,現在你們已全長大工作了,生活也很好,也不需要我再支持和幫助了,而四川南溪一中,農村的貧困學生很多,十分需要幫助,我在南溪一中工作和生活了三十多年很了解,這些學生就像我現在的孩子一樣,我應該盡力來幫助他們,不再留下遺憾了。我頓時感到您是我的父親,更是南溪一中您所關愛過學生的父親,父愛如山,大愛無疆,您的愛心已從小家延伸到大家,已從小愛升華到人間的大愛上來了。<br></h1><h1> 親愛的父親,安息吧,我們一定繼承你的遺志,繼續關心南溪一中的發展,繼續完成你未竟的事業,將你的愛心傳承下去,直到永遠……。</h1><h1> 周順順 二0一七年春節于南京</h1> <h3>離休回南京后的父親</h3> <h1>  《讀后感》清明前夕,我讀到了周順順先生《父愛如山,大愛如疆一一追憶父親生平往事》一文,深深地為之感動。我為這位父親平凡的事跡和高尚的人格而感動!也為順順對自己父親的眷眷之心和拳拳之情而感動! 感動之余,我自然想起我故去的父親和老師。他們與順順的父親是何等的相似啊!刻苦、執著、堅守、大愛,是他們共同的特點。 正是這樣的父親,這樣的老師,養育了我們,造就了下一代。父愛如山,大愛無疆。我們永遠熱愛和懷念親愛的父親!</h1><h1> &nbsp;章劍華</h1><h1>(注:章劍華先生原江蘇省文化廳廳長,現任江蘇省文聯主席。)</h1> <h1>附件1:</h1><h1> 周必祥老校長遺體告別儀式上的悼詞</h1><h3> 宜賓市南溪第一中學校</h3><h3>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親屬:</h3><h3> 今天,我們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在這里隆重悼念德高望重、深受宜賓市、南溪區各界人士尊敬和愛戴的教育界前輩周必祥老校長。</h3><h3> 2016年10月12日晚6時許,周必祥校長因病逝世,享年86歲。噩耗傳來,晴天霹靂,高山低首,草木含悲。我們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深切哀悼這位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宜賓教育界優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勞動模范、人民的好公仆。我們悲傷,因為我們失去了一位敬重的老校長;我們心痛,因為我們失去了一位慈愛的長者;我們難舍,因為我們失去了一位良師益友……</h3><h3> 周必祥校長于1930年7月出生于南京一個普通的店員家庭,他幼年資質聰穎,勤奮好學,1942年至1948年在南京度過了他激揚文字的初高中青春歲月,1948年至1949年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49至1950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任副班長、班長。1950年隨解放軍西南服務團來到四川高縣工作,1954年4月調南溪一中任副校長。從此,勤勞善良,性情忠直的他,與教育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在1978年至1984年6年間,任南溪一中校長、黨支部書記。在擔任南溪一中校長期間,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振興南溪一中,周校長殫精竭慮,運籌帷幄,憑著自己的智慧和高度責任心,積極領導學校正本清源、撥亂反正,認真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千方百計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性,為南溪一中成為省重點中學作出了重大貢獻。自此,南溪一中步入跨越式發展軌道,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攀升。1982年、1983年南溪一中分別被評為"南溪縣文明禮貌先進單位"、"南溪縣文教系統先進單位"。1982年南溪一中被批準為"四川省重點中學",南溪一中黨支部被評為"宜賓地區優秀黨支部"。</h3><h3> 周校長以他博大的教育情懷,勇立教育改革的潮頭,用一顆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的赤誠之心和一股不服輸、敢于向困難挑戰的精神,尋求八方支援,為國家輸送了近萬名優秀畢業生。周校長的學生,有的當了副省長、軍隊師級干部、縣委書記、教授、博士,有的立了戰功,有的成了工農業和科技戰線的先進人物。</h3><h3> 在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周校長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學生、奉獻給了教師、奉獻給了學校、奉獻給了他所鐘愛的教育事業,他用他的卓越成就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家長的信任和社會的贊譽。1953年周校長被南溪縣評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1978、1979年連續被評為"南溪縣先進工作者",1980年被選為"南溪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1982年被評為"四川省大、中學校優秀政工干部"。周必祥校長是一位熱愛教育、傾心教育、忠誠教育的教育專家,他以多姿多彩的教育歷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教育新邦的畫卷。</h3><h3> 為了宜賓、南溪教育的振興,周校長幾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在他關愛的教育熱土,他心中裝著的始終是學校,手頭忙碌的始終是工作。他是南溪高中教育之魂,南溪年年攀升的教學成績,一批批出類拔萃的人才,都有他勤于管理、善于管理、精于管理的智慧結晶,他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學校師生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他是一個好校長,愛校如家;他是一個好老師,愛生如子;他是一個大好人,正直善良。他以干事創業的膽識、擔當大任的睿智、無堅不摧的勇氣把南溪教育領航到宜賓、甚至全省的前列。</h3><h3>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周校長情系教育、獻身教育、體現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赤子情懷,體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在離休后的20多年中,他常常牽掛學校的發展、關注學校的進步、關心學生的疾苦。20多年來,他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劃出一定金額,資助貧困學生,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完成學業、夢圓大學。資助貧困學生,一次兩次不難,三次五次不難,但是,20多年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多么令人欽佩的高風亮節!</h3><h3> 敬愛的周校長,您雖然走了,但是,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您畢生努力所形成教育思想、精細管理的教育策略,留給了我們極為寶貴的、生生不息的精神財富。您帶領我們改變了南溪教育的面貌,您是我們心中不朽的教育豐碑。</h3><h3> 敬愛的周校長,我們一定會化悲痛為力量,秉承您的優良傳統,牢記您的諄諄教誨,繼承您的崇高事業,為南溪一中的教育事業而努力奮斗!</h3><h3>  我們衷心祈愿您長陌遠行,清風浩蕩,一路走好!</h3><h3> 安息吧,我們敬愛的周必祥老校長!</h3> <h3>附件2:</h3><h1> 申 請 書</h1><h3>尊敬的南溪一中校領導:</h3><h3> 我們是周必祥同志的兒子和二兒媳,家父已于2016年10月12日離開了我們,他老人家情系教育,熱愛學校,熱愛學生,為此奉獻了一生。遵照他老人家的遺愿,我們決定,將他老人家的遺產(235840.00元,大寫:貳拾叁萬伍仟捌佰肆拾元整),捐獻給他生前所熱愛的學校和學生,專項用于幫助南溪一中貧困學子完成學業,實現理想。</h3><h3> 二十多年前,當他老人家離休離開了南溪一中以后,一直關心著南溪一中的發展,曾多次搜集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和高考資料寄回學校。他情系一中,關心學生的疾苦,二十多年來,堅持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劃出一定金額,資助貧困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圓夢大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老人家也曾多次資助農村的貧困學子學習和參加高考,從而改變了他們的命運。</h3><h3> 家父雖然走了,但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實現他老人家的遺愿,也是我們全家人最大的心愿,請接受我們的捐贈吧!</h3><h3><br></h3><h3><br></h3><h3> 此致</h3><h3> </h3><h3> </h3><h3> 敬禮</h3><h3> </h3><h3> 捐贈人:周巍巍,許慶齡,周順順。</h3><h3> 2016年12月10日</h3> <h1>附件3:</h1><h1> 宜賓86歲老校長辭世 23萬余元積蓄捐給貧困生</h1><h3>宜賓日報&nbsp;2016-12-16 23:03</h3><h3> "他去世后把積蓄都捐出來,對他這舉動我不感到吃驚,因為這么多年,他一直都在資助貧困生。我對他很了解,我感覺他在臨終時會這么做。"12月16日,南溪一中的老師王福鳴談起老校長周必祥去世后捐出20多萬積蓄的感人事跡時這么說。</h3><h3>臨終遺愿 把積蓄捐給學校</h3><h3> 周必祥是南溪一中的離休校長,今年10月12日晚6時許,86歲的他在南京病逝。周校長辭世后,兒子周巍巍和周順順遵從父親的遺愿,把他23萬余元的遺產捐給了南溪一中,并成立專項基金,資助學校品學兼優的貧困生完成學業。</h3><h3>在周必祥去世后,他生前的很多學生都奔赴南京參加他的追悼會,曾受到他資助過的學生也表示,將會加入這個愛心基金,讓更多孩子更好地上學。</h3><h3>"周校長情系教育、獻身教育,體現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赤子情懷,體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周必祥校長在任期間的學生、現任南溪一中副校長陳代勛在周校長追悼會上致悼詞時,發出的肺腑之言概括了周校長一生的教育情懷。</h3><h3> 目前,南溪一中已經收到了周必祥生前的積蓄和撫恤金等共計235840元。據悉,該資金將會成立一個專項資金,陽光使用,針對南溪一中貧困生完成學業。今后,學校將會號召更多的校友參與該基金,讓周老的精神延續。</h3><h3>情系教育 一生無怨無悔</h3><h3> 1950年,20歲的周必祥隨解放軍西南服務團來到宜賓高縣工作,1954年4月調南溪一中任副校長。從此,勤勞善良的他與教育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在1978年至1984年6年間,周必祥擔任南溪一中校長、黨支部書記。在校期間,他就開始不定期資助貧困生。1986年,周必祥離休到南京生活。自離休之日到病逝,周必祥每年除了要求財務直接扣除一部分離休金資助貧困生外,還會額外郵寄一些退休金給南溪一中,讓學校資助更多的貧困生。</h3><h3>談起周必祥老校長,南溪一中教師王福鳴就有掩不住的崇敬之情:"有一次我去南京看望周校長,看見他居住的條件并不好,住的是比較簡陋的房子,家具也很陳舊。他就是這樣一生省吃儉用,卻把最后的積蓄都捐獻了出來。"</h3><h3> 周必祥大兒子周巍巍說:"父親對爺爺奶奶一直很孝順。對親戚家有什么困難,也喜歡幫忙。對他所教的學生更是關愛有加。父親說他這一生無怨無悔,他對學校、學生以及家庭成員的照顧,這一切都是他應該做的。他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h3><h3>愛生如子 把工資捐給貧困生</h3><h3>據王福鳴介紹,在周必祥擔任校長期間,一位學生因家庭貧困想要放棄學業,周必祥聽說后,立刻找該學生談話,并給他5元錢,解決了這名學生的燃眉之急,最終完成學業。"在那個年代,每月工資只有幾十元,5元錢夠半個月的生活費。" 王福鳴說。</h3><h3> 周校長不僅在校期間資助貧困學生,在他離休后依然堅持捐助,吩咐學校財務室每月從他工資中扣除一部分資助兩名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學生,保障其生活費。離休26年來,他資助貧困生從沒間斷。</h3><h3> 現就讀于青海大學大三的學生劉謀淋是周必祥資助的學生之一。劉謀淋說,她讀高中時,家里經濟比較困難,很幸運的是得到了周必祥的資助,讓她順利地度過難關。"和周校長雖未謀面,但他是我心目中的恩人。他默默的資助是我學習上的動力。" 劉謀淋以高于重本線20多分的成績考入大學,她希望有機會也能當一名教師,把周校長對學生的愛傳遞下去。</h3><h3> 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錦堂是周必祥教過的學生。王錦堂回憶:"周校長那時比我們這些學生只大幾歲,他對工作很認真,特別關心學生的疾苦。他去世后把積蓄都捐給了學校,可以看出他對學校、對教育事業的深厚感情,他是大家學習的好榜樣。" 目前已經退休的王錦堂說,在自己的從教生涯中,也一直受周校長潛移默化的影響,關愛學生。</h3><h3> "他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自己所熱愛的教育事業。" 王福鳴說,自己任教這么多年,對工作的責任心和對學生的關愛之心也得益于受周校長的影響。</h3><h3> 周校長一生資助過的學生不計其數。周必祥兒子周巍巍說:"父親離休后,時常有學生來看看。特別是他五六十年代教的那些學生,相互之間的感情很深。那時,他幫助過很多學生,一些貧困學生到宜賓去參加高考,沒有車船費,父親就拿錢給他們作車船費,鼓勵學生去考試。在父親退休后,每年過年,都有各地的學生打電話來給父親拜年。"</h3><h3> 一位離休老校長的教育情懷</h3><h3>作者:李麗龍 來源:金江網 日期:2016/12/16 23:03:17</h3><h3> 以校為家 離休后牽掛學校發展</h3><h3> 據南溪一中的老教師羅小倫回憶:"當年,周校長每個月都要從工資里拿出一部分錢來資助貧困生,一直堅持,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他一直都愛校如家,以身作則,全身心都在為學校和學生的發展考慮。聽說他辭世的消息,我也流淚了。南溪一中有現在的輝煌,離不開周校長的心血。"羅小倫說。</h3><h3> 據介紹,在周必祥擔任南溪一中校長期間,他為學校的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1982年南溪一中被批準為"四川省重點中學",自此,該校步入跨越式發展軌道。</h3><h3> 周必祥離休后,在南京定居的他依然放不下曾一手經營的學校。常常牽掛學校的發展、關注學校的進步、關心學生的疾苦。在1994年他身體不適后,不便再回南溪。有時還會搜集一些沿海和發達城市的教育資料,委托家人郵寄到南溪一中。</h3><h3>關愛教師 鼓勵教師學習成長</h3><h3> "周校長是知識分子出生的老革命,他有一身正氣,很正直。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愛,有更高更長遠的眼光,特別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王福鳴1981年到南溪一中任教,雖然和周必祥共事的時間不太長,但周校長給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h3><h3>王福鳴當年專科畢業在南溪一中任教后,報名參加了省教院的進修考試。通知書到校后,周必祥專程把通知書送到他手上,并鼓勵他進修,進一步提升自己。</h3> 南溪一中校長郎紅說:"周必祥老校長的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體現,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南溪一中人艱苦創業、回饋社會。周校長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傳承,發揚光大。下一步,學校將發動老師們以周校長的生動典型事跡為主題開展感恩活動,融入到平常的德育教育活動中。" <h3><a href="http://www.chinanews.com/m/sh/2016/12-15/8094782.shtml"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86歲離休老校長辭世 畢生積蓄23萬余元捐給貧困生 </a></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族自治县| 平乡县| 新营市| 大荔县| 阿合奇县| 兴仁县| 临沭县| 红桥区| 措美县| 镇赉县| 陆河县| 昌平区| 会昌县| 视频| 鄂尔多斯市| 昭平县| 甘孜| 马鞍山市| 武冈市| 洛川县| 贵定县| 东乌| 穆棱市| 正阳县| 遂溪县| 师宗县| 大英县| 施甸县| 石棉县| 台江县| 台山市| 建瓯市| 东乡县| 贵溪市| 瑞昌市| 南丰县| 巴林右旗| 长岭县| 芮城县| 中阳县|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