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010101">曾經的家是祖輩生活的地方,是庇佑我們成長的樂園,有我們兒時所有的幸福時光和快樂記憶,我們現在都叫她老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都懷揣夢想離開了老家,在鋼筋混凝土構筑的森林里筑巢,養育自己的兒女,這是孩子們的家。孩子們的記憶里不像我們心里有關于老家的深刻印象,不知道她們以后是否會有自己的鄉愁。<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h3><h3><b><font color="#010101">現在的老家還生活著我們的父母,每次帶著孩子們回老家看父母,孩子們都不太情愿,她們回老家水土不服,像過敏一樣,身上會出疹子。我就會對孩子們說老家還有你們的親人,他們是爺爺奶奶,是家里的老人,不回不中。父母也不情愿到城里,他們在城里住不慣。因為老家那兒有他們為之奮斗了一生的老房子,老院子,有他們熟悉的人和地,有祖輩生活的老窯洞。</font></b></h3><b><font color="#010101"><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font></b><h3><b><font color="#010101">那兒的山,我們現在稱之為丘陵;那兒的溝,我們現在知道那是峪,是澗,是川;那兒的地,我們知道那是坡地,是梯田,是坪塬;那兒的樹,我們現在還叫洋槐樹,柿子樹,皂角樹,栆樹……;那兒的人還用濃重的鄉音土話叫著我們的乳名;那兒有我們的長輩,同輩,甚至會有不少晚輩,我們稱他們為"老鄉"或者"鄉親"。</font></b></h3><h3></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祖輩慢慢走完了自己的一輩子,一個接一個地陸陸續續淡出了我們的視野,我們永遠失去了那溫暖的懷抱,再也聽不到那親切的呼喚。他們都已經入了祖墳,進了黃土,盡管我們還常常憶起那熟悉的音容笑貌,有時說起那些記憶深處的往事,孩子們聽過后都笑著說那是故事。</font></b></h3><b><font color="#010101"><div><b><font color="#010101"><br></font></b></div>那承載了我們無窮歡樂的小河都早已斷流,成了無水的河溝,那些小魚小蟹都成了不可觸及的夢中的童趣。那曾經用甘甜醇厚、回味無窮的井水養育了我們的老井已經干涸。大家都在自家院子里打了新的深井,用水泵電機抽水吃?,F在時尚叫法為"成人禮"的,那時候只是在我們還稚嫩的肩膀上挑著擔子去井上擔水。<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b><div><b><font color="#010101">那些熟悉的鄉間小路,逐漸被歲月吞沒,到處都是栆刺,草叢,或者已經變成了村村通,戶戶通。面包車,小轎車,拖拉機,摩托車,電動車在路上奔跑。那些牛車,馬車,架子車,還有織布機,紡車,磨子,碾子都成了農耕文化收藏品。<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兒時教課書上寫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城里鄉下都變成了現實。我們熟知的工農業剪刀差,城鄉差別基本上沒人再提起。再也不用車拉人推去交公糧,鄉統籌、村提留和義務工都已成了歷史名詞,減輕農民負擔這個沉重的話題已經徹底不再存在。大家都不再說什么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了,而是忙著找門道外出打工、掙錢進城購房。種糧補貼,養牛戶專項補助,新農合,大病醫療保險,危房改造,統籌養老,脫貧攻堅等詞語為大家熟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話語時時響起,中國夢正在逐步變成現實,洛陽市人代會上更是出現了一個新名詞——溝域經濟,個人理解應該是圍繞這些叫做老家的地方作文章吧!<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這就是那個叫做老家的地方,以后我們可能會叫她"故鄉",就是那首很有名的,讀得很熟,永遠不會忘記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所說的故鄉。她有個縣里各種志書上都記載的名字——流峪,是河南省洛寧縣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的一個地圖上都難以找到的小山村,位于渡陽川盡頭一道外</font><font color="#010101">村人都叫"流峪溝"的山溝里面,特別像陶淵明先生筆下那個叫"桃花源"的地方,村里住著我也不清楚來源的黃氏家族數百口人。</font></b><h1></h1></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鄉親們向往和打工的城市夜景<br></b><b>——拍攝于洛陽市中級法院附近</b></h3> <h3><b>這是在四爺家窯院門口的那棵老槐樹,院子里曾經有一棵全村最大的棗樹,不知道是哪一輩栽種的,雖然在四爺家的窯院里,卻分給了我家。她太老了,一般年景都結不了幾個栆子,偶爾一次結果稠了,我們這個八位爺爺組成的大家就會在成熟時先舉行一個祭典儀式,然后像過節一樣來打棗,一個人手拿竹竿在打,其余人都?著竹籃在樹下跑來跑去撿栆子。收集起來的果子都放在笸籮、篩子中,最后大家一起來分。這棵老棗樹不知道哪年徹底枯死了,她最后被放倒鋸開做成了案板,以另外一種方式陪伴著我們。后方是我們稱之為東溝場的地方。東溝場忙時曬莊稼,閑時是兒童玩滾彈珠、踢沙包等游戲的地方。</b></h3> <h3><b>這是那棵老皂角樹,兒時的衣服都是用皂角洗的。背后的小窯洞是五爺家的,類似于現在的一居室,僅僅能放下一床一桌,當年偉超叔住過的。小時候牙疼,媽媽聽說牙膏能止疼,曾帶我去借牙膏止疼。偉超叔是當時村里少有的幾個高中生,他們那時初中、高中都是兩年制。后來一直在村里當老師,先是民辦,后來轉正,現在快退休了吧!</b></h3> <h3><b>爺爺奶奶奮斗了半生開辟的窯院,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老死都沒有離開的家,院子里共有大、中、小三孔窯洞,我出生在這個院子里的小窯。院里曾經搭建有一間灶房,砌有石磨,還有牲口棚,雞窩。院子中間擺放著幾塊既平整又光滑的石頭,相當于家里的沙發。半天崖上還有三孔天窯,當年吸引成群結隊的鴿子落戶,每年都能集攢好多鴿子屎,能夠做為優質肥料改良土壤。這個院子村里人稱之為上頭院。鄉親們一般都把奶奶稱呼為"上頭院老奶、奶奶"等。這孔窯洞我們叫當中窯,窯里棚有樓,冬天時,奶奶會帶著姑姑們在樓上紡花,在樓下織布。我中學時代常穿粗布衣服,大學期間好像還鋪過粗布床單。</b></h3> <h3><b>當年能夠溝通東溝和當村的一條小路,現在已經廢棄。路后是振超家和先超家的窯院,站在路邊能看到老井,拐個彎后就能看到家廟,1976年毛主席逝世村里人在那里開過追悼會,大家都如喪考妣,生怕天會塌下來!家廟里后來住過那個叫保明的。我到設在大宋村的鄉中讀初一時,他已經是讀高二了吧!當時我們這幾個同村的學生共同在學校北面的窯洞里從學校井上抬水做過飯。1987年我考入河南農大時,他還在高中復讀,最終他也沒有考上大學,現在他已經不在好幾年了。</b></h3> <h3><b>那里有口老井,井臺是用石碑砌成的。是村里唯一一口水井,祖祖輩輩都是吃著這井水長大的,村里每個人都是從這口水井拔水、擔水開始了自己的成人禮。冬季鄉親們在井上支起大鍋,生起柴火漏粉條,春節前還會殺幾頭肥豬,大家分肉過年。那棟房子是紅杰家的,他們家窯院中建有比較大的房子,記得他們家的院門可大啦!牛車馬車都可以直接趕進去。門口在渠邊上有棵好大的核桃樹,由于家庭成份不好,有個叔跑到新疆參加了工作,后來他們全家都投奔新疆了!現在村里人外出打工其中一個方向就是新疆。</b></h3> <h3><b>窯院旁邊這條溝,現在知道了那是為了泄洪防澇特別挖出來的,還有一個長長的洞子,下雨的時候,山上的洪水會從溝里的洞子排走,防止窯院受到沖刷。</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這就是那個曾經的柿樹園,長有不同品種的柿樹好多棵,后來園子里建成了變電房,里邊安裝有變壓器,村子里才用上了"電"。隨后才開始使用磨面機、打糝機等電動工具來加工糧食,石磨、石碾才逐漸消失,鄉親們再也不用繞著磨子碾子轉圈了。再后來旁邊又由四爺家用土坯建成一個"煙爐",是村里最早幾個煙葉炕房,鄉親們才開始種植那種經濟作物——煙葉。全村出現了好幾個全東宋鄉出名的煙葉種植大戶,但是據說他們都是五十歲左右都離開了人世,可能與農藥慢性中毒有關吧!他們是東溝次耐、西頭滿貴……。那時人們一般都是大熱天太陽正大時背著噴霧器去給煙葉打藥,他們都是印象中村里最強壯精明能吃苦的人!</b></h3> <h3><b>這是鄰居滿堂伯家僅剩下的院門,這院子里曾經住著一個寡婦,她有個叫滿堂的兒子,也是奶奶輩,村里人都叫滿堂他媽,是個比較大方、喜歡說笑、有點爽朗的小腳女人,小時候肚子疼,曾經在她住的那孔窯洞中的炕窯內的土炕上給我揉過肚子。</b></h3> <h3><b>郭先超家的窯洞,他母親叫素,高我一輩。父親姓郭,鄰村宅延人,是入贅到我們村的,所以先超兄弟們稱呼我父親為舅。他哥俊超由于偷牛在那年嚴打期間被槍斃……<br></b><b>村里很少的幾戶外姓人應該都是這樣來的吧!</b></h3> <h3><b>當年都住過人</b></h3> <h3><b>還有人類生存過的痕跡嗎?</b></h3> <h3><b>這是宗波家原先的窯院,宗波的奶奶是當年蔣介石炸開花園口后從黃泛區逃荒要飯過來的,據說后來和失散多年的家人又聯系上了。老年時背馱得十分厲害,平時腰都直不起來,像背口鍋一樣。她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玉蘭。</b></h3> <h3><b>兒子可能認為這是原始森林吧!他幼小的心靈里是否感到膽怯、迷茫或者是躑躅?但是這就是當年我們晚上也敢捉迷藏的地方啊,冬天的河道里曾經是我們的滑冰場。</b></h3> <h3><b>很久很久以前農業學大寨時期修建的橋涵,當年橋上有水,橋下有水。冬天在結冰的河床里能坐著石頭滑行幾百米直到被這道渠擋住。橋上渠水是為方里,小宋,大宋等村灌溉的,水源來自于那個叫做龍潭水庫的地方。橋下的水來自于東溝里邊的一口泉水,那是村里用來澆灌菜地的。小時候曾經沿著渠道打豬草喂豬,到田間割草喂牛,割草壓青掙工分,也在麥田中掐野菜貼補伙食。當時也戴過紅領巾,是曾經的紅小兵!</b></h3> <h3><b>當年的院墻,院墻里邊有個豬圈,外面是個廁所。院子里邊曾經有兩棵栆樹,院墻外的廁所旁邊還有一棵棗樹。</b></h3> <h3><b>窯院中最大的一孔窯洞,相當于現在的兩室一廳,里邊有兩孔拐窯,老爺老奶在世時生活的場所。后來窯頂常常掉土塊,成了危窯不住人后才改為喂牲口的地方,冬天在拐窯里存放好多麥秸、干草。小時候曾經跟著爺爺、小叔干過那種擔土墊圈及除糞的農活,每次都是累得手疼肩疼喘不過氣!</b></h3> <h3><b>老房子,經爺爺奶奶和父母一起努力并在眾多親戚朋友幫助下耗時耗力才建成的第一棟房子,是用花費好長時間在河灘里拉回的石頭和山坡上撿回來的料礓(姜)石為主砌的地基,瓦和少量的磚都是在村里的磚瓦窯上制成的,大量的土坯是家人自己夯制的,還使用有房椽、房梁、明柱等木材及從南山(陳吳)或西山(羅嶺、興華)砍回來的荊條。小時候在村子里上小學的我在學校是三好學生,回到家就是個聽話的乖寶寶,能幫著媽媽打掃衛生,做家務活,拉風箱。那時夏天最經常吃的飯是紅薯面條,常常是我和弟弟們幫著媽媽在前檐底下的簡易廚房中做的。吃飯時就和一大家子人一起在門外小渠邊樹下的石頭上,邊乘涼邊聊天。后來此房經過翻修后給小叔做了婚房。小叔結婚前幾天蒸饃時,我剛好放學回家,一口氣吃下四個又白又大的熱蒸饃,結果接連幾天肚子都不舒服。</b></h3> <h3><b>老院子老房子,都是我本家建成的第一批房子院子,有二爺家的,四爺家的,有八爺家的,房子建成后,窯院都逐漸開始廢棄。</b><b>……海庭、流漢、流堂、豐水、流拴、流更、海治、玉水……這四對親兄弟,八個堂兄弟他們來過又走了!</b></h3> <h3><b>這是八爺和八奶家的房子、院子,沒人住后也廢棄了。</b></h3> <h3><b>父母生活的院子,曾經種了很多楊樹。高大的楊樹后面,小河溝對岸的那道土崖,當年開辟過一排窯院,由于窯洞鑿得太大的緣故(據說牛車能在窯洞里調頭),窯洞之間的間隔太薄,致使某年某月某日突然整個山崖垮塌,把幾戶人全部掩埋,釀成轟動全縣的重大事故,縣里發動全鄉(當時叫公社)青壯勞力一直挖了幾天,最終成功救出一人,是女的,叫丙孌,后來嫁到鄰村小宋了。</b></h3> <h3><b>小河溝,雞群在刨食</b></h3> <h3><b>院子里栽種的蔬菜苗</b></h3> <h3><b>入目全是沙蘭楊</b></h3> <h3><b>回家的路永遠不會忘記</b></h3> <h3><b>很久之前我讀高中,現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她就是洛寧縣的縣城。當時的縣城叫"新城",居于王范和老城之間,記得以前村里人經常到處于王范的牲口交易市場趕集?,F在的城區已經比以前擴大了十倍都不止,不僅把老城包括了起來,并且開始向洛河南岸發展。現在老鄉們經常會把地里產出的時令瓜果、紅薯、粉條等土特產拉到縣城賣掉,村里男娃子結婚須在縣城有房子,女孩兒都想嫁給在城區有房有車的人家。下面是城區夜景。</b></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洛寧縣城夜景</b></h3><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工湖遠觀</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工湖</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紫竹酒店夜景</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夜晚街道流光溢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深夜樓房燈光</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城區街道燈光</b></h3> <h3><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xsjgww.com/r837trb"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秋日抒懷:本命之年回首望,此心安處是故鄉</a></h3> <h3><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xsjgww.com/cu5ikke"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我和美篇不得不說的故事</a></h3> <h3><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xsjgww.com/flu0ev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美篇女人三分觀</a></h3> <h3><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xsjgww.com/fshgzxq?v=4.1.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春到洛寧風光無限</a></h3> <h3><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xsjgww.com/jqm70t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a></h3> <h3><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xsjgww.com/pv2l3mo"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a></h3> <h3><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xsjgww.com/p81o6wv"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影評:生死朗讀——關于正義和寬恕的愛情悲劇</a></h3> <h3><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xsjgww.com/pbm5qx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有一條路叫做回家……</a></h3> <h3><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xsjgww.com/q87ptd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盛夏 無處安放的鄉愁</a></h3> <h3><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xsjgww.com/q6myzso"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古文說酒</a></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清区|
蕲春县|
伊金霍洛旗|
洛南县|
五华县|
诏安县|
永川市|
淮南市|
漳州市|
阿巴嘎旗|
安溪县|
岳阳县|
施秉县|
江西省|
安丘市|
枣阳市|
安义县|
通州市|
通化县|
无极县|
台中市|
桐柏县|
古田县|
银川市|
尚志市|
大厂|
师宗县|
陆川县|
宿州市|
保定市|
英山县|
抚宁县|
乐陵市|
灵武市|
漳浦县|
麻江县|
海城市|
三穗县|
松原市|
福泉市|
万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