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攝影:亞新</h3><h3>文字:劍平</h3><h3>制作:亞新</h3> <h3><br /></h3><h3><br /></h3><h3>對鳳凰古鎮產生向往是因為---文學巨匠沈從文的名著《邊城》。</h3><h3><br /></h3><h3>能走出如此文學大家的地方會是什么樣子的呢?大師曾在他的一篇自傳體文章中說他的家鄉是那個在古老地圖上,湖南湘西的一個"小點",借著去長沙開會的機會,懷著無比崇敬之心我們直奔那"小點"而去,來一次現實版的穿越古老"邊城"。</h3><h3><br /></h3><h3>從長沙租車,一路都是穿山的隧道,不知道穿過多少座大山,歷時八個小時,終于來到鳳凰。</h3><h3><br /></h3> <h3>鳳凰古鎮位于中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鳳凰縣,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享有"北平遙,南鳳凰"的美譽。文學巨匠沈從文在他的作品中將他的故土鳳凰鎮描述得如詩如畫,如夢如歌,用他的妙筆將這座靜默深沉的小鎮推向了全世界。</h3> <h3>好一座重山環繞中的古鎮,今天走進來著實不易,當年年輕的大師是怎么走出去的呢?</h3> <h3><br /></h3><h3>古鎮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傳統的格局和歷史風貌至今猶存。</h3> <h3>蜿蜒的沱江穿城而過,江水乳汁般滋養著這塊土地,讓這湘西大山中的古鎮充滿靈氣。蒼翠的南華山,拙樸的吊腳樓,斑駁的石板路都因有了這一灣春水而變得溫潤生動,生機盎然。望著平緩的沱江,想著或許這就是大師筆下爺爺日日擺渡的碧溪呢。</h3> <h3>古城的建筑古樸確不缺乏靈秀,小巷均由青石板鋪就,被光腳板打磨得異常透亮,街旁是一座緊挨一座的木板房,飛檐翹角,只留一線藍天。湘西多雨,地上的石板,房頂的青瓦永遠水洗一般,泛著黛青色的光。</h3> <h3>臨江而建的便是湘西的傳統民建吊腳樓,至今能完整保留的已不是很多。臨水一側由木柱支撐,依山勢之高低起伏,決定每根木柱之長短,節省土地,防潮除濕,通風透氣,雖是第一次見到,它們的模樣似乎并不陌生,大師的筆下分明都有描述。古老的吊腳樓靜靜地立于沱江之上,見證著鳳凰人的智慧,也無聲地見證著歲月。</h3> <h3>透過虹橋弓形的橋洞可以窺見古鎮的夜晚,暮色降臨,江岸燈火通明,與星辰輝映,舊時苗家年輕男女隔江對歌,今天兩岸年輕人的歡歌笑語,隨汩汩江水傳到很遠的地方。</h3> <h3>被青山環抱,綠水滋養的鳳凰小城</h3> <h3>古鎮的清晨略帶寒氣,山色清蒼,薄霧靄靄,濾過著昨夜的喧囂。終于太陽高高升起,驅散了暮靄,山色清晰,江上漁舟點點,林間鳥聲婉轉,岸邊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古鎮醒了,新的一天開始了....</h3> <h3>鳳凰城民風淳樸,古韻猶存,接待四方來客,大師的作品猶如一幅"風俗長卷"讓我對當地的民俗文化并不感到陌生,那街邊賣花賣茶的女子無不讓我想起大師筆下的翠翠姑娘,想起那段凄婉美麗的愛情故事。</h3> <h3>鳳凰鎮是多民族聚居區,居住著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28個民族,許多優秀的民族藝術保留至今,包括:刺繡,蠟染,釀酒,歌舞等等,身居古鎮不能不吃地道的水煮魚,不能不喝土家自釀的女兒紅。</h3> <h3>讀當代文學不能不讀---沈從文</h3><h3>訪中國古鎮不能不去---鳳凰鎮</h3> <h3>謝謝觀賞,如果你喜歡請點擊"作者:亞新"觀賞我的其他美篇????</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南雄市|
博兴县|
张掖市|
苏尼特右旗|
邵阳县|
盐池县|
仪陇县|
清丰县|
维西|
壤塘县|
仙桃市|
斗六市|
岳西县|
会宁县|
嘉鱼县|
和田市|
孝义市|
郸城县|
托里县|
北宁市|
兴国县|
弥渡县|
太仓市|
平阴县|
青铜峡市|
曲阳县|
和田县|
体育|
扎鲁特旗|
建宁县|
赤水市|
永德县|
丘北县|
东兰县|
博湖县|
宜兰县|
策勒县|
蒲江县|
深水埗区|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