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人們對巴黎圣母院的認識,大多源于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和同名電影《巴黎圣母院》。而時間一久,電影中巴黎圣母院的影像也逐漸模糊起來。</h3><h3></h3><h3><br></h3><h3>以前,國內刊物對巴黎圣母院描述并不多。即便是在1985年國內出版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的“巴黎圣母院”辭條,也僅以200余字予寥寥記載。</h3><h3></h3><h3><br></h3><h3>在不久前深秋的那一星期天,當自己站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廣場時,眼前才出現了一座真實的巴黎圣母院。 </h3><p><br></p> <h3><p>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門坊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里層越小。從外面仰望教堂,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天空升騰的雄姿。</p><p><br></p><p>巴黎圣母院的正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后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p><p><br></p><p><br></p></h3> <h3><p>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也稱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位于巴黎城中心被塞納河環抱的西堤島上的基督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圖為】被塞納河環抱的西堤島。 </p><p><br></p></h3> <h3>巴黎圣母院約建造于1163~1250年間,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中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1163年,巴黎圣母院由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開啟了這座法國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整座教堂于1345年全部建成,工期歷時180多年。 </h3><h3><br></h3> <h3>圣母院建筑坐東朝西,平面呈橫翼較短的<font color="#ed2308"><b>十字形</b></font>,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該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風格,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于世。</h3><p><br></p> <h3>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底層 走近巴黎圣母院,有3個桃形門洞,為中世紀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雕有基督教《圣經》經典之作的——圣安娜門、審判入口和圣母門依次排列,雕刻栩栩如生。</h3><h3><br></h3> <h3> 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則位于<font color="#ed2308"><b>右邊拱門</b></font>描述的是圣安娜(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許里(Bishop Sully)為路易七世(Louis Ⅶ,于12世紀下令興建圣母院)受洗的情形。</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中央的拱門</b></font>描述的是耶穌在天庭的“最后審判”。</h3><h3><br></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b>左邊</b></font>是圣母門(Virgin’sportal),描繪圣子受難復活、被圣者和天使圍繞的情形。</h3><h3><br></h3><h3>拱門上方的<b><font color="#ed2308">眾王廊</font></b>(Galerie des Rois),陳列著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重建過的。原來的雕像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被誤認為是法國君王,于是被破壞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現藏于克呂尼博物館(Musee de Cluny)。后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刻并放回原位。</h3><h3><br></h3><h3>眾王廊上面第二層的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有長有圓有長方,但以其中一個圓形為最,它的直徑有9米,俗稱“玫瑰玻璃窗”。這富麗堂皇的彩色玻璃建于1220~1225年,刻畫著一個個的圣經故事。以前的神職人員借由這些圖像來做傳道之用。中央供奉著圣母圣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人很怕德國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h3><h3><br></h3><h3>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桿。在這里的設計中,設計師瓦雷里?勒?迪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欄桿上,塑造了一個由眾多神魔精靈組成的虛幻世界,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俯著腳下迷蒙的城市;還有一些精靈如鳥狀,但又帶著奇怪的翅膀;出現在教堂頂端的各個角落里。它們或在尖頂后面,或在欄桿邊緣,若隱若現,它們這些石雕的小精靈們幾百年來一直就這樣靜靜地蹲在這里,思索它們腳下那群巴黎城里的人們的命運。</h3><h3><br>圣母院的三層,頂層風景極佳。登上巴黎圣母院頂端可眺望整個巴黎,欣賞絕美的塞納河景致。由塞納環抱的巴黎圣母院是對古老巴黎歷史的承載。</h3><h3><br></h3><h3>在教堂的平面上,承襲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教堂全長128米,光是中艙就有12.5米寬,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為40米,穹頂(Vault)則為33米寬。東端是圣壇,后面是半圓形的外墻。</h3><h3><br></h3> <h3><p>走進教堂,首先被其建筑的恢宏氣勢所震撼。無數的垂直線條引人仰望,數十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閃閃爍爍,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內部排列的兩排高24米、直徑5米,直通屋頂的大圓柱將內部分為五個殿。兩排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教堂似乎就成為‘與上帝對話的地方。</p><p><br></p></h3> <h3><p>主殿四周,連拱廊上方是一帶雙層窗戶的走廊,其上是大窗子,透過這些窗子,一束束陽光寧靜地射進堂內。于主殿翼部相連的側殿位置上,是幾座充滿了17~18世紀藝術作品的禮拜堂。 <br></p><p><br></p></h3> <h3> </h3> <h3>走進教堂,正值禮拜,聚集的千余名不分年齡、性別、種族、國籍、膚色的教友早已在此祈禱。主教的吟誦聲回蕩在大廳里,整個教堂莊重肅穆。隨后,吟唱圣經,男高音的領唱,混聲、和聲,構成優美、和諧的大合唱。圣經的吟唱,唱出了教徒們心靈的聲音和對世界的贊美。</h3><h3><br></h3> <h3>巴黎圣母院的法文原名為“Notre Dame”,原意是“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圣母瑪麗亞。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其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筑,根據教堂地底的考古,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h3><h3><br></h3> <h3>巴黎圣母院完美地展示了哥特式建筑風格。哥特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后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或符號。哥特式建筑特征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稱這種建筑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拉丁十字。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眾多的信徒做禮拜用。教堂的頂部采用一排連續的尖拱,顯得細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對鐘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建筑美法則,具有很強的美感。</h3><h3><br></h3> <h3>至于在此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公元4世紀時是一座用來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羅馬式教堂,而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也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已經毀損不堪。1160年,新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偉教堂。</h3><h3><br></h3> <h3>也有史料顯示,在這里曾有兩個教堂,一個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個是圣母瑪麗亞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與其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h3><h3><br></h3> <h3>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鐘幸免沒有被熔毀,此時圣母院已是千瘡百孔了。之后教堂改為理性圣殿,后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1804年拿破侖執政時,才將其還為宗教之用。</h3><h3><br></h3> <h3>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小說《巴黎圣母院》中對圣母院作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本小說寫成于法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時代。1831 年書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圣母院,并且發起募捐計劃。也引起當時的政府當局對圣母院建筑慘狀的關注。修復計劃于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筑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圣母院久違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們來重新詮釋的。</h3><h3><br></h3> <h3><p>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國哥特式建筑的曠世杰作,并幾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筑莊嚴和諧。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p><p><br></p><p>巴黎圣母院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是因為它是歐洲建筑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數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墻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巴黎圣母院沖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這種獨特的建筑風格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p><p><br></p><p>圣母院內右側安放一排排燭臺,數十枝白燭輝映使院內洋溢著柔和的氣氛。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坐席前設有講臺,講臺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國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兩人目光齊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Pieta),耶穌橫臥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傷。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圣歌和悲壯的樂曲。<br></p><p><br></p></h3> <h3><p>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嚴謹肅穆,除陳列的壁畫、雕塑、圣像外,幾乎沒有什么裝飾。主殿翼部的兩端都有玫瑰花狀的大圓窗,上面滿是13世紀時制作的富麗堂皇的彩繪玻璃書。北邊那根圓柱上是著名的“巴黎圣母”(Notre-Dame-de-Paris)像。這尊像造于14世紀,先是安放在圣埃娘禮拜堂,后來才被搬到這里。</p><p><br></p><p>南側玫瑰花形圓窗,這扇巨型窗戶建于13世紀,但在18世紀時作過修復,上面刻畫了耶穌基督在童貞女的簇擁下行祝福禮的情形。其色彩之絢爛、玻璃鑲嵌之細密,給人一種似乎一顆燦爛星星在閃爍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斕的光線射向室內的每一個角落。<br></p><p><br></p></h3> <h3><p> 在教堂大廳左右兩側分布的廂房,可見虔誠的信徒雙手交叉合攏抵住下巴,閉眼凝神虔誠的祈禱,更突顯巴黎圣母院的神圣和神秘。<br></p><p><br></p></h3> <h3> </h3> <h3>來自世界各國的游客在此駐足聆聽,流連忘返。</h3> <h3><p>要享受獨自一人片刻的寧靜,不妨上去圣母院第三層樓,也就是最頂層,雨果筆下的鐘樓。教堂正廳頂部的南鐘樓有一口重達13噸的大鐘,敲擊時鐘聲洪亮,全城可聞據說在這座鐘鑄造的材料中加入的金銀均來自巴黎虔誠的女信徒的奉獻。北側鐘樓則有一個387級的階梯。從鐘樓可以俯瞰巴黎如詩畫般的美景,有歐洲古典及現代感的建筑物,欣賞塞納河上風光,一艘艘觀光船載著游客穿梭游駛于塞納河。</p><p><br></p><p>【圖為】來自世界各國的游客正等候乘電梯上圣母院的第三樓。<br></p><p><br></p></h3> <h3><p>如今的圣母院集宗教、文化、建筑藝術于一身,兼具宗教、藝術和旅游價值為一體,是巴黎旅游的必到之處。 </p><p><br></p></h3> <h3>巴黎圣母院是古老巴黎的象征,是法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其地位和歷史價值無與倫比。巴黎圣母院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h3><h3><br></h3> <h3>在圣母院門口外的圣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這個點大小類似于地下水井蓋,為8角形,旁邊刻有point de france的字樣。這“原點”已經被踩過數億遍,所以差不多被磨光了。</h3><h3><br></h3><h3>圣母院位處巴黎的核心,市內發展均環繞著西堤島,并以此為焦點向外作同心圓式展開,加上圣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現代巴黎的建筑特色,更漸漸成為法國的宗教、藝術及旅游中心。于是,法國人便把圣母院的入口位置設為原點,然后將法國其它城市的坐標以此起算。所以,當人們站在圣母院前,也即是處于法國的中心點。可想而知,圣母院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h3><p><br></p> <h3> </h3> <h3><p>基于巴黎圣母院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也由此在這里發生:</p><p> ……<br>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親的心愿修改祭壇,以榮耀圣母;<br>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蒞臨加冕拿破侖帝王;<br>1811年,羅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禮;<br>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舉行巴黎解放紀念典禮;<br>1945年,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br>1970年11月12日,在此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br>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羅二世在此舉行非凡的祈禱晚會。<br> ……<br> 法國的歷史在這里承載和延續……</p><p><br></p><p> (注:巴黎圣母院的相關資料源于網絡)<br></p><p><br></p></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镇县|
阳新县|
乐昌市|
桑日县|
长武县|
龙泉市|
洮南市|
青海省|
陈巴尔虎旗|
腾冲县|
屏东县|
綦江县|
秀山|
古田县|
中山市|
兴仁县|
辽阳县|
凯里市|
道孚县|
临泽县|
保定市|
沈阳市|
巨鹿县|
大方县|
炉霍县|
宁陕县|
平湖市|
防城港市|
交城县|
岳阳县|
东宁县|
乌兰县|
宜兴市|
宝应县|
台州市|
芒康县|
阜康市|
乳山市|
明溪县|
固安县|
哈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