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天南地北,可共讀書

趙趙

<h3><b><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利用周末時間,做了一個線上讀書推薦活動。選取了部分微信好友,請他們撰寫一段2016年看過的好書推薦語。鮮少有朋友拒絕,有幾位朋友發來手寫稿,有幾位朋友重新閱讀他們認為最好的書籍,發來正式書評。礙于版面所限,我們下次再分享。<br>  另外,推薦人描述,如有不妥之處,可私信我修改。比較遺憾的是,好些朋友是方家學者,但是我沒敢邀約。后續,如有好書推薦,可發給我隨時完善。再次感謝大家支持!</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李舒:《民國太太的廚房》(推薦人:餛飩,圣誕愿望是立志成為美食博主)</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如果突然問你,你和民國文人的距離是多遠,你或許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傻。大部分的人也許會回答這都是上個世紀的事了,我怎么會知道;俏皮的人可能會說,那是歷史書的厚度;嚴謹的人可能會掰著手指推算年歷,回答至少相距70年。<br>  其實,并沒有那么遠。我們與張大千的距離可能只是一碗牛肉面,與魯迅的距離可能只是一塊沙琪瑪,與邵洵美的距離可能只是一個“功德林”。這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民國太太的廚房》這本書里找到。<br><br></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食,骨刻文演變,意為將“人”與“良”聯合起來“維持人一生的東西”。食物的出現可以承載記憶與情感,性格與風貌,就如有人言之,“在客廳談真學問,于廚房窺真性情?!?作者李舒用食物作為探尋民國隨歲月的一把鑰匙,在那些閃光的名字與我們之間架起了橋梁,從“吃”下手,細數民國大咖們的嗜好、趣聞,將那些不可觸及的文人變得豐滿立體??v然歷史變遷,歲月蹉跎,他們和你、我、大家一樣,在濃濃煙火中一日一日地度過。<br><br>  書中介紹了24位民國知名人士的鐘愛吃食,生動描繪了那個男子善于妙手著文章,女子也會白描世態涼的時代,以一種有趣的視角描述著這些民國著名男女們的生活往事。書中還貼心地準備了對應的食單,并配以做法與圖例,供讀者進行參考。<br><br>  在冬日下午的暖陽里,悉心調配好面粉,烘焙一個可頌,隨手沖杯好茶,約上三兩好友,在水汽氤氳中,恍然穿越時空,和周瘦娟,張愛玲一起談笑風聲。</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沈從文:《壇壇罐罐,花花草草》(推薦人:懷衛星,一位常穿正裝的松瓷插花花藝師)</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書中說:“世界可以花樣百出,豐富多彩一些,不能墨守陳規。我的前半生寫小說,下半生混著也沒用問題,可我實在寫不出好東西,所以研究故宮博物院的那些文物,特別帶勁。”我當然不能同沈從文先生相比,我的前半生是做職業經理,相信后半生一定會做傳播插花藝術的事兒,因為這讓我很喜歡,熱愛。每年有1000多位朋友能接觸到傳統插花和日式插花,以及其中的真正情趣所在。</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黃永玉:《給孩子的動物寓言》(推薦人:劉鑫.OO. 筆下畫作清透無比的青年水彩畫家)</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畫界老頑童用中國人本應最熟識的書寫,繪畫工具給孩子們的一份禮物。寥寥數筆,動物形象已躍然紙上。水墨的魅力就在于此。留白之處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更是一種水墨哲學的體現。黃老一貫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讓人忍俊不禁之余,足可以沉思良久。即使孩子現在無法體會到更深刻的意義,可以想象當他們有足夠閱歷,再次閱讀會心一笑的那一刻是多么的美妙。</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葉廣苓:《去年天氣舊亭臺》(推薦人:四月,報刊編輯,穿素雅的旗袍,仿佛就來自民國年間)</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作家葉廣苓的敘事把我們帶回了五六十年代的老北京。小說以北京老建筑為名——九篇小說,九個北京老建筑的名字:太陽宮、月亮門、鬼子墳、后罩樓、扶桑館、樹德橋、唱晚亭、黃金臺、苦雨齋。故事娓娓道來,建筑成為記憶和情感的容器,太陽宮的日頭,昔日鬼子地里俄國東正教的墓地,妓女出身的蘇媽媽,舊王府后罩樓主人“珍格格”,葉廣苓要寫的是昔日北京老百姓的故事,我們接收到的是胡同口的家族眾生相和舊京社會的風土人情,這是一代人的足跡和一個時代的肌理。</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蕭紅:呼蘭河傳(推薦人:照片拍得很文藝、很會做飯菜的媒體人River)</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蕭紅從童年到青少年的成長過往,遇到的人和事,就好像是我們自己身邊人和身邊事。年代,并不是被分隔,地域也不帶來本質的區別,每一個人的成長都不一樣,卻也有那么多相似。每一個時代都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卻也有極多本質上的相同。</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胡蘭成:《中國的禮樂風景》(推薦人:疏煙淡日,文如其名的古琴彈奏者)</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這是一部美學思想散文論著。此書分為三篇:宗教篇、禮制篇、音樂篇。宗教篇論基督教、印度的吠陀和佛經、日本的神道、中國的禮樂之教,辨其所同與所異。在書中,胡蘭成舉凡中國、日本的道德行儀、居宅、衣裳、音樂、文章、制器、書畫等,都能深入其妙,并淺顯地說出其美好來。胡蘭成獨獨強調中國的禮樂文明是美的,而說西洋產國主義無根底,是低層次的,實欲以中國昔時文明之好,救今日物質主義之弊。我愛讀此書,因作者“寫理論學問如寫詩”。</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風雨談》(屬《周作人自編集》其中一冊)(薦書人:周偉達,媒體人)</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周作人自編集37冊購來一年多了,陸陸續續讀了十幾冊。周氏散文沖談平和,與魯迅之執筆投槍怒目圓睜迥異,卻更符合生命日常。談天說地縱論古今之時,周氏散文之部分,因其援引摘錄之多,被打趣稱為“文抄公”,資料整合穿鑿倒也自成風格,《風雨談》一冊實在有此特色。 <br>  也不多說其他了,擇其《文學的未來》錄下中援引日本作家的文字如下:“讀這一件事是頗要用力的工作。人們憑藉了印刷出來的符號,必須將這意識訴于腦之理解,用自己的力去構成思想。若是看與聽則與此相反,都容易得多。為什么呢?因為刺激通過感覺而來,不必要自己努力,卻由他方把意思兜上來也。但是在現在這樣的時代,人們都是過勞,腦力耗費盡了的時代,讀的事情更覺得麻煩了。在現今這樣的時代,美術音樂特被歡迎,文學也就自然為一般所敬遠。特別又有那電影,奪去了文學的廣大領域。在現今時代,只有報紙還有讀者。但是就是那報紙,也漸覺得讀的麻煩,漸將化為以視覺為本位的畫報。現在最講經濟的商人們大抵不大讀報紙,只去聽無線電,以圖時間與腦力之節省?!保ㄒ痪湃耆率娜眨?lt;/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三浦紫苑:《編舟記》(推薦人:莫飛,笑起來溫暖、很有氣質的作家)</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br>  馬締光也,玄武書房的一名小職員,不修邊幅的外在形象會讓女同事覺得惡心,極不善與人打交道。馬締對詞語敏銳認知度,他被辭典編輯部相中,和老師松本,荒木公平,臨時工佐佐木,還有流里流氣的西岡,一起編寫中型國語辭典《大渡?!贰J迥?,只有甘于寂寞的人,才懂得在豐饒的詞匯海洋里奮力地游泳,于外人,那是沙漠,烈日,毫無樂趣。他們憑借著每個人的努力堅持,克服了內外的憂患,編制了一艘駛向彼岸的小船。<br> <br>  馬締這個人物,總會讓我聯想到認識或者聽到的極少數的那些人。一位老先生供職在音像出版公司,主要負責把外國音樂引進到國內。從一位青年到退休,到返聘,一個人,上班,簡單的食堂飯菜,睡在公司提供的宿舍。直到白發白須,他依然忘情地戴著耳機,態度嚴謹地在工作。許多年輕的同事對他都非常尊敬,因為他引譯進來的音樂影響了很多人。<br><br>  《編舟記》里馬締的妻子香具矢有這樣一段話:我十多歲起就走上了廚師這條路,但直到邂逅馬締,我才意識到詞匯的重要性。馬締總說,記憶是詞匯。過往的記憶常會因為芳香、味道及聲音而被喚醒,其實,這就是把以混沌狀態沉睡在腦中的片段轉化為詞匯的過程。吃到美味佳肴的時候,要如何把味道轉化為詞匯保存到記憶里,對于廚師來講,這是至關重要的能力?!        ?lt;br>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如果記憶是詞匯,不妨說它是種經驗。但前提條件,它必須是詞匯或者具象的形態存儲于我們內部,然后,用這些東西搭建起我們的船,航行。<br>  我不認識的那位老先生,我相信他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引進的音樂,影響很多人,在許多痛苦都不能表述的地方,喜悅無所適從的時刻,音樂便會是最好的一葉扁舟。<br> <br>  編舟,渡人亦是渡已。<br>  孫郁在為《周作人》的序上寫過一段話:其實天底下的讀者,大多是默而不言的,他們自有是非,知道人性的高低……學院里的與文壇上的人物,或許在某一層面高于雖人,但就目光與膽識而言,那些沉默的人群中,是有著無數的我們可以稱為良師的人物。他們閱讀了歷史,也創造了歷史,卻很少留下自己的名字,這一個經歷常使我自問與自警,在讀書的路上,自己永遠都是一個學生。天底下的智慧未必都在字之中。書寫者與沉默者,是不能簡單以高低分別的。</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李娟:《我的阿泰勒》(推薦人:武亞敏,美篇讀者 )</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不是閉門在家制造的文字,她用清新質樸不矯情的文字再現了她在牧區做裁縫、賣百貨……原生態的鮮活生活。雖然貧窮寂寞,但流露的依然是對生活的感激……每當我抱怨工作艱辛的時候,先生笑:快再去閱讀《我的阿勒泰》。</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王度廬:《鶴驚昆侖》(推薦人:熊貓,資深武俠小說迷,你10年推薦我看的那部電影叫什么?)<br></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鶴驚昆侖》原名《舞鶴鳴鸞傳》,初載于1940-1941年《青島新民報》,是王度廬先生“鶴-鐵”五部曲的第一部,講述的是一代大俠李慕白父輩們的故事。武俠小說,當有武有俠,武為手段,俠是目的。但說來也怪!王氏這本書中沒有神功秘技,沒有江湖幫派,甚至連武林高手都沒有!<br>  乍看之下,王派‘江湖’平平無奇,‘武藝’十分拙劣,其塑造的英雄兒女常唉聲嘆氣,“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似乎沒一個叱咤風云的好漢!但細加品味,掩卷深思,書中人物的身影卻都活生生地直逼眼前!泣訴江湖兒女生命的悲情、現實的無奈,令人感同身受,低徊不已。</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阿圖·葛爾文:《最好的告別》(推薦人:笑起來眼睛彎彎的年年同學,沒想到他一直在閱讀)</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懷著沉重的心情,讀完了《最好的告別》。與其說沉重,不如說痛苦更加精確點。其實,在我這個年紀去考慮自己生命的終點,確實很難體會。但是看到身邊的親人走到這一步的時候,自己往往都在從心理上去逃避,寧可做一只把頭埋進沙子的駱駝,也不愿意去直面現實。<br>  感情是一件很微妙的東西,當你眼睜睜看著連接的那根線斷掉又無能為力的時候,這樣的無助感會把心撕碎。作者從一名醫生的視角,而且是一名美國醫生的視角,思維和所處的環境與中國有所不同,但是,衰老和死亡是人類都無法避免的,與國際和職業無關。如何走完最后一程,本書的作者用他的例子,為我們提供了啟迪。</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朱爾斯·埃文斯:《生活的哲學》(推薦人:波波,實實在在的好青年,笑起來一口白牙)</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當時,它最吸引我的一點是,它是這樣介紹它的作者朱爾斯·埃文斯的:有個很優秀的年輕人,他是伊頓公學和哈佛的畢業生,有著漂亮的履歷和光明的未來,在畢業后做了金融記者,卻陷入社交恐懼癥和抑郁癥的漩渦。即便是他最尊敬的大學教授,也沒有弄明白他的人生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岸耶敃r恰好也被抑郁情緒所困擾。<br>  看書名以為是哲學課,而其實是通過講述經歷過非同尋常又艱難時刻的不同人的故事,是陪你度過艱難時光,有我們熟知的理論:”接受和適應人生中的不完美,接受不能改變的一切,改變能改變的一切?!耙灿信c現代心理分析,鼓勵我們扎進過去,去尋找我們今天的不幸的罪魁不同的絕妙的觀點,那就是:”事物不是用過去來解釋的,它們是用現在來解釋的。責任因此而誕生,不然你總是可以回頭說,我焦慮是因為我母親以前丟下了我,而她焦慮是因為她的母親丟下了她。以此類推,一直追溯到亞當和夏娃,你要面對這一事實:這都是你干的,沒有任何借口。“<br>  我不知道這本書對我到底起沒起作用,至少給了我另一個看問題的角度,如果你也處于艱難時刻,可以一讀,但不一定管用。</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契訶夫短篇小說集》(推薦人:CE,海關工作者,即將出版《夜行漫記》)</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如今再讀契訶夫,讀到《苦悶》,我忽地從沙發上起身,正襟危坐,像捧讀《圣經》那樣畢恭畢敬。大師行云流水的敘述,幾句話就形象描繪了馬車夫的性格特征及遇到的軍人、青年、管院人等人物的嘴臉,將主人公孤立無援的苦悶傳遞給讀者。再加上文中寓意深遠的省略號和一個妙不可言的結尾,讀完長時間回不了神,甘愿奉為神作。</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推薦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F先生)</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作者將自然科學,哲學,社會學融匯貫通,試圖向我們闡述人是什么,人從哪里來,人到哪里去這些需要“上帝”回答的問題。同時,它也強調人類作為地球統治者給這個星球其他物種帶來的災難,藉此提醒我們善待地球和自己。人類之于宇宙是渺小的,強大的唯有我們的智慧。遵循自然法則,方能走向遠方。</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推薦人:鵬鵬,愛看書的很美的姑娘)</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雅羅米爾塑造了克薩維爾,通過克薩維爾他開始了別樣的生活,充滿夢想和奇遇的生活。從一個夢到另一個夢,好像從一種生活到另一種生活?!吧钤趧e處”中的“別處”,可能是我們幻想出來的一個世界,在那里我們能看到希望,是我們對現實不如意所期望的;也可能是我們過去的回憶,沒有現實生活中的苦惱,是我們現實不如意時想逃離的。<br>  全身心投入看這本書,它會把我們拖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遠,一直拖到某種意識的極限。夢想就是現實,但仿佛事實正相反,這所謂的現實才是夢想。</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推薦人:王圣行,光合美術創始人,嘉報《知晚書話》欄目薦書人)</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每當有人問我最喜歡哪一本書,我會習慣性的說是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之所以說是習慣性的回答,那是因為我最喜歡的書不是一本,而是一些;在只能選擇一本的時候,我覺得選擇這本是比較穩妥的。<br> 此書風靡全球,應該說根本不要推薦,對藝術史稍微有點了解的,都會知道貢布里希其人和《藝術的故事》其書。但是,相對于中國人口這個龐大基數來說,喜歡讀書的畢竟是少數,估計讀藝術史又是少數中的少數。所以,還是很多人不知道此書,或者知道此書卻沒有讀過。我總是喋喋不休地向他人提這本書,因為我覺得錯過這樣一本書多少總是令人感到遺憾;特別是那些想了解藝術史,卻又不知道從什么書入手的讀者來說,錯過此書就真是可惜了。<br>  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說,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語言淺顯易懂,這就適合大眾口味;書中所講的都是藝術史上的大師和經典作品,這就具有經典性;而所有這些又以講故事的語氣娓娓道來,這就具有可讀性;作為一位藝術史學者、文明史學者和人文主義者,他能對每個論題給出嶄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想,它的敘述總是能超越我們的預期, 給我們以驚奇感,這就使得這部著作顯示出專業性、學術性和普世價值。<br>  藝術史我讀過一些,特別是通史類,普及的,很多都很重視材料堆積,所以很厚很全。就像現在很多畫畫的喜歡畫大畫,僅僅是尺寸大,氣象、格局、眼界都不大,就是靠堆積。貢布里希沒有這種感覺,一環串一環,敘述得很精彩。</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加西亞·馬爾克斯:《夢中的歡快葬禮和十二個異鄉故事》(推薦人:穿旗袍特美,一個叫猛然見了把頭低的小妞)</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一次失敗的錄夢嘗試而衍生出的十二個歐陸怪談?!瘪R爾克斯或許對許多人來說其實是有些“詭譎”的,但這本對我而言是顛覆了從前《百年孤獨》高深莫測的形象。十二個故事洋溢著奇異、又富有浪漫色彩的魔幻感,又帶著鮮明的馬爾克斯標記。流亡的總統先生最后的友誼,機場偶遇的睡美人,執迷于圣女故事的那個詩人,雪霧巴黎未婚妻......總之看完,好像懷念起馬爾克斯了。</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Erin Meyer:the map of culture(曹大爺,正在日不落帝國看英文原著,據說彈一手好鋼琴彈但至今沒聽過此天籟的男青年)</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當前世界各國各民族越來越密切地在日常工作、生活、商業交流中交融,我推薦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教授Erin Meyer女士的《文化地圖》,睿智地告訴我們如何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與時俱進掌握各種文化要素,從而游刃有余地活躍于多文化背景中的商業環境,無論你是坐在紐約的辦公室里開會,還是在北京的一家餐廳里用餐,亦或是在倫敦的街頭獵奇,讀了這本書你會輕松自如地駕馭全球經濟一體化中跨文化交流的挑戰。</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大法官說了算》(推薦人:張峰,檢察官同志,法意詩情公眾號運營者)</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大法官說了算》(修訂版)相對于第一版來說有近二十萬字的新增內容,通過本書可以更直觀的認識美國的聯邦和州兩套司法體系的運行現狀,通過書中一個個案件的判決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聯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的具體立場,更加形象的體會到“法官的貢獻不僅體現于法庭和審判,還表現為更加廣闊而深遠的社會責任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劉慈欣:《三體》(推薦人:Lee,20年前小鮮肉現在依然帥氣、親切的某小叔叔,英語特棒)</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極富創造力、想象絢麗、恢弘大氣”,用什么詞語也不足以表達我對《三體》的贊美和敬意。生存和道德,誰更重要?是什么決定了我們是人類?這是《三體》留給我們的哲學思考。小說涉及到的技術和科學知識完美的契合了現時人類的認知水平,其中濃郁的人類歷史學、社會學、哲學和宗教知識,體現了作者豐富的知識和良苦用心。<br>  人類與浩瀚的宇宙相比是何其渺小和微不足道,小說中程心的愛與正義,在黑暗浩瀚的宇宙中為人類的存在做了另類的詮釋:如果一個文明注定要終結,與其苦苦尋覓使它更為長久的生存之道,不如在它短暫的生存時間里,創造出燦爛的人文光輝。</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克萊爾·麥克福爾:《擺渡人》(推薦人:夏永軍,文秀的稅務工作者)</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此話出自《擺渡人》,作者克萊爾·麥克福爾,一位英國治愈系女作家。此書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每個人都要穿過自己的荒原。 崔斯坦和迪倫相互擺渡相互救贖 ,在穿過荒原的路上 ,崔斯坦告訴迪倫該做什么,一直在拼命保護她。 經過磨難 ,迪倫變的堅強有勇氣 ,可當她們一塊返回時, 崔斯坦面對這個以前從沒有做過訣擇的時候膽怯了 。 <br>  相反的,迪倫成了他的擺渡人,給他勇氣 ,帶他到了另一個世界。 荒原就是我們的內心, 要我們怎么去對待這個身處的世界, 每個人在面對恐懼無知時, 眼前都是一片荒原 ,你的擺渡人是誰呢? 是人生中每一個給予過你溫暖的人 ,更是你自己, 我們一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我們都在相互擺渡,相互指引中前進 ,愛與希望會讓你穿越屬于自己的荒原。</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克里斯·安德森《演講的力量》(推薦人:木文,每天睡前發一則今日一語、略為內向的工程師)</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無論是誰閱讀這書,我相信都能從這邊書中有所收獲。而對于像我一樣喜歡TED演講卻不善公眾表 達的人來說則是大有裨益的。如果各個領域的人都從這本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勇敢的向前邁出一步,站出 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成果,做自己思想的導游,更好的分享和傳播有價值的思想,那么我們一定能有所改變 ,我想這就是演講的力量。 </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樓宇烈:《中國的品格》(推薦人:田科,《核電潮》大編輯》</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我們已經負重前行太久,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忘記了是什么樣的文化滋養著幾千年生生不息的靈魂,在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很難保持曾經的從容和獨立。<br>  在書中,作者樓宇烈教授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摯愛,以傳統文化傳播者的執著情懷,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中國文化的精辟,細致梳理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體系,帶領我們在紛繁復雜中探究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核心精神,找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以及自我完善的文化根源。</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圣》(推薦人:逍遙,熱愛戶外運動、傳統手作、廚房文化,滿懷對公益事業的愛心)</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這本書獻給每一次對生活的勝利,對悲傷的療愈,對愛的喚回。試著審視自己的過去,學會接納自己——那么,我是誰?</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紫檀:《左岸滄桑 右岸繁華》(推薦人:雙子,特別敬業愛崗的澉浦文化等各方面推介者)</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每個人都有一個周游世界的夢想,于我們,始終是夢想,于作者,則已經是生命中的歷程。身未能行,心卻已遠。跟著紫檀的文字去走,相信每道風景都有生命,每次停留都是故事。 ?</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弗拉基米爾·博科夫:《說吧,記憶》(推薦人:蔡東升老師,海鹽本土作家,著有《十二種孤獨》)</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這是一本讓人復活記憶的書,也是一本紀念活過的書。在漫長的生命中,有些記憶會死去;有些記憶不經意間就淡忘了;而有些記憶會被重新燃燒…去讀一讀《說吧,記憶》這本書,這是弗拉基米爾·博科夫一生的力作之一,他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說吧,記憶》不像《洛麗塔》那樣獲得的巨大反響,但它卻是一本非同凡想的散文集,納博科夫用優美的文字,豐富的思想,在娓娓道來的記憶中,讓你欲罷不能……</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宗薩蔣揚欽則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推薦人:大楊,穿禪服特別有味道、兼特會泡茶的大叔)</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事實上,這不能算單純意義上的喜歡,因為很大程度上我還看不懂全部的內容。但值得慶幸的是我知道欽則仁波切想告訴我什么。就好像我爬不到珠穆朗瑪的頂端,但我可以看見,知道那是一個什么樣的所在。這樣的感受相信大家都能做到,比如看著燦爛的煙花由衷贊嘆,但不會執著它很快會消失一樣。<br>  我并不是一個很純粹的佛教徒,因為連起碼的皈依儀式都還沒有做。但這并不妨礙我對于智慧與圓滿的向往與探索。我們在追尋快樂的過程中,因為過意執著,以至于往往得到和意愿相反的結果。<br>  追求相對容易如字面意思的“快”樂,還是想達到自性的覺知通達?為了內在的那個自性之“我”,即便是難以讀懂也想花時間來拜讀它,但愿得到或接近真正意義上的歡喜圓滿,而非快樂。畢竟,我們在大部分時間里,都在做著讓別人高興的事情。</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龍應臺:《目送》(推薦人:原爸,話劇《青春@秦山》創作者)</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讀書與不讀書給人的是不一樣的人生感受?;叵?016年,發現自己看的書并不多,因為在一段時間里,我已經不喜歡讀書了,對書已經沒有了感覺,因為我拿起了手機,而且是智能手機。手機的世界讓我開闊了眼界,可以緊跟著時代的潮流一起而動,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還有朋友圈里的,林林總總的信息撲面而來,然而漸漸的我感覺到這些信息不僅太多而且無聊也無趣,我的生活照舊,工作照舊,卻在這照舊當中發現找不到了自己。<br>  說來也是巧合,一天出門上班,把手機落在家里了,工作之余隨手打開了一本早就想讀卻一直沒有顧上的書讀了起來,漸漸的心靜了下來,書也一行一行看了下去,過去曾經的讀書感覺一下了全回來了,讀書的感覺真是好極了。延續著這樣的感覺,我選擇了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小人物,小故事,小景致,小心情,小道理,就在眼前,是那樣的真實,感同身受,觸手可得,因此我常常會因被小故事感動而共鳴。在手機世界讓我們變得浮躁的時候,讀書卻讓我們安靜了下來,心靜了,思考就回來了,思考回來了,也就找回自己了。</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推薦人:靚靚,溫暖了我四年的大學室友)</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從華安到安德烈,封面上這個帥氣的小伙子在成長,只有20歲的他,思考的政府的機制問題,思考的是社會價值觀問題,思考的是自由與民主的問題。我在想我們中國的青年人考慮的是什么,我在想的又是什么。<br>  汗顏過后,更是深深的思忖,我們應該多一些時間來思考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社會,等等東西,而不是每天忙于奔波應酬,忙于偷懶應付。不說這些改變能讓國家變的怎樣,不說這些改變能使社會變的如何,也許能讓自己變的更加睿智,豁達。</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馬立誠:《最近四十年中國社會思潮》(推薦人:司先生,熱愛美食、書法、攝影等等)</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br>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以來,社會自由初步擴展,為各種思潮面世提供了最低限度的寬容。由此起步,中國思想界進入一個群雄乍起的春秋時代。本書梳理勾勒出了八種社會思潮,即居主導地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鄧小平思想),以及老左派、新左派、民主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新儒家等思潮。<br> 中國人天性麻木,屬于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族群。近代史上,能夠深刻刺激國人進行大思考出思想的,一是1840鴉片戰爭,一是10年動亂??偫ㄆ饋頍o非是幾點:國家獨立,政治昌明,人民自由,經濟發展。文革后,更明確了政治上要民主與法治(我有幸也是在這個階段進入法律學校);經濟上要開放、搞活(打破計劃經濟的僵化不靈),政企分開,責權利統一(多勞多得)。<br>  古人云,大道至簡。想想現世,一頭霧水??戳俗髡哔M勁吧唧的梳理歸類,很是心疼他消耗的不少氣血。<br>  大概是 ,國人一思想,世界就笑了。好在是,人類一思想,上帝也笑了。</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柏樺:《往事》(推薦人:禾幾,說自己是四十多歲中年男人吳富根的二十余歲小青年,寫詩)</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柏樺是一個鬼魅一般的詩人,語言萎靡而奇詭,抒情強烈卻不濃郁,詩中形容詞密集,而且過度地鋪排,這些好或“不好”的特質,構成了他具有奇異美感的抒情詩。<br>  其實,似乎許多人都很不認可他的這些早期詩,更不認可他近年來的變化與理念。但事實上,正如他能夠從那些技巧、隱喻之中脫離出來,在詩壇上獨樹一幟,他本人也是特立獨行,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還有自己一套擺脫焦慮、掙破桎梏的方法,這無論“對”與“不對”,都是值得人佩服而驚羨的。</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 》(推薦人:林工,騎著帥氣摩托車去菜場買菜的好青年)</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通過黃河邊上一個小縣城的眾生相,劉震云把中國人靈魂深處的孤獨和迷茫寫得淋漓盡致。遇上一個說得著而且愿意說的人,一句頂一萬句,說不著又不愿意說的,一萬句不頂一句。</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孔子家語》(推薦人:羅科,一位激情澎湃的核電文化事業推廣人)</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比《論語》更古樸,讀過之后,聯想當下的種種,感覺孔子的智慧更加生動親切了。尤其是這段原文: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綠妖:《我在故宮修文物》(推薦人:方既白,電影愛好者,運營公眾號“在海鹽看電影”)</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紙壽千年,絹壽八百。這絹啊過了八百年就脆了,它就往下掉,摹一張畫,等于延續八百年。文物修復師,修是一道,復制又是極重要的一道。再者,青銅器一代一代傳了兩三千年,如今修復好了這兩三千年又可以繼續往前走了。說故宮文物修復師是“修復時間的人”確有這個道理,千百年乃指歲月長河了。<br>  摹畫室的師傅們則是切實地拿自己的有限生命丈量著文物的歷史,摹畫大師馮忠蓮前后18年臨摹《清明上河圖》,耗盡技藝與心血。再細得如眼前每日,即便是功力極厚的師傅畫《韓熙載夜宴圖》里邊的幾根弦,也要先練個兩小時才敢勾那條線。進了故宮博物院這門啊,可能就是一輩子,所以木器組的師傅屈峰簽協議前在門外來回走啊走想了一個多小時。為何猶豫,加入了文物修復的隊伍意味著你不能搞文物收藏,這是行規,也意味著你要犧牲自己的藝術創作,這是院規,你得收起自己的個性,隨著古畫、青銅、瓷器、木器、漆器、鐘表等文物走,修舊如舊,個性太強容易破壞文物的本來氣質。<br>  化用下木心先生的話,文物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是要有所犧牲的。所以說,匠人無名,文物國寶上不會留下文物修復師的名字,參觀者也不會知道修復師是誰。這是大寂寞,需要大境界來承受來化解,文物修復師的生命融于文物本身了,融于每一筆臨摹、每一次上色、每一次焊接,以及每一個晨曦與每一個黃昏,生于浩然天地,終于物我歸一。</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毛姆:《月亮與六便士》(推薦人:本地男青年小方,熱愛籃球、杰倫)</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毛姆作為一個敏銳的洞察者,對人性有著獨特的見解。他洞察處夢想的貶值,世俗的污濁。他不批判手握便士的人生贏家,卻分外欣賞腳踩便士的夢想家。<br> 故事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中年男子,職業股票交易員,生活單調,朝九晚五。無法想象這樣一個扔進人海都難以被揪出、在平凡普通不過的人在自己40歲這年選擇離家出走,拋棄家庭去巴黎當名畫家。離家時身上只帶了100元,住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畫畫。<br>  我心里不禁對故事主人公開始嘲諷,認定他是一個極其不負責任的男人,相當自私,已達到極端。為了所謂的夢想,放棄一切,放棄親情和愛情,去追逐噩運。“被夢想俘虜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運”,在他眼中,人生價值所在就是舍棄一切欲望,疾步如飛,追上自己的夢想——畫出一副杰出之作。畫畫是他生命的全部,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干擾,因而他要掙脫所有束縛,像一個溺水的人只能抓住身邊的浮木,畫畫就好比浮木,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手。<br>  毛姆有千萬種方式去贊美為追尋人生意義而愿意付出一切的人,卻選擇了這樣一種對比鮮明的方式,他可能已預見到,今天的許多人已折服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權勢和欲望,被夢想的鋒利所刺傷,夢想的價值受到質疑,穩定舒適的生活成為公眾的向往,人們便沉醉在便士的海洋中無法自拔,攜帶一身銅臭味茍且活著,看不到天空的月亮。所以毛姆用思特里克蘭德這個極端的例子來警示眾人,便士固然是生存之必須,但人總要抬頭看看月亮。<br>?</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青山七惠:《一個人的好天氣》<br>(推薦人:珊小妹,明明文藝小清新,做的卻是高大上的我黨工作)</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我的時間全部被加班擠占了,偶爾翻兩頁書又有這樣那樣的事。倒是大學時候好友介紹了本青山七惠的《一個人的好天氣》。當時是沒什么共鳴的,純粹是喜歡書名看的。但看了以后真覺得很棒!我就是這么一個膚(zhen)淺(shi)的人。。。</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向田邦子的情書》(推薦人:我是一片云,越劇唱得婉轉動聽的姐姐)</font></b></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書的插頁有幾張邦子的美照,我被她的美貌吸引,決定一讀。書讀完了,邦子不僅是個美女、才女,最難能可貴的是她對生活的態度。她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僅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她愛的所有人。<br>  她本人因空難猝然離世的結局,雖然令人扼腕,卻也增添了一份異樣的美麗。無論如何,我都無法忘記“向田邦子”這個名字,以及我所想象的她。</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天南地北,可共讀書</font></b></h1> <h3><b><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為什么做這件事情?我希望每一位看見這份書單的朋友,能從中發現一本你想看的書籍。然后,開始閱讀。不管怎樣,我是發現了好幾本想買的書籍。你最喜歡哪位推薦人的書?你有什么推薦書籍?不妨告訴我。</font></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门县| 广水市| 平远县| 郧西县| 夏邑县| 海阳市| 麦盖提县| 临颍县| 遵义县| 陵水| 灵寿县| 阿尔山市| 翁牛特旗| 定陶县| 郁南县| 隆回县| 梁平县| 石首市| 淮安市| 潞城市| 仲巴县| 柳江县| 象山县| 调兵山市| 翁牛特旗| 澄城县| 务川| 肇庆市| 灵璧县| 廊坊市| 镇原县| 伊川县| 五台县| 建水县| 高青县| 手机| 墨竹工卡县| 光山县| 马边| 禹州市| 体育|