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海南中學,一個教書育人既神奇又普通的地方。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一批批優秀青年聚集在這里暢談理想、勤奮工作。在海中,他們度過多少不平凡的歲月,嘗過多少甜酸苦辣,為瓊島的教育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p><p> 他們的子女后來尊稱他們為“海一代”,又自稱為“海二代”。如今的“海二代”已像父輩希望的那樣,在神州大地,大洋彼岸,都成為了棟梁之材……</p><p> “海二代”對 “海一代 ”平凡而高大的身影有著深深的敬仰,對這片生我養我的熱土和昔日童年的小伙伴都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和眷戀。如今,他們歡聚一堂,想當年、憶往事、回憶著童年時那說不清的夢……</p><p><br></p> <h3> 建于1933年的瓊海中學校門,已成為海南中學的標志性建筑。</h3><div> 曾經有位叫小敢的 “海二代” 歪著小腦袋提了一個誰都不會問的問題 : “ 這個瓊海中學與瓊海縣的瓊海中學有關系嗎?" 有答道: "沒有什么關系,瓊海縣沒有瓊海中學,只有加積中學。" 小敢眨巴著大眼睛 :"哦!怪不得文昌有文昌雞,瓊海沒有瓊海鴨,只有加積鴨 。"旁者大為驚嘆 :"小腦瓜真好使!"</div> <h3> 上世紀五十年代時的校門。</h3><div> 校門上的對聯是: </div><div> 大破資本主義,大立共產主義。</div> <h3> 1957年</h3> <h3> 1963年</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6年</font></h3> <h3> 1983年</h3> <h3> 對比之下,新校門寬大了,但頂不一樣了,門上圖案也有所差異!</h3><h3><br></h3><h3> 走進校門,有一棵枇杷樹(欖仁樹)像衛兵一樣站立在一旁,她見證了海南中學的歷史和發展!</h3><h3>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常會看到一些退休的 “海一代" 聚集在這棵枇杷樹下閑聊、觀看過路的行人和車輛。</h3> <h3> 海南中學校徽,由 “海二代” 云建海(乳名:弟弟 didi )設計于1993年。</h3> <h3> 鳯棲堂——是目前除校門外唯一保留下來的老海中建筑物,是海南歷史上第一間中學招待所。編者父親1954年華南師范大學畢業分配來海中工作,第一天就住在鳯棲堂。</h3> <h3> 鳯棲堂建于1934年9月,是海南文昌籍華僑韓裕準、韓禮初兩位先生捐資修建的,以其先人韓鳯棲之名命名。</h3> <h3>1935年的鳯棲堂</h3> <p> 鳯棲堂占地面積約275平方米,長八十英尺,闊四十四英尺,地基高三英尺,檐高十六英尺,脊高二十七英尺,四邊走廊,各闊九英尺,上有天花板及瓦面兩層,前階一連,后階二連,四周欄桿。堂之內部分為五間,中間三間,為寬準堂、裕準堂、恭準堂。東邊一間為敬準堂,西邊一間為拔廷堂,該建筑屋頂鋪蓋綠釉瓦,重檐,黃壁朱柱,仿中國古代木構建筑式樣,內部水泥天花板及石拱門窗等仿西式建筑。其建筑融會中西建筑藝術特色,建筑形式獨特精美。</p> <p> 下圖是八十年代的鳯棲堂。</p><p> 鳯棲堂是"海二代"經常玩耍的地方。但筆者印象最深的是:1977年恢復高考,高考前,有人告訴我一個秘密消息,海中的老師在鳳棲堂免費為海中的歷屆學生上復習課,由于自己只有小學畢業,自知基礎不行,得抓住這次機會不可,當時在海口罐頭廠做臨時工,下班后騎著自行車直奔海中,但也只能在鳯棲堂的窗外趴在窗邊伸長了脖子聽個十分鐘。</p> <h3> 后經多次修繕,現在只能用 "舊貌換新顏" 來形容了!</h3> <h3> “海二代" 的每個小朋友都爬過的雞蛋花樹。</h3> <h3> 經常爬雞蛋花樹玩耍的有這群小朋友,他們也喜歡吃 “日本豆" 和 “枇杷" 。</h3><h3> 海南中學(含海南師專)幼兒園小朋友合影,編者就是"畢業于"海南中學幼兒園。</h3> <h3> 牛蹄豆樹,小時候大家不知其學名,只知道它是“日本豆樹"或“刺樹"。它的果實成熟后可食用,微甜,有點澀,果肉顏色非常漂亮,有桃紅、粉紅、還有白色的。樹枝上長滿刺,很少有人攀爬。</h3> <h3> 可憐的牛蹄豆樹,不知啥原因,是臺風?是病蟲害?!許多主枝桿都被鋸掉了,有的甚至攔腰砍掉!兒時那枝葉繁茂 、粉紅的豆子掛滿樹的記憶已難尋。</h3> <h3> "日本豆" 是我們 “海二代" 童年的免費零食。</h3> <h3> 可惜,不知啥原因,現在的“日本豆樹"已經不長豆了。</h3> <h3> 正對鳯棲堂門的這棵牛蹄豆樹,由于主桿下方有個大樹叉,經常有"海二代"的小朋友在樹叉上玩耍。</h3> <h3> 新工字樓的裝修,參考了鳯棲堂的風格,古典和諧。</h3> <h3> 紅棉花開了!</h3><h3> "海二代"旅美教授黎學鋒博士回憶: 就是家門口的那棵紅綿樹,我曾經想爬上去,就是它的刺太扎人,沒能上。</h3> <h3> 大 “枇杷樹" 下,就是我們的幼兒園,也是生活在大院里的孩子們,在夏日炎炎中的消暑樂園。記得樹下有兩條石頭長凳,烈日下光膀子睡在上面,就是當年我們的冷氣機啊!</h3> <h3> 欖仁果也是 “海二代" 的免費零食。當時大家都稱之為枇杷,果子成熟后為橙黃色,香、微甜,但較澀,但核仁很好吃,只是太小。</h3><h3> 欖仁樹的葉子寬大肥厚,枯葉是燒水煮飯的好燃料。所以枯葉早就被 "海二代" 拾走,用不著工友來打掃。</h3> <p class="ql-block"> 原來一進校門,正對著的就是由鐘衍林校長親自設計施工的雨亭樓。雨亭樓后面是工字樓。兩座樓之間是花園,還有一座假山,假山上長滿金竹。花園里各種蝴蝶、小鳥飛來飛去,有一種叫" 刺心鳥仔" 的小鳥特別小,能站立在花朵上! 可能50后才有印象的雨亭樓,雨亭樓是由祖籍文昌的熱心教育事業的華僑周雨亭先生獨資建造。樓梯和樓板都是木結構的,二樓是各學科辦公室,一樓也有少量教工宿舍。樓頂前方有一個大時鐘,是當時海中一景。</p><p class="ql-block"> 陳多余在《鐘衍林傳略》中為人們描繪了當時瓊海中學的容貌:位于學校中心的,是辦公樓即雨亭樓。在辦公樓的樓上設有會客室及教員住室,其樓頂天臺,可望見大海。樓前設標準鐘大如輪,五百步外,可辨時刻,這是府城歷史上的第一座鐘樓;圖書館分為上下兩層,藏書約兩萬多冊,是當時海南最大的圖書館;位于辦公樓后面的華僑大廈(編者注: 工字樓),是當時海南最宏偉的教育建筑;禮堂分兩層,上層為半樓式,全部可容納千人,是當時海南最大的禮堂。</p><p class="ql-block"> 記得約三歲時,有一次潘云老師讓我去雨亭樓前看幾點鐘了,我去了,但不懂看,只能在樓前等,問了過路的學生才返回告知。</p><p class="ql-block"> 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老海中建筑已經在上世紀60至90年代的海南中學擴建中被先后拆除,即便鳯棲堂還有幸保留,卻也因幾次翻修而難尋昔日容貌。</p> <h3> 這棵大榕樹旁有一口水井,是除手壓機井外的唯一的水井。水井旁邊建了一座6~7米高的方形水塔,定時抽水供給全校各生活區的蓄水池,每天兩次,每次約一小時。</h3><h3> 后來,有了自來水,生活區的蓄水池也就廢棄了。年紀稍小的"海二代"總是不明白,這些池子是作何用的。</h3> <p class="ql-block"> 西區學生宿舍區,不知為啥,以前取名叫“西齋",現在是籃球場。以前"西齋"這個地方,有“兩多”,老鼠多和蚊子多!近日編者去那兒逛了逛,發現蚊子還是很多!</p> <h3> 值得懷念的胡文虎體育館,座南朝北。 </h3><h3> 1934年,胡文虎(萬金油大王)應當時私立瓊海中學校長鐘衍林之邀,來到學校考察,隨即慷慨捐資一萬三千光洋,修建瓊海中學體育館、運動場、游泳池等,當年體育館設計者許民輝曾贊之曰:“現廣東未有如此規模之體育館,有之乃自貴校始。”</h3> <h3> 左側看臺的位置是原胡文虎體育館。</h3> <p> 操場東側看臺黃色部分的位置,以前有一小舞臺。記得當年有位唱歌老師(以前音樂老師常被稱為“唱歌老師”)站在小舞臺上指揮全校師生高唱:“要古巴要古巴,不要美國佬……”。</p> <h3> " 運動增強人民 " 六個字的位置就是下面老照片(胡文虎游泳池) 的位置。</h3> <h3> 胡文虎游泳池,是高出地面的游泳池。但記憶中從五十年代開始,池里從來就沒有水! 更不用談游泳了。由于墻體修得酷似古城墻,許多小朋友都稱之為 “碉堡”。</h3> <h3> 現在 “胡文虎游泳池”六個大字已重寫,字體似乎已改變,黑色粗字的下方鑲嵌著一塊石碑,刻有文字:“胡文虎游泳池舊址系愛國華僑胡文虎先生于1935年捐建給瓊州教育事業的體育運動設施之一。為了弘揚胡文虎先生關心教育、熱心公益、愛國為民的崇高品格,特立此牌,以示后人。落款為“海南師范學院立”。</h3> <h3> 新建的體育館,座西向東。</h3> <h3> 新建的體育館北面。</h3> <p> 1967年由 "海一代" 王時濯老師(編者父親)栽下的木棉小苗,如今已是枝葉茂盛、高聳入云。2014年被標注上: 樹齡 100年,并定義為“古樹”,問了,說是磚家鑒定的!按二維碼一掃描,大吃一驚,樹齡: 108年!呵??</p> <p class="ql-block"> 原來是海南中學農場的地方,現在是海南中學初中部。當時的農場,每天下午都能看到許多學生在勞動,不少教師和家屬也在邊上開一小塊"自留地" ,種些番薯和蔬菜。編者的奶奶就在這里開墾了一小塊菜地,種了不少蔬菜。</p> <h3> 通往海中農場(現為海中初中部)的路。</h3> <h3> 海中初中部及東側那塊地方,是海中農場,甘庶園生產二隊的農田,以及一個稱為 “無線電監測站" 的神秘單位的地盤。這個神秘的單位,完全掩隱在一片樹林里,周圍有不少高聳入云的“天線”。‘’ 海二代‘’ 旅美數學家黎學鋒博士回憶 : 小時候對這個單位充滿好奇心,還在午休時間孤身進入一次,一個人也沒遇上,就是簡單的幾棟房子,十分失望,但更加好奇,覺得真家伙都在地下室里!<br></h3><div> 這個神秘單位現在掛著國防科工委的“海南電波觀測站"的牌子,好象位置向南挪了一些,天線更高了。</div><div> 二隊的地現在仍是一片菜地。</div> <h3> " 燕式平衡" 。1974年,符維寧代表海南少年體操隊,參加在廣州舉行的廣東省少年體操比賽。<br></h3> <p class="ql-block"> 1998年,旅美 "海二代" 吳雷博士、吳蔓華博士兄妹回瓊,邀請部分 “海一代" 和“海二代" 聚會。照片為:住在南邊平房(即現在教工宿舍樓3棟的位置)的幾個小伙伴。</p><p class="ql-block"> 海中南面的圍墻之外,就是甘庶園生產二隊的耕地,還有兩個魚塘。小伙伴們常到二隊耕地撿番薯漏(類似拾麥穗),然后就地炮制烤地瓜。</p><p class="ql-block"> 當年靠東南角的圍墻外,是二隊的養奶牛的牛房。大家常買二隊的鮮奶,有時需要爬梯子翻墻才能買到剛擠的鮮奶。買回的鮮奶,還要用紗布把牛毛過濾煮開后才能喝。不過,這可是一輩子喝過的最鮮最美味的牛奶。</p> <p> 著名畫家、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海二代”陳海教授應孫中山大元帥府之邀創作的油畫《忠誠國父知》。主題取自于佑任先生給陳策將軍的題字“忠誠國父知”,人物自左至右:蔣介石、孫中山、中山艦艦長馮肇憲、陳策。該油畫現永久陳列于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p> <h3> 狀態 No.4 100×80cm 1996</h3> <h3> 陳海作品選</h3><h3> CHEN HAI HIS ART AND WORKS</h3><h3>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h3><h3> " 風景人體化與人體風景化 “ 是陳海教授的重要風格和技法待征之一。這種效果是奇特的,一種無法說清的視覺性感都異常強烈地呈現在畫面上,讓觀眾在觀賞時,既無所適從,又無法逃離!</h3> <h3> 狀態 No.123 100×80cm 2012</h3> <h3> 2003年由李朝、李木(李小木)、李紫祖孫三代海中人在海中80周年校慶晚會上朗誦,應景的詩句,特殊的身份,給現場的省、校領導和老師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h3> <h3> 從海中幼兒園的小朋友到海中報告大廳里的專家。著名主持人李成(李小木),小時候最乖乖的小朋友。</h3><div> 在傳統媒體算不上景氣的當下,一檔名叫《百草園》,面向青少年的電臺節目自1989年創辦以來,卻持續紅火了28年,頗令人感嘆。</div><div> 無論城鎮鄉村,問土生土長的70后、80后海南人,大多聽過《百草園》,不少人甚至說“我是聽著百草園長大的”,百草園幾乎已成為那一代海南青少年的“青春記號”。</div><div> 《百草園》的創辦人和主持人就是“海二代"李成(李小木)。</div><div> 2014年5月,被評為全國助殘先進個人的李成站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為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的一位來自主持行業的獲獎者。</div> <h3> 朗誦詩:你是一棵大樹</h3><div> ——獻給海南中學八十周年校慶</div><div> 李木</div><div>一、李紫朗誦</div><div> (孫女 海中初一新生)</div><div>你是一棵大樹,</div><div>你的年紀就是我爺爺的年紀。</div><div>仰望你高大挺拔的身姿,</div><div>我心中充滿 敬意!</div><div>你歷盡滄桑而容顏不老,</div><div>你枝繁葉茂撐開一方美麗天地;</div><div>古銅色的軀干,翡翠般的綠葉,</div><div>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累累果實掛滿樹枝,</div><div>看,還有許多的鳥兒飛來了,</div><div>在你的樹蔭中歡歌起舞做游戲……</div><div>啊,這不是童話,你比童話更神奇!</div><div>“今天我以母校為榮,明天母校以我為榮”,</div><div>這句話已在我和同學們心中銘記!</div><div><br></div><div>二、李木朗誦</div><div> (原海中老師,在省電臺工作,李紫父親)</div><div>你是一棵大樹,</div><div>你的年紀就是我父親的年紀。</div><div>八十載春夏秋冬,</div><div>走過多少輝煌,也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div><div>曾記否?</div><div>工字樓前,胡文虎體育館里,</div><div>一群群帶著紅袖章的學生在批斗他們的老師,</div><div>那被五花大綁受盡凌辱的人中就有我的父親,</div><div>而童年的我只能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div><div>夜聲人靜,悲哀與恐懼向我襲來,</div><div>我分明聽到你也在傷心嘆息!</div><div>噩夢醒來是早晨,</div><div>十一年后,風華正茂的我成為你麾下一名教師,</div><div>愛學生,愛講臺,愛校園,</div><div>我愛這塊讓我百感交集的土地!</div><div>時間又過去二十年,</div><div>如今我攜著父親、帶著女兒來赴你的盛會,</div><div>祝賀你的華誕,說不盡千言萬語。</div><div>萬語千言匯成一句話:</div><div>海南中學,我愛你!</div><div><br></div><div>三、李朝朗誦</div><div> (原海中教導主任、離休干部、李木父親)</div><div>你是一棵大樹,</div><div>你的年齡就是我的年齡。</div><div>與你稱兄道弟我不敢當,</div><div>但我們確實是在八十年前一同來到這個世上。</div><div>伴著開國大典的禮炮,</div><div>我隨解放大軍從北國走到了海南,</div><div>于是有了一段與你朝夕相處的時光:</div><div>風雨同舟,榮辱與共,酸甜苦辣都品嘗。</div><div>在你的史冊中,我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標點;</div><div>在我的人生中,你卻是一曲華彩的樂章!</div><div>八十歲的我,已人到老年;</div><div>而八十歲的你依然青春煥發,豪情萬丈!</div><div>望著那一張張年青的臉龐,</div><div>看著這日新月異的校園,</div><div>聽著一個個叫人振奮的喜訊,</div><div>我也心潮難平,老當益壯!</div><div>我要高聲朗誦詩人何其芳的詩句:</div><div>“我重新變得年輕了,我的血流得很快,</div><div>對于生活,我又充滿了夢想,充滿了渴望!”</div><div><br></div><div>四、尾聲:祖孫三代朗誦</div><div>你是一棵大樹,</div><div>樹上掛著八十顆明亮的星星,</div><div>樹上掛著八十輪皎潔的月亮,</div><div>樹上掛著八十個燦爛的太陽!</div><div>你的昨天,令人敬仰;</div><div>你的今天,令人歡暢;</div><div>你的明天,令人向往!</div><div>啊,點燃八十支紅蠟燭,</div><div>唱起生日快樂歌,</div><div>把我們衷心的祝福獻上:</div><div>祝你根深葉茂,永葆青春,</div><div>祝你鮮花盛開,桃李芬芳!</div> <h3> 2016年12月24曰,旅美 “海二代" 哈佛大學陳玲玲博士回瓊,張俊(乳名: 九三)主持召開 "海二代” 歡迎會。會議選舉符維寧(乳名:阿二)擔任駐瓊 “海二代" 秘書長。會議建議 "海二代" 們盡快加入由司徒力為群主的 "海二代" 微信群。<br></h3> <p class="ql-block"> 文革中,父親被他的學生五花大綁、掛著大牌、戴著高帽,在海中校園中游街、關押牛欄……</p><p class="ql-block"> 剛過12歲生日的我,由于父親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動學術權威”,被剝奪了上中學的機會,被強迫獨自下鄉到大致坡公社,成為全國可能年齡最小的“知青“。</p><p class="ql-block"> 當時看到同齡的小朋友能在海中上學,自己心里只有羨慕和自卑!</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復高考,高考前有不少海南中學老三屆學生找父親指點,我當時不理解,老是想起文革時父親被他的學生五花大綁戴高帽的情景。父親卻告訴我:"不要老想文革那點事,他們都是好學生,那時他們小不懂事。你要向他們學習,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大學!" </p><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每個學生到我家時,都會深深向父親鞠一躬!</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意識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道理,這時,父親還會責怪他的兒女嗎?!</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順利考上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數學專業。那年,廣東省包括本科、專科、中專在內,錄取率僅為1.63%,可謂百里挑一。據說,我的高考作文還是海南第一名!而且數學考了滿分!父親那年參加了高考評卷,得到消息后騎自行車直奔我的工作單位海口罐頭廠,那天是我多年來見到父親最燦爛的笑容! </p><p class="ql-block"> 后來,聽我的同事說,他高考時讀過的高考范文中就有我的文章。 </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還有幸成為母校華南理工大學的一名教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學生校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師校徽</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師校徽</h3> <h3> 2004年春,北京一位首長為我寫的一首詩。發表于《中國支付清算》和《檀歌詩集》。<br></h3> <p class="ql-block"> 下鄉時的編者,其他(除右一海南體委教練王勝才外)是一起下鄉的大哥哥,左一(謝安比)77級海南師專畢業后任海南中學老師。</p> <h3> 2013年11月1日,海南中學建校90周年之際,70屆初中、72屆高中部分"海一代"和部分“海二代"聚會留影。照片的學生中就有“海二代“ 張俊(九三)、鄧向群(阿三)、陳玲玲、韓子勁、符維寧(阿二,客串)、符丹寧(三姩)。</h3><h3> 陳玲玲博士回憶: 那年校慶回海中到處轉,路上遇上韓偉光老師聊起來,后有不少學生加入,我說韓老師是我初中班主任,韓老師則指著我告訴大家,陳玲玲的父親陳新泰老師是他的班主任,學生們都驚訝不已。</h3> <h3> 在廣州的部分 "海一代" 聚會照片</h3> <h3> 本美篇所用校園近期照片均為編者拍照,其他影照如歷史圖片和聚會合影等來自互聯網和“海二代"提供。如有不妥,請批評指正。</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氏县|
温泉县|
卓尼县|
德江县|
石楼县|
博兴县|
玛曲县|
凤冈县|
马关县|
乐安县|
广水市|
衡东县|
泸州市|
崇州市|
红原县|
娄底市|
桑植县|
合山市|
蕉岭县|
毕节市|
夏津县|
洞头县|
阜新市|
兴安盟|
印江|
二手房|
江孜县|
金堂县|
宜昌市|
宁国市|
湘阴县|
密山市|
收藏|
谷城县|
神池县|
阿瓦提县|
甘泉县|
夏邑县|
辽源市|
白河县|
嘉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